一、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超[1](2021)在《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Haigis及Hoffer Q公式在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准确性,并探讨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断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短眼轴患者64人(72眼),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术前均使用A型超声及IOL-Master测量眼球生物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及平均角膜曲率(Keratometry mean,Km),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均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电脑验光及综合验光仪,包括平均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球面镜(Sphere,Sph)及柱镜(Cylinder,Cyl),使用Haigis及Hoffer Q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预测屈光度。收集患者术后1个月视力,记录并统计实际屈光度(Diopter,D)及屈光状态,比较Haigis及Hoffer Q计算公式预测的准确性,分析影响公式准确性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23.0数据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亚组相关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P<0.05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多个样本独立检验。P<0.008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4人(7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短眼轴患者,男性13眼,女性59眼,平均年龄(59.00±13.00)岁,64人均分别使用Haigis及Hoffer Q公式进行IOL屈光度预测;所有入组患者术后1月UCVA及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Haigis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屈光误差(Mean error,ME)为-0.17±0.84D,绝对屈光误差(The mean of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为0.62±0.57D,绝对屈光误差中位数(Med AE)为1.41D,屈光误差范围在±0.25D占34.7%,±0.50D为55.5%,±0.75D为69.4%,±1.00D为81.9%;使用Hoffer Q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屈光误差为-0.59±0.86D,MAE为0.78±0.68D,Med AE为0.73D,屈光误差范围在±0.25D占23.6%,±0.50D为43.0%,±0.75D为58.3%,±1.00D为66.6%。两组公式的ME、MAE及屈光误差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T与两组公式预测准确性呈负性相关,呈现LT值越大,屈光误差越小(P<0.05)。结论:Haigis公式预测效果整体优于Hoffer Q;Hoffer Q公式预测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具有近视屈光不正倾向。在Haigis及Hoffer Q公式应用中,均表现出术前LT值越大,术后屈光误差越小;短眼轴,晶状体较厚,前房较浅时,选择Haigis公式预测更准确。
范巍[2](2020)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旨在对比飞秒激光与传统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法对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中央角膜厚度(CCT)变化情况,评估此类患者在不同白内障手术方案下的角膜内皮功能;并探索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飞秒激光技术的最佳手术适应症,以期重新定义术前“安全区”中央角膜厚度,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本研究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旋转稳定性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必要性,并探究术后Toric IOL轴位旋转的最佳评估方法。方法:1、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轻度或中度(Kramcher法分级2至4期)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18例(31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飞秒激光组10例(15眼)与传统超乳组8例(16眼),对比两组术中累计超声乳化能量(CDE)及术前、术后3天、1月、3月、6月、12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等指标;2、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30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乳手术,按照Krachmer法裂隙灯分级将FECD患者分为3组:轻度组:6例(10眼);中度组:11例(14眼);重度组:6例(6眼),测量术前CCT、ECD、周边3mm角膜厚度(PCT3mm)、PCT4mm与FECD分组的相关性,并评估术后3天、1月、3月、6月CCT及并发症情况;3、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植入组20例(40眼),B1组:飞秒激光联合IQ IOL植入组20例(40眼),B2组:传统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组20例(40眼)。对比三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目标残留散光及术后7天、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裸眼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Toric IOL轴位旋转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结果:1、飞秒激光组通过预劈核模式,术中CDE(4.50±2.43)较传统超乳组(7.17±2.80)显着减少(P<0.05),术后1月、3月、6月、12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显着低于传统超乳组(P<0.05);术后1月、3月、6月CCT飞秒激光组亦显着低于传统超声乳化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期内ECD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尽管两组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逐渐降低,但术后所有随访期内两组CCT均大于术前(P<0.05)。随访12月内,两组均未出现大疱性角膜病变或其他术中并发症。2、术前ECD、术前PCT3mm、术前PCT4mm在FECD的轻度组与中度组、轻度组与重度组组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于中度组与重度组的FECD患者,术前ECD、PCT3mm、PCT4mm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前CCT对于FECD轻、中、重度组患者,两两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术前CCT与FECD分期线性相关性最强(r=0.882,P<0.05);而术前ECD、术前PCT3mm、术前PCT4mm与FECD分期相关性较弱(r分别为-0.503,0.682,0.577,P<0.05),且PCT受年龄因素影响明显,越靠周边角膜与年龄相关趋势越大。3、当术前CCT小于640μm时,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术后6月随访期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者,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术。4、通过飞秒激光技术,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中CDE(5.43±2.52)显着低于传统超乳组(7.64±3.07),EPT(32.22s±9.36s)亦较传统超乳组(41.77s±9.03s)显着减少,减少了高度近视眼术中眼部损伤。5、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不矫正散光组,显着改善了术后7天、1月、3月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而术后7天、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角膜球差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6、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各随访期等效球镜、残留散光、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Len 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技术,术后3月Toric IOL旋转度为(4.08°±2.25°),显着低于传统术中手工标记及术后裂隙灯光带轴向定位法(5.95°±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月,囊膜标记法轴位旋转度30眼(75%)<5°,未出现轴位旋转超过10°患者,裂隙灯光带法20眼(50%)<5°,39眼(97.5%)<10°,1例轴位旋转为12°。结论:1.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较传统超乳相比,通过预劈核模式,降低了术中CDE,减少了FECD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降低了角膜内皮丢失率,是减少此类患者术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有效手术方法;2、在白内障合并FECD患者中,尽管白内障术后CCT逐渐降低,但术后12月随访期中CCT均大于术前水平,预示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角膜内皮失代偿风险较高;3、对于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FECD患者,当术前CCT小于640μm时,术后6月随访期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者;重新定义了FECD患者术前“安全区”中央角膜厚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术;4、术前CCT与裂隙灯主观法评价FECD分期相关性最强,是一个预测FECD预后及手术适应症的可重复性客观指标;5、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了撕囊口直径,与传统手术相比,降低了术中CDE、EPT,减轻了对眼部组织的损伤;6、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了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了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7、通过Len 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技术,与传统术中标记、术后裂隙灯光带法轴向定位相比,显着提高了术后Toric IOL轴向定位的精准度,可作为Toric IOL术前标记、术后轴位旋转度观察的新方法。
王青[3](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关明琦[4](2019)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接受超声乳化与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以分段随机化法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与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实验组则实施超声乳化与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1 d以及术后30 d视力水平在0.5以上的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半年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满意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满意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接受超声乳化与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可促进其视力水平的提高,对其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控制。
杨晓海[5](2018)在《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患者被纳入此次研究,均为本院收治的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资料选择起止时间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入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对比入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4周的视力水平、眼压水平等实验数据。结果手术后患者视力水平明显提升,眼压水平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患者平均视力、眼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手术前后经统计与比较,患者角膜内皮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例(1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经降眼压药物治疗后3d眼压水平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效果确切,该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视力水平等方面效果确切。
寇婷,刘武装[6](2018)在《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西安航天总医院眼科收治的32例(42只患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这32例患者均进行表面麻醉下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然后观察其治疗的效果。结果:术前,在这23例患者的42只患眼中,矫正视力≥0.3的患眼有0只;术后3天,矫正视力≥0.3的患眼有28只;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3的患眼有34只。术后3天,在28只眼轴为2630 mm的患眼中,矫正视力≥0.3的患眼有21只;在14只眼轴>30 mm的患眼中,矫正视力≥0.3的患眼有7只。在这32例患者的42只患眼中,有10只患眼术中发生了悬韧带断裂或部分断裂,有1只患眼术中发生了后囊膜破裂,经对症处理后,患者的上述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显着。此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刘丽,关玲,任凤洁,赵伟[7](2018)在《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为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36例(39只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中央前房深度(CACD)、角膜内皮细胞数量(CD)、视野平均缺损(MD)及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 RNFL)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由术前的(0.23±0.11)提高至(0.36±0.15),手术后眼压较手术前显着降低,由术前的(34.49±5.95)mm Hg降至(16.90±1.99)mm Hg、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49±0.15)mm加深至术后的(3.17±0.22)mm,以上三项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视野平均缺损、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三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以显着提高视力、有效控制眼压、加深中央前房深度,且未造成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的明显下降,视野平均缺损无明显改善,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无明显变化,手术安全有效。
马峰,冯喜祥[8](2015)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文中指出探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便捷性。观察181例(186眼)单纯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麻醉效果、术后效果及并发症。全部患者都能够很好地配合表面麻醉下行该手术,无一例患者改用其他麻醉方法。手术时间为715min。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大于0.6者占81.18%。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二者相结合使手术更安全、更快捷、术后恢复更快。
魏彩梅,柳小东[9](2014)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6月689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论:通过精心的心理护理和术前术后护理均取得了良好的复明效果,对术后所有的并发症通过及时的观察和护理,配合医生治疗全部好转,没有造成不良后果。
陈瑞,段虎成[10](2014)在《表面麻醉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探索》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表面麻醉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2例(206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所有患者在表面麻醉下予以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前与术后视力变化状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明显的疼痛。于术后3个月,117眼(56.80%)矫正视力在1.0以上,61眼(29.61%)为0.51.0,26眼(12.62%)为0.30.5,2眼(0.97%)为0.20.3,术后视力恢复较快;角膜内水肿18眼,巩膜炎3眼,均予以对症处理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白内障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表面麻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术后不良反应少,患者视力恢复较快,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论文提纲范文)
(1)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术前检查 |
3.植入材料 |
4.手术方法 |
5.术后复查及回访 |
6.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视力及屈光状态 |
3.Haigis与 Hoffer Q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短眼轴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2)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临床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发病率及基本资料情况 |
1.2.2 术后数据分析 |
1.2.3 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对比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FECD患者手术适应症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术前基本资料 |
2.2.2 相关性分析 |
2.2.3 中央角膜厚度(CCT)与并发症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应用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对象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与B1组(飞秒激光联合IQ IOL)对照 |
3.2.2 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与B2组(传统超乳联合Toric IOL)对照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飞秒激光与数字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术前检查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
3.2 最佳矫正视力 |
3.3 角膜散光度 |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
3.5 眼压 |
3.6 并发症 |
4 讨论 |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
4.5 眼压的控制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3.2 OSDI |
3.3 NifBUT |
3.4 NiaBUT |
3.5 TMH |
3.6 CFS |
4 讨论 |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BUT |
3.2 泪液TNF-α |
3.3泪液IL-6 |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
4 讨论 |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后视力水平对比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
2.3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对比 |
2.4 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 |
3 讨论 |
(5)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110例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水平变化情况统计比较 |
2.2 110例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水平变化情况统计比较 |
2.3 110例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计数水平变化情况统计比较 |
2.4 患者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与组间对比 |
3 讨论 |
(6)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1个月这32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 |
2.2 术后3天这32例患者不同眼轴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 |
2.3 这32例患者术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
3 讨论 |
(7)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组与排除标准 |
1.2.1 入组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观察指标 |
1.3.1 超声生物的显微镜检查: |
1.3.2 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检查: |
1.3.3 视野检查: |
1.3.4 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查: |
1.4 手术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最佳矫正视力 (BCVA) |
2.2 眼压 (IOP) |
2.3 中央前房深度 (CACD) |
2.4 角膜内皮细胞数量 (CD) |
2.5 平均视野缺损 (MD) |
2.6 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m RNFL) |
3 讨论 |
(8)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2.1 麻醉效果 |
2.2 视力 |
2.3 术中并发症 |
2.4 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9)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心理评估 |
1.3.1 急躁型 |
1.3.2 抑郁型 |
1.3.3 多疑型 |
2 手术护理 |
2.1 术前护理 |
2.2 术中护理 |
2.3 术后护理 |
3 讨论 |
3.1 术前护理 |
3.2 术后护理 |
(10)表面麻醉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D]. 刘云超. 汕头大学, 2021(02)
- [2]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D]. 范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4]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观察[J]. 关明琦. 当代医学, 2019(02)
- [5]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的影响[J]. 杨晓海.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18)
- [6]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J]. 寇婷,刘武装. 当代医药论丛, 2018(09)
- [7]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 刘丽,关玲,任凤洁,赵伟. 河北医药, 2018(03)
- [8]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J]. 马峰,冯喜祥. 甘肃科技, 2015(21)
- [9]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体会[J]. 魏彩梅,柳小东. 中医临床研究, 2014(34)
- [10]表面麻醉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探索[J]. 陈瑞,段虎成. 中外医学研究, 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