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药价改革新战略

重庆药价改革新战略

一、重庆市改革药品价格出新招(论文文献综述)

郎杰燕[1](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纪欢[2](2019)在《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例证分析》文中认为“放管服”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放管服”政策贯彻落实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各方参与者作为理性“经纪人”都会在公共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为保障宏观政策贯彻落实,作为国家治理基石和保障的国家审计对公共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必要的。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属于政策跟踪审计,具有政策跟踪审计的特质。“放管服”改革涵盖经济、金融、财政、税务、计算机、政治、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不仅涉及政府还涉及公安、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多个部门。因此,“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覆盖面广泛,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储备、沟通协调能力、使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审计机关开展“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并从制度环境、审计对象和审计主体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完善我国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改进建议。本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相关背景进行介绍,阐述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简要梳理了国内外政策跟踪审计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理论基础,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并基于“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目标实现路径分析了各审计要素。第三部分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基于面上数据,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中央及地方“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实施现状。第四部分以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为例,按照审计要素详细论述其实施过程,总结其优缺点。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成功之处在于:审前准备充分,项目选择科学;审计抽样精准,取证方式多样;原因分析透彻,审计报告规范。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审计目标及审计范围较窄;揭示的问题缺乏宏观性和整体性;权责界定不一致;缺乏政策落实效果评价等。第五部分从制度环境、审计对象、审计主体三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五点建议:分别是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框架;创新审计方法,开展“智慧”审计;完善政策跟踪审计评价体系;规范后续审计制度;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姜舰[3](2017)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国际、国内公共管理的“国门”,必须全面平衡“把关”和“服务”的关系。尤其是中国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时期。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如何创新监管理念,以海关为中心,通过部门合作、“海关—商界”合作等方式改进现有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通关模式,不仅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海关监管理论的创新。本文研究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我国海关监管制度,论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梳理文献,研究表明,现有西方海关监管理论更多以经典贸易理论模型和管理学分析方法为基础,理论分析中通常将进出口环节的众多成本为简化为一个统一的“关税”,但现实中虽然海关是口岸管理部门的中心、征收关税也是海关的基本职能,但实际贸易便利化政策效果和通关成本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便利化“短板”部门以及部门间协调效果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经济学模型研究;第二章的理论模型表明海关监管效率直接影响出口商对于东道国的选择,海关只有通过与其他口岸部门合作,并且将监管重点从事中货物监管向事前、事后的企业监管转移,加强自身政策透明,才更利于提升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第三章“纵向”分析了中国海关现有监管制度的沿革、现状及特点,表明现有监管手段更多集中在事中的行政管理;第四章以新一轮改革开放为背景,分析中国海关在十八大之后主要推进的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分析政策必要性和实施效果;第五章“横向”对比部分发达国家海关贸易便利化、服务标准化以及服务新业态的改革创新,并且结合中国海关关境保护、监管执法需要探讨其适用性和可行性;第六章在前述文献、理论模型、“纵向”和“横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未来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海关监管对于外贸具有直接影响,但是发挥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效果需要海关与口岸部门合作,并且应该透明通关程序、加强海关与商业的合作。面对新一轮改革开放需要以及经济新势、贸易新业态,中国海关还需要在现场通关、加工贸易、跨境电商等监管领域进行改革,并且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全供应链服务便利、“一带一路”沿途口岸部门国际合作等领域继续深化改革。

关博[4](2017)在《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海外人才竞争是当今行业发展重要的资源争夺环节,也是各国家、各领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类人群的管理策略实现进行调研分析、理论推演。以填补完成关于天津市海外卫生人才管理工作的研究空白,推动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使用的各种科学实践工作。本文建立在国内外现有的海外人才理论基础上,对天津市公立医院目前的海外人才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天津市卫生人才实际发展需要,通过对天津市海外人才调查分析,了解了天津市整体的海外人才管理工作现状。从海外人才发展环境、海外人才政策及海外人才创新载体建设三个方面,通过与北京、上海这两个同级别的国内城市横向比对,展现天津市海外人才工作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总结出目前天津市海外人才开展策略中的三种引进培养方法。深度结合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工作,得出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中的主要五点问题。了解问题后,借鉴国内外针对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的先进经验进行分析。拟定实现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的五条主要路径。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海外卫生人才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完善政策的依据,为天津市卫生计生系统各公立医院的海外人才管理工作提供思路。实现路径的切实开展,不仅可以提升天津市公立医院建设发展,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天津市整体社会效益的回馈。

田必耀[5](2016)在《2015,人大制度的创新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地方立法扩权、为深化改革作出授权决定、修法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委员长作执法检查报告、出台专题询问新规、国务院副总理回答询问、追问审计问题整改、加强县乡人大建设、实施宪法宣誓等等,这些蕴含创新精神和人文温度的故事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演绎,给地方人大带来示范效应。

黄大金[6](2010)在《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研究是继取消人民公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新的探索中国农村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性命题。论文以社区为视角,借鉴目前国内外有关社区治理理念,紧紧围绕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系统分析研究了我国乡村社区治理沿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湖南乡村社区建设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社区优化治理结构及其改革、建设与发展的策略,为打造一个真正让乡村社区居民当家作主,政府、社会各类组织协调,充满活力的且与外部紧密联系的开放性的和谐乡村社区的治理体系,为我国乡村社区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实践指导。主要论点包括:中国乡村社区治理根本目标是建设现代文明乡村社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面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革,面对城乡日益扩大的生活条件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面对国家庞大的人口压力和人均可用资源的极度稀缺,必须开创新的思路,改革乡村社区发展战略和国家财税分配体制,加大乡村社区一级社会各项事业综合发展的财政投入,并利用乡村社区居民间特有的休戚与共和历史形成的社区凝聚力、归属感、荣誉感,走乡村社区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乡村社区化组织,强力推进乡村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发展和乡村社区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以及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社区服务体系、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必由之路是科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现代文明乡村社区必须从宏观层面上深化改革城乡发展格局,把宽泛意义上宏观研究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转到具体研究乡村社区、乡村社区经济、乡村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问题上来,真正实现城乡科学统筹协调发展。要把中国乡村社区治理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相融合,提高大中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城镇郊区社区、乡村社区规划建设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的整合度。要系统建设发展承接中国城市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社区各类公共治理平台。推进乡村社区民主自治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重要前提。大幅度下放管理权限,确保基层部门或单位充分行使自治权利是当今世界行政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乡村社区居民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体,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只要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就会激活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乡村社区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进而产生推进乡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并形成乡村社区改革与发展的内生长效机制。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关键所在是培养造就乡村社区精英。中国乡村社区治理人才的缺失程度与城乡差距程度成高度正相关。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党支部及村委会组织引导作用,大力扶持和紧紧依靠乡村社区各类人才,积极创建发展社区自治组织直接决定乡村社区治理成效。中国所有“明星乡村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地出类拔萃的领路人。各级政府组织必须加大培育社区精英能人力度,发挥他们引领乡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核心作用。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现实选择是坚持乡村社区分类治理。由于各地区位资源、人文、经济、政治条件差异,乡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呈现极度不平衡状态。必须根据各个乡村社区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治理。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应有之策是编制乡村社区发展规划。长期以来真正由乡村社区居民自己做主的适合于当地乡村社区的发展规划严重缺失,导致目前社区居民对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家园路在何方陷入深深的困惑与迷茫。科学制定适于乡村社区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乡村社区治理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实现社区布局重组、经济重构、设施重建、生态重整、形象重塑,以确保乡村社区治理沿着正确的轨道安全健康持续向前推进。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当务之急是财政建设社区基础设施。中国乡村社区治理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在加大国家财政对乡村社区治理的投入力度。乡村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秩序、公共事业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财政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建设的项目类别通盘规划,加大政策倾斜,逐项落实到位。中国城市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应统筹考虑辐射到整个乡村社区范围,以方便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接。中国乡村社区治理首要任务是发展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目前支撑乡村社区经济好坏的根本因素取决于当地是否形成高效主导产业和当地区位条件。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经济能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乡村社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集体经济、新兴高效产业、现代农业的多功能开发、第三产业是推动乡村社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驱轮。加快乡村社区公共事业建设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迫切需求。政府应当承担的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社区救助体系等社会保障及社区公共服务职责,可根据地域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明确界定各级政府责任,由各级财政分门别类支持到位。充分利用社区深厚的社会人脉资源,广泛开展乡村社区慈善捐资活动,将社区公益公共事业办成社区荣誉荣耀事业是推进社区建设治理的有效途径。确保乡村社区生态安全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永恒职责。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体的中国广大乡村社区其生态环境治理事关中国农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目前席卷中国大地的城镇化浪潮正直逼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决遏制各地“土地财政”增长势头,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建设节约型循环型农业生态社区,真正把乡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落实到位。确保中国特色的乡村社区农业生态免遭侵蚀,当成为中国科学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创新乡村社区管理组织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基本保障。推进乡村社区治理。必须形成乡村社区核心价值理念,重塑乡村社区精神家园。要广泛动员村民组织起来,搭建各种自我服务的公共管理平台,创新乡村社区管理组织,明确并强化乡村社区公共管理者的职责定位和功能,科学建立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自治的长效机制,真正承担起新形势下乡村社区经济繁荣、生态和谐、公共事业发展的历史责任。论文主要创新点:(1)在中国全面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的背景下,系统进行中国乡村社区化治理研究,将宽泛意义上研究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落实到具体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体的乡村社区、乡村社区居民、乡村社区发展上来在国内尚属首次。(2)首次进行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问题研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区概念以及六大乡村社区治理理论支撑。(3)首次就乡村社区治理结构及其功能定位进行系统研究。(4)首次系统提出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的十一大方略。

邓炜洁[7](2010)在《利益机制失衡状态下的行政执法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益是人类社会矛盾的焦点。行政执法行为作为法定公权力,也时刻处在利益的冲突、竞争和妥协过程中。当前,“国家利益政府化、政府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公共利益个人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受利益驱使,行政执法领域不同程度出现了政府、部门、个人逐利的现象,导致执法目标出现偏离、执法行为发生异化。而高效廉洁、公平正义的行政执法行为不仅体现一国公共管理的水平和效能,更是构筑“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因此,建立和维护一种代表公平正义、有效制约的行政执法机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理想模式,更是追求公共管理价值理性诉求的现实回应。利益分析法是从动机寻找动因的根本方法,本研究通过梳理利益的概念及其基本矛盾,厘清行政执法的基本要素以及行政执法作为法定公权力的价值理性诉求,以利益视角分析行政执法的趋利现象,是分析行政执法行为异化的有效路径。案例研究法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当前我国行政执法行为异化的具体案例,以此分析行政执法行为趋利以及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利益机制存在的缺陷。利用比较法对西方各国行政管理机制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通过借鉴西方各国行政管理的先进经验,为修正我国行政执法体系内的利益机制、矫正行政执法行为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行政执法领域内的利益导向机制扭曲、利益表达机制不畅、利益保障和协调机制不顺、利益约束机制不力等,是导致行政执法行为趋利的重要原因,而行政执法目标和行为发生偏离和异化,将会背离法治精神、阻碍社会发展、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助长腐败蔓延。通过比较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行政制度,为我国修正各种利益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的建议包括:通过提升“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倡导“利益均衡”的法律原则、构建精简高效的执法体系来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沟通机制,使得行政相对人作为利益关联者能够充分表达和行使其权力;以公共财政保障为取向,重构行政执法的利益保障机制;整合监督职能和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强化行政执法领域的利益监督约束机制。构建高效廉洁、公平正义的执法体制除了理顺执法领域的各种利益机制,还会涉及国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是人性本质等其他深层次的因素,这是本研究视角所未涉及和局限之处。整体看,改革中的中国,利益冲突带来诸多社会矛盾。而行政执法趋利,将导致其背离作为公权力的价值理性诉求,异化的行政执法行为不仅会降低行政效率、助长行政腐败,更为严重的是会增大国家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因此,无论什么时代,治理公权力的异化都是世界各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基于利益存在的永恒性和排他性,这也将是人类社会在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的共同且永恒的课题。

吴勇毅[8](2007)在《东企西进必能浪里淘金》文中研究表明 与我国隔洋相对的美国,有一条着名的、总长2400公里的66号马路,它横贯美国中西部。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部分美国年轻人、创业者都梦想到西部去,通向一个神秘的黄金般的地方……今天的美国西部,当年驰骋荒原旷野的牛仔已成为美国的骄傲及美国精神的代名词。中国西部大开发正在掀起狂潮……

王林萍[9](2007)在《农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之构建》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药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贡献不容置疑。尽管农药在生产、运输和使用上对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但化学农药仍将是21世纪不可或缺的植物保护用品之一,70%左右的农药市场将依然由创新化学农药所主宰。建国以来我国农药工业发展迅速,现有26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2005年产量高达103.9万吨,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农药企业面临社会责任缺失的严重问题,农药工业的环境污染及一系列健康、安全等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目前每合成1吨农药原药约消耗4吨化工原料,生产1吨农药可排放3吨“三废”。全国农药工业每年排放废气23.7亿m3,年排放农药废水量在1亿m3以上,其中已进行治理的废水只占7%,治理达标的仅占已治理的1%。这一严峻的现实要求农药企业在发展中不能再以追求利润为惟一目标,环境和社会的效益也是农药企业决策中必须考虑的内容;作为“企业公民”,农药企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本研究以农药企业的社会责任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农药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应该承担什么具体的责任并如何承担?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何种方式来表现、绩效水平如何来衡量?中国农药企业与国外农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差距在哪里,中国农药企业应如何克服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以加快社会责任的形成和实践。上一世纪80年代化工行业就已经提出了责任关怀,并作为行业自律行为,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是近20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频繁出现的用语。责任关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尽管在概念及其内涵上有所不同,但三者之间还是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作为研究的起点,有必要弄明白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研究,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健康、安全和环境是责任关怀的核心,责任关怀又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实践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内容上有逐步融合的特点。农药的生产事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在比较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利弊和功过、分析农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指出了农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提出了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确定的原则,定义了农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分别设计了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矩阵和“三层一线”(核心层、延伸层和超越层及遵纪守法线)两种类别的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确定了农药企业在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方面的责任;界定了责任的核心层、延伸层和超越层,指出了各层面社会责任的联系与区别,初步阐明了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外延。为了了解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在论文的第4部分,首先回顾了世界农药市场的发展状况,就世界前八强的跨国农药企业,根据它们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跨国农药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十分重视的结果。接着选择德国的巴斯夫、美国的道化学和日本的住友,对他们的社会责任策略规划进行横向比较,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管理层面看,跨国农药企业已有具体的部门负责计划和实施社会责任,内容也向社会层面的方向发展,注重利益相关者的管理,信息披露也从凌散向系统的环境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演进。从实践层面上看,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在提高,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在完善,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加强。同时,还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主要跨国农药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最后选取了先正达作为案例,对该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具体行为和表现进行纵向的分析,更加全面和具体地探讨了跨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操作层面的特点及其这些行为产生的影响。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是研究的主要对象。首先,对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表明责任严重缺失主要体现在:(1)农药产品质量不高、标签合格率低、售后服务不力;(2)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侵权现象严重;(3)生产中安全意识不强、职业健康存在隐患;(4)“三废”排放超标、环境污染严重,从而造成企业与社区关系紧张和对立。接着,从理论上查找了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1)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企业不可能考虑利润之外的责任;(2)由于农药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无法解决,使得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驱力变弱;(3)政府规制的低效及执法的不力,不仅没能解决市场失灵下本该由政府干预的问题,反而加剧了现存问题的严重性,从而造成企业社会责任普遍缺失的现象。最后,通过重庆民丰环境违法的具体案例的分析,验证了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运行失灵以及政府规制低效有密切的关系。得出了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引导企业履行企业基本社会责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的结论。既然中国农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缺失,也查找了客观原因,是否在主观认识方面也存在缺失?本研究还进行了中国农药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认知调查。分别从农药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对员工权益的维护及企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作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农药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尚需统一,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需要树立,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必须增强。进一步,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企业性质、农药年产量、是否为上市公司、是否有产品出口四个方面对农药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药年产量、是否为上市公司、是否有产品出口三个因素对“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看法存在显着影响,而企业性质的影响不显着。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南和准则,是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信息工具,是农药企业社会责任从定性研究到定量评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本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原则指导下,设计了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效益、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社区关系和慈善公益八个方面设计指标反映农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不同子目标和指标的权重,同时就企业间横向比较和单一企业纵向比较两种情形,分别给出了社会责任综合评价的方法。本文最后关于加快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步伐,探讨了中国农药企业为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建立的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机制。指出农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避免进入“责任的误区”,切忌贪大求多、切忌公关炒作,而贵在脚踏实地履行基本责任;对中国农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外部宏观约束的探索表明:从短期来看,政府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正确引导,新闻媒体对公众舆论监督机制和合作伙伴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拉动十分重要;而从长期来看,要加快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必须充分利用消费者市场导向功能,加快金融市场社会责任投资渠道的形成,运用社会团体的力量(主要是行业协会)进行约束。给出了责任推动型社会责任目标模式、策略导向型社会责任目标模式和遵纪守法型社会责任目标模式,供农药企业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能力的强弱进行选择。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初步界定了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分别设计了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矩阵和“三层一线”(核心层、延伸层和超越层及遵纪守法线)两种类别的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为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奠定基本的框架;首次以农药企业为调查对象在国内进行农药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度的调查,并获得有一定意义的结果;构建了农药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有利于评价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表现,并在数据可得情况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责任驱动型、策略导向型和遵纪守法型的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目标模式。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农药企业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体系、促进社会责任的实践和履行,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今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和其他行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这一研究对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李文[10](2002)在《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人们对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一思想的精神及其已经明确了的相关原则已成为各国相约遵守的行动纲领和发展战略。但是,一方面这一理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协调行动还比较困难,因而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一项战略实施目前还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分析和总结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但对未来的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实践也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发展是资源的物质变换,资源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资源人口承载力决定着适度人口的规模。资源人口承载力中最首要的一条便是资源提供食物保障的能力。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尽管中国成功地用世界7%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而且从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形势和未来可能的粮食进口量来判断其食物保障前景依然可以得出比较乐观的结论,但粮食毕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食物安全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当然这并不排斥国际市场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背离比较优势原则),同时也要继续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缓解人口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并使现有的人口能够分享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果实。中国目前的人口规模远大于其经济上的适度人口水平,由于资本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因此就业问题将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而且在经济体制的快速转型期劳动者的失业现象会变得愈发严重起来。应对这种形势,政府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网,以使这些失业人口不致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二要确保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满足新增的就业需求。当然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众多的人口在对就业构成压力的同时,也为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展提供了潜力,单是这一点就可以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动力。但是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目前还受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严重制约,过低的消费率使得在国内市场商品已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难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鉴于此,政府既要注意引导投资流向有需求前景的地方,更要注意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节收入分配,引导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升级。着眼于今后的长远发展,政府还应该积极倡导那些既有益于人类健康、又不影响资源永续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人口除了通过其规模发生作用以外,还会通过其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发展构成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分析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和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动。由于人口增长率降低、死亡率下降、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总的趋势是少儿人口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以致社会抚养比的变动也主要体现为老年人口负担系数的提高。中国在20世纪末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达到的水平高、绝对量大并呈加速推进之势,而其所拥有的资金只及一个中等收入国家,需要从世界性的养老金改革风潮中吸取经验教训,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国情的低水平、多支柱、广覆盖、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如果说中国的人口类型转变是用3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逾百年的历史的话,中国人口就业结构的转换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并表现为人口城乡结构较之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落后了十几年至几十年之久。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条件下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工业比重的提高与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相脱节;其次是因为中国全力推动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第三产业不发达,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并未带来该领域就业比重的同步提高;第三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限制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化滞后是以重_上业为主导的_厂业化战略导致就业结构发生扭曲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它也会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使这个发展中的社会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异常困难,并直接影响到该经济的可持续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方面是由于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己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预计这一趋势会一直保持到本世纪中叶。 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上说,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关注的重点是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知识经济时代关注的重点将转向人口的质量,可以说,术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将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创新能力,而后者义完全是由该国的人力资本条件所凯定的。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其劳动力素质是一大瓶颈,兑服人力资源柬缚的关键在于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亦即投资教育、健康和营养。只有使人口具备了与今后的发展相适

二、重庆市改革药品价格出新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改革药品价格出新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例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放管服”改革背景
        1.1.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2.1.1 国家审计的本质及职能
        2.1.2 政策跟踪审计的本质及职能
    2.2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目标及作用的研究
    2.3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方式方法的研究
        2.3.1 政策跟踪审计开展方式
        2.3.2 政策跟踪审计取证方法
        2.3.3 政策跟踪审计评价方法
    2.4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成果运用的研究
        2.4.1 政策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2.4.2 政策跟踪审计成果优化
    2.5 国内外文献述评
3.理论基础及“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
    3.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理论基础
        3.1.1 公共选择理论
        3.1.2 国家治理理论
        3.1.3 目标管理理论
    3.2 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
        3.2.1 以合规审计为基础
        3.2.2 有较为鲜明的绩效审计特征
        3.2.3 具备专项审计调查的特质
        3.2.4 预防性和持续性较强
    3.3 基于目标实现路径框架的“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要素
        3.3.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目标
        3.3.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主体
        3.3.3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对象
        3.3.4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依据
        3.3.5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技术方法
4.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概况
    4.1 中央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实施概况
        4.1.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开展方式
        4.1.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开展频率
        4.1.3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主要内容及审计结果
        4.1.4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成效
    4.2 地方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实施情况
        4.2.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开展方式
        4.2.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开展频率
        4.2.3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主要内容及审计结果
        4.2.4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成效
    4.3 中央及地方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对比分析
5.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案例分析
    5.1 审计项目背景
    5.2 审计目标
        5.2.1 总体审计目标
        5.2.2 具体审计目标
    5.3 审计人员
    5.4 审计项目确立
        5.4.1 审计项目确立依据
        5.4.2 审计项目确立方法
        5.4.3 审计项目确立流程
    5.5 审计依据
        5.5.1 审计H省涉企收费情况的审计依据
    5.6 审计技术方法
        5.6.0 审计H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改革情况的依据
        5.6.1 现场检查法
        5.6.2 面询法
        5.6.3 资料查询法
        5.6.4 账表分析法
        5.6.5 函证法
        5.6.6 专家咨询法
    5.7 审计结果运用
        5.7.1 审计结果
        5.7.2 审计报告
        5.7.3 审计结果运用及成果转化
6.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优缺点
    6.1 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经验总结
        6.1.1 审前准备工作充分,项目选择科学
        6.1.2 审计抽样精准,互联网取证与现场取证结合
        6.1.3 原因分析透彻,审计报告严谨规范
    6.2 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尚存不足
        6.2.1 审计目标狭窄,具体审计目标缺乏层次性
        6.2.2 审计范围狭窄,未关注新情况、新问题
        6.2.3 审计对象局限,未检查涉企经营性收费
        6.2.4 审计揭示的问题缺乏宏观性和整体性
        6.2.5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权责界定不一致
        6.2.6 缺乏对H省“放管服”政策落实效果的评价
7.“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7.1 制度环境的约束
    7.2 审计对象较为复杂
    7.3 审计机关自身存在局限性
        7.3.1 缺乏专司“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人员
        7.3.2 一线审计人员不足,难以实现“全覆盖”
        7.3.3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以致审计范围及目标狭窄
        7.3.4 后续审计力度不足,审计整改不够及时、深入
        7.3.5 政策跟踪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评价政策落实效果
8.完善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建议
    8.1 建立科学的“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目标管理框架
    8.2 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开展“智慧”审计
        8.2.1 综合使用多种审计技术方法
        8.2.2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项目深度融合
    8.3 完善“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评价体系
    8.4 规范后续审计制度,增强审计整改的宏观性和及时性
    8.5 加强“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8.5.1 设置专司“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小组
        8.5.2 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人才能力框架
        8.5.3 统筹协调一线审计人员与外部咨询团队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3)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理论意义
        1.1.4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共部门经济学和海关监管理论
        1.2.2 贸易便利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2.3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公共部门合作关系
        1.2.4 海关监管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3.3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海关监管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贸易与海关监管相关理论
    2.2 海关监管与贸易互动机制分析
        2.2.1 海关监管对于出口市场选择的影响分析
        2.2.2 海关监管对于贸易抑制作用分析
        2.2.3 海关监管对于贸易激励作用分析
        2.2.4 贸易推动海关监管转型升级的机制分析
    2.3 海关及口岸部门“单一窗口”的作用分析
        2.3.1“单一窗口”对申请事项审批数量的影响分析
        2.3.2“单一窗口”对申请事项等待时间的影响分析
        2.3.3“单一窗口”的动态性影响分析
    2.4“海关—商业”经认证的经营者(AEO)模式机制分析
    2.5 海关信息透明对开放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
        2.5.1 透明度对合并均衡和分离均衡的影响分析
        2.5.2 信息透明度与经济运行效率的关系
        2.5.3 信息透明度与市场垄断效力
        2.5.4 信息透明度与经济周期
    2.6 基本观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概况
    3.1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沿革
    3.2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现状
    3.3 目前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主要措施及其海关监管新要求
    4.1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
        4.1.1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4.1.2 提升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
        4.1.3 改善全球治理结构、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
        4.1.4 服务“新常态”,改善公共制度供给
        4.1.5 适应国内、国际新规则
        4.1.6 跟踪世界经济新方向
        4.1.7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
    4.2 新形势下中国海关监管面临的新问题
        4.2.1 海关关境保护环境分析
        4.2.2 海关监管执法环境分析
    4.3 海关、商业合作的新形势
        4.3.1 各国海关积极缔约多边协议,将监管、服务纳入共同法律框架
        4.3.2“海关-商界”加强信息对接,实现以数据换便利
        4.3.3 创新海关监管服务措施,适应国内外贸易新业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关监管措施及效果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贸易便利化方面
        5.1.1 预先申报、裁定
        5.1.2 电子平台和电子支付
        5.1.3 货物与海关税费分别处置
        5.1.4 风险管理
        5.1.5 海关稽查
        5.1.6 经认证的经营者
        5.1.7 易腐货物快速处理
        5.1.8“单一窗口”和口岸机构间协调
        5.1.9 在海关监管下的货物进口运输
    5.2 监管服务标准化方面
        5.2.1 区域经济体内部的“一体化窗口”
        5.2.2 快速放行及平均放行时间确立
    5.3 服务新型业态方面
        5.3.1 服务全球一体化生产
        5.3.2 服务全球一体化科研
        5.3.3 服务全球一体化监管
        5.3.4 服务全球一体化物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海关监管深化改革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深化改革建议
    6.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才
        2.1.2 海外人才
        2.1.3 公立医院
    2.2 理论基础
        2.2.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第3章 天津市海外人才管理及对比分析
    3.1 天津市海外人才管理工作情况
        3.1.1 天津市海外人才管理概述
        3.1.2 天津市海外人才管理策略中的引进培养方法
    3.2 京津沪海外人才管理对比分析
        3.2.1 人才发展环境对比分析
        3.2.2 人才政策对比分析
        3.2.3 人才创新载体建设比较分析
第4章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现状及问题
    4.1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现状
        4.1.1 各医院海外人才管理水平均衡
        4.1.2 高水平拔尖人才稀缺
        4.1.3 管理工作成效有待提高
    4.2 天津市公立医院对海外人才需求
        4.2.1 临床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并重
        4.2.2 科研能力的持续性
        4.2.3 对国内公立医院环境适应度
    4.3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中的问题
        4.3.1 政府尚无针对卫生人才的管理政策
        4.3.2 天津市公立医院引才环境欠佳
        4.3.3 天津市医药卫生创新载体陈旧
        4.3.4 公立医院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单一
        4.3.5 本土卫生人才海外培养后流失严重
    4.4 国内外卫生人才管理策略先进经验
        4.4.1 国内卫生人才管理策略先进经验
        4.4.2 国外卫生人才管理策略先进经验
第5章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的实施
    5.1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
        5.1.1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分析
        5.1.2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选择
    5.2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的实现路径
        5.2.1 政府卫生人才管理政策保障及投入
        5.2.2 优化天津医疗卫生环境
        5.2.3 加快医药创新载体建设
        5.2.4 拓展海外卫生人才引才荐才渠道
        5.2.5 加强本土海外人才留才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调查表(公立医院部分)
附录二: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调查表(海外人才部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2015,人大制度的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做宪法所要求做的事情
    何谓宪法的实施?按照宪法的规定做了宪法所要求做的事情,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关于宪法宣誓、特赦、国家勋章等立法和实施,为宪法实施带来增量。
“改革和法治相伴而生”
    通过作出有关改革试点工作的授权决定,采取一揽子方式修改法律,加强对授权决定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等方式,支持、推动和保障相关改革依法有序推进。
委员长首次作执法检查报告
    委员长参加执法检查、作执法检查报告,提出执法检查四项原则、“六步曲”完整链条,以及执法检查“回头看”等等,这些创新实践颇有看点意义。
回答询问:从部长到副总理
    专题询问呈现“规范化和机制化”新亮点。国务院副总理率部长一道到会回答专题询问,打破了过去仅由部长接受询问的惯例,对地方政府领导产生示范效应。
首次追问审计整改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屡审屡犯”祭出新招,第一次听取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河北、青海、安徽等地,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对审计整改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
加强县乡人大建设“前所未有”
    审视有的地方人大行使法定职权不到位、乡镇人大“虚化”现象,中央出台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文件,对症下药,精准用力。县乡人大履职将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央有关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精神从七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赋予乡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审议政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职责,是给乡镇人大扩权。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关注乡镇人大,人大主席入选法治人物,传递出高层提振基层人大工作的意图。
“云和经验”和“广东实践”
    云和县人大依法行使特定问题调查权,激活了数亿沉淀的财政资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系统升级为实时在线全程监督,看紧人民的“钱袋子”,引起了高层关注。

(6)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依据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国外研究动态
        2.4 国内研究现状
        2.5 国内外研究比较
        2.6 主要研究内容
        2.7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乡村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1 社区的基本理论
    2 乡村社区的基本理论
    3 乡村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
        3.1 需求层次理论
        3.2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3.3 公共选择理论
        3.4 新公共管理理论
        3.5 政治治理理论
        3.6 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乡村社区治理的基本范畴
    1 乡村社区治理的基本概念
    2 乡村社区治理的基本原则
    3 乡村社区治理的标准
    4 乡村社区治理的特征和内容
第四章 国外乡村社区治理状况与启示
    1 国外乡村社区治理情况
        1.1 高度重视乡村社区农产品的产地生态保护
        1.2 积极推进乡村社区现代农业的多功能开发
        1.3 乡村社区居民生产与生活异地分离
        1.4 乡村社区田园生活诱发"逆城市化"潮流
        1.5 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共政策
        1.6 制订和实施切实有效的乡村社区农业保护政策
        1.7 切实加强乡村社区科学技术推广
        1.8 加大乡村社区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
        1.9 建立乡村社区社会化服务配套体系
    2 对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的启示
        2.1 确保乡村社区居民农用土地的最大受益权
        2.2 高度产业化是发展乡村社区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2.3 完善的市场购销体系是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2.4 将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作为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2.5 把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作为乡村社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2.6 重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作用
        2.7 建立完整的有关乡村社区治理的政策体系
第五章 乡村社区治理沿革与现状分析
    1 建国前的乡村社区治理沿革
        1.1 封建时代的"乡绅治理"
        1.2 近代的国家政权内卷化
    2 建国以来乡村社区治理的历史演进
        2.1 政治导向的乡村社区治理模式(1949-1956)
        2.2 城市工业化导向的乡村社区治理模式(1957-1978)
        2.3 市场经济导向的乡村社区治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
    3 乡村社区治理的新探索
    4 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乡村社区布局整合存在误区
        4.2 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不顺
        4.3 乡村社区人才与领导者能力的培育严重缺失
        4.4 公共服务与公共设施投入不足
        4.5 重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落实不力
第六章 乡村社区治理组织及其功能定位
    1 乡村社区治理机构运转现状调查
    2 乡镇政府职能调整分析
    3 乡镇政府的机构调整与职能定位
    4 乡村社区治理组织的构建与职能定位
        4.1 社区行政管理组织
        4.2 社区经济合作组织
        4.3 社区公共服务组织
第七章 乡村社区治理规划
    1 规划指导思想
    2 规划遵循原则
    3 规划总体目标
        3.1 群众自治
        3.2 管理有序
        3.3 设施配套
        3.4 服务完善
        3.5 经济繁荣
        3.6 生态和谐
        3.7 文明祥和
    4 规划重点内容
        4.1 乡村社区布局重组
        4.2 乡村社区经济重构
        4.3 乡村社区设施重建
        4.4 乡村社区生态重整
        4.5 乡村社区形象重塑
    5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制
        5.2 加大资金投入 提供物质保障
        5.3 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支撑
        5.4 强化宣传引导 营造良好环境
第八章 乡村社区的经济治理
    1 乡村社区经济治理现状调查
    2 乡村社区经济治理的基本目标
    3 乡村社区经济治理主要任务
        3.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乡村社区经济治理的基础工程
        3.2 市场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乡村社区经济治理的突破口
        3.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乡村社区经济治理的"血液"保障
        3.4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高乡村社区经济内质的根本途径
        3.5 农业产业化经营——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4 乡村社区经济治理的具体路径
        4.1 实施旨在城乡一体化的民生保障政策催生乡村社区经济
        4.2 加大农业保护力度创新乡村社区经济发展平台
        4.3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支撑乡村社区居民增产增收
        4.4 加大信息支农力度帮助社区居民经济决策
        4.5 加大产业带动力度合理配置乡村社区经济资源
        4.6 加大互助合作力度壮大乡村社区经济经营规模
        4.7 加大能人引领力度推动乡村社区经济发展
        4.8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乡村社区经济水平
第九章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
    1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剖析
        1.1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正面临破坏
        1.2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正面临污染
        1.3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随着日趋严重的面源污染正面临伤害
        1.4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因规划滞后管理不力正面临冷落
    2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目标
        2.1 乡村社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2.2 乡村社区饮用水安全卫生
        2.3 乡村社区能源清洁化
        2.4 人居环境整洁卫生
        2.5 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
    3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4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主要任务
        4.1 科学制定乡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总体规划
        4.2 加强乡村社区村庄建设与环境净化
        4.2.1 村庄规划建设要与周围城镇发展相衔接
        4.2.2 村庄建设要与乡村社区主要经济支撑产业有机结合
        4.2.3 村庄建设要与自身和周边的人文自然环境充分融合
        4.2.4 村庄建设要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宗旨
        4.3 乡村社区耕地保护
        4.4 乡村社区生态安全
    5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5.1 强化乡村社区环境治理的组织保障
        5.2 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和执行力度
        5.3 大力发展乡村社区现代生态农业
        5.4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社区环境治理资金
第十章 乡村社区公共事业的治理
    1 加快公共事业发展已成社会共识
    2 乡村社区公共事业治理内容界定
    3 主要任务及其治理路径
        3.1 基础设施——乡村社区治理的充要条件
        3.2 教育——乡村社区人力资源的孵化器
        3.3 文化——乡村社区核心凝聚力的基础工程
        3.4 医疗卫生——乡村社区人文关怀的重中之重
        3.5 养老保险与社会救助——乡村社区居民幸福生活的保护伞
    4 公益福祉事业——乡村社区公共事业治理新途径
第十一章 结语
    1 论文主要结论
        1.1 建设现代文明乡村社区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根本目标
        1.2 科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必由之路
        1.3 推进乡村社区民主自治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重要前提
        1.4 培养造就乡村社区精英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关键所在
        1.5 坚持乡村社区分类治理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现实选择
        1.6 编制乡村社区发展规划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应有之策
        1.7 财政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当务之急
        1.8 发展乡村社区合作经济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首要任务
        1.9 加快乡村社区公共事业建设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迫切需求
        1.10 确保乡村社区生态安全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永恒职责
        1.11 创新乡村社区管理组织是中国乡村社区治理基本保障
    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利益机制失衡状态下的行政执法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基本概念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不足
第一章 行政执法与利益机制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行政执法领域利益主客体关系及主要矛盾
        一、行政执法视野下的利益主客体分类
        二、行政执法视野下的利益主客体矛盾及关系
    第二节 行政执法领域内利益机制的运行及作用
第二章 行政执法行为异化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利益矛盾的实证分析
        一、政府逐利
        二、部门逐利
        三、个人逐利
    第二节 行政执法行为趋利的实证分析
        一、执法交叉
        二、以罚代法
        三、执法错位、执法越权
        四、自由裁量权过大
        五、执法方式混乱、程序不合法
第三章 行政执法行为异化的危害及原因
    第一节 行政执法行为异化的负面影响
        一、背离法治精神
        二、阻碍社会发展
        三、阻碍行政体制改革
        四、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五、助长腐败蔓延
    第二节 行政执法行为异化的原因
        一、利益导向机制扭曲
        二、利益表达机制不畅
        三、行政执法利益保障和协调机制不顺
        四、行政执法利益约束机制不力
第四章 规范和矫正行政执法行为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西方行政执法制度的特点
        一、美国行政执法体制的特点
        二、德国行政执法体制特点
        三、英国行政法特色
        四、西方各国行政管理的启示
    第二节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利益机制调整
        一、重塑价值取向,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的利益导向机制
        二、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
        三、以公共财政保障为取向,重构行政执法的利益保障机制
        四、强化监督,完善行政执法利益监督约束机制
结论及其限制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责任关怀
    2.1 责任关怀的缘起
    2.2 责任关怀的内容
    2.3 责任关怀的管理监督架构
    2.4 责任关怀实践的影响及评述
    2.5 责任关怀面临的挑战及今后的发展
3 责任关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3.1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3.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础
        3.1.2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3.2 企业社会责任与责任关怀的关系
    3.3 企业可持续发展
        3.3.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3.3.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3.3.3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4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4.1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不同
        3.4.2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各有侧重
        3.4.3 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3.4.4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内容上有逐步融合的特点
4 农药企业及其社会责任
    4.1 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功过分析
        4.1.1 农药的基本概念
        4.1.2 人类对农药认识及态度的变化和发展
        4.1.3 使用农药的利弊分析
    4.2 农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4.2.1 农药生产过程中存在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面的隐患
        4.2.2 跨国农药企业污染源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4.2.3 农药企业的可信度遭到质疑
        4.2.4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农药行业的自律行为
    4.3 农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4.3.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缘起和发展
        4.3.2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探讨
        4.3.3 农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构成
        4.3.4 农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4.3.5 农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特点
    4.4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确定的原则
        4.4.1 共性与特性的统一
        4.4.2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4.3 重点与全面的结合
        4.4.4 协会与政府共同推动的特点
    4.5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外延
        4.5.1 农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
        4.5.2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5 主要跨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现与策略规划
    5.1 主要跨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现状
        5.1.1 世界农药发展的概述
        5.1.2 主要跨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5.2 巴斯夫、道化学和住友企业社会责任策略规划的比较
        5.2.1 企业简况与社会责任发展
        5.2.2 愿景构想与战略
        5.2.3 利益相关者参与
        5.2.4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
    5.3 跨国农药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分析
        5.3.1 农药行业特点导致公众对该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5.3.2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
        5.3.3 大型跨国农药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
        5.3.4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带来长远的利益
        5.3.5 出现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和指数
    5.4 先正达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与评述
        5.4.1 先正达公司概况
        5.4.2 先正达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特点
        5.4.3 主要结论
6 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理论和实例分析
    6.1 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分析
        6.1.1 农药产品问题
        6.1.2 自主创新能力
        6.1.3 环境保护方面
        6.1.4 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
        6.1.5 社区关系
    6.2 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理论分析
        6.2.1 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局限
        6.2.2 市场失灵下的外部不经济
        6.2.3 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
        6.2.4 政府规制低效下的执法不力
    6.3 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实例分析
        6.3.1 重庆民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6.3.2 重庆民丰农化环境违法案回顾
        6.3.3 重庆民丰农化有限公司环境责任缺失分析
        6.3.4 主要结论
7 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度调查的实证分析
    7.1 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度调查
        7.1.1 数据来源和样本结构
        7.1.2 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度调查结果
        7.1.3 小结与建议
    7.2 影响农药企业是否应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的因素分析
        7.2.1 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之争
        7.2.2 数据获取与分析模型
        7.2.3 结果与讨论
8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8.1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绩效
    8.2 国内外主要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8.3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8.4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8.5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方法
9 加快中国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
    9.1 农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避免的误区
        9.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贵在基本责任切忌贪大求多
        9.1.2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贵在脚踏实地切忌公关炒作
    9.2 强化农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外部宏观约束
        9.2.1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正确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9.2.2 通过新闻媒体发挥公众舆论监督作用
        9.2.3 通过合作伙伴的拉动加快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
        9.2.4 充分利用消费者市场导向功能
        9.2.5 加快金融市场社会责任投资渠道的形成
        9.2.6 利用社会团体的力量进行外部约束
    9.3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目标模式的选择
        9.3.1 责任推动型社会责任目标模式
        9.3.2 策略导向型社会责任目标模式
        9.3.3 遵纪守法型社会责任目标模式
总结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网站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接受)的论文、主编教材和主持的课题
致谢

(10)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人口与资源
    一、 资源人口承载力和食物保障
        (一) 何为资源承载力
        (二) 耕地、水与食物保障
        (三) 对全球食物保障前景的预测
        (四) 中国的资源承载力与食物安全
    二、 经济适度人口和计划生育
        (一) 经济适度人口和人口政策
        (二) 计划生育的人口和经济效应——中国的实践
        (三) 控制人口增长任重道远——兼谈干预生育的政策调控手段
    三、 自然资源、资本密集度与人口地区分布
        (一) 资源承载力与地区人口分布
        (二)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落差
        (三) 西部地区的贫困陷阱与人力资本
第二章 人口与就业
    一、 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和劳动力供给
        (一) 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
        (二) 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力供给
    二、 劳动力需求和失业率
        (一) 虚假的劳动力需求
        (二) 公开(登记)失业人口
        (三) 隐性失业人口
        (四) 非正规部门就业
        (五) 调整后的劳动力供求和失业率
    三、 就业深化的途径和趋势
        (一) 多管齐下解决就业问题
        (二) 失业率并非越低越好:关于劳动标准的讨论
第三章 人口与消费
    一、 人口与消费及消费函数理论
        (一) 人口与消费
        (二) 收入与消费
        (三) 投资和消费与经济增长
    二、 中国的消费与经济增长
        (一) 中国的消费率和投资率
        (二) 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三) 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
    三、 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
        (一) 能源消费与能源革命
        (二) 绿色消费和安全消费
第四章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
    一、 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
        (一) 社会抚养比的变动和总体负担水平的提高
        (二) 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经济社会影响
    二、 全球性的养老金改革风潮及其启示
        (一) 改革的动因
        (二) 改革的方式
        (三) 几点结论性意见
    三、 中国应如何构建养老保障体系
        (一) 关于改制成本
        (二) 关于退休年龄
        (三) 多支柱计划和覆盖面
第五章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评价
        (一) 引言
        (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国际标准模式的比较
    二、 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和后果
        (一) 城市化滞后的原因
        (二) 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
    三、 我国城市化的前景展望和道路选择
        (一)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
        (二)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预测
        (三) 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障碍
        (四) 对城市化道路的讨论
第六章 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
    一、 劳动力素质与劳动生产率
        (一) 粗放的增长路径和低下的劳动生产率
        (二) 文化程度、基本技能与劳动生产率
    二、 国民科学素养、人才丰度与科技创新能力
        (一) 国民科学素养
        (二) 人才资源和研发能力
    三、 科教兴国要在强化人力资本投资
        (一) 理论背景
        (二) 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三) 深化高教体制改革,推动高教大众化进程
        (四) 推行素质教育,倡导终身教育,发展职业教育
        (五) 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人才流动中的被动与主动
        (六) 发展卫生事业,投资营养健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重庆市改革药品价格出新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2]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例证分析[D]. 纪欢.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3]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D]. 姜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4]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研究[D]. 关博. 天津大学, 2017(09)
  • [5]2015,人大制度的创新实践[J]. 田必耀. 人大研究, 2016(05)
  • [6]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研究[D]. 黄大金.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9)
  • [7]利益机制失衡状态下的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 邓炜洁. 中国政法大学, 2010(01)
  • [8]东企西进必能浪里淘金[J]. 吴勇毅.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07(12)
  • [9]农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之构建[D]. 王林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6)
  • [10]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 李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标签:;  ;  ;  ;  ;  

重庆药价改革新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