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八”工程追踪(论文文献综述)
叶晓兰[1](2020)在《宋徽宗绘画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学者对美的价值定位,主要着眼于美育层面。但从历史来看,中国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从来密切。自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中国的政治就充满了浓郁的美治主义色彩。近年来,随着“美丽中国”“弘扬和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曾经局限于个体层面的审美价值观,借助国家政治的激励开始发生转变。美的价值已从传统个体层面的“以美育人”转化成为现实政治层面的“以美立国”。由此,美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当代中国被重新激活。鉴于现代美学理论普遍被西方学者规划的事实,站在中国的立场,研究者一方面要对西方美学的普世性提出质疑,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完善中国美学的话语建设,而以礼乐为本位的美学思想研究理应成为伸展民族立场的重要部分。正是基于以上三点的考量,本研究最终聚焦于宋徽宗的绘画美学思想。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宋徽宗绘画创作的历史语境。通过分析北宋中晚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徽宗的社交轨迹,从身份制度的困境、文化氛围的熏陶、交游雅集的影响三个维度还原其生存状态和社会环境,以便了解其选择绘画素志的深层原因。(二)宋徽宗绘画作品的风格演变。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先分析“代御染写”与“殿上捉刀”的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后形成自己的判断。随后,从文献记载和作品图像两方面考察徽宗画作的题材和风格,揭示其绘画创作的规律。(三)宋徽宗绘画美学思想的主要架构。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宣和画谱》的案例品评,从审美本质、审美功能、审美创作、审美境界四个方面,探讨其绘画美学思想及作品图载的精神内涵。这种表现性的思想认识体系是他对审美对象美的认识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他的思想情感,并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理想。(四)宋徽宗绘画美学思想的文化成因。借以外观的方式把个案研究与文化史的研究联系起来,从二元的宗教信仰、人文的审美情趣等外部原因,考察影响其绘画美学思想形成的隐性文化因素。(五)宋徽宗绘画美学思想的当下价值。着眼于徽宗绘画美学思想的当下价值诠释,把美学理论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整合研究,力图切入当代文化语境并服务于建构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时代新范式。本研究通过比对相关文献记载和徽宗现存作品,尤其以《宣和画谱》对宋代当朝画家的品评为主要依据,系统的论述了徽宗的绘画美学思想并从中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徽宗习画之初衷主要是为了摆脱宗室制度限制与隔绝的压抑,赋予其存在的意义与人生价值,他于绘画领域的努力追求更是为了这一素志,并使绘画等艺术活动成为其政治生涯的一个缓冲地带。其二,受朝廷推动的宗室文人化发展的影响,徽宗的画作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貌,一方面,作品显现出从严谨写实的设色工笔向情性抒发的水墨写意的完整演变轨迹;另一方面,作品又在形似的极致与笔墨的韵致中努力寻找沟通彼此的桥梁。其三,作品风格的演变不仅意味着绘画从装饰宫室的实用性向陶冶性情的欣赏性转变,更标志着绘画从偏于儒家教化功能向偏于道家审美功能的转变;而理趣与诗意相融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则体现了传统绘画美学思想和即将到来的文人绘画美学思想的新主张。其四,徽宗的绘画美学思想是时代美学思潮的凸显,它呈现出一种多样的、复合的逻辑结构,具有极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它可以在代际之间轮回重生,其顺应时代而又推动时代的艺术精神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血脉相连,并在现代审美价值的重塑过程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在还原徽宗绘画美学思想全貌的基础上,本研究有助于整全认知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了解中国绘画思想文化,乃至理解中华美学性格。而在当下的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层面,其绘画美学思想亦有其不可取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赵柏熹,郭静云[2](2019)在《从新石器时代到国家时代长江中游礼器所见“四方”观念刍议》文中指出以彭头山文化时期到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考古材料为基础,结合长江中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生计方式,讨论四方纹的演化及四方四时观念的变化。四方观念起源于平原农耕新生活初现的彭头山文化,并得到往后长江中游地区多个文化的传承。最初表达四方观念的是带四方纹的陶祖礼器,到皂市下层文化时始见于盘、碗之圈足底部,象征四方—中央观的出现。而到了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四方纹则常见于彩陶纺轮礼器上,并透过纺轮的旋转功能,开始强调年岁的循环及时间维度的动态感。同时,石家河人将"四"化约为"二",在四方观念的基础上发展出二元观,改变了四方四时内原来平等的地位关系。
刘超[3](2019)在《中国人实用思维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学术语境下,文化和思维是其中的重要关键词,思维是特定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深层内涵,是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遭世界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元认知模式。中国人喜欢追问“这有什么用”,表现出注重实用的思维模式。本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人的实用思维,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炼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基本特征、发展阶段和主要表现。本研究将实用思维定义为一种重视现实致用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实用思维表现出三个重要特征:从个体价值追求的角度看,比较重视此岸世界现实满足,轻视彼岸世界来世追求;从理论与应用孰重孰轻的角度看,中国人一向重应用探究,轻理论建构;从个体参照的时间框架看,更重视当前之用,轻视长远之用。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发展阶段沿着从生物适应到文化选择的理路演进,历经萌芽、发生、形成和确定四个阶段。中国人实用思维在知识、关系和宗教三个领域体现较为明显,普遍将知识、关系和宗教视为工具性和手段性存在。第二部分,梳理实用思维产生的文化缘由,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一个世界”观,重“行”之知行观与以“人”为中心之天人观,以及重视机会获得与恐惧物质匮乏的传统心态。(1)“一个世界”观将人生的目标追求置于此岸世界,关注现实性目标追求,忽视超越性目标追求。(2)重“行”之知行观与以“人”为中心之天人观的观念传统强调“知”要能够服务于“行”,强调“人”的中心地位,这一观念传统分别解构了“知”的重要性与对象性,使得中国人重视以人的需要为导向的应用研究,轻视理论研究。(3)重视机会获得和恐惧物质匮乏的传统心态使得中国人偏好近期利益。第三部分,主要阐明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形成机制。作为一种复杂的存在,实用思维涉及相关的价值观和认识论。这一部分从实用价值观、实用认识论以及言语模式形塑思维三个方面对实用思维的形成机制进行微观探讨。中国文化已经形成重视个体和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实用价值观,形成关注现实致用的实用认识论。言语模式促使文化中已经存在的实用价值观和实用认识论自觉地进入个体的思维之中。中国人喜好追问“这有什么用”和“如何做”:“这有什么用”使得个体倾向于从“用”的角度看事观物,激发个体形成现实性目标追求,促发个体形成作用-功能认知模式;“如何做”强调方法技术的寻求与现实问题的解决,回避理论解释。在特定言语模式的引导下,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追求实用。第四部分,从实用思维的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中两个基本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何产生于西方”和“现代科学为何未能产生于中国”。(1)对“现代科学为何产生于西方”的回答需要追溯至两希文明,两希文明分别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认知因素与人格因素。在古希腊传统的影响下,西方人形成了概念化的形式逻辑,倾向于用元素-结构认知模式来认知事物,用数来描述与演绎自然存在,古希腊传统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智识上的准备。在希伯来传统的影响下,西方人形成了超越性的目标追求,积极进行着自我与意义寻求,希伯来传统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动力上的准备。现代科学是超越实用的结果,是人类智识力量和人格力量拒斥实用思维的双重超越。(2)对“现代科学为何未能产生于中国”这一问题的心理学解答也可以从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原因的寻求。在实践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擅长运用类比推理和相关逻辑,这种思维方法将一切事物都联系起来,人与自然形成整体的存在格局,故未能成功地将人与自然进行切分,古代中国人倾向于采用作用-功能认知模式看待自然客体,对于中国人而言,数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工具和手段,总体看来,中国人未能有效地形成现代科学产生所必要的认知因素。在儒道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热衷于现实性的目标追求,持趋乐避苦的性格特征,主动求乐,被动受苦,难以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人格因素。中国人的心理羁绊于一种现实致用的思维之中,被双重的实用寻求所束缚。不论是从认知上看,还是从人格上看,古代中国人都不具备产生现代科学所必要的智识性条件和动力性条件。实用思维提升中国人适应艰辛环境的能力,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心态,增强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由于过于重视效用和功能,中国人漠视不能尽快致用的理论研究,回避超越性目标追求。中国人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心理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思维的水平,而中国人如果想要实现人性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则需要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超越性要素,深彻理解希伯来传统中的超越性要素,使得超越性目标成为中国人总体目标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肖敏[4](2019)在《面向多源学习活动流的数据分析规则研究》文中提出在开放学习背景下,学习者的学习活动逐步具有“流”的特征,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平台,学习分析也开始关注平台的整合性和集成性,数据的多源性和开放性。学习分析已有的模型和框架使得学习分析逐步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并开始向规范化、模块化方向发展,但其在整合多源数据方面以及对学习活动“流”描述方面仍有所欠缺。因此本研究尝试构建多源学习活动流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分析规则,指导多源学习情境下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从而进一步推进学习分析在多源学习活动流中的实践应用。本研究首先在活动理论以及情境模型的指导下,基于多源学习活动流构建多源学习活动的简约模型,描述学习者的多源学习活动过程;通过梳理目前已有数据模型,在数据收集层面上建立多源学习活动流数据模型,并基于xAPI规范建立数据收集策略,指导多源学习活动流数据的收集。随后在数据分析层面上,通过对数据模型中的六大要素(Actor,Object,Action,Source,Tool,Session)进行要素匹配,筛选出有意义的22条情境-应用-数据的数据分析规则,结合学习分析指导框架,揭示多源学习活动流数据背后的情境信息,指导学习分析的具体应用。最后借助App聚合协作学习平台-Slack和学习项目管理平台-Trello搭建Slack多源学习环境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多源学习活动流数据模型收集学习者学习活动数据,并进行学习行为编码,之后采用部分数据分析规则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情境信息,并验证部分数据分析规则在Slack多源平台中的可用性。
孟冬伟[5](2018)在《基于三分支神经网络的单目标追踪算法研究》文中提出视觉目标追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无人驾驶,智能安防、人机交互和信息侦查等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真实环境中目标的表观信息和环境背景都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单目标追踪任务仍存在遮挡、运动模糊和背景混淆等难点。近几年,机器学习技术经常被用于计算机视觉,因为它们有能力利用训练数据来提高性能。不幸的是,大部分的追踪算法没有从海量的离线训练视频数据中受益,而且没有充分利用到图片的背景信息,存在着鲁棒性差、计算速度慢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海量的视频数据和图片的背景信息,本文将单目标追踪模型转化为相似性度量学习模型,并使用三分支神经网络实现相似性度量学习模型。在训练阶段,该模型学习视频序列中目标与目标之间的相似性度量、背景与背景之间的相似性度量和目标与背景之间的空间上下文关系。在测试阶段,该模型利用目标与目标之间、背景与背景之间和背景与目标之间的匹配关系,在知道目标在前一帧中的位置、尺寸信息,目标背景之间的上下文关系的前提下,准确预测目标在当前帧中的精确位置和尺寸。如此回环往复,实时预测目标的位置和尺寸信息,以达到追踪的目的。为了增强目标和背景表观模型的鲁棒性及可区分性,本文针对单目标追踪任务对卷积特征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高层卷积特征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对目标有鲁棒的表示能力,可以应对目标表观的变化;而低层的卷积特征对图像细节的刻画能力更强,可以使背景有较强的区分能力。通过综合使用多层卷积特征,并在线学习各个卷积特征的权重,对目标和背景的表观进行精确的建模。为了应对现实中复杂的追踪场景和目标表观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衡量追踪结果的置信度的方法。根据追踪结果的置信度灵活地对目标模板进行更新,既适应了目标表观的变化,同时也减弱了由于不可靠的追踪结果引起的追踪漂移问题。本文基于提出的三分支网络模型、多层卷积特征融合方法和自适应置信度反馈模板更新法,设计了一种有效的单目标追踪算法,并在Object Tracker Benchmark和Color Tracking Benchmark两个公开的数据集上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郭洋[6](2017)在《北京化工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综合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项目管理已经被利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从房产医疗、制造业、互联网软件工程,到国家的航天军事,宇宙海洋的探索,项目管理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学科。项目管理对大多数的企业集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发挥它自己的企业价值。本文主要结合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为企业提供决策方法为目的,运用综合管理知识对BH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管理进行研究。本文3H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为研究分析课题,我们可以在相关文献中阅读到各种理论。用各种不同的研究办法来对矿泉水项目进行科学的项目管理优化措施研究。首先,笔者根据论题来查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提炼出企业营销战略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BH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集成管理等理论,建立BH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集成管理概念模型,作为本文进行优化和改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调查BH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作出BH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以及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BH集团矿泉水项目管理假设的主要部分进行综合考虑,从生产效率,建设费用、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再进行整合BH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的详细规划,使集团项目的建设在日后的发展和计划中有一定的方向,将生产成本、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三者综合性进行提高。最后从生产的成本、进度以及质量三个方面提出保障BH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综合管理效率的措施。
吴亚娜[7](2017)在《《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文学批评研究 ——以宋人别集与词集提要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四库全书总目》在集部提要中叙录了460种宋人别集提要,79种宋人词集提要,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对宋文、宋诗、宋词展开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批评,勾勒出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诸类文体的风貌特征,卓具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总目》从文学史的宏观着眼,对宋代文学史的断限与分期做出评判。就宋代文学史断限而言,《总目》从作家是否出仕新朝、是否为遗民、其进入新朝时的年龄长幼三个标准,考量宋元易代之际作家的朝代归属问题。在对宋元易代文学进行批评之时,《总目》肯定了遗民的忠君爱国事迹,抨击贰臣的失节之污,以作家人品来衡量文品,以文风兴衰来反观世运。《总目》对易代文学的断限与批评作为一种知识评判,与清代的官方意志形成强大的权力话语,在易代文学断限标准与文学批评背后隐藏彰显正流、隐去动乱的政治目的,以及表彰忠义、抨击失节的教化意图,实现了权力话语向文化思想领域的渗透。就宋代文学史分期而言,《总目》以风会之变为依据,将宋代文学史划分为宋初、盛宋、南渡、宋末四个时期,从作家群体、作品风格、文学流派、文体衍变等多元角度描绘出宋代文学由弊而兴,又盛极而衰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种以政局变革为主导,旁及士风、世运与文风的综合性的划分标准。《总目》以通变的史观审视宋代文学史的演进,注重对宋代文学史风貌阐释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呈现出一种近代性的史学意识。就宋文批评而言,《总目》从文体学的视角出发,主要从散文与骈文两种文类,对宋文展开批评。《总目》在清代崇实的学术语境下,梳理出宋代散文的历史沿革;对宋代散文的批评呈现出宗尚雅正之质、根柢之实与经世之用的崇实审美观念。就宋代骈文批评而言,《总目》从清代骈文复兴的文化语境出发,描绘出宋代骈文演进的历史轨迹,并秉承骈散同源的文体观念,注重骈文酝意遣词的表意功能,偏爱典雅瑰丽的骈文风格。然而由于编纂时间有限,编纂人员庞杂等原因,《总目》对宋代骈文的批评存在评判有失客观、公正之处。就宋诗批评而言,《总目》在宏观上把握了宋诗以变祛弊、以派统史的诗史演进历程。《总目》对宋诗文献的考辨存在文献征引疏误、文献择录与批评的主观色彩浓郁等问题。《总目》对宋诗体派的审视则呈现出注重诗派发衍的历史流变、嘉奖中正的艺术风格、以儒家伦理思想评价诗歌品格的特点。就宋词批评而言,《总目》将宋词视为词学发展史上的顶峰时期,力求以正变发展的眼光,客观地展现出宋词发展的脉络。从宋词版本文献的叙录情况来看,《总目》宋人词集版本多沿用毛晋《宋名家词》,词集校勘与文献的征引多采用他人成言,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其宋词批评注重词体的音乐属性,挖掘词的表意功能,欣赏典雅浑成的词作。这种词学观念的形成,与浙西词派的风势影响,官方权力意志对文化的操控以及馆臣个人的词学审美偏尚是密切相关的。《总目》宋词批评对后世词学版本的传播、词集的校勘、词学观念的传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目》在宋代文学批评中建构出尊雅正、黜俚俗的文体谱系,隐藏着巩固皇家政权、宣扬盛世文治、弘扬儒家教化的权力意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总目》对宋代文学的评骘之语,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出封建社会末期官学视野中的文学观念,为后世的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梁洁[8](2016)在《班级团体辅导提高高中生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和实施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其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稳定乐观的情绪、完善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心育的主要内容。课业的繁重、父母师长的期望、期盼友谊又与同学舍友不时产生摩擦的人际困惑,这些都构成了压在高中生心头的重重压力;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充溢着波动汹涌的情绪却不愿与“外人”知的情结,因此,了解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状况,教会高中生做情绪的主人,不被情绪所驾驭,具备捕捉自己当下的微妙情绪和预测解读他人情绪的能力,做到先知先觉,同时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巧妙利用各类情绪的变化波动推动思维的发展、变通和创新,并为自己创设良性的人际互动环境,协助高中生度过生活、学业、人际、心理上的困境,锻造出强大的内心,使一切正向的心理素质汇聚成一股促进学业顺利完成的强大助力,这些都成为教育者尤其是中学心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探讨高中生情绪智力、心理韧性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验证情绪智力对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二是着眼于提高高中生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的有效途径,根据情绪智力的理论编制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情绪智力提升训练课程,并在班级中以团体辅导的方式实施,以期提高高中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并增强其心理韧性水平。研究共分两部分,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情绪智力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山西省运城市RC高中的809名高中生进行测量,运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考察其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验证了情绪智力是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二在研究一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从高一年级中选取在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上无显着差异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不加干预,实验班接受笔者13次情绪智力提升训练课程的干预,干预结束后,再用同样的量表对两个班进行测量,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后测减去前测的差值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该课程的干预效果。结果发现:(1)高中生情绪智力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中等水平,说明其情绪智力总体状况优良。(2)高中生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中等水平,说明其心理韧性总体状况优良。(3)高中生情绪智力在性别层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情绪智力显着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女生调控他人情绪维度和情绪利用维度显着高于男生。(4)高中生情绪智力在是否学生干部层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干部这一优秀学生群体的情绪智力及其四个维度都显着高于普通学生。(5)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二整体水平落后,具体来说,高三的情绪智力总分、情绪感知得分、情绪利用得分显着高于高一和高二。在自我情绪调控维度,高三的自我情绪调控水平显着高于于高二。(6)高中生心理韧性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韧性显着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女生的积极认知因子、人际协助因子、家庭支持因子的得分都显着比男生高,而男生的情绪控制因子显着高于女生。(7)高中生心理韧性在是否学生干部层面存在显着差异,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佼佼者,其心理韧性比普通学生要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其积极认知因子、目标专注因子、个人力维度、人际协助因子、支持力维度的得分都显着高于普通学生。(8)高中生心理韧性存在年级差异,高二整体水平偏低,具体表现为:高二在心理韧性总分、个人力维度、支持力维度、人际协助因子上的分数都显着低于高一和高三。高三的目标专注因子得分显着高于高二。在情绪控制因子上,高一年级显着高于高二年级。高三的家庭支持因子显着高于高一和高二。(9)高中生心理韧性中的家庭支持因子和支持力维度存在显着的班型差异,重点班显着高于普通班。(10)高中生的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存在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情绪智力高的学生,其心理韧性也高;情绪智力可以显着预测心理韧性,情绪智力是影响高中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11)以情绪智力为着力点来提升高中生的心理韧性,这一做法是可行的。(12)通过情绪智力提升训练课程的干预,实验班学生的情绪智力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其心理韧性也随着情绪智力的提高而获得了显着的增强。
邢起龙[9](2015)在《宋祁及其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宋初年的宋祁,博学能文,成果全面,在政治、史学、文学等多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值得专题研究。他的《景文集》、《宋景文笔记》和《益部方物略记》皆为《四库全书》所收录,这些文献是研究宋祁思想的重要基础。本论文对宋祁生平、家世乃至着作等进行了系统地考证,对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作出了全面地梳理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宋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爬罗剔抉宋祁思想产生的社会人文条件。为此,本论文一方面从宋祁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如欧阳修等人的文献中寻绎可资利用的相关资料,以弥补宋祁思想材料的不足;另一方面厘清宋祁思想的内在逻辑使之体系化,从中概见宋祁思想的博大和丰富。全文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宋祁的生平考。本部分主要追溯宋祁世系和他在安州的经历,并对他历仕各地进行考证。本文借助《嘉靖应山县志》和他本人的追述对他的家世进行探究。宋祁的父亲长期在外为官,他很小就随父辗转迁徙,因而关于他的籍贯归属,后人争议颇多。宋祁在湖北安州(今湖北安陆)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年时代,这是他思想形成的根源。湖北安州自古人杰地灵,李白曾驻足十四年之久,诸多文人骚客在此流连忘返,而安州本土文人灿若群星,着名的有张君房、郑獬、王得臣等人,多年来,这些着名人士在安州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好学向善、积极进取的安州民风的形成。少年宋祁随其父亲赴任安州应山县(今湖北省广水市)而寓居应山,宋祁与兄宋庠拜于应山着名处士连舜宾门下,获得良好教育,当时,拜于连舜宾门下的还有寓居随州的欧阳修。宋祁在安州结识了很多朋友,如连庶、连庠、欧阳修、夏竦、令狐揆等,这些人对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步入仕途以后,宋祁宦游各地,最初任湖北复州(今湖北天门)推官,后来因孙爽的提携而入朝为官。庆历元年(1041)五月,参知政事宋庠与宰相吕夷简有隙,宋祁受牵连被谪至淮南,淮南三年之后进入翰林,短暂的翰林生活之后,朝廷又将其调往成德军和真定,他在这里前后锻炼了五年,嘉佑元年(1056)八月,改知益州。嘉佑四年(1059)宋祁益州任满,本来可以竞争三司使的要职,但包拯等人弹劾其益州生活奢侈,是年三月己未,以龙图阁学士知郑州,在此期间,其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宋祁在嘉佑六年(1061)二月回到朝廷任群牧使,此年为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一生仕途多艰,命运多舛,这些人生经历无疑增加了他思想的复杂性。第二章,宋祁的着作考略。宋祁一生着作等身,但多已散佚。本文考证了他的三部传世之作:《景文集》、《宋景文笔记》、《益部方物略记》。《景文集》非其原集而为后人辑遗,其原集卷数究竟多少,历来众说纷纭,清《四库全书》仅收录六十二卷。《宋景文笔记》在宋人笔记中具有代表性,该书涉及音韵、训诂、考古、释俗等内容,反映了宋祁人生的另一方面即学问渊博、兴趣广泛。《益部方物略记》是宋祁在他人书稿的基础上扩充和加工的关于成都附近方物的一部着作,该书对于后世研究成都附近地方物产的变迁有着极大意义。第三章,宋祁的哲学思想。宋祁没有专门的哲学着作传世,但是,宋祁的着作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本部分着重考察其天命论和道论的主要精神,宋祁对天道和人性的思考不但具有时代性而且更具有自己的特色,礼制思想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占据的比例较大,他也是参与北宋礼制建设的重要人物。本部分全面还原他在礼制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如他对祭祀和配享制度的研究、对明堂的研究等既有礼学实践又有礼学思想,说明他对礼学具有精深的造诣,可以说,他是宋初屈指可数的着名礼学家之一。第四章,宋祁的政治思想。宋祁的政治立场摇摆不定。他是庆历新政的参与者,目睹了改革的整个过程。他最初是同情、支持改革派的,后来保守派占据上风,加之,他对改革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此,他就退出改革派阵营。他的核心政治观表现为皇权至上、政失天谴和民为政本等。在军事上宋祁属于主战派,他向朝廷上奏《御戎论》七篇,全面阐述了他的战略思想,如选拔良将、加强军事运输、杜绝贵臣监军、重视马政等。他在社会治理和缓解社会矛盾冲突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根除三冗、劝民蓄食、刑赏分明等措施,具有一定的社会效果。第五章,宋祁的史学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宋祁的史学贡献更为明显,他主撰《新唐书》列传共150卷,代表了其全部创作的最高水平,集中体现了他正统的儒家史学观。在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的相互交汇下,朝廷欲从强盛的唐代寻找摆脱危机的良策,《新唐书》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宋祁在《新唐书》列传材料的选择上严于抉择,而且比《旧唐书》列传的材料丰富且增列人物要多。宋祁坚持史学家“春秋大义”的书写传统,坚持道统论和尊王观,鞭挞乱臣贼子,歌颂孝道忠臣,弘扬社会正气。《新唐书》对佛教具有排斥倾向,明显忽视了唐代佛教鼎盛的事实,没能给唐三藏等大德高僧立传。第六章,宋祁的文学思想。本部分主要从其诗歌、散文和辞赋三个方面来研究宋祁的文学思想。宋祁的诗歌作为“西昆余绪”,反映了“西昆派”历史发展的规律,历来受到重视且研究成果较多。而他的散文基本无人问津,其实,他的散文反映了那个时代散文创作的一般方向即题材和体裁呈多样化。他的辞赋在宋代文人辞赋中所占份量较大,虽然大量的是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也不乏一些惊世之作。总之,宋祁早期作品表现为“体规画圆”,有模写名人作品之嫌。步入仕途之后,伴随着写作实践的成熟,尤其是五十岁后受命撰写《新唐书》,他逐渐认识到文章应该“自名一家”,这种观点在他后期散文、史学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前期与后期判然有别,前期内容闲适,笔调轻松,后期思想厚重,且以史实故事为主。在结语部分,本文对宋祁的思想归属进行定性,认为他的思想应该归属儒家,另外,笔者还对宋祁在政治、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进行总结,对他的思想局限性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最后对宋祁思想研究进行展望。
朱春悦[10](2014)在《元代杭州城市与社会生活研究二题》文中研究说明元代杭州从南宋国都而为江浙行省治所,其政治地位发生变化,杭城打上了蒙古人统治的烙印。本文通过元代杭州政府城市管理、行政效能以及官民社会几个视角,揭示了元代的杭州是一个朝廷统治宽松、管理有序,多元文化交融、社会相对自由的东南第一城市。本文正文包括上下两编,上编“宋元鼎革与杭城的转型——从国都到行省治所”,分为元代杭州建置与城市管理、政府行政效能两章。元代杭州充分利用南宋临安衙署,它整备了行省与路总管府及其各自下属机构,建立起一套新的带有蒙古统治特色的官僚体系与管理方式。因远多于其他路府的人口基数,杭城按照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方位,建立四隅录事司制。该制度继承金代又较之有着很大的不同,杭州录事司脱离县的支配,增加了市的独立性,在向现代意义的都市的转变过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同时,该机构在保障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元代杭州的基层区划采用隅、坊制。杭州沿用了临安的部分坊巷,并继承其商业活动。同时该地又增加了色目人作为权力阶层的聚居社区,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特征。为了更好的利用南宋官衙建筑,元廷规定江南任职官员居于系官房中,但实际在杭州任职的官员多自行置备私人宅院,以提高生活品质。政府职能的实现不仅表现在建立行政机构,也体现在该群体的行政效能。杭城既是江浙行省治所,又是路府衙门所在地,因此在探讨政府效能时,两个视角兼而有之。首先讨论江浙行省理问所理问官。既往研究,认为行省理问所前身为断事官,两者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完成过渡,本部分试从江浙行省理问所官员“专问大吏”、“听命于行省”之外的职能作考述,说明它在职能、官吏任命方面较之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元代杭州城人口众多,南来北往频繁,社会鱼龙混杂。各色人接触机会增多,使得偷盗、勾结、把持官府的不法事时有发生,这种社会风气在南宋临安已属常见。因此,致力于整顿杭城社会积弊的路总管府就显得尤其重要。杭城路府对屡教不改者采用南宋时题名粉壁的惩处手段,以儆效尤。此外,杭城枕山带海、水陆参差,根据这种自然环境,杭州路府与其他职能部门合作,致力于兴修水利,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之,杭州路总管府大致有着灵活变通、尽职尽责的形象。最后以火灾为例,考量杭城政府应对偶发事件的能力。在继承南宋火政的基础上,杭城政府拥有一套预防与救助体系。特别是灾后重建的环节,政府力求明晰责任,实行行省丞相指导的自行善后制。这一做法,客观上降低了官方对火灾的防范意识,反而不利于遏制火灾的发生。下编“元代杭州的官民与社会”,致力于探析生活在杭城的不同阶层如何响应时代的变迁。本部分共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宋元鼎革杭城皇室及南宋皇宫藏品下落”,第一节以出仕元朝的南宋理宗驸马杨镇为例,讨论改朝换代给故宋特权阶层地位带来的大逆转。皇宫藏品流入社会进行交易,反映了南北文人抛却政治的文化认同。本章另一节关注江浙行省广济库,伯颜接收南宋宫庭,将财物运往大都,剩下的宫中藏品设广济库进行管理。通过分析广济库的运作、特别是查找其藏品灵璧石的下落,可以追踪蒙古人与南人从最初的文化差异、到两者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第二章聚焦于“元代杭州西湖与官民生活”,主要从宋遗民与北人等群体对西湖的认识,来阐释改朝换代给不同群体内心留下的历史印记。第三章以元代杭州的女艺人的芳名为着眼点,从杭州等江南地区女子名某哥的现象展开,探索该现象的最初产生时间、发展轨迹、传播途径,进而分析元代在整个中近古时期汉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政府效能与官民实际生活两大视角,讨论了元代杭州在失去前朝国都地位之后的运作状况。发现蒙元政权下的杭州是一个合理的利用了南宋临安的资源,统治宽松、管理有序、民族与文化多元的繁华都市。
二、“二四八”工程追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四八”工程追踪(论文提纲范文)
(1)宋徽宗绘画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宋徽宗绘画创作的历史语境 |
第一节 “内苑寒梅欲放春”——身份制度的困境 |
一、身份的转变 |
二、制度的约束 |
第二节 “君王笔下春风生”——文化氛围的熏陶 |
一、“右文”的文化政策 |
二、“人文”的文化精神 |
三、“文玩”的文化心态 |
第三节 “独向城西寻隐君”——交游雅集的影响 |
一、端王的交游 |
二、皇帝的雅集 |
第二章 宋徽宗绘画作品的风格演变 |
第一节 “代御染写”与“殿上捉刀”的困惑 |
一、“代御染写”与“殿上捉刀”的形成原因 |
二、“代御染写”与“殿上捉刀”的重新解读 |
第二节 文献记载作品的统计归类 |
一、作品统计 |
二、题材归类 |
第三节 现存传世作品的甄选分析 |
一、作品甄选 |
二、风格分析 |
第三章 宋徽宗绘画美学思想的主要架构 |
第一节 生命之美——审美本质观 |
一、怡情适性 |
二、生命求真 |
第二节 和谐之美——审美功能观 |
一、宣功颂德 |
二、伦理教化 |
三、粉饰天下 |
四、政治隐喻 |
第三节 理趣之美——审美创作观 |
一、格物穷理 |
二、格法明理 |
第四节 诗意之美——审美境界观 |
一、“与诗人相表里” |
二、“得诗人之清丽” |
第四章 宋徽宗绘画美学思想的文化成因 |
第一节 二元的哲思体悟 |
一、“格物致知”的理学 |
二、“道法自然”的道教 |
第二节 人文的审美情趣 |
一、“皇家富贵”的画院传统 |
二、“文墨涵濡”的学术精神 |
第五章 宋徽宗绘画美学思想的当下价值 |
第一节 艺术精神的引领 |
一、凸显:生命精神 |
二、弘扬:家国情怀 |
第二节 美术教育的借鉴 |
一、谨严:办学之道 |
二、性灵:为艺之源 |
第三节 绘画创作的启迪 |
一、继承:文化基因 |
二、构建:时代范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记载的宋徽宗绘画作品 |
附录二 宋徽宗的御笔画和御题画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出版的论文和着作 |
后记 |
(3)中国人实用思维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基本特征、发展阶段与表现 |
2“实用”与“思维”的内涵解读 |
2.1“实”与“用”的涵义解读 |
2.2“实用”的内涵解读 |
2.2.1 实际效用 |
2.2.2 现实应用 |
2.2.3 符合当下需要 |
2.3“思维”的内涵解读 |
3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
3.1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 |
3.2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基本特征 |
3.2.1 重视此岸现世满足,轻视彼岸来世追求 |
3.2.2 关注应用探究,轻视理论构建 |
3.2.3 注重近期之用,忽视长远之用 |
4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发展阶段与主要表现 |
4.1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发展阶段 |
4.1.1 萌芽阶段 |
4.1.2 发生阶段 |
4.1.3 形成阶段 |
4.1.4 确定阶段 |
4.2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主要表现 |
4.2.1 知识 |
4.2.2 关系 |
4.2.3 宗教 |
第二部分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文化缘由 |
5“一个世界”观为核心的意义系统 |
5.1“一个世界”观与“两个世界”观的比较 |
5.1.1 思想来源 |
5.1.2 基本内涵 |
5.1.3 关系 |
5.1.4 目标追求 |
5.2“一个世界”观使得中国人追求现实性目标 |
5.2.1 物质性导向的目标追求 |
5.2.2 社会性导向的目标追求 |
5.2.3 情感性导向的目标追求 |
(1)人际之情:和谐的人际关系 |
(2)物我之情:圆融的物我关系 |
6 重“行”之知行观与“人”为中心之天人观的观念传统 |
6.1 重“行”之知行观 |
6.1.1 中西知行观差异之一:重“行”与重“知” |
6.1.2 中西知行观差异之二:“知行合一”与“知行二分” |
6.2“人”为中心之天人观 |
6.2.1 中西天人观差异之一:“人”为中心与“天”“人”各为中心 |
6.2.2 中西天人观差异之二:“人天合一”与“天人二分” |
6.2.3 中西天人观差异之三:有情之天与有理之天 |
6.3 传统知行观与传统天人观使得中国人重视应用性研究 |
6.3.1 未能建立起理论研究兴趣 |
6.3.2 重视应用性知识系统 |
6.3.3 形成重视现实应用的“学”“术”传统 |
7 重视机会获得和恐惧物质匮乏的传统心态 |
7.1 重视机会获得 |
7.2 恐惧物质匮乏 |
7.3 两个传统心态使得中国人偏好近期利益 |
7.4 中国人重近期利益的表现 |
第三部分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形成机制 |
8 中国人实用思维形成的总体机制图 |
9 中国人的实用价值观 |
9.1 个人/家庭层面的实用价值观 |
9.1.1“好死不如赖活着”:寿(健康长寿) |
9.1.2“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富(物质财富) |
9.1.3“势大面子宽”:贵(社会权势) |
9.1.4“家和万事兴”:和(家庭和谐) |
9.2 国家/天下层面的实用价值观 |
9.2.1“治国”:国家富强、社会安定 |
9.2.2“平天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
10 中国人的实用认识论 |
10.1 实用自然认识论 |
10.1.1 自然的三个维度 |
10.1.2 功能本体是中国古代实用自然认识论的认知基础 |
10.1.3 实用自然认识论影响下形成应用性/操作型知识体系 |
10.2 实用道德认识论 |
10.2.1 道德的两重性 |
10.2.2 修齐治平是中国古代实用道德认识论的社会需要 |
10.2.3 实用道德认识论影响下形成道德践履操作系统 |
11 语言及其话语模式影响实用思维的形成 |
11.1 语言及其话语模式形塑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 |
11.1.1 思维支配语言 |
11.1.2 语言形塑思维 |
11.2 中国式提问将中国人的思维导向“实用” |
11.2.1 问题之一:这有什么用 |
(1)“这有什么用”激发个体形成现实性目标追求 |
(2)“这有什么用”促发个体形成作用-功能认知模式 |
11.2.2 问题之二: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 |
(1)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引导“术”(方法与动作)的寻求 |
(2)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满足于解决生产问题和生活问题 |
11.2.3 中国式提问的逻辑后果 |
(1)“这有什么用”提问方式的逻辑后果 |
(2)“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提问方式的逻辑后果 |
第四部分 从实用思维的角度回答“李约瑟难题” |
12“李约瑟难题”的文献回顾与解析 |
12.1“李约瑟难题”的阶段性 |
12.1.1 17世纪初-19 世纪末:以德梅朗和巴多明等法国学者为代表 |
12.1.2 20世纪初-20 世纪中叶:以任鸿隽和梁启超等中国学者为代表 |
12.1.3 20世纪中叶-20 世纪80年代:李约瑟对难题的研究 |
12.1.4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的努力 |
12.2“李约瑟难题”的跨学科性与学科中心偏移 |
12.2.1 “李约瑟难题”的跨学科性 |
12.2.2 “李约瑟难题”的学科中心偏移 |
12.3“李约瑟难题”研究中展现的三个问题 |
12.3.1 问题之一:“李约瑟难题”的内涵问题 |
12.3.2 问题之二:“伪问题”说是否挑战“李约瑟难题”的合法性? |
12.3.3 问题之三:现代科学移植中国是否挑战“李约瑟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3 心理学的努力:以往心理学研究者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
13.1 陈立:“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便必为心理的” |
13.2 尼斯贝特、彭凯平和侯玉波:辩证思维与整体思维的解答 |
13.3 皮亚杰:认识的心理发生 |
13.3.1 动作:一般认识发生的心理基础 |
13.3.2 超越动作:科学认识发生的心理基础 |
13.3.3 皮亚杰理论对“李约瑟难题”解答的启发 |
14 从实用思维的角度回答“李约瑟难题” |
14.1 现代科学为何产生于西方 |
14.1.1 希腊传统奠定科学产生的认知条件 |
(1)概念化的形式逻辑 |
(2)元素-结构认知模式 |
(3)“数”的描述机能与演绎机能 |
14.1.2 希伯来传统奠定科学产生的人格因素 |
(1)超越性的目标导向与动机激发 |
(2)自我与意义寻求 |
14.2 现代科学为何未能产生于中国 |
14.2.1 实践取向难以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认知条件 |
(1)相关逻辑和类比推理 |
(2)作用-功能认知模式 |
(3)“数”在实践中起指导功能 |
14.2.2 儒道文化难以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人格因素 |
(1)现实性的目标导向与动机激发 |
(2)求乐避苦的性格特征 |
第五部分 反思、评价与结论 |
15 对中国人思维研究的反思 |
15.1 以心理学为中心学科,关注思维研究的跨学科视野 |
15.2 以研究中国文化的思维为基本,同时关注思维研究的文化差异 |
15.3 宜从方法上把握思维研究的三个层次 |
16 对中国人实用思维的评价 |
16.1 实用思维提升中国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
16.2 实用思维阻碍中国人理论兴趣的形成 |
16.3 实用思维阻碍中国人超越性目标的形成 |
16.4 改善中国人思维的策略 |
1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7.1 本研究的创新 |
17.2 本研究的不足 |
18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面向多源学习活动流的数据分析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开放学习背景下多源化学习活动 |
1.1.2 学习分析的发展与挑战 |
1.2 概念界定 |
1.2.1 多源学习活动流 |
1.2.2 数据分析规则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学习活动与学习活动流 |
1.3.2 学习分析的实践走向 |
1.3.3 基于活动理论的学习分析应用 |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研究依据 |
2.1 活动理论 |
2.2 学习活动收集的数据模型 |
2.3 学习活动流的汇集标准 |
2.4 学习分析的指导框架与模型 |
2.5 学习分析技术方法 |
2.6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章 多源学习活动流数据分析规则搭建 |
3.1 多源学习活动流的数据模型 |
3.1.1 多源学习环境下学习活动的简约模型 |
3.1.2 多源学习活动流的数据模型 |
3.2 基于数据模型的数据收集技术 |
3.3 多源学习活动流的数据分析规则 |
3.4 基于数据分析规则的数据分析技术 |
第4章 数据分析规则应用设计 |
4.1 教学实验过程 |
4.1.1 学习平台介绍 |
4.1.2 教学活动设计 |
4.1.3 教学活动实施 |
4.2 数据获取与编码 |
4.2.1 数据获取 |
4.2.2 数据编码 |
4.3 数据分析 |
4.3.1 数据分析方法 |
4.3.2 数据分析规则的应用 |
第5章 数据分析规则应用结果 |
5.1 描述性分析 |
5.2 学习小组的行为序列分析 |
5.2.1 加入平台行为序列 |
5.2.2 任务规划行为序列 |
5.2.3 分享沟通行为序列 |
5.2.4 问题解答行为序列 |
5.3 学习小组行为序列对比分析 |
5.4 行为序列时间分析 |
5.5 总结 |
5.5.1 数据分析规则的可用性分析 |
5.5.2 Slack多源学习平台使用满意度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与不足 |
6.2.1 研究创新 |
6.2.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基于三分支神经网络的单目标追踪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成式追踪算法 |
1.2.2 判别式追踪算法 |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追踪算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章节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单目标追踪算法和深度学习相关理论 |
2.1 引言 |
2.2 目标追踪算法的构成 |
2.2.1 表观模型建模方法 |
2.2.2 目标状态搜索方法 |
2.2.3 目标模型更新方法 |
2.3 深度学习目标追踪算法 |
2.3.1 卷积的相关理论 |
2.3.2 基于深度卷积特征的追踪算法原理 |
2.3.3 孪生神经网络及相关理论 |
2.3.4 基于孪生网络的追踪算法原理 |
2.4 三分支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三分支网络的目标追踪算法 |
3.1 引言 |
3.2 上下文三分支网络 |
3.2.1 网络结构 |
3.2.2 损失函数 |
3.2.3 训练样例 |
3.3 多层级卷积特征背景表观建模 |
3.4 反馈机制的目标模型更新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1 实现细节 |
4.2 数据集与评估指标 |
4.2.1 ObjectTrackerBenchmark |
4.2.2 ColorTrackingBenchmark |
4.3 实验系统的搭建 |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1 多层卷积特征对比实验 |
4.4.2 模型更新策略有效性对比实验 |
4.4.3 追踪算法有效性验证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北京化工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综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 |
1.2 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项目综合管理的相关概述 |
2.1 项目管理概述 |
2.2 项目质量管理的定义及过程 |
2.3 项目进度管理概述 |
2.4 项目成本管理的理论 |
第3章 BH集团矿泉水的项目及其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BH集团矿泉水项目介绍 |
3.2 BH集团矿泉水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 |
第4章 基于挣值法的BH集团矿泉水项目综合管理 |
4.1 项目综合管理的含义 |
4.2 项目实施阶段的综合管理概念的模型构建 |
4.3 项目开展阶段的定性的分析 |
4.4 项目费用、进度、质量的综合 |
第5章 BH集团矿泉水项目综合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项目质量控制的保障措施 |
5.2 BH集团矿泉水项目进度管理的措施 |
5.3 BH集团矿泉水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
5.4 基于系统工程进行项目综合管理 |
第6章 结束语与展望 |
6.1 结束语 |
6.2 研究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件 |
(7)《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文学批评研究 ——以宋人别集与词集提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特色 |
四、研究内容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总目》宋代文学总览 |
第一节 《总目》宋元易代文学的断限与批评 |
一、划限标准:《总目》视域下的宋元文学之分期 |
二、文学批评:《总目》宋元易代文学的审美评判 |
三、批评反思:官方权力话语渗透下的《总目》易代文学批评 |
第二节“风会”视域下《四库总目》宋代文学分期 |
一、“风会”之变:《总目》宋代文学史的划分标准 |
二、“风会”之貌:《总目》宋代文学风貌的立体呈现 |
三、“风会”之思:《总目》宋代文学分期的得与失 |
第二章 《总目》宋文批评 |
第一节 崇实思潮与《总目》宋代散文批评 |
一、《总目》宋代散文批评的“崇实”语境 |
二、《总目》宋代散文史观的“崇实”倾向 |
三、《总目》宋代散文审美的“崇实”视角 |
四、《总目》宋代散文批评的不足 |
第二节 骈文复兴语境下的《总目》宋代骈文批评 |
一、清代骈文复兴与《总目》的骈文批评 |
二、《总目》宋代骈文的史迹沿革钩沉 |
三、《总目》宋代骈文的文体特征解读 |
四、《总目》宋代骈文批评的不足 |
第三章 《总目》宋诗批评 |
第一节 《总目》视野中的宋诗史 |
一、《总目》宋诗的诗史定位 |
二、《总目》宋诗之体派演进史 |
第二节 《总目》宋诗批评文献引用考辨 |
一、文献征引的疏误 |
二、文献择录与批评的主观倾向性 |
第三节 《总目》宋诗体派批评的深度考察 |
一、诗派发衍的动态全局观察 |
二、艺术风格的中正审美观念 |
三、文学品格的儒家伦理约束 |
第四章 《总目》宋词批评 |
第一节 《总目》宋词史钩沉 |
第二节 《总目》宋词提要版本文献考辨 |
一、《总目》宋人词集采录与版本考察 |
二、《总目》宋人词集校勘的审视 |
三、《总目》宋人词集提要文献考证举隅 |
第三节 《总目》宋词的审美维度与批评的影响 |
一、《总目》宋词诠释的审美维度 |
二、《总目》宋词批评对后世的影响 |
第四节 《总目》宋词批评语境的深度观察 |
一、词学环境:浙西词派的风势影响 |
二、权力话语:官方意志对文化的操控 |
三、审美个性:馆臣个人的词学审美偏尚 |
结语 《总目》宋代文学批评的得失与影响 |
一、《总目》宋代文学批评的得失 |
二、《总目》宋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
附录 |
附录一:《总目》宋元易代作家朝代归属对比表格 |
附录二:四库宋人别集中宋词着录情况一览表 |
附录三:四库集部词曲类宋人词集着录情况一览表 |
附录四:《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宋代小说着录情况一览表 |
附录五:《四库全书总目》江西诗派文人提要版本考辨 |
征引与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件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班级团体辅导提高高中生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情绪智力研究综述 |
2.1.1 “情绪智力”一词的产生与沿革 |
2.1.2 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模型 |
2.1.3 情绪智力的测量 |
2.1.4 国内高中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现状 |
2.1.5 情绪智力干预的可行性 |
2.2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 |
2.2.1 心理韧性研究溯源 |
2.2.2 心理韧性概念的界定及其结构 |
2.2.3 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 |
2.2.4 心理韧性的测量 |
2.2.5 国内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 |
2.3 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
2.4 班级团体辅导研究综述 |
2.4.1 班级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 |
2.4.2 班级团体辅导的重要特征 |
2.4.3 班级团体辅导的理论分析 |
2.4.4 班级团体辅导的设计流程 |
第3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意义 |
3.3.1 理论意义 |
3.3.2 实践意义 |
第4章 调查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内容 |
4.4 研究对象 |
4.5 研究工具 |
4.5.1 情绪智力量表 |
4.5.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
4.6 研究方法 |
4.7 研究结果 |
4.7.1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特点 |
4.7.2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特点 |
4.7.3 高中生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5章 干预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干预设计 |
5.4 研究工具 |
5.5 情绪智力训练课程 |
5.5.1 课程内容的编制 |
5.5.2 课程中的活动形式 |
5.6 研究方法 |
5.7 研究结果 |
5.7.1 高一六个班的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差异分析 |
5.7.2 对照班和实验班前后测差值差异比较 |
第6章 综合讨论 |
6.1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人口学特点 |
6.1.1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 |
6.1.2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 |
6.1.3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班型差异 |
6.1.4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文理科差异 |
6.1.5 高中生情绪智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 |
6.1.6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 |
6.2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人口学特点 |
6.2.1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总体情况 |
6.2.2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
6.2.3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班型差异 |
6.2.4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文理科差异 |
6.2.5 高中生心理韧性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 |
6.2.6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 |
6.3 高中生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 |
6.4 干预研究的讨论 |
第7章 总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2.1 本研究创新之处 |
7.2.2 本研究需要改进之处 |
7.3 教育建议 |
7.3.1 学校教育 |
7.3.2 家庭教育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宋祁及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宋祁的生平考 |
第一节 宋祁家世考 |
一、世系考 |
二、籍贯考 |
第二节 宋祁在安州考 |
一、安州文化考 |
二、宋祁安州交游考 |
第三节 宋祁宦游考 |
一、初仕意气风发(1025—1040) |
二、淮南三年怊怅(1041—1043) |
三、翰林生涯多舛(1043—1051) |
四、边地五年磨砺(1052—1056) |
五、西蜀染疾回归(1056—1059) |
小结 |
第二章 宋祁着作考略 |
第一节 佚着考 |
第二节 存世着作考 |
一、《景文集》考 |
二、《益部方物略记》考 |
三、《宋景文公笔记》考 |
小结 |
第三章 宋祁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天命与道 |
一、天命论 |
二、道论 |
第二节 人性论 |
一、以诈相笼 |
二、循理克欲 |
第三节 礼制观 |
一、天人感应 三年亲郊 |
二、明堂建制 以礼为甚 |
小结 |
第四章 宋祁的政治思想 |
第一节 宋祁与庆历新政 |
一、宋祁先投身新政 |
二、宋祁后淡出新政 |
第二节 核心政治观 |
一、皇权至上 |
二、政失天谴 |
三、民为政本 |
第三节 御戎论 |
一、分析败因 反对和戎 |
二、选择良将 积极备战 |
三、储备军粮 防患未然 |
四、重视马政 鼓励蓄马 |
第四节 缓解社会危机的方案 |
一、根除三冗 用度必饶 |
二、劝农蓄食 以备军需 |
三、严格考课 三年一任 |
四、刑赏分明 寝明纪律 |
小结 |
第五章 宋祁的史学思想 |
第一节 重构《新唐书》的背景 |
一、以史为鉴 黜正伪缪 |
二、几经易人 子京独荷 |
第二节 《新唐书》列传的特色 |
一、搜罗文献 严于别择 |
二、事增于前 文省于旧 |
第三节 《新唐书》列传的道统思想 |
一、儒家伦常 品藻人物 |
二、排佛倡佛 路线博弈 |
三、推崇韩愈 以明道统 |
第四节 《新唐书》列传的尊王思想 |
一、春秋大义 立传之准 |
二、表彰贤臣 鞭挞罪臣 |
三、明君纳谏 知人善任 |
四、置羁縻府 怀柔附远 |
小结 |
第六章 宋祁的文学思想 |
第一节 宋祁的文学主张 |
一、私淑韩柳 |
二、师承西昆 |
三、自名一家 |
第二节 宋祁散文的理趣论 |
一、序体散文的闲适寓理 |
二、记体散文的叙事说理 |
第三节 宋祁诗歌的审美论 |
一、咏物诗的生态美 |
二、宴饮诗的忘忧美 |
三、思情诗的奔放美 |
四、送别诗的悲凉美 |
第四节 宋祁辞赋的写实论 |
一、歌功颂德 |
二、哀怨自怜 |
三、惆怅失意 |
小结 |
结语 |
一、宋祁的思想归属 |
二、宋祁的思想贡献 |
三、宋祁的思想局限 |
四、宋祁思想研究展望 |
附表一 宋祁年谱表 |
附表二 宋祁交游表 |
附表三 宋祁诗词节选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10)元代杭州城市与社会生活研究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出发点与选题意义 |
二、学界研究现状述略 |
三、篇章结构安排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上编: 宋元鼎革与杭城的转型——从国都到行省治所 |
第一章 元代杭州城建置与城市管理 |
第一节 宋元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杭城四隅录事司与基层区划 |
第三节 杭州城市管理——以官员住宿的规定及其实际效果为视角 |
第二章 元代杭州政府的行政效能 |
第一节 江浙行省理问官职能的再探讨 |
第二节 元代杭州路总管府职能探析 |
第三节 元代杭州消防与灾后重建 |
下编: 元代杭州的官民与社会 |
第一章 宋元鼎革杭城皇室的命运与南宋藏品下落 |
第一节 南宋贵族的命运——以驸马杨镇为例 |
第二节 杭城广济库的运作及其藏品下落 |
第二章 元代杭州西湖与官民生活 |
一、蒙古、色目人与西湖 |
二、南宋出仕新朝者与西湖 |
三、宋遗民与西湖 |
四、北人官员眼中的西湖 |
五、北方艺术家眼中的西湖 |
六、谋生之人眼中的西湖 |
七、结语 |
第三章 蒙元统治下的汉文化传播——从元代杭州女艺人的芳名谈起 |
一、元代杭州等江南地区女子名某哥 |
二、元代汉地女子名某哥 |
三、明、清女子取名某哥 |
四、女子名某哥现象的历史来源 |
五、女子取名某哥的历史现象解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二四八”工程追踪(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徽宗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 叶晓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从新石器时代到国家时代长江中游礼器所见“四方”观念刍议[J]. 赵柏熹,郭静云. 人文论丛, 2019(02)
- [3]中国人实用思维的理论研究[D]. 刘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4]面向多源学习活动流的数据分析规则研究[D]. 肖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基于三分支神经网络的单目标追踪算法研究[D]. 孟冬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6]北京化工集团天然矿泉水项目综合管理研究[D]. 郭洋.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3)
- [7]《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文学批评研究 ——以宋人别集与词集提要为中心[D]. 吴亚娜. 西南大学, 2017(10)
- [8]班级团体辅导提高高中生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D]. 梁洁.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9]宋祁及其思想研究[D]. 邢起龙. 武汉大学, 2015(02)
- [10]元代杭州城市与社会生活研究二题[D]. 朱春悦. 南京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