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腹泻的选药与合理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娟,马洁,张耀东,王保瀛,王立军[1](2021)在《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背景下中选药临床换药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拟通过对改革前后1年(2018年3月28日~2020年3月27日)国产仿制中选药与非中选原研药临床换药情况进行分析,以评估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临床中的使用是否符合预期。方法针对在改革前后1年使用13种药品的患者进行国产仿制中选药与非中选原研药换药情况,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改革1年前后,使用13种"4+7"中选药对应的通用品的患者大部分专一使用国产仿制中选药或非中选原研药,出现国产仿制中选药或非中选原研药交换使用的患者比例较小,为5.78%~20.78%。对换药人群进一步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都为非中选原研换国产仿制中选,比例为75.00%~94.85%,且60.53%~85.96%患者会使用2次及以上中选药。"非中选原研换中选,再换非中选原研"的患者仅占中选与非中选原研交换人数的2.29%~18.31%,平均为11.85%。另外,中选换原研的患者比例仅占中选与非中选原研交换人数的0.00%~20.31%,平均为5.52%。结论临床医生或患者愿意尝试使用国产仿制中选药,且大多数在使用一次后,愿意继续使用国产仿制中选药,较少患者会再换回非中选原研药。以上均侧面证明经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其使用效果也受到临床认可。
杜丽[2](2020)在《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厘清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及毒、效特点,搜集历代乌头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对炮制、用量、用法、剂型、配伍药物、主治病证等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乌头增效减毒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梳理中医历代文献方药资料,探讨乌头的毒效特征及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考辨川、草乌分化应用的由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乌头的增效减毒方法及其与主治病证相关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至少在唐朝后期,已早于宋代本草记述而先于临床应用。2.川、草乌的毒效特点为疏利迅速、开通关腠,大辛大热、祛风逐寒,毒紧性烈、善起沉疴,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剂型、炮制、用法、用量、病证、配伍、体质等。3.通过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常用方法有:配伍辛味之品以祛邪,诸辛并用,祛风湿邪,辛温同用,祛瘀止痛;配伍辛香之品以行气活血;配伍苦咸寒之品以疗痈疡;配伍息风止痉药以疏风;配伍温里之品以温脏祛寒;配伍有毒药物以毒攻毒。配伍甘味之品以缓毒;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扶正克毒;配伍酸敛药物以制辛烈;配伍滋阴之品以防伤阴;配伍寒凉药以制热毒。4.川乌最常配伍温里、祛风寒湿、补虚、息风止痉、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如肉桂、防风、当归、天麻、天南星、川芎等,主要治疗痹证、中风、痛症、疮疡病类、头痛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虚寒证、风寒湿证、痰瘀互结证、寒凝气滞证等。草乌最常配伍祛风湿、祛痰、活血化瘀、息风止痉、补虚、温里等药物,如羌活、半夏、乳香、天麻、甘草、干姜等,主要治疗疮疡病类、痹证、痛症、骨伤科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风寒湿证、热毒证、风寒冷毒证等。结论:1.乌头毒效一体,其祛风逐寒、温经止痛之效与辛烈温燥之毒,皆源于其味之辛、性之热。2.川乌、草乌二者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逐寒,通痹止痛,其主要中毒机制为倾损中和、泄人真元、燥热耗阴、损伤胎元,草乌的药力更强、毒性更大,川乌毒性稍缓、兼有温补之功。3.古代乌头多以炮制品入药。川乌、草乌多配伍辛、温,归肝经、脾经的药物。4.性味既是乌头毒、效之源,亦是影响毒效发挥的关键。合理调整乌头剂量,可控毒减毒,结合给药途径、剂型、主治病证、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施药,是保证乌头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方法。
王淞[3](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杨扬,王培英,赵建明[4](2020)在《我院内分泌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合理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调查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率较高的原因。方法选取2017年4月1日-9月30日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93例,分析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93例患者中,感染部位较多的为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使用频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氟喹诺酮类。结论医院内分泌科抗菌药物应用的主要问题为医师对病原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抗菌谱不明确,尤其以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选药不适宜为主,泌尿系感染起始经验用药也有部分不适宜现象。临床药师可适当关注内分泌科非专科药物知识,与医师取长补短。
黄普觉(Ng Pu Jue)[5](2021)在《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将导师赵英杰教授多年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其研究和总结的部分,主要是赵英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此研究以赵英杰教授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挖掘其辨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独特方法,使其能够在中医药领域里,指导后学者通过“病证结合”,利用专方贯穿疾病全过程使用。方法1.理论研究部分1.1.整理古时医学圣贤及不同朝代的名医,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文献记载。主要整理其相关病名,发病的病因病机,临证时的辨证分型,不同的治疗法则、所使用的方剂及药物。1.2.检索和归纳当代近十年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报导,并把各个不同的研究进展综合起来。1.3.总结赵英杰教授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独到见解。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不同看法进行整理归纳。2.临床研究部分2.1.通过三年跟随导师赵英杰教授门诊抄方,对赵英杰教授所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病案进行收集。总收集案例85例,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总结归纳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与独特的思维方法。2.2.总结归纳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辨治分型和使用的方药,各种临床主要表现如咳嗽、咳血、皮疹、便秘等症状的证治经验。探讨赵英杰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如何“病证结合”,从宏观的中医整体观念,转换到微观的精准医学,把握全局,分析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特色和整体优势。2.3.对赵英杰教授所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案资料,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后续整理,展开统计分析,再总结归纳所有挖掘的数据,加以分析讨论。病例资料中,进行观察研究主要有性别与年龄,多种不同症状的发生率,常见证候,常用处方,常用药对,所有草药的四气五味与归经的分布及草药的频数和频率。3.讨论部分通过观察所收集的病例,数据挖掘结果,结合跟师三年的理论整理,再综合赵英杰教授的证治经验,作出相应的总结。探讨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提出常见症状、证候及方药的使用,使其能够在中医药领域里,指导后学者通过“病证结合”,利用专方贯穿疾病全过程使用。结果1.重点论述赵英杰教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认为其病理演变过程、病因病机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癌毒、痰、瘀、热胶结为标。痰、瘀、热与癌毒可互为因果、相互搏结而形成瘤体,并夺取精气而伤害机体。然而,唯有正气虚损不足以御邪时,邪毒才得以致病,因虚而患病,因虚而致实的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证。2.详细介绍赵英杰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如何辨治非小细胞肺癌各种不同的常见症状与并发症。例如:咳嗽、咳血、皮疹、便秘等,并探讨赵英杰教授对诸多症状与疾病不同的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的经验和体会。3.从病案选录与处方用药的分析中,发现符合标准的患者共有85例,男性共有42例,占总例数的49.41%;女性共有43例,占总例数的50.59%。年龄大概在29-92之间,平均年龄大约66.41岁。在85例患者当中,所挖掘出的临床症状共有314个;总体所使用的药物有182味,主要的药物种类,分别以最高使用率依次递减,有补气药、清热解毒药、温经散寒药、活血化瘀药、止咳平喘药;常用药物之四气以温类药为主,其次是寒类药,五味以甘味最为常见,占37.28%、其次苦味占33.43%,主要归经以脾经最为常见,占24.59%。其次肺经占22.99%。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机纲要是“脾气亏虚为本,痰热瘀毒胶结为标”而脾气亏虚为本,是发病的先决条件,可贯穿疾病始终。癌毒则是非小细胞肺癌病因病机的关键要素,而痰瘀又是形成癌毒的附加条件。治疗方面,运用复法辨治本病,强调脾肺同治,清、补并用的方法进行。再根据肺癌本虚标实的临床特点,确立以“健脾清肺”为主的治疗法则,自拟健脾益气清肺汤予以治疗。赵英杰教授独具一格地遣方用药,体现了其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特理念与精辟的见解。在众多病例和处方用药分析中,可以观察到神疲与咳嗽为诸症之首,舌脉之象则以舌暗红和脉细最为多见;基本核心处方则以健脾益肺、化痰散结、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等治法综合遣方;从总体所使用的药物显示,扶正主要是补气温阳,祛邪则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先。
FREARD Marc(冯茂荣)[6](2020)在《舒鹏教授辨治胃癌之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舒鹏教授治疗胃癌的临床医案为研究基础,对其临床辨治胃癌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医案数据挖掘,医案研究,教授访谈等多种研究形式,使其学术思想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总结及传承,为胃癌的中医诊疗提供指导思路与方法。方法:(1)对近30年胃癌的中医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探讨目前胃癌的中医药研究现状。(2)基于胃癌中医药文献形成理论研究,总结近现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与选方用药,辅助治疗的观点。(3)采用Medcase Ver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舒鹏教授2010年2月至2019年3月临床诊疗胃癌的医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库,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339例病案通过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研究方法,重点挖掘医案中的病理分类,临床分期,治疗阶段,症状,治法,方药等内容,结合舒鹏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整理出四例不同治疗阶段的代表性医案,进行评论性分析。(5)采用教授结构化访谈形式,详细记录舒鹏教授对胃癌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等方面的辨治观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共检索到167篇中医辨治胃癌的相关文献,其中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经验总结,临床观察等方面。(2)中医学认为胃癌的病因多由六淫邪毒等外因及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正气内虚等内因共同导致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气滞,食积,血瘀,痰结,热/火毒久稽于胃,相互作用形成癌肿。胃癌的治法可以总结为“扶正祛邪”,扶正需“重视脾胃”,扶正为主的方剂以六君子汤使用最多。(3)本研究共纳入339位胃癌病人,共计1046诊次。首先进行总体(总体组)数据挖掘研究,然后按不同的治疗阶段分成三个亚组分别进行对比研究:辅助化疗组纳入27例患者,共计37诊次;康复组202例患者,共793诊次;姑息组108例患者,共214诊次。结果显示:①基本情况:总体组男女比为1.7:1;辅助化疗组男女比为1.25:1;康复组男女比为1.6:1;姑息组男女比为2:1。胃癌高发年龄为60-69之间。②病理分类和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分型分布97%属于腺癌;组织学分级79%为G3;Lauren分型38.09%属弥漫型。TNM分期36.15%属IV期。③临床表现:总体组临床症状频率高于10%的有纳差,便溏,暖气,乏力,泛酸,畏寒;常见舌象为苔薄白质淡红,苔少质偏红,苔腻质淡红,质淡红有齿痕等;细脉频率最高。辅助化疗组嗳气频率特别高;苔腻频率相对高。康复组麻木和胃脘隐痛频率相对高。姑息组的纳差和乏力频率尤其高;苔少频率低,质偏暗比较高。④治法:健脾养胃,解毒祛邪是基本治法。⑤方药:总体组使用频次大于10%的药物共有45种,全幅频率达82.81%,其中鸡内金、炙甘草、茯苓、党参、陈皮、半夏、浙贝母、炒麦芽、炒谷芽、炒山楂、炒神曲、莪术、三棱、炒白术、生黄芪、三七使用频率皆高于50%。基本方为“六君子汤”。根据K-均值聚类法则,得出三个核心方:一为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获苓、当归、陈皮、法半夏、乌梅、干姜、石见穿、炙甘草。二为生黄芪、党参、炒白术、白芍、当归、法半夏、陈皮、三棱、莪术、石见穿、炙甘草。三为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白芍、当归、三棱、莪术、石见穿、陈皮、半夏、炙甘草。辅助化疗组核心方为:三棱、党参、半夏、当归、炙甘草、石见穿、茯苓、莪术、陈皮、鸡内金。康复组频次大于50%鸡内金、茯苓、炙甘草、党参、陈皮、半夏、浙贝母、炒麦芽、炒谷芽、炒山楂、炒神曲、炒白术、莪术、三棱、生黄芪。姑息性治疗组莪术和三棱使用频率比较高,得出一个核心方:北沙参、南沙参、天门冬、甘草、麦门冬、生石膏、知母。包含抗癌毒药如藤梨根、半枝莲、山慈姑、急性子、地鳖虫、徐长卿、蜈蚣、壁虎、红豆杉、蜂房的药对和药物组合多。(4)四个不同治疗阶段分别为新辅助化疗期,辅助化疗期,康复期,姑息性治疗期,其核心治则分别为攻补适宜,调理中焦脾胃;促进脾胃健运;益气化瘀解毒;滋养后天,解毒攻邪。(5)胃癌的首要病因是脾胃虚弱,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浊毒内蕴,应以健脾养胃为主,以解毒祛邪为辅为主要治则。要通过补和运促使脾胃功能正常运转。不同的治疗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但都应遵循同样的辨证论治原则。结论: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数据挖掘,医案研究,教授访谈四种形式探讨并总结舒鹏教授辨治胃癌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其诊治模式为中西医结合,通过病理学诊断,根据不同治疗阶段的病机特征采用相应治法治则,通过辨病辨证辨症指导遣方用药。
ChineseSocietyofTuberculosis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7](2019)在《中国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文中研究指明为更好地推广和实践世界卫生组织"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R-TB)治疗指南(2018更新版)"和"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2019整合版)",提高我国广大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对MDR-TB或RR-TB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结核病领域的相关专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该共识介绍了MDR-TB或RR-TB化疗的基本原则和化疗药物,推荐了2套长程治疗方案和2套短程治疗方案,同时对化疗方案如何进行调整、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及化疗的注意事项等进行了阐述。共识还介绍了MDR-TB或RR-TB的其他治疗方法,如外科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和中医药治疗。共识也强调了MDR-TB或RR-TB的治疗管理与监测;提出了MDR-TB或RR-TB治疗失败的处理措施。
Chinese Antituberculosis Association;[8](2019)在《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文中研究表明序言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是我国政府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估算2017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约1000万例,耐多药和(或)单耐利福平结核病(MDR/RR-TB)患者56万例。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估算2017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0万例,MDR/RR-TB患者约7.3万例。结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全球2017年估算因结核病死亡患者约157万例,中国因结核病死亡患者约3.7万例。由于耐药结核病患者传播时间
罗万禄[9](2019)在《猪场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耐药性变化及携带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文中研究说明在畜牧生产中,抗生素常常被用于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促进动物生长等,随之而来的是细菌的耐药性和抗生素被大量滥用等问题。因此,畜牧生产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养猪业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情况仍较普遍,这使得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形势日趋严峻。猪源大肠杆菌已成为重要的耐药细菌贮存库,这些耐药菌株有可能通过污染的环境、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食物等在养殖场内传播。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新生仔猪腹泻、断奶仔猪腹泻及水肿病、母猪乳房炎、母猪尿路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因此,了解猪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情况,并通过改善猪舍内环境,以降低耐药菌株和耐药基因的传播,进而降低大肠杆菌疾病的发生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粤东地区某大型规模化猪场为试验基地,选择怀孕90天左右的母猪40头,平均分成2组,20头/组,对照组母猪仍然生活在常规生产管理条件下的圈舍;实验组母猪则转移到距离较近的经过严格消毒的猪舍。采集产前一周对照组、实验组母猪粪便和母猪舍污水、出生后3~5天仔猪粪便,并分离其中的大肠杆菌,通过K-B法检测两组大肠杆菌,并对6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中的14种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比较,以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猪场消毒和正常的饲养管理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另外,研究进一步用PCR方法检测了猪场使用较多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大肠杆菌中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最后对耐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通过ERIC-PCR分型,分析耐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的流行和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麦康凯平板、16S-PCR方法共分离鉴定到261株大肠杆菌。通过对照组、实验组中母猪粪便、污水、仔猪粪便分离的大肠杆菌对相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结果对照组的耐药率趋势高于实验组,说明实验组母猪在转入新的栏舍后耐药性会相应的降低。2个组中母猪-污水-仔猪三者耐药率的平均值中,实验组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喹诺酮类药物中的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这5种药物中对照组耐药率分别为53.82%、54.73%、49.58%、42.12%、46.15%;实验组耐药率分别为36.00%、40.59%、36.11%、30.29%、32.02%。(2)用PCR方法检测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大肠杆菌中耐药基因(PMQR)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的污水大肠杆菌中oqx AB、qnr S、aac(6’)-Ib-cr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4.62%(9/26)、7.69%(2/26)、38.46%(10/26);qnr B的阳性检出率中对照组和实验组仔猪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81%(5/86)和5.66%(3/53);qep A的阳性检出率中实验组污水检出阳性率最高,为5.26%(1/19);对于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耐药基因oqx AB、aac(6’)-Ib-cr都是对照组的污水检出率最高。(3)本研究对92株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进行ERIC-PCR分型分析,结果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型,其中有A-T的20种型是取相似度大于90%,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出现了菌株的水平传播和克隆传播,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的耐药菌株数出现水平和克隆传播小于对照组,说明环境的改变使母猪的体内耐药菌株减少,使污水中耐药菌株也相对减少,从而使仔猪从母猪体内生下来获得和接触母猪、污水中的耐药菌株概率减小,大大的降低了仔猪的耐药性和耐药菌株的传播。
张姝[10](2019)在《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02月至2018年12月在绵阳市中医医院门诊及消化科住院部收集的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试验组予以泄泻方治疗,对照组予以蒙脱石散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停药后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总有效率、各单项临床症状改善率及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有效病例随访4周,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试验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经检验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能有效改善各单项临床症状,对照组能改善主症及次症中部分临床症状,两组部分单项症状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腹痛、腹泻等症状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4)对有效病例随访1月,试验组复发率为18.75%,对照组45.83%,经检验两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确切,受试者部分临床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安全性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二、浅析腹泻的选药与合理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腹泻的选药与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背景下中选药临床换药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改革前后1年13种“4+7”中选药与非中选原研药使用人数情况 |
2.2 改革前后1年13种“4+7”国产仿制中选药与非中选原研药换药人数情况 |
3 讨论 |
(2)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乌头相关文献研究 |
一、乌头名称衍变及川乌、草乌分化考辨 |
二、乌头产地及基原考证 |
(一) 产地考证 |
(二) 基原考证 |
三、乌头之毒 |
(一) 毒性源流 |
(二) 中毒机制 |
(三) 中毒表现 |
(四) 中毒解救 |
(五) 使用禁忌 |
(六) 配伍禁忌 |
(七) 炮制减毒 |
(八) 配伍减毒 |
四、乌头性效 |
(一) 性味归经 |
(二) 功效主治 |
(三) 性效特点 |
五、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 |
(一) 药材品质 |
(二) 用量 |
(三) 用法 |
(四) 剂型 |
(五) 配伍 |
(六) 煎煮时间 |
(七) 病证 |
第二部分 乌头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 数据库选择标准 |
(二) 乌头方信息数据库构建 |
三、研究方法 |
(一) 数据挖掘技术 |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
(三) 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历代含乌头方剂基本情况分析 |
(二) 给药途径分析 |
(三) 炮制分析 |
(四) 剂型分析 |
(五) 其它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
(六) 量效关系研究 |
(七) 乌头方配伍规律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乌头毒效的辩证关系 |
(一) 毒效一体 |
(二) 毒效两面性 |
二、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一) 炮制 |
(二) 剂型 |
(三) 单复方及是否含酒 |
(四) 用量 |
(五) 给药途径 |
(六) 配伍方法 |
三、乌头主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
(一) 痹证 |
(二) 痛症 |
(三) 寒痛证 |
(四) 风寒湿证 |
(五) 中风病 |
(六) 疮疡病类 |
(七) 虚寒证 |
(八) 热毒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
1 生平概述 |
2 着作介绍 |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
1 肺系病证 |
1.1 感冒 |
1.1.1 风寒、风热之辨 |
1.1.2 治疗法则 |
1.1.3 分型证治 |
1.1.4 经验用药 |
1.1.5 注意事项 |
1.1.6 小结 |
1.2 咳嗽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法则 |
1.2.3 分型证治 |
1.2.4 特色用药 |
1.2.5 小结 |
2 心系病证 |
2.1 胸痹 |
2.1.1 病因病机 |
2.1.2 治疗法则 |
2.1.3 分型证治 |
2.1.4 小结 |
2.2 狂证 |
2.2.1 病因病机 |
2.2.2 治疗法则 |
2.2.3 分型证治 |
2.2.4 小结 |
2.3 痴呆 |
2.3.1 病因病机 |
2.3.2 治疗法则 |
2.3.3 分型证治 |
2.3.4 小结 |
2.4 恐惧 |
2.4.1 病因病机 |
2.4.2 治疗法则 |
2.4.3 分型证治 |
2.4.4 小结 |
3 脾胃病证 |
3.1 泄泻 |
3.1.1 病因病机 |
3.1.2 治疗法则 |
3.1.3 分型证治 |
3.1.4 临证要点 |
3.1.5 小结 |
4 肝胆病证 |
4.1 臌胀 |
4.1.1 病因病机 |
4.1.2 治疗法则 |
4.1.3 分型证治 |
4.1.4 软化肝脾验方 |
4.1.5 小结 |
4.2 胆痹 |
4.2.1 病因病机 |
4.2.2 施治法则 |
4.2.3 分型证治 |
4.2.4 小结 |
4.3 内伤头痛 |
4.3.1 病因病机 |
4.3.2 施治法则 |
4.3.3 分型证治 |
4.3.4 用药特色 |
4.3.5 小结 |
5 肾系疾病 |
5.1 水肿 |
5.1.1 病因病机 |
5.1.2 治疗法则 |
5.1.3 分型证治 |
5.1.4 专药专方 |
5.1.5 小结 |
6 气血津液疾病 |
6.1 内伤发热 |
6.1.1 分辨外感内伤 |
6.1.2 把握时间规律 |
6.1.3 分型证治 |
6.1.4 小结 |
7 肢体经络病证 |
7.1 腰痛 |
7.1.1 病因病机 |
7.1.2 治疗法则 |
7.1.3 分型证治 |
7.1.4 小结 |
7.2 痿证 |
7.2.1 病因病机 |
7.2.2 治疗法则 |
7.2.3 分型证治 |
7.2.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
1 大气一元论 |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
3 医易相通论 |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
3.2.1 辨证恒动思维 |
3.2.2 方剂灵活化裁 |
3.2.3 剂型丰富发展 |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
4.2.1 明辨病位 |
4.2.2 治病于未发 |
4.2.3 应时组方选药 |
4.2.4 应时服药 |
4.2.5 预测病势 |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
5.2.3 胃气为脉之本 |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
5.4 治胃之法 |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
6.1 风药概说 |
6.2 风药性能 |
6.2.1 风药多味辛 |
6.2.2 风药以泻为主 |
6.2.3 风药性走 |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
6.3.1 风药治风 |
6.3.2 风药治血 |
6.3.3 风药治湿 |
6.3.4 风药助火 |
6.3.5 风药升阳 |
6.3.6 风药止痒 |
6.3.7 风药通滞 |
6.3.8 风药开玄 |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
7.2.1 量从症变 |
7.2.2 量从人变 |
7.2.3 减量间服 |
7.2.4 遵古不泥 |
7.2.5 精准靶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4)我院内分泌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疾病分布及选药 |
2.2 送检情况及病原菌分布 |
2.3 DDDs |
3 讨论 |
3.1 上呼吸道感染选药分析 |
3.2 下呼吸道感染选药分析 |
3.3 尿路感染选药分析 |
3.4 皮肤、软组织、口腔感染选药分析 |
3.5 糖尿病足感染选药分析 |
3.6 消化道与腹腔感染选药分析 |
(5)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法则及方药 |
2. 西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
2.1 非小细胞肺癌流行病学现况 |
2.2 非小细胞肺癌病因和发病机制 |
2.3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类与肺癌分期 |
2.4 肺癌的诊断 |
2.5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学术思想 |
1. 赵英杰教授学术渊源 |
1.1. 从医之路 |
1.2. 经典启蒙,大师熏陶 |
1.3. 专攻恶性肿瘤 |
2. 病因病机理论 |
2.1. 癌毒是条件 |
2.2. 痰瘀乃形成癌毒的必要条件 |
2.3. 痰瘀乃癌毒转移的关键 |
2.4. 失去平衡是发病的关键 |
3.“扶正抑癌”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基本原则 |
3.1. 扶正抑癌的基本内涵 |
3.2. 扶正抑癌,以平为期 |
3.3. 扶正抑癌,恢复升降出入 |
3.4. 扶正抑癌,改变机体及肿瘤微环境 |
4. “病证结合”思维贯穿肿瘤疾病的治疗过程 |
4.1. “病证结合”的原理探讨 |
4.2. “病证结合”要点探讨 |
4.3. “病证结合”组方思维探索 |
4.4. “病证结合”的治疗法则:专病、专方、专药 |
5. 复法大方乃抗肿瘤的首要策略 |
5.1. 复法大方的概念及源流 |
5.2. 运用复法大方在肿瘤疾病的理论 |
5.3. 复法大方处方有序,主次分明 |
6. 配合西医治疗,分段论治 |
7. 以人为本,带瘤生存 |
8. 重视“治未病”思想指导肿瘤的防治 |
8.1. 未病先防 |
8.2. 既病防变 |
9. 倡导药食同源,心药并用,身心并调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临证经验总结 |
1. 本虚标实是肺癌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性质 |
2. 脾肺并治是辨治肺癌的重要法则 |
3. 复法以治,健脾清肺贯彻始终 |
4. 重视脾胃,固护中州 |
5. 清肺热配伍健脾或温阳之品 |
6. 谨守病机,分期辨治 |
6.1. 中西医结合,分段论治,重视并发症调治 |
7. 治疗肺癌的用药心得,专病专方专药 |
7.1. 精于配伍,擅用药对 |
7.2. 主证的治疗及用药 |
7.3. 常见兼证的治疗及用药 |
7.4. 慎用走窜虫类药 |
7.5. 重视活血化瘀 |
7.6. 擅用重剂,拯救顽疾 |
8. 验案举隅5例 |
8.1. 验案一: 肺癌第Ⅲ期放化疗后,3年内纯中药治疗肿瘤缩小并消失 |
8.2. 验案二: 肺腺癌根治术后,纯中药抗复发或转移 |
8.3. 验案三: 肺癌伴骨转移 |
8.4. 验案四: 肺癌第Ⅲ期化疗期间,无放疗或手术 |
8.5. 验案五: 肺癌第Ⅳ期,伴肝转移,脑转移,化疗全程配合中药辅助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证治规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中医辨证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整理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挖掘目标及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情况 |
4.2.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频数分析 |
4.3.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的频数分析 |
4.4.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法的频数分析 |
4.5.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频数分析 |
4.6.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四气频数分析 |
4.7.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五味频数分析 |
4.8.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归经频数分析 |
4.9.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最高频数的前十味药物的用量频次分析 |
5. 数据挖掘 |
5.1. 聚类分析结果 |
5.2. 药物之间关联度分析 |
5.3. 熵聚类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 |
6. 分析讨论 |
6.1. 一般情况,年龄 |
6.2. 一般情况,性别 |
6.3. 症状和体征频数分析 |
6.4. 证候频数分析 |
6.5. 方剂频数分析 |
6.6. 中药频数分析 |
6.7.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分析 |
6.8.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
6.9. 新方分析 |
7. 研究创新点 |
8.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舒鹏教授辨治胃癌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2.1 国医大师辨治胃癌经验总结文献 |
1.2.2 名老中医辨治胃癌经验总结文献 |
1.2.3 胃癌方药规律文献研究 |
1.2.4 胃癌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
1.2.5 舒鹏教授辨治胃癌经验总结文献 |
1.2.6 胃癌辅助治疗的文献研究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治法与选方用药 |
2.5 临床研究状况 |
2.6 辅助治疗 |
第三章 数据挖掘研究 |
3.1 数据采集 |
3.1.1 基础数据库构建 |
3.1.2 纳排标准 |
3.2 数据清洗 |
3.2.1 初步整理 |
3.2.2 数据规范化 |
3.2.3 中医药术语数据规范化 |
3.3 数据分析 |
3.4 数据表达 |
3.4.1 总体医案数据结果 |
3.4.2 辅助化疗期间医案数据结果 |
3.4.3 康复期医案数据结果 |
3.4.4 姑息性治疗期医案数据结果 |
3.5 数据解读 |
3.5.1 基本情况 |
3.5.2 病理分类 |
3.5.3 临床分期 |
3.5.4 临床表现 |
3.5.5 治法 |
3.5.6 方药 |
3.5.7 本研究的局限 |
3.6 结论 |
第四章 医案研究 |
4.1 胃癌新辅助化疗期 |
4.2 胃癌辅助化疗期 |
4.3 胃癌康复期 |
4.4 胃癌姑息性化疗中 |
第五章 访谈研究 |
5.1 访谈介绍 |
5.2 实施方式 |
5.3 访谈转录 |
5.4 访谈报告 |
创新点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数据挖掘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5 治法治则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6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猪场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耐药性变化及携带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猪场抗生素使用现状和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情况 |
1.2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与耐药机制 |
1.2.1 大肠杆菌概述 |
1.2.2 猪源大肠杆菌病的研究 |
1.2.2.1 新生仔猪腹泻 |
1.2.2.2 断奶仔猪腹泻及水肿病 |
1.2.2.3 母猪乳房炎 |
1.2.2.4 母猪尿路感染 |
1.3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研究现状 |
1.4 PMQR的耐药机制及流行情况 |
1.4.1 qnr的耐药机制及流行情况 |
1.4.2 aac(6’)-Ib-cr的耐药机制及流行情况 |
1.4.3 介导喹诺酮Oqx AB和 Qep A的作用机制及流行情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准备 |
2.1.3 耐药性所选药敏纸片 |
2.1.4 培养基和试剂 |
2.1.5 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验方案 |
2.2.2 采样方法 |
2.2.3 大肠杆菌的分离 |
2.2.4 大肠杆菌的鉴定 |
2.2.5 大肠杆菌的保存 |
2.2.6 大肠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判定标准 |
2.2.7 药敏纸片法检测细菌耐药性 |
2.2.8 耐药基因的检测及鉴定 |
2.2.8.1 耐喹诺酮类药物菌株DNA模板的制备 |
2.2.8.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8.3 PCR反应运行参数及结果分析 |
2.2.9 ERIC-PCR分子分型 |
2.2.9.1 耐喹诺酮类药物菌株ERIC-PCR分子分型准备 |
2.2.9.2 ERIC-PCR分子分型具体方法 |
2.2.9.3 ERIC-PCR实验图像处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菌株分离和鉴定 |
3.2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药敏结果分析 |
3.2.1 不同来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比较 |
3.2.1.1 母猪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对比 |
3.2.1.2 污水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对比 |
3.2.1.3 仔猪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对比 |
3.2.1.4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耐药率对比 |
3.2.2 不同来源和分组的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情况 |
3.3 大肠杆菌PMQR耐药基因的PCR扩增及检测结果 |
3.3.1 PMQR耐药基因的PCR结果 |
3.3.2 PMQR耐药基因的结果分析 |
3.3.2.1 不同来源大肠杆菌中PMQR分布情况 |
3.3.2.2 不同动物来源大肠杆菌中PMQR的组合分布 |
3.4 耐喹诺酮类药物菌株ERIC-PCR结果 |
4 讨论 |
4.1 猪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耐药性流行情况 |
4.2 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流行状况 |
4.3 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的ERIC-PCR分型结果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研究内容 |
2.1 临床研究 |
2.1.1 诊断标准 |
2.1.2 中医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
2.1.3 中医病情程度评定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标准 |
2.1.7 脱落标准 |
2.1.8 终止试验标准 |
2.1.9 不良反应处理 |
2.2 试验设计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治疗方法 |
2.2.4 疗程及随访 |
2.2.5 临床观察指标 |
2.2.6 疗效评定 |
2.2.7 统计方法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1 治疗前数据分析 |
2.3.2 治疗后数据分析 |
2.3.3 复发率分析 |
2.3.4 安全性分析 |
2.3.5 脱落及剔除病例 |
3 讨论 |
3.1 西医对IBS-D的认识 |
3.1.1 定义 |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3 IBS西医治疗 |
3.1.4 对照组选药依据 |
3.2 中医对IBS-D的认识 |
3.2.1 中医病名 |
3.2.2 中医病因病机 |
3.2.3 中医辨证及治疗 |
3.2.4 其他辅助治疗 |
3.3 立方依据 |
3.3.1 抑木扶土法定义及代表方剂 |
3.3.2 抑木扶土法历史沿革 |
3.3.3 抑木扶土法的思想内涵 |
3.4 泄泻方加味及释义 |
3.4.1 泄泻方常用剂量及加减 |
3.4.2 组方解析 |
3.4.3 泄泻方与治泻九法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3:附表 |
四、浅析腹泻的选药与合理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背景下中选药临床换药率分析[J]. 刘丽娟,马洁,张耀东,王保瀛,王立军. 今日药学, 2021(03)
- [2]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D]. 杜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我院内分泌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合理性分析[J]. 杨扬,王培英,赵建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10)
- [5]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D]. 黄普觉(Ng Pu Jue).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舒鹏教授辨治胃癌之回顾性研究[D]. FREARD Marc(冯茂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中国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J]. ChineseSocietyofTuberculosis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9(10)
- [8]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J]. Chinese Antituberculosis Association;. 中国防痨杂志, 2019(10)
- [9]猪场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耐药性变化及携带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D]. 罗万禄.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10]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张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