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成年人体育消费水平比较研究

福建省成年人体育消费水平比较研究

一、福建省成年人体育消费水平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鸿[1](2021)在《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现状监测结果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全民体质健康,政府颁布多项有关增强居民体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政策纲要,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的逐步提高,居民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本文以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为研究课题,以20-59周岁的定边县成年居民的体质现状为监测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针对参与体质监测的成年人进行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形态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剖析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监测数据与陕西省成年居民体质监测数据之间存在的差距,并根据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现状,综合评定其影响因素,旨在对定边县组织开展群众健身活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也对类似地区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提高成年人健康水平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定边县成年居民身体形态上:在身高方面表现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身体高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在体重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台阶指数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在身体素质上:反应时间、仰卧起坐、闭眼单脚站立、握力、俯卧撑、纵跳、坐位体前屈等指标总体上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等级上,男性合格率低于女性。在身体形态指标上女性正常率要优于男性,在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纵跳指标上女性合格率优于男性。定边县男性居民在身高、台阶测试、握力、纵跳成绩要优于陕西省男性居民成绩、定边县男性居民在闭眼单脚站立成绩不及陕西省男性居民成绩,其余各项无显着差异。定边县女性居民在身高、体重、台阶测试成绩要优于陕西省女性居民成绩,其余各项无显着差异。影响定边县成年人体质健康的因素中危险因素包括:工人职业、每天吸烟、吸烟,但不是每天吸、很少有压力;保护因素包括:自由职业者、公务员职业、硕士学历、每周喝酒少于1次及以下、睡眠时间在6-8小时、偶尔有压力、参加体育锻炼。

贾佳静[2](2021)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对血压水平及成人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高血压疾病作为高致死性的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影响全球约14亿人口。截止至2018年,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3.20%,35-75岁成年人中患病率高达37.20%,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大量研究证据证实高血压疾病与肝脏脂肪蓄积及肝脏代谢异常引起的血清脂蛋白异常密切相关。然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作为肝脏脂肪蓄积的最敏感指标,与高血压疾病间的关联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分别采用横断面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两种研究设计方法,探讨了成年人群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及血压水平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了常见高血压危险因素对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间关联的交互作用,最后探讨了血清ALT水平下降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法,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National Free Preconception Checkups Project,NFPCP),纳入 2016-2017 年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2907个县(区、市)参加NFPCP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健康检查过程中,采用常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并根据仪器选择适用的试剂盒在340nm波长处连续监测血清样本中吸光度的下降速率,从而计算出血清ALT的活性单位;并采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测量其静坐状态下的上臂血压。本次研究中,将血清ALT水平分为3组。分组I包括ALT正常组(ALT≤40U/L)和ALT异常组(ALT>40U/L);分组Ⅱ包含5层,即从最低血清ALT水平(≤20 U/L)至最高水平(>80U/L)每层依次增加20U/L;分组III包括四分位数分组,即Q1:≤14 U/L、Q2:14.01-20 U/L、Q3:20.01-30 U/L 和 Q4:>30 U/L。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诊断标准,将高血压定义为 SBP≥140 mmHg和(或)DBP≥90mmH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在总人群及不同亚组人群中的关联,关联强度指标包括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血清ALT水平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水平的关联,估计不同血清ALT水平所对应的校正性别及年龄后血压水平的最小二乘均数(Least-squares means,LS-means)。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函数拟合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分层分析评估超重/肥胖、饮酒、吸烟、高血糖和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B 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对血清ALT与高血压关联的交互作用。最后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关联的稳健性。第二部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法,基于开滦队列研究的数据,纳入2006年在开滦集团所属11家医院中进行健康体检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随后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收集相关资料作为随访信息。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共进行了6次随访,形成了资料充实且完备的前瞻性队列。体检过程中,采用统一标准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统一品牌的试剂盒测量血清ALT水平,所有操作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采用经校正的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座位时右侧肱动脉血压,取连续测量3次测量血压读数的均值。本次研究中,将血清ALT水平分为3组。分组Ⅰ包括ALT正常组(ALT≤40U/L)和ALT异常组(ALT>40U/L);分组Ⅱ包括血清ALT水平四分位数分组,即Q1:≤12 U/L、Q2:12.01-17 U/L、Q3:17.01-24 U/L 和 Q4:>24U/L;分组Ⅲ包含 5 层,即从正常范围内血清ALT最低水平(≤10U/L)至ALT异常(>40U/L)每层依次增加10U/L。将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5次随访过程中至少有2次定义为高血压。每次随访中高血压的定义为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和(或)服用降压药物。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基线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关联强度指标包括风险比(Hazardratio,HR)及其95%CI。考虑到多因素Cox回归可能会出现不符合等比例假设的情况,采用多因素加权Cox回归模型重新评估基线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在不同亚组人群中的关联,关联强度指标包括平均风险比(Averagehazardratio,AHR)及95%C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基线血清ALT水平与末次随访SBP及DBP的关联,并估算基线不同ALT水平所对应的校正性别和年龄后血压水平的LS-means。采用RCS函数拟合基线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分层分析评估基线超重/肥胖、饮酒、吸烟、高盐摄入、脂肪肝及高甘油三酯对血清ALT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基线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关联的稳健性。最后分析血清ALT水平状态的改变(是否恢复正常)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21,103,790人,其中男性10,095,225(47.84%)人,女性11,008,565(52.16%)人,平均年龄为29.55岁。人群中血清ALT异常(>40 U/L)率为 11.67%,高血压(SBP≥140mmHg | DBP≥90mmHg)患病率为 4.21%。经多因素调整后,高血压的OR随血清ALT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相对于ALT正常组,ALT异常组高血压的OR为1.53(95%CI:1.53-1.54);与ALT水平为0-20U/L组相比,正常范围内ALT升高(20.01-40 U/L)、ALT轻度升高(40.01-60 U/L)、ALT中度升高(60.01-80U/L)以及ALT重度升高(>80U/L)人群中高血压的 OR 分别增加了 22%、65%、76%和 90%(OR,1.22,95%CI:1.21-1.22;OR,1.65,95%CI:1.64-1.66;OR,1.76,95%CI:1.64-1.66;OR,1.90,95%CI:1.88-1.92)(P趋势性检验<0.001)。分组Ⅲ中,随血清ALT水平的升高,高血压的OR值呈线性增加趋势(P趋势性检验<0.001)。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间的关联在各亚组人群中一致。经多因素调整后,ALT水平与SBP、DBP呈正向线性相关(P<0.001,P<0.001)。相对于血清ALT正常组,ALT异常组所对应的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SBP、DBP平均升高了 4.16 mmHg和2.63 mmHg。血清ALT水平每升高20U/L,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SBP、DBP平均升高1.83 mmHg和1.20 mmHg。血清ALT水平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SBP、DBP平均升高1.50 mmHg和1.00 mmHg。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kg/m2、饮酒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6.1 mmol/L对ALT与高血压间的关联具有协同效应(P<0.001);吸烟和HBsAg阳性对ALT与高血压间的关联具有拮抗效应(P<0.001)。第二部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本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47,396人,其中男性35,525(74.95%)人,女性11,871(25.05%)人,平均年龄为47.69岁。人群中血清ALT异常(>40U/L)率为6.04%,平均随访时间约为9.23年,高血压(SBP≥140mmHg | DBP≥90mmHg)的累积发病率为28.05%。经多因素调整后,高血压的HR随基线血清ALT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相对于ALT正常组,基线ALT异常组高血压的AHR为1.14(95%CI:1.07-1.22);分组Ⅱ中,随血清ALT水平的升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呈线性增加趋势(P趋势性检验<0.001)。即使血清ALT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与0-10U/L相比,基线ALT水平在 10.01-20 U/L、20.01-30 U/L、30.01-40 U/L 和>40 U/L 组中高血压的 AHR分别增加了 10%、19%、34%和 31%(AHR,1.10,95%CI:1.04-1.17;AHR,1.19,95%CI:1.12-1.27;AHR,1.34,95%CI:1.23-1.44;AHR,1.31,95%CI:1.21-1.43)(P趋势性检验<0.001)。基线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在各亚组人群中一致。经多因素调整后,基线ALT水平与SBP、DBP呈正向线性相关(P<0.001,P<0.001)。相对于ALT正常组,基线血清ALT异常组所对应的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SBP、DBP平均升高了 5.20 mmHg和3.03 mmHg。血清ALT水平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所对应的SBP、DBP平均升高1.63 mmHg和0.48 mmHg。基线正常范围内血清ALT水平每升高10U/L,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SBP、DBP平均升高2.00 mmHg 和 0.82 mmHg。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BMI≥24 kg/m2、饮酒、脂肪肝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2.26 mmol/L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可能大于基线血清ALT异常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P<0.001);吸烟和盐摄入增加对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无加性交互作用。以基线及随访期间血清ALT水平均正常者作为参照组,基线和/或随访期间血清ALT异常者高血压的AHR均增加;相对于基线及随访期间血清ALT水平均异常者,基线血清ALT水平异常但随访期间血清ALT水平恢复正常者高血压的AHR降低了 34%,分别为 1.45(95%CI:1.27-1.65)和 1.11(95%CI:1.02-1.22)。结论血清ALT水平不仅与成人当前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风险相关联,还能影响其远期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同时,血清ALT水平与当前及远期的血压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多个常见危险因素对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疾病间的关联具有交互作用。此外,血清ALT水平异常的人群中,ALT水平恢复正常则能够降低其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研究结果提示,保持肝脏健康状态有利于降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魏斌[3](2020)在《福建省城镇成年人体质与社会经济关联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解福建省城镇成年人十年体质变化状况,揭示社会经济发展与成年人体质变化情况的相关性,分析其中的变化特征,文本以福建省2000、2005、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对福建省城镇成年人十年体质变化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出台健康促进的相关文件和个体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

陈瑶[4](2021)在《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4年国民体质测试数据》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安徽省20-69岁人群体质现状、特征及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探讨影响人群体质合格率的主要因素,为提升该群体体质健康水平、进而改进全民健身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以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中安徽省采集的39803名20-69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年龄、性别、城乡进行划分。采用问卷调查法、指标测量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体质监控的数据收集,采用Excel 2016、SPSS 23.0软件进行定性及定量资料的分析,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体质不合格率的影响因素。结果1.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情况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为87.23%,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其中60-69岁老年的体质达标率与全国相比差距最大,比全国总体水平低3.8个百分点。不同年龄间体质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95,P<0.001),两两比较显示:每两个年龄组间体质评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群的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35,P=0.972)。2.健身活动政策与设施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超过95%的调查对象所在单位(村)没有发放体育锻炼补贴,超过全国总体百分比;超过70%的调查对象居住或工作场所有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随着年龄增长,有活动场地、设施的人数百分比逐渐降低。3.体力活动情况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以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交通方式的比例增高(?2=2595.848,P<0.001);20-39岁组与40-59岁组工作均以轻体力活动作业为主,而60-69岁年龄组大多工作为重体力活动作业;各年龄组日常闲暇时活动均以无体力消耗为主的活动,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无体力活动的占比逐渐减少(?2=172.738,P<0.001)。总体上20-69人群工作时以轻体力活动为主,闲暇时以无体力消耗活动为主,表明20-69人群存在体力活动不足的现象。4.体育锻炼情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体育锻炼人群的33.7%。各年龄组体育锻炼以中等强度为主,占比在50%以上;锻炼项目选择比较单一,各年龄组均以步行为主要锻炼项目;各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都是以娱乐消遣、体力活动增加为主要目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时间”。5.安徽省居民体质不合格率及可能的原因三个年龄组“受教育程度”均与体质不合格率呈负相关;体育锻炼对20-39岁群体体质状况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对40-69岁群体有影响;职业类型与体质不合格率相关;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40-69岁体质不合格率一直偏高,无职业人群20-69岁均处于体质不合格率偏高状态;随年龄增长,乡村体质不合格率不断上升,40-69岁明显高于城镇;不同年龄段,体质不合格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排序不同:20-39岁,体质不合格率高的主要因素为城乡和职业类型;40-59岁主要为是否锻炼和城乡类型;60-69岁主要为是否坚持锻炼。结论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总体上存在体力活动不足的现象,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体质不合格的影响因素不同。本研究结果提示后期分年龄段进行预防干预可能有效。此外,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体育”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值得被期待。

陈鹏飞[5](2020)在《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信公众号是公众号的发布者和关注公众号的人群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同时公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接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笔者通过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向被试中年群体推送健康、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于促进中年人进行科学的健身。本研究利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的研究方法;研究利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自制《体育认知问卷》作为因变量的测量工具;选取长治市范围内的80名(实验组40名、对照组40名)中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被试群体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干预,探索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人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其他能促进中年人科学健身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1.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锻炼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上有明显的提高,考虑到中年人的年龄特点以及科学健身的方法,中年群体实验前后运动强度变化不大。2.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的体育认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干预以后,中年群体了解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掌握了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及损伤后的处理方法,学会了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了不同的运动所消耗的热量,针对不同的群体,掌握了一些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

刘珏[6](2020)在《不同康复手段对成年人上交叉综合征改善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对人民体质和健康的作用,并发布政策支持全民健身。随着生活节奏和水平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增大。由于长期从事电子工作、不当站姿和坐姿和过度锻炼胸部肌肉忽略肌群的均衡训练,造成上交叉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加。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康复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筛选出105个20-50岁的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干预,其中游泳非负重组22人、游泳负重组22人、瑜伽非负重组23人、瑜伽非负重组23人、悬吊组8人和针灸治疗组7人。对UCS患者通过不同康复手段进行治疗前后测试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颈椎活动度(AROM)以及以问卷方式调查的疼痛评分(NRS)、睡眠障碍指数(PSQ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通过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各组组间及组内数值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显示,颈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转范围显着增加(p<0.05),游泳负重组后伸和左右侧屈改善效果高于非负重组,瑜伽负重组后伸和左侧屈改善程度高于非负重组,悬吊组前屈改善效果高于针灸治疗组(p<0.05),游泳非负重组左侧屈改善效果高于瑜伽负重组,后伸改善低于瑜伽负重组(p<0.05)。2、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治疗前后显示,指数显着下降(p<0.05),游泳负重组改善程度高于瑜伽负重和非负重组(p<0.05),悬吊组NDI改善效果高于瑜伽非负重组(p<0.05),并在治疗后有延续效果。3、疼痛度(NRS)治疗前后显示,疼痛度显着下降(p<0.05),游泳疼痛度改善效果高于瑜伽,并在治疗后有延续效果(p<0.05)。4、肺部功能治疗前后显示,最大透气量(MVV)显着增高,其他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瑜伽负重组MVV改善程度高于非负重组(p<0.05),针灸治疗组改善效果大于瑜伽非负重组(p<0.05)。5、睡眠质量治疗前后显示,睡眠指数(PSQI)显着下降(p<0.05),游泳负重组PSQI改善程度大于非负重组(p<0.05)瑜伽负重组改善效果高于游泳非负重组(p<0.05),游泳改善程度高于瑜伽(p<0.05),常规康复治疗组改善效果大于瑜伽组及游泳非负重组。结论:游泳非负重训练、游泳负重组训练、瑜伽非负重训练、瑜伽非负重训练、悬吊组治疗和针灸治疗对患者颈椎活动度、疼痛程度、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有改善作用,能够缓解上交叉综合征,治疗结束后的效果有一定的延续性。

梁明明[7](2020)在《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民体质测定是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检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有效手段,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工作是坚持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体育强是中国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事业。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将加大力度,为体育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体育事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体育公共政策,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不意味着能够直接实现预期效果,有效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充要条件。广州市根据实际情况及全民健身的发展需求,将体质测定工作列入2015年广州十大民生大事之一,在体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广州市于2015年开始建设“一站两点”式的体质健康服务系统。但从当前国民体质测定政策的执行状况来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从基于理想化的政策标准分析问题、体育执行机制不完善、目标群体存在问题、政策执行环境因素等四个维度对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进行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后发现,政策设计出现制度缺陷、运行不畅;执行主体被动治理、能动性弱;目标群体缺乏配合、认知不足和政策环境多头管理、公共性欠缺是影响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有力执行的最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四个主要原因,为改进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的有效执行,笔者提出了要完善顶层设计,满足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双重要求;纳入多元主体,形成协同治理新格局;锚定政策空白点和突显公共物品属性,优化政策环境汲取执行资源等对策,为提升政策执行达到预期效果做探索。

余永松[8](2020)在《长春市散打俱乐部会员体适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问题:我国成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而蓬勃发展的大众散打俱乐部,成为健身锻炼的一种选择,但武术散打对于体适能促进的效果有待验证。本研究调查长春市大众散打健身俱乐部会员的体适能状况,对比一般大众体适能状况的差异,以及对俱乐部之间会员体适能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俱乐部的特点。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采用立意抽样的方式,抽取长春市华武堂搏击俱乐部、少年宫散打俱乐部、旭东武术三所散打俱乐部共88名散打俱乐部会员作为测试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散打俱乐部的研究现状,用实验法测试体适能的各项指标,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散打俱乐部会员的体适能状况进行分析,以访谈法对三所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进行访谈,对整体状况进行了解。研究结果与结论:俱乐部会员的身高、肺活量、台阶指数、坐位体前屈、纵跳高度、闭眼单脚站立这些指标的平均数都要比2014年全国成年人的平均数高,而会员的体重、灵敏与协调、速度、选择反应时这几项指标的数据比全国成年人的平均数低;少年宫散打俱乐部会员的心肺适能、灵敏与协调这两个指标比其他两个俱乐部好,华武堂搏击俱乐部的速度、肌肉力量、爆发力、反应比其他两个俱乐部要好,旭东武术的平衡、肌肉耐力、柔韧适能比其他两个俱乐部的要好。建议:华武堂搏击俱乐部应加强对会员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平衡方面的训练,心肺耐力的提升,少年宫散打俱乐部应加强对会员的柔韧适能、肌肉力量、速度、灵敏与协调方面的训练,旭东武术俱乐部应加强对会员的反应、爆发力方面的训练。

张世定[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吴开霖[10](2019)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压力日益凸显的时期,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鉴于体育运动在提升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人民群众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精神以及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无以替之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完善老年群体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助力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基于以上背景,研究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理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的研究方法,遵循我国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状、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优化路径探讨的行文逻辑,深入分析我国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老年人群体不断提供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进一步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培养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增强老年人群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推动体育融入生活,切实提升全国各族人民健康水平。研究发现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侧重混合性强制性政策工具,推进服务供给布局;二是重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供给,带动服务全面发展;三是采用自愿性混合性政策工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专门政策体系缺位,缺乏整体发展布局;二是参与激励机制不全,欠缺集体行动逻辑;三是活动资金总量不敷,导致可持续性较差;四是社会力量发育不够,致使服务范围过窄;五是潜在力量发掘不足,以致参与力量单薄。研究提出优化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一是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建构社会力量参与制度空间;二是丰富参与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内在动力;三是建立资金筹集机制,保障体育服务供给可持续性;四是采取多元培育举措,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全面能力;五是挖掘潜在社会力量,确保体育服务供给全方位性。

二、福建省成年人体育消费水平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成年人体育消费水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现状监测结果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民体质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社会发展需要
        1.1.2 我国居民慢性疾病发病率高,国民体质有待加强
        1.1.3 国民体质监测是我国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解释
        1.3.2 国内研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研究评述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测量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对比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总体状况
        3.1.1 身体形态
        3.1.2 身体机能
        3.1.3 身体素质
    3.2 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各指标评定
        3.2.1 身体形态指标评定
        3.2.2 身体机能指标评定
        3.2.3 身体素质指标评定
    3.3 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与陕西省成年居民体质比较
        3.3.1 定边县男性成年居民体质与陕西省成年居民体质比较
        3.3.2 定边县女性成年居民体质与陕西省成年居民体质比较
    3.4 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的影响因素
        3.4.1 不同性别
        3.4.2 不同年龄
        3.4.3 不同职业
        3.4.4 不同学历
        3.4.5 不同吸烟情况
        3.4.6 饮酒情况
        3.4.7 不同睡眠时间成年人体质等级评价
        3.4.8 不同压力居民体质等级评价
        3.4.9 闲暇时间的体育锻炼情况
        3.4.10 不同交通方式
        3.4.11 工作场所或居住场所是否有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
        3.4.12 不同生活满意度
        3.4.1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4.1 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测量结果分析
        4.1.1 身体形态方面
        4.1.2 身体机能方面
        4.1.3 身体素质方面
    4.2 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综合评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职业特征
        4.2.2 学历特征
        4.2.3 吸烟
        4.2.4 饮酒
        4.2.5 睡眠时间
        4.2.6 体育锻炼
        4.2.7 压力程度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附件 2 欢迎您参加 2020 年国民体质监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对血压水平及成人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第一部分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收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变量定义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
        4.1 数据预处理
        4.2 统计描述
        4.3 关联性研究
        4.4 统计软件
        5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数据来源
        1.2 基线资料收集
        1.3 队列随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暴露定义
        2.3 结局定义
        2.4 发病时间定义
        2.5 相关变量定义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
        4.1 数据预处理
        4.2 统计描述
        4.3 关联性研究
        4.4 统计软件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与讨论
    第一部分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情况
        1.2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1.3 ALT水平与ALT异常率在人群中的分布
        1.4 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在人群中的分布
        1.5 ALT异常率在各省份地区中的分布
        1.6 高血压患病率在各省份地区中的分布
        2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比较
        2.1 ALT正常组与ALT异常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比较
        2.2 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比较
        3 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性分析
        3.1 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3.2 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关联的亚组分析
        3.2.1 不同性别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3.2.2 不同年龄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3.2.3 不同户口类型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3.2.4 是否饮酒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3.2.5 是否吸烟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3.2.6 不同人均盐消费水平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3.2.7 不同BMI水平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3.2.8 不同FBG水平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3.2.9 不同HBV状态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3.3 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
        4 血清ALT水平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4.1 血清ALT水平与血压水平的关联
        4.2 各分组ALT水平升高所对应的平均血压升高水平
        5 超重/肥胖、饮酒、吸烟、高血糖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对血清ALT与高血压关联的交互作用
        6 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关联的敏感性分析
        6.1 重新定义高血压后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6.2 重新定义ALT异常后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6.3 逐一剔除效应修饰因子后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1 研究对象健康体检医院的构成情况
        1.2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1.3 ALT正常组与ALT异常组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比较
        2 研究对象的高血压发病情况
        2.1 随访过程中每年参检人数及高血压发病情况
        2.2 不同基线特征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的比较
        2.3 高血压疾病的生存分析和累积发病率
        2.3.1 高血压疾病的生存曲线
        2.3.2 高血压疾病的累积发病率曲线
        3 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3.1 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3.2 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亚组分析
        3.2.1 不同性别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3.2.2 不同年龄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3.2.3 不同饮酒类别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
        3.2.4 是否吸烟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
        3.2.5 不同盐摄入量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
        3.2.6 是否脂肪肝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
        3.2.7 是否糖尿病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
        3.2.8 不同BMI水平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
        3.2.9 不同TG水平亚组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
        3.3 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
        4 血清ALT水平对血压水平的影响
        4.1 血清ALT水平对SBP的影响
        4.2 血清ALT水平对DBP的影响
        4.3 不同分组情况下血清ALT升高所对应的平均血压升高水平
        5 超重/肥胖、饮酒、吸烟、高盐摄入、脂肪肝及高TG对血清ALT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
        6 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敏感性分析
        6.1 排除第一次随访为高血压者后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6.2 排除白大衣高血压(5次随访中仅有1次诊断为高血压)者后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6.3 排除随访过程中有血压缺失者后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7 血清ALT状态改变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讨论
        小结
总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清谷丙转氨酶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间关联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博士学习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3)福建省城镇成年人体质与社会经济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查阅法
        1.2.2 专家访谈法
        1.2.3 因子分析
        1.2.4 主成分分析
        1.2.5 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指标体系
    2.2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2.3 体质指标综合指数
    2.4 社会经济指标综合指数
    2.5 社会经济发展与成年人体质相关性分析
        2.5.1 社会经济发展与成年人身体形态相关性分析
        2.5.2 社会经济发展与身体机能相关性分析
        2.5.3 社会经济发展与身体素质综合指数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4)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4年国民体质测试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方法
        2.4.1 问卷调查方法
        2.4.2 指标测量方法
    2.5 组织管理与质量控制
        2.5.1 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2.5.2 测试阶段质量控制
        2.5.3 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3.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分年龄组健身活动政策与设施
    3.3 分年龄组日常交通、工作状态和闲暇时体力活动
        3.3.1 日常交通方式的体力消耗
        3.3.2 工作时体力消耗
        3.3.3 闲暇时的体力活动情况
    3.4 分年龄组体育锻炼情况
        3.4.1 过去一年中是否参加过体育锻炼
        3.4.2 体育锻炼的频度(仅统计过去1 年中体育锻炼者)
        3.4.3 每次锻炼时长
        3.4.4 锻炼时身体感受
        3.4.5 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
        3.4.6 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3.4.7 影响体育锻炼的障碍
        3.4.8 分年龄组患病情况
    3.5 分年龄组体质指标
    3.6 研究对象“体质评级”
    3.7 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体质不合格”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7.1 20-39 岁年龄组
        3.7.2 40-59 岁年龄组
        3.7.3 60-69 岁年龄组
    3.8 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体质不合格”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8.1 20-39 岁年龄组
        3.8.2 40-59 岁年龄组
        3.8.3 60-69 岁年龄组
4.讨论
    4.1 安徽省体质监测合格得分情况
    4.2 健身活动政策与设施
    4.3 体力活动情况
    4.4 体育锻炼情况
    4.5 常见体育锻炼项目
    4.6 体育锻炼的原因与障碍
    4.7 研究对象体质评级情况
    4.8 安徽省居民体质不合格率及可能的原因
        4.8.1 年龄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2 性别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3 受教育程度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4 体育锻炼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5 职业类型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6 城乡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7 三个年龄组体质不合格率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4.9 研究不足及展望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参考文献
附录
    一、本人简历
    二、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综述 成年人体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附件

(5)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中年人的特点
    1.2 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强大,更贴近用户
    1.3 科学健身已成为当代人的主要诉求
2 选题目的与意义
    2.1 选题目的
    2.2 选题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微信公众号
        3.1.2 中年群体
        3.1.3 体育认知
        3.1.4 体育锻炼行为
    3.2 国内研究现状
        3.2.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的研究现状
        3.2.2 体育认知的研究现状
        3.2.3 中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现状
        3.2.4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与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
    3.3 国外研究现状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文献资料法
        4.2.4 数理统计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体育锻炼行为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锻炼行为各维度的同质性分析
        5.1.2 体育锻炼行为实验组实验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5.1.3 对照组体育锻炼行为的前后测比较
        5.1.4 体育锻炼行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因变量的比较
        5.1.5 体育锻炼行为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 体育认知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5.2.1 体育认知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比较
        5.2.2 体育认知实验组实验前后数据对比
        5.2.3 对照组体育认知的前后测比较
        5.2.4 体育认知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
        5.2.5 体育认知子维度体育运动的益处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6 体育认知子维度科学健身方法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7 体育认知子维度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8 体育认知子维度运动处方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9 体育认知子维度运动与热量消耗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6 讨论
    6.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量及各因素的影响
        6.1.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强度的影响
        6.1.2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时间的影响
        6.1.3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频率的影响
    6.2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中各因素的影响
        6.2.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年群体掌握运动健康效益知识的影响
        6.2.2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的影响
        6.2.3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的影响
        6.2.4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运动与热量消耗知识的影响
        6.2.5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和运用运动处方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对策
        7.2.2 促进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山西省长治市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调查问卷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不同康复手段对成年人上交叉综合征改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上交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1.1 定义
        2.1.2 诊断标准
        2.1.3 成因
        2.1.4 对机体的影响
    2.2 上交叉综合征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调查对象
        3.1.2 选择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方案
        3.2.2 康复方案
        3.2.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颈椎活动度康复前后变化
    4.2 VC、FVC、MVV康复前后变化
    4.3 疼痛度康复前后变化
    4.4 颈部功能障碍指数康复前后变化
    4.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康复前后变化
    4.6 不同康复手段治疗UCS效果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颈椎活动度改善效果分析
    5.2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效果分析
    5.3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呼吸系统改善效果分析
    5.4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神经系统改善效果分析
    5.5 不同康复手段作用机制分析
        5.5.1 游泳作用机制分析
        5.5.2 瑜伽作用机制分析
        5.5.3 悬吊训练作用机制分析
        5.5.4 针灸治疗作用机制分析
    5.6 干预案例
    5.7 存在问题和不足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给体育教师或教练的教学建议
        6.2.1 保持良好的习惯及身体姿态,避免长期处于同一高负荷姿势
        6.2.2 采取科学的体育锻炼、功能锻炼方式,防止过度训练、偏废训练
        6.2.3 因地制宜采用锻炼方式,合理利用周边体育资源
        6.2.4 做好良好的心理环境建设,加强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心理素质训练
        6.2.5 注重日常的营养均衡及钙质补充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7)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1.3.2 国民体质测定相关研究
        1.3.3 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的研究
        1.3.4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国民体质
        2.1.2 国民体质测定
        2.1.3 “一站两点”
        2.1.4 政策执行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2.2.2 史密斯模型
        2.2.3 公共产品理论及属性分析
        2.2.4 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状况及调查研究
    3.1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制定及发展脉络
        3.1.1 政策的制定背景
        3.1.2 政策的发展脉络
    3.2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状况
        3.2.1 政策执行的目的
        3.2.2 政策执行主体
        3.2.3 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
        3.2.4 政策执行环境
    3.3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的调查研究
        3.3.1 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
        3.3.2 问卷的基本情况
        3.3.3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的感知与评价
第四章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的问题及成因
    4.1 政策设计:制度缺陷,设计欠缺
        4.1.1 存在问题
        4.1.2 问题成因
    4.2 执行机构:被动治理、能动性弱
        4.2.1 存在问题
        4.2.2 问题成因
    4.3 目标群体:缺乏配合,认知不足
        4.3.1 存在问题
        4.3.2 成因分析
    4.4 政策环境:多头管理,公共性欠缺
        4.4.1 存在问题
        4.4.2 成因分析
第五章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的对策研究
    5.1 完善顶层设计,满足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双重要求
    5.2 纳入多元主体,形成协同治理新格局
    5.3 锚定政策空白点,突显公共物品属性
    5.4 优化政策环境,汲取执行资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客体访谈提纲
附录B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主体访谈提纲
附录C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研究调查问卷(民众群体)
附录D 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研究调查问卷(各区体育管理部门及体质测定中心和指导站工作人员)
致谢

(8)长春市散打俱乐部会员体适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2.1.1 体适能的概念
        2.1.2 体适能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2.1.3 成年人体质相关研究
    2.2 武术散打的相关研究
        2.2.1 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研究
        2.2.2 散打俱乐部的研究现状
        2.2.3 武术与体适能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访谈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3 研究限制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散打俱乐部会员心肺耐力结果与讨论
        4.1.1 散打俱乐部会员肺活量检测结果评价
        4.1.2 散打俱乐部会员台阶试验指数检测结果评价
    4.2 散打俱乐部会员肌肉适能的结果与评价
        4.2.1 散打俱乐部会员肌肉力量结果与讨论
        4.2.2 散打俱乐部会员肌肉耐力结果与讨论
    4.3 散打俱乐部会员柔韧适能结果与讨论
    4.4 散打俱乐部会员身体成分适能结果与讨论
    4.5 散打俱乐部会员速度适能结果与讨论
    4.6 散打俱乐部会员爆发力适能结果与讨论
    4.7 散打俱乐部会员协调与灵敏适能结果与讨论
    4.8 散打俱乐部会员平衡适能结果与讨论
    4.9 散打俱乐部会员反应适能结果与讨论
    4.10 散打俱乐部会员的体适能数据与2014年全国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俱乐部管理者以及教练访谈提纲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
        1.2.2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
        1.2.3 深化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完善老年群体公共服务体系
        1.2.4 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助力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社会力量的研究
        1.3.2 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研究
        1.3.3 关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逻辑分析法
        1.5.3 内容分析法
        1.5.4 数理统计法
        1.5.5 个案研究法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体系及理论基础
    2.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体系
        2.1.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概述
        2.1.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构成要素
    2.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社会责任理论
        2.2.3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特征分析
    3.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界定、来源及遴选
        3.1.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界定
        3.1.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来源及遴选
    3.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分析框架构建
        3.2.1 X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政策工具维度
        3.2.2 Y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作用领域维度
        3.2.3 Z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相关主体维度
        3.2.4 三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3.3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单元编码与数据分析..
        3.3.1 政策文本单元的编码原则及规则
        3.3.2 政策文本单元的数据分析
    3.4 基于政策工具的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特征..
        3.4.1 侧重混合性强制性政策工具,推进服务供给布局
        3.4.2 重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供给,带动服务全面发展
        3.4.3 采用自愿性混合性政策工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四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
    4.1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概述
        4.1.1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释义
        4.1.2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1.3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2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概述
        4.2.1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释义
        4.2.2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2.3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3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概述
        4.3.1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释义
        4.3.2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3.3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4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概述
        4.4.1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释义
        4.4.2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4.3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5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概述
        4.5.1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释义
        4.5.2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5.3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
    5.1 专门政策体系缺位,缺乏整体发展布局
    5.2 参与激励机制不全,欠缺集体行动逻辑
    5.3 活动资金总量不敷,导致可持续性较差
    5.4 社会力量发育不够,致使服务范围过窄
    5.5 潜在力量发掘不足,以致参与力量单薄
第六章 优化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探讨
    6.1 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建构社会力量参与制度空间
    6.2 丰富参与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内在动力
    6.3 建立资金筹集机制,保障体育服务供给可持续性
    6.4 采取多元培育举措,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全面能力
    6.5 挖掘潜在社会力量,确保体育服务供给全方位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福建省成年人体育消费水平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定边县成年居民体质现状监测结果与分析[D]. 王晶鸿. 延安大学, 2021(12)
  •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对血压水平及成人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D]. 贾佳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福建省城镇成年人体质与社会经济关联分析[J]. 魏斌. 福建体育科技, 2020(05)
  • [4]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4年国民体质测试数据[D]. 陈瑶.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D]. 陈鹏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不同康复手段对成年人上交叉综合征改善效果的研究[D]. 刘珏. 集美大学, 2020(08)
  • [7]广州市国民体质测定政策执行研究[D]. 梁明明. 兰州大学, 2020(01)
  • [8]长春市散打俱乐部会员体适能分析[D]. 余永松.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10]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D]. 吴开霖.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福建省成年人体育消费水平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