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凯浪[1](2021)在《福建省柘荣县长寿现象与土壤环境的关系》文中指出为研究福建省柘荣县长寿现象与土壤环境的关系,通过资料收集、野外采集地表土壤及配套农作物样品和室内分析样品测试结果,查明了区内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特点。结合柘荣县长寿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长寿人口区域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对柘荣县长寿现象和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长寿人口在研究区的分布呈北西向分布,其中宅中乡和楮坪乡长寿水平尤为突出,这种分布特征初步认为与土壤中有效态硒、锌和钼等微量元素有关,土壤中有效态钼、硒和锌等微量元素是影响柘荣县长寿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马学利[2](2021)在《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开展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的长期监测,对于政府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建成后,连续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市区域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质量整体优良,存在点状有机污染;典型工矿区、农业种植区、重要水源地等重点监测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局部存在安全风险。监测网包括区域监测和重点监测两个层次;监测范围已覆盖全市域;区域监测周期3年,重点监测周期1年;形成了以化学指标为主的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方法包括野外样品采集、样品加工处理、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无机元素(指标)和有机物分布特征分析及对比、结果评价等。针对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样品代表性问题、分析测试问题、重点工作区问题和评价标准统一问题,提出了应加强方法技术和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对重点监测区的选取和工作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在评价规范化、技术方法创新方面进行尝试等思路。
鄢耀[3](2020)在《“一通三防”技术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煤矿井下生产作业中,全面贯彻落实"一通三防"技术,是国家管理部门对矿山安全生产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现行煤矿井下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模式。"一通三防"技术的贯彻落实,有效地提升了井下生产作业在通风、防瓦斯爆炸、防煤粉尘、防火方面的安全性能,提高了矿山的生产建设能力,增强对了矿工人身安全的保障力度,促进了矿山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阐释了"一通三防"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然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了"一通三防"技术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刘晏辉[4](2020)在《西南某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及分区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环境问题存在隐蔽性、滞后性、长期性,起初未引起人们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的发布与修订,引起了人们对地下水环境问题的广泛重视。为防止地下水污染防控工作过犹不及,造成环保资金浪费的现象,基于“源控制、途径阻断、汇治理”的理念,采取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防控的主动防控手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论文以西南地区某铜矿为研究对象,基于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主控因子,筛选评估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迭置指数法建立评估模型,结合过程模拟法弥补迭置指数法忽略污染物的迁移过程的缺陷。通过FEFLOW模拟矿山开采流场变化以及污染物运移过程,量化地下水环境风险。遵循“源-径-汇”全过程控制理念,提出分区防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矿山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研究区矿体埋藏较深,第四系覆盖层厚大,大气降水、地表水为矿床间接充水水源,基岩风化裂隙水为直接充水水源。第四系地层渗透系数0.024~2.47m/d,天生坝组钠长岩地层0.008~0.31m/d。地下水动力学(大井法)所选用的水文地质参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矿区矿坑涌水量12467.50m3/d,首采段矿坑涌水量为1016.71m3/d,基本上反映了矿床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2)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分析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主控因子基础,筛选风险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模型,并确定准则层与指标层的权重,结果得出四个准则层对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的贡献程度为:地下水渗流场变化>地下水浓度场变化>含水层结构破坏>污染源渗漏。(3)铜矿地下水渗流场变化指标参数获取。铜矿基建期内,矿井水集中向采空区排泄,以矿区天生坝组下段首采段为中心形成降落漏斗。采空区四周水力梯度变大,地下水径流速度加快,地下水水位疏排至矿体首采段底板标高。服务年限结束后,降落漏斗影响半径约640m,矿井涌水量约4200m3/d。(4)铜矿地下水浓度场变化指标参数获取。选取Pb、As作为铜矿地下水污染风险预测因子,假设选矿厂与废石堆场在非正常状况风险事故情景下,进行污染物模拟预测。预测结果显示,选矿厂选矿废水渗漏进入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后,Pb在含水层超标范围随时间不断增大最终趋于减小,下游方向距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浓度越低。废石堆场淋滤液渗漏后,As在含水层中超标范围远远小于Pb,超标范围存在时间短。选矿厂与废石堆场下游敏感点1#预测时间段内,Pb与As浓度值均优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水质要求,发生污染风险事故后对敏感点1#造成较大环境风险的几率极小。(5)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及分区防控。根据地下水环境风险指标体系各指标进行打分并加权计算,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指数综合得分S=5.2726,综合风险等级为中级。针对铜矿开采可能导致的基岩含水层结构破坏,提出以矿井地质构造活化、顶板破裂高度和水害监测与预警为主的防控措施;采用注浆措施加固含水层并同时改造含水层富水性,防控矿井涌突水。针对污染源渗漏提出重点防渗、水量监控、跟踪监测等措施;第四系含水层中风险区采用阻隔技术、电动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措施控制污染羽,低风险区采用自然衰减监测(MNA)、隐患排查与防渗改造。
黄炎明,鲁诗阳[5](2019)在《浅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文中指出本文以矿山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对其现行状态下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环境整治策略。内容上,通过强化环保意识、完善执行标准、强化开采管理、建设生态示范区的策略,为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供具体执行方案,并深化拓展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内容。
汤静雅[6](2019)在《地理环境定量评价模型及其在矿区村落迁址评价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环境评价是区域规划和城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理环境影响因子众多且相互关系复杂,目前国内外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在深入分析地理环境主要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地理环境定量评价模型构建和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技术方法,以黄土高原某煤矿区村落迁址地理适宜度评价为实例,基于ArcGIS平台利用多种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地理环境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其适用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阐述地理环境评价因子选择的基本原则,分析各个自然地理因子:水系、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植被等;社会经济因子:居民地、道路网、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特殊评价因子:人体场、微波、地球旋转、地辐射、厄尔尼诺现象、生命气象、相土尝水、氡气等众多因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讨论地理环境评价因子获取的技术途径。(2)阐述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和技术流程,确定地理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等级划分的准则,基于DPSIR指标模式选取地理环境评价因子,利用特尔非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在MATLAB平台上编写权重计算程序。(3)以黄土高原某煤矿区村落迁址评价为实例,根据黄土矿区地理环境和采煤沉陷特征,选取黄土沟壑区坡度、坡向、地表水和地下水源等自然地理指标,以及交通便捷性、耕作半径等社会经济指标作为主要影响因子,采用特尔非法确定上述各因子的权重,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ArcGIS软件平台,构建采煤塌陷区村落迁址地理适宜度的量化评价模型,并按评价模型的对应指标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矿区地理适宜度的综合评价分布图,确定村落迁址的最佳可选区域。(4)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理想点法、未确知测度理论法三种数学模型对研究区域地理环境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评价模型的适用性,为黄土高原煤矿塌陷区村落搬迁选址的定量评价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模型与技术方法。
游东泉[7](2018)在《基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思考分析》文中指出采矿活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完成矿山工程建设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破坏,已经成为矿山开采中亟待解决的一项内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逐渐获得矿山开采部门的重视,并能够加强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为此,本文主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诸多内容展开深入探讨,并就治理方案加以重点思考,希望能够对矿上地质环境的保护带来积极影响。
姚志勇,孟祥连,李响,苗晓岐,赵文[8](2019)在《中尼跨境铁路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尼跨境铁路是首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铁路,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直接碰撞、拼合的作用带内,其地形、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极其复杂,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难度及风险极大的铁路工程。通过分析总结工程地质环境特征,提出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表明:中尼跨境铁路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呈典型的"六极四高"特征,存在极高地应力下的软岩大变形、硬岩岩爆问题,深大活动断裂的工程地质效应问题,高烈度地震问题,高地温热害问题,边坡稳定性问题,泥石流水毁问题及其他工程地质问题。建议采用"科学研究作先导,先进勘察技术为手段,常规调查与勘探是基础"的勘察设计理念,针对性开展中尼跨境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布规律、对铁路工程影响、综合选线技术、工程措施等关键技术研究。
郑桂森,卫万顺,刘宗明,王继明,于春林,徐吉祥,李小龙[9](2018)在《城市地质学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内外城市地质学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基础上,系统分析并拓展了城市地质学的内涵与外延;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提出了保证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地质安全是城市地质学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明确提出了城市地质学研究的三个科学问题,即城市选址安全底限问题、城市发展规模上限问题、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问题;由此构建了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城市地质作用研究,三方面的城市地质学理论体系。
黄练[10](2018)在《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的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领土从西到东,三级阶梯,地势落差极大,地质结构复杂,因此多发地质灾害,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地址灾害困扰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地理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已经地质环境的利用等进行研究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柘荣县长寿现象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2.1 资料收集 |
1.2.2 现场调查 |
1.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长寿人口空间分布情况 |
2.2 土壤环境质量 |
2.3 土壤地球化学总体评价 |
2.4 土壤中元素的空间分布情况 |
2.5 土壤元素有效量与长寿人口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
2.6 农作物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 初步结论 |
(2)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现状 |
1.1 总体定位和体系构架 |
1.2 监测层次 |
1.3 监测范围 |
1.4 监测周期(频次) |
1.5 监测指标 |
1.6 监测方法体系 |
2 监测工作取得一些成果和认识 |
3 存在问题探讨 |
4 改进优化的思考 |
4.1 重视样品采集工作,加强技术方法研究 |
4.2 加强第三方测试的监控 |
4.3 强化重点工作区的动态监测 |
4.4 加强综合研究及评价规范化 |
5 结论 |
(3)“一通三防”技术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井下落实“一通三防”技术的重要意义 |
2 “一通三防”技术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
2.1 优化矿井通风系统 |
2.2 设置远程监测系统 |
2.3 建立瓦斯预警机制 |
2.4 建立防突预警机制 |
2.5 加强对特殊地点的管理力度 |
2.6 加强对较大煤层的管理力度 |
(4)西南某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及分区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 |
1.2.2 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
1.2.3 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
1.2.4 地下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水文 |
2.2 地质概况 |
2.2.1 地层岩性 |
2.2.2 地质构造 |
2.3 水文地质概况 |
2.3.1 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2.3.3 水文地质试验及参数计算 |
2.4 矿床水文地质概况 |
2.4.1 矿体埋藏特征 |
2.4.2 矿床充水条件 |
2.4.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
第3章 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主控因子分析 |
3.1 含水层结构 |
3.1.1 含水层结构破坏 |
3.1.2 冒落裂隙带预测 |
3.2 地下水渗流场 |
3.2.1 渗流场状态变化 |
3.2.2 矿坑涌水量计算 |
3.3 地下水浓度场 |
3.3.1 污染源渗漏 |
3.3.2 风险因子识别 |
第4章 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内涵与功能 |
4.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3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3.1 构建层次模型 |
4.3.2 构造判断矩阵 |
4.3.3 风险指标权重 |
4.3.4 指标分值取值范围 |
第5章 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指标参数 |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5.1.1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
5.1.2 含水层概化 |
5.2 地下水水流模型 |
5.2.1 渗流场数学模型 |
5.2.2 空间离散 |
5.2.3 参数的获取 |
5.2.4 源汇项的处理 |
5.2.5 模型识别校验 |
5.3 渗流场变化动态预测与分析 |
5.3.1 渗流场动态预测 |
5.3.2 矿井涌水量预测 |
5.3.3 地下水补径排变化特征 |
5.4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 |
5.4.1 地下水溶质模型的建立 |
5.4.2 溶质运移模型参数 |
5.4.3 风险事故情形分析 |
5.4.4 污染源源强计算 |
5.5 浓度场变化动态预测与分析 |
5.5.1 源汇项 |
5.5.2 预测时段 |
5.5.3 地下水污染风险预测 |
第6章 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及分区防控 |
6.1 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 |
6.1.1 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综合评估 |
6.1.2 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分区 |
6.2 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分区防控 |
6.2.1 基岩含水层的风险防控 |
6.2.2 第四系含水层的风险防控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浅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
2 防治对策 |
2.1 提高工作人员环保意识 |
2.2 完善矿山新建执行标准 |
2.3 强化矿采工作管理力度 |
2.4 补充生态示范区建设 |
3 总结 |
(6)地理环境定量评价模型及其在矿区村落迁址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地理环境研究现状 |
1.2.1 我国地理环境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地理环境研究现状 |
1.3 地理环境评价方法简述 |
1.4 地理环境评价模型简述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地理环境评价因子的选择 |
2.1 地理环境评价因子选择的原则 |
2.2 地理环境评价因子简述 |
2.2.1 自然地理因子 |
2.2.2 社会经济因子 |
2.2.3 自然及社会经济因子获取方法 |
2.2.4 特殊评价因子 |
第三章 评价体系的建立及评价因子权重确定方法 |
3.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DPSIR指标模式选取地理环境评价因子 |
3.3 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及流程 |
3.4 综合评价因子的分级准则 |
3.4.1 自然地理因子分级准则 |
3.4.2 社会经济因子分级准则 |
3.5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方法 |
3.5.1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的层次分析法 |
3.5.2 基于MATLAB的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程序 |
第四章 基于AHP和 Arc GIS的采煤塌陷区村落迁址地理适宜度评价 |
4.1 研究区概况与采煤塌陷特征 |
4.2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
4.3 基于Arc GIS的评价分析 |
第五章 基于多种模型的研究区地理适宜度定量评价 |
5.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与研究区地理适宜度评价 |
5.2 理想点法评价模型与研究区地理适宜度评价 |
5.3 未确知测度法评价模型与研究区地理适宜度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成果 |
致谢 |
(7)基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思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地质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1 耕地以及建设用地遭受破坏 |
1.2 造成人员伤亡增加经济损失 |
1.3 影响水质以及造成大气污染 |
2 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
3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 |
3.1 对矿山周围土地加以平整 |
3.2 护坡实施阶段 |
3.3 绿化工程实施阶段 |
4 结语 |
(8)中尼跨境铁路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
2.1 地形切割极为强烈 |
2.2 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多变 |
2.3 水文条件极为特殊多样 |
2.4 岩性条件极为混杂多变 |
2.5 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 |
2.6 地震效应极为显着 |
2.7 高地壳应力 |
2.8 高地震烈度 |
2.9 高地温 |
2.10 高地质灾害风险 |
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特征 |
3.1 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及软岩大变形问题及其分布特征 |
3.2 活动性断裂的工程地质效应及其特征 (表1) |
3.3 高烈度地震对铁路工程设置及运营维护影响问题 |
3.4 高地温热害问题及其分布特征 |
3.5 边坡稳定性问题及其分布特征 |
3.6 冰川性、冰湖溃决型、雨洪型泥石流水毁问题及其特征 |
3.7 其他地质问题及其分布特征 |
(1) 风吹雪: |
(2) 风沙: |
(3) 放射性: |
(4) 岩溶: |
(5) 冻土: |
(6) 涎流冰: |
4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关键技术对策研究 |
5 结论 |
(9)城市地质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城市地质学定义 |
2 城市地质学国内外发展 |
2.1 国外发展 |
2.2 国内发展 |
3 城市地质学理论的科学命题 |
3.1 城市地质学基本理论概述 |
3.2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4 城市地质学基本理论 |
4.1 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理论 |
4.2 城市区域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理论 |
4.3 城市地质作用研究 |
5 城市地质学在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中的研究内容 |
5.1 城市化初期 |
5.2 城市化中期 |
5.3 城市化后期 |
5.4 反城市化时期 |
5.5 城市地质学服务于城市发展全过程 |
6 结论 |
(10)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
1.1 滑坡 |
1.1.1 概念和形成条件 |
1.1.2 危害 |
1.1.3 防治措施 |
1.2 崩塌 |
1.2.1 概念及形成条件 |
1.2.2 危害 |
1.2.3 防治措施 |
1.3 地震 |
1.3.1 概念及形成原因 |
1.3.2 危害 |
1.3.3 防治措施 |
2 地质环境的利用 |
2.1 加强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
2.2 完善地质环境评价系统 |
2.3 加强地质环境检测管理 |
3 结语 |
四、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柘荣县长寿现象与土壤环境的关系[J]. 许凯浪. 能源与环境, 2021(02)
- [2]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马学利. 城市地质, 2021(01)
- [3]“一通三防”技术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 鄢耀. 技术与市场, 2020(08)
- [4]西南某铜矿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及分区防控研究[D]. 刘晏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浅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 黄炎明,鲁诗阳. 世界有色金属, 2019(14)
- [6]地理环境定量评价模型及其在矿区村落迁址评价中的应用[D]. 汤静雅. 长安大学, 2019(01)
- [7]基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思考分析[J]. 游东泉. 世界有色金属, 2018(23)
- [8]中尼跨境铁路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J]. 姚志勇,孟祥连,李响,苗晓岐,赵文. 铁道标准设计, 2019(07)
- [9]城市地质学理论研究[J]. 郑桂森,卫万顺,刘宗明,王继明,于春林,徐吉祥,李小龙. 城市地质, 2018(02)
- [10]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的利用[J]. 黄练. 云南化工,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