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医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医院

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论文文献综述)

汝文欣[1](2021)在《人性化视角下的医院建筑“医疗街”设计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建筑在提供疾病治疗和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向创造家庭化、生活化、绿色生态的医院环境转变。近些年,医院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功能和专业化程度逐渐增加,医院建筑设计中出现了“医疗街”模式,医疗街成为适应医院功能要求的重要空间,与人们的看病就医息息相关。如何更好地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及行为、营造人性化的医疗街,成为医疗街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合肥市典型性医疗街为研究样本,旨在探究人性化视角下医疗街的设计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对医疗街的相关文献、相关案例进行研究,了解医疗街的发展过程、组织要素和空间环境,并对样本医疗街进行实地考察,梳理其空间环境的现状条件。其次,对医疗街使用者需求及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对样本医疗街使用者进行行为观察以及需求的问卷调查,归纳医疗街人群需求及行为的环境影响要素。再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和陪同人员对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的满意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影响使用者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并计算各级因子的权重值,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公共因子和最终评价目标的满意度值。接着,运用四分图分析法将各因子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高效性、氛围性、物理性、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六个方面提出设计优化策略。最后,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为例,对该医院医疗街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优化。本研究对医疗街、人群需求及行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对创造健康化、家庭化的医疗街空间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李强[2](2021)在《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一座世界着名的城市,并以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象。雕塑作为一种设置在城市中的艺术表达已有悠久的历史记载,早在建国之前便存在着诸多久负盛名的雕塑作品。然而,“城市雕塑”被定义为一种概念,依法纳入城市建设之中是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起初以美化城市、纪念革命、精神导向为理念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上海作为我国城市雕塑的重要试点城市,自建国至今的七十余年中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有如从教化走向美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外化走向客观、从官方走向商业、从精英走向大众等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合作性、引领性、国际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这座城市的显着特点,其展现城市精神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需要经得起各种文化思想的检视。本论文研究基于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在性质上可称之为文化雕塑,通过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对上海城市雕塑进行全面考察。随着文化工业在我国的风起云涌、突飞猛进,上海城市雕塑显现出了其文化现状堪忧,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理性的效用、拜金主义的观念、功利主义的张扬结合到城市雕塑的建设之中,使得城市雕塑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空洞无物,在造型语言上千篇一律,在人文精神上支离破碎,甚至与这座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抗,从而影响着城市精神的追求。为此,需要从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构成方面重新探索这种文化雕塑存在的真实本性,通过对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和城市雕塑实践的分析,在制度性、艺术性、公共性之间阐发城市雕塑未来的向度,以促使城市的管理者、艺术的创作者和文化的享有者形成一种共识,建构起美好城市的意象。在文化批判中产生出创新的进步力量,在公众交流中寻求鲜活的创作题材,在跨界互动中生成共赢的合作方式,让上海的城市建设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城市文化体现出遏恶扬善的人性品格,城市雕塑表现出美丽动人的理想境界。

魏巍[3](2020)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文中提出沪剧作为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期间,大致经历了从民间小调到花鼓戏、滩簧、申曲和沪剧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以演出“西装旗袍戏”而闻名上海滩。西装旗袍戏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为主要内容,部分剧目是由时事新闻和外国电影改编而来,因此深受上海市民的欢迎。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沪剧同其他戏曲一道参与了由政府发起的“戏曲改造”运动。国家通过“戏改”的实施以及社会运动的发起,对沪剧生态进行整顿,沪剧剧团和艺人对此积极回应。在过渡时期,政府对剧场、影院的改造极大地改变了戏曲演出市场,上海戏曲界出现危机。在危机中,民间剧团纷纷加入国营,从而确立了剧团的国营体制。自1957年初至1958年夏,在经历了剧团交区、县管理和整顿清理中小剧团以及成立戏曲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后,沪剧剧团和艺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发起,剧团参加“六边”活动,艺人观念得以重塑,同时剧团群众创作了大量质量低下的业余作品。在工厂和农村地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发展后,进入到“浮夸风”阶段,并出现了生产与宣传之间的矛盾。在调整时期,沪剧演出剧目和艺人观念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复,群众业余活动演出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较好解决,但整体依然具有贴近政治、反映现实和不平衡性的发展特征。在1963年、1964年“两个文艺批示”发出后,文艺政策较前期斗争气氛明显加强。在文艺大批判下,沪剧积极演出现代戏,同时组成小分队下乡、下厂演出,江青选中沪剧《芦荡火种》和《红灯记》推出了革命样板戏,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在文革前期,沪剧剧团、艺人、演出活动受到“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冲击,演出停止、剧团撤销、艺人受到批判,红卫兵运动兴起。在文革后期,由余下的专业剧团人员和业余创作力量一起创作演出的少数沪剧小戏,成为这一时期沪剧演出的主体。

和雯婷,翁怡毅[4](2019)在《上海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一院两址的管理实践》文中指出医院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管理模式使得一院两址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对上海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一院两址的产生、协同、发展过程的回顾,探讨一院两址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经验:基于同质管理的决策定位;构建基于患者导向的全质量管理目标体系;基于地方,服务群众,区域化协同全面发展。

黄薇[5](2019)在《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文中指出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处在中西文明冲突与交汇点上的上海,社会生活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偏离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迄今尚无专门着眼于西方基督宗教传播对上海社会风尚的影响。实际上,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上海一直是西方在华传教运动的中心。天主教和新教在上海的传教与社会事业,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占有较大的份额和突出的地位。因此,作为城市宗教与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疑受到了包括基督宗教文明在内的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此前数量众多的以上海近代化为题的研究着作中,多将“西方”视作一个整体,很少注意到他们因不同的身份、国籍、行业、宗教信仰等,而产生的差别。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劝说”和“规训”两个维度,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在华基督教会与传教士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关注点的变迁,及其对上海社会风尚造成的影响。“劝说”是指通过运用各种策略,使被劝说者愿意采用劝说者提出的意见或行为趋向。“规训”则是一种“权力—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在文化上的规训,即通过文化风气的熏陶,风俗习惯的养成,乃至意识形态的灌输,从而将其纳入到与规训者相同的文化语境中,减少“西方人”在殖民化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摩擦。本文依据传教士出版的各种回忆录、书信集,中外教会机构的档案,教会出版机构出版的大量书籍、期刊等中西文献,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全文共分六章,楔子部分阐述了鸦片战争前,西方世界各种游记、笔记里的中国形象,以及传教士初来中国时在生活上的各种摩擦与碰撞;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勾勒了基督宗教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历史,简要描绘了基督教的传教情况,及其在中西思想交流、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基督教东来后,与上海本土文化相遇时的摩擦。教会如何旗帜鲜明地反对诸如缠足、溺婴、一夫多妻等陋俗;第三章讨论了基督教倡导的城市生活理念,诸如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俭朴衣着、注意公共卫生等;第四章聚焦于基督宗教对于神职人员、中国教牧的日常规训,以餐饮、衣着、居家环境等要求为例,反映出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互动;第五章讨论了基督宗教在上海这个城市环境下,如何对教徒进行道德约束以及灵性的培养,以及如何实施适度的惩戒。本文最后认为基督教是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而的,但基督教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其中包含人类社会某些基本的价值观,为上海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部分道德基础,因而能引起上海本土文化的共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福音事业,对城市现代化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这些观念主要的言说者和传播者,传教士们无法摆脱时代及其自身身份的局限性,这就决定这些观念影响的有限性。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的兴起,使得基督教会与传教士渐渐处于社会的边缘角色,虽然留下雪泥鸿爪却并不能给上海城市社会风尚的变化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王兴鹏,宋琼芳[6](2017)在《把区域医疗盘子一点点做大》文中研究指明核心阅读作为三甲综合性医院,必须充分发挥其公益性与社会性,在区域医疗中起到引领作用,这是未来大型公立医院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医院好不好,不看“体量”,要看“担当”,通过完善的顶层设计、良好的制度建设、规范的路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等,实现“优质高效、员

黄祺,金平,胡杨[7](2016)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远郊布局探路者的十年实验》文中提出在浦江之源,这家现代医院希望让公立医院回归它的本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担当起公立医院攻坚克难、学术引领和主导区域协同发展的天然责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松江院区)的十年履历,为中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难得的经验。2002年在松江铲动第一锹土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的建设者们,是带着理想和情怀来的。黄浦江,在上海市区划出优美的弧线,代言着上海这座都市的繁华与现代,一路向东汇入长江直到东海。如果我们调转方向,顺着黄浦江向西南追溯,几十公里后,黄浦江越来越纤细,

黄祺[8](2016)在《公立医院更需要管理艺术》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很多时候就是戴着镣铐跳舞,需要过人的智慧和高明的管理艺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十岁生日之际,一本专门论述医院管理的着作《医院全质量管理》正式出版,这本书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兴鹏主编,厚厚的400多页,完整地展现了王兴鹏和管理团队这些年对医院管理的深入思考。在中国,公立医院从体制上讲是事业单位,但医院的运作管理,其实和企业相似;从市场的角度看,公立医院其实就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机构。管理公立医院,与管理企业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比管企业更难,既要兼顾公益性,又要兼顾效率。作

贾同英[9](2016)在《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多院区医院的由来,分析多院区医院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明确多院区医院管理现存的问题,初步论证建立分院对医院整体运行效率的影响,构建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模型,为多院区医院管理实践提供指导。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疏理多院区医院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2)通过PEST分析方法,对多院区医院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3)通过文献复习方法对多院区医院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多院区医院管理现状;(5)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多院区医院运行效率进行评价研究;(6)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等方法构建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模型。结果:(1)明确了多院区医院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2)多院区医院已经具备一定的数量和规模;(3)多院区医院在组织结构、人员流动、信息资源共享、学科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4)样本医院建立分院前后7年间,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经过建立分院的短期较低水平后,逐步回升;(5)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需要从战略管理、资源共享、风险控制三个层面进行考虑。结论:(1)多院区医院的产生和发展有其适宜的宏观环境;(2)是否同质化是现阶段多院区医院发展的主要目标;(3)统一的医院文化有利于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目标实现;(4)新建分院会对医院整体效率产生短期负面影响,但不会造成长期影响;(5)初步建立了涵盖战略管理层、资源共享层、风险控制层的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模型。

唐晓宏[10](2014)在《上海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与新城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园区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空间形态,其发展演变不仅与全球产业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而且与城市布局和新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在我国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产业园区与新城在发展过程中边界越来越模糊,功能越来越融合,但在这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上海正逐渐迈入后工业化阶段,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空间优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产业园区迫切需要通过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发展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有效的发展动力,对于新城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另一方面,郊区城市化需要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以更好地体现疏解人口压力和承载城市功能的历史使命。在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相碰撞、互相促进的大背景下,研究上海产业园区与新城的融合发展,既体现了上海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又体现了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当前国内外的学术研究来看,产业园区理论和新城发展理论结合并不紧密。同时,国内产城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对全面分析和深刻揭示产业园区与新城发展的融合问题提供支撑。因此,作者试图以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为切入点,综合运用产业园区理论和新城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建立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以及上海产业园区和新城发展的实践,归纳总结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不同模式和实现路径,为促进上海及全国产业园区与新城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进一步丰富产城融合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工具。作者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结论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内外案例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现代化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空间形态不断演化,对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产业园区与新城将在空间上、产业上和城市功能上进一步融合,成为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二是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有模式和路径可循。作者从国内外案例分析中抽象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关键要素,即边缘区园区成长型产城融合、近郊区新城依托型产城融合和远郊区独立城市型产城融合三种模式,以及科学的规划布局、明确的产业导向、完善的配套服务等关键要素,对于推动上海产业园区和新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三是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状况可以进行评价。作者构建了产业功能支撑度和配套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分方面和分指标评价,通过“产业功能支撑度—配套服务满意度”矩阵进行产城融合综合评价。对金桥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松江工业园区、嘉定工业园区、临港产业区和金山工业园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边缘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六个产业园区在产城融合方面各有特色,总体呈现边缘区产城融合状况好于近郊区,近郊区好于远郊区的格局。四是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应当采取差异化路径。边缘区重在完善产业园区的配套服务,带动提升周边区域的整体发展,形成功能相对完善的产业新城;近郊区重在依托新城建设,通过新城的居住功能完善和多元化产业发展,打造产业与生活融合发展的副中心城市;远郊区重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立“有业有城”、“宜商宜居”的独立城市发展定位,通过产业和城市的合理布局逐步实现均衡发展。

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论文提纲范文)

(1)人性化视角下的医院建筑“医疗街”设计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医疗街
        1.3.2 人性化设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医疗街研究现状
        1.4.2 医院建筑人性化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医疗街空间环境概况
    2.1 医疗街的发展概述
        2.1.1 医疗街的起源
        2.1.2 医疗街的发展过程
    2.2 医疗街的空间组织
        2.2.1 医疗街的组成方式
        2.2.2 医疗街的空间形式
        2.2.3 医疗街的作用
    2.3 医疗街空间环境概述
        2.3.1 整体布局
        2.3.2 物理环境
        2.3.3 色彩环境
        2.3.4 材料材质
        2.3.5 室内设施
    2.4 医疗街空间环境实态调研
        2.4.1 调研对象选取
        2.4.2 功能结构分析
        2.4.3 交通组织分析
        2.4.4 空间构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疗街使用者的需求与行为
    3.1 医疗街使用者的需求
        3.1.1 需求及行为概述
        3.1.2 需求层次分析
    3.2 医疗街使用者行为观察
        3.2.1 行为观察实验概要
        3.2.2 医疗街使用者的行为模式
        3.2.3 影响人群行为的空间要素
    3.3 医疗街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3.3.1 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3.3.2 结果统计
    3.4 人群需求及行为的环境影响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的满意度评价
    4.1 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问卷设计
        4.1.1 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问卷设计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4.2.1 评价主体基本信息
        4.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4.2.3 满意度平均值分析
    4.3 因子分析与指标权重确定
        4.3.1 效度检验
        4.3.2 公因子方差分析
        4.3.3 解释的总方差
        4.3.4 旋转成分矩阵
        4.3.5 指标权重确定
    4.4 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4.5 评价结果排序
        4.5.1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各因子重要性排序
        4.5.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各因子满意度排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综合分析及优化策略
    5.1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综合分析
        5.1.1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四分图分析
        5.1.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问题总结
    5.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优化策略
        5.2.1 高效性优化
        5.2.2 氛围性优化
        5.2.3 物理性优化
        5.2.4 安全性优化
        5.2.5 舒适性优化
        5.2.6 便利性优化
    5.3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医疗街设计优化
        5.3.1 门诊大厅
        5.3.2 中庭空间
        5.3.3 廊道空间
        5.3.4 节点空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疗街使用者需求问卷调查
附录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满意度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城市雕塑
        1.1.2 上海城市雕塑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其主要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第二章 从雕塑到城市雕塑的兴起
    2.1 雕塑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2.2 雕塑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2.3 城市雕塑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2.3.1 从实践活动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外延
        2.3.2 从城市管理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内涵
        2.3.3 从雕塑创作中建立城市雕塑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类型
    3.1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前期
        3.1.1 上海的古代雕塑遗存
        3.1.2 晚清时期的上海雕塑
        3.1.3 民国时期的上海雕塑
    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时期
        3.2.1 上海美术教育院校的建设
        3.2.2 上海美术社团与研究机构
        3.2.3 上海雕塑创作与雕塑建设
    3.3 上海城市雕塑的发展时期
        3.3.1 上海城市雕塑的管理建制
        3.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建设概况
        3.3.3 上海城市雕塑的类型特征
第四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结构
    4.1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4.2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要素
        4.2.1 上海城市雕塑的制度性文化
        4.2.2 上海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
        4.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物态性文化
第五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批判
    5.1 城市雕塑与文化批判
    5.2 对创作方式标准化与伪个性的文化批判
        5.2.1 上海城市雕塑“标准化”的表现及其批判
        5.2.2 上海城市雕塑“伪个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 对创作题材仿造性与照搬化的文化批判
        5.3.1 上海城市雕塑“国内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2 上海城市雕塑“国外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第六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实践分析
    6.1 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推动城市雕塑建设
    6.2 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城市雕塑建设
        6.2.1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6.2.2 上海“雕塑公园”建设
    6.3 借助国际活动进行城市雕塑建设
        6.3.1 2007 世界夏季特奥会主题雕塑园建设
        6.3.2 中国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园雕塑建设
第七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未来向度
    7.1 文化批判意识的内化与审美霸权的解构
    7.2 地缘性经验的建构与跨学科平台的认知
    7.3 参与角色的互动合作与社会评价的制衡
        7.3.1 城市雕塑的管理与委托
        7.3.2 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合作
        7.3.3 城市雕塑的评审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社会项目
致谢

(3)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沪剧剧团的国营运动(1949-1956)
    第一节 沪剧的“戏曲改造”
        一、“戏改”的背景
        二、“戏改”下的沪剧生态
        三、“戏改”中的沪剧演出
    第二节 剧团国营体制的确立
        一、剧场改制前的沪剧
        二、戏曲危机中的国营
    小结
第二章 群众路线下的沪剧(1957-1963)
    第一节 文艺政策摇摆中的沪剧
        一、沪剧剧团的交区管理与整顿
        二、沪剧艺人观念的重塑
        三、政策摇摆中的剧目
    第二节 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的沪剧
        一、业余沪剧活动的发展概况
        二、业余沪剧活动的特征
    小结
第三章 走向样板戏的沪剧(1963-1976)
    第一节 文革前的沪剧
        一、文艺大批判下的沪剧演出
        二、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第二节 文革中的沪剧
        一、“文艺黑线专政论”下的剧团和艺人
        二、样板戏时期的沪剧演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上海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一院两址的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一院两址”建设背景
2 新院区功能定位
3 新院区管理运行机制
4 “一院两址”的建设成效
    4.1 新院区发展情况
    4.2 新院区医疗数据全区占比情况
    4.3 科研发展情况
5 讨 论
    5.1 准确定位
    5.2 加强学科引领
    5.3 创新打造信息化联通
    5.4 构建基于患者导向的全质量管理目标体系
    5.5 服务地方

(5)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及研究回顾
        (一) 选题意义
        (二) 部分概念界定
        (三) 研究回顾
    二、史料运用
        (一) 在沪出版的教会期刊概述
        (二) 其他史料
楔子: 到中国去!
    (一) 想象中的异邦
    (二) 艰难的开始
第一章 近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传播和发展
    一、成功与失败: 基督教在沪的早期活动
    二、挑战和回应: 条约体制下基督教在上海的传播
        (一) 开埠初期上海城市发展与移民潮
        (二) 鸦片战争后上海天主教发展
        (三) 基督新教在上海的发展
    三、调整与适应: 蓬勃发展的福音事业
    四、吸纳与融合: 城市生活中的西方元素
第二章 劝说: 基督教反对什么?
    一、传教士与在华西人的反缠足运动
    二、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禁烟运动
    三、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性生活的认识和批判
    四、传教士对中国一夫多妻制的再诠释
第三章 劝说: 基督教赞成什么?
    一、性别与任务: 怎样做一个好妻子
    二、健康与卫生: 怎样居住在大城市?
        (一) 教会与城市公共卫生
        (二) 个人生活与卫生理念
    三、滋养与修饰:怎样做一个近代都市人?
        (一) 西食东渐
        (二) “假辫子”和“剪辫子”
    四、观剧与体育:怎样做一个时髦的青年
        (一) 走,我们看戏去
        (二) 运动也快乐
第四章 规训:宗教戒律中的行为养成
    一、餐食有礼、进退有度
    二、都会时尚与着装规训
        (一) 教会的基本着装理念
        (二) 服饰变革风潮下的教会着装取向
        (三) 时尚潮流中的基督教会的规训
        (四) 女传教士的时尚天性与自我规训
    三、居住环境的布置
第五章 :规训:灵性追求和道德约束
    一、基督徒的日常生活
    二、基督徒的娱乐休养
    三、基督教会的规训与惩戒
结论: 基督宗教在上海:殖民沧桑中的“文化掮客”
附录一: 汉语基督教文献库中日常生活类文献书目
附录二: 近代江南地区出版饮食类书籍
附录三: 近代教会在沪文化机构选录
附录四: 本文主要图表目录
附录五: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致谢

(6)把区域医疗盘子一点点做大(论文提纲范文)

核心阅读
同质化管理
让南北两院齐头并进
梯度分工
让医疗集团发挥最佳效应
联合周边
让“上海标准”辐射出去

(9)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多院区医院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2.1 政策叠加效应促进多院区医院的发展
        2.1.1 尽快解决卫生资源短缺地区看病难问题是促成多院区医院发展的主要原因
        2.1.2 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促使多院区医院发展
    2.2 经济发展对大型医院发展多院区提出了客观需求
        2.2.1 城镇化进程加快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
        2.2.2 城市或地区发展战略需要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2.2.3 经济收入增加提升卫生服务需求
    2.3 社会卫生服务需要普遍增加
        2.3.1 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社会卫生服务需要
        2.3.2 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增加了卫生服务需要
        2.3.3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也将增加卫生服务需要
    2.4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多院区医院发展提供了可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院区医院发展现状研究—以上海为例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多院区医院是一院多区医院的一种特殊形式
        3.3.2 一院多区医院数量较多且以紧密型为主
        3.3.3 一院多区医院分院规模普遍较大
        3.3.4 多院区医院发展趋势明显,院区联系紧密度进一步加强
        3.3.5 一院多区医院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医疗资源布局优化
    3.4 分析与讨论
        3.4.1 多院区医院是大型公立医院发展新形式
        3.4.2 发展多院区医院有利于为卫生资源薄弱地区快速注入优质医疗力量
        3.4.3 是否同质化是现阶段多院区医院发展的主要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院区医院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及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基本情况
        4.3.2 分院组织结构扁平化设计与直线职能型设计兼有
        4.3.3 各院区间人员流动机制需要完善
        4.3.4 各院区信息资源共享有待加强
        4.3.5 各院区学科设置合理,但发展不平衡
        4.3.6 各院区文化融合度较好
        4.3.7 各院区医疗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4.4 分析与讨论
        4.4.1 适度分权有利于多院区医院发展
        4.4.2 促进各院区人员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医院的紧密联系
        4.4.3 资源共享是多院区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
        4.4.4 学科建设与布局是多院区医院功能实现的关键
        4.4.5 医疗服务质量趋同是多院区医院发展的核心目标
        4.4.6 统一的医院文化是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目标实现的基础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院区医院阶段性运行效率研究—以上海为例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设计
    5.4 研究结果
        5.4.1 样本医院技术效率
        5.4.2 样本医院纯技术效率
        5.4.3 样本医院规模效率
        5.4.4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比较
    5.5 分析与讨论
        5.5.1 新建分院会对医院整体效率产生短期负面影响,但不会造成长期影响
        5.5.2 优化组织管理有利于加速提高多院区医院规模效率
        5.5.3 兼并重组型多院区医院短期运行效率高于全新建分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模型构建研究
    6.1 战略管理层
        6.1.1 外部环境因素
        6.1.2 医院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
        6.1.3 组建动因
    6.2 资源共享层
        6.2.1 同质化目标
        6.2.2 管理范围
        6.2.3 管理领域
        6.2.4 核心职能与业务流程优化
        6.2.5 业务规则
        6.2.6 财务管理
        6.2.7 产能
    6.3 风险管控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多院区医院产生和发展有其适宜的宏观环境
        7.1.2 是否同质化是现阶段多院区医院发展的主要目标
        7.1.3 统一的医院文化有利于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目标实现
        7.1.4 新建分院会对医院整体效率产生短期负面影响,但不会造成长期影响
        7.1.5 初步建立了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模型
    7.2 建议
        7.2.1 区域卫生规划应该成为多院区医院发展的政策依据之一
        7.2.2 发展多院区医院的同时,应注意促进三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作用发挥
        7.2.3 多院区医院应加强内涵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
        7.2.4 多院区医院需要加强统一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引领发展
第八章 研究创新与不足
    8.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DEA分析附表
附录2:多院区医院管理访谈提纲
附录3:多院区医院管理现状调査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上海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与新城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范围内新城的崛起及产业集聚发展
        1.1.2 中国式“造城”运动及快速工业化的实践
        1.1.3 上海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新城发展的新机遇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与新城发展的内在逻辑
        1.2.2 探索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评价方法
        1.2.3 分析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产业园区
        1.3.2 新城
        1.3.3 上海产业园区和新城的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产业园区相关理论综述
        2.1.1 产业区位和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2.1.2 产业园区转型和升级的相关理论
    2.2 新城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2.2.1 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理论
        2.2.2 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
        2.2.3 城市边缘区与边缘区新城理论
    2.3 产城融合的相关理论
        2.3.1 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三个不同维度
        2.3.2 产城融合发展的特征:实现职住平衡
        2.3.3 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产城的空间关联
        2.3.4 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产城的关系演变
    2.4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分析框架
        2.4.1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内涵
        2.4.2 产业园区与新城的空间融合分析框架
        2.4.3 产业园区与新城的功能融合分析框架
        2.4.4 产业园区与新城的融合发展路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
    3.1 边缘型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案例分析——苏州工业园区
        3.1.1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3.1.2 边缘型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模式及经验启示
    3.2 近郊型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案例分析——马恩拉瓦莱
        3.2.1 马恩拉瓦莱的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3.2.2 近郊型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模式和经验启示
    3.3 远郊型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案例分析——筑波科学城
        3.3.1 筑波科学城的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3.3.2 远郊型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模式及经验启示
    3.4 本章小结
        3.4.1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和路径
        3.4.2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第四章 上海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4.1 上海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及发展现状
        4.1.1 上海产业布局历史变迁
        4.1.2 上海产业园区空间分布
        4.1.3 上海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4.1.4 上海产业园区发展的特点分析
        4.1.5 上海产业园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4.1.6 上海产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4.2 上海新城发展历程、动因及制约因素
        4.2.1 上海新城发展历程
        4.2.2 上海新城发展的动因分析
        4.2.3 上海新城发展的制约因素
    4.3 上海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4.3.1 产业与人口主要在边缘区集聚,新城规划的重心在郊区
        4.3.2 新城与周边产业园区缺乏“互补互融”,功能上割裂
        4.3.3 郊区产业相对低端与单一,制约郊区新城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
    5.1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评价方法
        5.1.1 产城融合的客观指标评价
        5.1.2 产城融合的主观感受评价
        5.1.3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评价方法和流程
    5.2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评价模型
        5.2.1 园区的产业功能支撑度评价指标体系
        5.2.2 新城的配套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5.2.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方法和步骤
        5.2.4 评价标准
    5.3 产业园区的产业功能支撑度评价
        5.3.1 产业功能支撑度的总体评价
        5.3.2 边缘区产业园区的产业功能支撑度分析
        5.3.3 近郊区产业园区的产业功能支撑度分析
        5.3.4 远郊区产业园区的产业功能支撑度分析
    5.4 新城的配套服务满意度评价
        5.4.1 样本的统计描述
        5.4.2 配套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
        5.4.3 边缘区新城的配套服务满意度分析
        5.4.4 近郊区新城的配套服务满意度分析
        5.4.5 远郊区新城的配套服务满意度分析
    5.5 “产业能力支撑度—配套服务满意度”矩阵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外高桥保税区——边缘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
        6.1.1 产城融合的关键要素分析
        6.1.2 推动外高桥保税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6.1.3 上海边缘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路径探讨
    6.2 松江工业园区——近郊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
        6.2.1 产城融合的关键要素分析
        6.2.2 推动松江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6.2.3 上海近郊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
    6.3 临港产业区——远郊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
        6.3.1 产城融合的关键要素分析
        6.3.2 推动临港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6.3.3 上海远郊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路径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1.1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
        7.1.2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有模式和路径可循
        7.1.3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状况可以进行评价
        7.1.4 产业园区与新城融合发展应当采取差异化路径
    7.2 下一步深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7.2.1 进一步加强产城融合理论研究的深度
        7.2.2 进一步完善产城融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7.2.3 进一步细化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性化视角下的医院建筑“医疗街”设计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汝文欣.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D]. 李强. 上海大学, 2021
  • [3]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D]. 魏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上海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一院两址的管理实践[J]. 和雯婷,翁怡毅.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9(06)
  • [5]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D]. 黄薇. 上海大学, 2019(02)
  • [6]把区域医疗盘子一点点做大[N]. 王兴鹏,宋琼芳. 健康报, 2017
  • [7]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远郊布局探路者的十年实验[J]. 黄祺,金平,胡杨. 新民周刊, 2016(43)
  • [8]公立医院更需要管理艺术[J]. 黄祺. 新民周刊, 2016(43)
  • [9]多院区医院同质化管理模式研究[D]. 贾同英.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上海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与新城融合发展研究[D]. 唐晓宏.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医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