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痛、呕吐伴四肢无力反复发作7次(论文文献综述)
冯钰,黄振,孙永琨,张业繁[1](2021)在《肝癌患者常见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意见》文中提出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根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统计,2015年肝癌的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二位[1]。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癌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消融、介入治疗、放疗、肝移植等,但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治疗。但与此同时,在系统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种甚至数种不良反应,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了肿瘤的治疗,甚至成为影响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并积极处理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耐受性。由于患者接受系统治疗的过程住院时间短,出院后获得的医疗信息有限,因此,院外的持续管理尤为重要。
李胜男[2](2021)在《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来自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的肌肉免疫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人,按中医脾肾亏虚型痿证及西医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标准纳入患者共72例(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排除符合剔除标准的患者,最终治疗组30例,对照组35例。2.对照组予以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健脾益肾举陷汤,依据患者症状予以加减辨证。两组治疗方案分别以1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为期3月的随访观察。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进行打分,包括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ARS-MG)、中医证候评分、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MGFA)等。完善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进行安全性评估,评判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结。3.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ADL、Osserman评级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经周期治疗后,许氏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两组间对比治疗后无差异性统计意义。经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3.33%,对照组88.57%。4.经周期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6.67%,对照组80.0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的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5.经周期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ADL、Osserman评级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1%;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对于重症肌无力均有疗效。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对于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更加明显。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的治疗方法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值得临床研究、应用、推广。
陈婷婷[3](2021)在《加减升阳益胃汤对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增效减毒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加减升阳益胃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上的差异,以探究与拓展安全有效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方案。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沙利度胺50mg qn与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 qn,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服加减升阳益胃汤,疗程12周。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ASDAS-CRP、BASDAI、BASFI、PGA、总体疼痛VAS评分、实验室检查(ESR、CRP)、临床体征(指地距、枕墙距、Schober试验)等指标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第4周、8周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以观察治疗安全性,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0%,控显(临床控制和显效)率分别23.3%和3.3%,西医疗效评价ASAS40达标率分别为43.3%和16.7%,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AS20达标率为73.3%和53.3%,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内分析:治疗前后自身对照,两组在ASDAS-CRP、BASDAI、BASFI、PGA、总体疼痛VAS评分、ESR、CRP、指地距、枕墙距、Schober试验、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力度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的改善,试验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于大便异常、体倦乏力、肢体困重、腹痛腹胀症状中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腰脊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夜间疼痛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分析:治疗后两组相比,在ESR、CRP、指地距、枕墙距、腰脊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夜间疼痛及ASAS20达标率上,两组改善程度未显示出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在ASAS40达标率、ASDAS-CRP、BASDAI、BASFI、PGA、总体疼痛VAS评分、Schober试验、中医有效率及大便异常、体倦乏力、肢体困重、腹痛腹胀症状改善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不良反应率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6.7%和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均可优化ASAS20达标率、ESR、CRP、指地距、枕墙距、腰脊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夜间疼痛症状评分,两组未显示出明显差异。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ASAS40达标率、中医证候有效率、ASDAS-CRP、BASDAI、BASFI、PGA、总体疼痛VAS评分、Schober试验、大便异常、体倦乏力、肢体困重、腹痛腹胀指标改善中表现出疗效优势差异,优于对照组。3.加减升阳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不良反应,可供临床借鉴。
詹希亮[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HIV感染者/AIDS患者证候学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广西地区多样本、多中心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并进行症状体征关联规则分析,认识广西地区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征,为广西艾滋病中医辨证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艾滋病中医证候调查及症状关联的证候病机学研究”的病例资料。设计《广西艾滋病中医证候调查表》,对南宁市、防城港市、鹿寨县三地的无症状期及机会性感染得到控制之后服用抗病毒药治疗期间患者,开展2年期8次采集的中医证候学调查,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分析,并运用IBM SPSS Modeler 14.1 Apriori算法对处理后的病例数据进行运算、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探讨广西地区艾滋病的中医证候学规律。结果:1.入组的广西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2:1;感染方式以性传播居多,占93.19%。2.广西HIV感染者/AIDS患者证候学研究中均排名前十的高频症状体征依次为:情绪抑郁、腰膝酸痛、多梦、小便淡黄、舌红、乏力、易感冒。3.通过对总样本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关联规则运算,在满足单个症状体征置信度≥50%,支持度≥30%,提升度≥1的参数设定下,(A1)关联2项时,共获得138条关联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590条关联规则。(A2)关联2项时,共获得149条关联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862条关联规则。(A3)关联2项时,共获得128条关联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884条关联规则。(A4)关联2项时,共获得152条关联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872条关联规则。(B1)关联2项时,共获得145条关联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790条关联规则。(B2)关联2项时,共获得145条关联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760条关联规则。(B3)关联2项时,共获得66条关联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309条关联规则。(B4)关联2项时,共获得98条关联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530条关联规则。结论:1.发现广西HIV感染者/AIDS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情绪抑郁、腰膝酸痛、多梦、小便淡黄、舌红、乏力、易感冒。2.通过本研究表明,广西艾滋病的证候学以虚象证候为主,主要有肝郁脾虚、肺脾气虚、肝肾亏虚、心肝血虚、脾肾亏虚、阴虚内热。病位要素涉及五脏,主以肝、脾、肾三脏。3.本次研究期间的广西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病情处于维稳状态。启示可尽早利用中医药防治,延缓病程进展并提升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艾滋病病程漫长,需要进行长时间追踪调查研究,才能更好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及防治。同时,可知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发现艾滋病证候学中内在的、强相关、规律性的中医症状群,有助于艾滋病的中医证候规范化和防治工作。
潘炜炳[5](2021)在《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和用药取穴规律分析及现代临床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医案,总结胃食管反流病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包括病名的分布范围、症状的特点、治疗上的用药和取穴规律,以期对当今临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同时总结常熟地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并与明清时期进行对比。方法查阅第5版《中华医典》中的医案部分,筛选出其中属于明清时期的医案,以及未收录于《中华医典》的其他相关医案和着作,对这些医案和着作进行逐一阅读,根据本研究所设定的纳入标准,整理出其中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医案,以Microsoft Excel 2016为基础建立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8)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名、症状、用药和取穴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包含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整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常熟市中医院针灸科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资料,对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辨证分型、病性证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医案一般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明清时期医案及着作133部,其中明代36部,清代97部,胃食管反流病医案513例,其中典型病例277例,非典型病例236例。2.典型胃食管反流病医案:在277例典型胃食管反流病中,共有中医(中药)医案267例,针灸医案2例,针(灸)药并用2例;病名106种,总频数233种;症状385个,总频数1035个;使用中药343味,总频数2576味,前十味中药为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白术、人参、白芍、黄连、吴茱萸、干姜;温性药物使用最多,占比30.63%,平性药物和微寒性药物次之,入脾经药物最多,占比52.62%,入肺经、胃经药物次之;取穴7个,涉及经脉4条,特定穴4种,募穴使用最多。3.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医案:在236例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中,共有中医(中药)医案229例,针灸医案2例,针(灸)药并用3例;病名72种,总频数190种;症状386个,总频数852个;使用中药392味,总频数2151味,前十味中药为茯苓、半夏、甘草、白芍、陈皮、杏仁、麦冬、人参、郁金、桂枝;温性药物最多,占比24.73%,平性药物和微寒性药物次之,入肺经药物最多,占比48.02%,入脾经、胃经药物次之;取穴7个,涉及经脉2条,特定穴2种,募穴使用最多。4.常熟地区:纳入病例253例,典型症状中反酸占77.87%,烧心占50.59%;非典型症状中咽喉异物感频数最多,占51.38%;在症状部位分布中头面五官部最多,占21.09%,胃部及食管段次之;中医证型中脾胃虚弱(中虚气逆)证最多,占39.13%,病性证素中气虚最多,高达83.40%;舌质以胖大舌、紫暗舌为主,舌苔以少苔为主;通督降逆法治疗本病愈显率为66.41%。结论本研究首次对明清时期的胃食管反流病医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填补了胃食管反流病研究领域在明清时期的空白,丰富了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内容;首次对常熟地区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了总结。研究结果发现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病名多样,症状广泛,证型以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为主,用药以补益类药物和温平性药物居多,基本处方为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左金丸、温胆汤、逍遥散、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橘皮竹茹汤为常用方剂,核心药对为茯苓—半夏,药物归经主要为脾、肺、胃三经。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躯干部腧穴为主,任脉使用较多,募穴和八会穴的使用较为广泛,治疗上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但总体上针灸疗法不受重视,未得到广泛应用。章门穴和中脘穴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常熟地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脾胃虚弱为最常见的证型和病因,咽喉异物感是最常见的非典型症状,诊断上应重视头面五官及咽喉部等食管外症状,通督降逆针刺法对本病有良好的疗效。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在古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许琳,孟丹,刘弘,许润三[6](2021)在《许润三古方新用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介绍许润三教授古方新用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冲任胞脉,并提出异病同治的诊疗思路。治疗以温经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强调"攻中有守",随症加减,将古方桂枝茯苓丸、四逆散、薏苡附子败酱散、黄芪建中汤、理中汤、补阳还五汤、七厘散灵活运用于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中,同时临证擅用活血药、补虚药、虫类药以养血活血,通络散结。
林婧然[7](2021)在《健脾化湿法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克罗恩病患者营养状况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本课题通过研究健脾化湿法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克罗恩病营养状况的疗效,为其提高患者营养状态、缓解炎症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在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克罗恩病患者,随机分为健脾化湿法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在治疗前记录患者的体重、BMI、炎症指标ESR、CRP、FC,营养指标ALB、PA、RBP、HGB,通过NRS2002及NRI评估其营养风险;两组根据西医规范治疗后,对照组予以肠内营养剂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健脾化湿方药;治疗8周后评估相关检查指标及营养风险,统计分析,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体重及BMI:治疗后,治疗组体重平均为56.17±7.58kg,对照组平均为54.97±8.99kg;治疗组BMI平均为19.69±1.77,对照组平均为18.94±2.10,两组患者体重及BMI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体重及BMI方面疗效更优(p<0.05)。2.疾病活动指数CDAI:治疗后,治疗组CDAI值中位数为175(148.00,220.25),其中有11例进入缓解期,缓解率为31.4%;对照组平均为179.5(149.25,224.5),对照组有9例进入缓解期,缓解率为25.7%,两组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缓解,且治疗组缓解疾病的疗效更优(p<0.05)。3.炎症指标:治疗后,治疗组ESR中位数为13(4,24)mm/h,对照组ESR中位数为24(13,39);治疗组CRP中位数为3.97(1.7,8.87)mg/L,对照组CRP中位数为8.6(2.35,16.7)mg/L,治疗组FC值中位数为273.5(118.53,618.38)μg/g,对照组 FC 值中位数为 737.4(161.75,1115.3)μg/g;两组患者的 ESR、CRP、F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可得出治疗组在控制炎症方面的治疗效果更佳(p<0.05)。4.血清学营养指标:治疗后,治疗组ALB平均为41.96±4.18μg/g,对照组ALB平均为41.22±3.76g/L;治疗组PA值平均为189±63.42mg/L,对照组PA值平均为154.89±48.75mg/L;治疗组RBP值平均为33.06±10.5mg/L,对照组RBP值平均为31.49±8.84mg/L,两组患者的ALB、PA、RBP、HGB均有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在营养指标方面改善更佳(p<0.05);而两组间组间HGB改善无差异(p>0.05)。5.营养风险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2002评分及NRI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NRI为101.85(96.39),对照组NRI中位数为99.33(93.55,104.39),且治疗组在营养风险评分方面提高更明显(p<0.05)。6.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腹痛、脘腹胀满、腹泻便溏或有粘液便、肢体困倦单项症状积分及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腹痛、脘腹胀满、腹泻便溏或有粘液便、肢体困倦症状,且能缓解整体症状。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脾化湿法联合肠内营养在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方面优于仅使用肠内营养剂的对照组。
曾丽莉[8](2021)在《胡珂教授运用经方论治下利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下利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以粪便脓血黏液夹杂为特征,常伴有腹痛或里急后重的一种病证。在《伤寒论》中,下利既包括下利脓血之肠癖,亦包括完谷不化之下利,其内容较为广泛,并且在病机、证候以及治疗等方面,都提出较完善的诊治思路,对临床治疗下利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方式越发地多样与复杂,疾病的病因病机也越加复杂,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胡珂教授临床诊疗下利的过程进行细致观察总结,对导师临床应用经方诊治下利病的病例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结合导师对《伤寒论》中对下利的治法认识及应用,归纳总结导师治疗下利病的临床经验,以期进一步完善下利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方法:(1)临床侍诊收集有效病历。(2)在临床侍诊中,总结胡珂教授应用经方治疗下利的临床诊疗思路,收集整理临床医案,并仔细阅读胡珂教授的相关文献及书籍。(3)对于胡珂教授治疗下利病的212份病历进行简单的频次统计,统计对象为治疗下利病的常用方、常用药及选用药物的倾向及比例,作为支持文中观点的证据。(4)查阅《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各类相关古籍与文献,整理胡珂教授对于《伤寒论》中关于下利8法32方90余条条文的理解以及临床应用发挥。(5)对于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文献支持。研究成果:(1)探讨导师在论治下利病的学术经验:四诊合参,重视望诊、问诊及腹诊;重视体质因素,注重复合病机夹杂;善用合法,注重调理肝脾;重视经方,善用合方;(2)探讨导师在治疗下利病的用药特点:导师在用药时善于运用苦寒泻下法以清泻肝胆之火,用辛温之法以升肝脾之阳,尤其善用风药;用药平和,慎用芳香走窜,性味燥烈之药;(3)以八法为纲,总结导师对于《伤寒论》中关于下利病各方证条文的理解,以及导师应用经方治疗下利病的独特经验。结论:(1)下利病中脾虚与肝郁并存,气机升降失常与寒热失调同见。(2)导师在治疗下利病时重视和法的应用,尤其擅长运用经方调和肝脾、胆胃、肝胃之间的关系。(3)导师在用药中重视补益脾胃,认为下利病的关键病机是脾胃虚弱,而饮食和情志是导致脾胃虚弱的重要因素。
李丹妮[9](2020)在《猫肾脏三种常见疾病的调查与诊断治疗》文中提出猫肾脏疾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宠物医疗界重点多发病症,患猫长期性的痛苦症状,对饲主及宠物的精神及身体造成极大的困扰。在治疗肾脏疾病时早发现、早治疗,这样能够大大的提高肾脏疾病的治愈率。本文主要是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参考,并收集整理在葫芦岛地区有关于猫的肾炎、急性肾脏衰竭、慢性肾脏衰竭的相关数据,应用一般临床检查、血气检查、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B超检查、尿液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然后根据检查数据进行治疗。虽然目前仍受技术及设备的限制,但通过多项检查与诊断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宠物猫病例的确诊起着显着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对60例患猫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共治愈42例,死亡18例。分析讨论了20例病猫病例,其中5例肾炎病例、5例急性肾衰竭病例、5例慢性肾衰竭病例以及5例搭配肾脏处方粮治疗的急性肾衰竭病例。通过诊断和分析可以看出,肾炎的治愈率较高,慢性肾衰竭病情较重且死亡率高;单纯治疗的效果不如搭配处方粮护理明显,选择饲喂处方粮的猫,在精神状态、进食等方面能够很快恢复,为后续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陈楠楠[10](2020)在《蒲辅周仲景经方医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蒲辅周是近代着名中医学家,他精研仲景学说,擅用经方治病,应用仲景方药治病屡建奇功,堪称近世名医运用经方之佼佼者。他的医案主要收集在《蒲辅周医案》和《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探究蒲辅周经方医案及经方运用情况,以期对蒲辅周经方医案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通过对经方运用情况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蒲辅周运用经方的特点,为中医临床工作者运用经方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以《蒲辅周医案》和《蒲辅周医疗经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①文献综述部分,对于蒲辅周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归纳和总结,掌握蒲辅周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现状。②经方医案研究部分,在现有的经方医案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方医案纳入标准做出定位,收集和整理出《蒲辅周医案》和《蒲辅周医疗经验》中的经方医案。(2)统计分析法:①经方医案研究部分,利用Microsoft Excel频数统计方法,将《蒲辅周医案》和《蒲辅周医疗经验》两书的经方医案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经方医案统计表,在此基础上,进行蒲辅周经方运用特点的研究。利用Microsoft Excel频数统计方法,将内科、妇科、儿科和其他科中的经方医案分别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从而对经方医案有进一步的了解。(3)对比分析法:在经方运用特点的研究部分,参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关条文,对比蒲辅周和张仲景对经方的运用,并根据两者的异同点,分析、总结蒲辅周运用经方的情况。结果:(1)现有的关于蒲辅周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研究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但关于蒲辅周经方医案的研究较少,缺乏对蒲辅周运用经方情况的系统研究。(2)《蒲辅周医案》和《蒲辅周医疗经验》两书所载的226例医案中,经方医案有108例,占比47.7%,涉及到的经方56首,使用频次最多的是麻杏甘石汤、甘麦大枣汤、理中丸(汤),其次是苇茎汤、四逆散、黄芪建中汤、竹叶石膏汤、射干麻黄汤、芎归胶艾汤、苓桂术甘汤、酸枣仁汤、白虎汤、半夏厚朴汤、肾气丸、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麻黄汤等等。(3)经方医案在内科、妇科、儿科、其他科都有涉及。①内科案例中的经方医案有53例,占比约49.1%。涉及经方有34首,其中甘麦大枣汤和理中汤运用频次最多,均为9次。治疗的病证以脾胃病证最多,其次是气血津液病证、肺系病证、肝胆系病证、心系病证和肢体经络病证。②妇科案例中的经方医案有14例,占比约13%。涉及的经方共11首,其中芎归胶艾汤频次最高,为5次。治疗的病证以月经病最多,其次是产后病。③儿科案例中的经方医案共33例,占比约31%。涉及的经方有21首,其中麻杏甘石汤、苇茎汤、射干麻黄汤、竹叶石膏汤出现的频次较高,治疗疾病以肺系病证最多。④其他案例中的经方医案最少,仅9例。涉及的经方有8首。(4)经方运用研究方面,①蒲辅周运用经方临证思维特点可总结为:治病求本,本于阴阳;心主藏神,治心病要重调神;四诊合参,动态观察病程;寒温统一,用经方治疗温病。②蒲辅周继承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经方运用的规律和方法,处方精炼,辨证精细,此外,蒲辅周根据病情灵活化裁经方,或巧妙的以经方与经方或经方与时方合方,扩大了经方应用范围。就经方的药物组成方面,对于一些药物的运用,他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经验,常能进行合理替代,取长补短,提高了病患的接受度,对临床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启发。结论:通过对蒲辅周经方医案及蒲辅周运用经方的研究,不仅对蒲辅周经方医案有了全面、系统和详细的了解,而且还学习了蒲辅周运用经方的临证经验,加深和拓展了我们对经方的理论认识,同时有助于开拓我们临床运用经方的思路,对于提高我们临床的诊疗水平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腹痛、呕吐伴四肢无力反复发作7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痛、呕吐伴四肢无力反复发作7次(论文提纲范文)
(1)肝癌患者常见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癌患者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运行 |
1.1 明确管理范围和目的 |
1.2 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 |
1.3 管理平台主要功能的搭建 |
2 肝癌患者常见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措施 |
2.1 消化道系统相关不良反应 |
2.1.1 恶心、呕吐 |
2.2 皮肤黏膜及附属器相关不良反应 |
2.2.1 口腔黏膜炎 |
2.2.2 皮疹 |
2.2.3 手足综合征 |
2.2.4 甲沟炎 |
2.3 内分泌系统相关不良反应 |
2.4 造血系统相关不良反应 |
2.4.1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2.4.2 血红蛋白减少症 |
2.5 其他常见不良反应 |
2.5.1 药物性肝损伤 |
2.5.2 药物性肾损伤 |
2.5.3 免疫相关心血管毒性 |
2.5.4高血压 |
2.5.5免疫相关性肺炎 |
2.5.6 周围神经病变 |
3 结语 |
(2)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理论研究 |
1.1 学术背景及临床表现 |
1.2.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认识 |
1.2.1 痿证的历史 |
1.2.2 痿证的病因病机 |
1.2.3 痿证的治疗 |
1.3 重症肌无力的西医认识 |
1.3.1 发展历史 |
1.3.2 发病机理 |
1.3.3 抗体 |
1.3.4 临床分型 |
1.3.5 实验室检查 |
1.3.6 一般治疗 |
2.临床研究 |
2.1 一般情况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3.纳入标准 |
2.2.4.排除标准 |
2.2.5.剔除标准 |
2.3.研究方法 |
2.3.1.分组 |
2.3.2.实验用药 |
2.3.3.实验过程 |
2.4.疗效评定 |
2.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2.4.2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2.4.3.次要疗效评定标准 |
2.4.4 安全性评估 |
2.5.结果 |
2.5.1 统计学方法 |
2.5.2 实验结果 |
2.5.3 临床资料分析 |
2.5.4.两组治疗前后许氏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对比 |
2.5.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
2.5.6 两组治疗后临床相对评分对比 |
2.5.7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2.5.8.两组治疗前后MGFA、ADL、Osserman评级对比 |
2.5.9.安全性观察结果 |
2.6.结论 |
讨论 |
1.痿证的病因病机 |
2.治疗方案的制定 |
2.1 健脾益肾举陷汤的组方及临床研究 |
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3.应用前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MG患者评估表 |
1.许氏MG临床绝对与相对评分法 |
2、MGFA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表 |
3、Osserman评级法 |
4、MG日常生活量表(ADL) |
5.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综述 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1.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 |
2.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 |
3.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并治 |
3.1 单纯针刺治疗 |
3.2 针灸并用 |
3.3 针灸结合耳穴 |
3.4 针灸配合中药 |
3.5 针灸配合西药 |
3.6 针药综合疗法 |
4.思考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四 研究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加减升阳益胃汤对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增效减毒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
2.1.1 病名溯源 |
2.1.2 “大偻”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3 “大偻”的中医治法 |
2.2 西医对AS的认识 |
2.2.1 流行病学 |
2.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2.3 治疗 |
3 研究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样本量计算与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治疗方法 |
3.2.2 疗效观察 |
3.2.3 疗效评定标准 |
3.2.4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4.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4.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4.2 治疗前各指标可比性分析 |
4.2.1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基线比较 |
4.2.2 治疗前两组BASDAI、BASFI、PGA、ASDAS-CRP、总体疼痛VAS评分基线比较 |
4.2.3 治疗前两组主要体征评分基线比较 |
4.2.4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基线比较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治疗后两组CRP、ESR比较 |
4.3.2 两组治疗后BASDAI、BASFI、ASDAS-CRP、PGA、总体疼痛VAS评分比较 |
4.3.3 两组治疗后主要体征评分比较 |
4.3.4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4.3.5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比较 |
4.3.6 两组治疗后ASAS20、ASAS40 达标率比较 |
4.3.7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率比较 |
5 分析与讨论 |
5.1 试验设计 |
5.1.1 观察时间的选择 |
5.1.2 观察指标的选择 |
5.1.3 对照组用药依据 |
5.2 从脾论治AS之中医病机讨论 |
5.2.1 脾胃健旺,是内邪不生,外邪不扰的基础 |
5.2.2 脾虚失运,湿热痹阻是AS发病关键 |
5.2.3 AS西医病机与脾虚湿盛之共同联系 |
5.3 加减升阳益胃汤治疗AS立题依据 |
5.4 加减升阳益胃汤组方与药物分析 |
5.5 加减升阳益胃汤疗效评价 |
5.5.1 中医症候有效率与西医疗效评价分析 |
5.5.2 实验室指标CRP、ESR分析 |
5.5.3 主要体征指地距、枕墙距、Schober试验分析 |
5.5.4 ASDAS-CRP、BASDAI、BASFI、PGA、总体疼痛VAS评分分析 |
5.5.5 中医症候评分分析 |
5.5.6 不良反应分析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附件 |
附录1 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2 就诊基本信息表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VAS视觉模拟量表 |
附录5 Bath AS指数 |
附录6 主要体征测量 |
附录7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指标 |
附录8 实验室指标测定 |
附录9 不良反应症状记录表 |
10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HIV感染者/AIDS患者证候学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艾滋病中医学研究 |
1.1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1.2 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
1.2.1 对不同体质差异的艾滋病证候学研究 |
1.2.2 对不同地域差异的艾滋病证候学研究 |
1.2.3 对不同感染途径的艾滋病证候学研究 |
1.2.4 对不同病期差异的艾滋病证候学研究 |
2 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2 中医证候调查研究 |
2.1 制定《广西艾滋病中医证候调查表》 |
2.2 调查及处理方法 |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1 基本信息分析 |
2.3.2 中医证候学统计分析 |
3 关联规则方法的中医证候学规律研究 |
3.1 数据源及数据库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关联规则运算结果和分析 |
4 讨论 |
4.1 广西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证候学统计分析讨论 |
4.2 关联规则运算结果的证候学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广西艾滋病中医证候调查调查表》 |
综述 艾滋病中医证候学规律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5)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和用药取穴规律分析及现代临床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诊断 |
3 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原则 |
3 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4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和用药取穴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标准化处理 |
1.6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典型GERD结果 |
2.1.1 典型GERD一般结果 |
2.1.2 典型GERD病名频数统计 |
2.1.3 典型GERD症状频数统计 |
2.1.4 典型GERD用药规律 |
2.1.5 典型GERD的针灸治疗情况 |
2.2 非典型GERD结果 |
2.2.1 非典型GERD一般结果 |
2.2.2 非典型GERD病名频数统计 |
2.2.3 非典型GERD症状频数统计 |
2.2.4 非典型GERD用药规律 |
2.2.5 非典型GERD的针灸治疗情况 |
3 讨论 |
3.1 GERD病名的多样性 |
3.2 GERD症状的广泛性 |
3.3 GERD诊断的复杂性 |
3.4 GERD症状的发生与饮食、体位、时间的关系 |
3.5 中药治疗GERD的基本方为六君子汤 |
3.6 GERD的基本药对为茯苓—半夏 |
3.7 GERD的基本证型以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居多 |
3.8 当今临床方药治疗GERD的现状 |
3.9 明清时期针灸的发展与衰退 |
3.10 明清时期针灸治疗GERD等内科疾病不受重视 |
3.11 GERD针灸治疗以躯干部腧穴为主 |
3.12 当今临床针灸治疗GERD的现状 |
3.13 明清时期GERD医案对现代临床的启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常熟地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特点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背景 |
1.2 资料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 |
1.7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症状特点 |
2.3 中医证型 |
2.4 病性证候要素 |
2.5 舌质与舌苔 |
2.6 针灸治疗效果 |
3 讨论 |
3.1 GERD症状的广泛性 |
3.2 GERD的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 |
3.3 GERD治疗的难治性 |
3.4 GERD的针灸治疗 |
3.5 古今GERD临床特点的异同 |
结语 |
1 结论 |
2 特色与创新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许润三古方新用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盆腔疼痛以温经活血、化瘀通络为治则 |
2 古方新用治疗慢性盆腔疼痛 |
2.1 桂枝茯苓丸 |
2.2 四逆散 |
2.3 薏苡附子败酱散 |
2.4 黄芪建中汤 |
2.5 理中汤 |
2.6 补阳还五汤 |
2.7 七厘散(外用) |
3 用药特色 |
3.1 多用温药及苦辛甘之品 |
3.2 多用活血药和补虚药 |
3.3 善用虫类药物 |
3.4 适当选用毒性药物 |
4 典型病案 |
(7)健脾化湿法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克罗恩病患者营养状况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认识 |
一、克罗恩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克罗恩病的概念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
4. 西医治疗 |
二、克罗恩病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 |
1. 营养障碍的原因 |
2. 营养障碍的后果 |
3. 营养障碍的表现 |
4. 营养筛查工具 |
5. 营养评估工具 |
6. 营养不良的治疗 |
三、克罗恩病营养不良的中医理论探讨 |
1. 病名认识 |
2. 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案 |
1.1 基础治疗 |
1.2 对照组 |
1.3 治疗组 |
四、观察指标 |
1. 生物学指标 |
2. 疗效性指标 |
3.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六、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主要疗效指标 |
2.1 体重及体重指数变化 |
2.2. 营养血清学指标的变化 |
2.3 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风险指数的变化 |
3. 次要疗效指标 |
3.1 CDAI指数的变化 |
3.2 炎症指标的变化 |
4. 中医证侯疗效评分 |
5.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二、健脾化湿法解析 |
1. 立方依据 |
2. 运用要点 |
3. 方药解析 |
三、现代药理学解析 |
1. 维护肠道屏障 |
2. 改善肠道微生态 |
3. 影响炎症通道 |
四、治疗效果分析 |
1. 健脾化湿法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2. 健脾化湿法对患者疾病活动度及炎症情况影响 |
五、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胡珂教授运用经方论治下利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本文讨论范围界定 |
历史回顾 |
1 下利病名的源流 |
2 古代中医对于下利的认识 |
2.1 下利的病因病机 |
2.2 古代医家对于下利的治法与方药 |
3 现代医家对于下利病的认识与发展 |
4 总结与展望 |
第一部分 胡珂教授临床治疗下利病的数据研究及经验总结 |
1 胡珂教授临床治疗下利病的数据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分析 |
1.3 频数分析结果 |
1.4 讨论 |
2 胡珂教授临床治疗下利病的经验总结 |
2.1 四诊特色 |
2.2 学术特色 |
2.3 方药特色 |
第二部分 胡珂教授对《伤寒论》中应用各法治疗下利的梳理与发挥 |
1 和法辨治下利 |
1.1 寒热失调证 |
1.2 少阳枢机不利证 |
1.3 肝脾不和证 |
1.4 厥阴寒热错杂证 |
2 温法辨治下利 |
2.1 脾虚寒湿证 |
2.2 脾肾阳微,阳气外脱证 |
2.3 胃寒肝逆证 |
3 汗法辨治下利 |
3.1 表证初起 |
3.2 表证误治 |
4 清法辨治下利 |
4.1 胆火下迫证 |
4.2 肝热迫肠证 |
5 利法辨治下利 |
5.1 中焦水停证 |
5.2 下焦蓄水证 |
5.3 阴伤水热互结证 |
6 涩法辨治下利 |
6.1 大肠失固证 |
6.2 脾肾虚寒证 |
7 补法治疗下利 |
7.1 少阴热化证 |
8 下法辨治下利 |
8.1 阳明燥热下利证 |
8.2 燥实迫液证 |
8.3 少阳阳明里实下利证 |
病案举隅 |
案例一 |
案例二 |
案例三 |
案例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猫肾脏三种常见疾病的调查与诊断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1.1 国内外猫肾脏疾病医疗现状 |
1.1.2 前景展望 |
1.2 肾炎和肾脏衰竭的定义 |
1.3 肾炎和肾脏衰竭的病因 |
1.3.1 肾炎的病因 |
1.3.2 肾衰竭的病因 |
1.4 肾炎和肾脏衰竭的发病机理 |
1.4.1 肾炎的发病机理 |
1.4.2 肾衰竭的发病机理 |
1.5 肾炎和肾脏衰竭的临床症状 |
1.5.1 肾炎的临床症状 |
1.5.2 肾衰竭的临床症状 |
1.6 猫肾脏疾病的临床检查方法 |
1.6.1 体温测定 |
1.6.2 呼吸数测定 |
1.6.3 脉搏数测定 |
1.6.4 尿常规检查 |
1.6.5 血常规检查 |
1.6.6 B超检查 |
1.6.7 心电图检查 |
1.6.8 病理学检查 |
1.6.9 血液生化检查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皇家猫肾脏处方粮 |
2.1.3 仪器和设备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3 临床症状 |
2.4 诊断方法 |
2.4.1 病史调查 |
2.4.2 体温测定 |
2.4.3 呼吸数测定 |
2.4.4 脉搏数测定 |
2.4.5 触诊 |
2.4.6 血液及生化指标检测 |
2.4.7 B超检查 |
2.4.8 尿液检查 |
2.5 数据处理 |
2.6 治疗方法 |
2.6.1 肾炎治疗方法 |
2.6.2 急性肾脏衰竭治疗方法 |
2.6.3 慢性肾脏衰竭治疗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流行病学结果 |
3.1.1 年龄 |
3.1.2 性别 |
3.1.3 饮食习惯 |
3.1.4 治愈情况 |
3.2 体温心率尿量及触诊 |
3.3 B超检查检查结果 |
3.4 血液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3.4.1 血常规测定结果 |
3.4.2 生化指标和离子测定结果 |
3.4.3 尿液测定结果 |
3.4.4 急性肾衰竭普通治疗和辅以处方粮护理治疗结果 |
3.5 两个急性肾衰病例 |
3.5.1 猫急性肾衰典型病例 |
3.5.2 猫急性肾衰未搭配处方粮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影响因素 |
4.1.1 年龄与猫肾脏疾病关系 |
4.1.2 性别与猫肾脏疾病关系 |
4.1.3 饮食习惯与猫肾脏疾病关系 |
4.1.4 治愈率 |
4.2 各种诊断方法的参考数值及意义 |
4.2.1 血常规意义 |
4.2.2 生化及离子意义 |
4.2.3 尿液成分检查意义 |
4.3 治疗方法 |
4.3.1 肾炎治疗方法 |
4.3.2 急性肾脏衰竭治疗方法 |
4.3.3 慢性肾脏衰竭治疗方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蒲辅周仲景经方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蒲辅周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现状 |
1 蒲辅周生平医事研究 |
2 蒲辅周学术思想的研究 |
2.1 整体观念,重视气候 |
2.2 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
2.3 寒温一统,融会百家 |
2.4 重视体质,未病先防 |
2.5 中西结合,积极倡导 |
3 蒲辅周临证经验的研究 |
3.1 各科疾病经验的研究 |
3.2 治法及方药运用的研究 |
3.3 其他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蒲辅周经方医案及经方运用特点的研究 |
第一章 蒲辅周经方医案的研究 |
1.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2 医案纳入标准 |
1.3 结果及讨论 |
1.4 总结 |
第二章 蒲辅周经方运用特点的研究 |
2.1 麻杏甘石汤 |
2.2 理中汤(丸) |
2.3 甘麦大枣汤 |
2.4 苇茎汤 |
2.5 四逆散 |
2.6 黄芪建中汤 |
2.7 竹叶石膏汤 |
2.8 射干麻黄汤 |
2.9 芎归胶艾汤 |
2.10 苓桂术甘汤 |
2.11 酸枣仁汤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腹痛、呕吐伴四肢无力反复发作7次(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癌患者常见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意见[J]. 冯钰,黄振,孙永琨,张业繁. 肝癌电子杂志, 2021(02)
- [2]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D]. 李胜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加减升阳益胃汤对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增效减毒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婷婷.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HIV感染者/AIDS患者证候学规律研究[D]. 詹希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和用药取穴规律分析及现代临床特点研究[D]. 潘炜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许润三古方新用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经验[J]. 许琳,孟丹,刘弘,许润三. 中医杂志, 2021(09)
- [7]健脾化湿法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克罗恩病患者营养状况的临床观察[D]. 林婧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胡珂教授运用经方论治下利的证治规律研究[D]. 曾丽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猫肾脏三种常见疾病的调查与诊断治疗[D]. 李丹妮.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10]蒲辅周仲景经方医案研究[D]. 陈楠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