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笔行业面临新挑战

制笔行业面临新挑战

一、制笔业遇到新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贺超海[1](2018)在《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工艺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工具和材料,人们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和认识,以相对稳定造型、图式、技艺和文化等要素凝结在器物之中。传统工艺是技术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管是从科学、技术、文化,还是经济、社会的角度去考察传统工艺的发展,都会发现,它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创造活动,是一种“活态文化”。传统工艺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紧扣生活的脉搏,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和科技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其形式和制作,从而充实和丰富人民的生活。从现代技术哲学的角度看,传统工艺既是一种“生态技术”,也是一种“综合技术”,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造物文脉,传统工艺通过广大民众的创造,以“技”的形式,“物”的形态,融汇了包括自然观念、造物哲学、材料工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时代、民族、地域的文化信息,并形成了完备的生产体系。传统工艺不同于保存在经典中的精英文化,也与当前数字化、单一化大众文化有别,它体现的是民族和民众独特的创造力。中国传统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中国传统工艺的“人、技、器、环境和历史”的价值本体,以及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和当代价值理论实践研究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来讨论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体系。在历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中国的传统工艺正在面临振兴。技术与情感,是传统工艺的两大基本要素,社会的发展需要情感的满足和人性的回归,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充分吸取民族资源和民族智慧,建立有中国特色传统工艺理论体系,走向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梁静琳[2](2018)在《水彩画创作语言的能力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以新姿态崛起于中国画坛的水彩画艺术正凝聚着一股宏大力量。追溯历史,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水彩画家在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中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水彩画这门艺术也逐渐从画家收集素材的手段转变成具备自身艺术价值的独立画种,这是可喜的现象。水彩画有着自己的艺术系统和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为水彩画未来的发展做好已有知识的梳理以及合理的理论规划。除此之外,我们应该针对水彩画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探讨,深入水彩画艺术本体去解决好诸多的潜在问题,从实际意义出发对需掌握的水彩画家的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基于此,本文将使用案例分析、文献查阅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水彩画创作语言的能力支撑为立足点,从水彩画传统技法语言需具备的能力素养、水彩画特殊技法创作中的能力支撑、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对水彩画创作的特殊影响以及针对水彩画创作语言的发展和趋向进行分析与阐述,正视极易被好高骛远者忽视的水彩画基本技法从而解读水彩画艺术的玄机,让这个深不可测的画种能揭开神秘的面纱为更多水彩爱好者所承袭。希望此课题可以有利地解决部分水彩画学习者对水彩艺术意懒心灰的状态,重拾热情与信心;并且对一些忠于玩弄形式和套路但并没有真正领悟水彩画艺术语言的艺术创作者有所启示。这将是一个良好的起点,让我们一起探讨新局势、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

袁婷婷[3](2017)在《建国初期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探析》文中提出建国初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成功的改造,为了顺利的从旧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创造条件。私营工商业能够顺利改造有很多原因,从资本家即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的原因这个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变革和研究资本家接受改造的借鉴意义有重要价值。首先主要讲述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成果,包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背景、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改造的意义。创新点就在于从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这个角度为着手点,来研究这一历史问题。新颖独特,视野开阔,不但能就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展开全方位的研究,而且便于从处理国家与私营经济的关系方面提供历史借鉴。重点从资本家接受“改造”的原因和它提供的历史借鉴两个方面论述问题。资本家接受“改造”,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主要是:国家改造的“和平性”,即采用和平改造的政策,它使资本家有可能接受“改造”,这是“改造”能顺利进行的基石;国家改造的“阶段性”,即分成不同阶段,循序进行,它使资本家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是改造能顺利进行的保证。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资本家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性。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宣传、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资本家个人改造相结合等政策之所以能奏效,就是由于资本家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这是改造顺利进行的内因。从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得出的历史借鉴是:当代私营经济,国家所有制和经济形势不断改革和变化,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继续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私营企业主们只有看清国家的发展形势,顺应潮流,将企业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自身的企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得以顺利进行,在于党的政策符合资本家的实际情况,提示我们党在出台治理政策的时候,多从政策对象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政策对象能够接受,愿意接受,政策就能够顺利执行,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张昊然[4](2015)在《1952年上海市失业人口登记工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其中失业人口的登记工作这一环节就显得更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华大地满目疮痍,虽然经过三年的恢复,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好转,但就整体而言,情况依然严峻。面对当时的历史环境,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急需对劳动力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估量。而1952年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是失业人口最为复杂的一个地区,本文通过对1952年上海市失业人口登记工作的梳理,力求向读者还原当时的真实历史,给予该项工作一个客观的评价,加深人们对此项工作的了解和认识。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讨论上海市开展失业人口登记工作的背景问题,还原历史环境;第二章,主要从国家对于失业人口登记这一工作的确立开始,阐述上海市对于该项工作的具体部署。由领导机构的设立,再到登记步骤的规划等,分析这一时期上海市失业人口登记工作的准备情况;第三章,对于上海市失业人口登记工作的历史进程进行阐述。由前期的调查准备开始,到试验工作的开展,再到最后大规模的全面开展。分析各个阶段所取得经验,还原该项事件的整个历史过程;第四章,描述失业登记工作的整体情况,以及所获经验与不足之处,说明该项工作得以成功的条件。第五章,对于上海市失业人口登记工作进行评述。

赵莹[5](2013)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更是城镇与农村、传统和现代社会发展差距全面缩小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经过长期建设,我国“人口转移型”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结构转换型”高级城镇化特征也初现倪端。在此背景下,党中央进一步提出未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战略目标,即:努力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这表明,城镇化将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如何更好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从人口结构看,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虽然目前“人口转移型”初级城镇化建设己取得不错的成绩,部分地区也逐渐呈现出“结构转换型”高级城镇化特征,但到2030年,我国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预计还会增加3.5亿。很明显,单纯依赖城市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只有借助于小城镇这个重要平台,城镇和农村、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才更容易形成一种平衡关系。所以说,建设好小城镇是触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地区,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全国小城镇建设的最高水平。而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小城镇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其它地区小城镇而言,这些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对其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国内政策环境下,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依然面临众多严峻的挑战;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准,长三角地区小城镇自身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对我国其它地区小城镇建设也具有一定的警戒作用。鉴于此,在简单分析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内涵、小城镇建设理论基础、小城镇功能及发展动力因素、小城镇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其发展历程及现状;归纳、比较分析、评价长三角及东部其它地区小城镇特点,总结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趋势;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教训,获得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相关启示;初步探索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规律,指出长三角地区小城镇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径,从而为我国长三角及其它地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张景安[6](2013)在《坚持自主创新 弘扬创新文化》文中指出自主创新必须遵循创新的规律及方法,还要有创新的文化做支撑,因此坚持自主创新需要弘扬创新文化。

梁洪霞[7](2011)在《我国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场来自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始作俑者是世界经济巨无霸的美国,它瞬间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把世界经济拖入水深火热之中,曾几何时我们中国自己觉得也许可以置身于风暴之外,甚至成为灾难的救星,然而,随着风暴的扩大和持续,对我国的影响全面显现并日渐加深,首先受到重创的是广大的中小外贸型企业,需求下滑、市场萎缩、产能过剩、成本提高、资金链吃紧让很多中小企业备感生存压力,此时此刻中小企业应该抵抗住危机,在危机中更好的存活,不要被当前的危机吓倒,成与败关键在于中小企业怎样把握机会,怎样从危机中看到机会。其实经济危机的冬天对于“身体好”的企业更多是机会,而“身体差”的企业则需要调养生息等待春天的到来。如何有效应对这一场世纪危机,并能在危机中寻找到新的发展之道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共同挑战。危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一定是坏事,正好趁这个时机,中小企业可以重新审视自己,调整发展路线,为更长远的发展做准备。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不仅存在着经济危机,也进入了微利时代,如今,大把机会、遍地黄金的岁月已然成为历史,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存在着利润普遍下降的现象,资金和规模有限的中小企业不能像大企业那样轻松地“过冬”,本文针对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理清头脑,抵抗住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提供实际可行的策略。当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现在市场营销的大问题,中小企业的危机是由于生产过剩而引起的,归根到底是营销的问题。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研究经济危机是很有必要的,以前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办法,但是没有从这个角度系统的分析这一问题。本文基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具体而又细致的分析了中小企业应该怎样应对这场经济危机,提出的策略不仅是为了能让中小企业渡过这次危机,也是为了能让中小企业平时就积蓄力量,等到危机再次来临时,可以有能力发展壮大自己,而不是仅仅为了保命。历史上很多中小企业就是借助危机而发展壮大的自己,但是前提是中小企业要注重自身力量的积聚,当机会来临时,才会奋发崛起。本论文应用了比较分析法、实例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了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几大策略,这几大策略不仅适用于危机时的中小企业,就是常态下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借鉴,都是根据中小企业具有的独特之处提出的,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认清自己,审时度势,才能够有更好的明天。

董明[8](2011)在《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 ——以义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转型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议题,也承载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责任。而无限丰富的社会事实则给研究者提供了多元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并已从中揭示了人类社会转型的最基本进路,即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但已有的经典研究大多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基本背景,尽管这也的确是对人类文明演进基本面相的一种呈现,但显然还不能涵括客观现实的全部内容,尤其是不可能以此简单比附自上世纪后半叶以降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的基本特质与路径选择。随着19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其间所展现出来的社会转型的独特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迄今也已提出了不少各具特点且有不同影响力的解释框架及基本观点。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若干特征,但一方面由于研究视角上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同时更由于中国社会特殊的复杂性及其发展的异常迅猛,使得既有研究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理论的贫困”:中国的发展究竟将朝着怎样的方向演进?她最终会是向着已被认知的人类文明发展基本规律的一种持续趋近,抑或可能会因此贡献一种迥异的模式?总的看,迄今的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尚显力不能逮。应当承认,面对这一繁杂的研究议题,基于研究者本人事实上难以摆脱的研究局限,这的确是个难题。因此找到一个较恰当的个案与切入点,借助于最新最生动的事实材料,从中梳理出蕴藏其间的若干真实理路,则将是对这样一个研究主题必要且可行的有益工作。本文正是这样一项推进性的研究工作:选择浙江省义乌市这个新兴商贸城市为个案,以其中极具活力的商人群体形成发展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探究由此而带给地方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实际变化,试图从中揭示处于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相互交织中的我国社会转型的一般性路径特质、行动者逻辑以及可能的演进趋势等等议题。根据这一研究旨趣,本文采用的总体理论分析框架是政治社会学中使用最广泛的范畴之一即“国家—社会”关系。这不仅因为它较大程度上契合了当下我国社会转型中最基本的两大行动主体,即政权力量(包括中央和地方)与民间力量(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同时,正因这一框架已堪称理论经典,从而也有可能与西方既有的社会转型模式形成某种有意义的比照对话,以更便于凸显我们的独特性所在。当然,正是鉴于我国的特殊性,本文并不预设一个学术规范意义上成熟的“公民社会”假定,而只是坚持从传统国家权力的渐趋消解、民间力量开始发挥作用的视角来观察社会转型的基本趋向。换言之,本研究将力图超越国家与社会二元区分的思路,而是把国家与社会置于一个连续统(continuums)的两极,国家一极意味着国家全面控制社会,社会一极则意味着自由多元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任何一个国家,更毋论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其在特定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处于这两极当中的一极,或处于两极中间连续统的某一个特定位置。而这一特定位置的确定,则依赖于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对比。如此,实际就将国家与社会关系置于一种动态的分析框架之中,从而或能更接近于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之客观真实。一句话,本文更侧重于把国家与社会关系从互动的而非二元对立这种西方传统模式意义上来理解与描述。为此,研究中所运用到的主要理论概念包括:治理、行动者、公民社会、社会冲突与博弈,等。通过本文对义乌个案的分析发现,在整个义乌地方社会的变迁历程中,商人群体在其间起到了“第一推动力”的实际功效。即,主要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首先是义乌人尤其是义乌农民(这是义乌商人群体的基本社会来源)以其“韧武器”为基本行动方式,也就是以持续不辍的非暴力抗争且兼具足够韧劲与政府周旋的形式来顽强地表达和追求自身的利益,最终得以促成政府妥协式地积极跟进。虽然这种最原初的推进方式究其实质是农民“弱者的武器”的一种力量体现,但它却最终演化成了推动制度创新的具有颠覆性的力量。在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尽管政府的作用已开始由先前的被动转为相对主动,在制度供给与相应协调、规制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积极程度”总体说来又需以商人群体为主体的民间力量所能认可或承受的程度为限,即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托克维尔所期待的受到了限制的公权。正是在这种条件制约下,政府与民间力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已型构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格局。诚然,基于中国国家权力的主导地位这一基本制度背景特点,无论政府处于或被动或主动的行为方式下,最终都是经由政府的政策调整或新制度的创设而得到确定,都毋庸置疑地体现了政府理性的结果,而越到发展中后期,动力机制甚至已更多地偏向由政府供给导向的制度创新所决定,但此时的政府供给显然已不可能完全是原先压力型体制下权力与利益之间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分配关系,而逐渐转变为政府与民间的上下互动式博弈,并且这种互动博弈的场域随着经济的弥散性而得以不断拓展。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各层面,以商人群体为主要社会构成的民间力量同样渐趋活跃,已昭示着在经济民主的推动下体现在政治民主进而社会民主层面的新进展。而随着每一种新议程的出现,又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内强化着或制约着相关联的其它方面,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多方互动与制衡的局面,从而具有了某种不可逆性。整个地方社会则由此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其趋向现代性、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向。即,义乌商人群体和义乌地方政府,他们作为成就义乌模式的两大主体力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管两者间具体关系将可能呈现为怎样的不同特征,但保持两者间力量的相对均衡以达成互动制约当属贯穿始终的要件。今后的义乌模式还将会怎样发展,从而地方社会的转型或变迁还将如何继续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以商人群体为重要构成部分的社会力量与地方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力量之间的关系状况。由上分析可见,尽管这里的国家与社会之间显然有着较西方国家紧密得多的关联,但在发生逻辑、过程博弈和演进路径等多方面,其“家族相似”特点也是明显的,因此,这里的特殊性从本质上看并未完全脱嵌于“国家与社会”的一般演进规律。固然,这还仅是在个案基础上得到的阶段性判断,个案本身尚需持续关注,而更多事实的观察则是得出更确切结论所需的进一步工作。但即便如此,我们从一个侧面已然看到了一个古老东方国度在现代经济制度推进下,同样能够缓慢但却坚实地迈向现代性的一种逻辑力量呈现,而不是相反。

高峻诚[9](2010)在《把握复苏机遇 积极调整结构 努力实现我国制笔行业科学、稳定、持续发展——在中国制笔协会2010年度理事长座谈会(扩大)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志们:今天我们相聚在兰州,共商行业发展大计。首先我代表中国制笔协会对到会的嘉宾和企业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是我们一年一度的理事长座谈会,理事长座谈会以总结去年工作和讨论今年工作为主要内容,是副理事长参与协会工作的重要平台。今天这个会议也成为十几家去年加入协会的新会员进入协会大家庭后的首次亮相,希望你们尽快融入到协会工作中来。感谢大家能够积极参加会议,感谢甘肃金黄河笔业有限公司承办此次会议。

来雅萍[10](2009)在《论浙江省的“指数经济”》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块状经济与专业市场建设相得益彰的结果。块状经济的强势发展,催化了大规模专业市场的发育和成长,而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又为块状经济提供了更大的环境优势,两者相互推动,奠定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浙江民众创业激情有所衰减,加之国内其他区域经济特别是专业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使得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为了确保各大专业市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浙江省义乌小商品城、余姚塑料城、绍兴柯桥轻纺城、海宁经编市场先后发布了专业市场指数,以期获得各自领域的话语权,保持主导地位,维系区域相关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旨在为浙江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进而也为我国其他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提供一种全新角度的参考依据和经验借鉴。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博弈论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对“浙江模式”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并特别从建设浙江“指数经济”的角度提出具体对策。本文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比较模型来分析浙江省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论证浙江经济发展水平得益于较强的块状经济和市场发展优势。接着从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浙江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冲击和挑战。然后,提出“指数经济”的概念,分析“指数经济”的作用机制以及“指数经济”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这一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指数经济”的建设是浙江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助于加快推进省委提出的“创新强省、创业富民”战略,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浙江省“指数经济”的建设提出三点政策建议。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研究得出,通过率先发布专业市场指数,可以强化专业市场的信息集聚功能,从而巩固浙江市场的先发优势,拓展浙江中小企业的创业空间,强化创新动力,达到破解浙江省经济发展困境,助推“双创”战略的目的。由此,我们认为浙江省应当尽快由“市场大省”向“指数大省”过渡,以“指数经济”的建设来重新确立或者强化浙江省原有的市场优势,以其集聚效应来推动全省人民创业创新,富民强省,从而使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在规模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块状经济与专业市场的良性互动。

二、制笔业遇到新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笔业遇到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从“天工开物”到“工开万物”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分类
    2.2 中国古代传统工艺文献与研究
    2.3 中国现代传统工艺研究
    2.4 国外传统工艺价值实践和理论研究
        2.4.1 西方传统工艺理论的研究
        2.4.2 日本传统工艺研究
    2.5 小结
3 论文选题
    3.1 选题意义
    3.2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3.3 研究路径
    3.4 研究方法
    3.5 创新性
4 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本体
    4.1 价值主体——人
        4.1.1 人的尺度
        4.1.2 工艺承担者——工匠
    4.2 价值的中介“技”
        4.2.1 “技”的物质载体——工具
        4.2.2 “技”的程式性
        4.2.3 “技”的习得性
        4.2.4 “技”的艺术性
    4.3 价值客体——器物
        4.3.1 备物致用
        4.3.2 化材成器
        4.3.3 器以载道
    4.4 环境
        4.4.1 自然环境
        4.4.2 社会环境
    4.5 历史
        4.5.1 连续性
        4.5.2 演化性
        4.5.3 信息性
5 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
    5.1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传统工艺文化的表现形式
        5.2.1 民间工艺文化
        5.2.2 宫廷工艺文化
        5.2.3 文人工艺文化
        5.2.4 少数民族工艺文化
    5.3 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符号
    5.4 传统工艺构造的文化空间
6 中国传统工艺的科技价值
    6.1 传统工艺的科学因素:“工匠传统”与“理性精神”
    6.2 传统工艺的技术因素
        6.2.1 中国传统工艺中技术特点
        6.2.2 中国传统工艺产生的模式
    6.3 传统工艺的科学价值挖掘与科学化
    6.4 传统工艺科技价值的应用
7 中国传统工艺的经济价值
    7.1 传统工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7.2 传统工艺的生产模式
        7.2.1 家庭生产模式
        7.2.2 手工作坊模式
        7.2.3 手工工场模式
        7.2.4 产业化模式
    7.3 传统工艺经济价值近现代实践
    7.4 传统工艺未来经济价值实现路径:创建中国品牌
8 中国传统工艺的社会价值
    8.1 工匠精神
    8.2 以人为本的“综合技术”
    8.3 传统工艺与“生态技术”
    8.4 文化强国下的传统工艺
9 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实践举例
    9.1 富阳手工竹纸工艺调查
        9.1.1 原料与辅料的种类及用途
        9.1.2 富阳手工造纸工艺流程
        9.1.3 工具与器具的种类及用途
        9.1.4 产品与销售、使用
        9.1.5 富阳手工造纸艺人的传承与现状
        9.1.6 富阳手工纸的相关民俗与其他文化
        9.1.7 富阳手工纸保护现状与思考
    9.2 山东潍坊风筝工艺与文化调查
        9.2.1 调查地概况
        9.2.2 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
        9.2.3 潍坊风筝的文化生态空间
        9.2.4 潍坊风筝文化价值的开发
    9.3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调查
        9.3.1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文化生态的构建
        9.3.2 传统工艺的有形展示
        9.3.3 活态展示和互动体验
        9.3.4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启示
10 结论——新时代与中国传统工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水彩画创作语言的能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课题研究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意义
    3、课程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一、水彩画创作的实践基础概述
    1.1 造型能力在水彩画创作中的作用及意义
        1.1.1 素描作为造型基础的价值
        1.1.2 色彩修养在水彩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1.2 审美能力在水彩画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1.2.1 审美能力的作用及意义
        1.2.2 水彩画创作中审美能力的渗透领域
        1.2.3 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
二、水彩画传统技法的难点及其艺术表现力
    2.1 水彩画水分的掌控——善用水者,水随人意
    2.2 水彩画材料性能的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3 水彩画色彩特性的把握——亦幻亦真,畅叙情怀
    2.4 时间的把握——适逢其时,恰如其分
三、水彩画特殊技法的创新及能力探讨
    3.1 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3.1.1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及重要作用
        3.1.2 如何培养和运用创新思维能力
    3.2 外来画种的借鉴与转化
    3.3 作者的创作经历在水彩画传承与创新问题中的探讨
四、人文素养在水彩画创作语言中的特殊地位
    4.1 人文素养与水彩创作语言的关系
    4.2 如何培养有利于专业创作的人文素养
五、水彩画创作语言的发展和趋向
    5.1 李水成先生的艺术特色以及对我们的启发
    5.2 水彩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值得探讨的方法
结语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建国初期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家改造的和平性
    2.1 改造的理论依据
    2.2 和平赎买政策
        2.2.1 和平赎买政策的制定过程
        2.2.2 和平赎买的内容
第3章 国家改造的阶段性
    3.1 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利用”阶段
    3.2 对资本主义企业的“限制”阶段
    3.3 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阶段
第4章 资本家接受改造的可能性
    4.1 国家改造的策略
        4.1.1 宣传教育
        4.1.2 将改造企业与改造个人相结合
    4.2 资本家接受改造的积极性
        4.2.1 建国前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性
        4.2.2 建国后民族资产阶级有意愿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5章 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
    5.1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
    5.2 认清形势顺应潮流,把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1952年上海市失业人口登记工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1952上海开展失业人口登记工作的背景
    一、建设人才短缺与失业人群庞大同时并存
        (一)“一五”计划准备实施,迫切需要建设人才
        (二)现有失业人群比例庞大,急需安抚
    二、上海市失业人口众多,急需加强管理
        (一)经济转型、长期战乱,上海失业人口数量居高不下
        (二)前期登记工作过于局限,需要覆盖面更为广泛的失业人口登记
第二章 1952上海市失业人口登记的准备工作
    一、失业人口登记工作的确立
    二、市、区领导机构的成立
        (一)市级领导机构
        (二)区级领导机构
        (三)基层里弄工作机构
    三、登记办法的出台
        (一)政务院出台登记办法
        (二)上海市人民政府劳动就业委员会制定登记细则
    四、失业人员登记工作的整体部署
        (一)明确失业人员登记工作的目的
        (二)制定具体工作步骤
第三章 失业人口登记工作的进程
    一、试点区域失业人员的思想了解
    二、开展部分区域失业登记的试验工作
        (一)基本情况
        (二)试点工作的经验
    三、剩余区域的全面登记
        (一)基本情况
        (二)总结经验
第四章 总结与评价
    一、主要收获
    二、工作不足
    三、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城市化及其模式
        二、国外城市化历程与典型发展模式
        三、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的基础理论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
        二、区域经济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小城镇内涵、功能及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小城镇的概念
        二、小城镇的功能
        三、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
    第四节 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小城镇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
        二、发展小城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三、发展小城镇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二章 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历史
        一、上海小城镇发展历程
        二、江苏小城镇发展轨迹
        三、浙江小城镇发展脉络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一、小城镇数量多,空间密度大
        二、区域内小城镇发展趋向平衡
        三、以中心镇培育为重点,区域小城镇增长极基本形成
第三章 我国长三角及东部其它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比较分析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分析
        二、京津冀地区小城镇概况
        三、京津冀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节 珠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分析
        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
        二、珠三角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三、珠三角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长三角地区城镇化水平分析与预测
        二、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三大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比较分析
        一、三大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的比较
        二、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 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启示
    第一节 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及经验借鉴
        一、欧美三国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二、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
        三、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亚洲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经验及教训
        一、亚洲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历程
        二、亚洲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经验及教训
        三、对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第三节 拉美发展中国家小城镇建设的教训
        一、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教训
        三、拉美小城镇发展教训引发的思考
第五章 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规律探索
    第一节 小城镇不均衡—相对均衡发展规律
    第二节 小城镇工业化与城镇化伴生发展规律
    第三节 小城镇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第四节 小城镇空间形态高层次演进规律
第六章 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
    第三节 持续推进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扎实小城镇产业根基
        二、继续坚持技术创新理念,推动小城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探索城乡统筹的现实路径,构建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
        四、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城镇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我国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总体框架
    1.4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综述
    2.1 中小企业相关概述
        2.1.1 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和划分标准
        2.1.2 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律
        2.1.3 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2.1.4 中小企业的作用
    2.2 中小企业的营销理论
        2.2.1 中小企业目标市场营销(STP)概述
        2.2.2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略
        2.2.3 中小企业战略分析
    2.3 经济危机的相关阐述
        2.3.1 经济危机的基本概述
        2.3.2 当前经济危机的真实解说
        2.3.3 有关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观点
3 常态下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特点分析
    3.1 常态下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状态分析
    3.2 国内外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
        3.2.1 中小企业成功的类型
        3.2.2 国外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
        3.2.3 国内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
4 经济危机下中小企业的现状分析
    4.1 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4.2 经济危机下中小企业的SWOT 分析
        4.2.1 经济危机下中小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4.2.2 经济危机下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4.2.3 SWOT 分析的结论
5 我国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5.1 定位策略
    5.2 精准策略
    5.3 简约策略
    5.4 抱团策略
    5.5 傍星策略
    5.6 抄底式扩张策略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 ——以义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转型内涵及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对中国近代商人群体研究状况的概略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新兴商人群体研究文献的检视
第二章 个案选择及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个案的选择及其简要描述
    第二节 研究空间和价值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框架及相关概念厘定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论述结构
第三章 商人群体生成的起始路径与地方经济结构变迁
    第一节 义乌经济的地理历史及其文化特质
        一、义乌经济的地理历史素描
        二、独特的文化传统及其精神气质积淀
    第二节 经济转型与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和提升
        一、经济转型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市场化蜕变机缘
        二、农民的韧武器与小商品市场的形成
    第三节 商人群体的形成及地方经济结构的演变
        一、商人群体的形成
        二、地方经济结构的演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人群体与地方治理转型(一):政府视角
    第一节 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基本运行逻辑
        一、压力型体制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空间
        二、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有条件正当性及其行为逻辑的主要变量因素分析
    第二节 制约与主动建构:地方政府有形之手的“张弛之道”
        一、义乌地方政府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
        二、义乌地方政府有形之手的“张弛之道”:基本经验阐释
    第三节 治理型政府的雏形显现
        一、治理型政府的滥觞及其一般要素构成
        二、义乌地方政府的行政逻辑嬗变:在试错中逐渐趋向“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人群体与地方治理转型(二):地方民主视角
    第一节 转型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与商人群体的特殊利益诉求
        一、转型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二、商人群体的一般特质及我国商人群体的特殊利益诉求
    第二节 商人群体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一、政治参与动机的类型化分析
        二、政治参与实现路径的多元化
    第三节 商人群体政治参与程度及其绩效评析
        一、商人群体政治参与的实现程度
        二、商人群体政治参与对地方民主发展的绩效厘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商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秩序重构
    第一节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与社会权力结构再造
        一、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概况
        二、义乌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再造
    第二节 城市化与地方文化精神的嬗变
        一、区域城市化的脉动
        二、城市化推进下区域文化精神的嬗变
    第三节 民间力量成长与地方社会转型
        一、民间草根力量的生长:基层社会共同体的浮现
        二、正式制度力量的回应:社会治理生态的柔韧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和讨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第一节 结语:基本经验
    第二节 进一步的讨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对象简况表
附录二:义乌民营企业家(商人)访谈及问卷调查(纲要)
附录三: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工作
致谢

(10)论浙江省的“指数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二、浙江省经济发展优势
    (一) 浙江省较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 浙江省较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得益于强大的块状经济
    (三) 浙江省强大的块状经济成就了较强的专业市场发展优势
    (四) 从块状经济到专业市场:产业集聚的市场效应
三、浙江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与挑战
    (一) “小富既安”的退养意识正在日益侵蚀浙江人的“创业激情”
    (二) “草根经济”发展格局限制了浙江经济更高效率的增长
    (三)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 国内外其他区域的挑战
四、“指数经济”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
    (一) 浙江省专业市场指数发展现状
    (二) “指数经济”的内涵
    (三) “指数经济”的作用机制
    (四) “指数经济”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
五、浙江省“指数经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促成“指数大省”建设的方针
    (二) 强化指数权威性
    (三) 构建指数与经济之间的过渡桥梁,助推“双创”战略
六、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模型指标体系数据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制笔业遇到新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 贺超海.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9)
  • [2]水彩画创作语言的能力探讨[D]. 梁静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建国初期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探析[D]. 袁婷婷.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4]1952年上海市失业人口登记工作问题研究[D]. 张昊然.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5]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 赵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 [6]坚持自主创新 弘扬创新文化[J]. 张景安. 中关村, 2013(01)
  • [7]我国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策略研究[D]. 梁洪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8]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 ——以义乌为例[D]. 董明. 上海大学, 2011(02)
  • [9]把握复苏机遇 积极调整结构 努力实现我国制笔行业科学、稳定、持续发展——在中国制笔协会2010年度理事长座谈会(扩大)上的讲话[J]. 高峻诚. 中国制笔, 2010(02)
  • [10]论浙江省的“指数经济”[D]. 来雅萍. 浙江师范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制笔行业面临新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