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SP的协作任务描述与异地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伟[1](2016)在《某地级市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作为一种公文流转与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主要是在政府部门之间利用专用网络技术,使工作人员的各种信息交互逐步转变为人机交互系统来协助完成。传统的办公模式由人工完成,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出错概率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办公效率和行政支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发展的方向出发,以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为研究重点,在We(bWorld Wide Web)环境使用ASP.NET(Active server page.net)技术和SQL Server(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Server)数据库,基于B/S(Browser/Server)架构进行系统方案的开发和实施,对政府办公的各项实际业务需求进行了设计和实现。该平台从办公业务的设计到系统的管理、应用和维护,为政府电子政务办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研究,结合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深入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总结出办公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和实际问题,对系统的整体架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2)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实现。针对工作业务流程设计模块的协同办公需求,重点实现了收发文管理、系统机构管理、移动办公等功能模块。(3)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功能验证和性能验证。验证各类功能业务流程的正确性,并通过LoadRunner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压力测试和负载测试。本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了人工效率低下、信息不能共享、无法协同办公的问题。系统自2015年起已在某地级市政府投入使用,并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公文可以快速收发,信息可以实时共享,权限可以统一管理等方面。
司徒渝[2](2012)在《基于创新体系的德阳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业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网络化、全球化、虚拟化。四川德阳作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了以东方电气集团、二重集团为龙头,带动147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格局,成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对于德阳装备制造行业来说,大型企业资金雄厚、研发团队强大,一般都是先进技术的开发者与引导者,信息化平台在大型企业应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多数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闭塞、技术相对落后、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企业之间的需求信息共享、资源利用和技术交流存在困难。目前,德阳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产品设计过程中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需要连接,进行协同。整机厂与配套厂产品设计的交流主要是以配套原件为基础进行实物装配。这严重影响产品开发的进度,不仅延长了开发的时间,而且增加成本,使得整个德阳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在全球化的竞争下没有优势,迫切需要提升德阳装备制造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中小型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成为必然趋势。论文首先对德阳大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协同设计、敏捷制造、在线服务等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针对德阳装备制造业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德阳重装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理顺产业链,形成具备德阳地域特色的重装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理念和架构体系;提出制造企业集群数字化协同设计、敏捷制造、协同服务理念,建立动态工作流模型,它既可以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立项——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安装与调试——销售——售后服务——工作运行——报废),也可以是某几个工艺流程(如工序外委);基于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强化中小型企业集群之间信息软集成,形成德阳重装制造企业联盟,实现同地实时和异地异步信息集成,支持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链包容性和扩展性增长;按照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思路,提出创新服务模式,使得平台中的每一个资源(企业、部门或设备)在不同项目模型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可能同时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进行相互协调与数据管理;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和机制,实现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集群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供在线远程设计制造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咨询、维修诊断;借助信息化平台创新人才教育与培训服务模式,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为德阳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最后介绍了德阳重装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初期建设成果,并对德阳重装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尹胜[3](2011)在《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其加工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已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大国。跨企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协作型加工制造业正迅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协作型加工制造业是由“主导企业”(主机厂或委托厂等)下定单、图纸和技术要求,“协作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制造的一种量大面广的产业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化制造模式已逐渐成为现代制造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在网络化制造系统的支持下,主导企业进行协作加工资源选择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某几个企业和某几个区域,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网络化的优化利用模式。如何支持企业更广范围的优化配置协作加工资源,以及如何更有效的提升协作企业间的信息交互和业务协作能力,是当前网络化协作加工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法及其加工支持系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首先,在分析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的构成属性及特点的基础上,对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语义描述及集成服务机制进行了研究,包括:研究了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的本体建模及语义描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的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UDDI)的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注册发布机制和基于语法级与语义级相结合的搜索匹配算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能促进资源快速共享和高效利用的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集成服务运行模式。其次,针对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包含协作响应速度(T)、协作质量(Q)、协作成本(C)、协作信息交互能力(I)、协作过程技术安全和保密性(S)、协作资源保障能力(R)和协作商知识积累及可持续发展能力(K)等七大目标变量的决策目标体系,建立了一种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选择的决策框架模型,针对决策过程中信息的隐蔽性、模糊性等特点设计了模型求解的灰色关联算法,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上述模型及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再次,针对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的多任务性、多候选资源性、多目标性和环境多变性等特点,采用线性加权法建立了以协作加工时间(T)、协作加工成本(C)和协作加工质量(Q)等为目标的多任务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过程,并以一个应用实例验证了该优化配置模型及求解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然后,针对网络化协作加工过程的信息交互和业务协作的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网络化协作加工支持系统,构建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并对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协作加工过程实时信息采集、协作任务可制造性协同分析、数控程序协同编制等协作加工过程信息交互与业务协作支持技术,以及系统的部分实现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重庆市网状中心城市型区域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实施,针对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现状和需求,设计和开发了一套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网络化协作加工运行支持系统,并在重庆市一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聂书志[4](2010)在《基于DNA遗传算法的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制造新环境下,网络化协同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异地协同制造的关键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集成制造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网络化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为背景,以制造资源为核心,深入研究制造资源对象的信息管理和建模问题,重点研究基于DNA遗传算法的制造资源的智能优化仿真问题,为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建立基于DNA遗传算法的网络化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由于目前的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尚没有完善的和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从概念和过程等方面对制造资源进行系统的、多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将协同制造的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分为协同制造资源信息模型、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协同制造资源优化仿真算法三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制造资源为核心的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开展制造资源的管理和基于UML的建模工作。(2)研究网络化协同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和评价指标。由于协同制造任务的复杂性,将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从更为细微的资源能力信息层次来研究制造资源的选择,并建立更加科学化和精确化的定性指标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定量优化指标的面向候选制造资源集合的优化配置技术,将制造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归结为传统制造模式下的多目标车间制造资源调度技术、虚拟企业或者动态联盟的伙伴选择技术以及网络化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三个基本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求解方法。(3)研究基于DNA遗传算法的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仿真算法。针对普通遗传算法存在编码简单且局部寻优能力差等特点,重点研究采用两类基于DNA计算的改进遗传算法来求解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问题,RNA-SIGA算法采用四进制编码方式,使用分区选择方法,设计分区动态自适应的交叉、变异等操作;DNA-DIGA算法采用双单链编码方式,使用基于Pareto排序的个体密度选择操作,设计分类渐变和突变的交叉、变异等操作,通过推理证明两类算法的全局收敛性,接着采用典型测试函数对两类算法的性能进行仿真测试,并分别利用遗传算法和设计的两类算法对比求解三类优化配置问题,优化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4)研究网络化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出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业务流程,完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开发,实现了基于DNA遗传算法的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的集成。分别以多目标车间协同资源优化、协同伙伴优选和网络化协同资源优化配置为例,给出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实例的应用流程和运行结果,系统地验证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周桂贤[5](2010)在《E-HUB模式制造资源管理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网络化制造的制造资源及产品市场的全球化,网络化制造系统的特征表现为结构上的快速重组、性能上的快速响应、过程中的并行性与制造资源的分布性。在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异构信息系统,使得企业之间系统难以实现互联,这已成为实现基于制造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制造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E-HUB模式的制造资源管理系统”(2006AA04Z130)的支持下,针对中国企业制造资源整合需求开展了以下研究: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异构系统集成的研究背景、应用现状,并对异构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形成网络化制造三种基本模式的市场背景,指出了企业异构系统集成的必要性;随后对异构系统集成的相关实现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研究支持开放标准的企业集成技术,支持异构系统之间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的实现。通过对E-HUB标准体系和SOA集成结构的研究,提出了面向服务的E-HUB模式主体结构模型,并详细介绍了该框架基本的工作原理。本文以实现网络化制造环境下企业之间制造资源管理的可用服务为主要目标,提出了基于E-HUB模式的制造资源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研究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支持开放标准(RosettaNet, XML, SOAP, WSDL, UDDI, SAML, EDI等)的制造资源管理系统,从而支持异构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本文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面向协同的制造资源管理业务建模技术、异构系统接口技术及实现框架、共享制造资源的建模方法、共享制造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算法等。在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一套基于E-HUB模式制造资源管理的原型系统。研究成果将为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以及业务互动提供有效支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综述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及商务模式研究中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2)文献探讨了基于开放式电子商务标准和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平台建设,分析了RosettaNet标准以及E-HUB模式的集成策略。有效的重用和共享各分布异构系统的现有制造资源。(3)设计并实现了E-HUB系统模型,对基于E-HUB模式的共享资源模型、基于质量的制造资源服务选择、基于遗传算法的服务选择优化进行了研究。证明E-HUB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4)设计并探讨了E-HUB模式制造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环境下企业数据交换安全技术和网络入侵检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5)研究了基于AHP的制造资源模糊评估方法,在对制造资源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E-HUB模式供应链管理的数学模型、并改进了制造资源评价及优化算法。(6)将基于E-HUB模式的制造资源管理系统集成的设计研究结果应用于部分中小企业,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多异构信息系统集成提供更全面的参考。通过以上研究和开发,改进了传统制造资源优化算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E-HUB系统结构模型,为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以及业务互动提供有效支撑,也为相关领域的资源共享和服务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费晓强[6](2009)在《面向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设计和信息平台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加入WTO以后,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摩托车行业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繁重的设计负担不能只由大型龙头企业承担,因此就产生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品协同设计,同步开发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整车企业牵头,负责研究关系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高新尖端技术,配套企业紧密配合,担负起一般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工作,形成紧密的团队协作关系,对产品进行同步开发。本文以重庆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为依托,以汽车摩托车行业的协同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协同交互模式和产品开发流程,指出目前协同开发的缺陷,提出企业间协同设计的需求;在充分考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管理的思想,构建了整车企业与配套企业开展产品协同设计项目过程中的协同交互模式;为满足项目团队整车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协同交互,引出介绍了基于ASP模式的协同设计平台的功能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基于ASP模式的协同设计平台解决产品开发中整车企业进行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与配套企业进行技术沟通等问题。最后,作为对以上研究的验证,本文以满足企业间协同设计需求的迈特“协同产品商务平台”在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情况为例,介绍了摩托车行业利用协同设计平台实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和技术交流,从而实现产品协同开发设计的过程。
段佳伟[7](2009)在《面向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间关联业务的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产业链中的上下游的合作企业如何实现实时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快速有效的进行网络化的业务协作,已成为关乎产业链竞争水平的重要因素。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产业链的服务平台,是实现产业链中企业高效协作的有力手段。本文以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间的关联业务为对象,研究了产业链中企业的构成特点与业务关联,对其关联业务的信息化需求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建立了基于信息服务平台企业协作的业务模型、设计了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模型以及协同门户网、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平台以及协同工具的功能模型,研究了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和运行、实施模式,并对企业如何实施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了探讨。研究过程及内容如下:①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间业务关联及协作需求分析企业间关联业务以及协作需求的分析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本文结合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了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的构成以及特点、关联业务的内涵,总结出了企业间关联业务的四种类型,即商务关联、设计关联、制造关联和服务关联,并根据这些不同的业务关联对其协作需求进行了分析。②面向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间关联业务的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首先根据企业的协作需求建立基于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过程业务模型,其次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型,然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了总体的设计,最后研究了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将平台的服务模式定为三种,即信息内容服务、基于ASP的软件服务和业务外包服务。③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信息服务平台的价值必须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所以研究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模式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根据产业链中企业构成的特点和平台自身技术架构的特点,提出两种平台的运行模式,即核心企业购买并自行运营的模式和第三方提供租用服务的运行模式,另外对平台的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步骤,最后结合两个案例介绍了信息服务平台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效果。
卢晓红[8](2007)在《面向ASP的协同设计与车间生产物流精益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信息化总体水平的低下以及生产管理方式的粗放,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企业发展壮大的严重障碍。本文结合863计划项目“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ASP平台开发”研究和大连理工大学与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精益生产项目,以支持信息化、服务化、精益化建设的网络化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关键方法和技术实现为主要内容。采用理论方法研究与计算机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网络化制造ASP平台,设计实现了基于该平台的产品协同设计系统及车间生产物流精益规划系统。首先论述了网络化制造ASP的产生背景及研究进展,对网络化制造ASP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探讨了中国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和车间生产物流规划领域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通过网络化制造ASP平台实施产品协同设计与车间生产物流精益规划研究的构想。网络化制造ASP应用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也是后续研究的支撑。在平台构建部分,首先分析了目前制造企业对网络化制造ASP应用服务平台的总体需求,明确了系统的目标;其次,进行了ASP平台的总体设计,建立了网络化制造ASP系统基于B/S模式的信息结构模型和基于多Agent的工作流程模型;最后,提出了基于UML的系统功能模型和应用系统软件服务模型。网络化制造ASP平台提供的专业服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ASP服务平台提供产品协同设计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完成车间生产物流精益规划,主要实现了车间物料搬运系统的精益规划及生产线精益化布局设计。协同设计系统在网络化制造ASP平台的应用研究部分对协同设计系统的功能、组成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建立了系统的网络结构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Petri网的协同设计过程模型及基于CPN网的协同设计协作模型,分析了系统的程序结构,建立了系统的软件实现模型,探讨了系统数据库及系统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对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开发了基于网络化制造ASP应用服务平台的协同设计原型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在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电热水瓶的设计。车间物料搬运系统的精益规划及其在ASP平台的应用研究,主要探讨通过ASP平台解决重型机械制造企业车间物料搬运问题的方案。将各工作地请求物料装卸和搬运作业抽象为请求的排队问题。车间物料搬运系统精益化规划研究主要包括基于遗传算法的初始遍历精益化调度研究和基于排队论的精益化调度算法和仿真研究。通过对车间物料搬运系统的概括和抽象,结合精益生产理念,建立了基于排队理论的仿真模型,并将该仿真系统在ASP平台上开放。通过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吊车调度问题的算例分析,得出目标变量随加工时间、装卸服务时间、各工作地服务请求初始到达时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综合考虑了装卸服务时间和各工作地工作时间这两种主要随机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吊车精益规划算法与传统调度算法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所设计的精益调度算法明显优于目前实际操作中惯用的调度算法。面向ASP的生产线精益化布局研究部分,首先探讨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建立了系统的过程模型及功能模型,并在深入分析布局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生产线精益化布局系统;其次,建立了生产线U型布局的平衡模型;最后,在生产线精益化布局和平衡优化基础上制定了标准作业。本文的研究旨在完善面向制造系统专业化服务的ASP模式理论,丰富网络化制造ASP实施模式与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信息化方法,为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陈继刚[9](2006)在《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带来了制造业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也为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铝合金轮毂制造业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中的优势行业,论文基于典型的铝合金轮毂制造企业,研究与开发其集成制造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论文绪论部分综述研究背景与相关文献,说明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然后,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如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论文分析了制造模式的发展与转变、现代集成制造概念,研究了独立企业与集团企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构成。针对铝合金轮毂业的企业战略、产品与制造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给出了铝合金轮毂制造系统的信息集成模式。论文对集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述了信息系统建模方法,提出了集成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应用体系;详细地阐述了系统开发中,面向对象的基于UML建模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阐述了软件开发中的B/S模式,以及ASP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论文针对基于定单的生产计划过程进行了研究,然后,阐述了相关几个量的数学处理方法。论文研究了铝合金轮毂集成开发体系,提出了开发体系的概念、特点、结构模型,并设计了集成开发流程、集成开发平台、异地敏捷开发系统。针对原型企业,论文对制造信息进行了分析与汇总,建立了铝合金轮毂企业的市场与经营流程,描述了集成的生产制造与质量保证信息流程。基于各类信息过程与流程,进行了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与信息结构设计。最后,论文阐述了所开发系统的实现过程。通过阐述各功能模块的具体组成设计,以及提供的丰富的开发界面,详细地介绍了系统模块的实现,简述了系统运行、维护和应用效果。论文研究与原型系统开发,可以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信息建设,尤其对铝合金轮毂制造,提供参考。
代媛[10](2006)在《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实现》文中认为网络化制造是适应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先进制造模式,它强调企业间的协作和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并以此达到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达到产品设计制造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目标。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对网络化制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的功能体系结构,即在共享资源支撑下,利用应用工具集,为联盟企业提供资源集成与管理、企业间协同工作支持、网络化制造服务以及共享资源维护与安全控制等服务功能。通过对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的分析,开发了由制造资源共享模块、制造资源信息模块、制造技术专题模块、会员管理中心等功能模块组成的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原型系统;其次着重研究了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获取和集成技术、任务分配技术、异地协同工作技术、信息集成化管理技术等平台关键实施技术;然后,深入分析了共享平台在当前运行和部署环境下面对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威胁,通过对当前网络安全技术和开发环境安全机制的研究,从代码安全、数据库安全和通信安全三个方面对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安全机制的实现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作为系统底层支持,详细介绍了用ASP开发B/S模式的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的实现。
二、基于ASP的协作任务描述与异地资源配置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SP的协作任务描述与异地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地级市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4.1 系统核心功能 |
1.4.2 系统的创新点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2 系统设计 |
2.1 总体结构设计 |
2.1.1 软件结构设计 |
2.1.2 功能结构设计 |
2.1.3 网络结构设计 |
2.2 技术架构设计 |
2.2.1 部署设计 |
2.2.2 流程引擎技术 |
2.2.3 中间件技术 |
2.2.4 ASP.NET技术 |
2.2.5 数据库设计 |
2.2.6 文档存储设计 |
2.2.7 消息中心设计 |
2.2.8 接口设计 |
2.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2.3.1 公文管理设计 |
2.3.2 发文管理设计 |
2.3.3 收文管理设计 |
2.3.4 信息管理设计 |
2.3.5 档案管理设计 |
2.3.6 系统机构管理设计 |
2.3.7 资料共享交换设计 |
2.4 分中心设计 |
2.5 移动办公设计 |
2.5.1 手机APP设计 |
2.5.2 VPN远程技术设计 |
2.5.3 短信平台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实现 |
3.1 用户登录界面的实现 |
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3.2.1 公文管理的实现 |
3.2.2 发文管理的实现 |
3.2.3 收文管理的实现 |
3.2.4 信息管理的实现 |
3.2.5 档案管理的实现 |
3.2.6 系统机构管理的实现 |
3.2.7 资料共享交换的实现 |
3.3 分中心的实现 |
3.4 移动办公的实现 |
3.4.1 手机APP的实现 |
3.4.2 VPN远程技术的实现 |
3.4.3 短信平台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测试 |
4.1 测试目的 |
4.2 测试环境 |
4.3 功能测试 |
4.4 性能测试 |
4.4.1 测试场景一 |
4.4.2 测试场景二 |
4.5 测试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基于创新体系的德阳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制造业信息化平台技术综述 |
1.2 德阳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
1.3 德阳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德阳信息化平台总体架构及功能划分 |
2.1 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
2.2 德阳重型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平台总体架构 |
2.3 德阳重型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功能划分 |
2.4 德阳重装信息化平台运行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德阳信息化平台网络与数据库 |
3.1 产业链整合理论基础 |
3.2 德阳重装产业信息化平台网络方案设计 |
3.2.1 重要性 |
3.2.2 网络互联互通的实现方式 |
3.2.3 网络支撑方案选型 |
3.3 德阳信息化平台公共数据库方案设计 |
3.3.1 关键技术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德阳信息化平台协同设计和产品管理 |
4.1 ASP平台与协同设计技术概述 |
4.1.1 ASP的发展阶段 |
4.1.2 ASP模式的特点 |
4.1.3 ASP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德阳重装制造企业集群协同设计子平台 |
4.2.1 平台的逻辑架构 |
4.2.2 平台的物理构建 |
4.3 产品协同设计 |
4.3.1 关键技术 |
4.3.2 特点 |
4.3.3 协同设计的工作方式 |
4.4 PDM产品数据管理 |
4.4.1 关键技术 |
4.4.2 产品数据管理 |
4.5 协同设计平台的实践 |
4.5.1 系统登录 |
4.5.2 发布协同设计需求信息 |
4.5.3 任务分包和协同设计 |
4.5.4 协同设计 |
4.5.5 项目进度监控和项目验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德阳信息化平台资源共享服务 |
5.1 建设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
5.2 德阳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信息化平台架构设计 |
5.2.1 服务流程 |
5.2.2 主要功能 |
5.3 网络化协同生产性服务 |
5.3.1 结构模块 |
5.3.2 会员注册管理模块 |
5.3.3 新闻信息模块 |
5.3.4 讨论BBS模块 |
5.3.5 在线人才模块 |
5.3.6 视频点播模块 |
5.3.7 共享资源下载模块 |
5.3.8 供应商协同生产性服务 |
5.4 基于XML的资源模型与资源描述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德阳信息化平台敏捷制造 |
6.1 敏捷制造(AM)简介 |
6.2 敏捷制造阶段功能分析 |
6.3 德阳重装产品敏捷制造技术路线 |
6.4 德阳东汽MAS制造自动化系统实践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协同服务与教育培训 |
7.1 协调服务需求研究 |
7.2 协同服务研究现状 |
7.2.1 国外现状 |
7.2.2 国内现状 |
7.3 协同服务模型 |
7.3.1 服务的主要内容 |
7.3.2 协同服务运行机理模型研究 |
7.4 协同服务功能描述和系统实现 |
7.4.1 数学模型 |
7.4.2 协同服务系统的控制与流程 |
7.4.3 务模型设计 |
7.4.4 务数据库设计 |
7.4.5 任务规划算法 |
7.4.6 系统的实现 |
7.5 教育培训的功能描述和系统实现 |
7.5.1 系统搭建思路 |
7.5.2 网络(Internet)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
7.5.3 数据库的选择 |
7.5.4 系统搭建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等 |
(3)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其加工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1 现代制造业面临的制造环境 |
1.1.2 网络化协作加工——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
1.1.3 网络化协作加工面临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语义描述及集成服务机制研究 |
2.1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的属性构成及特点 |
2.1.1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的属性构成 |
2.1.2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的特点及集成需求 |
2.2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本体建模及语义描述 |
2.2.1 本体建模及语义描述方法 |
2.2.2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本体建模及语义描述 |
2.3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注册发布机制及搜索匹配算法 |
2.3.1 基于扩展UDDI 的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注册发布机制 |
2.3.2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搜索匹配算法 |
2.4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集成服务运行模式 |
2.4.1 基于资源池的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集成服务框架 |
2.4.2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集成服务运行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选择目标体系及决策框架模型研究 |
3.1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选择决策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 |
3.1.1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选择决策目标体系 |
3.1.2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
3.2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选择决策框架模型 |
3.2.1 决策矢量的构成 |
3.2.2 技术经济模型的构成 |
3.2.3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选择的决策模型 |
3.3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决策框架模型的求解方法 |
3.3.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概述 |
3.3.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模型求解过程 |
3.4 应用验证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4 多任务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研究 |
4.1 多任务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描述 |
4.2 多任务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3 多任务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求解方法 |
4.3.1 遗传算法概述 |
4.3.2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 |
4.4 应用验证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协作加工支持系统研究 |
5.1 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协作加工支持系统的需求分析 |
5.2 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协作加工支持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5.2.1 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 |
5.2.2 系统的功能结构 |
5.2.3 系统的运行模式 |
5.3 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协作加工过程信息交互与业务协作支持技术 |
5.3.1 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概述 |
5.3.2 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协作加工过程实时信息采集方法 |
5.3.3 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协作任务可制造性协同分析技术 |
5.3.4 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数控程序协同编制支持技术 |
5.4 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协作加工支持系统的实现关键技术 |
5.4.1 系统实现开发架构 |
5.4.2 基于Web Services 的企业应用组件库 |
5.4.3 基于Web Services 组件的业务流程配置与重用 |
5.5 本章小结 |
6 应用实例: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网络化协作加工支持系统 |
6.1 项目背景介绍 |
6.2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网络化协作加工支持系统的应用案例 |
6.2.1 应用企业简介——重庆力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6.2.2 力波公司协作加工业务管理现状 |
6.2.3 力波公司对网络化协作加工支持系统的需求分析 |
6.2.4 力波公司网络化协作加工支持系统应用情况 |
6.2.5 力波公司网络化协作加工支持系统的应用效果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4)基于DNA遗传算法的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协同制造的研究现状 |
1.2.1 协同制造的特点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协同制造资源分类与管理 |
2.2.1 协同资源特点 |
2.2.2 协同制造资源分类 |
2.2.3 协同制造资源的管理 |
2.3 协同制造资源建模技术研究 |
2.3.1 协同制造资源模型分析 |
2.3.2 基于UML 的协同制造资源建模 |
2.4 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
2.4.1 协同制造资源预配置 |
2.4.2 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NA-GA 算法及其在多目标车间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遗传算法研究 |
3.2.1 遗传算法特点 |
3.2.2 遗传算法流程 |
3.2.3 遗传算法应用 |
3.2.4 遗传算法研究进展 |
3.3 DNA 计算研究 |
3.3.1 DNA 计算的本质与原理 |
3.3.2 DNA 计算模型及操作 |
3.3.3 DNA 分子计算的实现途径 |
3.3.4 DNA 计算的应用 |
3.3.5 DNA 计算研究进展 |
3.4 基于DNA 计算的遗传算法研究 |
3.4.1 基于DNA 计算的遗传算法特点 |
3.4.2 基于DNA 计算的遗传算法分析 |
3.4.3 基于DNA 计算的遗传算法应用 |
3.5 基于DNA-SGA 算法的多目标车间协同资源柔性优化配置技术 |
3.5.1 数学模型 |
3.5.2 实例仿真 |
3.6 基于DNA-SGA 算法的多目标车间协同资源模糊优化配置技术 |
3.6.1 数学模型 |
3.6.2 实例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类改进的DNA-GA 算法及其在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RNA-SIGA 算法设计及仿真性能分析 |
4.2.1 四进制编码及初始化 |
4.2.2 适应度计算和分区选择操作 |
4.2.3 分区动态自适应交叉及变异操作 |
4.2.4 RNA-SIGA 算法步骤 |
4.2.5 RNA-SIGA 算法性能分析 |
4.3 基于 RNA-SIGA 的协同制造企业间合作伙伴选择 |
4.3.1 数学模型 |
4.3.2 实例仿真 |
4.4 DNA-DIGA 算法设计及仿真性能分析 |
4.4.1 双单链编码及初始化 |
4.4.2 基于Pareto 排序的适应度计算和选择操作 |
4.4.3 渐变和突变交叉及分类动态变异操作 |
4.4.4 DNA-DIGA 算法步骤 |
4.4.5 DNA-DIGA 算法性能分析 |
4.5 基于DNA-DIGA 算法的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 |
4.5.1 数学模型 |
4.5.2 实例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NA-GA 算法的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研究 |
5.1 引言 |
5.2 系统总体介绍 |
5.2.1 系统框架 |
5.2.2 系统功能架构 |
5.3 系统开发环境分析及工具选择 |
5.3.1 系统开发环境分析 |
5.3.2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
5.4 系统主要功能 |
5.5 系统运行实例 |
5.5.1 系统主页面 |
5.5.2 资源定义和封装 |
5.5.3 协同信息发布 |
5.5.4 资源检索和评价 |
5.5.5 资源优化配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E-HUB模式制造资源管理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E-HUB模式及效益体系 |
2.1 网络化制造系统发展模式的演变 |
2.1.1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模式 |
2.1.2 企业信息化的模式发展过程 |
2.2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发展策略 |
2.3 企业商业模式的演变 |
2.3.1 商业模式的概念 |
2.3.2 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 |
2.4 E-HUB模式的应用效益分析 |
2.4.1 企业E-HUB应用效益 |
2.4.2 E-HUB模式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
2.5 企业总体应用集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E-HUB模式的应用标准及集成策略分析 |
3.1 E-HUB应用实施的标准体系 |
3.1.1 新一代WEB标准化发展趋势 |
3.1.2 系统接口方式 |
3.1.3 UDDI服务实施的体系架构 |
3.2 RosettaNet标准 |
3.3 E-HUB模式的集成策略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E-HUB系统模型结构分析 |
4.1 E-HUB系统的总体功能架构研究 |
4.2 基于E-HUB平台的共享资源模型 |
4.3 E-HUB平台的评价指标体系 |
4.4 基于遗传算法的服务选择优化研究 |
4.5 应用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E-HUB系统安全策略 |
5.1 E-HUB平台安全策略体系 |
5.2 面向E-HUB平台的数字签名算法 |
5.3 E-HUB模式的数字签名安全建模 |
5.4 E-HUB平台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E-HUB模式资源评价及优化算法 |
6.1 基于AHP的制造资源模糊评估方法 |
6.1.1 评价流程 |
6.1.2 制造资源各因素权重计算方法 |
6.1.3 基于AHP的制造资源指标模糊方法 |
6.2 基于制造资源约束的供应链优化算法 |
6.2.1 供应链管理的数学模型 |
6.3 E-HUB平台自动协商技术 |
6.3.1 协商业务模型设计 |
6.3.2 协商模式设计 |
6.3.3 模糊推理策略 |
6.3.4 自动协商技术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E-HUB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实现 |
7.1.基于E-HUB模式的网络制造系统的总体设计 |
7.2 E-HUB平台系统架构及功能 |
7.2.1 webMethods Fabric |
7.2.2 应用服务选择 |
7.2.3 平台的系统架构 |
7.2.4 实现的功能 |
7.3 E-HUB平台开发环境 |
7.4 E-HUB平台网络系统设计 |
7.4.1 数据库设计 |
7.4.2 基于中间件的数据源映射设计 |
7.4.3 面向服务的E-HUB模式Web服务集成 |
7.5 系统实现 |
7.5.1 系统的部分界面 |
7.5.2 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集成实现 |
7.5.3 基于Web服务接口的集成实现 |
7.6 E-HUB服务平台的应用效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面向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设计和信息平台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与特点 |
1.1.2 协同设计服务平台需要的提出 |
1.2 协同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1.2.1 协同设计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协同设计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3.1 政策引导 |
1.3.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
1.3.3 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2 协同设计与产业集群服务模式 |
2.1 协同设计的模式与方法 |
2.1.1 企业内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设计 |
2.1.2 企业与企业的协同设计 |
2.1.3 企业与用户的协同设计 |
2.2 协同设计服务平台的特点 |
2.3 协同设计信息服务平台的需求 |
2.4 协同设计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网络化协同设计平台体系结构与安全体系 |
3.1 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的功能需求 |
3.1.1 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的功能目标 |
3.1.2 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型 |
3.1.3 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的主要功能 |
3.2 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 |
3.2.1 系统的基本要求 |
3.2.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3.2.3 系统体系结构层次分析 |
3.3 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的运行模式 |
3.4 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的安全体系 |
3.4.1 认证体制 |
3.4.2 一次性口令身份认证 |
3.4.3 个人令牌 |
3.4.4 客户定制界面 |
3.5 本章小结 |
4 网络化协同设计平台的关键技术与实现 |
4.1 网络化协同平台的关键技术 |
4.1.1 网络化协同设计产品建模 |
4.1.2 网络化协同设计数据交换与共享技术 |
4.1.3 网络化协同设计中的任务协同 |
4.1.4 网络化协同设计冲突协调机制 |
4.1.5 网络化协同设计交互技术 |
4.1.6 基于网格的协同设计技术 |
4.2 网络化协同平台的实现 |
4.2.1 系统实现平台 |
4.2.2 基于MVC 模式的系统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ASP 协同设计平台应用实例 |
5.1 重庆力帆汽车研究院应用案例 |
5.1.1 重庆力帆汽车研究院简介 |
5.1.2 汽车开发项目质量管理APQP 流程 |
5.2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案例 |
5.2.1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5.2.2 与零部件企业间的协同设计流程 |
5.2.3 与零部件企业间的协同设计过程 |
5.2.4 协同设计平台实施成效 |
5.3 作者在应用实施中的主要工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面向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间关联业务的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1.1 产业链与产业价值链 |
1.1.2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1.1.3 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历程 |
1.1.4 国内现有服务平台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
1.2 面向制造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背景 |
1.2.1 政策的引导 |
1.2.2 世界制造业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
2 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间的业务关联及协作需求分析 |
2.1 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企业的构成及特点 |
2.1.1 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企业的构成 |
2.1.2 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分析 |
2.1.3 产业链中企业的层次与协作关系 |
2.2 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 |
2.2.1 产业链中企业之间业务关联的内涵和实质 |
2.2.2 企业间关联业务的分类描述 |
2.3 基于关联业务的协同需求分析 |
2.3.1 商务关联的协同需求分析 |
2.3.2 设计关联的协同需求分析 |
2.3.3 制造关联的协同需求分析 |
2.3.4 基于信息服务平台的业务协作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制造业产业链企业间关联业务的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 |
3.1 信息服务平台的业务建模 |
3.1.1 面向商务关联的协同门户网业务建模 |
3.1.2 面向设计关联的协同设计平台业务建模 |
3.1.3 面向制造关联的协同制造平台业务建模 |
3.2 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型 |
3.2.1 协同门户网功能建模 |
3.2.2 协同设计平台功能建模 |
3.2.3 协同制造平台的功能建模 |
3.2.4 协同工具功能建模 |
3.3 信息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 |
3.3.1 信息服务平台的组成架构 |
3.3.2 平台具有的优点 |
3.3.3 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架构 |
3.4 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4 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模式及实施方法 |
4.1 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架构(如图4.1) |
4.1.1 面向汽车、摩托车行业的协同设计应用方案 |
4.1.2 面向单件小批制造行业的应用方案 |
4.1.3 面向大批量制造行业的协同供应链管理平台 |
4.2 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与实施方法 |
4.2.1 核心企业购买平台并自营的运行模式 |
4.2.2 基于第三方服务的运行模式 |
4.3 实施方法研究 |
4.3.1 协同平台实施成功的关键方法 |
4.3.2 实施步骤(如图4.7) |
5 应用案例及实施效果 |
5.1 协同设计应用案例 |
5.1.1 实施内容 |
5.1.2 JL 协同设计应用业务流程(如图5.1) |
5.1.3 JL 与供应商展开协同设计过程的实现 |
5.1.4 实施效果 |
5.2 协同制造应用案例 |
5.2.1 实施内容 |
5.2.2 CY 协同制造应用业务流程(如图5.16) |
5.2.3 CY 协同应用过程实现 |
5.2.4 协同制造平台在CY 的应用效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8)面向ASP的协同设计与车间生产物流精益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网络化制造ASP实施模式简介 |
1.2.2 基于网络化制造ASP的产品开发研究 |
1.2.3 车间生产物流精益规划研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课题来源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课题来源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4.1 论文总体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网络化制造ASP应用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2.1 制造企业对网络化制造ASP应用服务的总体需求 |
2.1.1 应用需求 |
2.1.2 功能需求 |
2.1.3 性能需求 |
2.2 网络化制造ASP应用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
2.2.1 基于B/S模式的信息结构模型设计 |
2.2.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2.3 系统的支持技术及标准体系 |
2.3 基于Agent的系统工作流程模型设计 |
2.3.1 系统工作流程模型 |
2.3.2 资源库管理分系统Agent的划分 |
2.3.3 Agent的结构描述 |
2.3.4 Agent间的通讯 |
2.3.5 多Agnet系统的开发技术 |
2.4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及其UML描述 |
2.5 应用系统服务的用例模型及活动模型 |
2.6 网络化制造ASP应用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2.6.1 平台的开发环境 |
2.6.2 系统的运行情况 |
2.7 本章小结 |
3 协同设计系统在ASP平台的应用研究 |
3.1 基于ASP平台的协同设计系统结构设计 |
3.1.1 系统设计目标 |
3.1.2 系统设计要求 |
3.1.3 系统的网络结构模型和集成模型设计 |
3.2 基于ASP平台的协同设计系统功能设计 |
3.2.1 系统功能需求 |
3.2.2 系统功能摸块设计 |
3.2.3 信息共享分系统 |
3.2.4 协同设计分系统 |
3.2.5 协同管理分系统 |
3.3 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3.1 信息共享子系统 |
3.3.2 协同设计子系统 |
3.3.3 协作管理分系统的功能分析 |
3.5 基于ASP平台和J2EE规范的协同设计原型系统设计 |
3.5.1 系统应用环境配置及程序部署 |
3.5.2 系统的逻辑关系 |
3.5.3 数据表间逻辑关系设计 |
3.5.4 数据库安全性设计 |
3.5.5 应用层的访问控制安全及服务器端安全 |
3.6 系统应用 |
3.6.1 案例背景 |
3.6.2 系统运行实例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ASP平台的车间物料搬运精益规划研究 |
4.1 引言 |
4.2 重型机械加工车间物料搬运问题特点及研究现状 |
4.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4.4 基于遗传算法的物料搬运设备初始遍历精益化调度研究 |
4.4.1 遗传算法简介 |
4.4.2 GA求解物料搬运设备初始遍历精益化调度问题的步骤 |
4.4.3 物料搬运设备初始遍历调度问题的模型抽象及算法实现 |
4.5 基于排队论的物料搬运系统精益规划研究 |
4.5.1 基于排队论的物料搬运系统精益规划研究 |
4.5.2 车间物料搬运精益规划仿真实现 |
4.6 车间物料搬运系统精益规划服务在ASP平台的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ASP平台的生产线精益化布局及平衡研究 |
5.1 引言 |
5.2 布局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和方法研究 |
5.2.1 布局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 |
5.2.2 布局设计方法简介 |
5.3 生产线精益化布局系统总体设计 |
5.3.1 系统的结构设计 |
5.3.2 系统设计流程 |
5.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4 布局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
5.4.1 系统仿真概论 |
5.4.2 布局系统建模 |
5.4.3 布局系统仿真流程设计 |
5.4.4 系统模块设计 |
5.4.5 数据库设计 |
5.6 布局系统应用实例及在ASP平台的实现 |
5.6.1 汽缸套原生产线布局分析 |
5.6.2 U型生产线的平衡优化 |
5.6.3 布局仿真系统在汽缸套生产线布局案例中的应用研究 |
5.6.4 标准作业的制定及统计计算 |
5.6.5 生产线精益化布局系统在ASP平台的实现 |
5.7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摘要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铝合金轮毂制造信息集成模式 |
2.1 制造模式的发展与转变 |
2.2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模式 |
2.3 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系统的信息集成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集成信息系统的建模体系 |
3.2 集成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 |
3.3 信息系统的几个数学处理方法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轮毂产品集成开发平台研究与设计 |
4.1 产品开发概况 |
4.2 集成开发流程设计 |
4.3 集成开发体系 |
4.4 集成开发平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成制造信息系统设计 |
5.1 制造信息汇总 |
5.2 集成制造信息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5.3 集成制造信息系统总体信息结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集成制造信息系统实现 |
6.1 系统开发与实现过程规划 |
6.2 系统开发与实现 |
6.3 系统运行、维护与应用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网络化制造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1.2.1 网络化制造的内涵 |
1.2.2 网络化制造的基本特征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网络化制造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课题来源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课题的来源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设计 |
2.1 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的设计构想 |
2.2 制造资源的构成 |
2.3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的需求分析 |
2.3.1 中小企业对资源共享的需求 |
2.3.2 资源富有型单位对资源共享的需求 |
2.4 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的结构设计与运行模式 |
2.4.1 共享平台的结构设计 |
2.4.2 共享平台的运行模式 |
2.5 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的功能设计 |
2.5.1 共享平台的总体框架 |
2.5.2 共享平台的功能模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关键技术研究 |
3.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获取技术研究 |
3.1.1 搜索策略选择以及资源规范模型 |
3.1.2 系统资源获取实现过程 |
3.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资源集成技术研究 |
3.2.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集成框架 |
3.2.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的集成过程 |
3.2.3 制造资源集成机制的建立 |
3.3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任务分配技术研究 |
3.3.1 动态任务分配的概念模型 |
3.3.2 基于任务的资源最佳选择算法 |
3.3.3 动态任务分配策略 |
3.3.4 任务分配机制的建立 |
3.4 基于资源共享的异地协同工作技术研究 |
3.4.1 异地协同工作的运作流程 |
3.4.2 子午线轮胎模具异地协同设计系统 |
3.5 实现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的其他关键技术 |
3.5.1 网络信息化管理技术 |
3.5.2 基于ASP 网站的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的安全机制设计 |
4.1 共享平台安全机制的框架设计 |
4.2 共享平台的代码安全 |
4.2.1 代码安全隐患 |
4.2.2 共享平台代码访问安全的实现 |
4.3 共享平台的数据库安全 |
4.3.1 数据库的锁定 |
4.3.2 共享平台数据库库文加密的实现 |
4.4 共享平台的通信安全 |
4.4.1 SSL 安全加密机制 |
4.4.2 共享平台信息安全传输的实现 |
4.5 共享平台中的其他安全配置 |
4.5.1 服务器端安全配置 |
4.5.2 防火墙配置 |
4.6 共享平台安全操作流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平台的实现 |
5.1 共享平台异地协同工作的实现 |
5.1.1 图像的浏览及标注 |
5.1.2 音视频协同交互 |
5.1.3 电子白板的协同感知 |
5.2 共享平台数据库设计 |
5.3 共享平台用户管理机制的实现 |
5.3.1 平台权限设计 |
5.3.2 会员管理中心 |
5.4 共享平台区域资源配置中心的实现 |
5.4.1 制造资源信息管理 |
5.4.2 在线预约资源 |
5.5 共享平台设计咨询管理中心的实现 |
5.6 共享平台任务管理的实现 |
5.7 共享平台资源运行监控平台的实现 |
5.8 共享平台制造资源搜索的实现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ASP的协作任务描述与异地资源配置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地级市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史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2]基于创新体系的德阳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研究[D]. 司徒渝.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3]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其加工支持系统研究[D]. 尹胜. 重庆大学, 2011(12)
- [4]基于DNA遗传算法的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D]. 聂书志. 华南理工大学, 2010(12)
- [5]E-HUB模式制造资源管理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研究[D]. 周桂贤.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9)
- [6]面向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设计和信息平台研究与应用[D]. 费晓强. 重庆大学, 2009(12)
- [7]面向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间关联业务的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 段佳伟. 重庆大学, 2009(12)
- [8]面向ASP的协同设计与车间生产物流精益规划研究[D]. 卢晓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5)
- [9]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研究[D]. 陈继刚. 燕山大学, 2006(02)
- [10]异地制造资源网络化共享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实现[D]. 代媛. 山东理工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