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针期喷施芸苔素对花生的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谢方[1](2021)在《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文中提出DA-6、复硝酚钠是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对多种农作物具有显着的增产、抗逆、抗病、改善品质、提早成熟等功效。现有研究中关于DA-6和复硝酚钠应用主要是通过叶面喷施,直接应用于种子的研究较少,而且在种子处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苗期,对全生育期田间效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的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种子拌种处理,研究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种子活力、田间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DA-6和复硝酚钠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的DA-6拌种处理可有效提高玉米种子活力,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对郑单958、先玉335、邦玉339使用150 mg/L的DA-6拌种处理后,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分别显着提高13.9%、13.7%、8.2%,并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幼苗根长和单株干重较其它各处理和对照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经150mg/L浓度的DA-6拌种处理后,田间的出苗率和苗重较对照和其它各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各处理浓度对灌浆初期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影响不显着。DA-6拌种处理可明显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显着提高叶色值,增强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能力,有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的提高,浓度为150 mg/L时效果最好。DA-6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籽粒的千粒重,提高了玉米产量,150 mg/L DA-6拌种处理下郑单958、先玉335较对照分别增产2.3%、2.49%。2、适宜浓度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效果和DA-6拌种处理效果相似,复硝酚钠在拌种浓度为200 mg/L时处理效果最佳。200 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后,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分别显着提高15.9%、12.4%、6.7%,并显着高于其它处理。200 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玉米幼苗的根长和单株干重,显着提高了三个玉米品种田间出苗率和苗重,显着提高了三个玉米品种拔节期到灌浆期的叶色值,显着提高三个玉米品种各个生育时期的地上干物质量。200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下,郑单958和邦玉339的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2%和2.1%。3、DA-6、复硝酚钠两者复配拌种处理对郑单958、先玉335、邦玉339三个玉米品种在种子活力、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和增产也均有影响,在100+100 mg/L时促进效果最好。但是在本试验条件下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不如单独施用的效果好,对于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赵加涛,杨向红,付正波,字尚永,刘猛道[2](2021)在《植物生长调节剂芸乐收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在大麦分蘖盛期、孕穗期、扬花灌浆期喷施1~3次芸乐收(0.01%芸苔素内脂可溶性液剂10 mL+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 mL+BD助剂15 g),研究喷施芸乐收对冬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芸乐收对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具有促进作用,有效穗增加8万~24万/hm2,穗实粒数增加1.2~2.6粒,千粒重增加0.1~1.5 g,白粉病减轻1级;喷施芸乐收具有增产作用,比对照增产766.6~1 099.9 kg/hm2,增加11.9%~17.0%,增收1 260.0~1 510.2元/hm2;增加产量与喷施次数呈正相关,投入产出比与喷施次数呈负相关;喷施一次时选择扬花灌浆期效果最佳,喷施2次时,分蘖盛期+扬花灌浆期组合最佳。
周芮[3](2021)在《五谷丰素浸种对直播水稻“广粮香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产量占比超过60%的主要农作物,其产量及品质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因此探寻水稻优良种植方式、提高水稻单产、改善水稻品质成为目前水稻生产的重要任务。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生产应用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水稻的生长发育,有效地解决了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本试验选用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WGF),以“广粮香2号”为供试品种,采用浸种的方式并设置6种不同处理组对水稻进行处理,无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K-1),清水对照组(CK-2),WGF以及WGF复配处理组,芸苔素以及芸苔素复配处理组为阳性对照组,系统地研究了WGF在直播水稻浸种中的作用,探究使用WGF对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影响,分析直播水稻植株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生理代谢、倒伏性、产量品质等方面的调控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在平皿催芽试验中,加入WGF的各处理组均有显着提高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效果,即浸种后的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芽长较对照组相比均达显着水平,且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芽长较清水对照组CK-2分别显着提高了2.05%、2.01%、22.47%、29.44%。(2)在托盘试验中,不同调节剂处理后的水稻种子分别在10%、20%和30%的土壤水分含量下均能提高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WGF处理组下的苗高、苗基宽和叶龄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均达最大值,其次为WGF复配处理组;且幼苗根长和根条数较对照组CK-1和CK-2均有显着增加的效果。得出经WGF以及WGF复配处理后的水稻幼苗受土壤不同水分含量的影响最小,且均能显着提高水稻各项生长指标。(3)在田间栽培试验中,WGF处理组能显着增加直播水稻各个生长时期的株高、茎基宽、分蘖数于分蘖期时水稻株高和茎基宽增幅最大,相比清水对照组CK-2分别显着增加了27.70%、14.81%;WGF处理组促进了直播水稻分蘖期植株鲜重及干物质的量积累,进而提高了分蘖期植株根冠比,其中WGF处理下的根冠比达各处理组间最大值为15.68%;在齐穗期时WGF处理后对分蘖数调控作用最显着,较清水对照组CK-2显着提高13.56%;WGF处理下的水稻植株于齐穗期时对剑叶长的调控效果最佳,齐穗期后的增长程度逐渐减少,WGF处理组下的剑叶面积在各生育时期中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有效调控植株各农艺现状,促进水稻生长发育。(4)不同调节剂处理后均促进了直播水稻植株生理代谢水平,提高剑叶SPAD值和氮平衡指数,其中经WGF处理后的水稻植株剑叶SPAD值显着高于对照组,WGF处理组下的剑叶氮平衡指数达各处理间最大值为19.36。(5)不同调节剂处理后均能影响直播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改善了齐穗期后的茎秆形态学特征,同时也提高了植株茎秆弯曲力矩和抗折力等茎秆力学特征,其中WGF处理组下的基部第2节间至穗顶长度和鲜重的增加效果最明显。WGF处理组下的茎秆抗折力处于各处理间最大值,茎秆弯曲力矩也显着提高且与其余各组均达显着水平。(6)WGF浸种处理后,直播水稻的穗长、有效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能够显着增加,通过提高水稻籽粒结实率增加水稻产量,其中WGF处理组下各产量构成要素指标均处于各处理组中最大值,但与WGF复配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WGF处理组对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增加效果最明显,较清水对照组CK-2理论产量增加了41.62%,实际产量增加了18.46%。(7)WGF浸种处理较对照组相比提高了水稻籽粒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达各处理间最大值,较清水对照组CK-2分别增加了0.70%、2.15%、4.24%。WGF复配处理组下的水稻籽粒长宽比较清水对照组CK-2增加了1.22%,达各处理组间最大值,且与WGF处理组的影响效果基本相同。
李颖,赵继浩,李金融,钱必长,刘兆新,高芳,杨东清,李向东[4](2020)在《外源6-BA对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花生根系生长和荚果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土柱栽培条件下,研究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胁迫下根系呼吸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及荚果产量的影响,为提高淹水胁迫下花生抗性及采用外源激素调控花生生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山花108为试验材料,以全生育时期正常水分管理(CK)为对照,设置苗期(V3)、花针期(R3)、结荚期(R5)、饱果期(R7)4个淹水时期,于淹水10 d后喷施15 mg·L-1的6-苄基腺嘌呤(6-BA),共9个喷施组合处理,即全生育时期正常水分管理(CK)、苗期淹水(V3-W)、苗期淹水后喷施外源细胞分裂素(V3-S)、花针期淹水(R3-W)、花针期淹水后喷施外源细胞分裂素(R3-S)、结荚期淹水(R5-W)、结荚淹水后喷施外源细胞分裂素(R5-S)、饱果期淹水(R7-W)、饱果期淹水后喷施外源细胞分裂素(R7-S)。处理后每隔5 d,取样测定根系无氧呼吸酶、有氧呼吸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根系干重及根长密度等指标。【结果】淹水显着降低了20—60 cm土层的根系干重及根长密度。淹水结束后,V3-W处理20—40 cm土层无根系。2018与2019生长季,R3-S处理20—60 cm土层根系干重及根长密度比R3-W处理平均提高5.15%和8.59%。淹水提高了根系乙醇脱氢酶(A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降低了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淹水结束后,V3-W处理ADH和LDH活性分别提高了12.49倍和18.99倍,而MDH活性降低了65.15%。与CK相比,2018与2019生长季V3-W、R3-W、R5-W、R7-W处理ABA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22.71%、15.81%、10.57%、5.64%,而喷施6-BA显着降低了R3时期ABA含量,较R3-W处理降低了7.60%。淹水降低了根系ZR含量,淹水结束后,2018与2019生长季V3-W、R3-W、R5-W、R7-W分别较CK平均降低了16.84%、15.61%、15.35%、8.51%;喷施6-BA增加了R3时期ZR含量,较R3-W处理增加了5.47%。淹水显着降低R5时期单株结果数与单株产量,2018年分别下降38.39%和30.43%;2019年分别下降31.60%和25.06%。R3时期在2018与2019生长季喷施6-BA后分别较R3-W处理增产5.38%、6.91%。【结论】淹水后喷施外源6-BA通过降低根源ABA含量,增加ZR含量,提高根系ADH、MDH活性,降低LDH活性,增强根系呼吸性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增加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从而增加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最终提高产量。
左官强[5](2020)在《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保证粮食供应至关重要。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调控作物生长,改善光合,增加产量。为明确新型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1-(3,3-二甲基-2-氧代丁基)-1H-1,2,4-三氮唑-3-羧酸(CGR3-1)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为调节剂在大豆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8年在国家杂粮中心盆栽场进行盆栽试验,以合丰50和垦丰16为供试大豆品种,以清水喷施为对照,研究了CGR3-1对大豆光合特性、产量以及脂肪酸组成的调控效应,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V3期喷施CGR3-1显着提高了合丰50始花期(R1)和鼓粒盛期的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7.68%和21.90%,垦丰16始花期光合速率显着提高了97.16%。R1期喷施CGR3-1对大豆净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合丰50 R1期的气孔导度(gs)以及合丰50 R6期和垦丰16鼓粒始期(R5)的胞间CO2浓度(Ci)提升显着。R5期喷施CGR3-1对大豆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无显着影响。2.第三节期(V3)喷施CGR3-1显着降低了鼓粒盛期(R6)合丰50和垦丰16叶片淀粉积累,并分别下降2.03%和14.11%。CGR3-1显着增加了合丰50籽粒蔗糖含量,降低了荚皮中蔗糖含量。对于垦丰16,CGR3-1显着降低了籽粒中蔗糖含量,提高了荚皮蔗糖含量。R1期应用CGR3-1提高了合丰50叶片蔗糖含量,但降低了淀粉积累。与对照相比,合丰50 CGR3-1处理籽粒蔗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下降53.89%和24.21%。R1期喷施CGR3-1显着增加了R6期垦丰16籽粒淀粉含量,较对照增加了47.62%。CGR3-1显着增加了合丰50荚皮淀粉含量,显着降低了垦丰16荚皮蔗糖含量。R5期喷施CGR3-1增加了R6期合丰50和垦丰16叶片淀粉含量。与对照相比,合丰50 CGR3-1处理籽粒蔗糖含量增加了34.59%,而垦丰16则降低了25.49%。此外,CGR3-1也降低了R6期垦丰16荚皮淀粉含量。3.V3期喷施CGR3-1降低了大豆百粒重。R1期CGR3-1处理提高了合丰50大豆百粒重,增加了垦丰16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使产量提高27.62%。R5期应用CGR3-1后,合丰50百粒重较对照提高9.98%,而垦丰16则降低3.52%。V3期应用CGR3-1有利于合丰50亚油酸含量增加。4.始花期(R1)喷施CGR3-1能够调控大豆叶片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且合丰50和垦丰16对植物生长调节剂CGR3-1的响应不同。CGR3-1提高了垦丰16中HEMA(Glyma.04G089800),CHLI(Glyma.07G204300),CHLM(Glyma.05G200500,Glyma.08G007900)叶绿素合成基因表达水平。CHLI(Glyma.07G204300)和CHLM(Glyma.05G200500,Glyma.08G007900)在合丰50叶片表达中有所增加,但同时也诱导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HEMA(Glyma.04G089800)的下调以及血红素合成基因HEMH(Glyma.04G050400)的上调。综上所述,CGR3-1能够增加作物产量,并以R1期喷施CGR3-1对大豆垦丰16的增产效应最为显着。R1期处理的大豆植株叶绿素合成增加,通风透光性好,整株叶片受光率强,产量较V3和R5期高。V3期应用CGR3-1有利于合丰50籽粒亚油酸含量的增加。
王祯仪[6](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李颖[7](2020)在《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站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试验采用土柱栽培,以山花108为试验材料,设正常水分管理(生育期内保持田间持水量60%?70%)(CK)、苗期淹水(V3-W)、苗期淹水后喷施6-BA(V3-S)、花针期淹水(R3-W)、花针期淹水后喷施6-BA(R3-S)、结荚期淹水(R5-W)、结荚期淹水后喷施6-BA(R5-S)、饱果期淹水(R7-W)、饱果期淹水后喷施6-BA(R7-S)9个处理。系统研究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根系、叶片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淹水显着降低了20-40和40-60 cm土层的根系干重及根长密度。不同生育时期相比,苗期淹水显着提高了根系乙醇脱氢酶(A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根源脱落酸(ABA)含量,降低了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和根源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T+ZR)含量。淹水后喷施6-BA可增加根源ZT+ZR含量,抑制ABA含量升高,改善根系呼吸酶活性,促进根系生长。2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淹水胁迫下,花生净光合速率(Pn)、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PSⅡ)性能指数(PIABS)和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玉米素(ZT)、玉米素核苷(ZR)、生长素(IAA)含量降低;叶片脯氨酸(Pro)、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及脱落酸(ABA)含量升高。不同生育时期相比,结荚期淹水各指标变化幅度较大,花针期淹水次之,苗期与饱果期淹水影响较小。淹水后喷施6-BA可提高叶片Pn、SPAD值、Fv/Fm、PIABS、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与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ZT、ZR、IAA含量,降低了MDA与ABA含量。说明,喷施6-BA可以改善淹水花生叶片生理功能、延缓叶片衰老,缓解淹水造成的不良影响。3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花生不同时期淹水明显降低了荚果和籽仁产量,以结荚期淹水产量降低最明显,其次是花针期与饱果期,苗期淹水影响较小。结荚期淹水显着降低了花生的单株结果数与双仁果率,提高了千克果数,产量降低20.74%-30.43%;花针期淹水显着降低花生的单株结果数,产量降低16.94%-18.94%;饱果期淹水对出仁率影响较大。淹水后喷施6-BA可以提高花生的荚果产量与出仁率,以花针期与结荚期喷施效果较明显,苗期次之,饱果期喷施无显着影响。花针期喷施可以提高花生的单株结果数、双仁果率,降低千克果数;而结荚期喷施提高花生的单株结果数。4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淹水降低了籽仁蛋白质含量和油酸/亚油酸比值(O/L),增加了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生育时期相比,结荚期淹水各指标变化幅度最大,饱果期与花针期淹水次之,苗期淹水变化幅度最小。喷施6-BA可提高淹水条件下籽仁蛋白质含量和O/L,降低粗脂肪与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生育时期相比,结荚期与花针期喷施效果最明显,饱果期喷施次之,苗期喷施对籽仁品质影响较小。
张丽霞[8](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谷翠菊,宋李霞,冯璐,叶罗茜,丁帆帆,梁喜龙[9](2020)在《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北方寒地花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北方寒地花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本试验以’四粒红’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下的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的化学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DTA-6)、赤霉素(GA3)和激动素(KT)均能明显增强北方寒地花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叶片细胞间隙CO2浓度,促进植株叶、茎、根及荚果的干物质积累,提高花生产量。其中G30(GA3 30 mg/L)、D40(DTA-6 40 mg/L)及K30(KT 30 mg/L)处理产量促进效果优,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本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寒地花生生产中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充分利用调节剂优势进行复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王振军,刘艳,李梦姣[10](2017)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生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影响花生的内源激素。文章综述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在花生的播种期、苗期、花针期、荚果期外施,从而改变花生生理生化活性和植株丰产指标,最终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二、花针期喷施芸苔素对花生的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针期喷施芸苔素对花生的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 DA-6对种子活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DA-6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2.2 DA-6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3.2 复硝酚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种子处理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DA-6和复硝酚钠处理方式 |
2.2.2 标准发芽试验 |
2.2.3 田间试验 |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A-6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1.1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2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1.3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1.4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2.1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2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2.3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2.4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3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3.1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2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3.3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3.4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DA-6和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4.2 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4.3 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 |
4.4 DA-6和复硝酚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5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效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植物生长调节剂芸乐收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 |
2.2 产量构成因素 |
2.2.1 有效穗。 |
2.2.2 穗实粒数。 |
2.2.3 千粒重。 |
2.3 主要生育特性 |
2.4 效益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五谷丰素浸种对直播水稻“广粮香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直播水稻的发展概况 |
1.2.1 直播水稻的发展背景 |
1.2.2 直播水稻种植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概况、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 |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概况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 |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使用方法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影响 |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的影响 |
1.5.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种子发育指数的影响 |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5.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 |
1.5.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植株倒伏性的影响 |
1.5.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6 主要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3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WGF对平皿催芽试验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影响 |
3.2 WGF对托盘试验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1 对水稻幼苗地上部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2 对水稻幼苗根系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3 对水稻幼苗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的影响 |
3.3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直播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对直播水稻植株株高和茎基宽的影响 |
3.3.2 对直播水稻植株分蘖期鲜重及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
3.3.3 对直播水稻植株分蘖数的影响 |
3.3.4 对直播水稻植株分蘖期根冠比的影响 |
3.3.5 对直播水稻植株剑叶长和剑叶面积的影响 |
3.4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直播水稻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 |
3.4.1 对直播水稻植株齐穗期剑叶SPAD值的影响 |
3.4.2 对直播水稻植株齐穗期剑叶氮平衡指数的影响 |
3.5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直播水稻植株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3.5.1 对直播水稻植株基部节间弯矩的影响 |
3.5.2 对直播水稻植株抗折力和倒伏指数的影响 |
3.6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直播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3.6.1 对直播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3.6.2 对直播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影响 |
3.7 WGF对直播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3.7.1 对直播水稻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
3.7.2 对直播水稻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直播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直播水稻生理代谢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直播水稻抗倒伏的影响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直播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4.6 试验创新点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外源6-BA对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花生根系生长和荚果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取样方法 |
1.2.2 根系形态测定分析和干物质积累测定 |
1.2.3 根系无氧呼吸酶活性的测定 |
1.2.4 根系有氧呼吸酶活性的测定 |
1.2.5 根系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1.2.6 净光合速率测定 |
1.2.7 SPAD值测定 |
1.2.8 花生产量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1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不同土层根长密度的影响 |
2.1.2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不同土层根系干重的影响 |
2.2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根系呼吸酶活性的影响 |
2.2.1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根系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变化的影响 |
2.2.2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根系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变化的影响 |
2.2.3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根系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变化的影响 |
2.3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根源激素变化的影响 |
2.3.1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根源ZR变化的影响 |
2.3.2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根源ABA变化的影响 |
2.4 花生根系内源激素与根系呼吸酶的关系 |
2.5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2.5.1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变化的影响 |
2.5.2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叶片SPAD值变化的影响 |
2.6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荚果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外源6-BA对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胁迫下花生根系呼吸特性的影响 |
3.2 外源6-BA对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胁迫下花生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 外源6-BA对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胁迫下花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 结论 |
(5)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作物高产理论研究进展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改善作物光合生理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籽粒灌浆速率,改善籽粒品质 |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作物抗逆性 |
1.2.6 三氮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现状 |
1.2.7 植物生长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光合参数的测定 |
3.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3.3 蔗糖与淀粉含量测定 |
3.3.4 外源CGR_(3-1) 调控大豆生长的转录组学分析 |
3.3.5 大豆叶片叶绿素合成代谢关键基因的qRT-PCR分析 |
3.3.6 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
3.3.7 脂肪酸组分测定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CGR_(3-1) 对大豆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1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4.1.2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色素含量影响 |
4.1.2.1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影响 |
4.1.2.2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叶绿素b含量影响 |
4.1.2.3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 |
4.1.2.4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影响 |
4.1.3 外源CGR_(3-1)对R6 期大豆叶片、荚皮和籽粒同化产物积累的影响 |
4.2 外源CGR_(3-1) 对大豆生物量、产量及品质影响 |
4.2.1 外源CGR_(3-1) 对大豆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
4.2.2 外源CGR_(3-1) 对大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3 外源CGR_(3-1) 诱导的大豆叶片差异基因转录调控分析 |
4.3.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3.2 差异基因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4.3.3 qRT-PCR数据与转录组数据的相关性 |
4.3.4 差异基因的叶绿素合成通路分析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5.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同化产物积累的影响 |
5.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 |
5.1.4 作物光合与生物量及产量关系研究 |
5.1.5 植物生长调节剂CGR_(3-1) 的应用展望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植被特征 |
2.4 水文状况 |
2.5 地貌特征 |
2.6 土壤类型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方法 |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
4.6 小结 |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5.4 小结 |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6.5 小结 |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
7.3 小结 |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
8.7 小结 |
9 讨论与结论 |
9.1 讨论 |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
9.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淹水胁迫对作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
1.2.2 淹水胁迫对作物生理作用的影响 |
1.2.3 淹水胁迫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4 外源6-BA对逆境胁迫下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2.2 根系形态测定分析和干物质积累测定 |
2.2.3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2.4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测定 |
2.2.5 JIP-test分析 |
2.2.6 SPAD值的测定 |
2.2.7 生理指标测定 |
2.2.8 产量测定 |
2.2.9 花生籽仁品质性状测定 |
2.2.10 数据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植株性状的影响 |
3.1.1 主茎高 |
3.2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根系特性的影响 |
3.2.1 不同土层根系干重 |
3.2.2 不同土层根长密度 |
3.2.3 根系呼吸酶活性 |
3.2.4 内源激素含量 |
3.3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1 净光合速率(Pn) |
3.3.2 SPAD值 |
3.3.3 荧光特性 |
3.3.4 渗透物质含量 |
3.3.5 抗氧化酶活性 |
3.3.6 内源激素含量 |
3.4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5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外源6-BA对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胁迫下花生根系特性的影响 |
4.1.1 根系呼吸特性 |
4.1.2 根系内源激素 |
4.2 外源6-BA对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胁迫下花生叶片特性的影响 |
4.2.1 叶片光合荧光特性 |
4.2.2 叶片渗透调节物质 |
4.2.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 |
4.2.4 叶片内源激素 |
4.3 外源6-BA对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胁迫下花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4 外源6-BA对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胁迫下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
1.5 展望 |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
2.4 展望 |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
3.1 多效唑概述 |
3.2 多效唑的应用 |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
2 调查方法 |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
2.3 相关人员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5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
2.3 皂苷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4 样品测定 |
5 讨论 |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指标测定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4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
4 讨论 |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北方寒地花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形态指标的取样和测定 |
1.3.2 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 |
1.3.3 产量指标的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叶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茎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根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荚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
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产量性状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生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期 |
2 苗期 |
3 花针期 |
4 荚果期 |
5 小结 |
四、花针期喷施芸苔素对花生的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D]. 谢方.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植物生长调节剂芸乐收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赵加涛,杨向红,付正波,字尚永,刘猛道.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3)
- [3]五谷丰素浸种对直播水稻“广粮香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周芮.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外源6-BA对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花生根系生长和荚果产量的影响[J]. 李颖,赵继浩,李金融,钱必长,刘兆新,高芳,杨东清,李向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20(18)
- [5]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质量的影响[D]. 左官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0)
- [6]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7]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李颖.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8]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北方寒地花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调控[J]. 谷翠菊,宋李霞,冯璐,叶罗茜,丁帆帆,梁喜龙. 上海农业学报, 2020(01)
-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生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振军,刘艳,李梦姣.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