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糖后2小时测血糖需标准化

服糖后2小时测血糖需标准化

一、服糖后2小时血糖测定亟待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曦[1](2021)在《我国健康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

常影[2](2021)在《GLP-1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因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对机体损伤严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中约90%以上为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包括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两大类,都存在安全性和高效性不理想等问题。基因治疗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50年发展。随着新病毒载体的成熟运用、载送方式的不断改进及治疗思路的不断扩展,运用基因治疗技术治疗2型糖尿病越来越受到重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是一种重要的肠道内分泌激素,具有降低过高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刺激胰岛β细胞增殖、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胰岛素抵抗、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保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作用,因其具备理想降糖药的多种特征,目前已成为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领域的研发热点。天然GLP-1极易被二肽基肽酶(Dipeptidyl-peptidase Ⅳ,DPP-4)剪切其活性位点,GLP-1在体内的半衰期极短,约2 min,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了促使GLP-1具有成药性,研究者开始关注对GLP-1进行改造和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不仅可以分化为IPC降低糖尿病动物的血糖,还可抑制免疫系统对胰岛细胞的损伤和减轻胰岛素抵抗,无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是理想的药物载体。本项目拟以hUC-MSCs作为药物载体,荷载GLP-1腺病毒基因,应用2型糖尿病模型验证其治疗2型糖尿病活性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延长GLP-1在机体内的半衰期,发挥GLP-1与hUC-MSCs协同抗2型糖尿病作用,为开发新型抗2型糖尿病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基因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1.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利用链脲佐菌素联合高脂高糖饮食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观察并比较摄食量、饮水量和体重变化;HK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糖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IR值;O2K能力代谢分析系统检测小鼠胰腺线粒体功能;HE法评价小鼠胰腺病理变化。2.GLP-1修饰hUC-MSCs活性分析显微镜观察GLP-1转染对hUC-MSCs形态影响;q-PC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内GLP-1 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肌注GLP-1基因修饰细胞后小鼠血清中GLP-1含量;观察肌注GLP-1基因修饰细胞后小鼠体重和摄食量变化。3.GLP-1修饰hUC-MSCs降糖效果研究HK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糖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IR值;糖耐量实验检测小鼠对葡萄糖利用情况;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度。4.GLP-1修饰hUC-MSCs降糖机制研究O2K能量代谢分析系统检测小鼠胰腺线粒体功能;Western blot检测胰腺中CHOP、GRP-78和SXBP-1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胰高血糖素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胰腺病理变化。研究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重变化不明显(p>0.05);摄食量和饮水显着增加(p<0.01);空腹血糖值显着提高(p<0.01);血清中胰岛素含量显着降低(p<0.01),同时HOMA-IR值增高(p<0.01);胰腺线粒体最小呼吸耗氧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呼吸耗氧量降低(p<0.05);基础呼吸量差异性显着(p<0.01);ADP刺激后模型组耗氧量低于正常组(p<0.01),与ADP刺激无关的耗氧量,模型组远高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呼吸控制率显着降低(p<0.01);ADP:O值降低(p<0.01);HE观察显示,模型组胰腺结构变化明显。2.GLP-1修饰hUC-MSCs后,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未见异常;q-PCR结果显示,基因工程构建的AD-GLP-1中GLP-1 mRNA表达量增高(p<0.01);肌肉注射AD-GLP-1细胞(1×106个/ml)后,小鼠血清中GLP-1含量显着升高(p<0.01);同时小鼠的摄食量(p<0.01)和体重降低(p<0.01);而对照组AD-GFP无变化(p>0.05)。3.与模型组比较,给予AD-GLP-1 3周后,小鼠体重显着降低(p<0.01);摄食量减少(p<0.01);空腹血糖值显着降低(p<0.01);空腹胰岛素值显着升高(p<0.01);HOMA-IR值显着降低(p<0.01);胰岛素抵抗AUC显着降低(p<0.01);糖耐量实验AUC显着降低(p<0.01)。4.与模型组比较,给予AD-GLP-1 3周后,小鼠胰腺线粒体最小呼吸耗氧量无明显变化(p>0.05);最大呼吸耗氧量升高(p<0.05);基础呼吸耗氧量显着升高(p<0.01);ADP刺激后耗氧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与ADP刺激无关的耗氧量,远低于模型组(p<0.01)。呼吸控制率AD-GLP-1组显着升高(p<0.01),ADP:O值显着升高(p<0.01);膜电位水平显着升高(p<0.01);活性氧生产速率显着降低(p<0.01);胰腺中SXBP-1、GRP-78和CHOP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胰高血糖素水平显着降低(p<0.01);HE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形态改善。研究结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GLP-1基因修饰hUC-MSCs。将其肌注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后,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值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HOMA-IR降低,胰岛素耐量和葡萄糖耐量改善,体重和摄食量降低,表现出理想的抗2型糖尿病效果;其降糖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胰腺线粒体呼吸能力,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线粒体ER应激相关的3种蛋白,进而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和胰岛素抵抗。

王莹[3](2020)在《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枸杞的水溶性多糖是枸杞发挥生物活性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但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尚在探索研究中。近些年来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多糖等低生物利用度产品的作用机制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枸杞多糖(The polysaccharides of Lycium barbarumL.,LBP)对肠道菌群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其与免疫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和RAW 264.7细胞为模型,考察了 LBP体内外免疫功能以及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且结合LBP肠跨膜转运情况,以期深入探讨LBP的免疫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途径。多糖的结构与活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立能反映其结构、纯度特性的多糖质控方法对于多糖产品的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糖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其质控方法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拟采用多种分析技术联用方式对LBP初级结构进行测定,通过构效关系分析得到影响LBP免疫活性发挥的主要结构特征,形成能反映LBP关键结构特征的质控方法,以控制和指导LBP的制备;同时结合体外免疫和抗氧化活性测定对不同产地枸杞中LBP进行比较,为我国枸杞资源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枸杞粗多糖;采用苯酚硫酸-UV法测定总糖含量;咔唑硫酸-UV法测定酸性糖含量;建立PMP衍生化-HPLC-PDA法测定LBP中单糖组成及摩尔百分比;采用GPC-RI-MALLS联用法测定LBP的相对分子量(Mw)、分散系数(PDI)以及空间构象(α);采用甲基化-GC/MS法对LBP糖的连接位置进行测定。2、在LBP分离纯化过程中,分别对乙醇沉淀法、膜分离法、色谱柱分离法进行考察,以获得高纯度的均一的LBP成分。3、以人工胃液和肠液模拟体外消化状态,考察LBP在消化液中的稳定性。采用FITC对LBP进行荧光标记,再采用Caco-2细胞模型对FITC-LBP的跨膜吸收进行研究,获得表观渗透系数Papp。4、以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为模型,考察LBP对细胞增殖活性、吞噬能力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影响;同时采用Western-blot法初步分析LBP对信号通路的影响。5、采用CTX致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考察LBP对小鼠免疫器官、巨噬细胞吞噬指数、脾脏中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IgG、IgM水平的影响。6、采用16S rDNAV3+V4高变区测定技术,对不同实验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统计;同时采用Pearson统计法分析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采用HE染色法对小鼠肠粘膜形态进行观察。7、对不同产地(宁夏、新疆、青海)枸杞中的LBP进行提取和纯化,采用已建立的方法对其产率和初级结构进行测定,并对LBP单糖组成及糖连接方式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对不同产地LBP体外免疫活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LBP初级结构测定本实验所得LBP是总糖含量为66.9%的酸性杂多糖;由9种单糖组成,分别为: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LBP分子量测定呈现出2个分离不完全的色谱峰,峰1的Mw为 1.37×106Da(PDI为 1.58);峰 2 的 Mw 为 8.83 × 104Da(PDDI为 1.48);α(Rg-M曲线的斜率值)为0.237,初步推断LBP在0.1%NaCl溶液中呈现紧缩的球型;LBP中主要有14种糖的连接方式,以(1→4)GalA连接为主。本实验采用的定量测定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经方法学验证符合实验要求。2、LBP的分离纯化 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和HW-65层析柱相结合的方法对LBP进行分离,获得两个高纯度均一成分:LBP1和LBP2,其Mw分别为1207400 Da和 125000 Da。3、LBP在体外消化液中的稳定性及肠跨膜转运能力 通过Mw测定表明LBP1和LBP2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均未发生降解;在肠跨膜转运实验中培养的Caco-2单细胞模型经验证紧密性和完整性良好,可模拟小肠上皮细胞;采用经验证标记成功的FITC-LBP1和FITC-LBP2进行Caco-2细胞跨膜转运实验,其累积转运率分别为0.99%和1.15%,Papp<1.0 × 10-6cm·s-1,说明两个LBP组分在小肠中均不易被吸收。4、LBP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其机制研究 LBP1和LBP2均能显着促进RAW 264.7细胞增殖,增强其吞噬能力;提高细胞中IL-6、TNF-α、IL-1β和iNOS的mRNA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同时诱导巨噬细胞p-JNK MAPKs信号通路的激活,且其激活程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在对RAW 264.7的调节作用上,LBP1效果优于LBP2(P<0.05)。5、LB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比于模型组,LBP1和LBP2均显着提高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促进脾脏中T、B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血清中IgG、IgM的含量;同时调节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比例,均呈现剂量依赖性。在体内免疫调节功能上,LBP1效果优于LBP2(P<0.05)。6、LBP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的影响 高剂量LBP1和LBP2给药组可逆转由CTX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使OTU多样性及菌群结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比较不同实验组菌群结构发现:LBP可显着提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科和理研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某些菌群,如大肠杆菌,Parabacteroides和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在科水平上,乳杆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和双歧杆菌与免疫调节呈显着正相关,而大肠杆菌、瘤胃菌科与毛螺旋菌科与免疫调节呈显着负相关。同时发现低剂量LBP组对肠道菌群无明显调节作用。此外,经LBP干预后可一定程度修复由CTX引起的小鼠肠道粘膜损伤。7、基于LBP测定的不同产地枸杞质量评价 不同产地LBP结构和体外活性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单糖组成和糖的连接位置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但不同产地枸杞中LBP的产率相差较大,在1.6%~4.4%之间,青海枸杞LBP的平均产率显着低于新疆和宁夏枸杞子(P<0.05)。研究结论1、基于不同产地LBP结构共性特征及构效关系分析,初步形成了 LBP质控方法。包括对LBP中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四种主要单糖进行含量测定,对LBP的Mw及PDI的范围进行检查,同时以LBP单糖组成对照指纹图谱对待测LBP进行相似度分析,相似度应不得低于0.90。此法极大提高LBP检测的专属性,可有效的反映LBP关键结构属性,且检测指标与其活性密切相关,可将LBP及其相关产品与其他中药多糖进行有效区分。2、不同产地枸杞中LBP结构及体外活性具有高度一致性,但LBP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推测对于多糖成分,种属对其结构和生物活性有关键影响,而地域对多糖产率有较大影响。宁夏一直被认为是枸杞的道地产区,本研究从多糖的角度部分阐明了宁夏产区枸杞的质量优势。3、体内外实验均表明LBP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RAW264.7细胞实验表明LBP可通过激活p-JNK MAPKs细胞通路对巨噬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产生影响;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实验表明LBP可改善CTX导致的小鼠免疫器官萎缩,并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发现LBP1的效果优于LBP2,说明Mw是影响LBP免疫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4、高剂量LBP可改善免疫抑制小鼠菌群多样性,提高某些菌群的相对丰度,此类菌群或可直接激活相关免疫通路,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或与SCFA的产生相关,可增强肠道粘液屏障功能。同时发现LBP可降低某些潜在的致病菌,而此类致病菌亦与结肠炎、结肠癌等疾病相关。5、结合LBP在Caco-2跨膜研究中转运率很低的结果,初步推测LBP进入肠道后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是其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低剂量LBP无明显肠菌群调节作用,说明LBP免疫作用途径与其剂量紧密相关。

刘少博[4](2020)在《10省市队列人群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蔓延,而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在近20年来更是呈快速增长态势,已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同时我国又有超三分之一的人群正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防治现状极其严峻。多项随访研究证据表明,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干预可有效预防或推迟糖尿病的发生。因此尽早识别影响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是有效筛选高危人群并制定糖尿病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也是控制糖尿病流行的关键。目前,我国尚缺乏基于全国队列数据开展的关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发病和糖尿病前期发生糖尿病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状况;2.探索影响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生、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我国开展人群糖尿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3.建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开展糖尿病筛查与随访管理提供核心技术。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主要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该项目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资料的获取基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以下简称“2010年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2010年慢病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1个监测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开展,使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择代表性样本,以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及实验室检测。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从2010年慢病危险因素监测调查中抽取10个省(市),每个省(市)选取农村和城市各1个监测点,共抽取10 874名调查对象(非糖尿病患者)构建随访队列,并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随访调查方法和内容与基线一致,同时增加对疾病结局事件和死亡信息的收集。本研究基于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的基线及随访数据,分析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状况,探讨影响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两两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同时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其发病的作用;综合考虑多种危险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影响,建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值和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随访人年进行发病率的计算,并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人口构成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对粗发病率进行标化调整。标化发病率的比较采用WHO的死亡率分析手册中所推荐的统计学检验方法。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在多因素分析基础上分别采用相乘和相加模型,分析两两因素间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根据概率切点将正常人群的预测发病风险概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和 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样本基本情况从基线调查中共抽取10 874名非糖尿病人群纳入到随访队列中,最终随访7 289人。经数据清理,去除基线随访不为同一人者241人,实际完成随访者7 048人,失访率为35%。实际随访样本人群中男性3 018人(42.8%),女性4030人(57.2%),18~岁、45~岁以及60~岁组人群在实际随访人群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44.2%、37.8%和 18.0%。2.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状况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前期粗发病率为24.4/1000人年(男性24.9/1000人年,女性23.9/1000人年),标化发病率为20.2/1000人年(男性20.3/1000人年,女性19.4/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粗发病率为13.4/1000人年(男性14.8/1000人年,女性12.3/1000人年),标化发病率为10.3/1000人年(男性11.1/1000人年,女性10.0/1000人年,男性高于女性,P<0.05)。基线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粗发病率为26.9/1000人年(男性26.4/1000人年,女性27.2/1000人年),标化发病率为17.5/1000人年(男性19.2/1000人年,女性15.4/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最低水平分组相比,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率均随年龄、BMI、血压、TG及LDL-C水平分级的增加而上升,随HDL-C水平的升高而下降。3.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超重、肥胖、高血压、TG异常、HDL-C异常是糖尿病前期发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分别比相应指标正常组人群高28%(超重:HR=1.28,95%CI:1.05~1.56)、67%(肥胖:HR=1.67,95%CI:1.25~2.24)、27%(高血压:HR=1.27,95%CI:1.07~1.53)、32%(TG 异常:HR=1.32,95%CI:1.04~1.67)和19%(HDL-C异常:HR=1.19,95%CI:1.01~1.42)。相乘模型显示两两因素间均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模型显示超重/肥胖和TG异常对糖尿病前期发病具有正向相加作用,二者的交互效应值为1.29(95%CI:0.10~2.58),归因比为 0.41(95%CI:0.03~1.24)。45~59岁、肥胖、糖尿病家族史、TG异常、LDL-C异常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分别比相应指标正常组人群高33%(45~59岁:HR=1.33,95%CI:1.06~1.68)、91%(肥胖:HR=1.91,95%CI:1.36~2.68)、44%(糖尿病家族史:HR=1.44,95%CI:1.02~2.07)、64%(TG 异常:HR=1.64,95%CI:1.28~2.12)和 67%(LDL-C 异常:HR=1.67,95%CI:1.04~2.76)。相乘模型显示两两因素间均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模型显示TG异常和LDL-C异常对糖尿病发病具有正向的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值为1.53(95%CI:0.11~5.02),归因比为 0.40(95%CI:0.09~1.66)。糖尿病家族史、中心性肥胖、TG异常是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分别比相应指标正常组人群高96%(糖尿病家族史:HR=1.96,95%CI:1.18-3.25)、52%(中心性肥胖:HR=1.52,95%CI:1.02~2.28)和45%(TG异常:HR=1.45,95%CI:1.02~2.06)。相乘模型显示两两因素间均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模型显示糖尿病家族史与中心性肥胖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具有正向的协同作用。交互效应值为1.18(95%CI:0.25~3.94),归因比为 0.37(95%CI:0.10-1.26)。4.危险因素动态变化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关系调整基线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BMI、血压、TG及HDL-C正常而随访时转变为异常的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均显着升高,其发病风险与依然保持正常者相比分别增加37%(BMI:HR=1.37,95%CI:1.08~1.75)、74%(血压:HR= 1.74,95%CI:1.39~2.17)、87%(TG:HR=1.87,95%CI:1.54~2.25)和 32%(HDL-C:HR=1.32,95%CI:1.02~1.71)。基线BMI、TG异常而随访时得到控制的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均明显降低,其发病风险较随访时未控制组人群分别降低34%(BMI:HR=0.66,95%CI:0.49~0.90)和 38%(TG:HR=0.62,95%CI:0.42~0.91);在基线血压及HDL-C异常组人群中,均未发现控制血压、控制HDL-C与降低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基线BMI、TG及LDL-C正常而随访时转变为异常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显着升高,其发病风险与依然保持正常者相比分别增加84%(BMI:HR=1.84,95%CI:1.36~2.49)、163%(TG:HR=2.63,95%CI:2.10~3.28)和78%(LDL-C:HR=1.78,95%CI:1.32~2.28)。基线TG异常而随访时得到控制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降低,其发病风险较随访时未控制组人群降低48%(TG:HR=0.52,95%CI:0.34-0.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基线BMI、LDL-C异常组人群中,均未发现随访控制体重、控制LDL-C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基线腰围及TG正常而随访时转变为异常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显着升高,其发病风险与依然保持正常者相比分别增加90%(腰围:HR=1.90,95%CI:1.12-3.24)和 113%(TG:HR=2.13,95%CI:1.36~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腰围异常而随访时得到控制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降低,其发病风险较随访时未得到控制组人群降低57%(腰围:HR=0.43,95%CI:0.23~0.80),并未发现在基线TG异常组人群中控制TG正常与减少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5.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的糖尿病6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7.940+0.015×年龄(岁)-0.203×性别(女=1)+0.416×糖尿病家族史(是=1)+0.056×BMI+0.029× 收缩压(mmHg)+0.397× 空腹血糖(mmol/L)+0.892×LDL-C 异常(是=1)。ROC 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709(0.701~0.722),约登指数最大时(0.320)对应的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6.6%;Hosmer-Lemeshow检验χ2=7.966,P=0.437。队列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为较低、一般、中度和高度4个等级,对应的发病概率分别为(0~3%)、(3~13%)、(13~27%)和(27~100%)。结论1.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标化糖尿病前期发病率为20.2/1000人年,标化糖尿病发病率为10.3/1000人年,糖尿病前期人群标化糖尿病发病率为17.5/1000人年。对比国内和国际研究,我国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水平处于略低水平,糖尿病发病处于相对较高水平。2.超重、肥胖、高血压、TG异常、HDL-C异常是我国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超重/肥胖和TG异常对糖尿病前期发病具有相加交互作用;45~59岁、肥胖、糖尿病家族史、TG异常、LDL-C异常是我国人群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TG异常和LDL-C异常对糖尿病发病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糖尿病家族史、中心性肥胖、TG异常是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家族史和中心性肥胖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具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3.BMI、血压、TG、LDL-C、HDL-C或WC由正常转变为异常,均会导致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发病风险显着升高。TG、WC或BMI异常者有效控制TG、WC或BMI在正常水平后,均可显着降低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发病风险。其中TG的动态改变对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影响均最显着。4.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我国队列数据的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具备相对较优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为开展糖尿病人群筛查和随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李玲玉[5](2020)在《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对鱼类能量代谢稳态的维持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细胞中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等能量物质代谢一直处于动态平衡,构成细胞能量内稳态(Energy homeostais)。机体能量内稳态失衡是造成人类、家畜和鱼类等动物体内各种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在当前鱼类养殖中,普遍存在以脂肪严重沉积为表征的代谢性疾病,造成鱼类生长缓慢、免疫力低下、营养品质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已经严重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鱼类能量内稳态调节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FAO)系统,又被称肉碱-脂酰转移酶(CPT)线粒体膜穿梭系统,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过程,在维持细胞能量内稳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哺乳动物代谢研究中,已经将线粒体FAO系统作为调控脂类代谢、研究动物能量内稳态调控机制的重要靶点。而L-肉碱(L-carnitine)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作为线粒体FAO过程中关键的调节因子,也已经成为线粒体FAO功能研究中的目标调控节点。鱼类的能量内稳态研究至今尚未完全开展,而线粒体FAO系统在鱼类能量内稳态维持和调控中的功能更无人知晓。因此,本研究通过药物抑制内源性肉碱的合成建立低肉碱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模型,并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cpt1b基因敲除斑马鱼(Danio rerio)模型,探究线粒体FAO系统在鱼类能量内稳态中的调节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在本研究过程中,通过生化检测方法、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同位素标记营养素示踪技术、RT-PCR、Western blot分析、组织学分析、细胞生物学手段和多种营养学检测方法的使用,系统而深入地探究了线粒体FAO受抑制对鱼类能量代谢的影响和参与的重要信号通路,以及线粒体FAO系统对鱼类摄入高能饮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不论是肉碱缺乏,还是cpt1b缺失,都显着降低了鱼类线粒体FAO系统的活性,引起鱼类能量代谢稳态重塑(Remodeling),包括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通过减少氨基酸分解和促进蛋白质合成而增加鱼体蛋白质沉积。在此代谢稳态的重塑过程中,细胞中AMPK/AKT-mTOR信号流的激活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本研究也证明,线粒体FAO系统是鱼类适应高能饲料摄入的重要调节位点。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低肉碱罗非鱼的营养素代谢特征研究L-肉碱作为线粒体FAO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在脂类分解代谢和能量内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补充肉碱合成抑制剂-米屈肼(MD,每天1000 mg/kg鱼体重)的饲料饲喂罗非鱼6周,建立了低肉碱-FAO受抑制的罗非鱼模型。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指标的检测,初步探究了抑制线粒体FAO对罗非鱼营养素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MD饲喂后显着减少罗非鱼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游离肉碱含量,同时显着降低线粒体FAO的效率,增加过氧化物酶体FAO活性和线线粒体增殖。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增加全鱼总脂含量和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非酯化脂肪酸(NEFA)的浓度,以及肝脏中的TG含量。RT-PCR结果显示,肝脏和肌肉组织中FAO过程基因(cpt1a、cpt1b和aox1)和肝脏组织中脂类合成基因(dgat2和srebp1)的mRNA表达显着上调。然而,抑制线粒体FAO不改变罗非鱼血清中转氨酶(AST和ALT)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也不影响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细胞损伤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还检测了糖代谢相关的生化和分子指标,结果发现,抑制线粒体FAO显着降低罗非鱼血糖和胰岛素浓度,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上调葡萄糖吸收和糖酵解过程,加快血液中葡萄糖的清除速率;提高糖酵解酶(PK和HK)的活性,增加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糖酵解产物(丙酮酸和乙酰辅酶A)的含量;通过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合成过程,降低组织中糖原含量。此外,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的结果显示,抑制线粒体FAO可增加罗非鱼全鱼和肌肉的总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清中总氨基酸(TAA)浓度,提高肌肉组织中各类氨基酸的水平。并且,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通过下调氨基酸分解代谢基因(asns、glud1、atf4和gcn2),来降低氨基酸的分解。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抑制线粒体FAO能增加罗非鱼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和蛋白质沉积。因此,本部分工作发现线粒体FAO的抑制可以改变罗非鱼的营养素代谢平衡。2.抑制线粒体FAO改变罗非鱼能量代谢平衡的代谢生化机制研究为了更精确和系统地阐述线粒体FAO受抑制后改变罗非鱼能量代谢的代谢生化机制,本研究运用了同位素标记的营养素示踪技术,以及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方法,从活体水平和离体组织,对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整体的营养素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活体腹腔注射14C标记的营养素示踪实验结果显示,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对14C标记棕榈酸的完全氧化显着减少,主要以脂肪的形式沉积在鱼体内;然而,14C标记葡萄糖注射后,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氧化释放出14CO2的量明显增加,鱼体14C的沉积率降低,而14C标记蛋白质的沉积增多。此外,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注射14C标记氨基酸后,增加14C标记蛋白质的沉积。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改变对三大营养素的代谢利用,且更倾向于分解葡萄糖,沉积脂肪和蛋白质。罗非鱼肝脏的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抑制线粒体FAO改变肝脏组织的代谢模式,而KEGG通路富集结果发现,差异基因(DEGs)主要是在代谢过程(75.68%)和代谢信号通路(10.22%)。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过程中基因(acs、cpt1a、cpt2、acox、acot和vlacs)上调,脂肪水解基因(pnpla3、lipea、pld4和lipin3)下调;此外,糖酵解途径(gckr、gck和pfk)和丙酮酸代谢过程(phha)上调,糖异生过程(pck1和g6p)和糖原合成途径(pgd和gys1)下调;也发现氨基酸分解(glud1b、atf3和asns)、蛋白质水解过程(xpnpep2、cstba和ctsc)和蛋白酶体中蛋白质分解的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并且许多氨基酸相互转化的基因明显上调。这些结果表明,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补偿性地增加FAO过程,减弱脂肪分解过程,同时改变有助于碳水化合物分解和蛋白质沉积的代谢过程。此外,代谢组分析结果发现,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肝脏组织中检测到39种差异代谢物,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增加的脂类物质,也存在几种减少的碳水化合物中间代谢物,以及几种增加的必需氨基酸。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抑制线粒体FAO会影响罗非鱼能量代谢通路上关键基因的表达,并改变细胞内代谢物的水平,从而重塑细胞内能量代谢稳态。3.抑制线粒体FAO诱发能量内稳态重塑的分子机制研究为了阐明抑制线粒体FAO而诱发罗非鱼能量内稳态重塑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别从离体组织和细胞水平,运用Western blot分子技术和细胞信号分子药物抑制的方法,对能量代谢稳态调节信号蛋白进行了分析。组织中蛋白分子定量结果发现,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增加肝脏组织AMPK的表达,以及激活肝脏和肌肉中AKT胰岛素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p-AKT和IR),说明AMPK蛋白表达增加,激活了AKT信号通路,促进胰岛素敏感性;此外,肝脏和肌肉组织中mTOR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p-mTOR和p-S6)的表达也增加,说明蛋白质合成调控关键通路被激活。接着,本研究通过1 mM MD处理36小时,建立了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肝原代细胞模型,重现了活体中营养素分解代谢的表型,即葡萄糖分解增加,氨基酸氧化减弱;并通过1 mM MD处理36、48和72小时,在细胞水平上验证了激活的AKT和mTOR信号通路。为了进一步探究两个信号蛋白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使用了AKT抑制剂(MK-2206 2HCl,MK)和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结果发现,抑制AKT活性,mTOR的表达显着降低,而抑制mTOR活性,对AKT的表达无影响,说明mTOR的表达依赖于AKT的激活。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抑制线粒体FAO能够激活罗非鱼体内AMPK/AKT-mTOR信号流,从而来维持能量代谢稳态。4.cpt1b敲除斑马鱼的代谢特征和能量稳态调控机制研究为了避免肉碱合成抑制剂的副作用,本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全身性敲除cpt1b基因,建立了线粒体FAO受抑制的斑马鱼模型,对其能量代谢特征和代谢稳态维持机制进行了分析。斑马鱼幼鱼能量代谢结果发现,cpt1b敲除斑马鱼在幼鱼期表现出较低的运动活力和氧气消耗率,并增加全鱼的脂肪含量。成鱼代谢分析结果显示,cpt1b缺失促进鱼体生长,并降低组织中线粒体FAO活性,增加组织和全鱼的脂肪含量,上调肝脏脂合成代谢活性。同时,cpt1b缺失也降低斑马鱼血清中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水平,并增加血液中葡萄糖的清除能力,减少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糖原含量和增加肌肉组织中丙酮酸和乙酰辅酶A浓度,而且增加肝脏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表达,上调糖酵解过程和下调糖异生和糖原合成途径,并激活组织中AKT信号蛋白。此外,cpt1b缺失增加全鱼和躯壳中蛋白质的含量和肌肉中氨基酸的水平,降低组织中氨基酸的分解过程,并激活组织中mTOR信号通路。同位素示踪结果发现,cpt1b敲除斑马鱼增加对葡萄糖的氧化,降低脂肪酸和氨基酸分解,促进葡萄糖来源的蛋白质沉积。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鱼类cpt1b缺失可抑制线粒体FAO的活性,改变脂代谢稳态,并增加葡萄糖利用和蛋白质沉积,同时,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此模型中能量内稳态的重塑过程。这些工作进一步验证了线粒体FAO系统在鱼类能量内稳态调控中的重要作用。5.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对高脂饲料摄入的代谢适应鱼类高脂饲料(HFD)的摄入,往往会引起机体代谢稳态的失衡,对鱼类生长等带来不良影响。为了探究L-肉碱和相关的线粒体FAO在鱼类适应HCD摄入中的调节作用,尼罗罗非鱼分别饲喂HFD(13%脂肪)、HFD+MD(每天1000mg/kg鱼体重)和正常脂肪饲料NFD(7%脂肪)8周。养殖试验结束发现,HFD组罗非鱼肝脏中游离肉碱的含量和线粒体FAO的活性均显着升高,而血清TG和全鱼总脂含量与NFD组水平相似。HFD+MD组罗非鱼组织中肉碱含量和FAO效率明显低于HFD组罗非鱼;然而,血清中FFA和TG的浓度,以及全身总脂和肝脏TG的含量,均明显高于HFD组罗非鱼。此外,HFD组罗非鱼上调与FAO过程、脂转运和脂肪水解相关基因的表达。然而,HFD+MD组罗非鱼的脂肪水解和脂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较低,并且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较高。这些结果表明,组织中肉碱缺乏引起的线粒体FAO活性降低,会损伤罗非鱼对HFD摄入的脂代谢适应性变化。本实验证明了L-肉碱及其相关的线粒体FAO活性在鱼类应对HFD摄入的适应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也进一步证明,HFD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内源性L-肉碱浓度和线粒体FAO活性可能是重要的代谢调节点。6.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对高碳水化合物饲料摄入的代谢适应鱼类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较低,在高碳水化合物饲料(HCD)摄入后,经常出现长时间的高血糖和脂肪沉积。在前面的研究结果中,本研究已经发现抑制线粒体FAO能改善鱼类对葡萄糖的利用。本实验旨在探究抑制线粒体FAO对摄入HCD的罗非鱼营养代谢的影响。尼罗罗非鱼(6.13±0.11 g)分别饲喂HCD(45%玉米淀粉)、HCD+MD(每天1000 mg/kg鱼体重)和正常饮食(NCD,30%玉米淀粉)8周。养殖试验结束发现,HCD组罗非鱼肝脏中出现较高的游离肉碱浓度和线粒体FAO活性,而MD的补充显着降低这些指标,表明线粒体FAO被抑制。此外,饲料补充MD显着降低HCD引起的高血清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以及肝脏中糖原、乳酸和丙酮酸的含量,同时改善葡萄糖的清除速率,表明抑制线粒体FAO活性有利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的利用。此外,HCD增加肝脏指数(HSI)、肠系膜脂肪指数(MFI)、全鱼和组织的总脂含量、血清中ALT和AST的酶活性和肝脏中MDA的含量,表明HCD引起机体脂肪沉积和肝脏损伤。但是,这些不良反应都在MD饲喂后中得到了缓解。研究还发现,MD处理增加全鱼蛋白质的含量,表明抑制线粒体FAO可促进HCD组罗非鱼体内的蛋白质沉积。分子指标分析结果显示,HCD组罗非鱼下调与葡萄糖摄取、糖酵解、FAO过程和脂肪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上调与脂合成和蛋白质水解相关基因的表达。但是,MD的添加对这些基因的转录水平有积极的影响。这些结果强有力地表明,抑制线粒体FAO可以提高鱼类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缓解HCD对罗非鱼幼鱼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进一步证明,线粒体FAO系统在调节鱼类能量内稳态以适应高能量饮食摄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马丽[6](2020)在《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保护糖尿病鼠肠道结构与功能及降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及肠道L细胞脂毒性细胞模型,探索黄连素(BBR)配伍番泻苷A(SA)保护糖尿病鼠肠道结构与功能及降低血糖的机制,为提高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与实验支持。方法:1.通过高脂肪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通过OGTT检测、肝脏油红染色及血浆TG检测阐明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糖脂代谢的影响;通过ELISA检测血浆GLP-1、胰岛素、C肽水平;HE染色及免疫荧光分析结肠的病理变化及结肠L细胞数量。2.通过提取小鼠结肠组织纯化的线粒体分析活性氧(ROS)生成水平;通过检测Mn-SOD、GSH、MDA水平评估结肠氧化应激状态;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检测结肠线粒体复合体I、II、III、IV、V的蛋白表达水平;运用Seahorse XF24能量代谢仪分析结肠纯化线粒体Complex I、II及IV活性。3.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结肠PINK1/Parkin通路及LC3b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肠组织PINK1在线粒体外膜的募集情况;通过生物型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运用Seahorse XF24能量检测仪检测结肠线粒体呼吸功能;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Bcl-xl、Bax、Bad的m RNA表达变化。4.利用棕榈酸诱导L细胞(NCI-H716)脂毒性模型,通过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生成;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GLP-1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INK1/Parkin通路及LC3b、GCG的蛋白表达;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Bcl-xl、Bax、Bad的m RNA表达变化。结果:1.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减少糖尿病小鼠体重,改善糖脂代谢,降低高胰岛素血症、降低高血浆C肽,调节GLP-1分泌失常,保护结肠组织正常结构,增加L细胞数量。2.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降低结肠线粒体ROS的生成,减少MDA的生成,增加Mn-SOD、GSH的生成,抑制线粒体复合体I、II、III、IV、V的蛋白表达,抑制结肠线粒体呼吸链Complex I的活性、提高Complex II的活性。3.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抑制结肠组织PINK1/Parkin通路及LC3b的蛋白表达,减少PINK1在线粒体周围募集,改善线粒体超微结构及呼吸功能,增加Bcl-2、Bcl-xl的m RNA水平,降低Bax、Bad的m RNA水平。4.在NCI-H716细胞模型,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不影响细胞存活率,抑制棕榈酸引起的高GLP-1分泌水平、减少ROS的生成、抑制PINK1/Parkin通路的激活,增加Bcl-2、Bcl-xl的m RNA水平,降低Bax、Bad的m RNA水平。结论: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能够缓解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改善糖尿病小鼠肠道损伤,维持肠道的正常物理屏障结构及分泌功能。其作用机理可能涉及抑制肠道ROS/PINK1/Parkin通路,保护线粒体结构及呼吸功能。

朱雯丽[7](2020)在《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研究及对MMP-9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相关发病因素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生的相关机理。2.观察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MMP-9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方法:1.观察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MMP-9及发病因素等的相关性选取111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采集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四诊信息等基本资料,测定患者MMP-9、糖代谢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干眼相关指标,根据C肽值将其分为低胰岛功能组(C肽≤1ng/ml)和非低胰岛功能组(C肽>1ng/ml),比较MMP-9与糖代谢、干眼指标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另: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健康志愿者38名(仅测静脉血MMP-9水平)为健康对照组。2.观察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疗效及对MMP-9的影响选取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冬消渴方干预,共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后的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泪液分泌测定(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uorescein,Fl)、MMP-9、症状积分等,并根据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总体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MMP-9及发病因素等的相关性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血清MMP-9大于健康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②低胰岛功能组和非低胰岛功能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FBG、PBG、LAGE、SIt、BUT、MMP-9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低胰岛功能组FINS、F1均高于非低胰岛功能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MP-9 与 F1 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病程、BMI、FCP、FINS、FBG、PBG、LAGE、BUT无显着相关性(P>0.05);空腹C肽与SIt呈正相关性(P<0.01),与FI呈负相关性(P<0.01)。2.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临床疗效①症状总积分: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经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②糖代谢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CP、FINS、FBG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 PBG、LAGE 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 FCP、FINS、FBG、PBG、LAGE 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CP、FINS、FBG无统计学差异(P>0.05);LAGE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BG比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干眼相关指标:治疗组SIt、BUT明显增加,F1评分明显降低,(均P<0.01);对照组SIt增加、Fl降低(P<0.01),BUT增加(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It、BUT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Fl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MMP-9:治疗后两组患者MMP-9均明显降低,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⑤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显效17眼,有效32眼,无效31眼,总有效率为62.50%;对照组显效8眼,有效29眼,无效43眼,总有效率为46.25%,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腹泻1例,随访自行好转,未影响研究进展。结论: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MMP-9与F1呈正相关,血清MMP-9水平可能是反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②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SIt与空腹C肽水平呈正相关,F1与空腹C肽水平呈负相关,提示血清C肽水平可能影响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严重程度。③二冬消渴方可明显改善SIt、BUT、F1,降低PBG、LAGE,降低血清MMP-9水平,对于改善干眼症状,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性,具有较好作用。④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疗效较好,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综合疗效有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⑤二冬消渴方在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栗蕊[8](2019)在《基于舌诊客观化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模型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社区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客观检测的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采集其舌诊信息,分析其舌诊客观化参数与高血压病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构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诊断模型,进一步探索全样本中肝火亢盛证的特征变量及预测准确性,为临床高血压病更高效准确的辨证论治提供方法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86例,分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非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正常组四组。首先根据研究目标,制定病例报告表,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其次利用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对舌诊客观化参数信息进行采集。采用双录入法将采集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在舌诊客观化指标上的特异性及高血压病与相关风险因素的关联性。并利用随机森林数据挖掘算法构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证候诊断模型,用测试集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给出模型预测精确度,并筛选出对模型构建贡献度较大的重要变量。进一步对全样本人群中肝火亢盛证证候诊断模型进行构建。研究结果本研究分别对高血压病人群及全样本人群中肝火亢盛证的证候诊断模型进行了构建。1.高血压病人群肝火亢盛证诊断模型的构建本模型共纳入259例,包括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131例及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128例。1.1统计描述舌诊客观化参数方面,本研究发现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在右侧舌边舌诊客观化参数RGB-G、RGB-B、HSV-H、LAB-L指标上均明显小于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一般信息方面,本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群中肝火亢盛证组与非肝火亢盛证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可以看出在职业方面,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脑力劳动者占比较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多;一般体格检查方面,本研究发现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与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在腹围指标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组的腹围显着大于非肝火亢盛证组,在身高、体重、腰围、胸围、臀围、及血压值上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中医症状方面,本研究发现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组在急躁易怒和头晕两个症状上明显比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程度重,具有统计学差异。相关风险因素方面,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与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在治疗因素是否服用中药、血压是否波动及生活方式是否减少食盐、是否减少食油指标上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1.2模型构建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证候诊断模型进行了构建,以高血压病是否为肝火亢盛证为结局,共1180项变量,病例共259例,按4:1的比例进行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为194例、65例。用训练集训练得到模型,再用测试集验证模型,并筛选出对模型贡献度较大的重要变量。本研究模型的OOB误差为29.35%,泛化能力较强。袋外数据对训练数据的总预测率(Accuracy)为71%,对高血压病是否肝火亢盛的预测准确率(Specificity)为71%,查全率(Recall)为71%;对本模型全样本数据的总预测率(Accuracy)为72%,对高血压病是否肝火亢盛的预测准确率(Specificity)为71%,查全率(Recall)为73%。本研究采用MeanDecreaseAccuracy和MeanDecreaseGini两种方法观察自变量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重要性,并筛选出重要性排名前十五位的变量,结果显示舌诊客观化参数占比最大,其他还有急躁易怒、臀围、食油减少、头晕、收缩压、舒张压、腹围等指标。用测试数据预测模型精度为0.73,AUC值为0.849,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2.全样本人群肝火亢盛证诊断模型的构建本模型共纳入486例,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和非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合并为肝火亢盛证组,共267例,将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和正常组合并为非肝火亢盛证组,共219例。2.1统计描述舌诊客观化参数方面,本研究发现肝火亢盛证组在舌尖舌诊客观化参数HSV-S指标上明显大于非肝火亢盛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一般信息方面,本研究发现全样本人群中肝火亢盛证组与非肝火亢盛证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方面也没有统计学差异;一般体格检查方面,本研究发现全样本人群中肝火亢盛证组的胸围明显大于非肝火亢盛证组,与高血压病人群不同,同时两组在双臂血压值(左臂心率、右臂收缩压、右臂心率)指标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症状方面,本研究发现肝火亢盛证组在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口干症状上明显比非肝火亢盛证组严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风险因素方面,全样本人群中肝火亢盛证组在病程上比非肝火亢盛证组明显短,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其他因素是否药物治疗、是否运动疗法、是否服用中药、是否减少食盐、是否减少食油、睡眠质量好坏指标上亦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2模型构建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全样本人群肝火亢盛证证候诊断模型进行了构建,以是否为肝火亢盛证为结局,病例共486例,按4:1的比例进行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为389例、97例。用训练集训练得到模型,再用测试集验证模型,并筛选出对模型贡献度较大的重要变量。本研究模型的OOB误差为24.70%,泛化能力较强。袋外数据对训练数据的总预测率为77%,对高血压病是否为肝火亢盛证的预测准确率为60%,查全率(Recall)为77%;对本模型全样本数据的总预测率为73%,对是否为肝火亢盛证的预测准确率(Specific ity)为 60%,查全率(Recall)为72%。本研究采用 MeanDecreaseAccuracy 和 MeanDe creaseGini两种方法进行观察自变量对肝火亢盛证的重要性,并筛选出重要性排名前十五位的变量,结果也发现舌诊客观化参数占比最大。用测试数据预测模型精度为0.71,AUC值为0.802,具有较高的预测精确率。研究结论1.本研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证候诊断模型进行了构建,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发现舌诊客观化参数在模型的构建中贡献度最高,表明舌诊客观化参数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高血压病证候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2.本研究基于舌诊客观化参数,结合一般信息、中医症状、体格检查、生活方式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构建证候模型,具有可行性,并对高血压病相关因素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3.本研究进一步对全样本肝火亢盛证证候诊断模型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舌·诊客观化参数对两类人群肝火亢盛证诊断模型的贡献率都最高,且在两个模型中,中医症状“急躁易怒”及舌诊客观化参数右侧舌边HSV-H、右侧舌边RGB-G、右侧舌边HSV-S、左侧舌边LAB-B、舌尖LAB-A指标存在重复,说明这些指标对肝火亢盛证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为其他中医证候诊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思路。

李观[9](2019)在《玉液合剂治疗糖耐量异常(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玉液合剂治疗糖耐量异常(气阴两虚型)患者在控制血糖及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平行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随机入组72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其中2例患者在试验过程中脱落(因个人原因自行退出),实际观察完成70例(包括试验组34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给予基础干预联合玉液合剂口服,1日3次,1次30ml,于三餐前半小时口服;对照组仅给予饮食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疗程均为8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基线水平具有可比性,两组间主要疗效指标即糖负荷2小时血糖于治疗前后进行分析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医症候疗效总显效率64.71%,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两组IGT疾病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4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玉液合剂对IGT(气阴两虚型)的干预结果显示,玉液合剂能控制IGT患者血糖,改善IGT中医症候,且临床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谢羡[10](2019)在《2007-2015年湖南省成人高血压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07-2015年湖南省成人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流行特征及高血压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湖南省2007、2010、2013、2015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本研究选取各调查年份中≥18岁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同人口特征成人的高血压前期率及高血压患病率,以及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析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以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湖南省的人口数据对率进行标化,采用SAS 9.4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湖南省成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2007-2015年湖南省成人高血压前期粗率呈下降趋势,标化率由40.38%下降至3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份间的成人高血压前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年份中男、女性高血压前期的患病峰值分别在18岁、40岁年龄组。8年间,城市地区男、女性成人高血压前期标化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农村地区仅男性高血压前期标化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份间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男性高血压前期标化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各年份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男性高血压前期标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间女性高血压前期标化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2.2007-2015年湖南省高血压患病率粗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标化患病率在27.32%30.9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份间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年间,60岁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男性18岁、40岁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女性18岁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城市地区男女性成人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地区仅男性居民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007年外,其余各年份间城市男性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均高于城市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007、2010年城市地区的男性高血压标化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007、2015年城市地区的女性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低于农村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湖南省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呈上升趋势,但标化后各率未见明显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份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年间,男性标化后的高血压知晓、治疗、控制率均无明显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仅高血压控制标化率呈上升趋势(P<0.05)。城市地区居民高血压知晓标化率、控制标化率均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农村地区高血压控制标化率呈上升趋势(P<0.01)。除2007年外,其余各年份间男性成人高血压知晓、治疗标化率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015年男性成人高血压控制标化率低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7、2013年间城市居民高血压标化知晓率高于农村(P<0.01);而城市高血压标化治疗率和控制率在各调查年份均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高龄、独居、饮酒、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家族史、高BMI值为湖南省成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文化程度为高血压保护因素。结论1.2007-2015年湖南省成人高血压前期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高血压前期的患病峰值在青年,女性则在中年;应重点针对青年男性和中年女性开展健康教育,做好高血压一级预防。2.2007-2015年湖南省成人高血压患病处于相对平稳状态,但老年人群、农村男性高血压患病呈上升趋势,城市男性患病高于女性;表明老年人群、农村人群、男性人群是高血压重点防控对象。3.2007-2015年湖南省女性高血压知晓、治疗情况好于男性;城市地区高血压知晓、控制情况略有下滑,但仍好于农村地区。提示应对男性、城市和农村地区加强高血压筛查。4.高文化程度、高龄、独居、饮酒、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家族史、高BMI值是湖南省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服糖后2小时血糖测定亟待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糖后2小时血糖测定亟待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2)GLP-1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制备
    1. 材料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态
        2.2 糖代谢结果
        2.3 胰岛素抵抗结果
        2.4 胰腺线粒体耗氧量结果
        2.5 胰腺病理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GLP-1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分析
    1. 材料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光学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
        2.2 q-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GLP-1 mRNA相对含量
        2.3 体内实验检测转染后干细胞对小鼠血中GLP-1含量的变化
        2.4 体内实验检测转染后干细胞对小鼠体重和摄食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部分 GLP-1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降糖效果研究
    1. 材料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体重变化
        2.2 摄食量的变化
        2.3 空腹血糖值变化
        2.4 血清胰岛素的变化
        2.5 HOMA-IR值变化
        2.6 胰岛素耐量变化
        2.7 口服糖耐量变化
    3. 讨论
第四部分 GLP-1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降糖机制研究
    1. 材料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胰腺线粒体耗氧量变化
        2.2 胰腺线粒体功能变化
        2.3 胰腺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变化
        2.4 胰高血糖素的变化
        2.5 病理HE检测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多糖制备及质量控制体系初探
        1 中药多糖质量控制标准现状
        2 中药多糖制备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进展及评价
        3 中药多糖质量控制新技术
        4 中药多糖质控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5 总结与展望
    综述二 枸杞多糖结构特征及免疫活性研究进展
        1 枸杞多糖的结构特征
        2 枸杞多糖的免疫调节及其作用机制
        3 总结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枸杞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第一节 枸杞多糖结构分析方法的建立
    第二节 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枸杞多糖在胃肠液中的稳定性及肠跨膜研究
第二章 枸杞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第三章 枸杞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四章 枸杞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与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枸杞多糖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节 枸杞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肠粘膜形态的影响
第五章 枸杞多糖质量控制及基于其结构和活性测定的产品质量评价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10省市队列人群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设计与目的意义
二、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量估计
        1.2 数据来源
        1.2.1 基线调查
        1.2.2 随访调查
    2. 诊断标准及相关变量定义
        2.1 结局事件的定义
        2.2 危险因素指标的定义
        2.3 危险因素基线和随访的动态变化分组
    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3.1 数据库清理
        3.2 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图
三、结果
    1. 研究对象特征
        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1.2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2. 随访人群与失访人群基线特征比较
    3. 糖尿病前期发病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3.1 糖尿病前期发病状况分析
        3.2 糖尿病前期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4. 糖尿病发病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4.1 糖尿病发病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4.1.1 糖尿病发病状况
        4.1.2 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4.2 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状况分析
        4.2.2 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5. 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5.1 糖尿病发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5.1.1 单因素分析
        5.1.2 共线性检验
        5.1.3 构建糖尿病发病风险模型
        5.1.4 糖尿病发病风险等级划分
        5.2 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5.2.1 模型区分度评价
        5.2.2 模型校准度评价
四、讨论
    1.国内外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比较
    2.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3.糖尿病前期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4.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5.危险因素动态变化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6.构建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意义
五、创新性和局限性
    1.创新性
    2.局限性
六、结论和建议
    1.结论
    2.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对鱼类能量代谢稳态的维持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系统概述
    第二节 肉碱和CPT1对哺乳动物能量代谢的影响
        1.肉碱对哺乳动物能量代谢的影响
        2.CPT1 缺失对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影响
    第三节 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在鱼类能量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1.L-肉碱对鱼类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2.CPT1 在鱼类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低肉碱罗非鱼的营养素代谢特征研究
    第一节 低肉碱罗非鱼的脂代谢特征研究
        1.引言
        2.材料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低肉碱罗非鱼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特征研究
        1.引言
        2.材料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节 低肉碱罗非鱼的蛋白质代谢特征研究
        1.引言
        2.材料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的代谢生化特征研究
    第一节 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的营养素代谢示踪研究
        1.引言
        2.材料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的肝脏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
        1.引言
        2.材料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抑制线粒体FAO诱发能量代谢稳态重塑的分子机制研究
    1.引言
    2.材料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cpt1b敲除斑马鱼的代谢特征和能量内稳态调控机制研究
    1.引言
    2.材料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六章 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对高脂饲料摄入的代谢适应
    1.引言
    2.材料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七章 线粒体FAO受抑制的罗非鱼对高碳水化合物饲料摄入的代谢适应
    1.引言
    2.材料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全文总结和展望
    1.全文总结和讨论
    2.本论文的创新点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保护糖尿病鼠肠道结构与功能及降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黄连素的研究进展
        1.3.2 番泻苷A的研究进展
        1.3.3 糖尿病发生与肠道结构及功能破坏相关性研究进展
        1.3.4 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与组织损伤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特色
        1.4.1 问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糖尿病鼠糖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肠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2 糖尿病模型鼠建立及实验分组
        2.2.3 体重监测及胰岛素敏感性评估
        2.2.4 小鼠OGTT及 ITT检测
        2.2.5 小鼠血液样本及组织样本收集
        2.2.6 小鼠肝脏油红染色
        2.2.7 小鼠血浆甘油三酯检测
        2.2.8 石蜡包埋切片
        2.2.9 小鼠结肠GLP-1 免疫荧光染色
        2.2.10 小鼠胰腺insulin免疫荧光染色
        2.2.11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2.12 Western blot分析蛋白表达情况
        2.2.13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糖尿病模型鼠鉴定
        2.3.2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肥胖的影响
        2.3.3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2.3.4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胰岛的影响
        2.3.5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OGTT的影响
        2.3.6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ITT的影响
        2.3.7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糖尿病鼠体内脂质沉积的影响
        2.3.8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糖尿病鼠GLP-1 分泌影响
        2.3.9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GLP-1及PC1/3 蛋白表达的影响
        2.3.10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线粒体ROS、SOD、MDA、GSH及线粒体复合体活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3.2.3 小鼠结肠组织纯化线粒体提取
        3.2.4 小鼠结肠组织纯化线粒体ROS荧光检测
        3.2.5 小鼠结肠组织SOD酶活力检测
        3.2.6 小鼠结肠组织MDA检测
        3.2.7 小鼠结肠组织GSH检测
        3.2.8 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各个复合体的蛋白表达
        3.2.9 结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Complex Ⅰ、Ⅱ及Ⅳ活性检测
    3.3 结果
        3.3.1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纯化线粒体ROS的生成的影响
        3.3.2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SOD酶活力的影响
        3.3.3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MDA、GSH水平的影响
        3.3.4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线粒体复合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3.3.5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线粒体复合体Ⅰ、Ⅱ及Ⅳ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PINK1/PARKIN通路、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4.2.3 Western blot检测PINK1/Parkin通路
        4.2.4 小鼠结肠组织PINK1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
        4.2.5 线粒体呼吸功能检测
        4.2.6 小鼠结肠线粒体超微结构检测
        4.2.7 qRT-PCR分析小鼠结肠线粒体凋亡相关因子的变化
    4.3 结果
        4.3.1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组织PINK1/Parkin通路的影响
        4.3.2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组织PINK1 免疫荧光染色影响
        4.3.3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4.3.4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结肠线粒体结构的影响
        4.3.5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小鼠结肠线粒体凋亡因子mRNA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棕榈酸诱导的肠道L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5.2.2 细胞传代及培养
        5.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5.2.4 CCK8 检测细胞存活率
        5.2.5 ELISA检测细胞上清GLP-1
        5.2.6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5.2.7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INK1/Parkin通路及GLP-1 蛋白表达
        5.2.8 qRT-PCR检测细胞内凋亡因子的变化
    5.3 结果
        5.3.1 棕榈酸、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细胞存活率影响
        5.3.2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棕榈酸诱导的ROS水平的影响
        5.3.3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 GLP-1 分泌及GCG蛋白表达的影响
        5.3.4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 PINK1/Parkin通路的影响
        5.3.5 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对线粒体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研究及对MMP-9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发病因素和机制
        1.3 临床治疗
    2 中医学对2型糖尿性干眼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辨证论治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相关性分析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研究对象分组
        2.6 研究内容
    3 临床疗效研究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标准与处理
        3.6 病例的剔除
        3.7 治疗方法
        3.8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6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相关性分析结果
        1.1 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与健康人群的MMP-9比较结果
        1.2 不同空腹C肽水平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1.3 血清C肽水平与干眼指标的相关性
        1.4 MMP-9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2.3 治疗前后各临床及实验室观察指标比较
        2.4 总体疗效分析
        2.5 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二冬消渴方的立论依据
        1.1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病机关键在于“阴虚热盛,目窍失润”
        1.2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治疗当以“滋阴清热,润燥明目”为大法
    2 二冬消渴方组方及单味药分析
        2.1 二冬消渴方的方义
        2.2 单味药分析
    3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相关性
    4 相关性结果分析
    5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5.1 糖代谢指标的改善
        5.2 干眼相关指标的改善
        5.3 MMP-9的变化
        5.4 二冬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疗效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症状体征量化观察表
    附录2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舌诊客观化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模型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古今中医舌诊研究现状
        1. 古代中医舌诊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
        2. 现代中医舌诊客观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
    二、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1. 西医对高血压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
        2. 中医对高血压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1. 构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诊断模型
        2. 构建全样本肝火亢盛证的诊断模型
    三、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来源
        2.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 高血压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
        4. 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
        5.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6.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7. 研究对象的筛选方法
        8. 研究对象的样本量估算
    四、研究方法
        1. 基本信息的采集
        2. 舌诊信息的采集
        3. 主要观察指标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处理
        6. 建立证候模型
        7. 伦理学要求
        8. 技术路线图
    五、研究结果
        1. 高血压病人群肝火亢盛证诊断模型的构建
        2. 全样本人群肝火亢盛证诊断模型的构建
第三章 讨论
    一、客观化、规范化是中医药的发展趋势
        1. 中医药研究亟待标准化
        2. 中医证候的研究亟待客观化
    二、高血压病迫切需要证候的客观化、标准化
        1. 中医诊疗高血压病有一定的优势
        2. 高血压病证候研究客观化、标准化的迫切性
    三、舌诊在高血压病证候客观化研究中的作用
        1. 舌诊是中医证候诊断的重要依据
        2. 舌诊参数对高血压病证候客观化研究的必要性
    四、相关研究结果的阐释
        1. 参数选取
        2. 研究方法的讨论
        3.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模型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1 社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舌诊客观化的研究病例报告表
附件2 舌诊图像示例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9)玉液合剂治疗糖耐量异常(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入选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1.8 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试验结果
        3.1 治疗前基线分析
        3.2 疗效分析
    4 讨论
        4.1 本研究开展的背景及临床意义
        4.2 糖耐量异常的体质研究
        4.3 治未病思想与糖耐量异常干预
        4.4 IGT的病因病机认识
        4.5 张锡纯学术思想
        4.6 玉液合剂组方分析
        4.7 玉液合剂中单药的药理研究
        4.8 临床疗效分析
        4.9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1 糖耐量异常的研究概况
        1.1 分型分期变革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研究
        1.4 糖耐量异常的干预研究
    2 糖耐量异常的中医学认识
        2.1 中医病因认识
        2.2 中医病机认识
    3 糖耐量异常与体质学说
        3.1 糖耐量异常的发病机制与体质
        3.2 糖耐量异常的体质研究进展
    4 糖耐量异常与“治未病”思想
        4.1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4.2 “治未病”思想与IGT的预防
    5 糖耐量异常气阴两虚型研究现状
        5.1 糖耐量异常的中医分型标准
        5.2 对IGT气阴两虚型的病机认识
        5.3 中医药对IGT气阴两虚型的干预研究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2007-2015年湖南省成人高血压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流行现状
    1.3 国内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流行现状
    1.4 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的危害
    1.5 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
    1.6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调查对象
    2.3 抽样方法与样本量
        2.3.1 样本量估计
        2.3.2 抽样方法
        2.3.3 调查户的置换
    2.4 研究内容
        2.4.1 问卷调查
        2.4.2 体格检查
        2.4.3 实验室检测
    2.5 测量方法及仪器设备
        2.5.1 问卷调查方法
        2.5.2 体格检查方法
        2.5.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6 诊断标准及指标定义
        2.6.1 高血压相关定义
        2.6.2 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定义
    2.7 质量控制
        2.7.1 调查前期
        2.7.2 现场调查
        2.7.3 数据录入
        2.7.4 技术路线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情况
    3.2 高血压前期率及高血压患病率总体趋势分析
        3.2.1 高血压前期率总体趋势分析
        3.2.2 高血压患病率总体趋势分析
    3.3 不同年龄成人高血压前期率及高血压患病率趋势分析
        3.3.1 不同年龄高血压前期率趋势分析
        3.3.2 不同年龄高血压患病率趋势分析
    3.4 不同性别成人高血压前期率及高血压患病率趋势分析
        3.4.1 不同性别成人高血压前期率趋势分析
        3.4.2 不同性别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趋势分析
    3.5 不同地区成人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病率趋势分析
        3.5.1 不同地区高血压前期率趋势分析
        3.5.2 不同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趋势分析
    3.6 不同地区、不同性别成人高血压前期率及高血压患病率趋势分析
        3.6.1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高血压前期率趋势分析
        3.6.1.1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高血压前期粗率趋势分析
        3.6.1.2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高血压前期标化率趋势分析
        3.6.2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高血压患病率趋势分析
        3.6.2.1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高血压患病粗率趋势分析
        3.6.2.2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高血压标化患病率趋势分析
    3.7 不同人口学特征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趋势分析
        3.7.1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总体趋势分析
        3.7.2 不同年龄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趋势分析
        3.7.3 不同性别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趋势分析
        3.7.3.1 不同性别成人高血压知晓率趋势分析
        3.7.3.2 不同性别成人高血压治疗率趋势分析
        3.7.3.3 不同性别成人高血压控制率趋势分析
        3.7.4 不同地区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趋势分析
        3.7.4.1 不同地区成人高血压知晓率趋势分析
        3.7.4.2 不同地区成人高血压治疗率趋势分析
        3.7.4.3 不同地区成人高血压控制率趋势分析
    3.8 2015年高血压患病率影响因素分析
        3.8.1 2015年湖南省高血压患病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8.2 2015年湖南省高血压患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
        3.8.3 2007-2015年湖南省高血压患病部分影响因素变化趋势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2007 -2015年湖南省高血压前期流行状况
    4.2 2007 -2015年湖南省高血压流行状况
    4.3 2007 -2015年湖南省成人高血压的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
    4.4 湖南省高血压患病率影响因素
    4.5 建议与举措
    4.6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服糖后2小时血糖测定亟待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健康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张晨曦.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GLP-1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D]. 常影. 延边大学, 2021
  • [3]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D]. 王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10省市队列人群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少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5]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对鱼类能量代谢稳态的维持及调控机制研究[D]. 李玲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黄连素配伍番泻苷A保护糖尿病鼠肠道结构与功能及降糖机制研究[D]. 马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研究及对MMP-9的影响[D]. 朱雯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基于舌诊客观化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模型的构建研究[D]. 栗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9]玉液合剂治疗糖耐量异常(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D]. 李观.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2007-2015年湖南省成人高血压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谢羡.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服糖后2小时测血糖需标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