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回湖前后植被变化的Landsat-5 TM影像分析

洞庭湖区回湖前后植被变化的Landsat-5 TM影像分析

一、Landsat-5 TM图像分析洞庭湖区集成垸退田还湖前后植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牛思天[1](2020)在《基于GDAL的干旱灾情遥感监测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C#平台开发基于GDAL库的遥感干旱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MODIS遥感影像数据实现基于预处理和图像浏览等操作,包含图像漫游、图像放大、图像缩小等解译辅助操作,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感兴趣区域裁剪等图像处理功能,NDVI指数计算、二值化图像等干旱灾情自动监测功能。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利用遥感数据监测干旱灾情,具有响应快速,计算高效,测量准确的性能。

高瑜轩[2](2018)在《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景观生态学十大核心论题之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景观空间格局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干扰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基于Gis和Fragstats景观格局软件对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格局以林地斑块和草地斑块为主体,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区内景观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斑块,例如:住宅斑块、工矿用地斑块等,斑块同化现象较为严重。根据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得出保护区的斑块类型为:草地斑块、林地斑块、水域斑块、工矿用地斑块、住宅斑块、耕地斑块、其他用地斑块。2)林地斑块和草地斑块呈现自然式不规则状,斑块大小差异明显,同类型斑块间差异较小,斑块同化现象不明显,景观优势度较高。区内斑块类型特征表现出,林地和草地斑块面积的土地类型转移到工矿用地和耕地等土地类型中。3)人为干扰下的斑块类型,空间分布存在显着地区域差异。受海拔和土壤质地影响,耕地主要分布于河谷两岸和住宅区周围,草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海拔3500m以上和林下空间。林地是保护区的核心地类,均匀地分布于保护区。住宅、耕地广泛分布于公路两边,景观格局呈现出以住宅为基质的住宅、耕地、工矿用地相间分布的态势。4)近20年内保护区工矿用地、水域、耕地和住宅面积明显增加,其他用地增加趋势也较大。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最多,整体结构变化较大。草地、林地受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影响,斑块破碎化程度变化较大。主要原因是部分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林地和草地斑块边缘效应降低,斑块同化将引起相邻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被边缘隔离、暴露在其他生态系统中的边缘比例减小。

朱晓荣[3](2012)在《基于决策树的洞庭湖湿地信息提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洞庭湖湿地地处长江中下游,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持本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长期的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日益加剧,洞庭湖湿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湿地面积急剧下降。人类活动与河流水沙情势制约着湖泊的演化,围湖垦殖和入湖泥沙淤积加速着洞庭湖的衰亡,洞庭湖敞水区的面积急剧缩小,洲滩面积逐渐增多,洞庭湖湿地的结构和功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研究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光谱与纹理特征,结合其他辅助数据,探索洞庭湖湿地信息的高效提取方法。同时根据多期影像数据的分类结果,揭示湿地的演变规律。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1)利用人类活动中洞庭湖防洪大堤对洞庭湖区域进行分区,结合GIS知识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洞庭湖湿地的分布特征,考虑冬夏季相的不同,充分挖掘数据,构建决策树实现对研究区湿地类型的精确获取。将分类结果与传统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利用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湿地类型进行分类,较传统的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总体精度提高12.05%;总体kappa系数提高0.1407;特别是外湖区的林地,芦苇滩地,泥滩地、水体等覆盖类型其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有大幅提高。(2)利用SPOT-5高分辨率影像进行洞庭湖湿地土地覆盖分类,选择全色波段作为纹理特征计算的数据源;通过选定样本的J-M距离确定各湿地类型相对应的最佳纹理尺度;选用QUEST算法对遥感影像光谱、纹理信息构成的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构建决策树模型,对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结合多尺度最佳纹理信息的高分辨率影像分类,分类精度达到78.57%,而单一光谱数据分类和结合单尺度纹理数据的分类精度分别为71.98%和76.76%。可见,纹理信息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物的识别程度,多尺度纹理能够更好地描述地物的纹理特征,更有效解决分类结果中的同谱异物现象,有助于提高高分辨率影像分类精度与效率。(3)水体、泥滩地、苔草滩地、芦苇滩地、水田是本研究最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水体、苔草滩地面积在所选时间跨度上先减少,后趋于稳定;泥滩地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作为本区鱼类与水鸟主要栖息、觅食地的水体、泥滩地、苔草滩地的减少,表明奔去湿地退化严重威胁本区的湿地多样性保护。从1987年至1996年,研究区湿地类型发生剧烈变化,主要转化类型为泥滩地、水域、苔草滩地与林地的转化。1987年至2004年洞庭湖外湖区的林地面积仍在持续增加,同时泥滩地持续减少;在2004年-2009年区间,外湖区的林地面积一定程度出现下降,但不明显,其已经成为洞庭湖区特别是西洞庭湖区一种主要的地面覆被类型。(4)研究区景观总体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变化不大;景观中各优势地类所占比重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景观类型团聚程度增大,分散程度降低。研究区地类斑块在1987年至1996年总体呈现斑块趋于破碎化和小型化的趋势;在1996年至2009年2个时间段内,则表现为斑块趋于聚合的趋势。研究区地类斑块密度变化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斑块破碎化程度在1996年达到最高,到2004年时又有很大程度好转,景观趋于完整;斑块边界密度在1996年至2009年之间总体下降,研究区地类形状趋于规则,受到较为剧烈的人为干扰。研究区地类呈现出聚集度增加的趋势。

王月容[4](2010)在《洞庭湖退田还湖区钱粮湖垸景观格局、土壤质量与土地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和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的洪道型湖泊。由于人为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其面积已由秦汉时期超过6000 km2骤减到目前天然湖泊面积仅2625 km2。洞庭湖水体面积大幅减少的同时,也造成调蓄洪功能严重下降,血吸虫蔓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湖区生态环境退化。自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洞庭湖原有生态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和改善,但同时洞庭湖区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响应,尤其是在非畜洪年份,各种土地资源依然采用集约化经营,土壤质量、土地承载力及可持续性利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论文以钱粮湖垸为例,通过定位研究与随机取样,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在退田还湖对其景观格局变化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退田还湖区林地(Ⅰ)、园地(Ⅱ)、旱地(Ⅲ)、水田(Ⅳ)、荒地(Ⅴ)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库、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污染累积、土壤综合质量,并结合钱粮湖垸安全圈的建设,提出了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与土地承载力可持续性的对策,旨在为洞庭湖退田还湖区土壤质量调控、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区域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1、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对钱粮湖垸1987年、1996年、2008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分析显示,其景观格局总体变化趋势是景观多样性增加、均匀度增加、破碎度增大、景观形状由简单趋于复杂。景观要素转移矩阵及转移贡献率分析表明人口增长、城镇化建设与退田还湖工程实施是导致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分析结果表明,0-50 cm土层土壤密度为1.02-1.65 g·cm-3,毛管孔隙度为33.04%~61.70%,非毛管孔隙度为2.15%-25.35%,总孔隙度为38.40%-64.96%,自然含水量为17.07%~38.33%,毛管持水量为23.22%-64.00%,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形维数分别为1.76-5.09 mm、2.2728~2.6388;灰色关联分析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以荒地类型最差,园地最好,关联度排序为Ⅱ>Ⅳ>Ⅰ>Ⅲ>Ⅴ。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库差异显着。其中,林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水田有机质、全钾及速效磷含量均最高,旱地水解氮含量最高,而荒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及水解磷均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变化范围为24.33-295.93,排序为IⅣ(231.96)>IⅢ(193.46)>IⅡ(70.90)>IⅠ(59.57)>Iv(35.59)。4、运用均方根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量元素Cu、Zn、Fe、Mn、Mo的单项有效指数和综合有效指数,大小排序分别为EMo(15.5933)>EZn(4.7767)>EFe(3.1898)>ECu(1.7160)>EMn(1.1913)和EⅠ(10.9020)>EⅡ(8.2198)>EⅣ(7.7335)>EⅤ(5.1726)>EⅢ(4.2006)。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建立了土壤有效微量元素主导因子方程,土壤有效Cu、Zn含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有效Fe主要受毛管持水量和全钾的影响;有效Mn、Mo主要分别受速效钾、全氮的影响。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均以旱地最高,真菌数量以荒地最高;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44.42%~92.93%;其次为真菌数量,所占比例为4.89%~42.76%;放线菌数量最少,仅占1.71%-24.52%。土壤磷酸酶、脲酶、脱氢酶活性分别以园地、荒地、水田最低,而旱地土壤蛋白酶活性总体最低。典范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典范变量(U)正效应作用最大的是放线菌数量,其次为细菌数量,真菌数量表现为负效应;土壤酶活性典范变量(V)正效应作用最大的是脲酶活性,其次为脱氢酶活性,磷酸酶与蛋白酶活性则表现为负效应。6、土壤重金属Cu、Zn、Mn、Pb、Cd、As、Hg全量的空间分布与污染累积分析显示,单项污染指数以Cd较高,且林地(Ⅰ2、Ⅰ3)、旱地(Ⅲ2)、水田(Ⅳ)已受到Cd污染;除As及部分土壤Zn也未发生累积外,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均存在重金属累积现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综合污染指数、综合累积指数均以水田(Ⅳ)最高(0.8372、5.9528),荒地最低(0.6566,4.6928)。主成分分析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表明,Cu主要受毛管持水量、全钾的影响;Zn主要受毛管孔隙度、全氮、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影响;Mn主要受非毛管孔隙度、全氮和速效钾的影响;Pb、Cd及As受相同自变量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Hg主要受土壤密度、总孔隙度、全磷和全钾的影响。7、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涵盖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累积4类28个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综合质量以水田最高,荒地最低,其排序为Ⅳ(0.6479)>Ⅲ(0.5386)>Ⅱ(0.4373)>Ⅰ(0.4364)>Ⅴ(0.2546)。指标权重大小表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细菌数量和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分别是各类指标中对土壤质量贡献最大的4个指标。8、根据钱粮湖垸安全区建设规划,结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变化研究结果,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进行了优化、预测。以1987-2008年间总人口数和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选择趋势外推法,预测评估了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富裕型四级不同消费标准下该地区2010年、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并从景观格局优化、生态农业模式选择和土地利用制度完善上提出了钱粮湖垸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对策。

赛晓勇[5](2007)在《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全死因与脑卒中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是我国军队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重要保障对象,做好该特殊人群的保健工作意义重大。目前军队离退休干部全死因和脑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还缺乏系统规范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为了解该人群健康水平和保健现状、探索全死因和脑卒中相关因素及变化趋势,我们进行了本研究。方法:从2005年6月30日至2006年6月30日对1987年建立的西安市22所军队干休所离退休干部队列人群进行了再次调查,综合运用了传统流行病学中现况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资料双人录入,自动核查,由Epidata3.0完成。统计学方法主要应用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由SPSS13.0和SAS8.2软件完成。结果:1.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健康相关因素与患病率的研究:①至2005年6月30日,1268人的研究队列中死亡491人,转所29人,存活748人;②调查应答的干部694名,平均年龄79.78±4.40,最小69.71岁,最大100.38岁;③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癌症的患病率分别为69.7%、53.6%、24.9%、5.3%、26.5%、20.3%、29.8%和7.9%;④吸烟率为67.6%;饮酒率为63.83%;自答锻炼率88.47%;按中国成人体重指数标准,超重者287人(41.5%),肥胖者80人(11.6%),55.8%的老干部有意识地控制血脂;⑤18年前后体检指标的比较结果显示,该人群甘油三酯水平上升、舒张压水平下降、锻炼者和饮酒者比例均升高(P<0.05),各种疾病患病率水平随年龄的增加均有上升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队列全死因和相关因素的研究:①至2005年6月30日,该队列人群前五位死因构成比分别为恶性肿瘤(39.71%)、COPD (16.90%)、冠心病(16.09%)、脑卒中(11.20%)和糖尿病(4.68%),调整死亡率分别为1039、442、421、293和123/10万人年;②调整总死亡率为2616/10万人年,平均死亡年龄74.08±6.63岁;③恶性肿瘤构成比前三位分别为肺癌(30.77%)、胃癌(21.54%)和肝癌(12.82%);④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吸烟、收缩压、甘油三酯、高血压家族史、中风家族史、癌症家族史、中风病史、糖尿病病史、癌症病史、体重指数和开始吸烟年龄与总死亡相关,HR值(95%CI)分别为1.083(1.062-1.104),1.026(1.013-1.039),1.009(1.003-1.015),1.002(1.001-1.003),1.330(1.005-1.759),1.330(1.005-1.759),1.444(1.103-1.890),2.237(1.244-4.022),1.462 (1.042-2.051),2.079(1.051-4.115),0.963(0.931-0.996)和0.988(0.978-0.999);⑤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的全死因、冠心病和肺癌风险较高,HR值(95%CI)分别为1.369(1.083-1.731),1.805(1.022-3.188)和2.939(1.311-6.585);⑥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甘油三酯、吸烟、开始吸烟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和癌症家族史与总死亡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109(1.077-1.143),1.012(1.003-1.020),1.002(1.001 -1.005),2.175(1.335-3.543),0.982(0.964-0.999),1.561(1.033-2.359)和1.791(1.228-2.610);⑦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的聚集,死亡风险增加。3.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脑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①至2005年6月30日脑卒中发病186人,调整发病率为984.43/10万人年,其中新发脑梗塞157人,新发脑出血29人;②至2006年6月30日脑卒中死亡69人,死亡率为357.02/10万人年,其中脑梗塞死亡26人,脑出血死亡43人;③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总胆固醇、腰臀比和锻炼与脑卒中有关,OR值(95%CI)分别为1.013(1.001-1.027)、1.115(1.006-1.236)、2.514(1.726-3.664)和0.230(0.136-0.389);饮酒、饮茶的OR值(95%CI)为1.766(1.104-2.825)和0.633(0.422-0.949),进一步研究发现,饮白酒、喝绿茶与脑卒中患病相关,OR值(95%CI)为1.868(1.196-2.917)和0.595(0.375-0.944);还有如血型、总胆红素、人均收入、性格、适应能力、日常生活功能、生活满意度、同住几代、社会交往、心理卫生、体能状态、服用阿司匹林和口味咸淡等也被发现与脑卒中患病相关;④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的聚集,患脑卒中危险增加;⑤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既往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史与脑卒中发病相关,HR值(95%CI)分别为1.037(1.002-1.072)、1.087(1.012-1.169)、1.186(1.050-1.340)、1.515(1.006-2.281)和1.571(1.052-2.347);⑥年龄、舒张压、既往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史与新发脑梗塞有关,HR值(95%CI)分别为1.043(1.005- 1.081)、1.179(1.039-1.335)、1.615(1.030-2.530)和1.767(1.152-2.71),而血压和既往高血压病史和新发脑出血相关,HR值(95%CI)分别为1.451 (1.117-1.884)和2.701(1.029-7.086);⑦脑卒中死亡相关因素为年龄、收缩压、吸烟、高血压家族史、中风家族史、体重指数、中风、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既往病史,HR值(95%CI)分别为1.072(1.017-1.131)、4.283(1.706-10.753)、2.180(1.019-4.665)、2.069(1.066-4.014)、2.069(1.066-4.014)、0.858(0.779-0.946)、10.034(3.366-29.912)、3.351(1.194-9.406)和2.366(1.247-4.491);⑧缺血性脑卒中与年龄、舒张压、高血压和中风家族史、中风既往病史有关,HR值(95%CI)分别为1.153(1.059-1.254)、1.401(1.006-1.952)、4.682(1.711-12.816)、4.682(1.711- 12.816)和14.460(2.675-78.162);而出血性脑卒中与体重指数、既往中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病史有关,HR值(95%CI)分别为0.827(0.731-0.936)、7.575(1.663-34.509)、4.060(1.847-8.927)和4.179(1.073-16.274)。结论:1.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的人群总死亡率低于全国水平,前五位死因中恶性肿瘤、冠心病和糖尿病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COPD死亡率低于全国水平;前五位死因构成与全国大城市男性死因构成有所不同,不同年龄段死因构成亦有不同,提示该人群的卫生保健工作要视自身具体情况开展,尤其是恶性肿瘤、冠心病和糖尿病要重点防控。2.该人群吸烟率、饮酒率和超重率高于国内水平,提示在该人群中应加强相关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维持适当的收缩压、甘油三酯和体重水平、预防和控制如中风、糖尿病和癌症等;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甘油三酯等指标随年龄发生的动态变化。3.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人群脑卒中发病以缺血性为主,脑卒中死亡以出血性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水平;控制血压、总胆固醇、总胆红素和体重水平,戒烟,控酒,预防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和高血压可以降低该人群脑卒中风险;

赛晓勇,张治英,闫永平,蔡凯平,李岳生,周晓农,徐德忠[6](2004)在《Landsat-5 TM图像分析洞庭湖区集成垸退田还湖前后植被量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退田还湖前后集成垸试点植被量的变化 ,阐明退田还湖的影响 ,并提供方法学依据 .方法 :将集成垸试点依据NDVI值分类 ,以 10为组距分为 2 3组 ,将后 11组进行比较 .结果 :11类中有 6类退田还湖后NDVI值高于退田还湖前 ,占 5 4 .5 4 % ;其退田还湖前后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 0 .36 %和 5 2 .30 % .结论 :Landsat 5TM图像可以较好地应用于退田还湖试点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 ;集成垸试点特定NDVI范围如 12 1~ 16 0 ,171~ 180 ,2 0 1~ 2 10段较退田还湖前增加 ,其变化还应进一步研究

赛晓勇[7](2004)在《应用RS/GIS和统计模型分析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尤其在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各省危害严重。自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后,我国开始实行退田还湖,退田还湖减少了洪水危害的同时也使原来的钉螺孳生地的环境发生了改变。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与其孳生环境的自然因素关系密切。退田还湖使钉螺的分布发生了改变,同时改变了日本血吸虫的分布,因此研究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对于国家公共卫生部门防治血吸虫病意义重大。本课题主要运用了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统计学方法和遥感技术初步分析了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退田还湖给血吸虫病的流行带来的主要影响为病情、螺情的变化以及钉螺孳生环境植被的变化,本研究主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 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影响的现况研究 通过当地血防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查病查螺获取资料,对选取的退田还湖试点及对照点的病情螺情资料采取自身前后对照、同期对照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退田还湖后退田还湖试点的粪检阳性率和活螺密度较退田还湖前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退田还湖使血吸虫病流行加剧。同时通过分析显示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与活螺密度呈统计学相关(r=0.764,P=0.045)。选双退点(为泄洪完全废弃该地)、单退点(汛期离开,过后返回)及对照点(未退田还湖)各一作粪检阳性率变化趋势图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发现,退田还湖以前三个点均有下降,以对照点最明显:退田还湖后三个点均有上升,以双退点最明显,提示退田还湖与粪检阳性率变化密切相关。二应用统计模型分析退田还湖试点病情的变化 疫情的准确预报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进一步阐明退田还湖前后血吸虫病病情的变化,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对单退及双退试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应用的指数平滑法、移动平均法、自回归分析及ARI琳法中,以ARI以模型预测的误差平方和最小。滚口试点的预测方程夕t二0.64s7y卜,+0.3513y卜2+0.567一。:一:+0.0223,夕::预测当年的值;Yt一:、Y卜2为上一、二年的实测值:et一:上一年预测值的误差。集成试点的预测方程夕、=1 .2877Y卜:+0.4246Y卜2-0.7123Y卜:一0.4305e卜,+0.995一e卜2一0.0544,夕t:预测当年的值:Y卜【、Y卜2、Y卜:分别为上一、二、三年的实测值;et一,、et一2为上一、二年预测值的误差。通过ARIMA模型对单退和双退两个试点的退田还湖前后的发病预测值进行比较,发现退田还湖后的患病率高于退田还湖前。 为进一步精确预测患病率、验证退田还湖的影响应用了灰色预测,得到中山试点的预测方程分‘,,(k+1)二一xg.373641e‘·08‘,‘,“+20.677157和集成试点的预测方程戈‘,,(k+l)二50.olss93e,·’306‘,k一34.478893还湖后血吸虫病预测的患病率较退田还湖前增加的结论。析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试点各方法预测结果不同,型和灰色预测误差较小。 同样得出退田对应用的5种分但以ARI拟模三遥感技术对退田还湖试点植被变化的监测研究 遥感技术可以监测与疾病有关的环境因素,退田还湖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之一是钉螺孽生地植被量及种类的变化。应用Landsat一5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M(Land satellite一5 Thematie Mapper)图像提取遥感替代指标NDVI(Normal ized differenee vegetation index)值分析T退田还湖试点退田还湖前后植被量的变化,应用非监督分类结合现场考察明确了集成烷钉螺草生地植被类型退田还湖前后的变化。 结果发现集成烷在划分的16类中有10类退田还湖后NDVI值高于退田还湖前,占62.5%。特定NDVI范围包括71一1 10、121一160、171一180段较退田还湖前面积增加,尤其141一160段增加的幅度最大,达到180个像素,提示一定程度上退田还湖后植被含量较退田还湖前增加。 将退田还湖前后(1994年和2003年)合成的NDVI伪彩色图进行非监督分类,比较发现第4、5、7、8、9、10类较退田还湖前面积增加,NDvl值除4、6、10类外均有增加,考察钉螺孽生地发现退田还湖前各钉螺草生地所在位置均落入5一9类、平均NDVI值介于126一183之间、植被类型以水稻、棉花和油菜为主:退田还湖后钉螺草生地均落入4一9类、平均NDVI值介于1 52一193之间、植被类型以意杨林、芦苇和杂草为主。 分析2003年集成烷钉螺草生地植被与活螺密度的关系发现各钉螺擎生地以多种植被混合为主,很少有单一植被类型,如意杨林十芦苇、意杨林+杂草、芦苇+杂草等。活螺密度以意杨林+芦苇最高,其次为意杨林+杂草、芦苇。提示钉螺的分布可能与上述植被类型有关,应进一步应用遥感技术对植被类型进行研究。 研究结论:退田还湖使退田还湖试点的血吸虫病较退田还湖前加重:ARI撇模型和灰色模型可以较好地应用于退田还湖试点病情的预测并分析病情的变化趋势;遥感技术可以较好地应用于退田还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谭衢霖[8](2002)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遥感变化监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3S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湿地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使用多源遥感影像数据(Landsat TM/ETM、Radarsat SAR和Terra Modis数据等),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和历年统计数据,开展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遥感应用研究。这对于研究鄱阳湖的发展演变、湖区湿地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综述了国内外利用RS和GIS进行湿地研究的现状及进行湿地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的常用方法,指出动态变化监测正朝向景观格局变化的定量化方向发展;对景观尘态遥感测度因子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价,指出Sqp和PPU测度因子优于传统的景观测度因子聚集度和分形维数。此外,深入研究了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方法----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原理及具体实现,并分析了差分干涉测量的误差,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针对湿地边界的复杂性,掘分形理论,提出了一种结合边界分形自相似特征和灰度梯度变化进行边界探测的新算法。利用该算法,对试验图像进行了边缘探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取图像边缘,且在含有噪声的遥感图像中,仍能提取较丰富的边缘细节,具有一定的抗噪声性能。 针对SAR图像应用中斑噪对边界提取的影响,基于单视数SAR图像的Speckle统计特性和已发展的空间滤波算法分析,发展了一种改进的全方向动态窗口自适应SAR噪声滤波算法。该算法对单视数SAR图像具有较强的Speckle抑制能力,且可较好地保持图像的纹理边界细节信息。 Landsat TM数据含有丰富的信息,通过对TM影像地物灰度波谱特征曲线的分析,提出在鄱阳湖区湿地监测中的最佳波段组合方式为TM4、TM3、TM2三个波段分别配以红、绿、蓝三原色,这样的组合方式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和识别湖区各种湿地类型,可以清楚解译草洲、沙滩、泥滩、不同浑浊程度水体,最适合于目视解译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分类系统,并对1994年和2000年的TM/ETM遥感影像,采用后分类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方法,对比分析了98年大洪水前后鄱阳湖保护区的湿地变化情况。 利用2000年10月的Landsat ETM影像,首次采用全数字化方法对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生植被的生物量及其分布进行遥感定量研究。首先,用该时相卫星数据制作假彩色合成图像,以该图像为主要依据之一,设计了实地生物量采样路线与样点,并在地形图和GPS的帮助下,开展了湿生植被生物量的野外实地采样。然后,在室内将采样点坐标和Landsat ETM图像坐标进行几何纠正和匹配。通过统计回归分析比较采样数据与ETM4波段数据和NDVI、DVI、GVI、II、RI之间的线性摘要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采样数据与DVI有最好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0.8546。基于实测生物量数据与DVI数据线性回归模型,逐像元计算了整个保护区湿生植被生物量,得到总生物量约为10.98 xl叭,并分析了98年特大洪水前后1 994年与2000年的湿生植物单位面积生物量的变化情况。 利用都阳湖历年的水位高程与面积统计数据,首次建立了高精度(RZ>0 .99)的都阳湖主体水域水位一面积分布数学模型。通过在Radarsat SAR和ModiS遥感影像上提取水体,测量计算了遥感影像上的水域面积,并与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误差绝对值小J几0.70%,为利用遥感影像估测水位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 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通过对都阳湖不同时期的形态参数和近50年来洪水位演变趋势的分析,得出都阳湖洪水调蓄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都阳湖几一十年来的围垦。分析了都阳湖围垦的简要历史和现状,利用典型‘f交叉调洪演算方法,将围垦对洪水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各典型年洪水在不同[h1哄背景下的围垦效应值。

二、Landsat-5 TM图像分析洞庭湖区集成垸退田还湖前后植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andsat-5 TM图像分析洞庭湖区集成垸退田还湖前后植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DAL的干旱灾情遥感监测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构建方法
2 遥感影像处理模块
    2.1 辐射校正。
    2.2 几何校正。
    2.3 太阳高度角校正。
    2.4 遥感影像镶嵌。
3 图像解译辅助模块
    3.1 图像漫游。
    3.2 图像放大。
    3.3 图像缩小。
4 干旱灾情自动监测模块
    4.1 NDVI计算功能。
    4.2 二值化图像功能。
5 系统构建
6 结论

(2)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1.1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保护区管理
        1.1.2 GIS成为管理保护区的有效手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所需软件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理论解析和研究进展
    2.1 土地利用/覆盖的概念及内涵
        2.1.1 土地利用/覆盖的概念
        2.1.2 土地利用/覆盖的内容
    2.2 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2.2.1 景观生态学发展历史
        2.2.2 景观生态学研究范畴
        2.2.3 景观生态学核心研究论题
        2.2.4 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2.2.5 斑块的结构特征和生态学功能
    2.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过程和景观效应
        2.3.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
        2.3.2 土地利用/覆盖研究步骤
        2.3.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3 研究区概况和构建步骤
    3.1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资源概况
        3.1.1 蜂桶寨保护区气候和水文特征
        3.1.2 蜂桶寨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现状
        3.1.3 蜂桶寨保护区社会经济
        3.1.4 蜂桶寨保护区研究进展
    3.2 数据来源
        3.2.1 遥感数据
        3.2.2 非遥感数据
    3.3 构建方法
        3.3.1 光谱选择
        3.3.2 波段选择和波段组合
        3.3.3 几何校正
        3.3.4 研究区裁剪
        3.3.5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3.3.6 遥感图像分类
    3.4 指标的选择
        3.4.1 斑块数
        3.4.2 斑块类型面积
        3.4.3 斑块密度
        3.4.4 斑块丰富度密度
        3.4.5 Shannom多样性指数
        3.4.6 斑块均匀指数
        3.4.7 最大斑块指数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地利用/覆盖影响下的景观结构变化
        4.1.1 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
        4.1.2 斑块类型
        4.1.3 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
        4.1.4 地形因子影像下的斑块类型分布
        4.1.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4.2 景观生态效应分析
        4.2.1 景观结构与斑块特征
        4.2.2 .保护区景观破碎化分析
        4.2.3 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
5 讨论
    5.1 讨论与结论
    5.2 景观格局优化措施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景观指数分析中的问题
        5.3.2 研究中的难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图

(3)基于决策树的洞庭湖湿地信息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遥感技术在湖泊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1.3.2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1.4.1 基于知识的洞庭湖湿地信息提取技术
        1.4.2 基于多尺度纹理特征的西洞庭湖湿地信息提取技术
        1.4.3 洞庭湖湿地变化分析
        1.4.4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概述及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洞庭湖区的行政区划
        2.1.2 研究区自然状况概述
    2.2 遥感影像及辅助数据获取与处理
        2.2.1 遥感影像数据
        2.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2.2.3 辅助数据
    2.3 遥感影像分类精度验证
        2.3.1 误差矩阵及精度指标
        2.3.2 Kappa 分析
    2.4 决策树理论应用现状
    2.5 景观指数选取与计算
        2.5.1 斑块类型水平指数
        2.5.2 景观水平指数
第三章 基于知识的洞庭湖区湿地信息提取
    3.1 洞庭湖区湿地遥感分类
        3.1.1 湿地分类系统的建立
        3.1.2 解译标志的建立
    3.2 基于知识的洞庭湖湿地分类特征及决策树模型的建立
        3.2.1 研究分区
        3.2.2 地形与湿地的空间关系分析
        3.2.3 光谱特征分析
        3.2.4 分类决策树模型的建立
    3.3 分类结果及精度验证
        3.3.1 分类结果
        3.3.2 精度验证与对比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多尺度纹理特征的西洞庭湖湿地信息提取
    4.1 研究区分类系统
    4.2 影像纹理信息概述
    4.3 纹理分析方法
    4.4 灰度共生矩阵的定义及数学表达
        4.4.1 灰度共生矩阵的定义
        4.4.2 利用灰度共生矩阵计算纹理的参数选择
        4.4.3 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
    4.5 纹理尺度的选择
        4.5.1 基于训练样本的可分离度检验
        4.5.2 最佳纹理尺度的确定
    4.6 基于多尺度纹理特征的决策树的洞庭湖湿地分类
        4.6.1 决策树模型构建
        4.6.2 分类结果及精度验证
    4.7 结论
第五章 湿地面积变化分析
    5.1 洞庭湖湿地面积动态变化分析
        5.1.1 各时期不同地物覆盖类型的面积比例
        5.1.2 地类的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5.1.3 研究期地类面积转移变化分析
        5.1.4 小结
    5.2 围垦区湿地变化分析
    5.3 洞庭湖外湖区覆被变化区域差异化分析
        5.3.1 洞庭湖外湖面积变化
        5.3.2 外湖湿地变化差异分析
    5.4 典型区域覆被变化原因分析
第六章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6.1 斑块类型尺度景观指数分析
        6.1.1 景观要素基本参数
        6.1.2 斑块分布及形态特征参数
    6.2 景观尺度指数变化分析
    6.3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4)洞庭湖退田还湖区钱粮湖垸景观格局、土壤质量与土地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项目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退田还湖效应研究
        1.2.2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2.3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
        1.2.4 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洞庭湖演变与退田还湖现状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技术路线
    2.4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方法
        2.4.1 遥感影像数据
        2.4.2 遥感影像解译分类与精度评价
        2.4.3 景观指标选取与计算
    2.5 土壤质量变化研究方法
        2.5.1 土壤样品采集
        2.5.2 土壤样品分析
        2.5.3 土壤指标与性质计算
    2.6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与土地承载力预测
    2.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退田还湖区钱粮湖垸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与驱动机制
        3.1.1 斑块水平的景观格局变化
        3.1.2 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变化
        3.1.3 景观要素类型转移矩阵与贡献率
        3.1.4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
        3.1.5 小结
    3.2 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3.2.1 土壤容重
        3.2.2 土壤孔隙状况
        3.2.3 土壤水分状况
        3.2.4 土壤团聚体
        3.2.5 土壤物理性质灰色关联分析
        3.2.6 小结
    3.3 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库
        3.3.1 土壤有机质
        3.3.2 土壤氮磷钾含量
        3.3.3 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
        3.3.4 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3.3.5 小结
    3.4 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
        3.4.1 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
        3.4.2 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评价
        3.4.3 土壤有效微量元素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3.4.4 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导因子方程
        3.4.5 小结
    3.5 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生物学性质
        3.5.1 土壤微生物数量
        3.5.2 土壤酶活性
        3.5.3 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典范相关分析
        3.5.4 小结
    3.6 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污染累积
        3.6.1 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相关性
        3.6.2 土壤重金属污染累积评价
        3.6.3 土壤重金属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
        3.6.4 土壤重金属主导因子方程
        3.6.5 小结
    3.7 基于AHP的洞庭湖退田还湖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3.7.1 层次单排序
        3.7.2 层次总排序
        3.7.3 土壤质量排序
        3.7.4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聚类
        3.7.5 小结
    3.8 退田还湖区钱粮湖垸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与土地承载力可持续性
        3.8.1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3.8.2 土地利用结构预测
        3.8.3 土地承载力预测
        3.8.4 土地资源持续性利用对策
        3.8.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全死因与脑卒中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和文献回顾
正文
    1 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健康相关因素及患病率的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全死因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2.1 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死因构成与死亡率
        2.1.1 对象与方法
        2.1.2 结果
        2.2 军队离退休干部全死因相关因素的队列研究
        2.2.1 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3 军队离退休干部死亡相关因素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2.3.1 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4 军队离退休干部死亡危险因素聚集性分析
        2.4.1 对象与方法
        2.4.2 结果
        2.5 讨论
    3 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脑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
        3.1 军队离退休干部脑卒中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3.1.1 对象与方法
        3.1.2 结果
        3.2 军队离退休干部脑卒中相关因素的队列研究
        3.2.1 军队离退休干部脑卒中发病相关因素的队列研究
        3.2.1.1 对象与方法
        3.2.1.2 结果
        3.2.2 军队离退休干部脑卒中死亡相关因素的队列研究
        3.2.2.1 对象与方法
        3.2.2.2 结果
        3.3 讨论
小结
    一、研究内容总结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军队离退休干部健康状况调查表
附录2 总后勤部干部体检簿
附录3 总后勤部干部体检簿填表说明
附录4 死亡登记表
附录5 失访者调查表
附录6 西安地区干休所人群基线调查表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Landsat-5 TM图像分析洞庭湖区集成垸退田还湖前后植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现场的选择
    1.2 空间结构数据库
    1.3 遥感卫星图片的处理
    1.4 卫星图片的格式转换
    1.5 矢量化地图格式转换
    1.6 卫星图片的地理配准
    1.7 遥感替代指标NDVI值的提取
    1.8 统计学分类原则
2 结果
3 讨论

(7)应用RS/GIS和统计模型分析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况
    二 退田还湖对生态环境和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1 退田还湖实施的现状
        2 退田还湖对生态环境和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3 目前退田还湖地区血防面临的挑战
    三 统计预测及其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四 RS/GIS在血吸虫病防治及钉螺监测中的应用
正文
    1 退田还湖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情及螺情的影响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时间序列分析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病情的变化
        2.1 时间序列分析在洞庭湖区试点发病预测中的初筛
        2.1.1 引言
        2.1.2 材料和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时间序列分析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病情的变化
        2.2.1 引言
        2.2.2 材料和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3 灰色预测分析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病情的变化
        3.1 灰色预测在洞庭湖区试点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3.1.1 引言
        3.1.2 材料和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灰色预测分析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病情的变化
        3.2.1 引言
        3.2.2 材料和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五种统计分析方法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预测效果的综合评价
        3.3.1 引言
        3.3.2 材料和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4 RS/GIS初步分析退田还湖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4.1 遥感图像初步分析退田还湖试点钉螺孳生地植被量的变化
        4.1.1 引言
        4.1.2 材料和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2 非监督分类在退田还湖试点的初步应用
        4.2.1 引言
        4.2.2 材料和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
致谢

(8)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遥感变化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湿地生态环境遥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湿地学的发展
        二 湿地遥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区选择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 研究内容
        二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环境遥感变化监测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地表环境变化的含义
    第二节 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的常用方法
        一 基于像元光谱变化的方法
        二 后分类斑块比较方法
        三 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精度评价
    第三节 景观模式遥感测度因子
        一 景观生态测度因子
        二 聚集度测度因子系统分析和评价
        三 分形维数测度因子系统分析和评价
        四 结论
    第四节 地表形变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方法
        一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二 数据处理步聚
        三 应用实例
        四 讨论与结论
    第五节 基于分形自相似特征的遥感图像边缘检测算法
        一 边缘探测概述
        二 算法
        三 结论与讨论
    第六节 全方向自适应动态窗口SAR斑点噪声抑制算法
        一 SAR图像统计模型
        二 全方向自适应动态窗口滤波器
        三 试验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鄱阳湖湖滩草洲湿地生态系统特征与遥感分析
    第一节 鄱阳湖区湿地的水文特征
        一 水位变化特征
        二 鄱阳湖的含沙量特征
    第二节 湖滩草洲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一 典型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
        二 典型湿地的水情动态
        三 典型湿地的植被类型与群落结构
        四 典型湿地生态断面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鄱阳湖湿地TM遥感影像特征与分析
        一 TM图像的波段特征
        二 鄱阳湖湿地典型地类影像光谱特征
        三 结论
    第四节 保护区典型湿地遥感后分类动态变化监测
        一 保护区湿地分类系统
        二 分类方法
        三 面积统计与对比分析
    第五节 鄱阳湖保护区湿生植被生物量遥感估算
    第六节 SAR与TM遥感数据复合监测湿地泛洪动态变化
        一 数据预处理
        二 泛洪动态变化监测
        三 泛洪监测意义
第四章 鄱阳湖湿地围垦与洪水调蓄能力遥感分析
    第一节 应用多源遥感数据监测鄱阳湖形态和水域变化
        一 水体的波谱特性
        二 遥感影像水体提取方法
        三 鄱阳湖主体水域面积随水位变化数学模型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鄱阳湖湖盆形态参数与最高水位分析
        一 鄱阳湖形态参数
        二 鄱阳湖年最高水位变化趋势
    第三节 鄱阳湖区湿地围垦效应与分析
        一 鄱阳湖围垦
        二 鄱阳湖区围垦分类
        三 围垦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第四节 鄱阳湖湿地洪水调蓄功能与围垦效应定量分析
    第五节 鄱阳湖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第五章 鄱阳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鄱阳湖湿地水禽生物学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 典型湿地水禽与生态环境
        二 珍稀候鸟白鹤的生境特征
        三 水禽数量调查
        四 水禽数量变化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探讨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与发表论文
附录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野外考察照片

四、Landsat-5 TM图像分析洞庭湖区集成垸退田还湖前后植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DAL的干旱灾情遥感监测系统构建研究[J]. 牛思天. 科学技术创新, 2020(26)
  • [2]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 高瑜轩.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3]基于决策树的洞庭湖湿地信息提取技术研究[D]. 朱晓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4]洞庭湖退田还湖区钱粮湖垸景观格局、土壤质量与土地承载力研究[D]. 王月容.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5)
  • [5]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全死因与脑卒中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 赛晓勇.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4)
  • [6]Landsat-5 TM图像分析洞庭湖区集成垸退田还湖前后植被量的变化[J]. 赛晓勇,张治英,闫永平,蔡凯平,李岳生,周晓农,徐德忠.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24)
  • [7]应用RS/GIS和统计模型分析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D]. 赛晓勇. 第四军医大学, 2004(04)
  • [8]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遥感变化监测研究[D]. 谭衢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2(01)

标签:;  ;  ;  ;  ;  

洞庭湖区回湖前后植被变化的Landsat-5 TM影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