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学院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唐丕跃[1](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文中研究说明少数民族统战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广大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并同党外的少数民族代表性人士,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人群的一个称谓,主要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前,少数民族中的当权者、民族头领,以及少数民族宗教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在厘定少数民族统战的概念、区分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异同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的时代背景作了分析,主要是民族地区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严重,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民族宗教上层在本民族和宗教信仰中有特殊权威,以及解放民族地区、推进民主改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团结一切力量,这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重要时代背景。本文还深入挖掘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统战的思想,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从历时态的角度,重点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进行统战的历史进程与内容。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民主建政、通过特殊人物、结合民族政策检查和组织访问慰问参观等活动开展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各种途径,并对不同途径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概括归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主要包括和平协商、区别对待、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请上来”“派下去”以及教育改造等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增进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新政权的感情,增强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壮大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协商民主等宝贵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即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对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在于:要突出抓好干部人才的选派、培养和引进,强化人才支撑;要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要坚持民生优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要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宋威[2](2020)在《陕西省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文中提出高等师范院校是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最主要助推者,对促进公共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有效落实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重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师范院校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但事物的发展向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学校管理问题渐渐凸显,深化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其管理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且迫切,这就需要为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并有效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提升绩效管理能力和水平。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是学校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和建设管理的中坚力量,其作用的发挥、工作绩效的提高,必然助益于高等师范院校发展。所以本论文致力于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探索促进其改革发展的新途径。本论文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论文,以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为出发点,以陕西省3所省属高等师范院校为具体例证,探究当前陕西省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现状及问题,针对管理人员特点与分类,从绩效考核目标、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绩效考核流程以及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等维度,提出科学合理的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模式,并从考核主体选拔与培训、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高等师范院校绩效考核实施的建议。本论文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对公共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绩效管理相关理论,通过调研陕西省3所高等师范院校绩效管理现状,归纳总结,辅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对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一般需求和普遍基础,从而提出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高等师范院校绩效考核模式的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考核主体,以目标管理法(MBO)明确考核目标,遵循SMART原则设计绩效指标,构建重视沟通与反馈的绩效考核流程,真正落实考核结果与薪酬、职务晋升挂钩的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并指导和修订新一轮考核实践的完整的、良性循环、可修订完善的动态绩效考核体系,为高等师范院校绩效管理及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梁良[3](2020)在《关于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几点思考 ——基于网络经营角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至今为止已经历过两次修改,在2017年,将经营者于网络经营中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作为其中第12条,正式确认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开始着手管理网络经营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2019年,关于网络电子领域仅在侵犯商业秘密方式中加入了“电子侵入”行为,这对于利用网络数据抓取、病毒攻击、网络骇入等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制作用,由此可见,网络经营已是目前市场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经营者们相互竞争的“要冲之地”。然而在相关法律进行了两次修改的当下,网络经营中却仍然存在大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如今这些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发展已出现了超越了法律所规定内容的情形,在“法不禁止即自由”的私法自治思想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网络从业者选择了这些未被法律所禁止而事实上应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导致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无法对起到其应有的规制作用,严重扰乱了我国网络经营正常运行的秩序。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将从网络经营视角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入,依照“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三段模式对目前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探讨,并寻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进一步发展尽一份力。本文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阶段,将列举出几类目前网络经营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方式,描述其概念与具体表现形式。具体来表现为网络“水军”行为、“傍名牌”式负面营销行为与弹窗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三个方面。本文第二部分为分析阶段,具体来说将对每个列举的不正当行为搭配一个案例或相关事件,利用案例或事件的分析该行为属性、对消相关竞争者以及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并总结出目前法律在应对改性情况时所面临的困境。本文第三部分为提出方案以解决问题阶段,通过结合国内外的各类相关经验,并根据中国当前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从立法、监管两个层面对上文提出的几类情形提出相应的完善或修改建议,如在立法方面对现有关于混淆行为、虚假宣传行为的一些规定进行细化或修改,并建议将某些网络经营不正当竞争情形加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列举当中。监管方面结合国外行业自治、行业自律的思想,适当放权,依靠行业内自我管理或建立针对性监管部门集中力量进行监管。
姚洁[4](2020)在《新时代我国乡规民约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乡土社会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口依托家族生活在广大的农村。乡规民约和国家的法律相辅相成,规范着村民言行,维护着乡村的秩序与安宁。从周代开始,乡规民约不断发展,延绵几千年,形成了我国乡村治理的特色,也积累了丰富多彩的乡规民约文化,如《周礼》、《吕氏乡约》、《南赣乡约》、《复乡职议》等乡规民约,对中华民族的存续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非常重视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政治道德、环境保护、家庭美德、邻里关系、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乡规民约,既继承了传统美德,又反映了现代价值,发挥了涵养新风正气、引导民风民俗、化解矛盾纠纷、调适人际关系、规正村民言行、维护社会秩序、培育乡村精神的积极功能。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家族控制力下降,阶层分化固化明显,社会治安也不理想,人际关系出现变异,“三种势力”向基层渗透,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要求我们在乡村治理中加强乡规民约建设。在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乡规民约,就要动员村民广泛参与,回归乡村自治本位,在乡规民约中增加符合现代价值和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利用乡规民约,宣传党的惠民政策,针对城中村、边境村、涉外村、问题村的具体情况,突出乡约特色,达到精准治理的目的。同时,要创新践行乡约的形式,把重点放在乡约的落实上,使每个人都成为乡规民约的制定者、维护者和践行者,以实现乡村善治的目标。
顾梦园[5](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正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得益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音乐课程建设逐步走向正轨,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1978至2018这四十年间,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经历了恢复(1978-1987)、探索(1988-1999)、提高(2000-2010)、发展(2011-2018)四个时期。期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多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同时出版了多套小学音乐教材。通过对其课程理念、性质以及教材内容等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解析,了解四十年来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发展与变化,有利于新时期课程方案的创制及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主要对课题研究背景、现状、方法及意义进行阐述。第二至第五部分,主要对每一阶段国家颁布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梳理,并对同期出版的国家级小学音乐教材进行解构分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解构主要涵盖课程理念、性质、课程类型、课时分配等;教材解析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要求、教学实践等。通过解构分析,展示四十年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发展与变化,解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材衔接的合理性和不足。通过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的解构分析充分证明,四十年来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稳步推进。具体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理念在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教材的不断修订,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教学要求更加明确具体。逐步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和教学体系,体现了四十年来小学音乐课程建设所走过的恢复·探索·提高·发展的改革之路。最后,结合新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及发展态势,对小学音乐课程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展望。
徐淼淼[6](2020)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众多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研究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对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完善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今外部云诡波谲、内部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以及高职扩招百万的生源量化目标均对高职院校的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如何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EFQM卓越模型是欧洲质量奖的管理模型,它致力于组织提升质量效益,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卓越发展,它的非规范性框架适用于所有组织,这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与提升提供新的视角与途径。EFQM模型的非规范性管理框架适用于所有组织,那么其适用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合理性何在?EFQM模型内部要素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要素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如何基于EFQM模型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如何?本文从EFQM卓越模型视角出发,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EFQM卓越模型进行详细阐述,其次对EFQM卓越模型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及逻辑性分析,随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接着分析该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原则,并探索其运作的要素:“引擎”主体,管理要素,工具技术,进而从内外部角度构建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G高职的应用情况。最后从高职院校内部、政府和社会外部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完善的策略。除绪论之外,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EFQM卓越模型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以及内涵特征,分析阐述8个基本理念,九大基本准则和RADAR逻辑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首先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两个角度对EFQM模型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从准则和RADAR两方面进行逻辑性分析,最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第三部分是阐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首先分析运作的基本原则,基于原则和EFQM模型从内外部角度探索具体运作模式。第四部分是以G高职为例阐述其应用的背景、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应用中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实施该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基于G高职应用的问题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监控体系完善两方面提出相关策略。
谢明霞[7](2020)在《鹰潭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 ——以鹰潭市三所音乐培训机构为例》文中认为随着近几年我国人民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准的不断上升,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尤其是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瞩目。社会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之一,对于普及和推广音乐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现场采访等方法对鹰潭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进行阐释,并试图分析出目前社会音乐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这些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音乐教育哲学和新课标为理论基础,以鹰潭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结果为数据支撑,从教育对象、办学机构、师资力量、教学成果等方面入手分析目前鹰潭市社会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加深对问题危害的认识。由深层次的音乐教育观念方面问题入手,以音乐课程的真正出发点为基准,剖析当前社会音乐教育存在的观念偏差现象。再对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现存的种种问题。最后参照各类管理法律条文,深度挖掘政府指导管理层面现有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提出促进社会音乐教育进步的对策,在对现状和现存问题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社会音乐教育理论,从政府政策、音乐教育理念两方面来阐述对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设想。对应第一部分的问题,切合当前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对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升人的音乐感知能力,它对辅助补充学校音乐教育、推动社会音乐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社会音乐教育是个有意义的课题。本文期望通过对鹰潭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建议,为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指明方向,从而促进社会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
陈杰[8](2019)在《大庆火车站的老天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一长假回大庆探亲,和以往一样,每天散步都要到火车站的老天桥走走。父母家在老天桥附近,几分钟的路程。自1978年参加高考离开大庆,这座老天桥一直巍然挺立在我的心中。相信每一个在大庆生活过的人,都会记住这座老天桥的。因为天桥是伴随着大庆的发展而出现的。大庆火车站的前身是"萨尔图"火车站,是1897年建设的中东铁路上的一个小站,据有资料介绍,原来的车站是一个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平房,站台上只有两三条铁路线。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场震惊
杨立川[9](2019)在《陈彦剧论研究》文中提出陈彦是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戏曲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作品被戏剧界称为“西京三部曲”,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重要戏剧奖项。陈彦在创作之余也重视对戏曲现代戏的研究,撰写发表了大量戏曲理论文章及有关戏曲现代戏的随笔、札记等,他联系自己的创作实际提出了以民众精神为核心,以注重恒常价值开掘及其当代意义为主要特点的戏曲观。本文由绪论、论文主体部分和余论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梳理了陈彦剧作及戏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在“振兴戏曲”背景下,陈彦戏剧研究的出发点是促进戏曲发展。阐述了研究陈彦剧论的方法及意义。第一章主要以文献分析为基础,探讨了陈彦的戏曲创作论的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戏曲与生活、戏曲现代戏的题材选择中的“关注小人物”“注重平常生活”问题、戏曲主题开掘中的“恒常价值”论问题等。第二章分析了陈彦的戏曲价值论问题。他的戏曲价值论的鲜明特征是强调“民众精神”和“家国情怀”。此部分特别就陈彦的“民众精神”观念的形成原因做了分析。第三章涉及陈彦的戏曲创新论,分析了陈彦有关通过创新强化戏曲“活性”和戏曲“发言”能力的观点,对陈彦有关戏曲创新之道“常”“道”“恒”三个方面分别做了阐释。第四章探讨陈彦有关戏剧文学论的基本观点,特别就其有关戏剧文学地位论的提法“文学是戏剧的灵魂”做了分析。第五章分析了陈彦“恒常价值”论的文化学意义及启示。陈彦剧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主题开掘方面提出了“恒常价值”论。从文化学角度看,“恒常价值”这一概念主要被理解为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新时期以来,文化领域发展变化的一大趋势即对于传统文化不再盲目地一概否定,而是批判继承。陈彦的“恒常价值”思想其实是这一文化思潮的一部分。同时陈彦还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做进一步的发展。陈彦在戏曲界对于“恒常价值”的提倡,是戏曲界呼应文化领域的这一思潮的一种理性且有自己特殊见解的声音。陈彦的观点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戏曲的文化功能及戏曲创作主体的文化责任很有启发意义。最后一部分为余论,对于陈彦剧论的主要价值做了小结,并从陈彦的有关论述出发,从戏曲的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出发,提出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社会快速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在传媒体系发生剧烈变革、大众文化作为商业文化强力崛起的情况下,戏曲要适应城市化发展,戏曲要争取到社会成员的注意力,特别是要争取到青少年群体的注意力,就需要融入城市文化,需要使“教化”与“对话”相统一,需要进一步变革。
简文博[10](2019)在《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运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软件,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中,对武术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别从研究机构及作者层面、基于文献研究内容展现的知识基础、热点前沿等方面,对研究结果做出讨论和对未来趋势加以分析。从文献的发表时间,我国武术研究的文献主要有三个阶段的明显分布:最初形成期1992-2003年;快速发展期2004-2009年;线性成熟期2010-2017年。伴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规模及团体不断增大,为武术研究的力量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揭示研究知识基础的准确性,主要从文献共被引角度以及作者共被引角度进行探寻,发现武术研究的知识基础群落主要聚集在以下五个方面:对传统武术传承保护发展的研究知识群、对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关系研究的知识群、对武术教育教学研究的知识群、从文化视角剖析武术的知识群以及武术宏观发展指导的知识群。知识基础作为武术研究的根基,期刊文献、书籍文献价值仍然可以不断挖掘和梳理。通过从高被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关键词词频、关键词共现等角度对武术研究热点的挖掘发现武术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武术文化、太极拳、竞技武术、武术教育、传统武术以及武术传播这六个主要研究热点领域。研究前沿的挖掘主要从三个阶段中对突现性关键词挖掘的角度:发现第一阶段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竞技武术和武术教学上;第二阶段前沿重点关注太极拳生理学与健康促进的研究,同时对竞技武术在竞赛规则、运动员技术动作,高水平训练等问题有深入拓展。第三阶段研究前沿主要关注对武术文化内涵精神、武术文化传播推广以及传统武术拳种挖掘整理保护等方面进行拓展。未来在研究方法上,会越来越重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同时不仅仅是体育院校,未来会有更多的机构和人员加入。从知识基础上看,知识基础会不断流动,并且武术研究基于的知识基础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围绕武术文化、武术教育、健康促进的研究还将继续不断地涌现。
二、关于学院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学院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研究现状概述 |
(二) 主要成果分析 |
(三) 存在的不足与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
四、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相关概念的厘定 |
(一) 民族与少数民族 |
(二)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
(三) 统战与少数民族统战 |
(四) 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 |
第二章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统战思想 |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 |
(二) 无产阶级政党应在不同历史阶段组成不同性质的统一战线 |
(三) 无产阶级政党要“照顾同盟者利益” |
(四)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
(五) 历史地对待民族问题 |
(六) 以真正无产阶级的态度对待民族问题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统战思想 |
(一) 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 |
(二) 党与非党人士合作共事商量办事 |
(三) 劳动人民同非劳动人民联盟 |
(四) 团结民族上层有利于争取下层 |
(五) 加强民族团结 |
(六) 慎重稳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改革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时代背景 |
(一) 民族地区敌对势力猖獗和匪患严重 |
(二) 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
(三) 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 |
(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
(五) 民族上层自身仍具有特殊权威 |
二、解放之初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
(一) 耐心争取西藏上层,和平解放西藏 |
(二) 反复争取西北叛乱部落首领,平息西北叛乱 |
(三) 妥善安置甘青新边境哈族流窜部落首领,安定社会秩序 |
(四) 真诚团结西南少数民族上层,为解放大西南创造条件 |
三、民主改革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
(一) 团结封建地主制度地区的封建主,不动多余浮财 |
(二) 团结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地区的农奴主,和平协商推进改革 |
(三) 团结原始社会末期地区的民族首领,直接过渡实现改革 |
(四) 团结牧区的头人牧主,牧区实现和平改革 |
四、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
(一) 对牧区的牧主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 |
(二)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 |
(三) 保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生活水平 |
(四) 平息西藏武装叛乱,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途径 |
一、借助民主建政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二、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三、通过特殊人物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四、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 |
一、和平协商的方法 |
(一) 和平协商方法的运用 |
(二) 和平协商方法的评价 |
二、区别对待的方法 |
(一) 区别对待方法的运用 |
(二) 区别对待方法的评价 |
三、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的方法 |
(一)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运用 |
(二)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评价 |
四、“派下去”“请上来”的方法 |
(一)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运用 |
(二)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评价 |
五、教育改造的方法 |
(一) 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 |
(二) 教育改造方法的评价 |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经验教训及当代启示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
(三) 坚持共同繁荣发展 |
(四) 坚持协商民主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主要教训 |
(一) 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 |
(二) 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 |
(三) 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 |
(四) 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上层统战工作对新时代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 |
(一) 抓好干部人才选派、培养和引进,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
(二) 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
(三) 坚持民生优先,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四)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五) 推动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
(六) 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七) 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陕西省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绩效、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的研究 |
2.关于高校绩效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
(四)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3.研究内容 |
一、相关理论综述及有关概念界定 |
(一)相关理论综述 |
1.绩效 |
2.绩效管理 |
3.绩效考核 |
(二)有关概念界定 |
1.高等师范院校 |
2.管理人员 |
3.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分类及特点 |
二、陕西省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陕西省高等师范院校基本情况 |
1.渭南师范学院 |
2.咸阳师范学院 |
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
(二)陕西省高等师范院校绩效考核现状 |
1.考核主体 |
2.考核指标 |
3.考核内容 |
4.考核程序及结果运用 |
(三)陕西省高等师范院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
1.考核主体 |
2.考核指标 |
3.考核内容 |
4.考核程序及结果运用 |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模式 |
(一)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绩效考核 |
1.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目标 |
2.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设计 |
3.职能部门人员绩效考核的流程 |
4.职能部门人员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 |
(二)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绩效考核 |
1.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目标 |
2.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设计 |
3.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流程 |
4.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 |
四、对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实施的建议 |
(一)提升绩效考核主体能力 |
1.考核主体机构建设 |
2.考核人员的选拔 |
3.考核人员的培训 |
(二)建设绩效管理文化 |
1.形成绩效文化氛围 |
2.构建绩效管理体系 |
(三)加强绩效管理研究 |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关于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几点思考 ——基于网络经营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四、国外相关经验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一、近年出现网络经营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
(一)网络“水军”现象 |
(二)“傍名牌式”负面营销 |
(三)网络弹窗广告不正当竞争 |
二、网络经营中各不正当行为及其法律规制困境分析 |
(一)网络“水军”现象 |
1.典型事件: |
2.事件分析 |
3.该行为的危害 |
(二)“傍名牌”式负面营销 |
1.事件分析 |
2.行为的危害 |
(三)网络弹窗广告不正当竞争 |
1.弹窗广告的剽窃行为、混淆行为、虚假宣传行为 |
2.弹窗广告强制弹出 |
3.该类行为危害 |
(四)法律适用困境总结 |
三、针对以上网络经营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域外经验总结 |
(一)美国方面 |
(二)德国方面 |
四、规制网络经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建议 |
(一)立法方面 |
(二)监管方面 |
参考文献 |
参考政策 |
致谢 |
(4)新时代我国乡规民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分析法 |
(三)调查研究法 |
(四)跨学科研究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乡规民约文化概述 |
一、乡规民约的概念和内涵 |
(一)乡规民约的概念 |
(二)乡规民约的内涵 |
二、乡土社会是乡约生成的人文环境 |
(一)人口众多 |
(二)依附土地 |
(三)农耕为主 |
(四)家族本位 |
(五)家国一体 |
(六)伦理至上 |
三、乡约是治理乡村的传统手段 |
(一)西周《周礼》习俗约定 |
(二)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 |
(三)南宋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
(四)明代王阳明《南赣乡约》 |
(五)清朝冯桂芬《复乡职议》 |
(六)民国《长治县村民会议办法》 |
四、乡规民约的历史作用 |
(一)以德化民,规范乡村秩序 |
(二)化解乡民矛盾,维护地方治安 |
(三)管理公共事务,达成乡村“善治” |
(四)息讼罢诉,强化法律效力 |
第二章 当前我国乡规民约的主要内容及功能 |
一、当前我国乡规民约的主要内容 |
(一)政治道德 |
(二)环境保护 |
(三)家庭美德 |
(四)邻里关系 |
(五)移风易俗 |
(六)乡风文明 |
(七)社会治安 |
(八)公益事业 |
二、我国乡规民约内容的特色 |
(一)继承传统美德 |
(二)弘扬红色文化 |
(三)充分发扬民主 |
(四)反映现代价值 |
(五)柔性刚性并重 |
三、乡规民约的主要功能 |
(一)涵养新风正气 |
(二)引导民风民俗 |
(三)化解矛盾纠纷 |
(四)调适人际关系 |
(五)规正村民言行 |
(六)维护社会秩序 |
(七)培育乡村精神 |
第三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
一、社会结构方面 |
(一)“空心化”不断发展 |
(二)家族的控制力下降 |
(三)家庭收入差距拉大 |
(四)阶层分化固化明显 |
(五)相对贫困问题存在 |
(六)村民流动化原子化 |
二、社会治安方面 |
(一)偷盗现象时有发生 |
(二)社会矛盾纠纷突显 |
(三)“黄赌毒”现象存在 |
(四)家庭暴力增多 |
(五)恶性案件偶有发生 |
三、人际关系方面 |
(一)代际矛盾增多 |
(二)“孝道”趋于淡化 |
(三)离婚比例上升 |
(四)诚信行为缺失 |
(五)婚配行为变异 |
(六)“份子钱”攀比 |
四、乡规民约方面 |
(一)政府主导,乡镇越位 |
(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
(三)长篇大论,生涩难懂 |
(四)更新缓慢,内容陈旧 |
(五)要求过高,脱离实际 |
(六)形式单一,传播不力 |
(七)规不合法,以约代法 |
(八)落实乏力,形同空文 |
五、农村管理方面 |
(一)村霸现象不时出现 |
(二)“三种势力”渗入基层 |
(三)邪教向农村滋生蔓延 |
(四)越级上访事件存在 |
(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
(六)村官贪腐问题存在 |
(七)贿选事件时有发生 |
第四章 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乡规民约的几点思考 |
一、村民广泛参与,回归自治本位 |
(一)发挥乡镇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 |
(二)突出乡规民约的民主性和自治性 |
(三)“新乡贤”是重要的乡约践行者 |
(四)动员流动人员和外来人员参与 |
二、应对新的情况,增添新的内容 |
(一)提倡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 |
(二)落实义务教育,减少辍学现象 |
(三)加强民族团结,抵制分裂势力 |
(四)大力宣传科学,消除邪教影响 |
(五)融入核心价值,建设和谐乡村 |
(六)救助弱势群体,关爱留守人员 |
(七)吸纳现代法理,重构乡规民约 |
三、利用乡约载体,传播惠民政策 |
(一)宣传“两免一补” |
(二)推进农村医保 |
(三)发展新型农保 |
(四)实施“精准扶贫” |
(五)建设“美丽乡村” |
四、突出乡约特色,精准治理乡村 |
(一)城中村 |
(二)问题村 |
(三)涉外村 |
(四)专业村 |
(五)民族村 |
(六)边境村 |
五、创新各种形式,注重落实乡约 |
(一)乡约内容要力求亲民易懂 |
(二)加强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 |
(三)办好乡规民约民主议事会 |
(四)评选“文明村”“文明户”“乡贤能人” |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违约惩罚办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改革开放四十年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恢复期(1978-1987)小学音乐课程建设 |
第一节 课程及教学大纲解析 |
一、课程理念与课程性质 |
二、课程类型与课时分配 |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
第二节 教材及教学内容解构 |
一、唱歌教学 |
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教学 |
三、欣赏教学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索期(1988-1999)小学音乐课程建设 |
第一节 课程及教学大纲解析 |
一、课程理念与课程性质 |
二、课程类型与课时分配 |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
第二节 教材及教学内容解构 |
一、唱歌教学 |
二、唱游教学 |
三、器乐教学 |
四、欣赏教学 |
五、读谱知识和听音、视唱教学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高期(2000-2010)小学音乐课程建设 |
第一节 课程及教学大纲分析 |
一、课程理念与课程性质 |
二、课程类型与课时分配 |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
第二节 音乐课程标准分析 |
一、课程理念与课程性质 |
二、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
第三节 教材及课程内容解构 |
一、设定单元主题 |
二、激发创新创造 |
三、多元音乐艺术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展期(2011-2018)小学音乐课程建设 |
第一节 音乐课程标准分析 |
一、课程理念与课程性质 |
二、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
第二节 教材及课程内容解构 |
一、制定学习目标 |
二、扩展单元主题 |
三、音乐与其它学科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关于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 |
一、创新教学理念 |
二、丰富教学模式 |
第二节 拓展教学资源建立校本课程 |
一、根据地域差异性建立校本课程 |
二、实行民族文化交叉式建立校本课程 |
三、引入国外优秀音乐作品建立校本课程 |
第三节 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 |
一、教学内容评价 |
二、教学方法评价 |
三、教学效果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需要 |
2.高职院校亟待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3.EFQM卓越模型适合引进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增添理论积淀 |
2.实践意义: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良性健康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EFQM卓越模型的研究 |
2.关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3.已有研究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质量保障体系 |
2.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 |
3.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EFQM卓越模型概述 |
(一)EFQM卓越模型的基本概念 |
(二)EFQM卓越模型的核心内容 |
1.基本理念和准则 |
2.RADAR逻辑 |
(三)EFQM卓越模型的内涵 |
1.EFQM卓越模型是一种非规范性管理框架 |
2.EFQM卓越模型以RADAR评估为主要管理手段 |
3.EFQM卓越模型是一种认证激励手段 |
三、基于EFQM卓越模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的构建 |
(一)EFQM卓越模型用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
1.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可能性 |
2.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必然性 |
(二)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逻辑性分析 |
1.准则的对应性分析 |
2.RADAR的逻辑性分析 |
(三)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的构建 |
四、基于EFQM卓越模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 |
(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原则 |
1.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 |
2.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
3.注重发挥领导的作用 |
4.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 |
5.坚持过程管理与监控 |
6.以评估结果为导向 |
(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 |
1.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 |
2.外部质量监控反馈 |
五、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应用 |
(一)学校概况 |
(二)G高职应用的背景 |
1.教学诊改浪潮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供外部环境 |
2.政府支持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创造有益条件 |
3.学校管理文化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供思想动力 |
(三)G高职的具体应用 |
1.内部质量管理运行 |
2.外部监控反馈情况 |
(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六、实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的改进 |
1.进一步提高领导者的管理能力 |
2.组建扁平化的专业内部评估机构 |
3.建设全面的人员管理系统 |
4.进一步整合合作伙伴和资源 |
5.健全学习..创新的动态评估反馈系统 |
(二)外部监控体系的完善 |
1.国家顶层设计,政策制度引领教育质量发展 |
2.建设长效的人才需求预估机制 |
3.扩大公共媒体监督的影响力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鹰潭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 ——以鹰潭市三所音乐培训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鹰潭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和问题 |
(一)音乐教育观念方面现象 |
1、目的性差距 |
2、民族器乐选择导向 |
3、教学对象局限现象 |
4、家长观念现象 |
(二)音乐教师师资状况 |
1、师资水平薄弱 |
2、教学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
(三)政府指导管理层面 |
1、对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监管主体不明确 |
2、对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监管措施不到位 |
二、鹰潭市社会音乐教育问题对策 |
(一)政府政策方面 |
1、设立专项管理机构,明确职能部门和职责 |
2、严格监督教学流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
3、设立严格准入门槛,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
4、融合学校音乐教育,提高公民音乐素养 |
(二)音乐教育理念方面 |
1、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升民族乐器地位 |
2、转变社会固有观念,扩大音乐教育受众面 |
3、融合多种社会力量,促进考级制度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陈彦剧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缘起 |
2.文献综述 |
3.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一章 陈彦戏曲现代戏创作论 |
1.1 创作之源:“直面现实拥抱生活” |
1.2 题材选择:“关注小人物”与“关注平常生活” |
1.3 主题开掘:注重“恒常价值” |
第二章 陈彦戏曲现代戏价值论 |
2.1 民众精神 |
2.2 家国情怀 |
第三章 陈彦戏曲现代戏创新论 |
3.1 强化戏曲“活”性和“发言”能力 |
3.2 创新之道 |
第四章 陈彦戏剧文学论 |
4.1 文学性的内涵及其现实指向 |
4.2 戏剧“灵魂”论 |
第五章 “恒常价值”论的文化学意义及启示 |
5.1 传统地方戏曲的文化追求 |
5.2 “恒常价值”论的文化学特征 |
5.3 “恒常价值”论与戏曲现代戏的文化观念 |
余论:陈彦剧论的意义及需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 |
1.陈彦剧论的意义 |
2.需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述 |
1.3.2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回顾 |
1.3.3 科学知识图谱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1.3.4 体育领域应用科学知识图谱现状 |
1.3.5 科学知识图谱在武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3.6 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假设 |
1.5.2 研究创新点 |
1.5.3 研究难点 |
2 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 |
2.1 研究工具的介绍 |
2.2 数据来源 |
2.2.1 检索数据库及检索方式 |
2.2.2 数据库选择 |
3 我国武术研究文献主体特征分析 |
3.1 武术研究领域文献的特征分布(1992-2017 年) |
3.1.1 第一阶段作者及机构共现分布特征 |
3.1.2 第二阶段作者及机构共现分布特征 |
3.1.3 第三阶段作者及机构共现分布特征 |
3.2 小结 |
4 武术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 |
4.1 知识基础的概念界定 |
4.2 文献共被引分析 |
4.2.1 早期开拓性文献分析 |
4.2.2 高被引文献分析 |
4.2.3 高中心性论文分析 |
4.2.4 高被引书籍分析 |
4.3 作者共被引分析 |
4.3.1 早期研究开拓者分析 |
4.3.2 高被引作者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国武术研究的热点及前沿 |
5.1 研究热点分析 |
5.1.1 高被引文献内容分析 |
5.1.2 基于科学发现关键词指标分析 |
5.1.3 关键词共现分析 |
5.2 研究前沿分析 |
5.2.1 突现关键词分析 |
5.2.2 研究前沿小结 |
6 对结果的讨论 |
6.1 对数据库和研究方法的讨论 |
6.2 对研究者和机构的讨论 |
6.3 对知识基础的讨论 |
6.4 对研究热点的讨论 |
6.5 对研究前沿的讨论 |
6.6 对未来研究趋势的讨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之处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四、关于学院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D]. 唐丕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2]陕西省高等师范院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D]. 宋威. 长安大学, 2020(06)
- [3]关于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几点思考 ——基于网络经营角度[D]. 梁良. 广西大学, 2020(07)
- [4]新时代我国乡规民约建设研究[D]. 姚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改革开放四十年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研究[D]. 顾梦园. 扬州大学, 2020(05)
- [6]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D]. 徐淼淼.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7]鹰潭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 ——以鹰潭市三所音乐培训机构为例[D]. 谢明霞.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大庆火车站的老天桥[J]. 陈杰. 黑龙江档案, 2019(06)
- [9]陈彦剧论研究[D]. 杨立川. 西北大学, 2019(12)
- [10]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 简文博.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