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区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会议暨培训班在桂林隆重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庆[1](2017)在《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中小学生“课后班”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学生的“课后班”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以提高课业成绩、发展兴趣特长等为目的,以私人缴费的方式购买的正规学校教学以外的课程资源和参加的多种形式的补充性教育活动。我国的课后班性质的教育形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萌芽,至今已经发展了三十余年,多项调查已经共同证明了我国70%以上的家庭都不同程度地为孩子选择了至少一种门类或科目的课后班,是十分普遍的教育现象。这昭示了中国教育高速现代化进程与家庭教育退行的矛盾、社会竞争激烈与家长教育投资选择迷茫的矛盾、校内校外教育成本与资源彼此冲击的矛盾都日渐突出,当前以“禁”为主的治理方式没有有效解决诸多矛盾,屡禁不止、久治不佳,多方主体之间身份尴尬、话语失衡,加之课后班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和隐蔽性又不易被监督和把控,因而构建良性的中小学课后班治理机制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该研究按照“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聚焦——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之一整体思路,围绕我国中小学课后班这一问题领域,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将研究目标集中于解决四个主要任务:表征中小学课后班牵涉的多个角色群体的复杂困境;挖掘中小学课后班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其反映出的深层矛盾;反思教育责任分担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提出对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治理和协同发展的区域性建议。研究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模块:首先,通过文献法对既往相关主题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调查法对以东北地区二三线城市为典型,兼顾我国其他地区和不同城市课后班现实状况进行摸底;第二,综合运用混合方法通过表征“课后班”问题的管理之难、家长之难、学生之难、教师之难、办班之难,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第三,剥离矛盾产生的三大焦点:家庭、课后班、学校,分析讨论三者之间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生成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学校教育责任的合作分担两种判断,从理论上指出解难之策为疏堵有道、规范治理、协同发展;最后,提出“G-S-F-A”协作模式的理论构想,并据此结合笔者在C市的躬亲实践案例“蓓蕾计划”,给出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初步经验。研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课后班的存在和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家庭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表现,也是学校教育责任合作分担的合理途径,据此提出对课后班规范化治理的“G-S-F-A”协作模式构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方面在于从政府职能部门的站位,综合考量多方矛盾主体的话语和利益,主张教育行政部门承担起架构家庭、社会力量办学和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制定课后班的审批制度和相关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以政策进行针对性的扶持和教师职后培训的帮扶,使学校与课后班在更多层面形成教育合力,发挥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功能。另一方面是不仅提出了合理性的理论构想,更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在C市推行“蓓蕾计划”,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践证明主张的正确性,呼吁正确看待家庭对课后班的合理需求,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选择观念,使教育管理部门站位于一个沟通协调的角色立场,围绕中小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共同诉求,促进课后班市场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成为为家庭教育解忧、为学校教育补充的重要文化力量。
黄家周[2](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黄家周[3](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李美清[4](2014)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基础。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方面历经考验、富有成效,值得进行认真研究和总结并上升为指导今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当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研究拟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核心内容以及发展脉络问题;二是当前国内民族地区马克思民族观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三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构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新体系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从概念研究入手,通过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观等核心概念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发展。同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证研究对象,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共80多年的史实入手,全面分析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发端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成效,力求从中找出影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成效的实践因素和理论依据,分析研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时代要求以及当前国内民族地区马克思民族观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进行理论和现实的具体研究分析后,通过深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模式和特点,以及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炼、概括和升华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模式,探索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从组织与管理、实施与保障等方面研讨我国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对策,最终建构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教育体系,以期提出有操作性的有效方案。
吕雯慧[5](2012)在《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1987年到2010年间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开展的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及其对策,揭示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合作推进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内在发展逻辑与影响因素,反映了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生动侧面。论文的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以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的交接仪式为切入口,采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环境和日常的工作情况,展现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交接仪式的现场,凸显了社会各界对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和徐白仑先生的评价,为下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从纵向的角度,介绍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试点阶段和大面积实验阶段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实践特色。第三章以中国随班就读发展面临的时代核心问题为重点,详细论证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中的独特解决办法,为当代随班就读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一节以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随班就读作为中国一种新的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形式所面临的必要性、可行性、试点经验推广等三个时代问题为核心展开了论述,总结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阶段的历史经验。第二节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随班就读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质量保障、特殊教育体系完善、观念认识提升等三个时代问题为核心展开论述,总结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阶段的实践经验。第四章分析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外部组织群落和内部组织系统;提炼了影响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区域推进的五个主要因素——认识、资金、政策制订及行政执行力、专业程序及工具、舆论;彰显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在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中的作用和推进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发展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6](2011)在《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1月5日协会和宁夏民政厅联合主办的"爱心2008——走进宁夏"大型公益活动表彰会在银川举行。会议对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贺兰县民政局等9个先进集体和23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爱心2008——走进宁夏"公益活动自2005年9月启动,截至2008年年底,共救助贫困家庭病残儿童956名。1月6日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四川社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带着保暖内衣、外套、鞋子等物资前往北川任家坪安置点开展慰问活动,将过冬物品送到"灾区爱心助养"的孩子手上。
妙子[7](2009)在《2008年广西侨联大事记》文中指出一月1月17日,广西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与广西侨联联合向全区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侨联、广西农垦局侨联发出《关于开展全区归侨侨眷劳动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就开
章宏伟[8](2008)在《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1月14日国家出版局在北京邀请一些老同志座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以及三家出版社合并组成的三联书店的历史,批驳了所谓"30年代黑店"的谬论。
陈燕[9](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尚石,陈洁,伟森[10](2005)在《广西侨办大事记(一九九九~二○○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全区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会议暨培训班在桂林隆重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区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会议暨培训班在桂林隆重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中小学生“课后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访谈笔录符号说明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中国教育高速现代化进程与家庭教育退行的矛盾日渐突出 |
(二) 社会竞争激烈与家长教育投资选择迷茫的矛盾突出 |
(三) 学校教学“减负”与知识爆炸式增长之间矛盾激化 |
(四) 一个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者、管理者、参与者的多视角聚焦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课后班” |
(二) 教育责任 |
(三)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the social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
(四) 良好的文化意愿(Bonne volonté culturelle) |
(五) 协同分担(Synergistic-sharing) |
三、理论基础 |
(一) 再保障观念机制 |
(二) 协同治理理论 |
四、文献综述 |
(一) 关于“课后班”的研究 |
(二) 关于“家庭教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
(三) 关于“课后班”问题的研究方法 |
(四) 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三大课后班主体角色困境深描 |
一、家长之难:良好的文化意愿与文化误识 |
(一) 家庭教育责任的“不能承受之重” |
(二) 多重社会角色与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
(三) 既无奈又自愿的“必需消费” |
二、教师之难:生存与发展的围城 |
(一) “课后班”与学校教育的冲突与紧张 |
(二) 教师的认同与排斥 |
(三) 在信仰与现实之间 |
三、学生之难:无处安放的身与心 |
(一) “课后班”托管我们什么? |
(二) “放学之后”与“下班之前”我们去哪儿? |
(三) 如果不被托管会怎样? |
第二章 缝隙之存与迷茫之治 |
一、办班之难:消费时代的文化操守 |
(一) 政策规约与扶持 |
(二) “跑关系”与“招学生” |
(三) 口碑建立与社会认可度 |
二、管理之难:乱相之中如何行动 |
(一) 学校管理工作的情理两难处境 |
(二) 教育行政部门存在政策空白点 |
(三) 管理政策与利益链条的矛盾冲突 |
第三章 必要性之思: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 |
一、何为“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
(一) 一个拟人化的概念 |
(二)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
(三)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之内涵 |
二、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 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际遇 |
(二) 从“独生子女”到“开放二胎”政策的转变 |
(三) 家庭经济结构、生产、消费方式的变化 |
三、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的理性审视 |
(一)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是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
(二) 家庭教育作为传统训育和德育职能的守卫 |
(三) 以法制化保证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
第四章 合理性之思:教育责任的合作分担 |
一、以往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 责任分配缺乏整体规划 |
(二) 学校单方主导,整体动力不足 |
(三) 合作的阶段性强,连续性差 |
(四) 互不理解,沟通不畅 |
二、打破原有三方合作障碍 |
(一) 学校的角色应为引领而非主持 |
(二) 家长立场应当明确而非动荡 |
(三) 课后班应当积极合作而非各自为战 |
三、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
(一) 构建协同合作心理基础:培育社会认同 |
(二) 搭建协同合作沟通平台:开设“家长中心” |
(三) 培育协同合作多元主体:政府发挥核心作用 |
第五章 协同发展下的规范治理:“G-S-F-A”解难模式 |
一、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治理的迫切需求 |
(一)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使课后班成为家长教育行动的必然选择 |
(二) 政府和学校应为家庭提供导向且与课后班的教育形成合力 |
(三) 学校“减负”的“增效”目的需多方资源整合与协作来达成 |
二、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改革的思路与关键 |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基本思路 |
(二) 处理好制度逻辑冲突是关键 |
三、分类治理、协同共享策略的构建 |
(一) “帮助-服务型”课后班——监管政策 |
(二) “爱好-特长型”课后班——扶持政策 |
(三) “强化——补习型”课后班——规范政策 |
(四) “升学——竞赛型”课后班——限制政策 |
(五) 协同共享——“G-S-F-A”协作模式的设想 |
四、C市“蓓蕾计划”:“G-S-F-A”模式的实践范例 |
(一) “蓓蕾计划”的初衷与内涵 |
(二) “蓓蕾计划”的筹备与实施 |
(三) “蓓蕾计划”的落实与反思 |
结语 |
后记 |
附录 |
参考文献 |
(2)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 |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
2.1 有关概念阐释 |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
5.3.1 物质保障 |
5.3.2 组织保障 |
5.3.3 人力保障 |
5.3.4 制度保障 |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
5.4.1 多样化态势 |
5.4.2 综合化态势 |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
6.1.1 主要问题 |
6.1.2 制约因素 |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
(3)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 |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
2.1 有关概念阐释 |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
5.3.1 物质保障 |
5.3.2 组织保障 |
5.3.3 人力保障 |
5.3.4 制度保障 |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
5.4.1 多样化态势 |
5.4.2 综合化态势 |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
6.1.1 主要问题 |
6.1.2 制约因素 |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
(4)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民族分裂主义抬头 |
1.1.2 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面临新的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3 相关核心概念 |
1.3.1 民族 |
1.3.2 民族问题 |
1.3.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整体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关键点与创新点 |
1.5.1 关键点 |
1.5.2 创新点 |
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当代际遇 |
2.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实基础 |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2.1.2 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显着成效 |
2.1.3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社会共识 |
2.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当代挑战 |
2.2.1 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影响 |
2.2.2 国际反华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西化”和“分化” |
2.2.3 世界热点地区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严重后果 |
2.2.4 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对我构成现实威胁 |
2.2.5 民族自决挑战国家主权对我造成影响 |
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
3.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
3.1.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 |
3.1.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丰富与发展 |
3.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 |
3.2.2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 |
3.2.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
3.2.4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
3.2.5 相关民族文化知识 |
3.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价值指向和根本方式 |
3.3.1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事业中的“生命线” |
3.3.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
3.3.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民族团结作用 |
3.3.4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灌输”方式 |
4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的历史考察——以广西为例 |
4.1 广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考察 |
4.1.1 初步宣传民族平等思想时期 |
4.1.2 全面宣传民族平等团结思想时期 |
4.1.3 慎重宣传推进发展民族思想时期 |
4.1.4 曲折重挫时期 |
4.1.5 恢复时期 |
4.1.6 快速发展时期 |
4.2 广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特色 |
4.2.1 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领导 |
4.2.2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中开展教育 |
4.2.3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
4.2.4 在执行民族政策和推动民族发展中开展教育 |
4.2.5 以民族民间的文化为形式载体灵活多样开展教育 |
4.2.6 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巩固开展教育的现实基础 |
4.3 影响广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 |
4.3.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
4.3.2 民族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缺位同时存在 |
4.3.3 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破坏民族团结 |
4.3.4 民族研究有薄弱环节 |
5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践创新 |
5.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5.1.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 |
5.1.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
5.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创新 |
5.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 |
5.2.2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5.2.3 加强民族地区以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为主的公民教育 |
5.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路径创新 |
5.3.1 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 |
5.3.2 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教育 |
5.3.3 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学校教育 |
5.4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机制创新 |
5.4.1 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联动机制 |
5.4.2 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长效机制 |
5.4.3 加强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
5.4.4 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
6 结语 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与前景 |
参考文献 |
科研简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已有研究成果分析 |
三、概念界定 |
四、徐白仑先生生平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的交接仪式 |
一、交接的前夕准备 |
二、金钥匙中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
第二章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试点实验 |
一、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的历史背景 |
二、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的实施 |
三、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的特色 |
第二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大面积实验 |
一、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的历史背景 |
二、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的实施 |
三、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的特色 |
第三章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面临的时代问题 |
第一节 改革视障教育,提升视障儿童的入学率 |
一、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必要性的凸现 |
二、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可行性与存在难题 |
三、试点经验的推广与波折 |
第二节 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保障与可持续发展 |
一、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保障 |
二、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善 |
三、提升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思想认识 |
第四章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组织系统 |
第一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外部组织群落 |
一、外部组织群落的构成及关系剖析 |
二、外部组织群落的功能分析 |
第二节 金钥匙中心的组织建设与运作 |
一、金钥匙中心的组织建设 |
二、运作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项目的四大任务 |
三、金钥匙中心的组织特色 |
第三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影响因素 |
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系统的层次划分 |
二、影响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中观因素分析 |
三、金钥匙中心在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中的作用 |
四、金钥匙中心推进区域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发展的意义 |
结语 |
一、随班就读的思想认识 |
二、随班就读的政策调适 |
三、随班就读的推进策略 |
附录 |
附录1 徐白仑先生的主要经历 |
附录2 徐白仑先生所获荣誉 |
附录3 1985-2010年金钥匙中心工作简要回顾 |
附录4 崔永元《不过如此》节选 |
附录5 襄垣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盲童教育的决定 |
附录6 关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视障儿童教育“金锡匙工程”的通知 |
附录7 黑龙江金钥匙工程齐齐哈尔示范县项目合作协议书 |
附录8 希望是心灵的眼睛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7)2008年广西侨联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8)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9)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基础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角度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
3.1 演出产业 |
3.2 音像产业 |
3.3 影视产业 |
3.4 艺术品业 |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
4.1 文艺体制改革 |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全区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会议暨培训班在桂林隆重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中小学生“课后班”问题研究[D]. 李国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 [2]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3]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4]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 李美清.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5]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 吕雯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6]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A].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展蓝皮书(2009-2010), 2011
- [7]2008年广西侨联大事记[J]. 妙子. 八桂侨刊, 2009(01)
- [8]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J]. 章宏伟. 编辑之友, 2008(06)
- [9]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10]广西侨办大事记(一九九九~二○○四)[J]. 尚石,陈洁,伟森. 八桂侨刊,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