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形液晶显示模块在智能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钰清[1](2020)在《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微波开关作为一种用于检测密闭电石炉料位的非接触式物位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其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目前已在电石生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智能微波开关的应用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电石炉车间环境恶劣,人工检修维护不仅有害健康而且会延误生产;智能微波开关产量逐年增加,但手动出厂检测容易出现误判、漏判且效率低下,已无法适应生产需求。因此开发一种能够代替人工实现对智能微波开关工业现场自动检测和出厂检测的自动检测装置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课题组研发的智能微波开关产品开发了一种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该自动检测装置硬件部分以MSP430F5336为微控制器,由主控制模块、带有电气隔离的通信模块、基于IIC拓展I/O口电路的故障信号驱动电路、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模拟量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等组成,可满足工业现场自动检测和出厂检测两种需求。为了实现出厂产品电源故障的检测,硬件部分还重点设计了试上电检测电路以实现程控上电、掉电和过流、过压、欠压三种电源故障信号的反馈与断电保护。根据自动检测装置软件多任务和实时性要求建立由调度中心、时基中心和事务中心组成的自动检测装置软件框架以实现各任务的调度和输入事件的及时处理。自动检测装置软件针对两种不同的应用场合分别进行了设计: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实现了现场24台智能微波开关的自动检测和故障报警程序设计;出厂检测软件部分实现了基于GPUMaker的TFT触摸液晶屏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和自动检测装置控制程序设计。经过软硬件测试和调试,用于工业现场检测的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可实现对现场使用智能微波开关的自动检测和故障报警;用于出厂检测的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可以实现对智能微波开关产品主要出厂检测项目的检测。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韩雪英[4](2020)在《智能阀门定位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21世纪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产品信息化、智能化性能的飞速提升,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环境。面对工业环境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如何让定位阀系统满足超低功耗、智能性强、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这一系列的特性已经成为工业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同时在这个工作的基础上实现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这一要求也成为一个研究探讨的热点。传统的定位器在高精度性能以及智能特性上已经不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将智能阀门定位系统应用到工业领域的实际生产中,我们以实际的科研项目为背景,针对系统的低功耗性能智能定位阀控制器采用MSP430为核心控制芯片充分利用片内资源、结合外围硬件电路设计如限压电源、红外遥控硬件电路、人机互交电路等;软件设计是以模块化编程构成主要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液晶屏12848的驱动、通讯电路的驱动等;在控制策略上采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PI参数进行整定,找出阀门在不同时间、阀段下的最合理的PI控制参数。该阀门定位系统不但控制精度高、低功耗、研发周期短而且可以任意调节阀门的流量,同时增加了人机互交界面、红外遥控等实用功能。在经过软硬件设计后对研制的实际产品进行测试、与系统对接调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多次计算论证,进而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黄秦[5](2019)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载视频监控终端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嵌入式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物流管理、智能家居和交通控制等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当前,视频监控系统处于智能高清视频监控时代,实现了高清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本学位论文来源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空港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载终端研制”项目,针对目前机场特种车辆精确管控的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载视频监控终端。本文首先根据系统功能需求,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载视频监控终端的总体方案,该终端包括嵌入式平台、显示屏用户界面、无线路由器和摄像头,实现信息采集统计、监控调度、实时跟踪、状态查询、视频传输和历史轨迹存储回放等多种功能。其次,设计并实现了车载视频监控终端硬件系统,终端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以Hi3520D处理器为核心的主控制器模块、4G通讯模块、WIFI通讯模块、视频AD模块、定位模块和电源模块。接着,在搭建好交叉编译环境的基础上,进行U-Boot移植、Linux内核移植、根文件系统构建和通讯模块的移植,实现了嵌入式监控平台的搭建。设计并实现了车载视频监控终端应用软件,包括视频采集与显示和图形用户界面交互,将采集与处理的车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给终端界面,实现了车辆情况的可视化显示、视频的播放控制和对车辆的实时管理。同时,为了提高传输效率与统一数据格式,设计了数据通信协议。最后,对各个模块进行功能测试,并实现了模块之间的联调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论文设计的车载视频监控终端运行稳定,播放视频速率可达25帧/秒,视频播放实时性很高,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满足设计要求。
王佳俊[6](2019)在《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工程建设攸关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自“十三五”水利改革及发展规划制定以来,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并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心墙堆石坝以其经济性、安全性等显着优点成为首选坝型。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设时代随之到来。心墙堆石坝碾压施工在经历过人工化、机械化、自动化阶段后,正逐渐由数字化阶段向智能化阶段推进。然而,心墙堆石坝数字化碾压在智能建设时代面临着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不全面、感知技术与方法缺乏先进性、坝面碾压施工质量分析缺乏深度、坝面碾压施工过程决策与控制智能化水平低等诸多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总结已有工程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全面开展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方法研究,集中攻关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提升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管理与控制水平。本文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1)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基本概念,丰富和发展数字大坝理论。在经历了人工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四个建设阶段后,心墙堆石坝施工管理与控制理论已发展至数字大坝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先后出现施工信息模型、智慧大坝、智能监控和大坝智能建设等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从碾压施工的感知、分析、控制及监控系统研发等方面为心墙堆石坝碾压施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然而,以这些理念为基础的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还面临着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不全面且感知技术与方法缺乏先进性、坝面碾压施工质量分析缺乏深度、坝面碾压施工过程决策与控制智能化水平低等诸多挑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详细回顾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管理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数字大坝、施工信息模型、智慧大坝、智能监控和大坝智能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智能技术理念,紧扣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的工程特点,提出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基本概念,同时阐述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研究内容;其次,梳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各环节的技术方法;最后,建立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数学模型,描述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的目标集、信息集、方法集和约束集,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的研究框架。(2)针对目前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不全面且感知技术与方法缺乏先进性的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方法,实现了坝面碾压施工信息的智能感知与集成。目前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尚未建立完善的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体系,无法全面透彻感知坝面碾压施工信息,如缺乏对碾轮振动信号噪声的处理与碾轮振动特性参数的感知,缺乏对多类型障碍物的识别,以及缺乏对大坝地形地貌信息的感知与重构等;同时,在坝面碾压施工信息集成方面存在未集成多源异构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未进行不平衡数据处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的内容与技术,建立了集感知、传送、集成于一体的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框架;其次,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感知碾轮的振动信号,并在小波降噪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碾轮振动特性参数,为坝面碾压施工质量评价提供数据基础与技术支持;再者,提出基于空洞卷积核的Faster-RCNN(Regions wi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模型,在机载工业相机获取的图像信息基础上识别仓面中多类型障碍物,为实现坝面碾压施工安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再者,采用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大坝地形地貌信息的感知与重构,为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监控系统三维场景的搭建提供技术支持;进而,设计多源异构坝面碾压施工信息集成框架,实现碾压参数、料源参数、碾轮振动特性参数和试坑试验数据的集成,为施工信息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最后,提出基于K-Means的下抽样方法,能够在保持子概念个数不变的同时剔除局部密集数据,实现了对不平衡数据的处理,以保证数据分析的可靠性。(3)针对目前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质量分析深度不够的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分析方法,实现了坝面碾压施工质量的智能分析。目前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质量分析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未能综合考虑碾压参数、料源参数及碾轮振动特性参数对压实质量的影响;其次,目前常采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等算法建立的压实质量评价模型在精度、鲁棒性和泛化能力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上述模型均未能够实时地对坝面碾压施工质量进行智能评价,且缺乏坝面碾压施工质量评价模型的更新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分析方法。首先,以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碾压参数、料源参数、碾轮振动特性参数对坝面碾压施工质量的影响,建立坝面碾压施工质量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其次,考虑到模糊逻辑虽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但是模型精度受限于规则库建立的问题,同时支持向量回归虽然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但是无法逼近L2(R)中的函数从而无法保证拟合精度的问题,从模糊逻辑规则库建立以及支持向量回归在L2(R)函数逼近等方面考虑,结合混沌理论、自适应理论、量子行为等多种智能成分,分别提出基于组合核和智能细菌觅食的模糊逻辑以及基于智能细菌觅食的自定义核支持向量回归两种算法,并在此两种算法基础上建立高精度、高泛化能力和高鲁棒性的压实质量评价模型;通过与常用模型的对比分析,选出精度、泛化能力和鲁棒性最优的模型,并将其嵌入至碾压施工智能监控系统中,从而实现压实质量的智能评价;最后,提出了基于增强概率神经网络和可变窗口技术的概念漂移检测算法,实现了对坝面碾压施工流数据中概念漂移现象的检测,并以出现概念漂移为条件实现了压实质量模型的更新,解决了当前碾压施工质量评价模型何时更新、如何更新的问题。(4)针对目前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过程决策与控制智能化水平低的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方法,实现坝面碾压施工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智能控制。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控制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目前,事前控制主要通过碾压试验确定碾压参数的方法实现,但是这种方式未考虑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的综合影响;事中控制主要依托车载平板系统对超速、不达标碾压遍数和错误振动状态等进行实时报警,但是忽略了对坝面碾压施工质量的评价,缺乏对仓面施工路径规划、仓面内多类型障碍物的目标识别,未能够有效的控制坝面碾压施工质量和安全;事后控制主要通过试坑试验抽检实现,但这种方式存在离散性大,时效性差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过程智能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框架,阐述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控制的内容与对应的控制方法;其次,提出多目标智能细菌觅食算法,求解以碾压参数为决策变量、以进度和成本为多目标、以碾压质量为主要约束的优化模型;最后,提出了基于AR(Augmented Reality)实景导引的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方法,对坝面碾压施工路径规划、压实质量智能评价、障碍物目标识别等虚拟信息与摄像头获取的真实施工场景进行虚实融合,实现了对坝面碾压施工质量不合格、坝面碾压施工安全隐患等问题形象、直观的实时报警,并同时规划了补碾方案,进而实现事中与事后的智能控制。(5)基于心墙堆石坝智能感知、智能分析与智能控制等,研发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监控系统。目前心墙堆石坝数字化碾压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碾压参数的全天候、精细化实时监控。但是该系统以二维界面实现信息的可视化,存在展示直观性差、交互友好性差等不足;同时,该系统基于C/S构架(Client/Server)开发,主要在Windows系统中运行,跨平台使用难度大;而且C/S架构中客户端承载大量逻辑处理功能,因此该系统还存在数据易泄露的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分析及坝面碾压施工过程的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研发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三维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B/S架构(Browser/Server)替换C/S架构,解决了数字化碾压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跨平台使用难度大的问题,并且B/S架构将逻辑处理功能集成在服务端中,解决了数据易泄露的问题;同时,该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基于Unity3D(U3D)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等,在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与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搭建的三维虚实结合场景中,实现坝面碾压施工信息的集成、坝面碾压施工信息的智能分析及坝面碾压施工过程的智能控制等功能,解决了数字化碾压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展示直观性差、交互友好性差等问题。
何柳江[7](2019)在《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规划的提出,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正向智能化转变。智能制造的目标是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DT)作为虚实融合的最佳途径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基于数字孪生“虚实映射”、“以虚控实”的内涵,本文以数控机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使用GPU加速的三维监控技术、基于虚拟数控面板的远程控制技术,最终集成为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总体设计。提出了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的设计目标,对其进行了需求分析和网络结构设计,将虚拟交互系统设计为五大模块和三层通信架构;对数控机床三维监控、远程控制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得出虚拟交互系统核心目标是要提高客户端图形渲染效率以及增强人机交互体验感。(2)基于可编程管线的数控机床三维实时监控实现。绘制数控机床三维数字孪生模型,推导五轴数控机床在可编程管线中的运动学方程,实现数控机床运动仿真;对可编程管线GPU加速技术进行研究,应用GPU加速渲染的方法,解决了数控机床监控中图形渲染效率低的问题;采集数控系统数据,设计监控端数据接口,使用实时数据驱动机床模型,实现数控机床三维实时监控。(3)基于虚拟数控面板的数控机床远程控制实现。运用二次开发技术开发华中8型数控系统控制指令;采用鼠标拾取方法,运用OBB包围盒技术,使用射线与包围盒碰撞检测完成鼠标与虚拟数控面板交互;将开发完成的控制指令耦合到虚拟数控面板按钮中,实现基于虚拟数控面板的远程控制。(4)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集成与性能分析。分析虚拟交互系统运行流程,设计系统主界面和子功能;对系统客户端进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客户端占用资源较低、GPU加速效果显着;搭建实验环境,对虚拟交互系统进行实例验证,实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实时性良好。
杨佳杰[8](2019)在《基于LwIP协议栈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将应用于各行各业,嵌入式设备接入网络开始成为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基于LwIP协议栈和嵌入式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系统由监控终端、网络服务器和传感器等设备组成。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LwIP协议栈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采用B/S的监控模式,采用ST公司的STM32F429作为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控制单元,采用FreeRTOS嵌入式操作系统和LwIP网络协议栈作为软件平台。论文接着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系统,内容包括系统框图,主控芯片的最小系统电路,以太网模块、显示模块及数据采集模块的接口电路等;然后介绍了系统的软件设计过程,系统使用STM32CubeMX开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移植了FreeRTOS操作系统及LwIP协议栈,介绍了设计操作系统任务及设备驱动软件的过程;论文接下来详细分析了LwIP协议栈的运行机制,确定了系统协议的总体设计并基于应用层协议与网页开发等技术,完成对Web服务器、监控页面及NTP客户端的设计。最后对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软硬件实现,对系统进行调试并就实现效果进行分析及说明。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满足了设备远程监控的发展需求,该系统的开发过程及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胡爱华,杨郁池,刘院英,王玉[9](2007)在《液晶显示模块及其在智能仪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智能仪表对液晶模块的中文显示、图形显示的需求越来越多,必须了解液晶模块的工作原理及其与单片机硬件接口、软件编程方法才能发挥液晶模块显示直观的优点,文中以带国标中文字库图形点阵液晶显示模块LCM12864ZK为例,介绍了LCM12864ZK的基本功能、工作原理及其与单片机的硬件接口,研究了液晶模块在智能仪表图形和菜单显示应用中的软件设计方法,给出了基于C51的菜单显示关键程序;实践证明,文中提出的液晶模块与单片机硬件接口以及中文菜单和图形程序设计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马伟顺[10](2005)在《回转窑动态参数测量仪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转窑是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的核心设备。窑的生产特点是长期在多支承点上连续运转,窑轴线的准直是保证回转窑长期运转的重要条件。但回转窑在运转一段时间后,由于基础墩的不均匀下沉,托轮调节不当,支承件的磨损等因素,都会破坏原来窑轴线的直线度。窑轴线的弯曲会大大增大设备的磨损,严重的会使托轮轴和简体产生裂纹,缩短窑衬的使用寿命。因此,定期对窑轴线进行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对回转窑轴线的动态检测不仅可避免因停窑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可以实现预防性维护保养,避免突发性停窑事故的发生。 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的回转窑动态参数的测量方法,认为武汉理工大学的回转窑动态参数测量方法操作简单,设备成本低,确定了基于KAS方法的回转窑动态参数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 本文给出了基于P89C668单片机的参数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选择位移传感器等对其影响比较大的参数进行测量,主要设计了回转窑托轮直径、轮带直径、轮带间隙、齿轮偏摆、轮带位置测量模块的电路及程序。详细分析了电路的设计过程。本设计比KAS-3回转窑参数测量系统具有更方便的人机交互界面,功能更加完善。 本文对虚拟仪器技术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对数据采集的应用做了大量工作,设计完成了基于LABVIEW平台的应用程序的各个模块设计,主要是基于LABVIEW的计算机与单片机的通信,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和回放等模块,完成了测量系统程序的调试。并分析了在LABVIEW平台生成可执行文件的方法。
二、图形液晶显示模块在智能监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形液晶显示模块在智能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技术及方案设计 |
2.1 智能微波开关简介 |
2.1.1 微波技术简介 |
2.1.2 智能微波开关工作原理和结构 |
2.1.3 智能微波开关的控制和检测机制 |
2.2 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需求分析 |
2.2.1 自动检测装置在工业现场应用时的需求分析 |
2.2.2 自动检测装置在出厂检测应用时的需求分析 |
2.3 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总体设计 |
2.3.1 自动检测装置监测网络结构 |
2.3.2 自动检测装置硬件总体设计 |
2.3.3 自动检测装置软件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检测装置硬件系统设计 |
3.1 电源模块设计 |
3.1.1 自动检测装置电源的功耗估计和模型建立 |
3.1.2 +24V转+5V DC-DC电源设计 |
3.1.3 +5V转+3.3V LDO电源设计 |
3.1.4 +24V转+5VA isolate电源设计 |
3.2 基于MSP430F5336 的主控制模块设计 |
3.2.1 微控制器的选型 |
3.2.2 基于MSP430F5336 的主控制电路设计 |
3.3 通信驱动电路设计 |
3.3.1 RS-485 通信驱动电路设计 |
3.3.2 CAN通信驱动电路设计 |
3.4 故障信号驱动电路设计 |
3.4.1 IIC拓展I/O口电路 |
3.4.2 继电器驱动电路 |
3.5 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3.5.1 数字量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3.5.2 数字量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3.6 模拟量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3.7 试上电检测电路设计 |
3.7.1 上电信号与上电电源通路 |
3.7.2 过电流检测支路 |
3.7.3 过电压检测支路 |
3.8 自动检测装置PCB设计 |
3.8.1 主控制板PCB设计 |
3.8.2 故障信号驱动板PCB设计 |
3.9 智能微波开关上电工装夹具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检测装置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设计 |
4.1 自动检测装置软件规划 |
4.1.1 自动检测装置软件总体框架搭建 |
4.1.2 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主要任务 |
4.2 各主要模块程序设计 |
4.2.1 运行状态检查命令帧解析任务程序设计 |
4.2.2 故障报警子程序设计 |
4.2.3 1s定时任务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检测装置出厂检测软件设计 |
5.1 TFT触摸液晶屏界面设计 |
5.1.1 TFT触摸液晶屏功能需求与界面划分 |
5.1.2 TFT触摸液晶屏模块选型与原理简介 |
5.1.3 基于GPUmaker的界面设计 |
5.2 出厂检测软件功能需求与任务划分 |
5.3 智能微波开关通信规约简介 |
5.3.1 物理层 |
5.3.2 数据链路层 |
5.3.3 应用层 |
5.4 TFT触摸液晶屏细化规约设计 |
5.4.1 物理层 |
5.4.2 数据链路层 |
5.4.3 应用层 |
5.5 各主要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5.5.1 UART接收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5.5.2 RS-485 接收中断服务程序 |
5.5.3 TFT-LCD控制任务程序 |
5.5.4 试上电检测控制程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动检测装置测试与调试 |
6.1 自动检测装置硬件测试 |
6.1.1 自动检测装置电源测试与误差分析 |
6.1.2 试上电检测电路测试 |
6.2 自动检测装置软硬件联调 |
6.2.1 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软硬件联调 |
6.2.2 出厂检测软件软硬件联调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智能阀门定位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阀门定位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重点与难点 |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智能阀门定位器概述以及总体设计方案 |
2.1 低功耗智能阀门定位器与传统阀门定位器的对比 |
2.2 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4 支持MSP430的调试技术以及开发环境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阀门定位器硬件系统的设计 |
3.1 低功耗智能定位阀硬件选型与电路设计 |
3.2 微控制单元电路 |
3.3 滤波限压电源设计模块 |
3.4 A/D采样模块电路设计 |
3.5 红外遥控模块 |
3.6 HART通讯电路设计 |
3.7 故障诊断报警电路设计 |
3.8 人机互交电路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PI参数的自整定 |
4.1 常规的PID控制规律 |
4.2 常规PID数学模型及参数整定存在的问题 |
4.3 神经网络的控制结构 |
4.4 BP神经网络 |
4.5 BP神经网络PI参数的整定 |
4.6 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的应用 |
4.7 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BP神经网络PID自整定的模型与仿真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阀门定位器软件系统的设计 |
5.1 智能阀门定位器总体软件设计 |
5.2 主程序的设计 |
5.3 子程序的设计 |
5.4 采样程序设计 |
5.5 HART中断程序设计 |
5.6 红外遥控程序设计 |
5.7 人机界面程序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软硬件测试分析 |
6.1 智能定位器的红外遥控硬件仿真电路 |
6.2 系统UART通讯仿真电路 |
6.3 系统的原理图以及PCB板子的绘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载视频监控终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载视频监控终端总体方案 |
2.1 车载视频监控终端设计 |
2.1.1 系统设计需求 |
2.1.2 系统总体方案 |
2.1.3 终端总体方案 |
2.2 系统关键技术 |
2.2.1 物联网技术 |
2.2.2 嵌入式系统 |
2.2.2.1 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
2.2.2.2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
2.2.2.3 嵌入式驱动 |
2.2.3 视频监控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载视频监控终端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3.2 系统处理器选型 |
3.3 微处理器 |
3.3.1 Hi3520D处理器 |
3.3.2 ARMCortex-A9 处理器子系统 |
3.4 视频采集模块 |
3.5 存储模块 |
3.5.1 内存芯片 |
3.5.2 存储器接口 |
3.6 电源模块和时钟模块 |
3.6.1 电源电路设计 |
3.6.2 复位电路设计 |
3.6.3 时钟电路设计 |
3.7 通讯模块与定位模块 |
3.7.1 4G通讯模块设计 |
3.7.2 WIFI通讯模块设计 |
3.7.3 定位模块设计 |
3.8 接口电路设计 |
3.8.1 网络接口设计 |
3.8.2 USB接口设计 |
3.8.3 CAN接口设计 |
3.8.4 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3.8.4.1 串口电路设计 |
3.8.4.2 JTAG接口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视频监控终端应用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设计架构及工作流程 |
4.2 软件环境搭建 |
4.2.1 软件平台MPP |
4.2.2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4.2.3 Bootloader的移植 |
4.2.3.1 U-Boot的启动 |
4.2.3.2 U-Boot的移植 |
4.2.4 Linux内核配置与移植 |
4.2.5 根文件系统构建 |
4.2.6 通讯模块的移植 |
4.2.6.1 4G模块移植 |
4.2.6.2 WIFI模块移植 |
4.3 GUI交互设计 |
4.3.1 嵌入式平台交互系统 |
4.3.2 GUI界面交互 |
4.3.3 流媒体服务器 |
4.4 视频采集与显示 |
4.5 数据通信协议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联调与测试 |
5.1 终端功能测试 |
5.2 系统联调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研究现状 |
1.2.2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坝面碾压施工反馈控制研究现状 |
1.2.4 坝面碾压施工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基本概念与数学模型 |
2.1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基本概念提出 |
2.1.1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提出背景 |
2.1.2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基本概念 |
2.1.3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主要研究内容 |
2.2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方法概述 |
2.2.1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方法概述 |
2.2.2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分析方法概述 |
2.2.3 坝面碾压施工过程智能控制方法概述 |
2.3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数学模型 |
2.3.1 目标函数 |
2.3.2 信息集 |
2.3.3 方法集 |
2.3.4 约束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研究 |
3.1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体系 |
3.1.1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内容 |
3.1.2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技术 |
3.1.3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框架 |
3.2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振动特性参数感知 |
3.2.1 碾轮振动过程概述 |
3.2.2 振动信号小波降噪处理 |
3.2.3 振动信号的快速傅里叶分析 |
3.3 基于空洞卷积核的FASTER-RCNN目标识别 |
3.3.1 卷积神经网络 |
3.3.2 基于空洞卷积核的Faster-RCNN |
3.4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技术 |
3.4.1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原理 |
3.4.2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流程 |
3.5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集成 |
3.5.1 多源异构坝面碾压施工信息集成框架 |
3.5.2 基于K-Means下抽样技术处理不平衡数据 |
3.6 工程案例分析 |
3.6.1 碾轮振动信号感知 |
3.6.2 坝面碾压施工过程中多类型障碍物识别 |
3.6.3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模型建立 |
3.6.4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集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研究 |
4.1 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分析数学模型 |
4.2 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评价模型 |
4.2.1 基于CK-SBFA-FL的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评价模型 |
4.2.2 基于SBFA-CKSVR的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评价模型 |
4.2.3 模型性能评价方法 |
4.3 坝面碾压施工质量评价模型更新研究 |
4.3.1 EPNN算法与VWT技术 |
4.3.2 基于EPNN与 VWT的概念漂移检测方法 |
4.3.3 模型更新方法 |
4.4 工程案例分析 |
4.4.1 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评价模型案例研究 |
4.4.2 模型更新案例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
5.1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体系 |
5.1.1 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目标 |
5.1.2 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环节 |
5.1.3 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方法 |
5.1.4 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框架 |
5.2 碾压参数智能优化控制方法 |
5.2.1 碾压参数多目标优化模型 |
5.2.2 多目标智能细菌觅食算法SMOBFA |
5.2.3 SMOBFA算法实现与验证 |
5.3 基于AR实景导引的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方法 |
5.3.1 基于AR实景导引的技术构架 |
5.3.2 基于牛耕法的坝面碾压施工路径规划方法 |
5.3.3 基于AR实景导引的事中控制方法 |
5.3.4 基于AR实景导引的事后控制方法 |
5.4 工程案例分析 |
5.4.1 碾压参数智能优化控制分析 |
5.4.2 基于AR实景导引的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三维智能监控系统 |
6.1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三维智能监控系统建设 |
6.1.1 系统结构 |
6.1.2 系统建设技术 |
6.2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三维智能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
6.2.1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与集成模块 |
6.2.2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分析模块 |
6.2.3 坝面碾压施工过程智能控制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孪生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数控机床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数控机床远程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总体设计 |
2.1 虚拟交互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2.1.1 系统设计目标 |
2.1.2 系统设计原则与流程 |
2.2 虚拟交互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2 系统总体网络架构设计 |
2.3 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交互系统关键问题分析 |
2.3.1 基于数字孪生的三维实时监控关键问题分析 |
2.3.2 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远程控制关键问题分析 |
2.4 虚拟交互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
2.4.1 开发工具的选择 |
2.4.2 开发环境的搭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可编程管线的数控机床三维实时监控技术及实现 |
3.1 数控机床建模及运动学分析 |
3.1.1 数控机床建模 |
3.1.2 数控机床运动学分析 |
3.2 可编程图形管线及GPU加速技术分析 |
3.2.1 可编程图形管线图像渲染原理 |
3.2.2 可编程图形管线中坐标系统变换 |
3.2.3 GPU加速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实现 |
3.3 数控系统数据采集技术实现 |
3.3.1 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数据采集技术 |
3.3.2 华中8 型数控系统数据采集技术 |
3.4 数控机床三维实时监控实现 |
3.4.1 三维实时监控数据接口设计 |
3.4.2 数控机床三维实时监控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维虚拟数控面板的数控机床远程控制技术及实现 |
4.1 基于三维虚拟数控面板的数控机床远程控制功能设计 |
4.1.1 数控机床远程控制网络结构设计 |
4.1.2 数控系统开发控制指令方法分析 |
4.2 华中8型数控系统控制指令开发 |
4.2.1 华中8 型数控系统二次开发技术 |
4.2.2 华中8 型数控系统控制指令实现 |
4.3 三维虚拟数控面板交互技术 |
4.3.1 可编程图形管线鼠标拾取方法分析 |
4.3.2 基于OBJ格式鼠标拾取交互层次分析 |
4.3.3 模型包围盒构造方法分析 |
4.3.4 动态场景下虚拟控制面板交互实现 |
4.4 基于三维虚拟数控面板的数控机床远程控制实现 |
4.4.1 数控机床远程控制流程分析 |
4.4.2 数控机床远程控制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集成及测试 |
5.1 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集成 |
5.1.1 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运行流程 |
5.1.2 虚拟交互系统界面设计 |
5.2 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客户端性能测试 |
5.2.1 系统客户端整体性能测试 |
5.2.2 系统客户端流畅性测试 |
5.3 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运行实例 |
5.3.1 实验环境搭建 |
5.3.2 系统运行实例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基于LwIP协议栈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嵌入式远程监控的应用现状及现存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 |
2.2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选择 |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2.4 嵌入式网络协议栈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3.2 主控制器芯片设计 |
3.2.1 主控芯片简介 |
3.2.2 最小系统电路 |
3.3 以太网通讯模块设计 |
3.3.1 以太网控制芯片 |
3.3.2 以太网模块接口电路 |
3.4 显示模块设计 |
3.4.1 液晶显示器简介 |
3.4.2 显示模块接口电路 |
3.5 信息采集模块设计 |
3.5.1 温湿度传感器简介 |
3.5.2 温湿度采集模块接口电路 |
3.6 外部模拟量输入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2 使用开发工具移植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栈 |
4.2.1 开发平台简介 |
4.2.2 为开发软件搭建运行环境 |
4.2.3 时钟控制器及时钟系统配置 |
4.2.4 使能接口功能及通用输入输出配置 |
4.2.5 网络协议栈移植配置 |
4.2.6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配置 |
4.2.7 生成工程代码及修改 |
4.3 操作系统任务设计 |
4.4 设备驱动设计 |
4.4.1 内部实时时钟驱动 |
4.4.2 模数转换器驱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协议栈及网络应用设计 |
5.1 网络协议分析及总体设计 |
5.1.1 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 |
5.1.2 网络协议栈 |
5.1.3 地址解析协议 |
5.1.4 因特网互联协议 |
5.1.5 传输控制协议 |
5.1.6 用户数据包协议 |
5.1.7 系统网络协议总体设计 |
5.2 网络服务器设计 |
5.2.1 超文本传输协议 |
5.2.2 公共网关接口和服务器端嵌入技术 |
5.2.3 网络服务器的实现 |
5.3 网页页面及程序设计 |
5.3.1 超文本标记语言简介 |
5.3.2 监控页面设计 |
5.4 NTP客户端设计 |
5.4.1 网络时间协议 |
5.4.2 网络时间客户端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网络连接测试 |
6.2 系统任务测试 |
6.3 网页信息交互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液晶显示模块及其在智能仪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液晶模块的工作原理 |
1.1 基本功能 |
1.2 指令系统简介 |
2 液晶模块与单片机的接口 |
3 液晶模块的图形显示、菜单显示软件设计 |
3.1 液晶模块的图形显示方法 |
3.1.1 液晶模块GDRAM及其与液晶屏幕的对应关系 |
3.1.2 液晶模块绘图过程分析 |
3.2 液晶模块的菜单显示方法 |
4 结束语 |
(10)回转窑动态参数测量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1.5、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回转窑轴线的变化分析 |
2.1 热态时轴线变化的几何关系 |
2.2 冷态时轴线变化的几何关系 |
2.3 回转窑动态检测的重要性 |
2.4. 回转窑动态检测的方法简介 |
2.4.1 轮带位置测量法 |
2.4.2 F.L.S测窑方法 |
2.4.3 托轮位置测定法 |
2.4.4 筒体位置测定法 |
2.4.5 KAS-3型动态窑轴线测量法 |
2.4.6 直接测量法 |
第三章 回转窑动态参数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
3.1 筒体中心线 |
3.1.1 垂直面的直线度的测量 |
3.1.2 水平面的直线度的测量 |
3.1.3 温度误差分析 |
3.2 位置参数的测量 |
3.3 轮带直径的测量 |
3.4 回转窑大齿圈偏摆的测量 |
3.5 轮带间隙的测量 |
3.6 测量托轮直径 |
3.7. 此方法的优点 |
第四章 便携式参数测量仪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单片机系统概述 |
4.1.1 仪器主要性能 |
4.1.2 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
4.1.3 操作使用特点 |
4.2 传感器的选择 |
4.2 单片机硬件系统的具体组成 |
4.2.1.1 P89C668HBA单片机的介绍 |
4.2.1.2 P89C668的主要作用 |
4.2.2 Flash存储器Am29F040 |
4.2.3 通用可编程逻辑器件GAL20V8 |
4.2.4 TRULY12864点阵图形液晶显示器 |
4.2.5 A/D转换模块TLC2543 |
4.2.6 电源电路设计 |
4.2.7 复位电路和数据传输 |
4.3 单片机系统的干扰及硬件抗干扰措施 |
4.4 小结 |
第五章 单片机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及软件开发语言 |
5.2 回转窑参数测量仪的程序设计 |
5.2.1 液晶显示程序 |
5.2.2 存储器29f040操作程序 |
5.2.3 测量间隙子程序 |
5.2.4 测量直径子程序 |
5.2.S A/D转换程序(TLC2543) |
5.2.6 齿轮测量子程序及其流程图 |
5.3 软件整体(即主程序)设计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Labview的数据处理 |
6.1 LabVIEW开发环境 |
6.1.1 LabVIEW的应用优点 |
6.2 LABVIEW软件设计 |
6.3 软件总体构成 |
6.3.1 数据采集程序的设计 |
6.3.2 数据处理模块 |
6.3.3 数据打印模块 |
6.4 LABVIEW的子VI的创建和EXE文件的生成 |
6.4.1 子VI的创建 |
6.4.2 创建 EXE文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调试及特点 |
7、1 传感器数据标定 |
7、2 客户端界面设置 |
7、3 参数测量仪器的接口及按键 |
7、4 系统特点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四、图形液晶显示模块在智能监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D]. 孙钰清.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智能阀门定位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韩雪英.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载视频监控终端设计与实现[D]. 黄秦. 东南大学, 2019(06)
- [6]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方法与应用研究[D]. 王佳俊. 天津大学, 2019(06)
- [7]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虚拟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D]. 何柳江.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LwIP协议栈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杨佳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液晶显示模块及其在智能仪表中的应用[J]. 胡爱华,杨郁池,刘院英,王玉.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7(02)
- [10]回转窑动态参数测量仪的研制[D]. 马伟顺.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