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中川芎嗪的含量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中川芎嗪的含量

一、RP-HPLC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中川芎嗪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瑛[1](2020)在《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冠心病等心肌缺血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作为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由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经提取、精制而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冠心病、中风、脑梗塞等疾病。在临床使用中,苦碟子注射液常与不同溶媒和其他药物配伍合用,但临床配伍合用仍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药物配伍合用是否具有可行性,不同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是否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二,药物配伍合用是否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导致临床疗效降低。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体外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体内配伍药效角度开展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安全合理合用药物提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及结论如下:(一)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基于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并模拟苦碟子注射液临床常用药物浓度,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考察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常用配伍药物(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4℃、室温、30℃环境下配伍溶液的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吸光度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上述两种溶媒及药物配伍后,配伍溶液在8h内未出现浑浊现象,p H值、吸光度与有效成分含量在配伍8h内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存在明显变化及超出药典规定范围的现象。综合各项研究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配伍使用时,应注意选择溶媒,尽早用完。研究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及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较为稳定,后续可进行体内相关研究。(二)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本实验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给予药物,通过生化指标检测和心脏病理组织切片对比观察,发现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此外,采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无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经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得到17个心脏组织标志物和16个血浆标志物,其主要调控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亚麻酸代谢,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用药,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可回调更多的代谢物,且代谢物水平变化倍数较大,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对代谢物回调程度明显,疗效突出。本研究从药效角度反映了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明显增强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其对心肌缺血的保护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前后的保护作用机制,以药效成分和回调的心肌缺血代谢物挖掘预测潜在的靶点,进一步整合构建“成分-作用靶点-疾病”调控网络,通过对潜在靶点的相关通路分析,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筛选出药效成分可以调节心肌缺血代谢紊乱的靶点蛋白110个,药物配伍既可作用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共有靶点Faah、Drd2等;同时也可作用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作用靶蛋白,例如Ace、Kcnk2、Ccr1等;对比分析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作用于更多的靶点和通路,如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等,其药效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上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而改善心肌缺血。本研究证实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共同发挥对心肌缺血的预防作用,可协同增效影响代谢物水平,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

茅丹[2](2019)在《盐酸川芎嗪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其经眼全身转运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盐酸川芎嗪为模型药物,泊洛沙姆407和泊洛沙姆188为温敏材料,筛选出眼用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最佳处方,并建立完整的体内外评价体系;考察盐酸川芎嗪经眼部和其他途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和组织分布特征,以探讨药物经眼部给药实现全身转运的可行性,为眼部给药及其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建立盐酸川芎嗪原料药体外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并对其基本理化性质与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冷溶法制备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以胶凝温度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建立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凝胶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通过质量研究、稳定性试验、体外溶蚀与释放、眼部滞留时间及刺激性等方面进行体外评价;建立大鼠体内血浆及各组织器官中盐酸川芎嗪的含量分析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静脉注射与灌胃给药组(对照组)以及滴眼给药组(实验组),各组给予相同剂量(10mg/Kg)的盐酸川芎嗪,测定各取样时间点血浆与组织中药物含量,评价生物利用度及组织靶向性;盐酸川芎嗪滴眼液中分别加入三种吸收促进剂(1%冰片、1%壳聚糖和1%吐温80),与不加吸收促进的静脉注射和滴眼给药组血浆、脑组织药动数据进行比较,评价吸收促进剂对盐酸川芎嗪吸收入血与脑靶向性的影响;HPLC法测定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滴眼给药后血浆和脑组织样品中盐酸川芎嗪浓度,评价盐酸川芎嗪温敏凝胶的血浆生物利用度和脑靶向性。结果:1.HPLC法测定了盐酸川芎嗪在不同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37℃下盐酸川芎嗪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94.56 mg/m L,油水分配系数log P为0.1;原料药在强光照射试验中含量下降,应避光贮藏。2.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选出温敏材料泊洛沙姆P407和泊洛沙姆P188的最优比例为19.98%:1.64%,选择0.01%苯扎氯铵作为抑菌剂,10%Na HCO3作为p H调节剂,确保眼用凝胶无菌及p H符合要求。3.制备得凝胶在室温(25℃)下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在眼部环境温度(约为34℃)为淡黄色半透明半固体;p H值在5.0左右,且胶凝温度、粘度及含量等指标均符合要求;稳定性试验表明本品在常温、避光条件下长期稳定;盐酸川芎嗪温敏凝胶体外溶蚀与释放试验显示,盐酸川芎嗪呈现良好的零级释放动力学过程(r=0.9979),同时凝胶的累积溶蚀率与盐酸川芎嗪累积释放率之间也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药物的释放主要取决于凝胶的溶蚀;测得荧光标记的盐酸川芎嗪温敏凝胶在眼部滞留的时间为60 min,而盐酸川芎嗪滴眼液的眼部滞留时间为20 min,温敏凝胶在眼部停留的时间更长,且无论单次还是多次给药对兔眼均无明显刺激性。4.建立了大鼠血浆与各组织中盐酸川芎嗪的含量测定方法,均符合方法学要求;盐酸川芎嗪滴眼液的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大鼠经静脉注射、灌胃和滴眼给予盐酸川芎嗪后,滴眼给药组相对于灌胃给药组,血浆药物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P<0.05),滴眼给药组(63.22%)是灌胃给药组(16.88%)的3.75倍。以AUC0-t作为盐酸川芎嗪在组织中分布量的指标,静脉注射、灌胃、滴眼给药组AUC0-t大小顺序分别为肾>心>肝>脑>脾>肺,肾>肝>心>脾>脑>肺,肾>脑>心>肝>脾>肺。以静脉给药后各组织的AUC0-t为参比,计算盐酸川芎嗪经灌胃与滴眼给药后组织的相对靶向效率RTE(AUCig/io/AUCiv),同时以各自给药途径的AUC0-t总和为参比,计算各组织的靶向效率TE(AUC0-t/∑AUC0-t),结果显示,滴眼给药组的组织相对靶向效率均在60%105%,其中脑组织的相对靶向效率最大,为104.78%,是灌胃给药相对脑靶向效率(29.62%)的3.54倍,且脑靶向效率仅低于肾靶向效率,为17.63%,是灌胃给药(10.95%)的1.61倍。说明盐酸川芎嗪通过滴眼给药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有利于治疗脑部疾病。5.当盐酸川芎嗪滴眼液给药处方中分别加入三种吸收促进剂,结果在给药2 min后,三组血浆与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均达峰值,快于滴眼对照组(5 min),说明1%冰片、1%壳聚糖和1%吐温80能加快盐酸川芎嗪吸收。其中1%壳聚糖组的血浆药物峰浓度Cmax(6.33μg/m L)明显高于滴眼对照组血浆药物Cmax(2.96μg/m L)(P<0.05),脑组织中药物Cmax(3.44μg/m L)略高于滴眼对照组脑组织(1.94μg/m L)(P>0.05),之后血浆和脑组织的药物浓度迅速下降,可能是通透性的开放导致盐酸川芎嗪能够快速被转运。三组血浆AUC0-t均高于滴眼对照组,且1%冰片与1%壳聚糖组脑组织中盐酸川芎嗪的AUC0-t高于滴眼对照组,1%吐温80组的AUC0-t与对照组相当,说明加入吸收促进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盐酸川芎嗪经眼部给药的入血与入脑量。但若以AUCbrain/AUCplasma评价盐酸川芎嗪经血入脑的靶向效率,1%冰片组(0.679)略高于滴眼对照组(0.662)(P>0.05),提示冰片对盐酸川芎嗪有一定的促进向脑组织转运的作用,但作用不显着。而1%壳聚糖和1%吐温80组AUCbrain/AUCplasma的比例均低于滴眼对照组,说明该浓度下的壳聚糖与吐温80并不能提高盐酸川芎嗪的脑靶向效率。6.盐酸川芎嗪温敏原位凝胶经滴眼给药后,血浆药物t1/2较滴眼液提高了1.67倍(P<0.05),AUC0-t提高了1.13倍(P>0.05);同样地,脑组织药物t1/2较滴眼液提高了1.48倍(P<0.05),AUC0-t提高了1.25倍(P<0.05)。且盐酸川芎嗪温敏原位凝胶滴眼给药组的AUCbrain/AUCplasma为0.725,是盐酸川芎嗪滴眼液给药组AUCbrain/AUCplasma(0.662)的1.11倍(P<0.05)。结论:盐酸川芎嗪滴眼液通过眼部给药后可以迅速吸收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到各组织,其血浆生物利用度(63.22%)显着高于灌胃给药对照组(16.88%)(P<0.05),且对脑组织具有一定的靶向性,AUCbrain/AUCplasma为0.662,表明盐酸川芎嗪经眼局部给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是有望实现的。同时,将盐酸川芎嗪制成温敏原位凝胶后,与滴眼液给药相比,血浆生物利用度(71.29%)(P<0.05)和AUCbrain/AUCplasma(0.725)(P<0.05)均有所提高,这可能与温敏原位凝胶增加了盐酸川芎嗪在眼部的滞留时间有关。

王益华,来丽丽,刘巧霞[3](2017)在《盐酸川芎嗪与丹参素配伍的稳定性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考察盐酸川芎嗪和丹参素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常用浓度,将盐酸川芎嗪和丹参素分别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使盐酸川芎嗪和丹参素的浓度分别为26 mg/L和40 mg/L,混匀后放置在室温(25±1)℃下。于0 h、0.5 h、1 h、2 h、3 h、4 h、5 h、6 h、21 h分别取配伍液进行配伍液外观的观察,采用HPLC法测定配伍液中盐酸川芎嗪和丹参素的含量。结果:配伍液中的盐酸川芎嗪和丹参素在21 h内外观无明显变化,配伍液中盐酸川芎嗪和丹参素的含量稳定,RSD均<2.0%。结论:室温条件下,盐酸川芎嗪和丹参素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稳定。

来丽丽[4](2015)在《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用线栓法制备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建立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进行相关药动学研究,选取乳酸脱氢酶(LDH)为指标进行药效学研究;最终建立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以阐述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规律,对脑缺血性损伤保护机制,深入探讨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参芎配伍提供可靠的思路与方法。方法1.MCAO模型制作: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缺血1h后拔线栓实现再灌注,于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状况。2.建立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测定方法: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经尾静脉注射不同配伍比例的丹参素和川芎嗪溶液后眼眶取血,血浆样品预处理后,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自动进样,进样量20μL。其中,色谱柱为XBridge-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和0.3%磷酸水溶液,等梯度洗脱,洗脱方式为:乙腈—0.3%磷酸水溶液(7.2%:92.8%),流量0.8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80nm。3.药动学研究:按丹参素与川芎嗪5个配伍组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进行尾静脉给药,测定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以采血时间为横坐标,分别以丹参素与川芎嗪的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绘制血药浓度与时间的C-T曲线;用DAS3.2.6软件进行药动学研究。4.药效动力学与PK-PD结合模型研究:进行LDH活性测定,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效应图。以LDH为药效学指标,运用DAS3.2.6软件进行PK-PD结合模型的拟合,获得血药浓度与药效之间的PK-PD模型方程。结果1.成功建立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大脑缺血1h再灌注24h后,出现显着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TTC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脑组织染为均匀的红色,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缺血侧半球大部分呈现明显的苍白色。2.成功建立了 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测定方法:川芎嗪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371x-0.0046,R2=0.9993,100mg·L-1~0.15625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丹参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0.0163x-0.0094,R2=0.9995,200mg·L-1~0.6234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对回收率在88%~114%之间,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稳定性符合动物体内药物分析要求。3.成功绘制了血药浓度与时间的C-T曲线,并进行了药动学研究:由C-T曲线可看出,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后同一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成非比例关系。运用DAS 3.2.6药动学软件得到,不同配伍给药后,川芎嗪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4h后趋于平稳;组别1的驻留时间最长,组别3的驻留时间最短;组别5的消除半衰期最大;组别2的消除率最小;组别2的AUC(0-t)明显高于其他组,这与给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但组别1、组别3、组别5川芎嗪剂量相同配伍不同,AUC(0-t)也有所不同。不同配伍给药后,丹参素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h后趋于平稳;组别1的驻留时间最长,组别3的驻留时间最短;组别1的消除半衰期最大;组别3的消除率最小;组别3 AUC(0-t)明显高于其他组,这与给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但组别1、组别2、组别4丹参素剂量相同配伍不同,AUC(0-t)也有所不同。4.成功进行了 LDH活性测定,并以LDH为药效学指标,建立了 PK-PD结合模型:给药组的LDH活性显着性低于模型组的LDH活性,提示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给药能显着降低体内LDH活性,减小因脑缺血再灌注对细胞的损伤程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效应图得到药物效应的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其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采用DAS3.2.6软件处理,进行PK-PD模型拟合,经拟合,用Hill方程拟合取得很良好的相关系,模型方程为:E=Emax*Cγ/(ED50γ+Cγ)。结论1.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操作相对简单易行并可控制,模型制作成功率相对较高,可为后期进行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2.所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强,分离度好,分析时长适宜,操作简单快速,可用于MCAO大鼠丹参素与川芎嗪血药浓度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3.观察C-T曲线和运用药动学软件数据分析得到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后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4.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可能与其有效成分的抗细胞损伤特性有关,PK-PD结合模型可用于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评价与预测,阐述丹参素与川芎嗪的配伍规律。

沙彦涛[5](2014)在《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进行研究。以pH、含量、不溶性微粒、可见异物等指标考察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的稳定性。含量测定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的稳定性考察。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对光照和高温具有一定耐受能力。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可以存放24个月。

张丽红[6](2014)在《养血注射液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养血注射液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川芎和丹参的化学结构明确的药效物质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等组成的组分中药制剂,本文主要从处方前研究、制备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药效学试验、药代动力学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理化性质,以4种成分的理化性质为基础,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开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养血注射液中各成分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考察结合正交设计法,以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含量和注射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为指标,筛选附加剂乙醇、硫代硫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用量,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附加剂的优化组合为乙醇、硫代硫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用量分别为:2.0%、0.10%、0.03%。进行了原料药的含量测定及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合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拟定养血注射液中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标示量分别为100mg、30mg、25 mg、11 mg,各成分含量为标示量的95%~105%视为合格。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以血常规、全血粘度(低、中、高切)、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指标,评价养血注射液改善大鼠血液流变性、降血脂的效果。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具有降低高脂大鼠HGB、HCT、低切全血粘度、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作用,给药前排出少量血液效果更好。建立了简单、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测大鼠和Beagle犬血浆中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浓度,同时,建立吸波面积法用于测定血浆中混合药物总浓度,研究养血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大鼠和Beagle犬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和前肢静脉滴注的途径给予养血注射液,在设定的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浆,沉淀蛋白后,用已建立的方法进行分析,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软件拟合后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HPLC法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中阿魏酸钠和盐酸川芎嗪在大鼠和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符合单室模型,丹参素钠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符合二室模型。吸波面积法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在大鼠和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均符合单室模型。

程亮,聂飞,杨群慧,胥勤,熊晓明[7](2013)在《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处方和制备工艺改进》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避免使用助溶剂的情况下解决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长期放置后易析出细小白点、白块等可见异物问题。方法:选择柠檬酸钠作为本品pH调节剂,调节药液pH至4.0,使川芎嗪尽量以盐形式溶解于溶液中,对按改进处方制备的3批中试产品进行影响因素试验、长期稳定性和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改进后处方为盐酸川芎嗪0.8 g,氯化钠9.0 g,加注射用水制成1 L,加适量10%枸橼酸和10%枸橼酸钠调节药液pH。3批中试产品在室温(25±2)℃留样24个月、加速试验(40±2)℃6个月及影响因素试验条件下,产品质量稳定,未出现细小白点、白块。结论:改进后处方与制备方法稳定可行。pH调节剂的变更未使药物物质基础发生改变,不影响药品的质量可控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且药物稳定性更好。

谢军,刘圣,朱文君,陆静金[8](2013)在《苦碟子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及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配伍后的稳定性考察》文中指出目的考察苦碟子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乳酸钠林格氏液)及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模拟苦碟子注射液临床使用剂量(40 mL/250 mL),以5种输液调配苦碟子注射液的成品输液,并用氯化钠注射液调配苦碟子川芎嗪配伍液,分别在室温(25℃)条件下放置24 h、冷藏(4℃)条件下放置48 h,考察样品溶液的外观性状、pH值、吸光度、不溶性微粒数及木犀草素含有量的变化。结果苦碟子与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乳酸钠林格氏液配伍后,室温及冷藏条件下放置1 h,不溶性微粒数超出《中国药典》规定范围;苦碟子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室温及冷藏条件下放置1 h,木犀草素的量下降大于10%;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配伍后,pH值减小1.92,木犀草素的量降低34%,不溶性微粒数在室温1 h和冷藏2 h超出《中国药典》规定范围。结论苦碟子注射液不宜用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氏液稀释;苦碟子注射液不能与注射用盐酸川芎嗪直接配伍使用。

朱文君[9](2013)在《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配伍稳定性及其联用对大鼠体内木犀草素药动学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考察苦碟子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0.9%NS)、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和乳酸钠林格氏液(SLR)5种常用输液的体外配伍稳定性;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川芎嗪的配伍稳定性;探究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对苦碟子注射液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从而为苦碟子注射剂的正确调配及联合用药提供充分可靠的实验依据,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支持。方法:1.模拟苦碟子注射液临床使用剂量(40ml/250ml),以5种输液分别调配苦碟子注射液的成品输液,并在室温(25℃)条件下放置24h、冷藏(4℃)条件下放置48h,考察成品输液的外观性状、pH值、吸光度、不溶性微粒数、HPLC色谱图及木犀草素含量的变化。2.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模拟临床使用浓度,将注射用盐酸川芎嗪与苦碟子注射液配伍后,于室温(25℃)0-24h及冷藏(4℃)0-48h内考察配伍液的外观性状、pH值、吸光度、不溶性微粒、HPLC色谱图及木犀草素含量的变化。3.将大鼠随机分为苦碟子注射液单独给药组、苦碟子与盐酸川芎嗪联合给药组,于尾静脉按4ml/kg的剂量先注射苦碟子,后按6mg/kg的剂量注射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溶液,分别于5、10、15、30、45、60、90、120、180min测定不同时间点的木犀草素血药浓度,将血药浓度-时间(C-t)数据以DAS2.1.1程序拟合,进行房室模型判别及药动学参数计算,并对单独给药组及联合给药组进行比较。结果:1.成品输液外观性状、pH、吸光度:苦碟子注射液与0.9%NS、5%GS、10%GS、GNS和SLR配伍后,室温24h及冷藏48h内外观性状、pH、吸光度均无明显变化。2.成品输液不溶性微粒:苦碟子注射液与0.9%NS、5%GS配伍后,室温24h及冷藏48h内不溶性微粒数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范围;与10%GS、GNS和SLR配伍后,室温及冷藏条件下放置1h,不溶性微粒数超出药典规定范围。3.成品输液中木犀草素含量:苦碟子注射液与0.9%NS、5%GS和SLR配伍后,室温24h及冷藏48h内木犀草素含量下降均小于10%;与10%GS、GNS配伍后,室温及冷藏条件下放置1h,木犀草素含量下降大于10%。4.配伍液变化: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配伍后,配伍液外观及吸光度无明显变化,pH减小1.92,木犀草素含量降低34%,不溶性微粒数在室温1h和冷藏2h超出药典规定范围。5.药动学影响:苦碟子注射液单独给药组与联合给药组中木犀草素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权重为1/C2的二室模型。单独给药组木犀草素的药动学参数:α=0.125±0.0605min-1,β=0.0162±0.00519min-1,t1/2α=6.682±3.0240min, t1/2β=46.927±15.473min,Vc=0.0358±0.0111L/kg,CL=0.00183±0.000408L/min/kg,AUC(0-t)=114.669±12.316(μg/mL) min, AUC(0-∞)=150.230±15.182(μg/mL) min,K12=0.0628±0.0367min-1,K21=0.0285±0.0143min-1。联合给药组木犀草素的药动学参数为:α=0.103±0.0468min-1,β=0.0152±0.00467min-1,t1/2α=7.595±2.333min, t1/2β=48.963±14.139min,Vc=0.0352±0.00674L/kg,CL=0.00150±0.000548L/min/kg, AUC(0-t)=129.956±7.955(μg/mL) min, AUC(0-∞)=167.011±9.277(μg/mL) min,K12=0.0483±0.0284min-1,K21=0.0260±0.0140min-1。两组数据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苦碟子注射液与0.9%NS和5%GS配伍后,配伍液在室温24h及冷藏48h内稳定;苦碟子注射液不宜用10%GS、GNS、SLR稀释;苦碟子注射液不能与注射用盐酸川芎嗪直接配伍使用;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川芎嗪联用对大鼠体内木犀草素药动学没有明显的影响。

夏赛忠[10](2010)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测定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中盐酸川芎嗪含量及其有关物质检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柱(250mm×4.6mm,10μm),以乙腈-水(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5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结果盐酸川芎嗪质量浓度在2.5~4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高、中、低3种量级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100.3%,RSD为0.54%-0.82%,有关物质检查的限量为1.0%。结论该法准确、简便、快速,适用于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二、RP-HPLC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中川芎嗪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P-HPLC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中川芎嗪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溶媒及头孢替安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 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一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心脏代谢组学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盐酸川芎嗪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其经眼全身转运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盐酸川芎嗪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盐酸川芎嗪在不同介质中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2.3 盐酸川芎嗪在不同介质中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4 盐酸川芎嗪原料药稳定性研究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第一节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空白眼用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
        2.2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基质配比优化
        2.3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辅料的选择
        2.4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的体外评价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体外含量测定方法
        2.2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的质量评价
        2.3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凝胶溶蚀与释放行为的考察
        2.4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初步稳定性考察
        2.5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眼部滞留时间与刺激性的考察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盐酸川芎嗪眼部给药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第一节 盐酸川芎嗪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和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和内标液的配制
        2.3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
        2.4 专属性考察
        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2.6 准确度
        2.7 精密度
        2.8 血浆及组织样品的稳定性考察
    第二节 盐酸川芎嗪眼部给药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2.1 盐酸川芎嗪溶液剂的制备
        2.2 药动实验
        2.3 数据处理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吸收促进剂对盐酸川芎嗪眼部给药脑靶向的影响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和结果
        2.1 盐酸川芎嗪溶液剂的制备
        2.2 药动实验
        2.3 滴眼给药脑靶向性评价
        2.4 不同吸收促进剂对盐酸川芎嗪在脑中分布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和结果
        2.1 盐酸川芎嗪眼用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
        2.2 药动实验
        2.3 数据处理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盐酸川芎嗪抗脑缺血作用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盐酸川芎嗪与丹参素配伍的稳定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配伍液的配制
    2.2 色谱条件
    2.3 专属性考察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重复性试验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3 讨论

(4)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丹参与川芎配伍的中医药文献研究
    一、丹参
    二、川芎
    三、丹参与川芎配伍的理论研究基础
        (一) 丹参与川芎配伍的中医理论研究基础
        (二) 丹参与川芎有效成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四、目前国内有关的复方制剂
第二部分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药品与试剂
        (三) 实验动物
        (四) 实验方法
        1. 动物分组
        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3. 神经行为学评分
        4. TTC染色
        5. 数据统计
    二、结果
        (一)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二) 脑梗死情况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
        (二)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评价方法的选择
    四、小结
第三部分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药品与试剂
        (三) 实验动物
        (四) 实验方法
        1. 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方法建立
        2.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结果
        (一) 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方法建立
        1. 方法专属性考察情况
        2. 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3. 方法回收率试验结果
        4. 精密度试验结果
        5. 稳定性试验结果
        (二)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不同配伍组川芎嗪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
        2. 不同配伍组川芎嗪的药时曲线
        3. 不同配伍组川芎嗪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4. 不同配伍组丹参素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
        5. 不同配伍组丹参素的药时曲线
        6. 不同配伍组丹参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血浆样本的预处理方法
        (二) 药动学研究方法的选定
        (三) HLPC色谱条件的选定
        (四) 非房室模型的数据分析
    四、小结
第四部分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效动力学及PK-PD模型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药品与试剂
        (三) 实验动物
        (四) 实验方法
        1. 脑缺血栓塞模型的制作
        2.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设计
        3. 分组与给药
        4. 血浆样品的制备
        5. 大鼠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测定
        6.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川芎嗪与丹参素配伍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1. 模型组与给药的LDH活性
        2. 浓度-时间-效应关系
        (二) 川芎嗪与丹参素配伍的PK-PD模型研究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药效学指标的选择
        (二) 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川芎用药配伍规律及其有效成分川芎嗪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养血注射液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制剂处方前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待测成分理化性质
        2.2 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检测条件的建立
        2.4 方法学考察
    3 小结
第二章 养血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及主药溶液的配制
        2.2 单因素考察
        2.3 正交设计优化养血注射液的制剂工艺
        2.4 验证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2.2 养血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2.3 初步稳定性考察
    3 小结
第四章 养血注射液的药效学试验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用试剂的制备
        2.2 模型建立及分组给药
        2.3 血样采集及指标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养血注射液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 养血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HPLC法研究各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1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分析方法确证
        2.3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吸波面积法研究养血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3.1 吸波面积法
        3.2 线性关系考察
        3.3 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 养血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HPLC法研究各成分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1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分析方法确证
        2.3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吸波面积法研究养血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3.1 吸波面积法
        3.2 分析方法确证
        3.3 药代动力学研究
    三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处方和制备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盐酸川芎嗪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3 色谱条件
        2.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 新旧工艺对比
    2.3 影响因素试验
        2.3.1 高温试验
        2.3.2 光照试验
        2.3.3 低温试验
        2.3.4 冻融试验
    2.4 稳定性试验
3 讨论

(8)苦碟子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及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配伍后的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检测波长的确定和系统适应性
        2.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2.1.2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应性
    2.2 对照品的制备
    2.3 供试品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 7 重复性试验
    2. 8 回收率试验
    2.9 配伍稳定性考察
        2.9.1 样品溶液的配制
        2.9.2 样品溶液的外观观察
        2.9.3 样品溶液的pH测定
        2.9.4 样品溶液不溶性微粒数的测定
        2.9.5 样品溶液的紫外吸收度考察
        2.9.6 样品溶液中木犀草素含有量变化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9)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配伍稳定性及其联用对大鼠体内木犀草素药动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苦碟子注射液中木犀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检测波长的确定和系统适应性
        2.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2.1.2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应性
        2.2 对照品的制备
        2.3 供试品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重复性试验
        2.8 回收率试验
        2.9 苦碟子注射液中木犀草素含量的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苦碟子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考察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苦碟子注射液与 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2.2 苦碟子注射液与 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2.3 苦碟子注射液与 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2.4 苦碟子注射液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2.5 苦碟子注射液与乳酸钠林格氏液配伍稳定性
    3 综合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配伍稳定性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配伍液的配制
        2.2 配伍液的外观观察
        2.3 配伍液的 pH 考察
        2.4 配伍液不溶性微粒数的测定
        2.5 配伍液的吸光度及紫外吸收光谱考察
        2.6 配伍液中木犀草素含量及 HPLC 色谱图的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血液样品中木犀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配制
        2.2.1 标准液的配制
        2.2.2 血浆标准液的配制
        2.3 血浆样品的处理
        2.4 方法专属性考察
        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2.6 最低检测限
        2.7 精密度试验
        2.8 回收率试验
        2.9 稳定性试验
        2.9.1 室温稳定性
        2.9.2 冻融稳定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对苦碟子注射液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动物的分组
        2.2 单独给药时木犀草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考察
        2.3 联合给药时木犀草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考察
        2.4 药动参数估算和统计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全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RP-HPLC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中川芎嗪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李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盐酸川芎嗪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其经眼全身转运特性的研究[D]. 茅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盐酸川芎嗪与丹参素配伍的稳定性实验研究[J]. 王益华,来丽丽,刘巧霞.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7(01)
  • [4]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D]. 来丽丽.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5)
  • [5]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 沙彦涛.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20)
  • [6]养血注射液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丽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05)
  • [7]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处方和制备工艺改进[J]. 程亮,聂飞,杨群慧,胥勤,熊晓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17)
  • [8]苦碟子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及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配伍后的稳定性考察[J]. 谢军,刘圣,朱文君,陆静金. 中成药, 2013(08)
  • [9]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配伍稳定性及其联用对大鼠体内木犀草素药动学影响[D]. 朱文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10]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的含量及有关物质[J]. 夏赛忠. 中国药业, 2010(07)

标签:;  ;  ;  ;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中川芎嗪的含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