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择业误区 提高就业素质——山东大学生择业方向与择业观念调查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玲[1](2018)在《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当代价值 ——以吉林省J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为例》文中提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加快了大众化进程,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逐升,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宏观用人需求量不符等各种原因,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笔者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的原因除了社会、高校和国家就业政策等这些外在因素之外,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属于内在因素的部分,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认清客观事实,端正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本文就马克思17岁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对马克思正确择业观进行分层阐述,为当前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人生职业选择与规划提供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论指导。笔者将吉林省J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职业规划作为研究对象,并在设计调查问卷当中增加了与毕业生择业相关的内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还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择业理想、学生家庭背景在择业决策中的影响程度、就业规划时间、择业认知、个人的职业能力的准备程度进行剖析,发现影响大学生职业观存在以下问题:择业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社会责任感缺失。对此笔者进一步分析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具体为:与社会因素相关的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导向、用人单位因素;与高校因素相关的大学课程设置以及就业指导方式;与家庭因素相关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经济水平;与大学生自身因素相关的自我评估以及综合素养相关。最后针对于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结合马克思择业观提出了大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吃苦耐劳的就业、创业精神。笔者认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为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许潇[2](2016)在《新升本院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 ——以兰州工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开始通过合并、转制、重组,走上专科升本科的道路。高等院校升本近20年来,其相关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在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热潮退去的背景下,新升本院校如何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如何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主要问题、学生实际,提升学生择业自主性成为新升本院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理论与案例分析法探究新升本院校大学生择业意向,选取兰州工业学院作为新升本院校典型案例,研究新升本院校大学生的择业现状及其择业特点,分析其成因并寻求解决对策。该校作为一个新升本院校,将其做为典型案例研究有助于研究新升本院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的一般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指导,辅助其端正择业思想,处理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研究其升本至今大学生择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发展变化。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择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为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择业自主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思路,这也是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新升本院校的大学生择业意向变化不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分析其变化影响因素,将有利于不同层面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择业意向的积极因素。新升本院校是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新升本院校大学生的择业情况,是学校关乎发展,学生成长的重要指标。怎样提升新升本院校大学生的择业意向是涉及政府、学校、家庭和每一位学生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关注其发展变化,依据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有效引导,才有望提升新升本院校大学生的择业意愿。
郭光杰[3](2013)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日益凸显,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如何根据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特点,有效获取就业信息、努力寻求相应对策,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已经成为甘肃省各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成为专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了解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现状,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寻求解决途径,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的内容。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实状况的调查及研究分析,进一步完善我省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体制机制,为我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切实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促使甘肃体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大部分是从“教育体制,教育制度和就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整体上论述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少有从体育教育内部研究系统的研究这个问题,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经验和基础,重新调查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布局,对于有关部门合理的做出决策提供参考。结论:1.毕业生的求职期望值较高。毕业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有着很强的求职意识。他们能主动去收集相关的求职信息,尽可能的拓宽自己的求职渠道。2.毕业生择业取向趋于功利化。很多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更看重眼前的利益,而且对所选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要求很高。但是现阶段求职形势非常严峻,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的问题将持续存在的状况下,求职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巨大差距迫使毕业生无法避免地遭遇压力和挫折。3.当前甘肃省基层中小学急需的专项教师是篮球、田径、健美操、足球、武术、乒乓球、排球,提示各高师体育院系在办学过程中要调整项目结构,以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4.甘肃省中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发展不平衡,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毕业生能力素质表现为专业素质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英语、计算机等专项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5.社会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多学科交叉、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需求度较高,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办学思路的必要性。6.目前甘肃省体育院校本科生就业意向大部分选择学校,因高级中学的竞争较大,基层中小学成为大部分毕业生理想的选择。我省体育院校学生对于工资的要求基本符合目前的工资现状,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对“专业对口”的要求下降,甚至放弃。7.针对当前的现状和社会需求所提出的强化就业意识,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管理机制,加强就业教育,培养就业能力等策略,可为我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李曙刚[4](2012)在《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河北省12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了研究过程的周密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发放了三轮专家问卷和450份学生问卷,同时以毕业生见面会为契机,走访了教育专家、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充分了解掌握了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现状,揭示了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结果不容乐观。2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够充分,就业处于被动状态,与就业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就业部门应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使其掌握就业技巧,以便于毕业生更好的就业。3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形式缺乏了解,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就业信息的获得渠道单一,信息量少,就业意识差,没有充分的把现代化手段(网络信息等)应用到就业当中。4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意向存在理想化倾向,都市情结严重,而对于偏远或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就业意向比较差;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与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比较理性。5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有效途径方面以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为主,就业成功比例基本成正比,但是学生对投放简历后的跟踪工作不够积极主动。6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消费较低,消费项目多而且比较分散。但有9%的消费是用于找关系,就业环境没有形成真正的公平、公正。7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烦恼主要是需求方要求学历较高、需求量较少、恋人同城和都市情结等方面;就业挫折主要是专业技能不够扎实、缺乏面试技巧,计算机、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8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教育滞后,缺乏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河北省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形成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态势。9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未能形成一专多能,同时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也不容忽视。
白杨[5](2011)在《普通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和师范生就业政策的不断深入,师范生的就业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将不再由国家统包统分,而是转向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主择业。这样就使得师范生也将面临职业选择问题,是选择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是否会选择教师职业为首选职业等都是每一个师范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自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攀升,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本课题旨在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了解师范生的就业意向,希望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出师范生在就业意向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的因素,结合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师范生的就业意向调查,提出加强师范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600名师范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到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师范生的就业意向并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师范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师范生就业意向的特点,最后对师范生就业意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对本课题的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本论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第四部分:调查结论及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通过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并进行数据统计,分别通过对毕业后预期去向、就业单位意向、就业地区意向及就业薪金意向四个方面对师范生就业意向进行分析,并把不同性别、不同授课方式、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师范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相关性的比较,总结出师范生就业意向的特点;第五部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影响师范生就业意向的因素;第六部分:针对当前高校师范生就业意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许贻斌[6](2011)在《调查报告写作技巧谈》文中提出调查报告是报纸、广播常见的一种文体。是对写作者理论功底、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的综合检验。正确把握和运用调查报告写作技巧上的"四性",可以使调查报告"锦上添花",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杰[7](2010)在《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民工和失业人口的增多,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变革,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的择业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不少大学生的择业观走入了误区,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大量事实也证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很多大学生依然向往沿海大城市、追求高工资。大学生择业观与其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是毕业生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行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择业观是关键。研究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是有很深的现实意义的。本文借鉴前人相关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在认真分析大学生择业观的误区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调适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方法与对策,从而使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进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可能。
邸萍[8](2009)在《高职图书馆与《应用写作》教学》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自身《应用写作》教学与图书馆工作实践,从图书馆人、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入题,阐述了图书馆资源与教学之间的相长作用。强调图书馆要大力开发馆藏资源,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服务育人的宗旨。
杨晓东[9](2009)在《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山东省体育教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仍然十分严峻,如何根据现在毕业生的特点,在现有的条件下,掌握毕生就业信息,寻求相应的就业对策,已经成为山东省各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专家们研究的热点,也是一名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了解现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现实状态,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正确认识现在体育类毕业生的现实状况其意义在于:完善我省的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为改革我省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依据,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提供参考,促进我省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为指导我省体育教育系统学生就业提供数据,通过对于体育类毕业生的现实状况的调查,能使山东的体育工作的得到发展。目前,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大部分是从“教育体制,教育制度和就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整体上论述山东省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少有从体育教育内部研究系统的研究这个问题,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经验和基础,重新调查研究体育类毕业生的布局,对于有关部门合理的做出决策提供参考。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于山东高等体育教育类毕业生就业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性的研究,通过对于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的调查,初步得出结论:1.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大部分的毕业生仍然滞留在大城市,以往出现的东西部差距明显的减小,现在的体育类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势比较的理性;大部分没有合适工作的毕业生仍滞留于大城市。2.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业务素质下降情况明显,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较之以往出现退化现象。造成体育类学生的专业课相应成绩下滑。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业务能力不尽人意。3.现在高校的就业机制虽比以前有了改观,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发展水平滞后于社会的需要,同时缺乏在大学内的“职业生涯”教育。4.基层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发生改变,对于专项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篮球、健美操等专项的毕业生容易就业。5.社会对于专项基本功扎实,拥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学生需求度较高,充分说明“全面人才”教育的必要性6.大部分毕业生对于在校学习的课程不满意,对于自己的在大学内学习效果持否定态度,大部分认为在大学浪费时间,专业和学习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对现在的教育内容和体制持否定态度。
廖君华[10](2008)在《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关系到社会稳定。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于教育和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在中西部地区寻求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然而如今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实际情况如何、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整个就业环境呈现出何种特点、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因素具体又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论文试图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以实际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从理论上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因素进行探讨,从而得出相应结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阐述和研究。本文围绕六大部分来探讨:第一部分引言,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描述,并对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做简要的阐述。第二部分,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第三、四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从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因素出发,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和引导的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论。
二、走出择业误区 提高就业素质——山东大学生择业方向与择业观念调查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择业误区 提高就业素质——山东大学生择业方向与择业观念调查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当代价值 ——以吉林省J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对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分析 |
2.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创作背景 |
2.2 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基本思想内涵 |
2.2.1 为什么选择职业 |
2.2.2 怎样选择职业 |
2.2.3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
第3章 当前大学本科毕业生择业观现状分析 |
3.1 对高校大学生毕业择业取向调查问卷分析 |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1 择业理想 |
3.2.2 学生家庭背景在择业中的影响 |
3.2.3 就业规划时间 |
3.2.4 择业认知 |
3.2.5 个人职业能力准备程度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择业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 |
4.1.2 急功近利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逐步减弱 |
4.1.3 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 |
4.1.4 自我定位不清晰择业心态不成熟 |
4.1.5 对国家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缺乏了解 |
4.2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4.2.1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
4.2.2 高校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观产生的影响 |
4.2.3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观产生的影响 |
4.2.4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择业观产生的影响 |
第5章 青年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
5.1 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
5.2 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
5.3 要有吃苦耐劳的就业、创业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2)新升本院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 ——以兰州工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五、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大学生择业意向相关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一)新升本院校 |
(二)创新创业 |
(三)择业与就业 |
(四)择业意向 |
二、理论基础 |
(一)职业选择理论 |
(二)理性选择理论 |
(三)工作适应理论 |
(四)萨帕(Super)的发展论 |
(五)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
第二章 兰州工业学院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
一、兰州工业学院基本情况 |
二、问卷设计及调研阶段 |
(一)样本选取 |
(二)问卷设计 |
(三)调研阶段 |
三、兰州工业学院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结果 |
(一)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
(二)信息获取意向 |
(三)择业地域意向 |
(四)择业单位类型意向 |
(五)薪金意向 |
(六)专业匹配意向 |
(七)择业偏重意向 |
(八)择业去向意向 |
第三章 新升本院校(兰州工业学院)大学生择业意向变化及影响因素 |
一、择业意向变化 |
(一)择业地域基层程度呈现两头消极、中间积极 |
(二)薪金对择业的影响程度呈递减趋势 |
(三)专业与择业的匹配意向呈两头大、中间小 |
(四)择业偏重意向随办学时间不断完善 |
二、择业意向变化影响因素 |
(一)社会对新升本院校的认识 |
(二)新升本院校生源及教学因素 |
(三)新升本院校学生家庭因素 |
(四)新升本院校大学生个人因素 |
第四章 兰州工业学院大学生择业意向显现的问题与原因探析 |
一、兰州工业学院大学生择业意向存在问题 |
(一)择业能动性缺乏 |
(二)择业心态不理性 |
(三)择业自信心缺乏 |
(四)专业认同感降低 |
(五)择业去向多元化 |
二、兰州工业学院大学生择业意向原因探析 |
(一)就业形势 |
(二)学校培养 |
(三)家庭因素 |
(四)个人技能与认知 |
第五章 正确引导新升本院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对策建议 |
一、有效利用各级各类择业信息,加强择业信息资源收集力度 |
(一)有效利用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 |
(二)学校对中小、新创企业的导向性引导 |
(三)国家多渠道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
(四)人事代理、社区服务等未就业性保障政策 |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引导学生的择业意向 |
(一)建立素质教育基础上的新升本院校课程体系 |
(二)加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
(三)为新升本院校的大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 |
三、加强与新升本院校大学生家长沟通 |
四、提升新升本院校大学生自身择业能力 |
(一)职业生涯规划 |
(二)职业技能训练 |
新升本院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依据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现状分析 |
一、 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
(一) 主要需求 |
(二) 其他需求和现状分析调查 |
二、 基层学校对毕业生的需求 |
(一) 基层学校体育教师师资状况 |
(二) 基层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历的需求 |
(三) 基层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需求 |
(四) 大学生的素质结构要求 |
(五) 体育教育专业与其它专业毕业生的比较 |
(六) 基层中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力结构要求 |
第二章 影响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
一、 培养机制方面的原因 |
(一) 学校学生规模扩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
(二) 课程设置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
(三) 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得到高度重视 |
二、 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
(一) 就业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
(二) 经济环境对就业的影响 |
(三) 个体成长环境对就业的影响 |
(四)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
三、 学生自身原因 |
(一) 职业倾向对择业的影响 |
(二) 价值取向对就业的影响 |
(三) 性格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
(四)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不够 |
第三章 完善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应对策略 |
一、 加快甘肃省特别是基层地区的经济发展 |
二、 调整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
三、 加强专业技术和理论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
(一) 全面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
(二)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三) 提高适应能力 |
(四) 培养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
四、 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
五、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
六、 适时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
七、 招生和就业接轨,保证毕业生总体供需结构平衡 |
八、 引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 |
1.2 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河北省高校体育专家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1 专家对能力结构的调查结果 |
3.1.2 专家对知识结构调查结果 |
3.1.3 专家对社会活动能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调查结果 |
3.1.4 专家对就业意识的调查结果 |
3.1.5 专家对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 |
3.1.6 专家对学校就业指导情况的调查结果 |
3.1.7 专家对就业主动性的调查结果结果 |
3.1.8 专家对就业消费的调查结果 |
3.1.9 专家对就业挫折情况的调查结果 |
3.2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关于就业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毕业生的基本构成 |
3.2.2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 |
3.2.3 毕业生就业基本准备情况调查结果 |
3.2.4 毕业生就业意识调查结果 |
3.2.5 毕业生就业意向情况调查结果 |
3.2.6 毕业生就业主动性情况的调查结果 |
3.2.7 毕业生就业消费情况调查结果 |
3.2.8 毕业生就业挫折应对情况的调查结果 |
3.2.9 毕业生就业教育情况 |
4 加强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普通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就业 |
2. 意向 |
3. 就业意向 |
(四) 文献综述 |
二、理论基础 |
(一) 职业选择理论 |
(二) 理性选择理论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对象 |
四、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
(一) 师范生的就业意向分析 |
1. 师范生毕业后的预期去向 |
2. 师范生的就业地区意向 |
3. 师范生的就业单位意向 |
4. 师范生的就业薪金意向 |
(二) 不同性别师范生与就业意向的关系 |
(三) 不同民族师范生与就业意向的关系 |
(四) 不同年级师范生与就业意向的关系 |
(五) 不同专业师范生与就业意向的关系 |
五、影响师范生就业意向的因素分析 |
(一) 就业政策的宽松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是影响师范生就业意向的基础因素 |
(二) 师范院校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重视不足和就业指导的薄弱是影响师范生就业意向的关键因素 |
(三) 自身综合能力和就业期望值的差距是影响师范生就业意向的核心因素 |
六、对策与建议 |
(一) 完善政策体系,拓宽就业渠道 |
1. 消除就业壁垒,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 |
2. 增加对就业的投入,优化政府指导和服务功能 |
3. 促进基层就业,开辟就业新空问 |
(二) 高校要切实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 |
1. 师范院校应加强师范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师范生准确定位,调整期望值 |
2. 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增强师范生就业的自信心 |
3. 师范院校应引导和鼓励师范生面向基层教育事业,最大限度的发挥师范生的专业特点,以实现学以致用 |
4. 师范院校应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师范生适应基层就业的能力 |
5. 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
6. 加强对师范生的个性化指导,促进职业选择多元化 |
(三) 更新就业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 |
1. 树立多渠道就业的观念 |
2. 树立"编制外就业"的观念 |
3.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调查报告写作技巧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题的科学性 |
二、结构的严谨性 |
三、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
四、修辞的灵活性 |
(7)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和实践意义 |
四、论文结构 |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
(一) 择业 |
(二) 择业观 |
(三) 大学生择业观 |
(四) 大学生择业观的构成因素 |
1、择业的理想目标 |
2、择业的心理动机 |
3、择业的认知状况 |
4、择业的价值取向 |
5、择业的实现途径 |
(五) 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特征 |
1、社会性 |
2、时代性 |
3、实践性 |
4、相对稳定性 |
5、个体差异性 |
二、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 |
(一) 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
(二)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的积极方面 |
1、择业自主化凸显 |
2、择业取向多元化 |
(三)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的误区 |
1、择业期望过高 |
2、择业取向功利化 |
3、择业心理不稳定 |
4、诚信意识淡薄 |
三、影响大学生择业观误区形成的原因分析 |
(一) 历史原因 |
1、受传统的就业体制影响 |
2、受落后的择业观念影响 |
(二) 社会因素 |
1、社会政治方面的影响 |
2、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
3、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 |
(三) 学校因素 |
1、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的影响 |
2、高等教育目标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影响 |
3、高校扩招的影响 |
4、高校专业结构设置的影响 |
(四) 家庭教育的影响 |
(五) 个体因素的影响 |
1、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影响 |
2、自我定位和认识方面的影响 |
3、个性因素方面的影响 |
4、心理环境方面的影响 |
5、价值取向方面的影响 |
6、知识储备方面的影响 |
7、择业经验与方法方面的影响 |
四、对当前大学生择业观误区的调适对策 |
(一) 对主体调适的对策 |
1、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 |
2、树立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评价的意识 |
3、找准自身定位,确立与自身条件相适合的择业取向 |
4、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
5、树立与时俱进的择业观念 |
(二) 对客体调适的对策 |
1、高等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
2、政府部门应提供的政策保障 |
3、用人单位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
4、家长应调整自身的观念和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8)高职图书馆与《应用写作》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为《应用写作》课提供了教学与学习的平台 |
1.1 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素材 |
1.2 启迪智慧, 提高知识素养, 发挥书香课堂作用 |
1.3 不受时空限制, 在学习写作中提升人的健康发展 |
1.4 引导学生建立间接信息资源库 |
2 教学工作给图书馆工作的启示 |
2.1 严把采购关, 选真正有用的好书 |
2.2 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 必须从加强图书馆导读工作入手 |
2.3 关注教学研究, 与相关学科建立三维教学模式 |
2.4 突出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
(9)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逻辑对比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学生的情况调查 |
3.1.1 就业求职期望 |
3.1.2 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
3.1.3 就业观念改变 |
3.1.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接受的最低月薪情况 |
3.1.5 毕业生素质调查 |
3.1.6 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情况 |
3.1.7 就业常识情况调查 |
3.1.8 就业时的主要矛盾问题 |
3.1.9 就业渠道 |
3.1.10 就业实力调查 |
3.2 山东高校的培养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问题调查 |
3.2.1 高校规模扩大 |
3.2.2 高校的培养模式 |
3.2.2.1 高校培养目标 |
3.2.2.2 高校课程设置 |
3.2.3 现阶段课程改革的思考 |
3.2.4 高校的就业指导 |
3.2.5 毕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
3.3 就业渠道问题 |
3.3 1 基层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教师需求现状调查 |
3.3.1.1 中学体育教师招聘计划 |
3.3.1.2 对于基层中学学历的要求 |
3.3.1.3 对于体育专业需求 |
3.3.1.4 对于大学生的素质结构要求 |
3.3.1.5 与其他专业就业生的比较 |
3.3.1.6 基层中学对于毕业生能力结构要求 |
4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教育的发展对策 |
4.1 要按照培养计划,发展自身素质 |
4.1.1 全面提高外堂素质 |
4.1.2 提高科研能力 |
4.1.3 提高学习能力 |
4.1.4 培养组织管理能力 |
4.1.5 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
4.1.6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
4.1.7 人文素质 |
4.1.8 心理素质 |
4.2 优化课程设置,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 |
4.3 加强就业指导 |
4.4 鼓励创业,自谋职业 |
4.5 严格控制生员质量 |
5 结论 |
参考资料 |
附录1.《体育学院就业现状与模式培养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培养模式研究》用人单位调查问卷 |
附录3.《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现状与问题调查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方法 |
(四)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二、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当前就业形势基本现状 |
1. 有利形势 |
2. 不利因素 |
(二) 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明确 |
2. 就业意识淡薄,依赖性强 |
3. 就业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切实际 |
4. 追求稳定工作,缺乏开拓精神 |
5. 普遍存在从众心理 |
6. 创业意识淡薄 |
三、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 客观因素 |
1.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2. 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3.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二) 主体因素 |
1. 就业形势认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2. 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3. 就业矛盾心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4. 自身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四、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和引导的对策 |
(一) 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
1. 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
2. 构建就业工作长效运行机制 |
3. 加强就业工作制度建设和创新 |
(二)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
(三) 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
(四) 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 |
1. 就业政策指导 |
2. 就业法律指导 |
3. 就业观指导 |
4. 就业心理指导 |
5. 就业技巧指导 |
6. 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
7. 创业意识指导 |
8. 个性化就业指导 |
(五)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
1. 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
2. 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
3.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
4. 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
(六)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
(七)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走出择业误区 提高就业素质——山东大学生择业方向与择业观念调查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当代价值 ——以吉林省J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为例[D]. 王玲玲. 吉林财经大学, 2018(02)
- [2]新升本院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 ——以兰州工业学院为例[D]. 许潇. 西北师范大学, 2016(12)
- [3]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D]. 郭光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4]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曙刚.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5)
- [5]普通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D]. 白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0)
- [6]调查报告写作技巧谈[J]. 许贻斌.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7]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D]. 刘杰. 内蒙古大学, 2010(01)
- [8]高职图书馆与《应用写作》教学[J]. 邸萍.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10)
- [9]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D]. 杨晓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09(10)
- [10]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D]. 廖君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