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几首无题诗解读

李商隐几首无题诗解读

一、解读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论文文献综述)

倪宇航[1](2021)在《李商隐女冠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商隐为晚唐诗坛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而其创作的女冠诗,因其隐约、晦涩、空灵、飘渺的特性,尤其不易为人所把握,引发了人们种种猜测和争论。故而对其女冠诗进行深入探究,对前人争论的焦点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对李商隐女冠诗的特性和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绪论部分对当前李商隐女冠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第一章对李商隐诗集中具体有哪些女冠诗进行辨识。第一节探析清人有关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及其得失情况。清人运用“仙家典故的运用”、“本事的考证”、“猜谜索引式的附会”三大手段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突破了一些清人单纯以“政治”观点解读女冠诗的局限,但在解诗过程中也产生了“主观性过于放大”这一讹误。第二节确定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与具体篇目。针对清人辨识的不足,提出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运用“以意逆志”的手段,再通过“就诗论诗”的方法辨识李商隐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道教典故”、“比兴手法”和“悲剧气氛”为女冠诗的三大条件,只有具备这三大条件,才为女冠诗。以此来确定女冠诗的篇目。第二章讨论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玉阳之恋问题。第一节探析前人对玉阳恋诗的讨论,即分为赞成和否认两大派别。第二节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赞成玉阳恋爱,这分为两个步骤来讨论。第一,对否认玉阳恋爱的周振甫、吴荣富二位先生的观点予以反驳。第二,对赞成玉阳恋爱的钟来茵、苏雪林、陈贻焮诸位先生的部分说法予以补正。通过这两个步骤,以此来说明玉阳恋诗是存在的,但不必深究本事。第三章探析李商隐女冠诗与道教崇阴思想的关系。第一节论述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及其表现,认为“《归藏》”和“道家学说”是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并从“理论构建”和“女仙谱系的建构”两大方面探讨道教崇阴思想的具体表现。第二节论证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及其对女性的尊重。李商隐思想中的“元气论”源于道教,证明其对道教的认可且其对女性悲惨的遭遇表达同情、愤慨之情,又说明了其对女性的尊重。第三节论证李商隐女冠诗的阴性特质,分别从心态的女性化、选词的阴柔化和空间的闭锁化三大方面来论证。第四章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文化解读。第一节分为两部分,第一,论证李商隐女冠诗中的数字“十二”和动物“蟾”都代指西王母。第二,先分析李商隐不含“十二”或“蟾”但又具备王母意象的女冠诗,再分析含“十二”或“蟾”意象的女冠诗,步步深入,以此论证王母意象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爱情不圆融的悲情。第二节,运用阿尼玛原型批评理论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分析。首先论证阿尼玛原型与王母意象的契合,再以此为基础讨论阿尼玛原型对李商隐的支配,认为王母生死转换的功能在他内心融汇成了爱情的生死转换,而王母形象的兽人化与其掌管灾疫的能力在他那里异化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隔离感。结论部分对全文的论述予以总结。

宋雪伟[2](2021)在《李商隐无题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商隐的无题诗,包括以“无题”为题的诗作十四首,界定上有争议之作六首。除此之外,在李商隐诗集中存在大量的与无题诗风格相类似的首句命题式“准无题诗”以及抽象类题目的“准无题诗”共计二十余首。无题诗是一种在题目上不表现内容,不显示功用,在内容上多以描写女子恋情或男女相思为诗面意义,以表现抒情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之情思或无悔追求的执着精神为抽象意义,在艺术上善用颇具细微和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表达含蓄抽象情绪、抽象意义的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风格特征的定型也非单一因素所致。传统的考评、笺注在诗面意义的解读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因为本事不可考,任何企图将李商隐无题诗做“实化”解读的做法都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必须重新寻求一种思路,那便是对其抽象性的探讨。此外,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李商隐无题诗提出的很多全新的解读,很多也没有逃出将诗歌意义“实化”的思维误区。虽然古今笺注家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有阐释,但很多细节解读依旧存在较大分歧。通过文本细读、典故细节的梳理,不难发现无题诗中依旧存在诸多值得去研究乃至进一步确认细节意义的地方,例如“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里,燕和鸾的典故都暗含了鸟雀企图成双等细节都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获得。李商隐的无题诗的最大特征便是其抽象性。抽象性贯穿无题诗的始终。首先,无题诗的题目便是抽象的,其题目不表示内容,不指明功用。其次,无题诗的内容充斥着一种抽象情绪,这种抽象情绪可以概括为“对美好事物的发现或追求——认定自己有资格追求美好事物——追求过程中因受阻而失落——追求失败后的愤愤不平以及绝望而难以排遣的凄楚情绪——受阻后继续执着无悔的追求”这样一条潜在的线索。虽然落实在具体的诗作当中,每一首无题诗所投射的情感线索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李商隐的无题诗所传达的抽象情绪都在这样一条线索中有所印证。再次,李商隐的无题诗惯用颇具细微和抽象意义的艺术手段表达抽象的情感线索,这些抽象的艺术手段造就了李商隐无题诗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在声音方面,它们巧妙地运用了文字用韵、节奏等方面的抽象表达效果,形成了声情并茂的抽象情绪的传达;在色彩方面,它们注重色彩的基本特性与通感效果,注重色彩的组合与搭配作用,使得色彩与抽象情绪的传达得到巧妙的配合;在结构方面,李商隐无题诗的诸多构成因素貌似支离破碎实则紧密相连,各因素组合作用形成了诸多意义完整而层次多样的“格式塔”,整体意义大于各部分意义组合的手法拓宽了抽象情绪的表达境界;在意义方面,李商隐的无题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阻隔”情节,这种“阻隔”同时也是李商隐无题诗所展现出的抽象情绪链条中起到转折性作用的关键一步,这种“阻隔”情节有时候也会生成抒情主体的离别之苦,促成抒情主体的偷窥行为,乃至成为生成可望而不可即之感以及执着无悔追求的根源所在。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究其根源,也是自始至终贯穿李商隐无题诗的抽象情绪所致。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历程是中国古典文学阐释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学与社会的客观情况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无题诗的抽象情绪特征是其能够穿越古今获得跨时空读者共鸣的本质条件。

张翠真[3](2021)在《唐代爱情诗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宋代之前,爱情诗创作出现过三次高潮,最后一个高潮出现在中晚唐及五代时期。宋代至元明清,爱情题材在词、戏曲和小说中繁盛,古代爱情诗发展进入衰退期。系统把握唐代爱情诗的研究,对细化古代爱情诗版图有着重要意义。唐代爱情诗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研究仍十分薄弱;其次,个案研究多集中于名家作品,而其他诗人的作品尚待深入挖掘;再次,分类研究中,宫怨诗和闺怨诗研究备受关注,而悼亡诗、弃妇诗和婚恋诗研究不足。梳理并总结唐代爱情诗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日后研究重心的确定和研究方向的把控不可或缺。

樊超杰[4](2017)在《李商隐无题诗的抒情结构及其教学策略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李商隐可以说是晚唐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而富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的诗篇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在他的诗作之页,他总是力图发掘个体心灵世界最本真、最原始的状态,而将这一艺术追求发挥到极致的无疑是他的无题诗。所以,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可以说是我们走进他的情感世界和创作心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学者们也认可这一点,他们纷纷就无题诗的各个方面(包括意象、意境、用典,近几年还有对虚词、结构等)进行了研究,但他们似乎很少注意到外象(形式)与意旨(内容)之间的关系,以至于读者面对一首无题诗还是“无从下手”,最终还是无法解决无题诗的解读问题。我们都知道:结构是内容的外部表现,内容最终都是要安放到一定结构中去的,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内容就相对应一种结构方式。基于此种考虑,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着力于探索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方式(时空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并试图对造成此种结构方式的深层原因——内心的情感态势(情感多向郁结、情感交织共通)进行探索,以期读者对无题诗表象(结构)之下的本质(情感意旨)多一份理解和把握。另外,在本文的第四章还对无题诗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笔者一开始简述了探讨李商隐无题诗抒情结构的价值;其次论述了李商隐诗,特别是无题诗的研究现状;最后则是具体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探讨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时空结构(情事地点不具体;情事地点转换不明显)和意象组合结构(不相关的意象相连缀;华美意象和幻灭意象相连缀;用虚词来连缀意象),以此来帮助大家从外部形式来体会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第三部分是第三章。这一章可以算得是本文的创新点。在这一章中笔者从形式(主要是时空结构和意象组合结构)和内容(主要是指无题诗成形之前就郁结在诗人心中的想要言说的情感的状态)的关系角度,具体论说李商隐无题诗呈现此种时空结构和意象组合结构的深层原因——情感态势,当然我们不是诗人,我们无法还原当时诗人的内心状态和创作初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考证无题诗的系年和诗人生平经历来推究他可能有的情感态势和创作心理,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好地走进李商隐的内心,而不只是流于表面的艺术探索。第四部分是第四章。这部分主要是从理论性研究走向实践性教学,对无题诗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并在最后附以《锦瑟》这一无题诗的教案,以期实现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王晓芸[5](2017)在《文本世界理论视野下的李商隐无题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本世界理论起源于20世纪后半叶,与认知科学密切相关。关注的是读者在文本阅读时大脑中构建的心理图示。根据文本世界理论,文本中蕴含了三个层次:语篇世界(discourse world)、文本世界(text world)、次级世界(sub-world),这三个层次分别讨论了话语双方产生交流的语境、由各个世界构建成分与推进语篇发展的事件组成的文本世界、以及由当前文本世界偏离而产生的次级世界。李商隐的无题诗向来以含蓄多义、朦胧深婉着称于世,其跳跃性强、内蕴丰富、迷离变幻的风格正适用于文本世界理论,因此本文将李商隐无题诗作为一个范本,在文本世界理论框架下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第一章的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涉及到的研究基础进行梳理,一是论述文本世界理论的基本框架,厘清文本世界理论三个层次的概念,并对相关研究作出述评。二是有关无题诗的研究综述,在评述的基础上得出无题诗研究的一个趋向,即是学界对无题诗的理解由纷纭渐而融合。最后,三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无题诗进行界定,得出十四首以“无题”为题的诗和以诗中二字为题的八首类无题诗。第二章探讨无题诗的语篇世界,从无题诗的具体文本出发,找寻李商隐的人生轨迹与无题诗创作的交叉点,纵览李商隐的人生历程,并将无题诗作为一个整体置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探求无题诗的独特地位与包含的复杂情感。建立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共同场”,确保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对无题诗进行分析。第三章详细分析无题诗的文本世界,具体考察无题诗中出现的文本构建成分,将其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关注诗篇推进的方式。在经过仔细地梳理后,无题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本世界向读者展开,诗篇推进中,文本世界不断发生偏离,一个个开放的次级世界依次展开,这一推进方式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也是产生无题诗意蕴深远特点的原因。第四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之上,主要讨论从初始文本世界中分离出来的次级世界,将其进行分类讨论,探索无题诗中透露出的诗人的心理活动,考察在爱情间阻的总主题下,无题诗中所渗透的复杂的情思与深厚的内蕴。

秦雅萌[6](2016)在《曹葆华无题诗的“梦境”抒写》文中提出30年代的曹葆华集中写作了数十首无题诗,其中多有"梦境"抒写所带来的内在化的叙事视角,获得了向内开掘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构建语义脉络的独特方式,而借用无题诗这一特殊的诗歌体式,诗人表达幽微隐秘的爱情体验,也兼可承载历史想象与现代意识,其背后所隐现的诗人的主体形象与写作姿态,则与抗战前夕古城北平的历史氛围密切相关。

陈皛,朱睿达[7](2013)在《“阴阳两仪”思维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显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阴阳两仪"思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思维范式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有着诸多具体显现。选取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周易》与儒道的影响、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李商隐其人其文为例,具体分析了"阴阳两仪"思维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表现。

谢一峰[8](2012)在《实态与想象:唐代女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之核心要旨,是对唐代女性入道实际情形之具体分析与有关唐代女冠的多文本解读。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唐代的女冠所占唐代道士(包括男、女)比例究竟如何,又存在怎样的地域和时段差异?本文第一章即通过对长安、洛阳、敦煌的道观进行逐一梳理;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唐代长安女冠观数量与比例的变化情况和分布特点进行细密地分析;亦简要阐述了洛阳和敦煌女冠观的数量与比例和洛阳女冠观的分布情况。显而易见:唐代女冠观之数量与比例,不仅存在明显的时代差别,亦存在显着的地域差异。综合来看:唐代女冠观所占道观总数量之比例,大抵以两京地区为高,而在诸如敦煌一类的边陲郡县则较低;若从时间的纵向序列来看,则单以材料较为丰富的长安而论,唐代女冠观所占总道观数之比例似呈现出一不断提升之过程。此外,唐代公主入道乃是两京地区女冠观比例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章之要旨,不在于对唐代公主入道原因的平行罗列,而是试图通过史料的细密梳理和定量的图表分析,在真正明确唐代公主入道情况各个时期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唐代的政治背景、宗教形势、女性地位、公主政策等方面的诸多要素,进行一全面而立体之分析与解读。总体而论,唐代公主之入道,以睿宗为限,其先未有(除为避和亲早年入道其后又还俗出嫁的太平公主)而其后多闻,呈现出明显的前后两期,这一点,是与唐代公主政策乃至整个女性地位之发展演变密不可分的。然睿宗以降公主之入道,又以睿宗、玄宗朝和武宗前后为两个高峰。此二高峰的出现,则是睿宗、玄宗、武宗朝前后唐代君主之个人信仰与宗教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却记载唐代入道公主的正史、政书之外,有关唐代女冠的文本大抵还有如下三类:墓志、小说与诗歌。本文第三章旨在对此三类材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明晰这些材料的概况和基本特点,并对墓志、小说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张感提供解释。可以看到,此两种材料虽在形式和侧重点上各有分殊,却都体现出一种宗教情怀和世俗元素的结合趋向。唐代女冠在求仙慕道的同时,不忘红尘,与世俗伦理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和谐。此外,对于唐代女冠诗人和男性女冠诗作的分析和解读,也为我们进一步明晰此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晚唐五代之后,随着入道公主数量的剧减与“在家守节”的流行,女冠的数量与比例有了极为明显的下降;女冠的社会声誉,也随着其逐渐沦为“三姑六婆”中的“道婆”而显着下移。唐代的“女冠热”,已成过眼云烟,只有女冠们留下的诗句和典故,仍不时为人们所忆及,成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所留给我们今天的历史记忆。

唐红梅[9](2012)在《基于英美“新批评”视野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当下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的现状,引入英美“新批评”理论,以期待解决高中文学文本解读存在的忽视文本,脱离文本等错误倾向。英美“新批评”是一个面向文本、尊重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的文学批评理论,它所有的理论向度可以归纳为“文本细读”,本文试图寻找到英美“新批评”同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的关联,让教师掌握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以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帮助学生同文本建立和谐的对话方式,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品读,提高他们阅读和鉴赏文学文本的能力。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一、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基本思路。二、新课标与高中文学文本解读。首先对几组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阐述了新课标对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的要求。三、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高中文学文本解读存在解读不当,不知道怎样解读等现象,亟需我们寻找理论依据并提供方法指导以解决文本解读的实际问题。四、英美“新批评”及其理论主张。本部分从英美“新批评”的产生、发展、主要理论三方面对英美“新批评”进行初步研究。五、英美“新批评”视野下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本部分试图将英美“新批评”的基本理论运用于高中文学文本解读,论述了高中文学文本解读中引入英美“新批评”的意义,英美“新批评”视野下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的特征、内容。并提出了英美“新批评”视野下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策略。即从文本的词句、语义、结构三方面入手进行文学文本的解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六、结论部分。英美“新批评”是同当下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紧密关联的批评理论,对当下高中文学文本解读有着很好的建设性帮助,引入它,有利于解决当前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的实际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杨会敏[10](2011)在《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这一角度切入,不仅对朝鲜朝前半期五大汉诗作家创作群进行群体研究,而且结合朝鲜朝前半期固有的社会时代背景、思想文化状况、汉诗作家群体的诗学观念的转变、汉诗内部的自身发展规律、中朝前代诗歌对朝鲜朝前半期汉诗作家的影响等因素综合探讨了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的流转演变。在对各阶段诗人群体的构成及其诗风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的清晰轨迹及诗风流变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全文由导论、五个章节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部分首先对“朝鲜朝前半期”作出明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朝鲜朝前半期汉诗创作的盛况作一整体概观,并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汉诗作家分为五大诗人群体,以便从汉诗风演变这一角度切入研究。另外,综述了中韩学者关于朝鲜朝前半期汉诗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简要说明了本文所使用的文献资料与研究方法,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第一章“朝鲜朝前半期汉诗发展的背景描述”从社会政治情势、思想文化状况两方面分期描述了朝鲜朝前半期汉诗发展的背景。为了便于本章的论述,暂且将朝鲜朝前半期又大致分为自朝鲜朝建立至15世纪末、16世纪、17世纪前半期三个时期。这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情势、思想文化状况都呈现出迥异的面貌,而植根于此的包括汉诗在内的朝鲜朝前半期文学也深受其影响。第二章“朝鲜朝初期:多元整合、兼容并蓄的诗风”分析了朝鲜朝初期多元整合、兼容并蓄的汉诗风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具体风貌。以歌行而论,不管是从类别,还是从艺术形式上来看,都接近于盛唐歌行,特别是李杜的歌行。另外,卞季良、柳方善等人在具体创作中,还直接效仿李杜的作品。但其喜议论、说理及用典的特征,使得其作品略带宋调。此外,他们还向其他唐代诗人及本国前代诗人学习,也从中国先秦古歌、《诗经》、《古诗十九首》、汉乐府等经典作品中汲取养料,所以,其创作的歌行不仅古朴赡大,而且意蕴丰厚。以除了歌行以外的汉诗创作而论,整体上则体现出以宋调为主,兼俱其它诗风的特征。首先从诗歌主题意蕴方面阐释了朝鲜朝初期诗人除了歌行以外的其它诗体的汉诗创作所体现的宗宋特征,其诗歌主题意蕴可以概括为——具有政治意味的“言志”与具有道学意味的“说理”,而这恰恰准确地把握住了宋诗的本质特征。接着结合其具体作品考察了这一主题思想意蕴在其诗歌创作中是如何体现的,并从诗歌体式、句法格律、炼字用典等方面分析了其呈现出的宋调特征。除了创作了明显具有盛唐风格的歌行,卞春亭、柳方善等人还创作了一些具有盛唐风韵的五律、七绝,内容主要为送别、写景抒情类。除此以外,《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诗歌都在其效仿学习之列,他们也创作了一些具有这方面艺术风格的汉诗作品。第三章“性理学影响下的宗宋诗风”分别从诗学主张、诗派的构成基础、诗派的审美情趣、诗派的创作模式四个方面探讨了15世纪中叶前后至17世纪前后约150余年间在性理学影响下的两大主流诗派——辞章派与道学派的汉诗创作所体现的宗宋诗风。具体而论,辞章派宗宋诗风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和平淡雅、清劲圆滑型,第二类是险瑰奇健、雄浑苍老型,第三类是以上两种风格兼具型。道学派诗人的作品虽偶有辞气激烈之作,但其主导性的宗宋诗风乃为平淡自然而又意蕴沉厚。第四章“性理学统治之外的异端派代表诗人的另类诗风”探讨了15世纪至16世纪之间出现的在性理学统治之外的以金时习、林悌、鱼无迹等人为代表的“异端派”诗人的另类诗风。异端派诗人的汉诗创作除了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批判倾向这一共同特点外,其三大代表诗人的汉诗又各具特色。金时习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自然天成、“变化多端”的独特诗风;林悌虽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数首诗歌具有宋调,但不会影响他以唐诗风为主旋律的汉诗创作,其诗歌清新疏朗、豪迈俊逸,意境高远、表达流畅,深入而能浅出,自然天成,在俊爽峭健中又有风华绮靡之致;鱼无迹的诗歌大都明显呈现出“宋调”气息,也有少量作品属于典型的唐调,诗人能以其生命中与天地并立的刚大之气统摄全篇,其诗具有雄健富赡之美。第五章“冲决主流:宗唐诗风的振起”探讨了从15世纪末叶至17世纪中叶宗唐诗人群崛起的背景原因及其代表诗人的汉诗创作所体现的宗唐风貌,对属于庶民阶层的平民诗人和女流诗人的汉诗创作所体现的宗唐倾向也作了概述。结语部分总结梳理了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轨迹与诗风流变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底蕴以及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取向对朝鲜朝后半期汉诗风倾向所造成的四方面影响,并对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中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概述与说明。

二、解读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读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论文提纲范文)

(1)李商隐女冠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李商隐女冠诗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李商隐女冠诗篇目辨识
    第一节 清人对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及其得失
        一、清人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的方法
        二、清人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的成就与讹误
    第二节 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与具体篇目
        一、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
        二、李商隐女冠诗的具体篇目
第二章 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玉阳之恋问题
    第一节 前人对玉阳之恋的讨论
        一、赞成玉阳之恋
        二、否认玉阳之恋
    第二节 本文肯定玉阳之恋的存在
        一、对否定玉阳之恋的观点的反驳
        二、本文赞成玉阳之恋的存在,但对于赞成派的一些说法并不认同
第三章 李商隐女冠诗与道教崇阴思想
    第一节 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及其表现
        一、思想来源
        二、道教尊崇女性的表现
    第二节 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及其对女性的尊重
        一、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
        二、李商隐对女性的尊重
    第三节 李商隐女冠诗的阴性特质
        一、心态的女性化
        二、选词的阴柔化
        三、空间的闭锁化
第四章 李商隐女冠诗中王母意象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西王母
        一、西王母的象征——数字“十二”和“蟾”
        二、女神西王母背后的意韵——对爱情的渴望和爱情不圆融的悲情
    第二节 阿尼玛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王母意象分析
        一、阿尼玛原型理论与王母意象的契合
        二、阿尼玛原型对李商隐心灵的支配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2)李商隐无题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代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二、二十世纪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三、新世纪以来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四、海外学者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第二节 以往对李商隐无题诗阐释的主要问题
        一、充满缺陷的“寄托说”阐释
        二、因阻距性而亟需准确解读
        三、深入研究李商隐无题诗的可能性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思路上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观点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构及结论
        一、以双重抽象性界定无题诗及准无题诗
        二、以抽象类情绪线索解读无题诗的主旨
        三、李商隐无题诗具备四大抽象艺术特征
第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
    第一节 首句命题诗、准无题诗及无题诗
        一、裸题诗与首句命题诗
        (一)早期诗歌的流传与题目的功用
        (二)从“裸题诗”到“首句命题诗”
        二、抽象类题目诗作
        (一)古代制题方式的发展
        (二)抽象类型题目的形成
        三、“首句命题诗”与无题诗
        (一)“首句命题诗”与便稽检的题目功能
        (二)李商隐的“首句命题诗”及其无题诗
    第二节 无题诗的界定与准无题诗的争论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范围
        (一)现存古籍中李商隐无题诗的文本情况
        (二)李商隐十四首无题诗及六种类型划分
        二、李商隐“准无题诗”的争论
        (一)“准无题诗”界定的分歧
        (二)《锦瑟》的无题属性问题
    第三节 “无题”中的“阙题”之作
        一、“万里风波一叶舟”评析
        (一)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的基本性质
        (二)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与无题有别
        二、“幽人不倦赏”评析
        (一)五律“幽人不倦赏”的基本性质
        (二)五律“幽人不倦赏”与无题有别
    第四节 “无题”中的“误合”之作
        一、“无题”与“蝶”
        (一)《蝶》其一与其二、其三性质迥异
        (二)《蝶》其二、其三的“阙题”性质
        二、“无题”与“留赠畏之”
        (一)《留赠畏之》其一与其二、其三性质迥异
        (二)《留赠畏之》其二、其三的“阙题”性质
    第五节 首句命题式题目与准无题诗
        一、首句命题式诗作成为准无题诗的条件
        (一)首句命题诗成为准无题诗的条件
        (二)诗句中间词汇命题的诗作不可归为“无题”一类
        二、首句命题诗与准无题诗间的分流
        (一)首句命题诗中可以归为“无题”一类的诗作
        (二)首句命题诗中不可归为“无题”一类的诗作
    第六节 抽象式题目与准无题诗
        一、抽象题目及其与首句命题诗间的关系
        (一)全抽象类题目与半抽象类题目
        (二)抽象题目与首句命题诗之间的关系
        二、抽象题目诗作如何归为准无题诗
        (一)抽象内容类题目诗作的“无题”性质
        (二)抽象功用类题目诗作的“无题”性质
第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
    第一节 无题诗的形成条件
        一、家道中落与诗风的形成
        (一)自谓尊贵的家族和凄楚的童年
        (二)反衬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与现实
        二、诗歌中折射的早逝阴影
        (一)“早逝”引导的文学伤感细腻的风格
        (二)“早逝”对诗歌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三、因仕途坎坷诱发的悲情
        (一)“悲”是文学中的一大母题
        (二)缺失性经验与李商隐诗中之“悲”
    第二节 无题诗的创作追求
        一、虚化朦胧之美的追求
        (一)中国文学中的“隐秀”理论
        (二)无题诗的虚化朦胧特质
        二、非功利性的心灵书写
        (一)诗性与诗人纯粹的心灵
        (二)李商隐与非功利“诗性”
        三、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李商隐思想中饱含道教元素
        (二)“内丹”法与诗歌对心灵的刻画
        (三)对女冠的单相思及对诗作的影响
        (四)道教思维并非无题诗风格形成的唯一助力
    第三节 无题诗与通俗文学风尚
        一、李商隐与通俗文学风尚
        (一)李商隐的通俗文学观及相关创作
        (二)李商隐文学观念中的尚真与任情
        二、从载道到刻画生活细节
        (一)从咏叹“性灵”到深入内心
        (二)晚唐初期社会风尚的推进
    第四节 李商隐无题诗形成的意义
        一、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诗“无题”为描绘真性情提供便利
        (二)诗“无题”可能并且需要有其发展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一)诗“无题”与格律限定之间的中和作用
        (二)诗“无题”与以音乐形式传唱关系密切
        (三)诗“无题”是对儒家诗教的反扑与补充
        三、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复归的条件和必要
        (一)中唐文学思潮的特征及其文学影响
        (二)“无题”一类诗作对中唐文学思潮的反扑
第三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最大特征——抽象性
    第一节 无题诗与言意关系
        一、诗“无题”与言意之关系
        (一)关于“言”与“意”的争论
        (二)作为“言”的题目之作用
        二、诗本乎情与诗循乎物
        (一)诗歌题目在情感多样表达上的劣势
        (二)真情、矫情与诗歌题目之间的关系
        三、无题之诗与天籁之音
        (一)“无题之诗”区别于无题诗,是对天籁之音的追求
        (二)天籁之音的追求推动了唐代诗人回归首句命题的方式
    第二节 无题诗的意在言外
        一、当词汇进入意境
        (一)词汇“烛”进入意境时的积极功能
        (二)词汇“烛”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作用
        二、无题诗对境界的超越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片段化超越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片段化超越
    第三节 无题诗的形象与思想
        一、无题诗的创作思想——抽象而不尽可知
        (一)无题诗的抽象性大于诗歌普遍意义上的抽象性
        (二)虚化本事是无题诗区别于其他诗作的典型特征
        二、无题诗呈现的形象——零碎而相对抽象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中的零碎抽象特征
        (二)七律无题诗中的零碎抽象特征
        三、抽象于形象,具体于创作思想
        (一)抽象中包含具体的成分
        (二)抽象方式是解读无题诗的有效手段
    第四节 李商隐诗歌的抽象性与具象性
        一、诗歌抽象性的两个层面
        (一)抒情类文本较之叙事类文本的抽象性
        (二)无题诗较之其他类抒情文本的抽象性
        二、抽象与具象诗意的区别
        (一)诗意具象明确的李商隐传统诗作
        (二)诗意抽象含混的李商隐无题诗作
        三、无题诗及其抽象性诗意
        (一)题目因不显内容而题旨不明
        (二)文本内容抽象使含义不确定
        (三)抽象性与朦胧、多义、含蓄的关系
第四章 李商隐无题诗抽象情绪解读(上)
    第一节 “白日当天三月半”——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美女愁嫁
        一、“泣春风”的背后:无法满足对美的追求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的民歌特质
        (二)“偷”“芙蓉”“银甲”“悬知”所隐含的细节
        (三)广泛寄托身世与单纯爱情描绘
        (四)“追求——阻隔——惆怅”的情感线索
        二、“闻长叹”的背后:无法解决的悬殊境遇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绝非陈情令狐
        (三)难以成立的解说
        (四)失势者的无奈与不平
        三、“春风笑”的背后:没有价值的绝世美艳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怀才不遇”辨析
        (三)因无人欣赏而失落、不平
        四、“待好风”的背后:未知结局的美好期待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评析的争议
        (三)题旨的争议
        (四)细节的争议
        (五)恋情说的争议
        (六)实现自我的期待与失落
        五、“弹棋局”的背后:虽嫁犹怨的不平之鸣
        (一)诗面意义与“不平”的题旨
        (二)针对抽象题旨的具象化推测
        (三)充斥着“恨”与“不平”的情绪
    第二节 “偷看吴王苑内花”——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庐山真容
        一、“苑内花”的背后:得偿所愿的窥见
        (一)由天涯到眼前的诗面意义
        (二)笺注家的争议及解读评析
        (三)远在天边的失落,近在眼前的兴奋
        二、“作重楼”的背后:企盼真容的睹见
        (一)小律体的性质与浅显的诗面意义
        (二)古人对题旨的争议
        (三)现代学者的主要阐释观点
        (四)企盼得见——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欲过难”的背后:羞怯心理的反映
        (一)“钗上燕”与“镜中鸾”的隐喻解读
        (二)颇具情节连贯性特征的诗面意义
        (三)三种类型解读评述
        (四)渴望又羞怯的矛盾心理
第五章 李商隐无题诗抽象情绪解读(下)
    第一节 “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执着追求
        一、“相思成灰”的背后:无尽的失落
        (一)执着的爱情与成灰的相思
        (二)描绘男女爱情的解读——部分剑走偏锋
        (三)托寓政治仕途的解读——落得太死太实
        (四)别具新意的说法——缺乏更可靠的佐证
        (五)执着无悔的抽象情绪
        二、“相思惆怅”的背后:无悔的执着
        (一)占据优势的爱情解读
        (二)政治寄托说的得与失
        (三)以爱情传达的执着无悔
        三、“丝尽泪干”的背后:至死的坚守
        (一)占据优势且内部分歧大的爱情解读
        (二)君臣寄托、怀才不遇说的局限性
        (三)托寓令狐说的不确定性
        (四)从企盼获得到执着追求
    第二节 “更在瑶台十二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渴望难即
        一、“瑶台”的另一端:可望不可即
        (一)诗歌题旨的各置其辞
        (二)难以简单认定的托寓之说
        (三)尚待论证的讥讽求仙之作
        (四)充满想象的爱情诗解读
        (五)越发难以追求的抽象情绪
        二、“蓬山”的另一端:层层之阻隔
        (一)诗面意义的梳理及相思题旨的争议
        (二)别有寄托的主张臆测性质浓重
        (三)咏李夫人说并不成立
        (四)托寓政治仕途的不准确性
        (五)难上加难的抽象情绪
    第三节 “昨夜星辰昨夜风”——客观纪实的宴饮博戏之诗
        一、宴饮博戏的单纯诗意
        (一)描绘宴饮博戏的诗面意义
        (二)诸家“寄托说”的得失
        (三)爱情诗解读的意义与局限
        (四)对欢乐时光的追忆
        二、别无寄托亦绝非艳诗
        (一)描写爱情题材并不等于情感不够严肃
        (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题旨的认定
第六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声情艺术
    第一节 声情艺术的审美价值及在无题诗中的表现
        一、汉字字音中的声情艺术
        (一)声情在诗歌中的表现
        (二)韵字层面的声情艺术
        (三)声调层面的声情艺术
        二、以“声”传“情”的无题诗
        (一)李商隐诗之声情艺术
        (二)无题诗声情艺术的表现特征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韵艺术
        一、李商隐无题诗用韵与情感之关联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用韵与情感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用韵与情感
        二、李商隐古体无题诗的用韵技巧
        (一)古体诗的转韵艺术
        (二)李商隐古体诗的转韵特质
        (三)无题诗中类似转韵的艺术技巧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节奏音高
        一、无题诗的声律与规范
        (一)近体诗声律规范的声情艺术
        (二)近体诗声律规范的消极作用
        二、无题诗的双声与叠韵
        (一)李商隐诗歌的叠韵魅力
        (二)无题诗中的叠音词与联绵词
        三、无题诗的句中韵
        (一)叠音词的声情艺术魅力
        (二)句中韵的声情艺术效果
第七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色彩艺术
    第一节 李商隐诗歌中的色彩艺术
        一、李商隐诗歌色彩使用特点
        (一)李商隐诗歌中的颜色对举
        (二)李商隐诗歌中的色彩明暗
        二、无题诗在色彩使用上的特殊性
        (一)无题诗中色彩的艺术作用
        (二)无题诗中色彩表情之关系
    第二节 色彩的环境铺垫
        一、晚霞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的色彩环境
        (二)无题“含情春晼晚”的色彩环境
        二、灯烛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诗中的三处灯烛色彩环境
        (二)蜡烛点燃在主人公熟睡之前
        三、星月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诗中星与月的色彩特征
        (二)无题诗中星与月不同时出现
    第三节 色彩的组合作用
        一、色彩内外的组合作用
        (一)外部色彩的艺术效果
        (二)内部色彩的艺术效果
        二、色彩的明暗组合作用
        (一)“金烬暗”的细节解读
        (二)“暗”与“红”的组合
        三、色彩的串联组合作用
        (一)金之黄与玉之白的串联组合
        (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色彩串联
    第四节 色彩的通感作用
        一、暖色调的通感效果
        (一)夜晚室内灯烛的暖色调艺术效果
        (二)室内暖色调在对举中的艺术作用
        二、冷色调的通感效果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冷色调效果
        (二)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的冷色调效果
        三、色调与声情之关系
        (一)声音艺术通过感觉传达画面效果
        (二)声音艺术与色彩艺术的勾连关系
    第五节 色彩的补偿作用
        一、色彩在情感之中的浓度
        (一)色彩浓度的抽象性
        (二)色彩浓度与情感浓度的关系
        二、色彩对心灵的补偿作用
        (一)色彩是对平淡情感的一种补偿
        (二)色彩是对消极情感的一种补偿
        三、色彩的使用与文化环境
        (一)无题诗的色彩艺术是晚唐社会审美的反映
        (二)无题诗的色彩艺术是对生命意识的萌动
第八章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阻隔”情节
    第一节 贯穿“阻隔”情节的无题诗
        一、男女恋情中的阻隔情节
        (一)以女子为主导的恋情阻隔
        (二)以男子为主导的恋情阻隔
        二、复杂思绪中的阻隔情节
        (一)蕴含阻隔情节的无题诗
        (二)饱含阻隔情感的无题诗
        三、阻隔情节中的悲剧意味
        (一)因阻隔而生成的悲剧意味
        (二)阻隔酝酿强大的精神魅力
    第二节 “阻隔”与“偷窥”在无题诗中的表现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偷窥情节
        (一)无题诗偷窥情节的三个层次
        (二)无题诗偷窥情节的深刻内涵
        二、无题诗偷窥情节的潜在缘由
        (一)偷窥情节的表面对象——异性恋人
        (二)偷窥情节的引申对象——美好事物
    第三节 离别情节引导的“阻隔”情节
        一、无题诗中别离情节的特征
        (一)因主观原因而离别进而导致的“阻隔”
        (二)因客观原因而离别进而导致的“阻隔”
        二、别离情节隐含的作者心境
        (一)焦虑而急切
        (二)失望与绝望
        (三)执着的追逐
        三、李商隐其他诗作中的别离
        (一)离别-阻隔情节在李商隐诗歌中具有广泛性
        (二)离别-阻隔情节在无题一类诗作中更具张力
第九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整体性结构
    第一节 无题诗中的“底”与“图”
        一、背景与人物之关系
        (一)白道萦回中之笑靥如花
        (二)雪月瑶台上的紫府仙人
        (三)幽暗灯光下的写信之人
        (四)缝罗帐的执着待嫁女子
        (五)双鬓斑白的夜间耐寒人
        (六)动态的底图关系之组合
        二、环境与图案之关系
        (一)菱枝与桂叶
        (二)金翡翠与绣芙蓉
        (三)金烬暗与石榴红
        (四)金蟾与玉虎
        三、典故与弱势文本
        (一)典故为底,文本为图
        (二)无题诗典故的弱势文本属性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接近性与连续性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尾联的断裂性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尾联的断裂性
        (二)七律无题诗尾联普遍存在断裂性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疏密关系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的结构疏密
        (二)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的结构疏密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简化性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知觉与思维
        (一)偏向知觉与思维的表达
        (二)以意义结构为发挥源头
        二、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同形性载体
        (一)以具体的形式结构表现抽象的意义结构
        (二)无题诗的意义焦点在于抽象的意义结构
        三、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倾向性张力
        (一)从弹棋的棋盘说起
        (二)“更在瑶台十二层”与“更隔蓬山一万重”
第十章 本世纪李商隐无题诗解读观点商榷
    第一节 对无题诗出自传奇文观点的商榷
        一、无题诗与准无题诗的混淆
        (一)不应采用清代底本探讨无题诗来源问题
        (二)不应将《锦瑟》与无题诗混为一谈
        二、李商隐无题诗独创性辨析
        (一)李商隐是晚唐诸家无题诗创作中的代表
        (二)不见于选本不足以证明无题诗的不存在
        三、李商隐是否创作过传奇文
        (一)创作过传奇文并不证明无题诗出自其中
        (二)无题诗与骈文和词的关系较小说更密切
        四、穿凿性质明显的传奇文说
        (一)抽象性决定了无题诗便于被附会到特定故事中
        (二)无题诗与传奇杂剧故事相勾连具有极大臆测性
    第二节 对无题诗是表现李王婚恋观点的商榷
        一、照镜女年龄虚实辨析
        (一)对传统笺注的质疑并不完全可靠
        (二)对几首无题诗之间的意义关联并不准确
        (三)“十五”并非实指王茂元女儿的真实年龄
        (四)对“藏六亲”的颠覆性解读有待进一步商榷
        二、阿侯之真实身份辨析
        (一)“阿侯”的形象不可武断地与王氏等同
        (二)“黄金屋”不是李商隐别娶的直接证据
        三、昨夜偷窥之对象辨析
        (一)旧解的质疑颇具可取之处
        (二)新解的提出难免臆测之嫌
        四、中心缘何最不平辨析
        (一)无题“照梁初有情”很难确考创作时间
        (二)“岳家不公”的解读法臆测性十分明显
    第三节 本世纪无题诗解读观点的文学史意义
        一、无题诗抽象性具体化的必然结果
        (一)诗歌本事的具体性和诗歌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二)传奇文说和王氏婚恋说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无题诗研究成果繁荣的外在表现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已经趋于繁荣
        (二)无题诗新解读是其研究繁荣的表现
第十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因诗教观念而饱受贬斥
        一、无题诗与儒家诗教的矛盾
        (一)无题诗与儒家诗教间的对立
        (二)无题诗与儒家诗教间的统一
        二、传统诗学对无题诗的诟病
        (一)无题诗用典虽多但并非全无可取
        (二)无题诗用词艳丽但绝非浪荡轻浮
    第二节 因多征典故而广被笺注
        一、清代的社会环境与古诗的笺注
        (一)文化气候严谨,雅文学趋于低谷
        (二)文化行业的发展促使笺注的刊行
        (三)阶层的固化使无题诗更易产生共鸣
        二、李商隐的诗歌特征与阐述可能
        (一)李商隐诗歌在清代之前笺注不足
        (二)李商隐的诗集有被阐述的可能性
    第三节 因旨意朦胧而常被穿凿
        一、托寓令狐与君臣寄托
        (一)中国诗学的阐释传统
        (二)托寓、寄托的文化价值
        二、曲折离奇的恋爱历史
        (一)爱情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意义
        (二)爱情说所呈现出的文化缺陷
        三、革命反抗与儒法斗争
        (一)夸张式的穿凿和政治性的误读
        (二)抽象性在文化阐述上的变异体现
    第四节 因深入心灵而易于共鸣
        一、接受者审美价值的变化
        (一)用典审美取向的影响
        (二)笺注者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三)接受者不断变化的审美取向
        二、无题诗自身的世俗特征
        (一)内向性与细微性
        (二)因平俗更易共鸣
        三、无题诗共鸣的客观条件
        (一)李商隐无题诗文化意义的历史使命
        (二)李商隐无题诗文化意义的时代生气
第十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节 晚唐后无题诗创作史
        一、晚唐时期的无题诗
        (一)唐代现存诸家无题诗概况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时代地位
        二、两宋时期的无题诗
        (一)西昆派的无题诗创作
        (二)宋代无题诗创作概览
        三、元代以后的无题诗
        (一)元明清的无题诗创作概览
        (二)民国时期无题诗创作概览
        四、民国时集句无题诗
        (一)《西昆贯玉稿》
        (二)《集玉溪生句》
        (三)《玉溪碎锦集》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评价史
        一、无题诗的毁誉参半及其“党争说”
        (一)不能够完整准确阐述无题诗的牛李党争说
        (二)不能够全面准确阐述无题诗的史诗互证法
        二、南宋前少被选集入选的无题诗
        (一)古代主要选集录选无题诗情况
        (二)南宋前无题诗少录选集之原因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历史地位
        一、绮艳风格在诗词转承中的关节
        (一)和乐演唱导致题目功能的淡化
        (二)词与无题诗在形式上的相似性
        二、以男女寓君臣到以男女寓情怀
        (一)诗歌深层意义由实转虚的标志
        (二)以爱情托寓抽象情怀的根本特征
        三、中国诗索隐式解读的集中体现
        (一)索隐式解读方式的形成及特征
        (二)无题诗的抽象性与索隐式解读的穿凿性
结语
附录A:李商隐无题诗用字中古音归部拟测表
附录B:李商隐无题诗用字开口度变化矢量图
附录C:李商隐无题诗现存古籍文献情况概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唐代爱情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合研究
二、个案研究
    (一)李商隐爱情诗研究
        1.诗歌内容研究。
        2.审美特征研究。
        3.艺术特色研究。
        4.佛道两教的影响研究。
        5.历史地位和价值研究。
    (二)元稹爱情诗研究
        1.诗歌内容研究。
        2.诗歌艺术研究。
        3.悼亡诗比较研究。
    (三)李白爱情诗研究
        1.诗歌内容研究。
        2.诗歌艺术研究。
三、分类研究
    (一)唐代宫怨诗研究
        1.文体辨析和兴盛原因研究。
        2.诗歌内容研究。
        3.诗歌艺术研究。
    (二)唐代闺怨诗研究
        1.诗歌内容研究。
        2.诗歌艺术研究。

(4)李商隐无题诗的抒情结构及其教学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时空结构的特点
    第一节 时间结构的特点
        一、无时间词标明时间的转换
        二、过去、现在、将来错综交织
    第二节 空间结构的特点
        一、情事地点不具体
        二、情事地点转换不明显
    小结
第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结构的特点
    第一节 不相关的意象相连缀
        一、意象之“意”多元
        二、时间转换突然
    第二节 通过虚词来连缀意象
        一、无题诗中虚词的运用情况
        二、虚词的表情效果
    第三节 华美意象与幻灭意象相连缀
    小结
第三章 李商隐无题诗结构方式的深层原因探析
    第一节 情感多向郁结
    第二节 情感交织共通
第四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节 多元细读法
        一、多元
        二、细读
    第二节 知人法
        一、知人
        二、适用范围和位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锦瑟》教学设计(一)
    附录2 《锦瑟》教学设计(二)
致谢

(5)文本世界理论视野下的李商隐无题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来源
    (二) 研究基础
        1、核心概念
        2、研究综述
        3、无题诗篇目界定
二、无题诗的语篇世界
    (一) 李商隐无题诗与其人生轨迹
        1、充满理想主义的早期生涯
        2、偃蹇不遂的中期生涯
        3、感伤无望的晚期生涯
    (二) 无题诗的整体面貌
三、无题诗的文本世界
    (一) 无题诗的情蕴世界
        1、无题诗的世界建构:独特意象与典故化用
        2、无题诗文本世界建构的特点
    (二) 无题诗的功能推进
        1、不同世界的转换:迷离变幻风格的形成
        2、无题诗功能推进的特点
四、无题诗的次级世界
    (一) 指示次级世界
        1、往昔如梦的感慨
        2、可望不可即的感受
    (二) 态度次级世界
        1、执着信念的表达
        2、孤寂心理的描写
    (三) 认知次级世界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曹葆华无题诗的“梦境”抒写(论文提纲范文)

(7)“阴阳两仪”思维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显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周易》与儒道———作为中国文化精神核心的“阴阳两仪”思维
二、芳草美人———“阴阳两仪”思维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显现的一大线索
三、铁骨柔情———以“阴阳两仪”思维论李商隐其人其诗其文的深刻与丰富性

(8)实态与想象:唐代女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 研究之缘起
    2. 研究之现状
    3. 研究之特点
    4. 材料之分析
1. 唐代女冠观与女冠之数量与比例
    1.1 唐代长安女冠观之数量与比例——兼谈男、女同观问题
    1.2 唐代洛阳、敦煌等地女冠观之数量与比例
    1.3 唐代女冠观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以长安为中心
    1.4 唐代女冠观、女冠数量与所占比例之认识
2. 唐代公主入道原因的再考察
    2.1 统计与分析
    2.2 原因之解析
    2.3 小结
3. 唐代女冠的多文本解读
    3.1 唐代女冠墓志、小说材料之概观、特点与问题的产生
    3.2 唐代女冠墓志、小说材料中宗教元素的比较分析
    3.3 唐代女冠墓志、小说材料中世俗元素的比较分析
    3.4 诗歌中所见之唐代女冠
    3.5 小结
结语:唐以后“女冠热”的退潮
参考文献
    文献
    研究论着
作者简历

(9)基于英美“新批评”视野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文献综述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 新课标与高中文学文本解读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文学文本与高中文学文本
        二、 文学文本解读与高中文学文本解读
        三、 高中文学文本解读与文本教学
    第二节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
        一、 解读目标
        二、 解读方法
        三、 解读评价
第二章 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现状及原因探究
    第一节 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现状
        一、 教师层面: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当
        二、 学生层面: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差
    第二节 高中文学文本解读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 从社会角度看,阅读功利性忽视了文本的重要性
        二、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三、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缺乏方法指导
第三章 英美“新批评”及其理论主张
    第一节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概述
        一、 什么是英美“新批评”
        二、 英美“新批评”的产生
        三、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的主要理论主张
        一、 以文本为中心
        二、 文本细读
        三、 注重文本结构分析
        四、 注重文本语言分析
第四章 英美“新批评”视野下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
    第一节 英美“新批评”对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的意义
        一、 提供了解读的新视角
        二、 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 加深了学生的文学体验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视野下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特征
        一、 直面文本,以文本为中心
        二、 整体关照,把握文章构架
        三、 细读文本,读出文学真味
    第三节 英美“新批评”视野下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内容
        一、 解读文本结构
        二、 解读文本语言
    第四节 英美“新批评”视野下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策略
        一、 从结构入手,把握整体构架
        二、 从关键词入手,理解文本内涵
        三、 从语义入手,品味文本意蕴
结论
参考文献
    专着类
    期刊论文类
    学位论文类
致谢

(10)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朝鲜朝前半期汉诗发展的背景描述
    第一节 朝鲜朝前半期的社会政治情势
    第二节 朝鲜朝前半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第二章 朝鲜朝初期:多元整合、兼容并蓄的诗风
    第一节 朝鲜朝初期诗风形成的背景原因
    第二节 众体俱备:歌行的盛出
    第三节 歌行以外的汉诗创作:宗宋为主、兼具其它
第三章 性理学影响下的宗宋诗风
    第一节 辞章派
        一、诗学主张
        二、诗风概观
        (一) 辞章派的构成基础
        (二) 辞章派的审美情趣
        (三) 辞章派的创作模式
    第二节 道学派
        一、诗学主张
        二、诗风概观
        (一) 道学派的构成基础
        (二) 道学派的审美情趣
        (三) 道学派的创作模式
第四章 性理学统治之外的异端派代表诗人的另类诗风
    第一节 金时习:自然天成、变化多端
    第二节 林梯:俊爽峭健、风华绮靡
    第三节 鱼无迹:情感激越、雄健富赡
第五章 冲决主流:宗唐诗风的振起
    第一节 宗唐诗风兴起的背景原因
    第二节 宗唐先声:李青、金净、朴淳
    第三节 宗唐奠基人:三唐诗人
        一、白光勋
        二、崔庆昌
        三、李达
    第四节 其它宗唐诗人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四、解读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商隐女冠诗研究[D]. 倪宇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李商隐无题诗研究[D]. 宋雪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唐代爱情诗研究综述[J]. 张翠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4]李商隐无题诗的抒情结构及其教学策略探索[D]. 樊超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5]文本世界理论视野下的李商隐无题诗研究[D]. 王晓芸. 云南大学, 2017(05)
  • [6]曹葆华无题诗的“梦境”抒写[J]. 秦雅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3)
  • [7]“阴阳两仪”思维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显现[J]. 陈皛,朱睿达.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8]实态与想象:唐代女冠研究[D]. 谢一峰. 浙江大学, 2012(06)
  • [9]基于英美“新批评”视野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研究[D]. 唐红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3)
  • [10]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 杨会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标签:;  ;  ;  ;  

李商隐几首无题诗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