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0种中草药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吉欣[1](2021)在《天然中草药提取物抗皮肤过敏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抗过敏功效的角度出发,对白鲜皮,洋甘菊,马齿苋,甘草,苦参,土茯苓,蛇床子,皂角刺,地肤子,土瑾皮,仙人掌,黄柏,艾叶,黄芩,厚朴,积雪草,黄芪,陈皮,紫草19种天然中草药进行提取,分离和抗敏能力检测,筛选得到5种具有抗敏能力萃取物。对其中抗敏能力较好的白鲜皮水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理化分析和抗敏能力检测。以分离提纯的白鲜皮多糖为基础与筛选出的中草药萃取物进行复配,得到了具有抗敏增效的天然中草药提取物组合,为天然中草药抗敏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19种中草药的粗提分离及对粗提物的透明质酸酶抑制率检测,筛选出仙人掌、洋甘菊、白鲜皮、甘草、黄芩、陈皮、马齿苋、积雪草和皂角刺9种中草药粗提物的透明质酸酶抑制率高于70%,具有一定的抗敏活性。对9种筛选后的中草药粗提物分别进行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相萃取,并对萃取结果进行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实验,筛选出透明质酸酶抑制率超过80%的中草药萃取物有:马齿苋乙酸乙酯萃取物(92.31%)、洋甘菊水萃取物(94.87%)、仙人掌水萃取物(89.13%)、甘草水萃取物(88.46%)和白鲜皮水萃取物(87.18%)通过对RBL-2H3细胞的接种密度和培养时间的实验,筛选出该细胞生长和检测的最佳条件:当接种密度为2.0×105 cells/mL,接种时间在12 h到24 h的范围内,细胞存活率最高。通过评价不同浓度的C48/80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筛选出对RBL-2H3细胞没有毒性作用的最佳刺激浓度范围:在刺激时间为40 min的条件下,C48/80的刺激浓度在10μg/mL到100μg/mL范围内,对RBL-2H3的细胞活性没有影响。通过评价C48/80的刺激浓度对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β-Hex能力的影响,筛选出C48/80的最佳刺激浓度:在刺激浓度为100μg/mL的条件下,RBL-2H3细胞的β-Hex释放率达到峰值,为39.93%。优化了RBL-2H3细胞β-Hex释放抑制实验的实验条件:RBL-2H3细胞接种密度为2.0×105 cells/mL,接种时间为12 h到24 h的范围内,C48/80的刺激时间为40 min,刺激浓度为100μg/mL。从白鲜皮(Dictamnus dasycarpus)中分离纯化获得的白鲜皮多糖(Dictamnus dasycarpus polysaccharide,DDPS),并经DEAE柱分离得到两个多糖组分DDPS-1和DDPS-2,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同时考察DDPS的抗过敏活性。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GFC)、离子色谱(IC)、红外光谱(IR)对DPPS-1的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和糖苷键类型进行分析。采用CCK-8法检测DDPS对RBL-2H3细胞的毒性;以C48/80诱导RBL-2H3细胞发生脱粒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为指标,通过测定DDPS抑制C48/80诱导的RBL-2H3脱颗粒,检测DDPS抗过敏活性;通过改良的红细胞溶血实验,检测DPPS对细胞膜的保护性能;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检测DDPS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DDPS-1以α-糖苷键为主,由岩藻糖,葡萄糖、木糖、鼠李糖、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0.41∶1.38∶3.15∶15.4∶79.61,分子质量为2577Da;当DDPS-1给药浓度为1 mg/mL时,对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β-HEX的抑制率达28.54%;在浓度为5 mg/mL的浓度下,DDPS保护下的RBC溶血抑制率达到62.1%;浓度为10 mg/mL的条件下,DPPS对DPPH的清除率达到40.06%。证明DPPS具有抗敏能力,有一定的抗敏应用价值。通过RBL-2H3细胞的活性实验,验证了甘草水萃取物在5.0 mg/mL到10.0 mg/mL的浓度范围内对RBL-2H3细胞有一定毒性,洋甘菊水萃取物和仙人掌水萃取物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对RBL-2H3细胞活性没有影响。通过RBL-2H3细胞的β-Hex释放抑制率实验,检测了洋甘菊水萃取物,甘草水萃取物,仙人掌水萃取物均有一定的β-Hex释放抑制能力:洋甘菊水萃取物β-Hex释放抑制率21.42%(1.0 mg/mL),仙人掌水萃取物β-Hex释放抑制率30.29%(0.5 mg/mL),甘草水萃取物β-Hex释放抑制率32.43%(0.5 mg/mL).通过RBL-2H3细胞的β-Hex释放抑制率实验,检测了白鲜皮多糖与洋甘菊水萃取物,甘草水萃取物和仙人掌水萃取物复配后的抗敏活性,检测并筛选出以下天然产物复配组合在以下浓度条件下有比单一萃取物更好的β-Hex释放抑制能力:白鲜皮洋甘菊1:1复配物在0.1 mg/mL给药浓度条件下β-Hex释放抑制率达37.18%,在0.5 mg/mL给药浓度条件下β-Hex释放抑制率达36.21%,在1.0 mg/mL给药浓度条件下β-Hex释放抑制率达43.36%;白鲜皮甘草1:1复配物在0.1 mg/mL给药浓度条件下β-Hex释放抑制率达40.00%;白鲜皮洋甘菊仙人掌甘草1:1:1:1复配物在0.5 mg/mL给药浓度条件下β-Hex释放抑制率达35.42%;在1.0 mg/mL给药浓度条件下β-Hex释放抑制率达39.97%。证明中草药复配组合具有一定的抗敏增效功能。
陈佳麟[2](2020)在《蒙药珍珠杆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珍珠杆,蒙文名“杆达噶日”,为蔷薇科库页悬钩子Rubus sachalinensis Leveille的干燥茎枝,是常用的蒙药材之一,具有发汗、止咳、解表、调理元气等功效。本文以抗氧化性为导向,对蒙药珍珠杆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同时测定其中微量元素。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75%乙醇回流和萃取方法制备蒙药珍珠杆的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并分别经ABTS、DPPH和FRAP进行抗氧化能力检测。在ABTS法实验最高清除率分别为石油醚层81.48%,乙酸乙酯层90.52%,正丁醇层87.43%。在DPPH法实验中最高清除率分别为石油醚层25.47%,乙酸乙酯层53.71%,正丁醇层42.90%。在FRAP法实验中铁离子还原能力值分别为石油醚层1.20,乙酸乙酯层2.56,正丁醇层2.38。因此,抗氧化能力为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石油醚层。(2)采用硅胶柱色谱法、中压制备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珍珠杆乙酸乙酯层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经核磁共振波谱法以及文献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该化合物为首次从珍珠杆中分离出。)(2)6,7-二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3)3-乙酯基-3-羟基-戊二酸二乙酯,(4)3,5-二甲氧基-4-羟基-1-(1,2,3-三羟基丙基)苯,(5)3-甲氧基-5-羟基-1-(1,2,3-三羟基丙基)苯,(6)6-(3-丙醛基)-6’,8-二甲氧基-3’-羟基异黄烷,(7)β-谷甾醇,(8)2,4-二甲氧基苯酚,(9)没食子酸,(10)水杨酸。其中化合物4和5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3)建立了蒙药珍珠杆的微量元素测定方法。采用硝酸进行溶解,原子火焰吸收光谱法测定 10 种微量元素,其中:K:6.5μg/g、Na:1.7×10-1 μg/g、Fe:1.3×10-1μg/g、Zn:2.6×10-1μg/g、Mg:1.2μg/g、Mn:1.4×10-1μg/g、Ca:3.0×10 μg/g。无重金属 Cd 和 Gr。该方法加标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可用于蒙药珍珠杆的微量元素测定。通过上述实验为今后蒙药珍珠杆在化学、医药学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刘承鑫[3](2020)在《三种中草药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肉鸡养殖业发展迅速,肉鸡养殖发展达到了高峰期,高密度养殖、高产出收益已成为常见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容易造成畜禽的疾病,为了保持畜禽快速生长和抗病的目的,大量的抗生素投入使用。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病菌产生耐药性难以治疗而且药物的残留会污染环境。为此,人们开始寻找可以替代抗生素的添加剂,如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植物提取物、中草药制剂等绿色无污染的添加剂开始热门起来。中草药制剂是由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通过中草药的单独使用或者配伍使用,达到畜禽促进生长、抗病防治的作用,相比于抗生素,中草药具有安全、绿色、无耐药性的优点。本研究通过动物试验探讨了多种中草药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的黄羽肉鸡600只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分成5处理:对照组、抗生素组、黄芩组(添加黄芩超微粉2g/kg)、黄连组(添加黄连超微粉2g/kg)、厚朴组(添加厚朴超微粉2g/kg)。试验期为63d。记录每天的采食量以及第1、21、42、63d的体重,计算各阶段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采集21、42、63d的血清、肝脏、肠道等样品,检测血清抗氧化酶、肠道微生物、基因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1)在1-21d,抗生素组和中草药组能显着提高末重,分别达到了392.38g、400.90g、394.00g、418.87g(P<0.05),平均日增重达到了16.93g、17.31g、16.98g、18.11g(P<0.05),显着的降低了料重比(P<0.05)。在22-42d,黄连组显着降低了平均日采食量,厚朴组相比对照组,提高了末重,末重达到了1088.67g(P<0.05),黄连组显着降低了采食量,仅有67.69g,黄芩组显着降低料重比,料重比为2.16(P<0.05)。在42-63d,黄连组平均日采食量为72.44g,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1-63d,中草药组平均日采食量为55.04g、52.71g、56.41g,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1日龄时,各试验组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黄连组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黄连组显着提高了黄羽肉鸡42日龄血清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63日龄,中草药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黄连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各试验组对黄羽肉鸡21d和42d白蛋白、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42d,厚朴组尿酸含量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黄连组显着降低了63d胆固醇含量(P<0.05)。(4)63d,抗生素组和厚朴组在EAAT3基因的表达量上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1d,相对于对照组,各试验组在GSH-Px基因表达量都有显着提高(P<0.05),黄连组和厚朴组在SOD基因表达量最高(P<0.05)。42d,厚朴组的GSH-Px基因和SOD基因表达量最高(P<0.05)。63d,在GSH-Px基因表达量上黄芩组和厚朴组相对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抗生素组和黄芩组有显着差异(P<0.05)。(5)对21、42和63d黄羽肉鸡盲肠微生物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这两种微生物占了盲肠微生物的95%以上,在属水平上,前十相对丰度物种占盲肠微生物的70%以上,拟杆菌属为共有优势菌属,从PCA图和PCo A图来看,21d,黄连组在菌群组成结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63d,各试验组在菌群组成结构都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综合本研究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来看,中草药能提高早期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和增强抗氧化能力。
黄爱国[4](2020)在《靶向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纳米给药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对虾白斑病(White Spot Disease,WSD)是由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虾类致病的病毒性疾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虾类等无脊椎动物不具备适应性免疫系统,药物治疗和无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苗种生产是防控WSD的有效手段。目前,尚无商品化药物控制WSD,开发抗WSSV药物十分必要。传统的虾类SPF苗种因培育周期长和成本高等因素,严重限制其推广应用。中草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易降解等优点,是安全无公害水产原料药的理想来源。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具有极易穿透组织屏障、靶向给药和提高药物疗效等优点,在提高药物疗效和高效制备SPF苗种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为模型,从中草药中筛选抗WSSV活性的种类,并进一步对其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抗WSSV活性评价和机制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作为纳米载体,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先后连接抗WSSV化合物和能够特异性识别WSSV的单链抗体,制备为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并于在体条件下,评价该系统抗WSSV效果。本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 中草药抗WSSV活性筛选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建立的绝对定量WSSV基因组拷贝数标准曲线,检测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WSSV能够不同程度地感染克氏原螯虾鳃、血淋巴、后肠、肌肉和肝胰腺;其中,鳃组织中WSSV含量最高,而肝胰腺中WSSV含量最低;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增殖曲线是典型的病毒一步生长曲线;WSSV极早期基因ie1、早期基因dnapol和晚期基因vp28的表达趋势与基因组DNA复制趋势一致。利用WSSV感染的克氏原螯虾为试验模型,对30种中草药粗提物进行抗WSSV活性筛选,结果发现处理浓度为100 mg/kg的栀子、杜仲、巴戟天、刺五加、黄精物、吴茱萸和白头翁的粗提物能够显着地抑制WSSV基因组复制,抑制率分别为92.31%、78.65%、69.00%、64.50%、62.01、57.87%和46.58%。2. 栀子粗提物抗WSSV活性研究利用WSSV感染的克氏原螯虾为试验模型,评价栀子粗提物抗病毒效果,结果发现:栀子粗提物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WSSV基因组复制;当处理浓度为100 mg/kg时,栀子粗提物对WSSV基因组复制抑制率高达90%以上;栀子粗提物能够显着抑制WSSV极早期基因ie1、早期基因dnapol和晚期基因vp28的表达;栀子粗提物(100mg/kg)处理7 d后,患病克氏原螯虾的累积存活率提高了60%。此外,栀子粗提物可以提高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鳃组织中抗氧化相关基因(c Mnsod、m Mnsod、cat和gst)和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ax inhibitor-1)的表达。利用液质联用仪,检测栀子粗提物中的京尼平苷(GP)、京尼平苷酸(GPA)和京尼平(GN)的含量,结果发现GP、GPA和GN的含量分别为171.93 mg/g、1.25 mg/g和0.46 mg/g。3. 栀子3种活性成分抗WSSV活性研究利用WSSV感染的克氏原螯虾为模型评价GP、GPA和GN的抗WSSV活性,结果发现:GP、GPA和GN能够显着抑制WSSV复制,而且处理浓度为50 mg/kg时抑制率均超过90%;使用浓度均为50 mg/kg的GP、GPA和GN分别处理10 d后,患病克氏原螯虾的累积存活率分别提高了70.0%、43.33%和50.0%。利用WSSV感染的南美白对虾为模型评价GP、GPA和GN的抗WSSV活性,结果显示:当处理浓度为50mg/kg时,这3种化合物对WSSV复制的抑制率均超过90%。GP、GPA和GN能够保护克氏原螯虾免遭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GP和GPA在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的体内的药代曲线相似;肝胰腺中药物含量最高,鳃组织中含量最少。4. GP、GPA和GN对WSSV蛋白功能的作用研究通过研究GP、GPA和GN对WSSV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这3种化合物主要影响WSSV复制早期阶段。通过构建WSSV囊膜蛋白VP19、VP24、VP26和VP28的真核质粒,经过细胞转染、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GP、GPA和GN有效地抑制VP19、VP24、VP26和VP28质粒在果蝇S2细胞内的表达,其中GN对VP28的抑制效果最为显着,表明这3种化合物能够作用于WSSV囊膜蛋白,进而对WSSV囊膜蛋白的表达和功能产生影响。GP、GPA和GN能够抑制STAT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极早期基因ie1、早期基因dnapol的转录,最终抑制WSSV的复制和晚期基因vp28的表达。5. 靶向WSSV纳米给药系统构建及效果评价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特异识别WSSV的单链抗体P75E8的原核表达质粒和菌株。利用发酵和纯化等技术制备P75E8蛋白。Elisa检测表明P75E8蛋白与WSSV具有较高亲和力。细胞共转染试验发现,PE5E8从细胞核迁移至细胞质与WSSV囊膜蛋白VP28结合。酵母双杂交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75E8与VP28互作位点位于VP28460-612区域内。选取GPA、P75E8和SWCNTs分别作为抗WSSV药物、靶向配体和纳米载体,构建纳米靶向给药系统(SWCNTs-GPA-P75E8)。利用WSSV感染的克氏原螯虾模型,对GPA、SWCNTs-GPA和SWCNTs-GPA-P75E8进行抗病毒效果评价,结果发现SWCNTs-GPA-P75E8具有最强的抗WSSV活性。当用浓度为25 mg/kg的药物处理10 d时,GPA、SWCNTs-GPA和SWCNTs-GPA-P75E8处理组的患病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分别为23.33%、36.67%和46.67%。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SWCNTs-GPA-P75E8处理组的克氏原螯虾鳃组织中GPA含量显着高于GPA和SWCNTs-GPA处理组,而且减缓了药物代谢时间。浸浴处理南美白对虾仔虾的试验结果表明,GPA、SWCNTs-GPA和SWCNTs-GPA-P75E8能够不同程度的杀灭仔虾体内WSSV病毒,而且SWCNTs-GPA-P75E8的抗病毒效果显着高于GPA和SWCNTs-GPA。综上所述:栀子能够抑制WSSV复制,减少感染病毒克氏原螯虾的死亡率;栀子活性成分GP、GPA和GN能够通过间接抗病毒反应和直接作用病毒囊膜蛋白,发挥抗WSSV作用,具备开发为抗WSSV新型药物的潜力;纳米靶向给药系统能够通过靶向病毒蛋白VP28,实现WSSV的靶向治疗,提高药物的抗病毒效果,为高效抗WSSV和虾类SPF苗种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云鑫[5](2020)在《六味中草药对肉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和国内肉鸡市场在近几十年的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抗生素滥用和药物残留问题层出不穷,尤其体现在白羽肉鸡上。抗生素滥用和药物残留不仅会对动物食品安全带来危害,也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寻找抗生素的替代品迫在眉睫。受此影响,黄羽肉鸡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黄羽肉鸡的饲养存在生长缓慢、饲养时间长、疫病风险高等特点。所以本研究从提高黄羽肉鸡生长速度,降低疫病风险出发,按照相关文献报道和配伍禁忌原则,选用具有清热解毒、补气固表、祛风除湿等功效的六味中草药(板蓝根、蛇床子、黄芪、独活、党参、当归),按3:1:3:1:2:2的比例添加到肉鸡日粮中,作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来代替养殖过程中抗生素和药物的使用。选取120只一月龄、初始体重在600g左右(P>0.05)的本地三黄肉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试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3%的中草药)进行30d的饲喂,测定相关生长性能指标、免疫性能指标以及抗氧化指标,旨在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试验一六味中草药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生长性能是衡量畜禽发育最直观的指标,为了探究六味中草药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每3d对肉鸡体重及采食量进行统计,计算肉鸡平均体重、平均日增重量、平均日采食量、料肉比及存活率。结果表明:(1)第15d和第30d各试验组的平均体重分别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0-15d期间,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但3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料肉比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试验组2与试验组3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3)15-30d期间,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提高(P<0.01),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显着降低(P<0.05)。(4)就全期(0-30d)而言,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提高(P<0.01),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显着降低(P<0.05)。(5)试验组1和试验组3的存活率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2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高于试验组1和试验组3,但是,三个试验组的存活率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六味中草药能提高肉鸡平均重量、平均日增重以及存活率,降低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料肉比,从而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其中以2%和3%的添加量效果更为显着。试验二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免疫性能的影响免疫功能关系到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为了探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肉鸡免疫性能的影响,称量并计算了各组免疫器官指数,采用MTT法测定了淋巴细胞转化率,采用ELISA法测定了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和补体(C3和C4)的含量,采用qPCR技术检测了相关细胞因子(IL-2、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胸腺指数显着提高(P<0.05),试验组1和试验组3的脾脏指数显着提高(P<0.05),法氏囊指数各组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试验组1与对照组之间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差异不显着(P>0.05),两者分别极显着低于试验组2和试验组3(P<0.01)。(3)第15d时,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IgG含量显着提高(P<0.05)。IgM、IgA含量各组之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第30d时,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IgG和IgM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但各试验组的IgM含量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IgA含量各组之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第15d时,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C3含量显着提高(P<0.05)。试验组2、试验组1与对照组之间的C4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3的C4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1)。第30d时,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C3、C4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但各试验组之间C4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IL-2 mRNA表达水平极显着上调(P<0.01),但试验组2与试验组3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试验组2的IFN-γ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3的IFN-γmRNA表达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有极显着上调(P<0.01)。因此,日粮中添加六味中草药能提高肉鸡免疫器官指数,促进T淋巴细胞向淋巴母细胞转化。同时能提高肉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提高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从而提高肉鸡免疫性能。试验三六味中草药对肉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抗氧化性能与机体的抗病能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鸡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Superoxide dismutase,T-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第15d时,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GSH-Px和T-SOD的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试验组2和3的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2)第30d时,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GSH-Px和T-SOD的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试验组2和3中MDA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六味中草药能提高肉鸡血清中GSH-Px和T-SOD的含量,降低MDA的蓄积,从而增强肉鸡抗氧化性能。结论:综合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检测结果,在肉鸡日粮中添加板蓝根、蛇床子、黄芪、独活、党参、当归(比例:3:1:3:1:2:2)六味中药组成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经过30d饲喂后能够促进三黄肉鸡生长,降低饲料消耗、提高肉鸡抗病能力,其中以2%的添加量效果较好。
查铖[6](2019)在《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繁殖、抗氧化、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探究以绞股蓝、黄芪为主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繁殖性能、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拟获得一种提高奶牛繁殖、免疫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的高效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18头健康、胎次、体重与体况相近的待产青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0g/d组和300g/d组),每组6头。其中,对照组只饲喂基础日粮,200g/d组和300g/d组为试验组,自产前14天起,每头母牛每天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g、300g的中草药制剂,连续添加6天。试验期90天,包括7天的预饲期。试验结果表明:1、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清生殖激素含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试验中,复方中草药制剂的添加能提高母牛产后血清FSH、LH及E2浓度,降低血清P4浓度,形成有利于母牛产后发情的生殖内分泌环境。产后疾病方面,总体来说在三组奶牛中,对照组奶牛病例最多,三种疾病(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均有发生,其次是200g/d组,300g/d组最少,仅出现1例子宫内膜炎,产后疾病的减少也有利于母牛的产后恢复。添加本复方中草药制剂还可显着缩短奶牛妊娠天数,并使奶牛产后首次配种天数显着缩短,减少了饲料的饲喂量,节省了饲养成本。2、在整个试验期间,各组奶牛血清TP、ALB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产犊当天,300g/d组GLB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试验阶段,各组奶牛血清GLB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自产犊当天起,各组奶牛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均呈下降趋势,且200g/d组、300g/d组奶牛血清白球比值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产后7天,200g/d组、300g/d组奶牛血清IgG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14天、21天时,200g/d组、300g/d组奶牛血清Ig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自产前7天起,添加复方中草药制剂可使奶牛血清抗氧化酶活力明显增强,同时奶牛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300g/d组奶牛血清抗氧化力最佳。3、产前7天,200g/d组、300g/d组奶牛血清ALT活性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200g/d组、300g/d组奶牛血清CK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产犊当天,300g/d组奶牛血清AST活性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显着低于200g/d组(P<0.05),200g/d组、300g/d组奶牛血清CK活性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在整个试验期间,各组奶牛血清ALP、LDH活性均无显着性差异。在整个试验期间,200g/d组、300g/d组奶牛血清BUN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奶牛血清TC、TG含量也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奶牛血清T-BIL含量在产前有升高趋势,在0d升至最高,产后逐渐降低,各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200g/d组和300g/d组的犊牛平均初生重略高于对照组犊牛,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初生犊牛的心跳次数、呼吸频率及体温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犊牛血液指标方面,在整个试验期间,各组犊牛血清TP、ALB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日龄,300g/d组犊牛血清GLB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00g/d组犊牛血清IgG极显着高于对照组、200g/d组(P<0.01),300g/d组犊牛血清TG极显着低于对照组和200g/d组(P<0.01);7日龄,300g/d组犊牛血清IgG显着高于对照组和200g/d组(P<0.05),300g/d组犊牛血清TG极显着低于对照组和200g/d组(P<0.01);14日龄,300g/d组IgG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显着高于200g/d组(P<0.05),300g/d组TC显着低于对照组和200g/d组(P<0.05);21日龄,300g/d组TC极显着低于对照组和200g/d组(P<0.01);28日龄,300g/d组TC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00g/d组TC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7、14、21日龄,200g/d组、300g/d组GLB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5、结合所有试验结果,本研究中复方中草药制剂的最适添加量为300g/d。
续酉韬[7](2019)在《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文中提出试验旨在研究在奶牛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国荷斯坦奶牛采食量、饮水量、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本实验选择18头体重、妊娠期相近的青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g(对照组)、200 g(处理A组)和300 g(处理B组)的复方中草药,预饲期7d,正试期28 d,统计记录奶牛的采食量和饮水量,测定奶牛血清各项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1.处理A、B两组采食量较为稳定,且处理A、B两组的采食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在节料、节本方面,处理A、B两组节料差异不显着,因处理B组复方中草药添加量大,因此没有节本效果;在饮水量方面,基础饮水量因阴雨天气在试验第三周时处理A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总饮水量在第一周对照组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0.01<P<0.05)。在消化率方面,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和磷的消化率,对照组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P<0.05)。2.血清T-AOC浓度在7、14、21和28 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且处理A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CAT浓度在14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处理B组显着高于处理A组(P<0.05);在21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GSH-PX浓度在7、21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28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浓度在7、28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14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B组(P<0.05)。血清MDA浓度在7、21、28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14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血清IgG,在14 d时对照组显着低于处理A、B两组(P<0.05);在28 d时,处理B组血清IgG浓度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3.血清T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在7、14 d处理B组显着升高(0.01<P<0.05)。在21 d时处理B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1)。血清GLB浓度在14、21和28 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0.01<P<0.05)。血清TG浓度在7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处理A组(0.01<P<0.05),在14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低于对照组(0.01<P<0.05)。复方中草药对血清ALB和TC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血清酶CK浓度在7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处理A组,在14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血清AST浓度在7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0.01<P<0.05)。对血清LDH、ALP和ALT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4.在第7、14 d对照组血清E2浓度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P<0.05);在第28 d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在第7 d,处理B组血清P4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LH和FSH浓度在各时间段对照组与处理A、B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
魏东伟,周亚萍,朱世杰,任园宇,刘艺[8](2018)在《10种中草药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以市售的虎杖、黄芩、夏枯草、女贞子、黄花蒿、续断、苦参、白芍、莪术和姜黄为研究对象,蒸馏水为提取溶剂,比较研究10种中草药的抗氧化活性。通过FRAP铁离子还原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FC福林酚法测定试样的总抗氧化能力、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酚含量,综合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虎杖、黄芩、夏枯草和女贞子的总抗氧化能力FeSO4当量均大于1.8 mmol/L,自由基清除率超过70%,总酚含量均大于2.8μg/mL,抗氧化能力相对较强,可能与其清热功效有关,其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值得关注;黄花蒿、续断、苦参、白芍、莪术和姜黄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作用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RAP,DPPH和FC法3种方法间均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证实多酚类次生代谢物质是试样水提液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氧化能力的重要作用因素。
钟丽,司风玲,王林玲[9](2018)在《中草药提取液作为冷鲜猪肉保鲜剂开发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究筛选出良好的中草药提取液肉类保鲜剂,采用超声辅助浸提法提取艾叶、百花蛇舌和枇杷叶等15种常见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以山梨酸钾为对照组,利用所有的提取液分别对猪肉进行涂膜冷藏保鲜,分别在第6、9、12、15天对猪肉所长的菌落进行计数,并分别测定这些提取液的总抗氧化能力。采用GC-MS法对15种中草药提取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相同提取条件下,不同中草药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其对冷鲜猪肉的抑菌效果各不相同,且两者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而根据GC-MS的分析发现,中草药提取液中大多含有有机酸类、醇类、呋喃类等化学物质。综合考虑抑菌效果与抗氧化能力,初步筛选出枇杷叶提取液可作为冷鲜猪肉的保鲜剂优先考虑,而葶苈子、丹参提取液则可作为短期保鲜剂进行开发利用。
葛庆丰[10](2017)在《金华火腿中抗氧化乳酸菌的筛选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肉制品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脂质氧化和蛋白质氧化,氧化是导致肉制品营养损失、风味恶化以及功能性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为控制肉制品氧化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肉制品工业广泛使用化学合成的抗氧化剂,但其过量使用会对人体会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天然抗氧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肉制品行业发展趋势。乳酸菌作为世界公认的食品级微生物,其在食品工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也是发酵肉制品中最早应用的微生物之一。乳酸菌除具有改善产品的感官特性和营养特性,提高食用安全性和保藏性外,体内外试验均证明其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相对于化学抗氧化研究,微生物抗氧化的探索研究起步较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功能性乳酸菌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利用我国金华火腿中的微生物资源,筛选具有抗氧化能力的乳酸菌,通过体外方法、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和动物衰老模型,从自由基水平、细胞水平、生物机体水平三个层面系统地对其抗氧化作用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探讨抗氧化的相关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发酵香肠为载体,探讨抗氧化乳酸菌对发酵肉制品成熟过程中蛋白质氧化和品质的影响,为调控蛋白质氧化和提高发酵肉制品品质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华火腿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年份(5、15和30年)成熟车间中金华火腿成熟前期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共获得1070个OTUs,分属18门和242属,不同火腿中细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存在差异,但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普氏菌属(Prevotella)、丙酸菌属(Propioni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均是其优势属,随着时间的增加,火腿中细菌菌群多样性逐渐降低,并且呈现葡萄球菌属优势集中而其他菌群比例缩小趋势。2.抗氧化乳酸菌筛选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通过分离纯化并以肉制品发酵剂筛选标准和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从金华火腿中筛选得到1株高抗氧化乳酸菌NJAU-01,其总抗氧能力达55.25 U/mg蛋白,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分析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JAU-01。体外抗氧化试验显示该菌株可耐受1.0 mM H2O2,其无细胞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清除能力显着高于菌悬液(P<0.05),清除.OH、02-·能力和还原能力无显着差异。3.基于细胞模型的L.plantarum NJAU-01抗氧化活性研究对比阳性细胞和菌液孵育细胞组的胞内ROS水平荧光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后者细胞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表明,阳性组细胞的细胞膜破损,菌液干预组的细胞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表明,菌液干预组细胞的中期凋亡率6.1%远低于阳性组的细胞的95.6%;SOD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组细胞的氧化损伤抑制率和SOD酶活性均低于经过1010 CFU/mL菌液孵育的细胞组(P<0.05);MDA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组细胞内的MDA含量显着高于菌液保护组细胞内的MDA水平(P<0.05),以上结果均表明菌液提高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电化学细胞传感器,进一步评价L.plantarum NJAU-01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峰电流值Ip与的H2O2浓度在0.05~0.85 μM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2μM时,相关系数为0.996。且Ip值的信号强度随着L.plantarum NJAU-01的浓度增加而降低,经计算RAC(相对抗氧化能力)值为88.94%,说明菌液浓度为1010 CFU/mL的L.plantarum NJAU-01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活性。上述实验结果均表明L.plantarum NJAU-01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也验证了所构建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基于动物衰老模型的L.plantarum NJAU-01抗氧化活性研究建立饲喂NJAU-01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设置衰老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Vc)与NJAU-01处理组比较,结果显示衰老模型组小鼠的体重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添加D-半乳糖显着提高了小鼠血清、心脏和肝脏的MDA含量,降低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验证了此衰老模型的有效性;衰老模型组小鼠体内的抗氧化酶活力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阳性对照组小鼠体内的抗氧化酶活力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当NJAU-01的浓度为109 CFU/mL时,小鼠体内血清、心脏和肝脏的SOD、GSH-Px、CAT和T-AOC活力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NJAU-01是一株具有体内抗氧化活性的菌株,且其抗氧化能力呈浓度效应。5.L.plantarum NJAU-01对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蛋白质氧化和品质的影响为发掘NJAU-01在发酵香肠中潜在的应用价值,以添加商业菌株为阳性对照组,不添加菌株为对照组,探究L.plantarum NJAU-01对发酵香肠蛋白质氧化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当NJAU-01添加量为107 CFU/g和109 CFU/g时,蛋白羰基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香肠,总巯基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香肠(P<0.05),表面疏水性低于其他各组香肠;肌浆蛋白分子量在130-250 kDa,100-130 kDa和35-25kDa之间的条带发生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发酵香肠经NJAU-01处理其蛋白质氧化程度显着降低,证实NJAU-01可有效抑制发酵香肠中蛋白氧化。同时,研究了 NJAU-01对干发酵香肠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NJAU-01可快速降低发酵香肠的pH值,降低产品水分活度和水分含量,提高发酵香肠的安全性和贮藏性质(P<0.05);通过分析香肠成熟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得知,菌株添加量107 CFU/g香肠中的醛类物质以及挥发性物质总量显着高于105 CFU/g和109CFU/g(P<0.05)。NJAU-01处理组与正常发酵香肠的感官评分并无显着差异,综合pH值、Aw值、色泽、质构、TBARS和风味等指标,阐明NJAU-01为具有优良特性的肉制品发酵菌株。
二、30种中草药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种中草药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中草药提取物抗皮肤过敏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过敏反应 |
1.1.1 过敏反应机制 |
1.1.2 皮肤过敏的特点 |
1.1.3 化妆品中常见的致敏原 |
1.1.4 抗过敏反应研究现状 |
1.2 过敏反应实验方法 |
1.2.1 透明质酸酶抑制实验 |
1.2.2 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 活化脱颗粒抑制实验 |
1.2.3 红细胞溶血实验 |
1.2.4 自由基清除实验 |
1.2.5 抗炎实验 |
1.3 过敏反应的防治 |
1.3.1 西药对于过敏反应的治疗 |
1.3.2 天然产物提取物的抗敏功效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天然中草药的提取及抗过敏活性的粗筛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2 中草药的提取和分离 |
2.2.3 透明质酸酶抑制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19 种中草药的提取率 |
2.3.2 中草药粗提物的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及筛选 |
2.3.3 筛选后9 种中草药粗提物的分离结果 |
2.3.4 筛选后9 种中草药萃取物透明质酸酶抑制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BL-2H3 细胞抗敏实验的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2 RBL-2H3 细胞培养 |
3.2.3 RBL-2H3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3.2.4 C48/80 对RBL-2H3 细胞的毒性测试 |
3.2.5 C48/80 最佳刺激浓度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RBL-2H3 细胞最佳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的选择 |
3.3.2 C48/80 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3 C48/80 浓度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释放β-Hex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鲜皮多糖的提取、分析及抗敏活性检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2 白鲜皮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4.2.3 白鲜皮多糖的总糖和蛋白含量测定 |
4.2.4 白鲜皮多糖的相对分子量和单糖组成分析 |
4.2.5 白鲜皮多糖的FT-IR分析 |
4.2.6 RBL-2H3 细胞培养 |
4.2.7 RBL-2H3 细胞活性的检测 |
4.2.8 RBL-2H3 细胞活化脱颗粒β-Hex的检测 |
4.2.9 RBC溶血实验 |
4.2.10 DPPH清除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白鲜皮多糖纯化和结构表征 |
4.3.2 DDPS对 RBL-2H3 细胞脱颗粒释放β-Hex的抑制作用 |
4.3.3 白鲜皮多糖抑制红细胞溶血 |
4.3.4 白鲜皮多糖抗氧化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然产物的复配和抗敏活性检测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2 RBL-2H3 细胞培养 |
5.2.3 RBL-2H3 细胞活性的检测 |
5.2.4 RBL-2H3 细胞活化脱颗粒β-Hex的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复配浓度的选择与配比 |
5.3.2 细胞活性检测 |
5.3.3 洋甘菊、仙人掌、甘草水萃取物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释放β-Hex的抑制作用 |
5.3.4 不同浓度复配体系对RBL-2H3 细胞脱颗粒释放β-Hex的抑制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蒙药珍珠杆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引言 |
2 蒙药珍珠杆的研究进展 |
2.1 蒙药珍珠杆化学成分研究 |
2.2 蒙药珍珠杆的药理研究进展 |
3 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进展 |
3.1 天然抗氧化剂 |
3.2 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 |
4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蒙药珍珠杆的抗氧化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石油醚层的抗氧化能力 |
2.2 乙酸乙酯层抗氧化能力分析 |
2.3 正丁醇层抗氧化能力分析 |
2.4 各部位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蒙药珍珠杆的分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过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化合物的鉴定 |
2.2 抗氧化能力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珍珠杆微量元素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过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标准溶液浓度、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各元素线性范围 |
2.2 检出限 |
2.3 方法学及加标回收率的考察 |
2.4 样品中各元素含量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三种中草药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1.1.1 中草药添加剂的含义 |
1.1.2 中草药添加剂的特点 |
1.1.3 中草药添加剂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 |
1.2 黄芩的研究进展 |
1.2.1 黄芩的概述 |
1.2.2 黄芩的生理学作用 |
1.3 黄连的研究进展 |
1.3.1 黄连的概述 |
1.3.2 黄连的生理学作用 |
1.4 厚朴的研究进展 |
1.4.1 厚朴的概述 |
1.4.2 厚朴的生理学作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三种中草药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与日龄 |
2.1.2 饲养管理 |
2.1.3 仪器与试剂 |
2.1.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2.1.5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三种中草药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2 三种中草药对黄羽肉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2.3 三种中草药对黄羽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4 三种中草药对黄羽肉鸡空肠黏膜、肝脏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5 三种中草药对黄羽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中草药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2 中草药对黄羽肉鸡胆固醇的影响 |
2.3.3 中草药对黄羽肉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3.4 中草药对黄羽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
致谢 |
(4)靶向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白斑病及白斑综合征病毒 |
1.1.1 WSD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
1.1.2 WSSV的形态结构 |
1.1.3 WSSV的基因组结构 |
1.1.4 WSSV的病毒蛋白及其功能 |
1.1.5 WSD的防控 |
1.2 抗病毒药物概述 |
1.2.1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 |
1.2.2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
1.2.3 中草药在抗病毒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
1.3 栀子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 |
1.3.1 栀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
1.3.2 栀子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学研究 |
1.4 碳纳米管载药系统研究 |
1.4.1 CNTs作为小分子化合物呈递载体的研究 |
1.4.2 CNTs作为基因蛋白类药物呈递载体的研究 |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中草药抗WSSV活性筛选 |
2.1 材料 |
2.1.1 动物与病毒 |
2.1.2 药物 |
2.1.3 试剂和仪器 |
2.2 方法 |
2.2.1 标准质粒p MD19T-VP28141 的构建 |
2.2.2 绝对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构建 |
2.2.3 健康的克氏原螯虾挑选 |
2.2.4 WSSV攻毒浓度检测 |
2.2.5 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的时空动态分析 |
2.2.6 中草药粗提物制备 |
2.2.7 中草药粗提物对克氏原螯虾的急性毒性 |
2.2.8 中草药粗提物在克氏原螯虾体内抗WSSV活性检测 |
2.3 结果 |
2.3.1 绝对定量WSSV基因组DNA拷贝数方法的建立 |
2.3.2 WSSV致病性分析 |
2.3.3 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中WSSV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动态变化 |
2.3.4 克氏原螯虾鳃组织中WSSV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
2.3.5 中草药粗提物对克氏原螯虾的急性毒性 |
2.3.6 中草药粗提物在克氏原螯虾体内抗WSSV活性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栀子粗提物抗WSSV活性研究 |
3.1 材料 |
3.1.1 动物与病毒 |
3.1.2 药物 |
3.1.3 试剂和仪器 |
3.2 方法 |
3.2.1 栀子粗提物在克氏原螯虾体内抗WSSV活性检测 |
3.2.2 栀子粗提物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检测 |
3.3 结果 |
3.3.1 栀子粗提物在克氏原螯虾体内抗WSSV活性 |
3.3.2 栀子粗提物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检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栀子3种活性成分抗WSSV活性研究 |
4.1 材料 |
4.1.1 动物与病毒 |
4.1.2 药物 |
4.1.3 试剂和仪器 |
4.2 方法 |
4.2.1 GP、GPA和 GN对克氏原螯虾的安全性评价 |
4.2.2 GP、GPA和 GN在克氏原螯虾体内抗WSSV活性检测 |
4.2.3 GP、GPA和 GN在南美白对虾体内抗WSSV活性检测 |
4.2.4 GP和GP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4.3 结果 |
4.3.1 GP、GPA和 GN对克氏原螯虾的安全性评价 |
4.3.2 GP、GPA和 GN在克氏原螯虾体内抑制WSSV复制 |
4.3.3 GP、GPA和 GN提高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 |
4.3.4 GP、GPA和 GN调控克氏原螯虾基因的表达 |
4.3.5 GP、GPA和 GN在南美白对虾体内抗WSSV活性 |
4.3.6 GP和GPA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4.3.7 GP和GPA在南美白对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GP、GPA和 GN对 WSSV蛋白功能的作用研究 |
5.1 材料 |
5.1.1 动物、细胞和病毒 |
5.1.2 药物 |
5.1.3 试剂和仪器 |
5.2 方法 |
5.2.1 GP、GPA和 GN对 WSSV增殖的影响 |
5.2.2 p AC5.1-EGFP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5.2.3 WSSV囊膜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5.2.4 GP、GPA和 GN对 WSSV囊膜蛋白在果蝇S2 细胞表达的影响 |
5.2.5 GP、GPA和 GN对 STAT基因转录的影响 |
5.2.6 GP、GPA和 GN与 WSSV囊膜蛋白分子对接模型预测 |
5.3 结果 |
5.3.1 GP、GPA和 GN对 WSSV增殖的影响 |
5.3.2 WSSV囊膜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5.3.3 GP、GPA和 GN对 WSSV囊膜蛋白细胞内表达的影响 |
5.3.4 GP、GPA和 GN对 STAT基因转录的作用结果 |
5.3.5 GP、GPA和 GN与 WSSV囊膜蛋白的分子对接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靶向WSSV纳米给药系统构建及效果评价 |
6.1 材料 |
6.1.1 细胞、动物与病毒 |
6.1.2 药物 |
6.1.3 仪器 |
6.1.4 试剂 |
6.2 方法 |
6.2.1 p ET32a-P75E8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2 P75E8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6.2.3 P75E8重组蛋白活性鉴定 |
6.2.4 p AC5.1-m Cherry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5 p AC5.1-P75E8-m Cherry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6 P75E8与VP28在果蝇S2细胞内的作用 |
6.2.7 P75E8与VP28互作位点研究 |
6.2.8 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 |
6.2.9 纳米给药系统的表征 |
6.2.10 纳米给药系统在克氏原螯虾体内抗WSSV活性 |
6.2.11 纳米给药系统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
6.2.12 纳米给药系统在南美白对虾仔虾体内抗WSSV活性 |
6.3 结果 |
6.3.1 单链抗体P75E8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
6.3.2 P75E8重组蛋白活性鉴定 |
6.3.3 P75E8与VP28的相互作用 |
6.3.4 P75E8与VP28互作位点研究 |
6.3.5 纳米给药系统构建及表征 |
6.3.6 纳米给药系统在克氏原螯虾体内抑制WSSV复制 |
6.3.7 纳米给药系统提高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 |
6.3.8 纳米给药系统在克氏原螯虾鳃组织中的代谢分析 |
6.3.9 纳米给药系统在南美白对虾仔虾体内抗WSSV活性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六味中草药对肉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
1.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定义 |
1.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分类 |
1.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成分 |
1.3.1 生物碱 |
1.3.2 甙类 |
1.3.3 多糖 |
1.3.4 挥发油 |
1.3.5 鞣质 |
1.3.6 其他活性物质 |
1.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 |
1.4.1 天然性 |
1.4.2 多面性 |
1.4.3 安全性 |
1.5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
1.5.1 抗菌和抗病毒 |
1.5.2 调节免疫力 |
1.5.3 改善动物生产性能 |
2.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历史与进展 |
3.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的应用 |
3.1 在家禽上的应用 |
3.2 在猪上的应用 |
3.3 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
4.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鸡养殖生产上的应用 |
4.1 生产性能 |
4.1.1 采食 |
4.1.2 增重 |
4.1.3 相关产品 |
4.2 免疫性能 |
4.2.1 免疫器官指数 |
4.2.2 免疫球蛋白水平 |
4.2.3 补体含量 |
4.2.4 其他免疫指标 |
4.3 抗病能力 |
4.3.1 抗菌能力 |
4.3.2 抗病毒能力 |
4.3.3 抗寄生虫能力 |
5.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现存问题与展望 |
第2章 试验部分 |
引言 |
试验一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
1.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4 检测指标 |
1.5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平均体重的影响 |
2.2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
2.3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平均日采食量的影响 |
2.4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料肉比的影响 |
2.5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存活率的影响 |
3.讨论 |
3.1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增重的影响 |
3.2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采食的影响 |
3.3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料肉比的影响 |
3.4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存活率的影响 |
4.小结 |
试验二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免疫性能的影响 |
1.材料 |
1.1 试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4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方法 |
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2.3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测定 |
2.4 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
2.5 补体的测定 |
2.6 细胞因子的测定 |
2.7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3.3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4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补体的影响 |
3.5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细胞因子的影响 |
4.讨论 |
4.1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4.3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4.4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补体的影响 |
4.5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细胞因子的影响 |
5.小结 |
试验三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试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4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方法 |
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 GSH-Px的测定 |
2.3 T-SOD的测定 |
2.4 MDA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血清GSH-Px含量的影响 |
3.2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血清T-SOD含量的影响 |
3.3 六味中草药对肉鸡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参研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6)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繁殖、抗氧化、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奶牛围产期概况 |
1.1.1 奶牛围产期的定义 |
1.1.2 围产期奶牛的生理代谢变化 |
1.2 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1.2.1 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
1.2.2 增强动物机体免疫能力 |
1.2.3 提高动物机体抗氧化能力 |
1.2.4 提高动物繁殖性能 |
1.3 本研究复方中草药制剂概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繁殖及内分泌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复方中草药制剂 |
2.1.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2.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清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2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 |
2.2.3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妊娠天数及产后发情的影响 |
2.2.4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奶牛的节料效果分析 |
2.3 讨论 |
2.3.1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清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 |
2.3.2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 |
2.3.3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妊娠天数及产后发情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复方中草药制剂 |
3.1.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3.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清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2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清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2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复方中草药制剂 |
4.1.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4.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
4.2.2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清代谢产物浓度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
4.3.2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清代谢产物浓度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犊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 |
5.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5.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初生犊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5.2.2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犊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初生犊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2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犊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妊娠后期奶牛生理及营养研究进展 |
1.2.1 妊娠后期奶牛生理特点及营养特点 |
1.2.2 国内外对妊娠后期奶牛的研究 |
1.3 中草药添加剂概述 |
1.3.1 中草药添加剂的分类 |
1.3.2 中草药添加剂的特点 |
1.3.3 中草药添加剂的优势 |
1.3.4 中草药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
1.4 中草药添加剂在动物临床上的作用 |
1.4.1 增强畜禽免疫性能 |
1.4.2 提高畜禽抗氧化能力 |
1.4.3 改善畜禽繁殖性能 |
1.4.4 改善畜禽产品品质 |
1.5 中草药添加剂存在问题及展望 |
1.5.1 存在的问题 |
1.5.2 中草药添加剂在未来的发展 |
1.6 本实验所用复方中草药简介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水节料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2.1.4 试验设计 |
2.1.5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1.6 饲料与粪中营养物质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饮水量的影响 |
2.2.3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料和节本的影响 |
2.2.4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消化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饮水量的影响 |
2.3.3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料和节本的影响 |
2.3.4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消化率的影响 |
第三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生化指标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3.1.4 试验设计 |
3.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3.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3.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血清酶浓度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3.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血清酶浓度的影响 |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及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4.1.4 试验设计 |
4.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4.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五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5.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5.1.4 试验设计 |
5.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5.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5.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2 结果 |
5.2.1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影响 |
5.3 讨论 |
5.3.1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影响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一、全文结论 |
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10种中草药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样品液的制备 |
1.4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1.4.1 DPPH自由基清除法 |
1.4.2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
1.4.3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2.2 总多酚含量 |
2.3 总抗氧化能力FRAP值 |
2.4 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9)中草药提取液作为冷鲜猪肉保鲜剂开发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设备与仪器 |
1.3 方法 |
1.3.1 中草药提取液的制备 |
1.3.2 样品处理方法 |
1.3.3 气质联用仪 (GC-MS条件) |
1.3.3. 1 色谱条件 |
1.3.3. 2 质谱条件 |
1.3.4 菌落总数测定 |
1.3.5 总抗氧化能力测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样品细菌落总数分析 |
2.2 15种中草药总抗氧化能力 |
2.3 样品GC-MS图谱及主要物质分析 |
3 结论 |
(10)金华火腿中抗氧化乳酸菌的筛选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1 金华火腿概况及研究进展 |
2 肉制品氧化概述 |
2.1 肉制品脂质氧化 |
2.2 肉制品蛋白质氧化 |
2.3 肉制品氧化危害 |
3 肉制品抗氧化技术概述 |
3.1 化学抗氧化 |
3.2 天然抗氧化 |
3.3 生物抗氧化 |
4 乳酸菌抗氧化 |
4.1 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的概述 |
4.2 乳酸菌分离筛选及鉴定 |
4.3 乳酸菌的抗氧化机制 |
5 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5.1 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 |
5.2 体内抗氧化评价方法 |
5.3 电化学、细胞传感抗氧化评价方法 |
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6.1 立题及意义 |
6.2 主要研究内容 |
7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一章 金华火腿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火腿样品基因组DNA提取及V3区扩增 |
2.2 金华火腿细菌群落多样性 |
2.3 金华火腿细菌群落组成及其演替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金华火腿中高抗氧化乳酸菌筛选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乳酸菌分离筛选 |
2.2 高抗氧化乳酸菌NJAU-01鉴定 |
2.3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JAU-01体外抗氧化活性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细胞模型的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JAU-01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胞传感器工作原理 |
2.2 纳米材料表征 |
2.3 细胞传感器检测巨噬细胞释放H_2O_2 |
2.4 细胞传感器评价植物乳杆菌的抗氧化能力 |
2.5 常规检测 |
2.6 WST-8法检测细胞SOD活性 |
2.7 RAW264.7细胞内MDA水平检测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动物衰老模型的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JAU-01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L.plantarum NJAU-01对小鼠体重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
2.2 L.plantarum NJAU-01对小鼠血清、心脏、肝脏T-AOC活力的影响 |
2.3 L.plantarum NJAU-01对小鼠血清、心脏、肝脏SOD活力的影响 |
2.4 L.plantarum NJAU-01对小鼠血清、心脏、肝脏GSH-Px活力的影响 |
2.5 L.plantarum NJAU-01对小鼠血清、心脏、肝脏CAT活力的影响 |
2.6 L.plantarum NJAU-01对小鼠血清、心脏、肝脏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JAU-01对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蛋白质氧化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香肠蛋白浓度的变化 |
2.2 发酵香肠蛋白羰基含量的变化 |
2.3 发酵香肠巯基值的变化 |
2.4 发酵香肠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
2.5 SDS-PAGE电泳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JAU-01对干发酵香肠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pH值变化 |
2.2 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Aw值的变化 |
2.3 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
2.4 香肠发酵成熟过程中质构的变化 |
2.5 香肠发酵成熟过程中TBARS值的变化 |
2.6 成熟香肠的风味物质分析 |
2.7 感官评价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四、30种中草药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中草药提取物抗皮肤过敏活性研究[D]. 韩吉欣. 江南大学, 2021(01)
- [2]蒙药珍珠杆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D]. 陈佳麟.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三种中草药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 刘承鑫.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4]靶向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纳米给药系统研究[D]. 黄爱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六味中草药对肉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D]. 李云鑫. 西南大学, 2020(01)
- [6]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围产期奶牛繁殖、抗氧化、生理生化的影响[D]. 查铖.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D]. 续酉韬.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8]10种中草药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J]. 魏东伟,周亚萍,朱世杰,任园宇,刘艺. 广东农业科学, 2018(09)
- [9]中草药提取液作为冷鲜猪肉保鲜剂开发应用的初步研究[J]. 钟丽,司风玲,王林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08)
- [10]金华火腿中抗氧化乳酸菌的筛选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D]. 葛庆丰.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