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市银行经营业绩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雨婷[1](2021)在《中小型上市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平安银行为例》文中指出
范赟[2](2021)在《沪深上市银行员工人力成本对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1年以来,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由快速发展进入转型的关键节点,经济增长方式也从曾经的爆发式增长转为更关注质量和效率的增长方式。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来看,银行,这一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金融改革、创新,引发了银行愈演愈烈的竞争,由此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业务能力将直接决定银行的发展。综上所述,以银行人力成本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文章将在人力成本、企业绩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沪深上市银行员工人力成本与绩效的现状,对我国沪深上市银行员工人力成本对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围绕上市银行的绩效影响相关因素研究时,现有关于人力成本方面的探讨,更多聚焦在高管薪酬方面,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银行的人力成本分为获取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离职成本,并根据所获取的数据,将数据一一对应在相应的成本中,从而研究不同方面的人力成本对于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笔者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选取笔者工作的M银行杭州分行作为实际案例,结合本人的工作体会和对行业理解的角度,对银行人力成本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工作中银行对于人力成本的主要措施入手开展针对性的论述。最后结合我国银行经营的现实情况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相关建议:关注行业宏观环境变化、降本增效、积极培养优质员工、全局布局、激励时注重公平原则、提倡员工合理流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和构想。
肖航[3](2021)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诞生后,迄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风险角度考虑,信贷资产证券化自身所蕴含的“破产隔离”特性可以有效的转移信用风险。然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无序、粗放发展也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不断累积,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其中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资产证券化过度发行所导致的大量违约与破产。危机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更是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2005年正式开启信贷资产证券化探索之路,过程所谓“一波三折”,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2008年暂停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12年出于金融创新、深化改革的需要,资产证券化全面重启。此后,信贷资产证券化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成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工具。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经济下行压力显现。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面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作为顺周期行业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开始显性化。在此背景下,作为拥有盘活存量资产、监管资本套利、增加盈利性、补充流动性等优势功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否成为缓解商业银行风险问题的有效工具值得探讨。目前,学界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影响研究多基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所展开,我国对于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结论并不一致。本文以我国87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随后运用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检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具体实现路径。研究发现: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具有显着的抑制效应;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银行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上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显着,对非上市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效果不显着;最后,权益风险加权资产比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即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为通过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根据研究结论,从发行角度(商业银行)、市场运行角度、监管角度给予相关启示。
张鹂苹[4](2021)在《股权结构对市值管理的影响 ——基于港交所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市值越来越成为衡量上市银行内在价值的核心指标,成为判断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参考指标,其不仅能反映出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代表了市场对该银行的认可程度。随着市值重要程度的不断提升,市值管理也顺理成章地登上了舞台,市值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企业的真实价值与外在市值表现达到一致,如何提升市值管理效果成为了上市银行在战略管理中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股权结构、市值管理等含义,其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价值管理理论分析发现合理的股权结构是价值创造正常发挥的可靠保障,股权结构必然影响着市值管理。选取2015-2019年19家港交所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以因子分析法计算所得到的市值管理的综合得分作为因变量,股权结构为自变量拟合回归方程,并检验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市值管理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对股权集中度与市值管理之间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股权制衡度与市值管理之间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上市银行的股权结构与市值管理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紧密联系,股东多元稳定、适度制衡的股权结构能够促进市值管理效果的提升。
王唯一[5](2020)在《城市商业银行估值分析 ——以徽商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逐渐从去杠杆开始转向稳杠杆的背景下,银行股作为股票资本市场中权重占比较大的成分之一,银行的估值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在不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推动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促进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对于中长期资金来说,银行股可谓是有效资产配置的首选标的之一。城商行作为银行业的中流砥柱,对银行业的长足发展贡献较为显着,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商业银行究其本质是一个经营货币的服务型企业,其盈利模式、资产负债的结构有别于生产型企业,因此决定了其估值模型的参数选择和估值方法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基本依旧维持利差业务为主导,因此为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展其他领域的利润率迸发,需要在盈利模式的转型中进行创新性服务改革,塑造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本文旨在选用科学的评估方法,选取一个合适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方位业务模式的价值研究,进而让投资者对银行估值情况有全面和理性的认识。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将随着科技创新产业更新迭代的加快,面临新的形式和要求。银行需要关注其资产质量的提升带动盈利能力的提高,这将是对其估值的核心。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是决定其估值上行的空间,通过科技变革技术创新来带动和保持一个高效的盈利能力,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信心,也保障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而维持流动性和信用体系的稳定。然而银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因为受到政策调节、资本市场的波动、企业与客户间关系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从而导致我国银行业整体估值水平较低,文章选取城商行中规模适中的徽商银行作专题研究,尝试用其个例样本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来探究银行业的估值,本文将运用万得Evaluator模型结合其历史业绩,采用一些列估值模型对该银行的内在价值进行估计,进而得出该银行在股票市场中的合理价值。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为:首先对上市银行的市场情况作简要说明,在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之后,对研究内容和方法作简要阐述,然后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上市银行的基本现状,并对国内外银行的差异进行了总结评价。其次,对一些传统的价值评估理论进行了考察,分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并对其做了优缺点评价,商业银行有别于一般企业,需要找寻一种对银行股估值分析更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方法,才能体现商业银行运营的内在本质,所以也对银行的特殊指标与估值间的联系做了简要说明。再次,考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使得政策监管对银行估值可能产生的一些主要影响,从而驱动对银行股的估值产生影响因素,主要是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阐述,提出未来银行业可能的发展前景,并列举出对行业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个例,加以对行业整体作出风险警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选取的研究对象做详细的研究分析,从其历史沿革股东结构等方面出发,介绍其实际经营环境、运营管理风格和地域文化特殊性带来的经营绩效,然后追溯其成立至今的历史业绩,对其进行全方位财务分析,并挑选出合适的其他上市城商行样本与之进行比较,了解该银行从发展历程中所处的行业地位。并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指标和风险模拟分析,对徽商银行的风险资本回报率、抗风险能力和成长性作出定量分析。再通过Evaluator模型结合历史业绩对徽商银行未来三年作出财务预测,通过估值的各种比较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从而得出徽商银行的估值区间。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对专题研究对象徽商银行估值被低估的原因做出思考和总结,进而为徽商银行未来对管理经营的提升提供思路和策略。
夏焱[6](2020)在《高管薪酬影响银行业绩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银行数据》文中提出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业中起到核心作用,近些年,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外资等也在对我国传统银行业进行冲击,银行在这种大背景下要如何提高盈利能力、提升经营绩效,从而在竞争中胜出,已然成为银行所有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由于我国银行的特殊性,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大多是分离的,所有者需要雇佣拥有高人力资本的员工对银行进行管理,此时便会出现“两权分离”现象,相应对于经营者的激励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薪酬激励是目前银行高管激励中的常见手段。本文梳理了与高管薪酬、企业绩效之间影响的相关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而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整理,发现已有研究的相同点和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后结合我国截至2020年1月31日在A股上市的35家商业银行所披露的相关数据,直观地描述了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绩效现状。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截至2010年在A股上市的我国16家商业银行2011-2018年的相关数据,以银行经营绩效作为因变量、高管薪酬作为自变量,其余五个影响银行经营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2015年限薪令的执行作为虚拟变量,对银行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1、我国银行业2011-2018年绩效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2、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具有正向关系。3、相较于股份制上市银行高管薪酬对经营绩效的明显影响,国有控股银行的影响作用较小。4、限薪令的执行对我国上市银行绩效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作用,而对于国有上市银行的负面作用更大。
李自华[7](2020)在《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履行评价研究 ——以青岛银行为例》文中指出世界经济一体化让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国外研究热点渐渐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追逐经济利润的同时,开始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资源与资金集散调配、调节经济、风险管理等作用,因此,更应该履行社会责任。然而目前,各国学者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有较多研究,但针对银行业这类特殊行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却很少,现有文献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对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进行评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进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理论研究,包括企业、上市银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其次,概括并分析了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总结。然后,本文综合各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选取了股东、客户、员工、政府、环境、社区六个层次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一个银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将构建的上市银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青岛银行这个具体案例中,对青岛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展示出此评价体系的应用方法和分析过程,并提出完善青岛银行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备可操作性的一个上市银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到青岛银行的社会责任评价中,证明其可操作性较强,比已有的研究更加具体、更加全面。结论表明,包括青岛银行在内的我国上市银行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加强银行内外部监管,在平衡银行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实现银行自身价值最大化,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权容振[8](2020)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最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IFRS9,2017年,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员国,我国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22),要求除了一些保险机构外,其余上市公司最晚于2019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该准则主要对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金融资产减值和套期会计等问题进行了修订,鉴于当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开始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故准则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本文以金融业作为分析视角,探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首先分析了金融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情况,并以此作为媒介,进一步探讨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带来的影响,根据分析发现,由于证券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不高,并且也并不常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故证券业受到会计准则调整带来的影响较小些。相对而言,银行业和保险业受到会计准则调整的影响会大些,尤其是保险业,不仅是会受到金融工具分类的影响,由于其自身资产结构情况,其受到预期信用减值模型带来的影响也会很大。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带来的影响很大,范围很广,故很难直接以报表改变情况综合评测对金融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所以在本文中选取了三种业绩评价方法,分别是EVA法、因子分析法和三阶段DEA方法。本文通过这三种方法共同测度,对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一致性的结果,将其作为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带来的较为显着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可知,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调整显然增加了金融业上市公司利润的波动性,从而对金融业上市公司的业绩起到了放大作用。当2018年市场宏观环境不佳时,就会使得2018年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金融业上市公司,相比于对照组公司业绩下滑了很多。同时,在利用三阶段DEA模型进行分析时,发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执行,使得银行、券商和保险公司的纯技术效率皆有所下降,可以理解为会计准则的调整带来了一定的执行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管理与技术效率下滑。在对金融业下分的银行、券商和保险公司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时发现,从实证结果的实际情况来讲,证券业的确是利润波动最为剧烈的,但考虑到其自身资产结构与投资偏好,故这种波动超出其他两类子行业的情况产生未必是会计准则调整带来的,综合分析各类金融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与实证结果发现,在金融业中保险公司受到准则带来的影响最大,且当除中国平安外文中选取的另4家保险公司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时,公司业绩也会产生较大变化。
李斐[9](2020)在《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金融的核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金融风险产生的显着负面效应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安全,进而危及国家安全。目前,间接融资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融资手段,银行作为金融媒介,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最为庞大的经营主体,对银行开展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督活动,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国家审计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在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等方面与其他监管机构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能够发挥站位高、视野广、覆盖全的优势,在提升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金融犯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金融监管的新要求,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对国家审计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作用方式、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等方面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性分析,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银行风险、金融监管、国家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深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督方面存在的优势。通过分析审计机关开展金融审计的实践经验,论述审计机关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实现路径,并尝试搭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审计机关在职责权限以及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和实现方式,分别针对全国性银行风险、地方性银行风险以及区域银行风险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效果,为审计机关实现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目标提供经验证据。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国家审计存在的不足,探讨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实现方式的改进,完善实现机制和途径,促进国家审计作用发挥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审计监督对于全国性银行的风险防范呈现“∧”字型特征。在审计实施的第二年,由于审计公告形成的民众监督与银行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形成的合力,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最为明显,能够显着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国家审计对于违法案件的查处也体现了“∧”字型特征,在案件查处后的第二年表现出对银行风险的显着抑制作用。第二,审计方式对于银行风险具有显着影响。银行在一年中连续多次接受国家审计的情况下,受到审计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会更强,原有的高风险业务和违规业务操作模式惯性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对于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督促力度更大,体现出国家审计更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作用。同时在“审计风暴”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审计结果公告仍然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在促进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国家审计监督在防范地方性银行风险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中介效应。国家审计功能发挥能够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并通过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效降低地方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政府治理起到了中介效应。这种中介效用在提升地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方面也有所体现。第四,国家审计具有防范区域银行风险的作用。国家审计的经济处罚职能和审计建议职能均与区域银行风险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国家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减轻了政府干预银行信贷资金的动机,提升了政府治理水平,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五,加强国家审计的“逆周期”监督有助于防范银行风险。金融风险体现出一定顺周期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银行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过分乐观,会放松信贷政策,降低信贷标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逆周期”的审计监督,揭示风险隐患有助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审计的职能和定位、审计方法发展、组织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及公告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实现机制和途径的改进,提出政策建议,以满足新时代国家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判,提前感知金融市场风险,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不但要能“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审计纠偏和风险防范的效果,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分析研究时,发挥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功能,提高金融审计对风险识别的前瞻性、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通过建立管理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交互渠道等方式,建立进一步优化审计组织模式,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施审计项目的动态、集中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四是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业务实战能力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讲政治、高素质以及掌握丰富金融知识的专业化金融审计干部队伍。五是创新审计公告制度,探索发布金融市场风险分析报告,增强金融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强化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为:(1)丰富和深化了国家金融审计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审计理论,从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出发,论述了国家审计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基本依据,阐述了国家审计的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从而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夯实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理论基础。(2)提供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直接经验证据。由于可获取的公开数据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关于国家审计,尤其是国家金融审计方面的实证研究。本文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实证研究内容。(3)多层次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在考虑领导体制、政府治理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获取各级审计机关影响银行风险方面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丰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研究。
姚菲[10](2020)在《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的华夏巨轮,披荆斩棘四十二年之后,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在企业业绩逐年上升的大背景下,企业绩效考核问题却频频发生,如考核定位不清晰、考核方式不合理、考核体系不完善等等。良好的绩效考核能够促进企业的成长,而不良的绩效考核制度,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银行业绩效考核管理失误,会造成经营损失,使数万百姓资金受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包商银行2019年“被接管”事件,正是由于其绩效考核中风险考核体系的不完善,才造成大量资金被大股东违法违规占用,长期难以归还,继而出现严重的信用风险。此事件不仅给包商银行的经营状况造成严重打击,也降低了消费者对银行业的信任,引起全国银行业对绩效管理考核的高度关注。因此,研究银行业的绩效考核,剖析其与银行效益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本文以绩效考核相关概念与方法为基础,分析了近年来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现状与不足,将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绩效考核框架并选择定量指标,为后续章节中绩效考核和银行效益关系的探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笔者以银行业整体绩效考核情况为立足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绩效考核分析,从点和面两个角度出发,对银行业展开了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进行实证分析时,采集上市银行2014-2018年的财务数据样本,以30个上市银行年报及万德数据库中采集的各项衡量绩效考核的指标去度量绩效考核水平,以总资产收益率为指标衡量银行效益,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回归分析模型探究两者的长期关系。在实证分析的共性基础上,利用案例进行个性分析,通过选取紫金农商行、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进行案例分析,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以及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研究分析绩效考核和效益之间的联系。其中,对比研究了紫金农商行与招商银行的业绩考核情况、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的管理考核情况,通过紫金农商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2014-2018年的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以及万德数据库的数据分析了绩效考核与效益之间产生的关联性,为本文论点打下基础。最终论述了银行业绩效考核对银行效益的影响途径,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改进。本文通过相关论述,构建了绩效考核框架,把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从业绩考核与管理考核的视角分析了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的正向关系,对我国银行业增存款、稳贷款、降不良具有前瞻性效果,有利于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上市银行经营业绩的分析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银行经营业绩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沪深上市银行员工人力成本对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研究不足与可能创新点 |
1.3.1 研究不足之处 |
1.3.2 文章可能创新点 |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问题 |
2.1.2 人力资本理论 |
2.1.3 激励理论下的绩效提升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的相关文献 |
2.2.2 国内相关文献 |
2.3 文献与理论评述 |
2.3.1 文献评述 |
2.3.2 理论总结 |
3 沪深上市银行员工人力成本与经营绩效概况 |
3.1 银行人力成本的基本概念 |
3.1.1 人力成本的分类 |
3.1.2 人力成本的构成 |
3.1.3 银行人力成本 |
3.2 我国沪深上市银行人力成本情况分析 |
3.2.1 高管薪酬之间差异较大 |
3.2.2 不同性质银行之间员工数量差异巨大 |
3.2.3 员工平均薪酬普遍较高 |
3.3 我国沪深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现状分析 |
3.3.1 银行之间绩效差异较大 |
3.3.2 上市银行整体绩效不断下降 |
3.3.3 2015 年限薪令执行首年国有银行绩效下降较明显 |
4 沪深上市银行员工人力成本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设定 |
4.2.3 描述性统计 |
4.2.4 相关系数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
4.3 模型构建以及回归分析 |
4.3.1 模型构建 |
4.3.2 回归结果 |
4.4 实证分析结果 |
4.4.1 沪深上市银行员工总体薪酬与经营绩效呈负向影响 |
4.4.2 沪深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经营绩效呈正向影响 |
4.4.3 沪深上市银行员工流动与经营绩效呈正向影响 |
4.4.4 沪深上市银行薪酬分配不均对于经营绩效为较小的负向影响 |
5 M银行杭州分行人力成本与经营绩效案例分析 |
5.1 M银行杭州分行简介 |
5.1.1 M银行杭州分行发展概况 |
5.1.2 M银行杭州分行组织架构 |
5.1.3 M银行杭州分行经营现状 |
5.2 M银行杭州分行人力资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招聘人员结构欠佳,人力成本较高 |
5.2.2 干部流失率高 |
5.2.3 队伍专业能力较弱,干部队伍青黄不接 |
5.3 M银行杭州分行采取的措施 |
5.3.1 加强优秀人才的招聘力度 |
5.3.2 打造“一纵一横”培养员工队伍 |
5.3.3 强化培训给队伍赋能 |
5.3.4 加强干部选拔培养及打造力度 |
5.3.5 精简机构,加强人员结构调整 |
5.4 M银行杭州分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取得的成果 |
5.4.1 校园招聘重点发力,名校理工科占比显着提高 |
5.4.2 员工离职率持续下降,人员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
5.4.3 培训赋能结硕果,队伍专业能力提升 |
5.4.4 干部严选优选,深入执行“能上能下”机制 |
5.4.5 银行降本增效效果初显 |
6 结论对策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关注行业宏观环境变化 |
6.2.2 降本增效,避免盲目扩张 |
6.2.3 积极培养优质员工,提升高水平员工比例 |
6.2.4 全局布局,挖掘行业人才 |
6.2.5 激励时注重公平原则 |
6.2.6 避免“大锅饭”现象发生,提倡员工合理流动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3)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现实意义 |
2.理论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信贷资产证券化作用研究 |
2.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
3.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加商业银行风险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框架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1.本文的创新点 |
2.本文的不足 |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 |
1.发行规模呈“井喷式”增长 |
2.基础产品多元化发展,但仍呈现集中态势 |
3.发行主体较为单一 |
4.参与主体仍以大银行为主 |
5.经济发达地区信贷资产证券化程度较高 |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
1.不良贷款逐年上升 |
2.资本充足率平稳增长 |
3.流动性比率逐年提高 |
(四)本章小结 |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理论基础 |
1.信息不对称理论 |
2.破产成本理论 |
3.投资组合理论 |
(二)数理模型分析 |
1.模型假设 |
2.模型求解 |
(三)本章小结 |
四、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模型构建 |
2.变量选取 |
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1.描述性统计 |
2.回归结果分析 |
3.异质性分析 |
4.稳健性分析 |
(三)中介效应分析 |
1.中介变量的选取 |
2.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
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五、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启示 |
1.发行角度(商业银行) |
2.市场运行角度 |
3.监管角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股权结构对市值管理的影响 ——基于港交所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市值管理的影响因素 |
2.2 股权结构对市值管理影响的研究 |
2.3 机构投资者对市值管理影响的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概念界定 |
3.1.1 市值 |
3.1.2 市值管理 |
3.1.3 股权结构 |
3.2 理论分析 |
3.2.1 股权集中度对市值管理的影响 |
3.2.2 股权制衡度对市值管理的影响 |
3.2.3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影响 |
3.3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
4.2.1 市值管理的度量 |
4.2.2 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选取 |
4.3 模型构建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2.1 皮尔逊相关分析 |
5.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3.1 股权结构与市值管理 |
5.3.2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影响 |
5.3.3 回归结果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城市商业银行估值分析 ——以徽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综述 |
一、研究方法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估值相关的理论 |
一、资产价值的基本理论 |
二、传统估值方法 |
三、理论模型的缺点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外商业银行估值情况 |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差异 |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估值变化趋势 |
第三节 驱动商业银行估值的因素 |
一、商业银行估值与其他行业的差异 |
二、商业银行指标的特殊性与估值关系 |
三、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估值关系 |
第三章 案例背景 |
第一节 政策对银行估值的主要影响 |
一、监管政策带来的估值影响 |
二、金融供给侧改革对银行的影响 |
三、新政策下银行估值的机遇 |
第二节 政策监管体系变迁下的城商行 |
一、城市商业银行沿革 |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 |
三、个例对行业整体的影响 |
第三节 徽商银行历史沿革 |
一、银行基本情况简介 |
二、股权结构对银行的影响 |
第四章 EVALUATOR模型对徽商银行分析 |
第一节 徽商银行经营及财务分析 |
一、近年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二、经营业务分析 |
第二节 徽商银行业绩预测 |
一、利润表预测 |
二、预测资产负债表 |
第三节 估值表预测 |
第五章 估值修正 |
第一节 影响估值的驱动因素 |
第二节 与传统估值的比较 |
第三节 修正后的数据结果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第一节 对结论的思考 |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管薪酬影响银行业绩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银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不足与可能创新点 |
1.3.1 研究不足之处 |
1.3.2 文章可能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问题与高管薪酬激励 |
2.1.2 人力资本理论驱动下的高管薪酬激励 |
2.1.3 激励理论下的绩效提升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相关文献 |
2.2.2 国内相关文献 |
2.3 理论与文献评述 |
2.3.1 理论评述 |
2.3.2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及绩效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发展趋势和监管现状 |
3.1.2 我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结构分析 |
3.1.3 我国上市银行髙管薪酬情况 |
3.2 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激励情况 |
3.2.1 高管短期薪酬激励现状 |
3.2.2 高管长期薪酬激励现状 |
3.3 我国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现状分析 |
3.3.1 银行之间绩效差异较大 |
3.3.2 上市银行整体绩效不断下降 |
3.3.3 限薪令执行首年国有银行绩效下降较明显 |
第四章 高管薪酬与银行业绩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 变量设定 |
4.4 模型构建以及回归分析 |
4.4.1 模型构建 |
4.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4.4.3 数据相关性分析 |
4.4.4 实证分析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完善考核体系,形成多元化激励机制 |
5.2.2 规范银行治理结构,完善披露制度 |
5.2.3 减少过度行政干预 |
5.2.4 防止国有银行盲目扩张 |
5.2.5 留意银行业经营风险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证所用数据 |
致谢 |
(7)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履行评价研究 ——以青岛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企业社会责任 |
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 |
三、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
四、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社会责任评价的相关概念 |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
二、上市银行社会责任的概念 |
第二节 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企业伦理理论 |
二、信号传递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分析 |
一、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的国际标准 |
二、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的国内标准 |
三、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现状分析 |
四、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分析 |
第二节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
一、社会责任履行内容不全面 |
二、社会责任履行质量不够高 |
三、社会责任履行缺乏持续性 |
第三节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履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管理层不够重视 |
二、相关制度规范尚不完善 |
三、缺乏与社会责任履行相关的评价体系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银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
第三节 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一、构建递阶层次指标体系 |
二、构造判定矩阵 |
三、层次单排序 |
四、层次总排序 |
五、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五章 青岛银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评价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青岛银行概况 |
第二节 青岛银行近年社会责任履行评价 |
一、青岛银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纵向对比评价 |
二、青岛银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同行业对比评价 |
第三节 青岛银行社会责任履行的完善措施 |
一、提升自身经济水平,进而提高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 |
二、加强社会责任观念,自觉、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
三、汲取国际经验,完善社会责任披露方面制度标准 |
四、加强外部监管,保障社会责任履行质量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综述 |
1.2.2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1.2.3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和结构安排 |
1.3.1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的创新、不足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相关理论介绍 |
2.1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
2.1.1 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
2.1.2 套期会计 |
2.1.3 金融资产转移 |
2.2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前后的比较分析 |
2.2.1 金融工具的分类 |
2.2.2 金融资产减值 |
2.2.3 套期会计 |
第3章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 |
3.1 金融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概况 |
3.1.1 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概况 |
3.1.2 证券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概况 |
3.1.3 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概况 |
3.2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影响分析 |
3.2.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影响 |
3.2.2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证券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影响 |
3.2.3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影响 |
第4章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法介绍 |
4.1 经济附加值(EVA)法 |
4.1.1 经济附加值法的理论介绍 |
4.1.2 经济附加值法的计算方法 |
4.2 因子分析法 |
4.2.1 因子分析法的理论介绍 |
4.2.2 因子分析法的计算方法 |
4.3 数据包络分析(DEA)法 |
4.3.1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理论介绍 |
4.3.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计算方法 |
第5章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银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
5.1.1 经济附加值法的实证结果 |
5.1.2 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结果 |
5.1.3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实证结果 |
5.2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证券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
5.2.1 经济附加值法的实证结果 |
5.2.2 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结果 |
5.2.3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实证结果 |
5.3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保险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
5.3.1 经济附加值法的实证结果 |
5.3.2 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结果 |
5.3.3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实证结果 |
5.4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比较分析 |
5.4.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纵向分析 |
5.4.2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横向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相关政策建议 |
6.2.1 细化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规范 |
6.2.2 提供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的引导 |
6.3 金融业监管相关政策建议 |
6.3.1 加强监管与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上的协调 |
6.3.2 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和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银行风险 |
一、银行风险产生原因 |
二、银行风险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政府行为与银行风险 |
一、金融监管的作用 |
二、政府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第三节 国家审计影响政府治理研究 |
第四节 国家审计对金融风险防范的作用 |
一、国家审计的实现方式 |
二、国家审计与微观银行风险 |
三、国家审计与宏观金融安全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银行业风险 |
一、风险含义及分类 |
二、风险状况分析 |
三、风险测度方法 |
第二节 银行监管体系 |
一、银行监管制度背景 |
二、改革开放后银行监管发展 |
三、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
第三节 国家审计基本依据 |
一、法律法规方面 |
二、历史经验方面 |
三、现实需要方面 |
第四节 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功能分析 |
一、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职能区分 |
二、国家审计功能定位 |
三、国家审计的实践与发展 |
第五节 国家审计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
一、国家审计作用方式 |
二、国家审计实现路径 |
第六节 国家审计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免疫系统理论 |
四、国家治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全国性银行风险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测试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一、国家审计频次的影响 |
二、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 |
三、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 |
四、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地方性银行风险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统计性描述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测试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一、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 |
二、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
三、不同地区审计效能差异 |
四、银行上市后影响因素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区域银行风险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统计性描述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测试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实现机制 |
第一节 突出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 |
第二节 优化金融审计方法 |
一、推进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 |
二、强化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 |
第三节 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 |
一、做好组织模式的顶层设计 |
二、促进上下联动与协同效应 |
第四节 加强金融审计人才培养 |
第五节 创新金融审计公告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绩效考核的研究现状 |
1.2.2 企业绩效考核与效益关系的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
2.1 绩效考核相关概念 |
2.1.1 绩效考核的简介 |
2.1.2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的内涵 |
2.2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发展进程及存在问题 |
2.2.1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的发展进程 |
2.2.2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的主要问题 |
2.3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传统方法 |
2.3.1 基于目标管理法的绩效考核方法 |
2.3.2 基于矩阵型体系的绩效考核方法 |
2.3.3 基于EVA的绩效考核方法 |
2.3.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方法 |
2.4 基于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关系的绩效考核方法 |
2.4.1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内容 |
2.4.2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计量 |
2.4.3 商业银行效益的计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相关性研究 |
3.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3.1.1 绩效考核中业绩考核与银行效益关系 |
3.1.2 绩效考核中管理考核与银行效益关系 |
3.1.3 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的长期关系 |
3.2 样本与变量选取 |
3.2.1 样本数据选择 |
3.2.2 变量数据选取 |
3.3 模型构建 |
3.4 实证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3.4.3 回归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关系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概述 |
4.1.1 紫金农商行、招商银行与工商银行背景概况 |
4.1.2 紫金农商行、招商银行与工商银行绩效考核情况 |
4.2 三家银行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关系对比分析 |
4.2.1 紫金农商行、招商银行的业绩考核与银行效益关系分析 |
4.2.2 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的管理考核与银行效益关系分析 |
4.2.3 紫金农商行、招商银行以及工商银行的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长期关系 |
4.3 紫金农商行、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绩效考核对银行效益的影响路径分析 |
4.3.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路径 |
4.3.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路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优化策略与考核体系构建 |
5.1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优化策略 |
5.1.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合理分配绩效考核任务 |
5.1.2 重视行业机制作用,完善制度内部激励机制 |
5.1.3 加强人员素质培训,增强员工合规意识 |
5.1.4 从利益相关者出发,做好市场风控措施 |
5.2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上市银行经营业绩的分析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型上市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平安银行为例[D]. 张雨婷.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沪深上市银行员工人力成本对绩效影响研究[D]. 范赟. 浙江大学, 2021(09)
- [3]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研究[D]. 肖航. 渤海大学, 2021(02)
- [4]股权结构对市值管理的影响 ——基于港交所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D]. 张鹂苹. 兰州大学, 2021(12)
- [5]城市商业银行估值分析 ——以徽商银行为例[D]. 王唯一.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6]高管薪酬影响银行业绩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银行数据[D]. 夏焱.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履行评价研究 ——以青岛银行为例[D]. 李自华. 青岛大学, 2020(02)
- [8]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调整对金融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D]. 权容振. 吉林大学, 2020(08)
- [9]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D]. 李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关系研究[D]. 姚菲.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