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AVICap实现视频捕获(论文文献综述)
左宁,高慧莹[1](2019)在《基于VFW的CCD图像捕捉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开发具有图像识别功能的工控软件时,有时会遇到驱动程序中没有任何自带专用应用程序接口(API)软件库支持的相机,以此相机来获取捕捉图像并显示在软件界面上,需要开发人员从底层编写图像显示功能的API函数库。为解决此类问题,可通过VFW技术实现从软件中获取WINDOWS标准相机图像,并实时显示在用户界面中,从而实现了立体连接器测试对图形在线对准的需求。
杜昌美[2](2017)在《行车记录仪测距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成像探测中,始终有一个技术难题,那就是单目图像的测距,而在军事上,民用上却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在成像的视频中,以分割出来的图像为基础,以目标物体的变化为过程,从而求出目标距离。本论文以视频图像为分析对象,将连续帧的图像进行对比,以物体边缘模糊程度以及物体在成像面积的区别这两个特点上,研究单目图像测距的技术。本文在实际参加了有关单目测距项目实施,对测距系统有较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一些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测距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当前国内外单目测距系统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单目图像测距技术的的相关概念,又分别介绍了散焦测距的原理,点扩散函数,散焦测距的优点,详细介绍了经典散焦测距方法,论述了当前测距系统存在的缺陷。本文利用提取特征点法进行测距,对获取的图像用中值滤波法进行了降噪处理,通过对边比缘扩散图的分析,建立物距与空间频率的关系。先对视频进行分帧处理,,对得到的每幅图像用提取特征点坐标的方法,提取角点坐标,计算目标在图像上的面积,从而得出实验数据,即测出距离。提出了改进测距技术的方案。通过分帧技术,将视频图像分解成一帧帧静止图像,取连续三张图像测出的距离,取其平均值,使测距更加准确,提高效率。论文最后完成了测距技术的实验与应用。通过对测距的实验环境的建立,到实验的步骤,详细进行了描述,对于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应用的场合作了重要说明,最终成功测距。
周钊[3](2014)在《森林灭火航弹及其观瞄投放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森林火灾是自然界一种严重的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伤害。应用森林灭火航弹进行森林灭火是一种全新的森林灭火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灭火效率,并且减少因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本课题的目标是研制一种森林灭火航弹在发生森林火灾时由直升机挂载森林灭火航弹到火场上空投放,使森林灭火航弹可以在火场上空及树冠内起爆弥散灭火,从而可以快速扑灭森林火灾,提高森林灭火效率,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介绍了森林灭火装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说明了研究森林灭火航弹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森林灭火航弹及其观瞄投放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针对其需要实现的功能完成了森林灭火航弹及其观瞄投放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森林灭火航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信控制系统、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及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并且对各部分结构的工作过程和原理进行了分析说明。引信控制系统是影响森林灭火航弹灭火效率的关键因素,根据引信控制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功能,本文对其总体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设计,并且对其主要电路进行了设计,包括温度传感器电路、点火电路和升压电路,最后完成了其软件系统的设计。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主要与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进行配合,共同完成森林灭火航弹的投放任务。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根据观察到的视频信息选择最佳位置向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发送投弹控制命令,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负责执行投弹命令。本文分析了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和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针对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本文分别完成了RS232-CAN转换器和CAN总线控制节点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工作。针对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设计了合适的人机交互界面,并且完成了其内部控制模块的设计工作。最后,本文分析了可能影响森林灭火航弹及其观瞄投放控制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干扰因素,针对这些可能的干扰因素进行了硬件抗干扰和软件抗干扰设计,保证森林灭火航弹及其观瞄投放控制系统能够稳定可靠的运行。本文还分别对引信控制系统和森林灭火航弹投放控制系统进行了调试实验,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实验做好了准备。
叶艳艳[4](2013)在《基于VC++6.0的视频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图像技术的主要优点:信息量大,应用范围广,处理及传输方便等,是人类利用它获取信息的主要原因。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涉及到的领域包括消费类电子、医学成像、视频监控、气象遥感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产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技术基础:视频信号的采集、显示、处理及网络传输。本文在此大背景前提下进行研究与设计,抓住市场消费热点,具有较强的技术外延性。本论文整体规划如下:首先分析数字视频系统的通用功能,其次介绍课题整体方案设计思路,最后着重详细介绍了各模块的设计。本次设计主要包括两大模块部分:第一模块部分为视频信号采集与显示部分。本部分基于VFW平台来实现,利用微软所提供的函数库VFW软件包提供的API函数进行开发,充分发挥VFW函数类模块化的优势。视频信号采集及显示部分的主要工作包括有:视频信号采集方案设计与实现,缓冲存储方案设计与实现,图像显示方案的设计与实现等。实现了图像从摄像头采集输入到PC显示器实时动态显示的良好效果。第二模块部分为视频图像处理部分。本部分采用基于MFC平台设计,充分发挥了MFC类库的优势。本模块部分的主要工作包括:在简要介绍数字位图基本概念及显示原理的基础上,利用MFC类库处理数字位图。本部分最终将实现图像的几何变换、颜色处理、平滑和锐化处理等。本文两部分方便结合,顺利的实现了视频图像的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这种开发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具有实时性强,验证方便,设计周期短等优点,具有极大实用性。
宋奎,齐家俊,林涛,张逸[5](2011)在《一种接口兼容的非接触式呼吸信号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吸运动引发的体内脏器移位极大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肿瘤治疗系统的安全性和治疗效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时、准确的呼吸信号检测。以一定角度,用激光束在人体表受呼吸运动影响较大的部位(一般是胸部或背部)投射激光点,用摄像机采集激光点位置信息。描绘激光点位置与采集时刻的关系曲线,即呼吸曲线。该呼吸信号检测方法为非接触式,同时具有接口兼容性好的优点,便于集成到治疗系统中。
汪良[6](2011)在《电致动人工肌肉的制备及其测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离子交换膜金属复合材料(简称IPMC)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智能材料,因其在较低的电压驱动下能产生较大幅度的机械变形,而在生物医学工程、仿生、机器人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适于其工程应用需要,本文对IPMC的制备、性能及测控技术进行了研究,完成了以下工作:(1)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人工肌肉特别是IPMC的技术现状及其发展,阐释了IPMC的驱动机理,并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2)利用Nafion溶液并基于L-S凝胶技术制出IPMC基体膜,进而通过采用基体膜表面粗化、离子交换与化学法电极沉积等系列工艺制成了厚度达0.5mm的人工肌肉。(3)研制并构建出IPMC的视觉测控系统,在系统中引入CMOS部件以捕捉IPMC动态变形图像,引入领域平均法和Roberts算子对图像进行平滑与锐化处理,采用灰度阈值法实现了IPMC轮廓与背景的分割以提取其变形及位移。(4)研究了IPMC的机电耦合特性,进行了IPMC机电耦合特性实验。研究表明:IPMC的电致动量随驱动电压幅值的增加而增大,随着驱动频率增大而减小。研究还表明,适度增大IPMC基体膜厚度,可在保证其致动量基本不变前提下,较大幅度地提高IPMC的输出动力。(5)旨在提高IPMC作动器运动精度,引入PID控制器实现了IPMC闭环控制。设计制作出其控制电路,编写出了其视觉测控软件。研究表明,采用PID技术可实现较高质量的IPMC位置跟踪。(6)初步建立了IPMC的悬臂梁变形力学模型,研究了该模型的绕曲线微分方程解法,并通过试验的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江洪[7](2010)在《基于应用层组播的视频传输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实时视频通信技术在未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在实时多媒体通信应用中,应用层组播传输是关键技术之一。应用层组播的优势在于只需要开发者专注于端系统设计,便于推广实现和优化。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应用层组播的视频传输系统设计方案,系统分为四大模块:视频信息采集模块、视频信息编解模块、视频信息传输控制模块,以及视频服务器模块。在传输覆盖网结构上,使用混合P2P树形网络拓扑,有效降低了中心服务器的压力,也减轻了网络负载,减少了传输延迟,提高了传输的实时性。服务器模块负责会议成员信息的管理,为组播树的建立与维护提供支持。本系统组播树的构造使用基于度约束的构造算法,其中既考虑了节点的带宽,又考虑了节点的计算能力。为提高系统的组播效率,采用了多线程与完成端口两种模型。视频采集模块采用了Video for Windows (VFW)平台实现。视频编解码采用H.263标准。整个系统由客户端、视频发布端和服务器端三个部分构成。服务器由服务器软件构成;视频发布端通过USB接口摄像头采集视频数据,然后用H.263协议将数据进行压缩,再把压缩后的数据通过Socket传送;客户端通过网络接收视频发布端传出的实时帧数据,然后从帧中取出图像数据,解压缩播放。原型系统已经过测试,具有良好的可用性。
贾会超[8](2010)在《基于MIMO实时平台的音视频传输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IMO-OFDM通信系统因其具有高速的传输速率以及减轻多径衰落、消除共道干扰、节约发射功率等多种性能成为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利用多个天线进行收发,能在不增加频谱带宽的情况下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和通信质量。现代社会,多媒体无线通信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人们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获得多媒体信息,从而使得实现多媒体信息无线传输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无线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无法满足多媒体无线传输的要求,因此上述提到的MIMO-OFDM技术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基于MIMO-OFDM实时平台,在PC机上实现了对多媒体的处理,并通过该平台实现了无线传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了多媒体处理的流程,设计了多媒体处理的模块:多媒体信息采集模块、多媒体信息压缩模块、多媒体信息打包模块、多媒体信息解包模块、多媒体信息解压缩模块和多媒体信息回放模块。第二:研究了开发环境(Visual C++)下的各种多媒体处理接口函数以及摄像头驱动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PC机多媒体处理终端的设计第三:研究了PC机同MIMO-OFDM实时平台中所用硬件SUNDANCE开发板间的接口。通过实验,测得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并结合SUNDANCE开发板自身的特性,通过PC机实现了对SUNDANCE开发板的控制以及PC机上多媒体数据同开发板间数据的传输。第四:针对环境对无线信道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码率调整算法。在该算法中,我们根据信道的性能来实时调整多媒体信源的输出码率,以保证接收端多媒体数据的实时流畅的显示和回放。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通过MIMO-OFDM平台的多媒体传输能够有效地实现多媒体的实时通信。
陈米丰[9](2010)在《视频捕获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应用日益深入。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对多媒体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而且还要见到对方的影像,如实时监控系统、远程教育、通信、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等,因此视频捕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就日益提上日程。所以,在微软视频信息的捕获中提供了video for Windows和DirectShow这两种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Video for windows的技术架构,分析了程序员所提供其功能模块AVICap类对视频捕获的实现机制,通过该窗口类给出视频捕获的工作流程及关键步骤。在上述的介绍和分析基础上,明确了VFW技术的优缺点。其次研究了基于COM的DirectShow技术架构,并详细分析了WDM(Windows Driver Model)与DirectShow的视频捕获架构的机制,掌握DirectShow对硬件支持的原理,从而分析出了DirectShow的技术优势。最后,在对DirectShow中过滤器之间连接过程的分析基础上,使用VisuallC++开发工具,通过设计出一个视频捕获工具,对不同接口或者不同驱动模型的视频设备都给予支持,来实现了对视频数据的实时捕获、预览以及压缩存储功能。
马连峰,汤赛楠[10](2009)在《基于VFW的视频捕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鉴于视频捕获技术在各行业中得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文中针对于微软公司提供的专门用于视频捕获开发的工具包VFW,介绍了如何利用VFW技术实现视频捕获,并且结合具体的实例,在VC++环境下实现了实时视频捕获、单帧捕获等多种捕获方法。
二、用AVICap实现视频捕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AVICap实现视频捕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FW的CCD图像捕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VFW |
1.1 VFW开发环境组成 |
1.2 VFW开发环境搭建 |
2 VFW开发步骤 |
2.1 创建“捕获窗” |
2.2 关联“捕获窗”和驱动程序 |
2.3 设置视频设备的属性 |
2.4 打开视频预览进行图像输出 |
3 图像显示效果及参数设定 |
4 结束语 |
(2)行车记录仪测距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测距技术概述 |
1.2.2 视觉测距系统构成 |
1.2.3 测距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
1.3.1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小结 |
2 单目图像测距技术的研究 |
2.1 摄像机透镜模型 |
2.2 单目视觉图像散焦测距原理 |
2.2.1 散焦测距的优点分析 |
2.2.2 点扩散函数介绍 |
2.2.3 散焦测距原理介绍 |
2.3 经典散焦测距方法介绍 |
2.3.1 Pentland的散焦测距算法分析 |
2.3.2 Subbarao的散焦测距算法分析 |
2.4 小结 |
3 图像测距技术的算法分析和改进 |
3.1 预处理过程 |
3.2 快速边缘检测法 |
3.2.1 边缘检测概述 |
3.2.2 图像阈值化 |
3.2.3 八向差分算子的原理 |
3.3 基于方向序列函数的边缘特征提取法 |
3.3.1 方向角及方向角函数 |
3.3.2 方向角序列 |
3.3.3 方向角函数序列的特性 |
3.4 图像预处理 |
3.4.1 图像二值化 |
3.4.2 图像的增强 |
3.5 小结 |
4 基于行车记录仪的单目图像测距平台及总体设计流程 |
4.1 视频图像采集软件的发展 |
4.1.1 VFW介绍 |
4.1.2 AVICap子集介绍 |
4.2 Visual C++环境下基于MFC的图像采集 |
4.2.1 了解Visual C++ |
4.2.2 Visual C++中使用定时器 |
4.2.3 基于MFC的视频捕获结构和流程 |
4.3 小结 |
5 测距技术的实验与应用 |
5.1 建立实验 |
5.2 实验环境的搭建 |
5.3 行车记录获取图像特征点的测距实验 |
5.3.1 实验目的 |
5.3.2 实验步骤 |
5.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 单目图像测距应用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森林灭火航弹及其观瞄投放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森林灭火装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5 森林灭火航弹及其观瞄投放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2章 森林灭火航弹引信控制系统研究 |
2.1 引言 |
2.2 引信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3 引信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2.3.1 微处理器 |
2.3.2 温度传感器及其电路 |
2.3.3 点火电路 |
2.3.4 升压电路 |
2.3.5 电源 |
2.4 引信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 |
3.1 引言 |
3.2 CAN总线分布式控制系统 |
3.3 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系统组成和功能分析 |
3.4 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4.1 RS232-CAN转换器设计 |
3.4.2 CAN总线控制节点设计 |
3.5 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5.1 RS232—CAN转换器软件设计 |
3.5.2 CAN总线控制节点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研究 |
4.1 引言 |
4.2 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功能设计 |
4.2.1 人机交互主要内容 |
4.2.2 人机交互系统硬件及软件需求分析 |
4.2.3 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功能设计 |
4.3 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开发平台 |
4.4 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4.1 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
4.4.2 人机交互软件界面结构设计 |
4.5 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模块化研究 |
4.5.1 视频模块设计 |
4.5.2 投弹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抗干扰设计及实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系统抗干扰研究 |
5.2.1 硬件电路的抗干扰研究 |
5.2.2 软件系统的抗干扰研究 |
5.3 系统的调试实验 |
5.3.1 引信控制系统的调试实验 |
5.3.2 投放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和投放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调试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VC++6.0的视频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视频图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
1.1.1 视频图像技术的广泛应用 |
1.1.2 视频图像处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视频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整体设计 |
2.1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
2.1.1 VC++6.0 集成开发环境 |
2.2 系统整体功能分析 |
2.2.1 启动画面 |
2.2.2 图像采集功能 |
2.2.3 图像处理功能 |
2.3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视频图像采集系统设计实现 |
3.1 VFW 技术简介 |
3.2 视频图像采集设计及其主要代码实现 |
3.2.1 摄像头的简单介绍及选择 |
3.2.2 视频图像采集功能开发流程设计 |
3.2.3 视频图像采集功能具体实现 |
3.3 视频图像实时采集功能运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频图像处理模块设计实现 |
4.1 图像文件格式 |
4.2 图像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图像点处理 |
4.2.2 图像几何处理 |
4.2.3 图像增强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课题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一种接口兼容的非接触式呼吸信号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设计 |
1.1 基本原理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硬件设计 |
1.4 软件设计 |
1.4.1 视频采集 |
1.4.2 激光点的运动识别 |
1.4.3 波峰波谷检测 |
1.4.4 实时呼吸率计算 |
2 实验 |
3 讨论 |
(6)电致动人工肌肉的制备及其测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IPMC技术的发展 |
1.2 IPMC材料的致动机理 |
1.3 IPMC材料作为致动器的应用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课题意义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IPMC材料的制备 |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溶液成膜工艺 |
2.3 IPMC膜片的制备方法 |
2.3.1 膜表面的粗化 |
2.3.2 膜的电极化 |
2.4 IPMC的保湿措施 |
2.5 断面结构分析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IPMC测控系统的组成及其性能测试 |
3.1 系统的构成 |
3.2 信号发生单元 |
3.2.1 控制电路的设计 |
3.2.2 控制电路输入输出特性 |
3.3 电路板主要元器件的介绍 |
3.3.1 数模转换元件 |
3.3.2 并行接口 |
3.4 软件界面的设计及使用 |
3.5 数据处理 |
3.5.1 IPMC的形变特性 |
3.5.2 IPMC的力学性能 |
3.6 位置跟踪特性 |
3.7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IPMC的视觉图像采集及处理 |
4.1 图像采集 |
4.1.1 图像采集的设备 |
4.1.2 图像采集的软件开发工具 |
4.1.3 图像采集的实现 |
4.2 图像处理 |
4.2.1 图像平滑 |
4.2.2 图像锐化 |
4.2.3 图像分割 |
4.2.4 图像存储与及目标中心点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PMC膜片悬臂梁模型的建立 |
5.1 挠曲轴线的微分方程 |
5.2 大变形微分方程解析解 |
5.3 两种受常弯矩的解法比较 |
5.4 悬臂梁力学模型 |
5.4.1 理论建模 |
5.4.2 IPMC膜片悬臂梁位移数据获取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7)基于应用层组播的视频传输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实时视频通信的有关背景 |
1.2 应用层组播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应用层组播与构造算法 |
2.1 引言 |
2.2 基于P2P技术的ALM |
2.2.1 P2P技术 |
2.2.2 P2P网络组织结构 |
2.2.3 基于混合P2P树形结构的ALM |
2.3 影响组播树构造的有关因素 |
2.4 本文的ALM构造算法 |
2.4.1 度数的计算 |
2.4.2 算法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视频应用层组播系统结构 |
3.1 引言 |
3.2 端系统结构 |
3.2.1 硬件组成 |
3.2.2 软件组成 |
3.3 系统运行流程 |
3.3.1 服务器端运行流程 |
3.3.2 发布端运行流程 |
3.3.3 客户端运行流程 |
3.3.4 系统运行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捕获与压缩编码 |
4.1 视频捕获 |
4.1.1 VFW简介 |
4.1.2 回调函数 |
4.1.3 AVICap视频捕获原理 |
4.1.4 VFW视频捕捉流程 |
4.2 视频压缩编码 |
4.2.1 视频数据压缩编码的可行性 |
4.2.2 常用的视频压缩编码算法 |
4.2.3 H.263编码技术简介 |
4.2.4 H.263标准编解码流程 |
4.2.5 H.263压缩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播树构造与视频数据传输 |
5.1 传输层协议的应用 |
5.1.1 TCP协议与UDP协议简介 |
5.1.2 协议选用策略 |
5.2 组播树构造算法的实现 |
5.2.1 网速的测量 |
5.2.2 主机容量测量 |
5.3 基于Socket的视频传输 |
5.3.1 Windows Sockets API |
5.3.2 Socket的工作流程 |
5.4 实时视频传输关键技术 |
5.5 实时视频传输关键技术 |
5.5.1 完成端口模型 |
5.5.2 三线程模型 |
5.6 系统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MIMO实时平台的音视频传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MIMO-OFDM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1.1 OFDM技术 |
§1.1.2 MIMO技术 |
§1.2 多媒体通信的发展与应用 |
§1.2.1 教育领域 |
§1.2.2 商业 |
§1.2.3 医疗 |
§1.2.4 娱乐活动领域 |
§1.2.5 多媒体通信 |
§1.3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多媒体传输所依托的MIMO-OFDM通信系统 |
§2.1 OFDM原理介绍 |
§2.2 MIMO的原理介绍 |
§2.3 MIMO-OFDM系统模型 |
第三章 MIMO-OFDM系统的软硬件架构及其同多媒体数据间的数据传输设计 |
§3.1 PC机中软件部分的模块组成 |
§3.1.1 发送端PC机的功能 |
§3.1.2 接收端PC机的功能 |
§3.2 Sundance开发板的硬件模块组成及特点 |
§3.2.1 SMT395的特点 |
§3.2.2 SMT350模块的特点 |
§3.2.3 SMT368模块的特点 |
§3.3 射频模块硬件结构 |
§3.4 3L Diamond系统介绍 |
§3.5 PC机同硬件设备通信的设计 |
第四章 音视频捕捉及回放 |
§4.1 Video For Windows技术简介 |
§4.2 用AVICap实现音视频捕获功能 |
§4.2.1 视频采集的初始化 |
§4.2.2 建立视频捕捉窗口 |
§4.2.3 捕获窗口与视频捕获驱动连接 |
§4.2.4 视频捕获的设置 |
§4.2.5 回调函数的使用 |
§4.2.6 视频的捕获 |
§4.2.7 捕获结束 |
§4.2.8 在视频捕捉过程中需要的一些对话框 |
§4.2.9 视频发送端客户端 |
§4.3 音视频的回放 |
§4.3.1 视频的回放 |
§4.3.2 音频的回放 |
第五章 音视频压缩及解压缩技术 |
§5.1 CODEC简介 |
§5.2 平台中视频压缩解压缩的设计 |
§5.2.1 使用VCM压缩视频数据 |
§5.2.2 使用VCM解压视频数据 |
§5.3 平台中音频压缩解压缩的设计 |
§5.3.1 使用ACM压缩音频数据流 |
§5.3.2 使用ACM解压缩音频数据流 |
§5.4 音视频通过平台传输的具体实施方案 |
第六章 平台中自适应反馈所需的网络传输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 |
§6.1 网络传输技术 |
§6.1.1 TCP传输控制协议 |
§6.1.2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
§6.1.3 平台中采用的协议 |
§6.1.4 编程实现 |
§6.2 多线程技术介绍 |
§6.3 队列的介绍和实现方法 |
§6.3.1 队列的概念及分类 |
§6.3.2 队列的特点 |
§6.3.3 队列的基本运算 |
§6.3.4 顺序队列的假溢出现象 |
§6.3.5 循环队列的实现算法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视频捕获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视频捕获相关技术概述 |
2.1 视频信号的类型与视频制式 |
2.1.1 视频信号的类型及特点 |
2.1.2 NTSC,PAL,SECAM |
2.2 视频捕获的硬件设备 |
2.2.1 采样和量化 |
2.2.2 视频采集卡的工作过程 |
2.2.3 数字摄像头的工作过程 |
2.3 PC 总线的几个主要类型 |
2.4 视频压缩技术 |
2.4.1 视频压缩的基本思想 |
2.4.2 数据压缩标准 |
第三章 VIDEO FOR WINDOWS 技术及相关功能实现 |
3.1 VFW 技术背景 |
3.1.1 开发 VFW 的软硬件配置 |
3.2 VFW 体系结构 |
3.3 VFW 视频捕获模块AVICAP |
3.3.1 AVICAP窗口类常用的数据结构 |
3.3.2 AVICAP窗口类的几种函数类型 |
3.4 实时 VFW 技术实现视频捕获的工作流程 |
3.4.1 显示视频的两种模式 |
3.4.2 视频传输的两种模式 |
3.4.3 利用VFW 技术实现视频捕获的工作流程 |
3.5 VFW 技术的优缺点 |
第四章 DIRECT SHOW 技术及相关功能实现 |
4.1 DIRECTSHOW 的技术背景 |
4.2 COM 编程基础 |
4.3 DIRECTSHOW 的系统结构 |
4.3.1 DIRECTSHOW系统 |
4.3.2 过滤器、过滤器图和过滤器图管理器 |
4.3.3 DIRECTSHOW中重要的 COM 接口 |
4.4 WDM 与DIRECTSHOW 视频捕获结构的分析 |
4.4.1 WDM(WINDOWS DRIVER MODEL)与 VFW(VIDEO FOR WINDOWS) |
4.4.2 WDM 与 DIRECTSHOW 的协作 |
4.5 FI1ETR 连接实现机制 |
4.5.1 FILTER 之间 PIN的连接过程分析 |
4.5.2 智能连接(INTELLIGENT CONNECT) |
4.5.3 FILTER 的数据传送 |
第五章 视频捕获工具的设计方案与实现 |
5.1 视频捕获工具的设计目标 |
5.2 方案的模块层次划分 |
5.3 用户界面层的设计 |
5.4 FILTER GRAPH 管理层的设计 |
5.4.1 系统设备的枚举 |
5.4.2 视频的预览与捕获 |
5.4.3 图片的抓取 |
5.4.4 视频的压缩方案 |
5.5 FILTER 的设计 |
5.6 DIRECTSHOW 在网络中的视频点播的应用 |
5.6.1 视频点播的功能介绍 |
5.6.2 视频点播的实现原理 |
第六章 结论 |
6.1 论文完成情况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VFW的视频捕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VFW |
1.1 VFW简介 |
1.2 AVICap编程简介 |
2 用VC++实现视频捕获 |
2.1 视频流显示 |
2.1.1 捕获窗的建立 |
2.1.2 登记回调函数 |
2.1.3 捕获窗口参数的设置 |
2.1.4 连接到一个捕获驱动器 |
2.1.5 设置视频流的显示模式 |
2.2 几种捕获方法的实现 |
1)单帧捕获 |
2)序列帧捕获 |
3)实时单帧捕获 |
3 结束语 |
四、用AVICap实现视频捕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FW的CCD图像捕捉技术研究[J]. 左宁,高慧莹.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19(06)
- [2]行车记录仪测距技术的研究[D]. 杜昌美. 重庆理工大学, 2017(06)
- [3]森林灭火航弹及其观瞄投放控制系统研究[D]. 周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3)
- [4]基于VC++6.0的视频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设计[D]. 叶艳艳. 武汉轻工大学, 2013(04)
- [5]一种接口兼容的非接触式呼吸信号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 宋奎,齐家俊,林涛,张逸.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1(03)
- [6]电致动人工肌肉的制备及其测控技术研究[D]. 汪良. 南昌航空大学, 2011(01)
- [7]基于应用层组播的视频传输系统研究与实现[D]. 江洪. 中南大学, 2010(02)
- [8]基于MIMO实时平台的音视频传输设计[D]. 贾会超. 山东大学, 2010(08)
- [9]视频捕获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陈米丰.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10]基于VFW的视频捕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 马连峰,汤赛楠.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31)
标签:实时系统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电脑论文; 组播论文; directshow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