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回收需要积极的监管政策

城市污水回收需要积极的监管政策

一、城市污水资源化呼唤积极调控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孟详东[1](2021)在《基于低温热转化的污泥中磷的迁移转化及回用研究》文中认为污水污泥是城镇污水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废弃物,水分和有机物含量高,极易变质腐败。污泥内富集大量微生物、病原体、药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如不妥善处理会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给生态环境和生命健康带来极大风险。同时,污泥中富含高热值有机物和营养元素,具有能源和资源化利用潜力。特别是污泥中富集了污水中50%以上的磷元素,是巨大的磷资源库。因此,在污泥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置的基础上,实现磷的资源化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热处置方法因其能大幅缩减污泥体积、消灭病原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和回收利用能量等优势成为污泥处置研究热点。同时,污泥热处置会提高产物中磷含量。然而,目前缺少适用于磷资源回收利用的污泥热处置方法,对污泥热处置过程磷形态转化、产物中磷资源回收利用或改性的研究不足。对此,本文以实现污泥中能源和磷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为目标,设计利用污泥自身热值、降低飞灰产量的低温燃烧系统,对污泥低温燃烧特性、各相产物组分分布特点、热处置方式和条件对磷迁移影响、低温热处置过程中磷转化路径以及热产物中磷释放回收方法和机理等内容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生物质耦合污泥低温燃烧改性研究,对混烧特性、产物和混烧过程中磷迁移转化规律进行全面研究,为污泥的清洁高效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理论基础和参考方案。本文首先利用流化床焚烧、热解和低温燃烧三种方法,研究热处置方式、温度和气氛对固相产物磷富集率、含量和有效性的影响。热处置可提高热产物磷含量至85 mg/g以上。高温焚烧不利于磷的富集和有效性的提高,焚烧温度高于800℃时,磷富集率低于75%。提高氧气浓度增加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纯氧低温灰中生物有效磷含量48.7 mg/g。低温燃烧和热解可以降低污泥中重金属的浸出毒性。污泥中重金属随氧化程度加深从易浸出形态向稳定形态转化,低温氧化方式是适用于污泥中磷回收利用的热处置方式。开展了污泥低温燃烧特性和气相、液相产物的研究。利用污泥低温燃烧设备研究空气流速和污泥粒径及含水率对燃烧峰值温度、锋传播速度和气、液相产物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空气流速小于10.4 mm/s时,燃烧锋面蔓延速度随空气流速增加,超过这一范围时对流换热增强,减缓了燃烧锋面蔓延速度;空气流速增加降低了液相产物的产率。增加含水率会降低峰值温度和燃烧锋面蔓延速度,含水率超过11%的污泥无法维持低温燃烧;含水率的提高不利于污泥的完全燃烧,提高了液相产物产率。增加污泥粒径降低了低温燃烧的峰值温度;燃烧锋面蔓延速度随粒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粒径大于1.0 cm时,燃烧锋面蔓延速度受比表面积影响,氧化反应速率主导对蔓延速度的影响,小于1.0 cm时,燃烧锋面蔓延速度主要受堆积密度影响,堆积密度的增大减缓了污泥质量损失速度,增大粒径会提高焦油产率,对焦油中各组分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影响较小。研究了磷在污泥低温热转化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机理。污泥中无机磷占总磷的含量超过80%,热解促进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使正磷酸单酯和焦磷酸盐转化为正磷酸盐;提高热解温度有助于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向磷灰石无机磷(AP)转化,AP相对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污泥中的有机磷和多聚磷酸盐在低温燃烧过程中分别转化为无机磷和正磷酸盐,使蓝铁矿(Vivianite)和水铁矿磷酸盐络合物(P-Ferrihy)转化为Fe PO4和钙-磷化合物,促进产物中钙-磷化合物的形成。污泥低温燃烧灰中总磷和无机磷含量随氧气浓度升高而增加,促进了NAIP向AP的转化,有助于促进燃烧灰中Ca HPO4和P-Alumina分别向HAP和Al PO4转化,氧化程度加深使Fe PO4向铝-磷或钙-磷化合物转化,提高了污泥灰中磷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对污泥低温燃烧灰中磷的释放和回收进行了研究。利用“酸提取-树脂净化-磷酸铵镁结晶”方法将低温燃烧灰中磷以高纯度鸟粪石(Mg NH4PO4)形式回收。使用盐酸提取低温灰中的磷,酸浓度不低于0.4 mol/L时,液固比对磷浸出效率影响小;液固比不高于20 ml/g时,酸浓度对金属元素浸出效率影响小;优化的酸提取条件为0.8 mol/L的盐酸溶液,20ml/g液固比,磷的提取效率为97.2%,提取液中金属杂质含量低。参数方程Thomas模型对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提取液中Fe3+过程的描述性好,综合模拟和实验结果确定净化富磷提取液的最佳参数条件。以高纯度鸟粪石晶体从净化液中提取磷的最佳条件为溶液中氮、磷和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1.2:1,溶液p H值为10.0。本研究提高磷回收效率至84%,含磷终产物鸟粪石晶体中重金属含量低于农用磷肥限制标准。最后,对玉米芯、稻壳和大豆秸秆与污泥低温混烧过程磷迁移特性和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掺混增加了污泥基燃料中挥发分含量和热值,减少了灰分含量,提高了燃烧速率。混烧后铁-磷化合物和Na OH可溶性磷含量减少,钙-磷化合物和HCl可溶性磷含量增加。污泥中的磷酸单酯和焦磷酸盐与生物质中的有机植酸在低温燃烧过程中分解,释放出的正磷酸根与金属阳离子反应生成Fe PO4、Al PO4、Ca3(PO4)2和Mg3(PO4)2等金属磷酸盐。燃料中钙取代铁-磷化合物和铝-磷化合物中铁和铝生成Ca2P2O7,Ca(PO3)2,Ca HPO4和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生物质为该转化提供钙源和镁源,促进铁/铝-磷化合物向钙/镁-磷化合物转化。钙源的增加促进缺钙型羟基磷灰石向羟基磷灰石转化。钙或镁含量高的生物质有助于提高产物中磷的生物有效性,生物质中钙含量越高效果越明显。

杨媛[2](2021)在《两级动态膜反应器污水浓缩和厌氧发酵产能工艺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污水的排放与处理量持续增加。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在成功实现水污染控制的同时,也面临着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污泥产量大等诸多问题,因此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污水处理日益重要。将厌氧发酵与膜分离技术耦合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可有效截留生长速率缓慢的厌氧微生物,实现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停留时间(SRT)的分别调控,降低污泥产量及曝气引起的能量消耗,同时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富含甲烷的生物气,实现能源回收与利用,因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技术逐渐得到研究与应用。然而,AnMBR技术仍然需要克服两方面的难点问题:一是分离膜本身的高成本、高能耗和膜污染问题;二是对于低有机物浓度的城市污水直接厌氧发酵产能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基于动态膜分离技术低成本、低能耗的特点,提出采用廉价粗孔微网作为支撑材料制备动态膜组件,构建两级动态膜高效污水处理和能源回收工艺,即通过第一级动态膜过滤反应器(DMF)直接过滤污水完成有机物的富集浓缩,耦合第二级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DMBR)完成浓缩液发酵实现能源回收。结合批式和连续实验,研究了两级动态膜系统(DMF-AnDMBR)的处理特性和稳定运行问题,分析了污水及其浓缩液中污染物的赋存状态,评价了系统的有机物和能量的收支平衡关系,为该工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解析了城市污水的颗粒物尺度和有机物组分分布,构建了 DMF装置并开展污水浓缩实验研究。典型城市污水的COD浓度约为440 mg/L,SS浓度约为170mg/L,有机物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类和多糖类。DMF工艺可有效富集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单周期运行(24h)后,可获得COD浓度超过2000mg/L的污水浓缩液,其中沉淀态SS和悬浮态SS占比分别为63%和34%,有机物中蛋白质和脂类占比分别为40%和4%,污水浓缩液的产甲烷潜能达到262.52±11.86 mL CH4/g COD,为回收生物能源提供了有利条件。(2)基于自生动态膜(SF)和预涂动态膜(PC)两种成膜方式,构建了两组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SF-AnDMBR和PC-AnDMBR),开展动态膜形成过程及污水处理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式下均能形成稳定的动态膜,跨膜压差(TMP)增长缓慢,但是PC-AnDMBR的出水浊度更为稳定(27.1±9.44NTU),COD去除率更高(83%)。对比分析微生物降解和动态膜截留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发现两组反应器的差别不大,生微物降解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率均大于65%,而预涂动态膜对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截留效果优于自生动态膜。(3)确定了 AnDMBR工艺预涂形成DM的最优操作条件。通过批式实验,考察了抽吸通量和抽吸时间对预涂动态膜形成过程、DM的性质以及过滤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快速形成稳定DM的操作条件为高通量(380 L/m2·h)下的短时间(15 s)抽吸,在该条件下,可以快速形成稳定的DM并获得良好的出水水质,以此作为后续实验的DM预涂最佳操作条件。(4)研究了运行温度(25℃与37℃)与反应器构型(完全混合式(CSTR)和上向流)对AnDMBR处理污水浓缩液功效的影响。不同温度与反应器构型条件下,均可实现缓慢的TMP增长,完成COD和浊度的高效去除(>96%)。相较于25℃,中温(37℃)条件下厌氧微生物活性更高,提升了污水浓缩液的甲烷化效率。在中温条件下,CSTR-AnDMBR通过水力剪切加强了混合与传质作用,强化了水解酸化作用,达到较高的甲烷转化率(0.16LCH4/g COD),提高了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优势微生物,尤其是参与有机物水解酸化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具有更高的相对丰度,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甲烷丝菌(Methanothrix)也具有较高相对丰度。(5)基于处理水质、有机物和能源收支平衡解析,全面评价了 DMF-AnDMBR的工艺性能。第一级DMF工艺实现污水中有机物的富集浓缩,第二级AnDMBR完成厌氧消化产能。两级反应器的出水均呈有机物浓度低、氮磷浓度高的特点,且SS浓度低,满足农业灌溉回用水的要求。在整个系统中,由于对溶解性有机物的截留效果差,随出水损失的COD占据33%左右,虽然污水中可转化为甲烷的COD占比不高(24%),但是通过污水处理和浓缩液厌氧发酵,可产生的能量折算为电能可达到1.29 kWh/m3,高于系统自身的能耗,实现可观的能量盈余。

江浩麟[3](2020)在《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南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区域内城市水环境经过多年治理得到较大改善,但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亟需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展开研究,明确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并制定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这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总结西南地区城市概况,掌握了西南地区城市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水文水资源、基础设施等基础数据。并选取了区域内的15个城市共计45处断面进行取样检测,选取BOD、TN、NH4+-N、TP四项指标对水体水质进行评价,解析污染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城市有接近半数的水体水质较差,接近六成的水体水质没有达到目标水质类别。区域内面源污染严重,主要超标指标为氮、磷。基于西南地区城市的水质目标要求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污染负荷削减分配,制定西南城市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别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污染物削减目标。综合考虑技术在西南地区城市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提升和城市节水四个方面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提出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充分考虑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分属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结合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设置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未来重点技术方向和阶段性治理目标,实施分期治理。最终形成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指导未来十五年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城市水体开展治理与修复等工作。

李卓洁[4](2020)在《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品质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住区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同时,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所面临资源环境质量、城市区域发展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等系列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论文基于对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关系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为两个系统构建耦合模型和指标体系,具体评价我国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的关联度、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发展程度。利用我国2011-201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定量揭示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相互制约的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变革系统与工业化建设路径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在0.450-0.763之间,表现为较强相关和中度相关。其中生态变革系统中SO2排放量、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占监控城市比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12项指标对工业化建设路径影响比较大;工业化建设路径系统中建筑业生产总值、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规模、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房屋新开工建筑面积比率等10项指标对住区生态变革影响较大。通过分析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胁迫和制约的影响因素,是作为下一步协调二者关系和提出解决对策的重要参考。(2)2011-2018年城市住区生态变革综合指数以及工业化建设路径综合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2016年之后更趋明显;在政府强力推动下,我国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最初的严重失调(0.2623)发展到后来的优良协调发展(0.8863),产生了显着的综合效益,而且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越高,彼此促进的效用就愈显着,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3)之后运用SPSS 23.0对生态变革系统、工业化建设路径系统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与各指标之间做了 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各指标因素对协调度的相关性强度大小,发现除个别指标呈弱相关和不相关之外,大部分指标都显示出极强相关性。(4)论文基于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发展过程表现出的整体特征,构建城市住区生态发展的工业化建设SWOT-AHP分析模型,提出城市住区的工业化建设的整体发展策略,以促进城市住区的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

彭媛媛[5](2020)在《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问题有:城市地表水体污染较严重,大部分水质仍然在Ⅳ类及劣于Ⅳ类;污水排放量大,201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77.4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2.9亿t、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88.1亿t,生活污水成为主要污染源;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得降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水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距离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亟需制定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技术路线图,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选取东南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南地区地表水质在Ⅳ类及劣于Ⅳ类的占比较大,东南地区水质整体较差。对东南地区河流、湖泊水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区域城市水体的水质状况这几年正在逐渐转好;丰水期水质明显好于其他时期;夏季水质明显好于冬季。从空间上看,经过城市后水质普遍变差;上游水质较下游水质好;支流水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较大。对典型城市污染源进行估算分析,区域主要污染成因是城市生活源、管网问题造成的生活污水直排、降雨径流污染以及支流的影响。区域城市水体主要污染因子是COD和氨氮。基于水环境特征和污染成因分析的结果,构建了适合本地区的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包括编制目标的确定、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负荷分配计算和指导方案。其中东南地区河流水环境容量多采用河流一维模型;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时,COD和氨氮多采用零维模型,TN和TP多采用营养盐允许负荷模型;污染负荷分配推荐使用等比例分配法;分别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和节水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方案方法介绍、案例介绍和技术推荐。分析东南地区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确立时间轴和分阶段目标,确定每个阶段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最后确定技术发展重点形成东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左文刚[6](2020)在《生活污泥对新垦滩涂盐碱地快速有机培肥的效应与机制》文中认为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东部沿海滩涂盐碱地可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而新垦滩涂盐碱地特殊的土壤性质尤其是土壤高盐分和低肥力使得其必须经过熟化改良方可用于农业生产。在新垦滩涂盐碱地改良过程中,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为主导的土壤培肥是滩涂土壤快速改良的关键环节。来源丰富的生活污泥因富含有机质及氮磷等养分,能否作为低成本外源有机物进行盐碱地的高效培肥改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营养、能量物质的再循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命题。为研究生活污泥施用对不同利用方式(稻田和旱作)新垦滩涂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在以稻田为主的江苏盐城射阳滩涂盐碱地试验点和以旱作为主的江苏南通如东方凌滩涂盐碱地试验点开展多年大田定位试验,分别以水稻、甜高粱和大麦作为供试作物,研究一次性生活污泥施用对滩涂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降盐、培肥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重金属环境效应。同时通过室内水稻盆栽试验,研究在非淋洗降盐条件下滩涂盐碱地土壤施用生活污泥对水稻根系的影响。为探索生活污泥改良滩涂土壤过程中重金属的减量化和稳定化,降低生活污泥直接施用带来的重金属环境风险,在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滩涂盐碱地试验点,以玉米和大麦作为供试作物,研究生活污泥经蚯蚓吞食消解后的产物污泥蚓粪施用对旱作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尤其是改良过程中的重金属环境效应。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在滩涂盐碱地以稻田和旱作利用方式下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一次性施用均显着降低土壤盐分,且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量越大,土壤盐分含量降幅越大。其中3年试验期间盐碱地稻田污泥用量处理(180 t ha-1)土壤盐分由5.25‰降至2.38‰,旱作模式下污泥用量处理(250 t ha-1)土壤盐分由8.35‰降至2.31‰,旱作盐碱地污泥蚓粪用量处理(250 t ha-1)土壤盐分由4.04‰降至1.96‰。随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量的增加,单位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所带来的土壤盐分降幅均逐渐降低。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一次性施用后,3年试验期间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盐分含量年度间均逐渐降低,且施用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各处理年均降幅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施用均降低了盐碱地土壤pH,且土壤pH年度间整体呈降低趋势。(2)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生活污泥一次性施用均促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3年试验期间污泥各处理土壤团聚体含量年度间逐渐增加,且年度间增幅要显着高于未施用污泥的对照处理。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施用均显着降低滩涂盐碱地土壤容重,且土壤容重年度间呈降低趋势。(3)生活污泥的一次性施用显着提高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盐碱地稻田对照土壤有机碳含量相比,3年试验期间污泥用量处理(180 tha-1)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达308.8%、248.4%和247.8%;旱作盐碱地3年试验期间生活污泥的施用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由2.22 g kg-1提高至20.77 g kg-1。污泥蚓粪的施用同样显着提高旱作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旱作盐碱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要高于盐碱地稻田土壤。随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施用均显着提高盐碱地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其中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与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4)生活污泥的施用显着提高盐碱地稻田连续3季水稻产量,并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根系活力。3年试验期间施用生活污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增幅分别达125.2%、124.7%和127.9%。根据水稻产量和生活污泥用量拟合方程,在0-210t ha-1的生活污泥施用量范围内,生活污泥的施用均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但随污泥用量的增加,单位污泥施用量所带来的水稻增产量逐渐降低。生活污泥一次性施用后水稻产量年度间呈逐渐增加趋势。3年试验期间120 t ha-1的污泥施用量所获经济效益最高。非淋洗降盐条件下,生活污泥的施用促进了盆栽水稻根系的生长,提高水稻根系生物量,增强水稻植株伤流液强度,提高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并同时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且污泥施用量越高,水稻根系活力越强。(5)在旱作盐碱地上,生活污泥的施用显着提高甜高粱单株茎、叶干物重和生物量。根据甜高粱生物量和生活污泥施用量的拟合方程,在0~450 t ha-1污泥施用量范围内,每施用100吨生活污泥平均可获得约2.02吨的甜高粱干物质。随污泥用量的增加,可获取的甜高粱总热能不断增加,3年试验期间最高可达115.0 GJ ha-1。生活污泥的施用显着提高旱作盐碱地大麦生物量和产量,且污泥用量越高,大麦生物量和产量越高。(6)在旱作滩涂盐碱地上,污泥蚓粪的施用促进玉米和大麦生长,且玉米和大麦生物量以及产量随污泥蚓粪施用量的增加显着提高,但单位污泥蚓粪施用所带来的作物增产量逐渐降低。污泥蚓粪的一次性施用对玉米和大麦产量增加具有持续效应。玉米和大麦产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其中污泥蚓粪处理玉米产量年度增幅可达11.8%,大麦产量年度增幅达31.8%。(7)生活污泥的一次性施用提高了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但其含量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限值。3年试验期间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土壤全量重金属含量年度间呈降低趋势,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年度间呈增加趋势。综合评估生活污泥施用对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的重金属风险发现,在盐碱地稻田生活污泥施用重金属淋洗风险高,但作物重金属吸收累积风险低,而在旱作盐碱地生活污泥施用重金属淋洗风险低,但作物重金属吸收累积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污泥的施用提高了水稻和大麦植株对重金属的吸收。水稻和大麦各器官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整体上是:根>茎>叶>籽粒。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和大麦根、茎、叶中Cd、Cr、Cu、Ni、Pb、Zn含量均逐渐增加,水稻籽粒中Cd、Ni、Zn含量随污泥用量的增加不断增加,水稻籽粒中Cr、Cu、Pb含量无明显变化,大麦籽粒中Cd、Cu、Ni、Pb、Zn含量同样随污泥用量的增加不断增加,大麦籽粒中Cr含量无明显变化。3年试验期间,一次性施用污泥各处理水稻和大麦根、茎、叶、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年度间整体均呈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水稻籽粒和大麦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相关标准重金属限值。(8)污泥蚓粪的一次性施用同样提高旱作盐碱地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在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等碳量投入下,污泥蚓粪施用后更易使重金属在0-20 cm 土层累积,生活污泥施用后重金属有向深层土壤下渗趋势。污泥蚓粪的施用提高了玉米植株和大麦植株体内重金属含量。玉米和大麦各器官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整体上是:根>茎>叶>籽粒。随污泥蚓粪施用量的增加,玉米和大麦根、茎、叶中Cd、Cr、Cu、Ni、Pb、Zn含量均逐渐增加,玉米籽粒中Cd、Cr、Pb含量逐渐增加,Cu、Ni、Zn含量无明显变化,大麦籽粒中Cd、Cr、Ni、Zn含量逐渐增加,Cu、Pb无明显变化。3年试验期间,污泥蚓粪各处理玉米和大麦根、茎、叶、籽粒中重金属含量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在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等碳量投入下,旱作盐碱地上生活污泥的施用更易导致重金属在玉米植株体内的累积,可见,将生活污泥经蚯蚓吞食消解制成污泥蚓粪用于滩涂盐碱地改良,重金属会以更稳定的形态存在于土壤中,并有效降低重金属在植株中的累积风险。

朱燕荣[7](2020)在《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淡水资源正面临的两大问题,乌鲁木齐市也不例外。再生水作城市的第二水源,是解决乌鲁木齐市水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缓解用水压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有关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处理效果和利用情况尚不清楚,因此调查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处理效果及利用现状,对再生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乌鲁木齐市再生水设施的增建及再生水的推广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乌鲁木齐市河东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七道湾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调查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工艺处理效果及利用现状,对再生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乌鲁木齐市现有为9.733亿m3的地表水资源量,6.8218亿m3/a(年,a)的地下水资源1.3037亿m3/a的地下水天然补给,总计12.774亿m3/a的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 m3,是全疆人均占有量的1/10,属资源性缺水区域;乌鲁木齐市全市已建成的二级出水的污水厂有9座,总规模为148.5万m3/d,均可作为再生水水源使用。(2)河东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和七道湾污水处理厂进水均为生活污水,出水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即CODcr≤50 mg/L、BOD5≤10 mg/L、TP≤0.5 mg/L、TN≤15 mg/L和NH3-N≤10 mg/L,污水处理效果良好;各污水处理厂的单位处理成本和单位经营成本差别较小,平均单位处理成本为1.62元/m3,平均单位经营成本1.06元/m3;各污水处理厂运行产生的影响较小,其臭味均在污水处理设施下风向100 m范围内明显,在300 m以外,则闻不到,噪声值均达到国家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标准值。(3)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利用的主要领域为园林绿化、工业生产、农田灌溉,但利用率不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应重视再生水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方面的应用;再生水回用不仅能改善城市生态绿化环境,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可靠保证,带动工业、农业等行业的发展,而且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影响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利用的因素主要为管理机制、水价调节机制和相关政策不完善、公众利用再生水意识不强,应通过优化水资源结构、完善管理机制和调价机制、完善推广政策并加强舆论宣传来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结论]:乌鲁木齐市污水处理效果良好,且再生水回用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价值,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发展战略。乌鲁木齐市应积极建设污水回用设施,深度利用推广再生水,这对其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王玮婕[8](2020)在《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评估和优化配置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再生水作为目前世界上相对可靠的替代水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并维持城市生态稳定。然而在我国西北内陆区,再生水的推广利用还存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规划建设滞后等障碍。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构建了西北内陆区再生水供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再生水输送分配的多阶段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对西北内陆区典型城市进行了系统化的潜力评估和利用模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内陆区的再生水利用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未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并维持城市生态稳定。本文的研究为地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规划实施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西北内陆区自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构建再生水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西北五省以及江苏省和北京市的再生水利用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再生水利用水平显着高于西北地区;在地理条件和区位经济制约下,同处西北内陆区的甘肃片区、新疆片区和青海片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片区表现最差。(2)构建基于西北内陆区城市再生水供需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以再生水供需平衡指数(RWB)和利用效率指数(RWUE)作为潜力评估指标。选取新疆乌鲁木齐、甘肃武威和青海西宁作为研究区典型城市进行再生水供需模拟预测,然后在10%-20%的范围内改变系统参数,观察预测结果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三个典型城市在参数调整后的RWB和RWUE都更加接近理想值,说明针对性的政策可以加快开发西北内陆区各类城市的再生水利用潜力。(3)结合西北内陆区再生水水质和再生水用户需求,构建了以再生水的生态回用为核心的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以输水成本最小和水费收益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城市再生水配置的多阶段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然后将新疆乌鲁木齐作为优化案例进行计算,得到全局最优解。结果表明,再生水在保证城市河湖景观维持自身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可替代城市37%的自来水供给。

晏雯雯[9](2020)在《人工快速渗滤技术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生活污水经过有限处理后进行农田灌溉,能有效缓解水资源不足,且促进农业增产并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外污水农灌普及率和国内污水灌溉面积逐年增加,但是污水“拿来就灌”存在一定的问题,科学的农灌有必要提上日程。针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缺乏建设、运行和维护污水处理设施的资金及管理运营经验等特点,不宜选择城市污水回用技术,宜谨慎选择适合于农村生活污水特点、耗资不大、对建设及后期运营维护要求不太高的土地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本研究采用三组人工快速渗滤柱(缩写CRI,简称低柱、高柱、通风柱)进行对比,通过合理设计CRI装置构造,将以往“强化脱氮除磷”改为“保氮保磷”,利用CRI工艺自身氮磷去除效果差的特点,通过调控运行参数,实现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氮磷元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为筛选合适的“保氮保磷”的CRI系统填料,研究了黏土陶粒、页岩陶粒、本地细砂和本地粗砂的吸附和解吸特性以及理化性能。结果表明,黏土陶粒和粗砂对氮磷吸附效果差且解吸率高,且孔隙率及渗透系数较大,不易堵塞,故选择黏土陶粒和粗砂作为CRI填料。(2)采用“连续进水快速挂膜法”对CRI系统进行挂膜启动,结果表明,低柱和高柱在第33 d启动成功,通风柱在第27d启动成功,填料厚度对CRI系统完成启动的快慢影响不明显,而机械通风缩短了CRI的启动时间,启动成功后,三组CRI对COD的去除率均稳定在60%以上。(3)采用三组CRI(低柱、高柱、通风柱)进行对比,研究了出水用于农灌的CRI系统在不同湿干比(连续进水、3:1、1:1、1:3)下,填料厚度和机械通风对其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湿干比条件下,低柱和高柱在湿干比为1:1时对COD和SS的去除率最高,通风柱在连续进水时对COD和SS的去除率最高,在这4种湿干比下,三组CRI对TN的保留效果均较好,平均去除率在9.43%25.8%,但对TP的保留效果相对较差,平均去除率在60.78%82.79%。(4)采用三组CRI(低柱、高柱、通风柱)进行对比,研究了出水用于农灌的CRI系统在不同水力负荷下(1 m3/(m2·d)、1.25 m3/(m2·d)、1.5 m3/(m2·d)),填料厚度和机械通风对其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水力负荷下,三组CRI均在水力负荷1m3/(m2·d)对COD和SS去除最佳,在这3种水力负荷下,三组CRI对TN的保留效果均较好,平均去除率在11.43%18.89%,但对TP的保留效果相对较差,平均去除率在38.37%67.86%。(5)采用三组CRI(低柱、高柱、通风柱)进行对比,研究了出水用于农灌的CRI系统在不同进水COD负荷下(70mg/L、100mg/L、225mg/L),填料厚度和机械通风对其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水COD浓度升高,三组CRI对COD和SS的去除稳中有升,低柱在较低进水COD浓度(70100mg/L之间)出水可灌溉生食蔬菜,在进水COD浓度225mg/L左右时出水仅能灌溉非生食蔬菜;高柱和通风柱在三种进水COD浓度下,出水均可灌溉生食蔬菜,在这3种进水COD浓度下,三组CRI对氮的保留效果均较好,对TN的平均去除率最大为33.44%,且在进水COD浓度较低时保留效果更好;对磷的保留效果相对较差,低柱对TP的平均去除率在50%左右,高柱和通风柱对TP的平均去除率在70%左右。(6)在最佳工况下,研究三组CRI对农灌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控制指标的去除效果及氮磷保留效果,并对稳定运行35d后的不同高度处填料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况下稳定运行35d,三组CRI出水pH值稳定,其出水BOD5、COD、SS、LAS、全盐量、氯化物以及5种重金属(六价铬、铅、镉、汞和总砷)均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生食蔬菜标准,DOM经三组CRI的生物降解作用后去除显着;三组CRI对磷的保留效果:低柱>高柱>通风柱,对TN的保留效果为高柱>低柱>通风柱;三组CRI进水粪大肠菌群数超出农灌标准110倍,处理后出水均远低于生食蔬菜标准;三组CRI稳定运行后,根据三组CRI填料表面SEM扫描电镜显示,从填料层上表面至下,CRI柱内生物膜依次变少,且下部填料表面生物膜稀疏多孔。

陈光照[10](2020)在《市政污泥制备建筑涂料及植物纤维调控涂料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污泥是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染性副产物,其产量约占污水处理量的0.3-0.5%,具有产量大、含水率高、处理困难等特点,污泥的传统处理方法如焚烧、填埋等都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二次污染等问题。为此,如何对其合理处置以降低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性并实现对其资源化利用,一直以来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政府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要求日益严格,随之对各类废水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处理或处置也愈加重视。本论文针对市政污泥的利用问题,提出了将其作为填料物质应用于建筑涂料的制备过程,并通过对污泥填料的制备、污泥基涂料的制备以及植物纤维调控污泥基涂料性能等问题的研究,旨在为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首先,研究了热预处理对污泥填料理化性能的影响。为改善市政污泥作为涂料中填料的适宜性,在150℃、250℃和350℃下对污泥进行了热预处理,分析了热处理前后污泥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污泥中有机元素如C、H、N、S等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O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污泥中部分金属元素如Ca、Fe、Na、Mg等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部分重金属元素如Pb、Cd、Cr等的含量呈较低水平。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污泥的挥发分和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固定碳、灰分含量和碘吸附值都呈上升趋势,在350℃时可得到较高灰分和固定碳含量的碳化产物,其灰分含量达到60.0%以上。将该碳化产物作为填料在目标涂料产品中利用时,该污泥填料的碘吸附值为563.50mg/g;与水泥及常规建材填料如滑石粉、轻质碳酸钙相比较,污泥填料具有容重较小的特点。其次,研究了市政污泥制备建筑外墙涂料的基础配方。通过正交试验法结合单因素试验优化法得到污泥基涂料制备基础配方为:污泥填料28.4%(质量分数,下同),丙烯酸707乳液14.2%,羧甲基纤维素0.9%,流平剂0.1%,绢云母粉3.9%,乙二醇1.0%,消泡剂0.3%,众力防水剂3.1%石蜡乳液1.2%,水46.4%。对污泥基涂料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涂料的质量性能符合国家标准GB/T 9755-2014中对底漆的规定和要求。通过对涂料透水量、耐水性及涂膜外观形貌的分析发现,添加硅溶胶和灰钙粉制得的涂料性能较添加绢云母粉、众力防水剂和石蜡乳液时较差;对不同温度热处理下的污泥填料制得涂料质量性能的分析发现,350 ℃下的污泥填料制得的涂料其嗅阈值为1.20,亨特白度值为45,涂膜表面较为平整致密,无明显裂痕及孔隙出现。最后,研究了植物纤维调控污泥基涂料性能的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在纤维添加量相同时,随着磨浆转数增加,涂料性能如黏度、表面张力、透水量和触变指数呈下降趋势;磨浆转数相同时,随着纤维添加量的提高,涂料性能如黏度、表面张力、透水量和触变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对涂料的其他性能如耐水性、耐碱性等均无不良影响。在适宜磨浆转数(3000r)和纤维添加量(1.0%)时,涂料附着力为0级,表面硬度为4H,涂料的应用性能均可达到国家标准GB/T 9755-2014中对底漆的规定和要求。对添加纤维后的涂料涂膜的耐温情况的分析发现,在-10~40℃内,温度变化对涂膜硬度、附着力和外观性能的影响不明显。另外,污泥基涂料中有害物质如挥发性有机物和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GB 24408-2009的规定和要求。

二、城市污水资源化呼唤积极调控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污水资源化呼唤积极调控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低温热转化的污泥中磷的迁移转化及回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污泥的来源与分类
    1.3 城市污水污泥成分、危害及处置现状
        1.3.1 城市污水污泥的组成成分
        1.3.2 城市污水污泥的危害
        1.3.3 污泥处置方式及现状
    1.4 磷资源概况
    1.5 污水污泥中磷资源概述
    1.6 污泥热处置过程中磷迁移转化的研究概况
        1.6.1 污泥焚烧过程中磷的迁移转化
        1.6.2 污泥热解过程中磷的迁移转化
        1.6.3 污泥水热炭化过程中磷的迁移转化
    1.7 污泥中磷资源回收研究概况
        1.7.1 湿化学回收法
        1.7.2 热化学回用法
        1.7.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8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表征方法
    2.1 污泥低温燃烧实验装置
    2.2 样品特性表征方法
        2.2.1 SMT磷形态分级测定方法
        2.2.2 液相~(31)P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2.2.3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分析
        2.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2.5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2.2.6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
        2.2.7 BCR重金属分级测试及浸出实验方法
第三章 污水污泥焚烧、热解和低温燃烧产物中磷含量及有效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置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污泥的理化性质
        3.3.2 污泥热处置方式对固相产物中总磷含量及富集率的影响
        3.3.3 污泥热处置方式对固相产物中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低温燃烧特性及气/液相产物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工况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污泥低温燃烧特性分析
        4.3.2 污泥低温燃烧产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在污泥低温热转化过程中的迁移转化研究
    5.1 简介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污泥热解过程中磷的迁移转化
        5.3.2 低温燃烧过程中氧气浓度对污泥中磷形态影响
        5.3.3 污泥低温燃烧过程磷形态转化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泥低温燃烧灰中磷的释放及回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及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置与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酸对污泥低温燃烧灰中磷及重金属释放影响
        6.3.2 单独存在体系下CER对 Fe~(3+)和PO_4~(3-)的吸附
        6.3.3 共存体系下CER对 Fe~(3+)和PO_4~(3-)的吸附特性
        6.3.4 阳离子交换法对富磷提取液中金属离子和磷的去除效果
        6.3.5 以鸟粪石形式回收磷的效率及影响因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物质耦合污泥低温燃烧过程磷迁移转化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及方法
        7.2.1 实验材料分析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污泥及混合燃料理化特性
        7.3.2 生物质耦合污泥低温燃烧的特性及对磷富集效率的影响
        7.3.3 生物质耦合污泥低温燃烧过程中磷迁移转化机理
        7.3.4 生物质耦合污泥低温燃烧对产物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小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内容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两级动态膜反应器污水浓缩和厌氧发酵产能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污水处理研究进展
        1.1.1 城市污水产生和处理现状
        1.1.2 城市污水的能源回收潜力与方式
    1.2 城市污水有机物富集浓缩技术研究进展
        1.2.1 高负荷活性污泥(HRAS)工艺
        1.2.2 化学强化一级处理(CEPT)工艺
        1.2.3 膜分离技术
    1.3 城市污水的生物能源回收技术
        1.3.1 厌氧消化处理技术
        1.3.2 AnMBR技术
        1.3.3 AnDMBR技术
        1.3.4 AnDMBR和AnMBR工艺性能比较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动态膜组件及污水水质
        2.1.1 动态膜材料与膜组件
        2.1.2 污水来源及水质特点
    2.2 实验装置及实验设计
        2.2.1 污水分级实验
        2.2.2 DMF污水浓缩实验
        2.2.3 AnDMBR中DM形成实验
        2.2.4 AnDMBR厌氧发酵城市污水浓缩液实验
        2.2.5 分析指标
    2.3 污泥及泥饼分析
        2.3.1 污泥及泥饼层前期预处理
        2.3.2 BMP及SMA实验
        2.3.3 微生物群落分析
    2.4 分析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2.4.2 仪器分析方法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据差异性分析
        2.5.2 数据相关性分析
        2.5.3 产气数据模拟分析
3 动态膜过滤工艺(DMF)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3.1 DMF-AnDMBR系统的构建原理
    3.2 DMF的优化与污水浓缩效能
        3.2.1 城市污水分级特性
        3.2.2 DMF的工艺条件优化
        3.2.3 DMF的污水浓缩效能
    3.3 城市污水浓缩液的分级特性
        3.3.1 城市污水浓缩液的分级特性
        3.3.2 污水和污水浓缩液的差异分析
        3.3.3 污水浓缩液中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分析
        3.3.4 污水浓缩液的产甲烷潜力
    3.4 本章小结
4 AnDMBR中动态膜的形成方式与优化研究
    4.1 厌氧动态膜形成方式对比
        4.1.1 过滤性能分析
        4.1.2 常规污染物去除分析
        4.1.3 溶解性有机物(DOM)去除分析
    4.2 动态膜的性质分析
        4.2.1 动态膜的物化性质
        4.2.2 动态膜的形态分析
        4.2.3 动态膜的阻力分析
    4.3 预涂动态膜形成过程的优化
        4.3.1 不同预涂参数设置下动态膜运行特性
        4.3.2 最优预涂条件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AnDMBR处理污水浓缩液的工艺性能研究
    5.1 温度对AnDMBR工艺性能的影响
        5.1.1 过滤性能
        5.1.2 COD去除率与产甲烷分析
        5.1.3 DM膜组件的清洗
    5.2 反应器构型对AnDMBR工艺性能的影响
        5.2.1 过滤性能
        5.2.2 COD去除及产甲烷分析
        5.2.3 污泥及泥饼性质分析
    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1 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5.3.2 不同反应器构型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DMF-AnDMBR污水浓缩与产能系统评价
    6.1 DMF-AnDMBR的水质评价
    6.2 COD平衡及能量收支平衡分析
        6.2.1 COD平衡分析
        6.2.2 能量收支平衡计算分析
    6.3 DMF-AnDMBR的综合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3)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西南地区概况
        2.1.1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2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3 水资源和水文
        2.1.4 城市基础设施情况
    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西南地区城市污水排放量
        2.2.2 西南地区城市水功能分类
        2.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表征方法
        2.3.2 西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3.3 西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的构建
    3.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3.2 西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3 西南地区城市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研究
    3.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
        3.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4.3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4.4 西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第4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步骤
    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2.5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指标
附录B 西南地区城市水质类别评价结果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4)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态住区国内外发展研究
        1.2.2 建筑工业化国内外发展研究
        1.2.3 关于耦合关系应用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基础
    2.1 住区生态变革
        2.1.1 住区生态变革概念
        2.1.2 住区生态建设技术
    2.2 住区工业化建设
        2.2.1 住区工业化建设概念
        2.2.2 住区工业化建设技术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2.3.2 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2.4 耦合关系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模型
    3.1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互动关系研究
        3.1.1 生态变革对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3.1.2 工业化建设路径对住区生态变革的影响
    3.2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关系指标体系建立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2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指标体系构建
        3.2.3 城市住区工业化建设路径指标体系构建
    3.3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关系模型构建
        3.3.1 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灰色关联度
        3.3.2 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模型构建
        3.3.3 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指标权重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关系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概况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概况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1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的关联性分析
        4.2.2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指标权重
        4.2.3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4.2.4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协调分析
    4.3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机制
        4.3.1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协调相关性分析
        4.3.2 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协调发展对策
    5.1 城市住区生态发展的工业化建设协调原则和要求
        5.1.1 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原则
        5.1.2 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对工业化建设路径的要求
    5.2 城市住区生态发展的工业化建设策略
        5.2.1 城市住区生态发展的工业化建设SWOT-AHP策略模型
        5.2.2 城市住区生态发展的工业化建设具体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始数据和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东南地区概况
        2.1.1 位置及城市分类
        2.1.2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3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4 水资源和水文
        2.1.5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
    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东南地区水污染物排放量
        2.2.2 东南地区水环境水域功能分类
        2.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东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特征解析
        2.3.2 东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特征解析
    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3.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2.2 东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2.3 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3.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研究
        3.3.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3.3 东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3.4 东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4.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6)生活污泥对新垦滩涂盐碱地快速有机培肥的效应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沿海滩涂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1.2.1 滩涂土地资源概况
        1.2.2 滩涂土地开发利用概况
        1.2.3 滩涂盐碱地土壤改良的必要性
    1.3 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概况
        1.3.1 概况
        1.3.2 污泥的资源价值
        1.3.3 污泥处置方式
        1.3.4 污泥用于滩涂盐碱地改良的可行性
        1.3.5 污泥土地利用的风险性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快速培肥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pH及盐分的影响
        2.3.2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物理肥力的影响
        2.3.3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2.3.4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3.5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及水稻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非淋洗降盐条件下施用生活污泥对滩涂盐碱地土壤改良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滩涂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
        3.3.2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水稻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3.3.3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水稻植株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3.3.4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水稻根基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快速培肥及甜高粱、大麦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测定方法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pH及盐分的影响
        4.3.2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物理肥力的影响
        4.3.3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4.3.4 施用生活污泥对早作盐碱地甜高粱、大麦生长的影响
        4.3.5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和甜高粱、大麦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快速培肥及玉米、大麦生长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方法
        5.2.3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pH及盐分的影响
        5.3.2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物理肥力的影响
        5.3.3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5.3.4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玉米、大麦生长的影响
        5.3.5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和玉米、大麦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6.1.1 土壤团聚体
        6.1.2 土壤容重
    6.2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土壤盐分和pH的影响
        6.2.1 土壤盐分
        6.2.2 土壤pH
    6.3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6.3.1 土壤有机碳
        6.3.2 土壤氮、磷养分
    6.4 外源有机物施用对滩涂盐碱地作物生长的影响
        6.4.1 生活污泥施用对盐碱地稻田水稻生长的影响
        6.4.2 非淋洗降盐条件下生活污泥施用对盐碱地水稻生长的影响
        6.4.3 生活污泥施用对旱作盐碱地甜高粱、大麦生长的影响
        6.4.4 污泥蚓粪施用对旱作盐碱地玉米、大麦生长的影响
        6.4.5 生活污泥与污泥蚓粪施用对作物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6.4.6 经济效益分析
    6.5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6.5.1 生活污泥施用对滩涂盐碱地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6.5.2 污泥蚓粪施用对滩涂盐碱地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6.6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改良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第7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案
    2.1 水样调查
    2.2 再生水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2.3 分析方法
第三章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处理现状
    3.1 乌鲁木齐市概况
    3.2 乌鲁木齐市排水工程现状
    3.3 乌鲁木齐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3.4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4.1 再生水工艺概述
    4.2 河东污水处理厂概况
    4.3 河西污水处理厂概况
    4.4 七道湾污水处理厂概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回用现状与对策
    5.1 再生水回用的范围及回用水质标准
    5.2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利用
    5.3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利用效果
    5.4 影响再生水回用的主要因素
    5.5 促进再生水回用推广的对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评估和优化配置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回用现状特征分析及评价
    2.1 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特征分析
        2.1.1 污水处理现状
        2.1.2 再生水利用现状
        2.1.3 再生水利用途径
    2.2 再生水利用现状评价
        2.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2.2.2 评价指标的赋权
        2.2.3 评价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北内陆区典型城市再生水利用供需潜力评估
    3.1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供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1.1 模型构建
        3.1.2 模型检验
    3.2 再生水利用供需潜力评估案例和指标的确定
        3.2.1 评估对象的确定
        3.2.2 评估指标的确定
    3.3 现状条件下的潜力评估
    3.4 系统干预条件下的潜力评估
        3.4.1 短板驱动因素判别和参数调节
        3.4.2 干预条件下的潜力评估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生态的再生水综合利用模式优化探究
    4.1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模式探讨
    4.2 污水处理的技术优化
    4.3 再生水配置的多阶段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4.3.1 第一阶段优化模型
        4.3.2 第二阶段优化模型
        4.3.3 第三阶段优化模型
        4.3.4 模型的实现
    4.4 优化案例
        4.4.1 研究案例城市概况
        4.4.2 案例优化计算
        4.4.3 案例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优缺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人工快速渗滤技术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分析
        1.1.2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征及污染现状
        1.1.3 国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1.2 污水农灌的研究进展
        1.2.1 污水农灌的可行性研究
        1.2.2 污水农灌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工程实践
    1.3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概述
        1.3.1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主要特征
        1.3.2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出水用于农灌的适用性分析
        1.3.3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工艺流程
    2.2 试验装置的设计与安装
    2.3 试验材料
        2.3.1 试验用水水质
        2.3.2 试验所用填料
        2.3.3 试验药品及仪器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2.4.1 水质指标检测分析方法
        2.4.2 填料理化性能及吸附解吸试验分析方法
        2.4.3 填料表面生物膜形貌分析
第3章 CRI系统填料介质的研究
    3.1 CRI系统供试填料吸附和解吸特性研究
        3.1.1 供试填料对氨氮的吸附及解吸性能研究
        3.1.2 供试填料对磷的吸附及解吸性能研究
        3.1.3 小结
    3.2 CRI系统供试填料的结构性能研究
        3.2.1 填料理化性能
        3.2.2 挂膜前填料介质的SEM表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填料厚度和机械通风对人工快速渗滤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影响研究
    4.1 填料厚度和机械通风对CRI系统在培养启动阶段的影响研究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 填料厚度和机械通风对CRI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
        4.2.1 不同湿干比下的影响研究
        4.2.2 不同水力负荷下的影响研究
        4.2.3 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影响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组CRI系统最佳工况下除污效果及氮磷保留的试验研究
    5.1 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5.1.1 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2 非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3 三组CRI系统稳定运行期生物膜微观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市政污泥制备建筑涂料及植物纤维调控涂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市政污泥的来源、分类、特点和危害性
        1.2.1 市政污泥的来源和分类
        1.2.2 市政污泥特点和危害
    1.3 市政污泥的处理方式
    1.4 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4.1 生物质精炼法
        1.4.2 土地利用
        1.4.3 建材化利用
        1.4.4 其他利用方向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2 市政污泥理化性质的分析及污泥填料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污泥形貌分析
        2.3.2 污泥热处理过程中产气分析
        2.3.3 污泥元素组成的分析
        2.3.4 污泥物相结构的分析
        2.3.5 污泥化学结构的分析
        2.3.6 污泥热处理产物的有机质含量及碘吸附值分析
        2.3.7 污泥热处理产物中固定碳、挥发分和灰分的分析
        2.3.8 污泥填料的容重分析
        2.3.9 污泥填料颗粒形貌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污泥基涂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3 涂料制备方法
        3.2.4 涂料性能的测定
        3.2.5 实验方案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涂料配方的优化
        3.3.2 助剂种类及其用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3.3 污泥填料用量对涂料色泽的影响
        3.3.4 涂料嗅阈值的分析
        3.3.5 涂料应用性能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植物纤维调控污泥基涂料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磨浆对OCC纤维形态参数的影响
        4.3.2 磨浆转数和纤维添加量对涂料触变性的影响
        4.3.3 磨浆转数和纤维添加量对涂料表面张力的影响
        4.3.4 磨浆转数和纤维添加量对涂料透水性的影响
        4.3.5 纤维的磨浆转数和添加量对涂料质量性能的影响
        4.3.6 植物纤维调控涂料综合应用性能的评价
        4.3.7 温度对污泥基涂料涂膜性能的影响
        4.3.8 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城市污水资源化呼唤积极调控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低温热转化的污泥中磷的迁移转化及回用研究[D]. 孟详东. 浙江大学, 2021
  • [2]两级动态膜反应器污水浓缩和厌氧发酵产能工艺特性研究[D]. 杨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江浩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城市住区生态变革与工业化建设路径耦合关系研究[D]. 李卓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5]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彭媛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生活污泥对新垦滩涂盐碱地快速有机培肥的效应与机制[D]. 左文刚. 扬州大学, 2020
  • [7]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 朱燕荣.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评估和优化配置探究[D]. 王玮婕. 西北大学, 2020(03)
  • [9]人工快速渗滤技术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D]. 晏雯雯.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市政污泥制备建筑涂料及植物纤维调控涂料性能的研究[D]. 陈光照.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城市污水回收需要积极的监管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