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硬面技术 提高GEHO泵单向阀使用寿命(论文文献综述)
徐鑫[1](2021)在《不锈钢表面等离子熔敷硼化物覆层的组织与性能》文中研究表明原位生成三元硼化物金属陶瓷材料具备优异的耐磨、耐蚀、耐高温等特性,是一种工艺制备简单、应用范围广阔的新型结构材料。因此,将硼化物金属陶瓷应用于传统材料表面熔敷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并制备Mo-Fe-B-Cr系药芯焊丝,采用等离子熔敷技术在不锈钢表面制备硼化物金属陶瓷覆层,并对硼化物覆层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不同熔敷道次对316不锈钢表面硼化物覆层的组织、硬度及其断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熔敷道次的增加,覆层组织中弥散分布的硬质相颗粒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网状硼化物从断续网状结构演变为连续网状结构;硼化物覆层从基体到覆层表面显微硬度呈现梯度递增的趋势,约为基材显微硬度的3倍左右;硼化物覆层与316不锈钢基体之间形成良好冶金结合界面,无裂纹、孔隙等宏观缺陷。其次,通过热处理试验,研究热处理对硼化物覆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层经过热处理保温后,给予了足够的时间和温度让覆层中的元素扩散得以充分,生成了更多的硬质相颗粒Mo2FeB2;随着连续磨损时间的延长,经过热处理后覆层耐磨损优势越明显;覆层磨损机理为硬质相颗粒的脆性剥落所形成的磨粒磨损,同时黏结相表面处所形成的氧化物缓冲层起到自润滑作用,这进一步提高了覆层的耐磨性。最后,重点研究了硼化物覆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酸性或中性电化学腐蚀时,硼化物覆层与316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相差不大;经过不同时间周期的中性盐雾腐蚀后,覆层表现出较好的抗腐蚀性能,覆层的EIS图谱显示阻抗弧先增大后减小,其最终腐蚀产物为γ-FeOOH、Fe3O4和a-FeOOH;覆层网状硼化物中高浓度Mo、Cr等元素形成钝化膜,这进一步提高覆层的耐点蚀能力。
周成江[2](2020)在《矿浆管道输送系统的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认为隔膜泵是矿浆管道输送的核心动力设备,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矿物原料输送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率。单向阀是隔膜泵的核心零件之一,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承压性,它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了隔膜泵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恶劣的运行环境和频繁的往复运动导致单向阀极易损坏,且它的故障与结构、材质、矿浆特性和泵的工况等因素有关。冶金企业采用的单向阀故障诊断方法及维修更换策略依赖于主观经验,可靠性不高。此外,采集到的单向阀振动信号是由故障信号、多零件振动信号和噪声组成的非线性信号,且受到矿浆特性和工况变化的影响信号具有非平稳性,给单向阀故障诊断带来挑战。信息熵能有效度量非线性信号的复杂性,孪生支持向量机(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TSVM)在非线性分类中性能良好,因此基于熵和TSVM研究单向阀的特征提取及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工作有:(1)针对传统方法难以确定单向阀的运行状态和维修更换时间的问题,提出基于滑动散布熵(Sliding Dispersion Entropy,SDE)和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的单向阀故障检测方法。首先引入滑动窗降采样和映射函数来提高单向阀的SDE特征的趋势性和表征性能,然后通过循环更新SDE特征和状态预警线,初步确定故障预警点,最后从振动信号能量和相关性的角度构造自适应VMD模型,进一步检测预警点附近单向阀的故障状态。SDE能跟踪单向阀的故障状态演化过程,并能更早地检测出故障预警点,自适应VMD能有效确定预警点处单向阀的故障状态。(2)针对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中多尺度排列熵(Multiscale Permutation Entropy,MPE)存在信息丢失和抗噪性差的缺陷,以及TSVM模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改进多尺度加权排列熵(Improved Multiscale Weighted Permutation Entropy,IMWPE)的单向阀特征提取方法,并构建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TSVM)模型。首先引入复合粗粒度和排列模式加权的思想来解决单向阀信号的信息丢失问题,接着改进VMD并将其作为前置滤波器来提高特征的抗噪性能,最后提取单向阀的IMWPE特征并通过LSTSVM实现单向阀的故障诊断。仿真实验和单向阀故障诊断结果表明,IMWPE解决了MPE的信息丢失及抗噪性差的问题,提高了单向阀特征的稳定性及抗噪性能,LSTSVM提高了故障诊断精度。(3)针对单向阀的IMWPE特征存在的等值问题和效率低的问题,用散布模式替代排列模式并提取单向阀的多尺度散布熵(Multiscale Dispersion Entropy,MDE)特征。为了提高单向阀MDE特征的稳定性和精度,提出改进多尺度波动Rényi散布熵(Improved Multiscale Fluctuation Rényi Dispersion Entropy,IMFRDE)的单向阀特征提取方法,并构建最优二叉树(Optimal Binary Tree,OBT)LSTSVM诊断模型。首先通过改进粗粒度方法来提高单向阀熵值特征的稳定性,然后引入Rényi熵提高熵值特征的精度,最后提取单向阀的IMFRDE特征并通过OBT LSTSVM提高单向阀故障诊断精度。仿真实验和单向阀故障诊断结果表明,IMFRDE克服了IMWPE的缺陷,提高了单向阀MDE特征的稳定性和精度,OBT LSTSVM进一步提高了单向阀故障诊断精度。(4)针对噪声和状态模糊过渡等导致单向阀特征样本中存在离群点的问题,以及故障诊断模型泛化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模糊正则LSTSVM(Fuzzy Regularization Least Squares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FRLSTSVM)模型,并与IMFRDE结合提高单向阀故障诊断的可靠性。首先提取单向阀的IMFRDE特征,其次将L2范数正则项引入LSTSVM的目标函数来提高模型的泛化性能,然后基于支持向量域描述(Support Vector Domain Description,SVDD)构造隶属度函数S3来解决样本离群点问题。与LSTSVM模型相比,在故障诊断中FRLSTSVM得到的平均精度提高,精度标准差减小,而且最小精度显着提高。结果表明,基于SVDD离群点检测和隶属度S3的FRLSTSVM模型的泛化性能和抗离群点能力更强,对参数的敏感性更低,可靠性更高。本文以矿浆管道输送中的隔膜泵单向阀为对象,完成了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方法和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为冶金行业机械零件的故障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高涵[3](2020)在《隔膜泵膜片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由于隔膜泵运输扬程长、流量小,而且能够用来运输含磨砺性颗粒物和粘度高、腐蚀性大等危险液体的特点,使其成为全球工业界的重要动力设备。作为汽轮机组配套用的锅炉加药计量泵——隔膜泵,其连续运行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机组设备的安全运行。常规往复式隔膜泵,其输送压力一般为10兆帕左右,用于常规锅炉加药,而大型电站尤其是超临界机组电厂的加药压力一般为24兆帕,最高时能达到25兆帕,该类高压隔膜计量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膜片的工作部位极易发生变形撕裂问题,进而造成漏浆事故,影响机组正常运行。为了适应超临界汽轮机组配套设备隔膜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对传统隔膜泵的平板膜片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ANSYS仿真软件进行数学模拟,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平板膜片的固定处内缘和中心区域外缘是隔膜片应力和形变量较大的两处危险部位。针对膜片应力分布不均和应力集中的情况,设计出一种新型(异形)膜片,对设计的新型膜片的厚度与尺寸参数进行优化,根据新型膜片ANSYS仿真分析的结果,最终总结得到膜片结构参数的变量值,优化设计了新型膜片的结构尺寸,确定新型膜片的设计尺寸。新型膜片的设计结构改善了膜片应力集中的情况,考虑影响膜片疲劳寿命的要素,以及氯丁二烯橡胶材料的S-N曲线,将Workbench中针对膜片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导入到ANSYS中,对优化后的新型膜片与传统膜片进行疲劳分析,最终结果表明新型膜片的疲劳寿命远远长于传统膜片的疲劳寿命验证了新型膜片结构的可靠性。
于恒[4](2019)在《高压煤浆泵球阀限位器改进研究》文中认为高压煤浆泵广泛应用于冶金、环保、化肥、石油化工、煤化工、钢铁、环保等行业,是这些行业中的重要过程设备。高压煤浆泵进出口球阀故障常常会影响煤浆泵的稳定运行。结合山东德州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所用Feluwa高压煤浆泵的实际使用情况,对现有高压煤浆泵球阀限位器进行了改进,并完成了新型限位器的流场模拟。首先,针对本公司高压煤浆泵流量波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摸索解决的办法,通过一系列现场的试验,确立了改造方案为增大阀球上方物料的流通面积,对球阀限位器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改进。其次,通过之前的试验分析,对高压煤浆泵进出口球阀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使用新型限位器结构,分析了改进前后球阀的流阻系数和流量系数,理论分析和实际使用都证明采用改进新型限位器可以有效消除流量波动。同时,对各零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确保改造后的限位器及其他部件满足强度要求。最后,对高压煤浆泵球阀的新旧型限位器进行流场模拟,包括速度场云图、粘性推力、湍动能的对比、压力云图的对比、阀球表面所受剪切应力的对比、阀球表面所受静压力的对比等。模拟结果表明,新型限位器可以完全消除之前旧限位器产生的流量波动。新型限位器的提出,球阀流量系数和流阻系数理论分析,可以为煤浆泵球阀设计提供参考;生产现场使用结果证明,新型球阀限位器应用效果良好,完全消除了之前存在的问题,消除了停车风险,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吴漫[5](2019)在《高压隔膜泵单向阀的微弱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向阀是高压隔膜泵的主要零部件,其工作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对高压隔膜泵的安全性及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单向阀的故障诊断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在实际工程中,由于高压隔膜泵受到恶劣的工作环境、多变工况、复杂的设备结构以及隔膜泵之间部件相互关联的影响,致使单向阀的故障信号不仅表现出非平稳性、非线性、多层次性、耦合性和复杂性等特性,且伴随着强大的背景噪声,导致单向阀的故障特征较微弱,对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及故障诊断造成了极大的干扰。针对此问题,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强背景噪声下单向阀故障信号的非平稳性和非线性导致其微弱故障难以诊断的问题,提出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和Wigner-Ville的单向阀微弱故障检测方法。首先采用变分模态分解方法处理低信噪比的单向阀故障信号,然后利用具有较好时频聚集性的Wigner-Ville分布方法表征单向阀故障信号能量分布,最后比较单向阀三种状态振动信号的时频分布图。通过单向阀工程实验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分析单向阀微弱故障特征和实现单向阀微弱故障的定性诊断。(2)针对强背景噪声下单向阀故障信号的多层次性、耦合性和复杂性导致其微弱故障特征难以用一个确定的时间或频率函数来表征,以及上一章所提出方法只能定性表征单向阀微弱故障的问题,提出基于VMD-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的单向阀微弱故障特征提取及诊断方法。沿用上一章VMD方法的优越性,提取奇异值特征组成特征向量表征单向阀的运行状态,然后采用单一奇异值分界值法对特征向量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采用多变量预测模型(Variable Predictive Based Class Discriminate,VPMCD)方法进行模式识别。通过单向阀工程实验分析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且定量分析单向阀微弱故障特征和单向阀微弱故障诊断。(3)针对上一章VMD方法在降噪同时削弱了有用信号使得故障信号的信噪比较低和多变量预测模型方法识别结果具有偶然片面性和泛化能力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随机共振和多模型融合的多变量预测模型(Multi-mode Fusion Variable Predictive Based Class Discriminate,MFVPMCD)的单向阀微弱故障诊断方法。沿用上一章VMD-SVD提取奇异值特征的优越性,采用自适应随机共振方法增强微弱故障信号的信噪比和利用的统计概率方法优化变量预测模型。通过单向阀工程实验分析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且高精度地实现单向阀的微弱故障诊断,且能克服识别结果泛化能力低和偶然片面性的问题。论文主要针对单向阀的微弱故障特征难以提取和诊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故障特征提取及诊断的方法,实现了高压隔膜泵单向阀微弱故障的有效诊断。
徐超[6](2018)在《多喷嘴气化炉运行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A套气化炉连续运行103 d后计划停车备炉检修情况,对烧嘴、水洗塔塔盘、蒸发热水塔填料、耐火砖、三级闪蒸防冲刷挡板等关键设备进行了检修。通过备用炉检修,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此次检修为后期气化炉的长周期运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罗远飞[7](2018)在《6500HP型液压驱动压裂泵动力端研究》文中提出压裂泵是油气田开采中的重要设备之一,随着压裂工艺水平的逐步进步、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井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受施工场地限制的因素,压裂施工作业对压裂泵的各项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功率、大排量、性能稳定的压裂泵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的机械式压裂泵受制于本身结构的固有缺陷,导致功率增大时,流量脉动增大、重量及成本增加。因此,近年来,大功率液压式压裂泵逐渐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给出一种新型6500HP型液压式压裂泵动力端开式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分别与文中提出的传统机械式压裂泵以及液压式压裂泵闭式液压系统进行了对比。通过研究分析,最终设计出卧式三缸、开式液压系统压裂泵。并在三缸液压式压裂泵基础上,对液压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探索出四缸压裂泵的设计方案。这两套设计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只通过四个行程开关控制液压系统中的换向阀换向,以达到流量的平稳输出、减少缸内液压冲击的目的。文中根据工况和性能要求计算了压裂泵动力端的各个主要参数,并对动力端的主要液压元件液压泵、蓄能器、液压缸等进行了选型。通过泵与发动机的匹配计算,确定了液压系统动力装置的选型满足要求。在文中最后一章,通过AMESim仿真软件对所设计的6500HP型压裂泵的液压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仿真结果对液压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液压式压裂泵动力端使得压裂泵排出的压裂介质的流量较平稳,缸内液压冲击减少,符合本文设计要求。
周成江[8](2017)在《基于CEEMD和LSSVM的高压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压隔膜泵作为矿浆管道输送核心动力设备,保证其正常工作状态至关重要。单向阀是高压隔膜泵核心部件之一,因工作于高压、磨蚀、腐蚀矿浆环境,更容易出现故障。为使高压隔膜泵健康、高效运转,单向阀故障诊断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单向阀振动信号采集困难且具有非线性、非平稳的特点,给单向阀振动信号处理及故障诊断带来极大困难。单向阀运行状态与输送压力、浆体流变特性相关,且故障具有突发性,使单向阀故障诊断更加困难,因此对单向阀进行故障诊断极具挑战性且意义重大。本文以单向阀振动信号为对象,进行信号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及故障诊断等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硬阈值、软阈值改进的新阈值降噪方法。该方法可有效消除硬阈值在信号不连续点处产生的Gibbs效应、解决软阈值法中的小波重构信号与原信号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实验仿真,证明该方法能取得良好降噪效果,并用于实现单向阀振动信号的降噪处理。(2)采用一种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al Decomposition,CEEMD)与本征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筛选、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分类模型相结合的单向阀故障诊断方法。实验对比了三种信号分解方法的性能,因CEEMD方法能有效解决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al Decomposition,EMD)方法存在的模态混叠及零点失效问题,故用CEEMD方法对单向阀振动信号进行分解。首先将IMF进行互相关性分析与能量对比,然后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对经过筛选的IMF进行特征提取,最后将特征向量输入LSSVM模型进行故障诊断。实验证明LSSVM比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有更高的识别率。(3)采用一种基于局部均值分解(Local Mean Decomposition,LMD)、粒子群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PSO-LSSVM)分类模型的单向阀故障诊断方法。先对单向阀振动信号进行LMD分解,然后用SVD对去掉残差的PF分量进行进行特征提取,最后将特征向量输入PSO-LSSVM模型进行故障诊断。实验表明PSO有极强的寻优能力,能避免局部最优现象。(4)用C#与MATLAB混合编程方法完成单向阀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本文对高压隔膜泵单向阀进行振动信号采集,并完成单向阀故障诊断系统的测试。论文针对目前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降噪方法,特征提取及故障诊断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降噪方法及故障诊断方法。通过构造仿真信号进行实验,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将所得方法用于高压隔膜泵单向阀振动信号的分析,使单向阀故障诊断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及便捷性。该方法在减少单向阀故障经济损失的同时,为机械设备振动信号分析及故障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参考。
陈生学[9](2016)在《基于STM32的隔膜泵振动信号采集监测与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管道输送是矿物资源输送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往复式高压活塞隔膜泵(文中简称:隔膜泵)是管道输送机构中核心的部分,对它进行实时监测和维护是很有必要的,其中隔膜泵中的单向阀属于消耗性原件,是整个隔膜泵中最先被损害的部分。为了防止单向阀故障导致泵体的损坏,则需对其进行实时监测。本文利用振动信号检测技术,采集单向阀运行全过程的振动信号,再对其进行以故障识别为目的的振动信号处理分析。针对现场工况复杂不易铺设电缆、且有线信号采集方式移动性差的缺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STM32F107VCT6和nRF24L01的无线振动信号采集监测系统,考虑到实际工厂环境恶劣,不适合人长期现场监视设备,故将采集的数据通过以太网的方式传至服务器,实现远程对单向阀进行实时监测。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本系统可以实现多通道并行实时信号采集和高速传输。振动信号采集主要由模拟信号采集调理模块、数据的无线发送和接收模块、核心控制模块等组成。其中核心控制模块的设计包括对信号放大电路的增益控制、模/数转换的控制和FIFO缓存芯片的时钟控制。本文以针对性高、传输速度快、传输数据准确为设计原则,以提高系统的监测性能。2)本文根据振动信号采集硬件电路的功能需求,采用模块化的思路,对驱动程序进行设计。控制实现振动信号采集、USB2.0接口数据传输、无线数据收发和以太网数据发送功能的实现。硬件电路在驱动程序的驱动下才能采集到振动信号。3)本文对采集到的振动信号通过SVD算法进行去噪和特征提取,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单向阀故障信号进行识别,以判断单向阀的故障。为了提高上位机监测软件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结果的直观显示,使用LABVIEW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方式,设计上位机监测软件。该上位机软件可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结果显示、故障预警及保存结果等操作。整个系统可以在不干扰隔膜泵运行的情况下实现对隔膜泵的远程实时监测。本文设计实现了隔膜泵单向阀振动信号采集监测系统开发,并在真实的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测试,证明系统工作性能良好,能较好的监测出隔膜泵的故障。本文完成了隔膜泵单向阀振动信号采集监测与分析研究。最后,基于整体工作的总结,并对本设计的后续工作做出了展望。
刘东海[10](2013)在《液动隔膜泵机械结构设计》文中提出浆体管道输送是以液体为载体通过管道输送物料颗粒的输送方式,输送的为两相流。由于其与其他输送方式相比,具有能耗小、受地形限制少、可实现连续运输等优点,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浆体管道输送系统一般有浆体制备系统、浆体输送系统、脱水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浆体输送系统是整个管道输送系统的核心,而浆体输送泵又是浆体输送系统的“心脏”。目前,浆体管道输送技术向高扬程、高浓度、长距离的趋势发展,这也对浆体输送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高压浆体泵,即液动隔膜泵。该泵具有动力端结构简单、输送流量平稳、寿命长、造价低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经济环保型产品,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泵主要由驱动液压系统、膜位控制液压系统、隔膜室等部分组成。论文主要阐述了驱动液压系统、膜位控制液压系统、组合缸、隔膜等方面的设计,主要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1)阐述了液动隔膜泵的组成结构,确定了液动隔膜泵的总体结构。使其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可靠等特点。(2)设计了液动隔膜泵的驱动液压系统。结合设计参数,分析液动隔膜泵的工作要求,分别对驱动液压系统原理、组合缸机械结构、油路块、油箱等进行了设计。该驱动液压系统工作平稳,能满足功能要求。(3)设计了液动隔膜泵的膜位控制液压系统。通过探讨其工作性质,分别对膜位控制液压系统原理、液压元件的选择、油路块、油箱等进行了设计。该系统能保证隔膜工作时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位置,提高了泵的工作性能,延长了隔膜的使用寿命。(4)对隔膜进行了设计,确定了隔膜的大致尺寸。结合设计参数,利用薄膜理论设计了隔膜,并对隔膜模型进行了ANSYS动力学分析;确定了隔膜的容积,得到了隔膜工作时的运动范围;依据容积要求,设计出了较小结构尺寸的隔膜片,使隔膜具有较小的结构,良好的受力,并满足排量要求。(5)对隔膜尺寸进行了优化。针对隔膜应力分布不均和集中,对其建立参数化模型进行ANSYS优化处理,得出结构参数变量值,优化了结构尺寸,改善了隔膜受力,延长了隔膜使用寿命。
二、应用硬面技术 提高GEHO泵单向阀使用寿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硬面技术 提高GEHO泵单向阀使用寿命(论文提纲范文)
(1)不锈钢表面等离子熔敷硼化物覆层的组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等离子熔敷技术 |
1.2.1 等离子熔敷技术原理 |
1.2.2 等离子熔敷技术参数 |
1.2.3 等离子熔敷技术特点 |
1.3 药芯焊丝 |
1.3.1 药芯焊丝简介 |
1.3.2 药芯焊丝分类 |
1.3.3 药芯焊丝制备 |
1.3.4 药芯焊丝特点 |
1.3.5 药芯焊丝应用领域 |
1.4 金属基表面陶瓷熔敷层 |
1.4.1 金属基表面陶瓷熔敷层简介 |
1.4.2 陶瓷材料选择 |
1.4.3 陶瓷材料引入方式 |
1.5 三元硼化物MO_2FeB_2金属基陶瓷 |
1.5.1 Mo_2FeB_2陶瓷性能 |
1.5.2 Mo_2FeB_2陶瓷材料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基体材料 |
2.1.2 焊丝材料 |
2.2 实验主要设备 |
2.3 等离子熔敷硼化物覆层制备 |
2.4 等离子熔敷硼化物覆层的表征分析及测试方法 |
2.4.1 覆层金相试样制备 |
2.4.2 覆层显微组织观察及成分分析 |
2.4.3 覆层物相分析 |
2.4.4 覆层显微硬测试 |
2.4.5 覆层断裂韧性测试 |
2.4.6 覆层耐磨性测试 |
2.4.7 覆层耐蚀性测试 |
第3章 熔敷道次对不锈钢表面硼化物覆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不同熔敷道次对硼化物覆层形貌的影响 |
3.3 不同熔敷道次对硼化物覆层稀释率的影响 |
3.4 不同熔敷道次对硼化物覆层物相的影响 |
3.5 不同熔敷道次对硼化物覆层组织特点分析 |
3.5.1 不同熔敷道次对覆层结合界面组织的影响 |
3.5.2 不同熔敷道次对覆层表面组织的影响 |
3.6 不同熔敷道次对硼化物覆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3.6.1 不同熔敷道次对覆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3.6.2 不同熔敷道次对覆层断裂韧性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处理对不锈钢表面硼化物覆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热处理工艺 |
4.3 热处理对硼化物覆层物相及组织的影响 |
4.3.1 XRD衍射分析 |
4.3.2 显微组织分析 |
4.4 原位生成MO_2FeB_2硬质相热力学分析 |
4.5 热处理对硼化物覆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4.6 热处理对硼化物覆层耐磨性的影响 |
4.6.1 硼化物覆层磨损性能分析 |
4.6.2 硼化物覆层磨损形貌及磨损机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硼化物覆层耐蚀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316不锈钢表面硼化物覆层电化学腐蚀特征分析 |
5.3 硼化物覆层在中性盐雾环境下的腐蚀行为 |
5.3.1 不同时间周期下硼化物覆层电化学腐蚀特征 |
5.3.2 不同时间周期下硼化物覆层腐蚀形貌特征 |
5.4 硼化物覆层耐蚀机理探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摘要 |
Abstract |
(2)矿浆管道输送系统的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隔膜泵单向阀故障特性 |
1.2.1 冶金矿浆管道及隔膜泵概述 |
1.2.2 隔膜泵单向阀故障特性 |
1.3 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1 单向阀故障机理分析研究现状 |
1.3.2 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
1.3.3 单向阀故障状态识别研究现状 |
1.4 信息熵和SVM在故障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
1.4.1 信息熵在故障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
1.4.2 SVM在故障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存在的问题 |
1.5.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滑动散布熵和自适应VMD的单向阀故障检测方法 |
2.1 引言 |
2.2 单向阀振动分析与信号采集 |
2.2.1 单向阀水力特性分析 |
2.2.2 单向阀振动信号采集 |
2.2.3 单向阀振动信号特性 |
2.3 基于滑动散布熵和自适应VMD的单向阀故障检测 |
2.3.1 滑动散布熵 |
2.3.2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 |
2.3.3 单向阀故障检测实现流程 |
2.4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多尺度加权排列熵的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
3.1 引言 |
3.2 改进多尺度加权排列熵 |
3.2.1 多尺度排列熵 |
3.2.2 改进多尺度加权排列熵 |
3.2.3 仿真实验验证 |
3.3 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3.3.1 孪生支持向量机 |
3.3.2 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3.3.3 多分类器构造 |
3.4 基于IMWPE和 LST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 |
3.5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多尺度波动Rényi散布熵的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
4.1 引言 |
4.2 多尺度散布熵及衍生方法 |
4.2.1 排列熵与散布熵的关系 |
4.2.2 波动散布熵 |
4.2.3 多尺度散布熵及衍生方法 |
4.3 改进多尺度波动Rényi散布熵 |
4.3.1 改进多尺度波动Rényi散布熵 |
4.3.2 参数对IMFRDE的影响 |
4.3.3 IMFRDE的性能分析 |
4.4 最优二叉树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4.5 基于IMFRDE和 OBT LST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 |
4.6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糊正则LST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方法 |
5.1 引言 |
5.2 正则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5.2.1 L_2范数正则化 |
5.2.2 正则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5.2.3 模型评估体系 |
5.3 模糊正则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5.3.1 离群点检测方法 |
5.3.2 模糊隶属度函数构造 |
5.3.3 模糊正则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5.4 基于IMFRDE和 FRLST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 |
5.5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隔膜泵膜片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相关进展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隔膜泵膜片设计的基础理论 |
2.1 隔膜泵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1.1 隔膜泵的结构组成 |
2.1.2 隔膜泵的工作特点 |
2.2 隔膜泵的相关参数 |
2.3 隔膜泵膜片的工作原理 |
2.4 隔膜泵的膜位控制系统 |
2.4.1 膜位控制系统 |
2.4.2 滑阀式膜位控制系统 |
2.5 圆平板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新型膜片的结构设计 |
3.1 传统平板膜片 |
3.2 传统平板膜片的故障分析 |
3.2.1 膜片的破裂原因 |
3.2.2 膜片破裂的解决方案 |
3.3 膜片的设计原则 |
3.4 新型膜片的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隔膜泵膜片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基本原理和ANSYS软件的分析流程 |
4.1.1 ANSYS分析软件简介 |
4.1.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4.1.3 利用ANSYS软件的分析流程 |
4.2 传统平板膜片的ANSYS分析 |
4.2.1 传统膜片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 |
4.2.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4.3 新型膜片的ANSYS分析及其优化 |
4.3.1 新型膜片的仿真分析结果 |
4.3.2 膜片凹凸部分宽度优化设计 |
4.3.3 膜片厚度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膜片的疲劳分析 |
5.1 疲劳分析的基本理论 |
5.1.1 疲劳定义 |
5.1.2 膜片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 |
5.2 ANSYS疲劳分析的基本步骤 |
5.3 膜片的疲劳分析 |
5.3.1 膜片的S-N曲线 |
5.3.2 疲劳寿命的仿真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高压煤浆泵球阀限位器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压煤浆泵 |
1.2.1 高压煤浆泵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FELUWA高压煤浆泵 |
1.2.3 煤浆泵常见故障及解决措施 |
1.3 高压煤浆泵球阀 |
1.3.1 煤浆泵用球阀的磨损问题 |
1.3.2 煤浆泵用球阀的流量波动问题 |
1.3.3 煤浆泵用球阀的改进设计与流场模拟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压煤浆泵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
2.1 FELUWA高压煤浆泵简介 |
2.2 高压煤浆泵存在的问题 |
2.3 高压煤浆泵的改造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煤浆泵球阀性能分析与结构改进 |
3.1 煤浆泵及进出口球阀特性数据 |
3.2 高压煤浆泵球阀性能分析 |
3.2.1 流阻系数 |
3.2.2 流量系数 |
3.3 高压煤浆泵球阀限位器改进 |
3.4 改进后的高压煤浆泵球阀性能分析 |
3.4.1 采用改进新型限位器的球阀结构 |
3.4.2 采用改进新型限位器的球阀流阻系数 |
3.4.3 改进前后高压煤浆泵球阀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煤浆泵球阀过流部件设计校核 |
4.1 阀球强度校核 |
4.2 阀座 |
4.2.1 阀球阀座密封计算 |
4.2.2 阀座连接螺栓强度校核 |
4.2.3 阀座强度校核 |
4.3 限位器 |
4.4 阀体强度校核 |
4.5 双头螺柱强度校核 |
4.6 挂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压煤浆泵阀门内部流场模拟 |
5.1 引言 |
5.2 CFD方法与FLUENT简介 |
5.2.1 CFD方法的基本思想 |
5.2.2 FLUENT软件概述 |
5.2.3 GAMBIT简介 |
5.3 高压煤浆泵阀门限位器CFD流场分析 |
5.3.1 限位器模型的处理 |
5.3.2 求解 |
5.3.3 后处理与分析 |
5.4 计算结果综合分析 |
5.5 改造后的实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高压隔膜泵单向阀的微弱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往复式隔膜泵及单向阀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数学模型及故障特性的往复式隔膜泵故障诊断研究 |
1.2.2 基于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的往复式隔膜泵故障识别研究 |
1.2.3 往复式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3 微弱故障特征提取方法及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Wigner-Ville的单向阀微弱故障检测 |
2.1 高压隔膜泵单向阀及其振动原理分析 |
2.1.1 高压隔膜泵工作原理 |
2.1.2 单向阀结构及振动分析 |
2.2 单向阀故障类型及失效机理 |
2.2.1 单向阀典型故障类型 |
2.2.2 单向阀失效机理 |
2.3 单向阀振动信号的采集 |
2.4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Wigner-Ville的单向阀微弱故障检测方法 |
2.4.1 VMD原理方法 |
2.4.2 Wigner-Ville分布 |
2.4.3 变分模态分解和Wigner-Ville的微弱故障检测方法及实现过程 |
2.5 工程实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VMD-SVD的单向阀微弱故障特征提取及诊断方法 |
3.1 SVD原理方法 |
3.1.1 SVD理论及其性质 |
3.1.2 构造SVD矩阵 |
3.2 VPMCD基本思想 |
3.3 基于VMD-SVD和 VPMCD的单向阀微弱故障诊断方法 |
3.4 工程实验分析 |
3.4.1 实验分析 |
3.4.2 对比研究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随机共振和MFVPMCD的单向阀微弱故障诊断方法 |
4.1 随机共振理论 |
4.1.1 双稳随机共振系统 |
4.1.2 双稳随机共振系统的信噪比 |
4.2 自适应随机共振 |
4.2.1 变尺度随机共振 |
4.2.2 粒子群算法优化算法 |
4.2.3 自适随机共振系统 |
4.3 MFVPMCD原理方法 |
4.4 基于自适应随机共振和MFVPMCD的单向阀微弱故障诊断 |
4.5 工程实验分析 |
4.5.1 实验分析 |
4.5.2 对比研究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及软件着作权) |
(6)多喷嘴气化炉运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化炉烧嘴 |
2 耐火砖 |
3 水洗塔盘 |
4 三级闪蒸防冲刷挡板 |
5 高压煤浆泵、激冷环、激冷室等 |
6 结语 |
(7)6500HP型液压驱动压裂泵动力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压裂工艺的应用与发展 |
1.1.2 压裂泵的应用与发展 |
1.1.3 页岩气的开采意义 |
1.2 国内外压裂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液压式压裂泵 |
1.3.1 液压式压裂泵的工作原理 |
1.3.2 液压式压裂泵的优越性 |
1.3.3 液压式压裂泵的发展前景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6500HP型液压式压裂泵压力特性分析 |
2.1 液压驱动压裂泵动力端工作原理 |
2.2 活塞运动规律 |
2.3 液压驱动压裂泵的压力特性分析 |
2.3.1 吸入过程中管内的压力特性 |
2.3.2 吸入过程中输送缸内的压力特性 |
2.3.3 排出过程中管内的压力特性 |
2.3.4 排出过程中输送缸内的压力特性 |
2.4 液压冲击现象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6500HP型压裂泵动力端方案确定 |
3.1 6500HP型压裂泵动力端方案的提出 |
3.2 液压式压裂泵与机械式压裂泵动力端对比分析 |
3.2.1 机械式压裂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3.2.2 优缺点对比 |
3.3 6500HP型液压式压裂泵动力端技术分析 |
3.3.1 主要结构 |
3.3.2 液压系统与换向系统方案的确定 |
3.3.3 技术特点 |
3.3.4 两种液压系统方案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6500HP型压裂泵液压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液压技术概述 |
4.2 液压系统设计要求 |
4.3 液压回路设计 |
4.4 6500HP型液压式压裂泵动力端主要零部件计算 |
4.4.1 液力端液压缸的计算 |
4.4.2 动力端液压缸的计算 |
4.4.3 液压泵的计算与选型 |
4.4.4 发动机的计算与选型 |
4.4.5 换向阀的计算与选型 |
4.4.6 蓄能器计算与选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6500HP型压裂泵液压系统的仿真与优化 |
5.1 液压系统仿真技术特点 |
5.2 AMESim简介与仿真流程 |
5.2.1 AMESim简介 |
5.2.2 AMESim仿真流程 |
5.3 基于AMESim的压裂泵液压系统运动过程的建模 |
5.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2 模型的功能 |
5.3.3 关键元件的分析与参数的设定 |
5.4 PID控制策略 |
5.5 6500HP型压裂泵液压系统的仿真结果分析 |
5.6 6500HP型液压驱动压裂泵液压系统优化设计 |
5.6.1 改进后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
5.6.2 液压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5.6.3 三种类型压裂泵特点比较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8)基于CEEMD和LSSVM的高压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精矿浆体管道发展概况 |
1.1.2 矿浆管道中隔膜泵的重要作用 |
1.1.3 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的重要意义 |
1.2 往复式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往复式设备时频域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往复式设备模式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信号处理及故障诊断方法概述 |
2.1 小波变换 |
2.1.1 小波变换 |
2.1.2 小波函数及其选择 |
2.2 经验模态分解 |
2.2.1 经验模态分解 |
2.2.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
2.3 局部均值分解 |
2.4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2.4.1 支持向量机 |
2.4.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小波理论的单向阀振动信号降噪研究 |
3.1 小波降噪理论综述 |
3.2 小波阈值降噪原理 |
3.2.1 阈值去噪原理 |
3.2.2 阈值模型 |
3.2.3 降噪效果评估 |
3.3 硬阈值法与软阈值法及其改进 |
3.3.1 硬阈值与软阈值 |
3.3.2 改进阈值降噪法 |
3.4 小波阈值降噪实验研究 |
3.4.1 仿真信号可行性分析 |
3.4.2 基于改进阈值法的仿真信号降噪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EEMD-SVD-LS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 |
4.1 单向阀故障诊断总体方案设计 |
4.2 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
4.2.1 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原理 |
4.2.2 仿真信号分解对比实验 |
4.2.3 单向阀振动信号分解 |
4.3 奇异值分解特征提取方法 |
4.3.1 能量分析与互相关分析 |
4.3.2 奇异值分解特征提取 |
4.3.3 单向阀振动信号特征提取 |
4.4 基于CEEMD-SVD-LS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MD及PSO优化LS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 |
5.1 单向阀故障诊断总体方案设计 |
5.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参数选取 |
5.2.1 粒子群算法原理 |
5.2.2 优化参数的求取 |
5.3 基于LMD及PSO优化LS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 |
5.3.1 局部均值分解及特征提取 |
5.3.2 PSO优化LSSVM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单向阀故障诊断系统 |
6.1 系统建设背景 |
6.2 系统整体架构 |
6.3 硬件系统与数据采集 |
6.3.1 硬件系统构成 |
6.3.2 信号采集 |
6.4 故障诊断系统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授权的专利)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授权的软件着作权) |
(9)基于STM32的隔膜泵振动信号采集监测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浆体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概述 |
1.1.2 往复式隔膜泵在管道运输中的重要作用 |
1.1.3 对隔膜泵单向阀运行情况监测的重要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振动信号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 |
1.2.2 振动信号采集监测系统发展状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工作及思路 |
1.3.2 技术难点分析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往复式隔膜泵单向阀振动信号采集及传输电路设计 |
2.1 系统整体硬件框架结构 |
2.2 振动信号采集传感器选择 |
2.2.1 传感器的选择 |
2.2.2 传感器可行性分析 |
2.3 核心控制模块设计 |
2.3.1 微处理器选型 |
2.3.2 STM32主控模块电路 |
2.3.3 STM32外围电路 |
2.4 模拟信号采集部分的电路设计 |
2.4.1 直流恒流激励源电路 |
2.4.2 VREF基准电压电路 |
2.4.3 前置放大电路 |
2.4.4 滤波电路 |
2.4.5 增益可控放大及A/D转换电路 |
2.4.6 FIFO模块 |
2.5 数据发送和接收传输模块设计 |
2.5.1 USB2.0块传输接口电路 |
2.5.2 nRF24L01发送接收外围电路 |
2.5.3 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集节点与协调节点驱动软件的设计 |
3.1 采集节点软件设计 |
3.1.1 ARM开发环境 |
3.1.2 振动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
3.2 数据校验 |
3.2.1 数据校验方法简述 |
3.2.2 数据校验程序设计 |
3.3 数据压缩 |
3.3.1 数据压缩简述 |
3.3.2 数据压缩程序设计 |
3.4 振动数据传输 |
3.4.1 USB2.0块传输程序设计 |
3.4.2 USB系统的设备枚举过程 |
3.4.3 USB设备配置 |
3.4.4 NRF24L01数据发送与接收软件设计 |
3.4.5 以太网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向阀故障监测系统的上位机设计 |
4.1 基于SVD的振动信号特征提取 |
4.1.1 SVD的基本理论 |
4.1.2 Hankel矩阵构造 |
4.2 BP神经网络算法的故障诊断 |
4.2.1 BP神经网络算法模型 |
4.2.2 BP神经网络应用于隔膜泵单向阀的故障诊断 |
4.2.3 BP神经网络在隔膜泵故障诊断中的使用步骤 |
4.3 上位机监测软件的设计 |
4.3.1 LABVIEW与MATLAB混合编程方法研究 |
4.3.2 基于动态链接库(DLL)技术 |
4.3.3 基于TCP/IP通信技术的服务器数据读取 |
4.3.4 监测软件设计功能介绍 |
4.3.5 软件使用说明 |
4.4 算法验证和系统运行及结果分析 |
4.4.1 在MATLAB环境下对采集的准确数据进行分析 |
4.4.2 整个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申请的软件着作权) |
(10)液动隔膜泵机械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浆体管道输送技术及浆体输送泵的发展 |
1.1.1 浆体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 |
1.1.2 浆体输送泵的发展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液动隔膜泵总体结构 |
2.1 液动隔膜泵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2.2 液动隔膜泵的组成 |
2.2.1 液动隔膜泵的工作原理 |
2.3 液动隔膜泵的总体布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驱动液压系统设计 |
3.1 驱动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3.2 驱动液压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3.2.1 组合缸设计 |
3.2.2 驱动液压系统元件的选用 |
3.2.3 油路块设计 |
3.2.4 驱动油箱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膜位控制液压系统设计 |
4.1 膜位控制技术 |
4.2 膜位控制液压系统设计 |
4.2.1 膜位控制液压系统原理 |
4.2.2 液压系统元件的选用计算 |
4.2.3 膜位液压系统油路块设计 |
4.2.4 膜位控制液压系统油箱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隔膜设计 |
5.1 隔膜的研究现状 |
5.2 隔膜设计中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
5.2.1 隔膜设计中应用的理论 |
5.2.2 隔膜设计中应用的方法 |
5.3 隔膜的有限元分析 |
5.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5.3.2 边界与约束条件 |
5.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 改进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5.4.1 建立模型 |
5.4.2 隔膜运动分析 |
5.4.3 隔膜排量及运动范围的确定 |
5.5 隔膜的优化设计 |
5.5.1 隔膜优化分析过程 |
5.5.2 隔膜优化结果的提取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应用硬面技术 提高GEHO泵单向阀使用寿命(论文参考文献)
- [1]不锈钢表面等离子熔敷硼化物覆层的组织与性能[D]. 徐鑫.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矿浆管道输送系统的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D]. 周成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3]隔膜泵膜片的设计研究[D]. 高涵. 沈阳工程学院, 2020(02)
- [4]高压煤浆泵球阀限位器改进研究[D]. 于恒. 山东大学, 2019(09)
- [5]高压隔膜泵单向阀的微弱故障诊断研究[D]. 吴漫.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多喷嘴气化炉运行探讨[J]. 徐超. 氮肥与合成气, 2018(08)
- [7]6500HP型液压驱动压裂泵动力端研究[D]. 罗远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18(10)
- [8]基于CEEMD和LSSVM的高压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D]. 周成江.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9]基于STM32的隔膜泵振动信号采集监测与分析研究[D]. 陈生学.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10]液动隔膜泵机械结构设计[D]. 刘东海. 沈阳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