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学生的思想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葛平[1](2021)在《高等继续教育学历一致性水平的政策演进及实践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继续教育学历一致性水平的政策演进经历了理念萌芽阶段、理念形成阶段和理念定型阶段。高等继续教育学历一致性水平政策明确了高等继续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了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增强了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信心和定力。为保障高等继续教育学历一致性水平,高校应明确高等继续教育的学历水平要求、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人才标准内涵和资源整合机制,坚持质量第一办学理念、严进严出的管理原则、素质"拓展"的本质属性和协同发展的办学思想。
李中亮[2](2021)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考分离制度的反思和重构》文中指出我国自学考试教考分离制度设计经历政策不明阶段、政策明晰阶段,目前教考分离制度设计存在着高校助学权和社会主考权的双重缺失,成为制约自学考试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代自学考试教考分离制度的重构,应坚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教育教学权和社会考试评价机构的考试评价权等基本原则,赋予"个人自学"的学习权、"高校助学"的教育教学权和"社会主考"的考试权。
张艳超[3](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李国英[4](2019)在《战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社区学院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区学院是由美国所创造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创建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布局更为合理,它也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成功的重要因素。说到美国的社区学院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及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的社区学院系统,早在20世纪30年代,加州就建成了美国最大的社区学院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州社区学院系统在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加州共有72个社区学院、114所社区学院,每年的招生总数超过两百万,占美国社区学院招生总数的五分之一。本文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州社区学院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研究加州社区学院的战后发展历程,分析其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全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导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选题缘由与意义,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说明本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1945~1969年加州初级学院黄金发展时期的一些发展情况。1945~1950年,加州初级学院数量激增;1951~1960年,加州初级学院规模不断扩大;1960~1969年,《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下加州初级学院。在此基础上对加州初级学院在美国两年制学院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有所了解。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20世纪70~80年代加州社区学院的发展情况。70年代,加州成为最早建立起成熟社区学院系统的州之一,社区学院正式成为加州两年制公立学院的新名称,也完成了社区学院的职业化,职业教育成为加州社区学院又一主要教育职能,同时补偿教育、社区教育也逐渐成为它的重要职能。但是加州社区学院在这个时期也碰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的大学转学教育出现衰退、学院办学经费面临困难。学生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越来越高,学生平均年龄变大,非全日制的学生也增多。第三章主要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州社区学院的发展情况,社区学院的招生不断扩大,转学教育虽然有所回转,但并不稳定,职业教育是它的第一大教育职能。结语部分介绍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加州社区学院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提出建议。
李欢欢[5](2018)在《全日制高校自考助学管理对策探索——以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自考工作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日制高校自考助学的兴起和不断发展,自考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出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本文以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自考工作为例,通过对现代自考助学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症下药,提出针对自考学生管理的对策,探索全日制高校自考助学管理的新思路。
柴略[6](2017)在《我国自学考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了数理统计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解释了自学考试的基本概念,对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对自学考试的作用和影响作出了总结: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本文详细介绍了山西省自学考试的流程与现状,并由此归纳出山西省自学考试受管理机制、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呈现出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相区别的地方:实行课程管理模式;山西省经济结构决定了自考生报考专业的倾向;助学机构多以民办为主。通过对山西省自学考试现状的描述,笔者发现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自考生结构转变的趋势不如人意;助学机构逐渐失效;招考院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组织部门在制度设计、管理运作方面存有缺陷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考生自身的原因,而且有助学机构、主考学校的原因,还有组织管理部门的原因,既有山西省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有:考生结构畸形,自考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助学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过于注重营利;自考牵扯利益、缺乏监管,招考过程思想松懈;自考的组织管理缺乏有效衔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一系列完善我国自学考试的对策:调整自学考试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注重非学历教育功能;加强组织考试管理工作;规范自学考试管理;提高自考教材质量;加强社会助学机构的管理;构建自学考试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改革自学考试的学业评价方式等,从而促进山西省乃至全国的自学考试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金茹萍[7](2017)在《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普通高校招生的逐渐扩大,高考落榜学生的整体素质趋于下降,他们需要助学才有希望拿到高等自考毕业文凭,1998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日制自考助学应运而生,然而随着自考助学规模的快速扩大,自考助学在办学指导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都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影响自考助学的健康发展。本论文以多所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日制自考生群体的教育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对社会助学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和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且针对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社会助学的对策。全文共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相关概念阐述及文献综述。包括自考助学国内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并详细阐述了自考助学和高校自考助学的内涵。第三部分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层面出发,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设计、发放、收集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来了解自考助学的现状,具体包括高校自考助学学生的基本状况、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等。第四部分针对目前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存在的普遍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端正办学思想、改革健全教学管理体制、调整教师队伍和提高班主任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措施,期望促进自考助学健康发展。
徐莉[8](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向佳文[9](2017)在《大众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化后期。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表明,在大众化后期,就学形态出现了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入学率持续增长,其增长率甚至超过传统学生,很多学生反复入学等新的特征,呈现出终身学习的某些特点。那么,我国高等教育就学形态是否也开始出现某些类似的变化呢?就此进行研究,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顺利实现向后大众化的转变,具有参考意义。基于此,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大众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现状进行考察,进而分析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的表征与成因;对美、日大众化进程中就学形态的演进及优化策略进行探讨,从中获得重要启示,由此提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的优化对策。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开始出现新的表征,但“纵向延长”还远不能与“横向扩大”抗衡。其一,就学对象虽不断扩大,但业余制成人学生增加缓慢;其二,就学年龄虽得到延伸,但全日制学生的就学年龄变化不大;其三,就学类型虽日益丰富,但仍强调就学的连续性;其四,就学目的虽逐渐多样,但追求学历的倾向仍未明显改变。第二,现有就学形态的成因:其一,学籍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其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僵化;其三,全日制高等教育与业余制高等教育教育之间没有建立起通道;其四,成人入学制度与社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其五,终身学习观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这些因素不利于蕴含着高等教育质变的“纵向延长”就学形态的扩大。第三,美、日大众化进程中就学形态的演进过程与策略对我国有五点启示:其一,注重对终身学习立法;其二,增设、开放高等教育机构与设施;其三,为非传统学生入学提供各种便利;其四,建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机构立交桥;其五,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第四,针对上述表征与成因,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扩大“纵向延长”,促进就学形态优化的基本途径。其一,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应性;其二,建立宽松的成人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其三,在不同层次、类型高等教育之间建立正式通道;其四,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五,切实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谢琴,孙丽媛[10](2016)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文中指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过30余年发展,已步入转型发展和路径选择的关键时期。分析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的若干问题,重新审思自学考试的定位,从高校学习服务、考试服务、学习质量监控、继续教育服务、学业评价、构建学分互认等方面提出自学考试的发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浅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学生的思想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学生的思想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继续教育学历一致性水平的政策演进及实践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继续教育学历一致性水平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理念萌芽阶段 |
(二)理念形成阶段 |
(三)理念定型阶段 |
二、高等继续教育学历一致性水平的时代价值 |
(一)明确了高等继续教育的法律地位 |
(二)明确了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
(三)增强了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信心和定力 |
三、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学历一致性水平的实践策略 |
(一)明确高等继续教育的学历水平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 |
1. 提高思想认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念。 |
2. 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正确处理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的关系。 |
3. 适当延长学历修业年限,实行弹性学制。 |
(二)明确高等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坚持严进严出的管理原则 |
1. 严把入口关,加强高等继续教育招生管理工作。 |
2. 严把过程关,规范高等继续教育教学工作。 |
3. 严把出口关,做好高等继续教育毕业管理工作。 |
(三)明确高等继续教育的人才标准内涵,坚持素质拓展的本质属性 |
1. 高等继续教育应坚持独立的人才培养标 |
2. 高等继续教育应坚持人才素质拓展的本 |
(四)明确高等继续教育和全日制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坚持协同发展的办学思想 |
1. 坚持平等发展原则,落实平等发展政策。 |
2. 坚持开放发展原则,推进资源共享进程。 |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考分离制度的反思和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学考试教考分离制度的历史演变 |
(一)政策不明阶段 |
(二)政策明晰阶段 |
二、目前自学考试教考分离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助学权缺失,人才教育主体职责难以履行 |
(二)社会主考权缺失,人才评价主体职责难以体现 |
(三)自考生源日渐萎缩,个人自学效果不够理想 |
三、自学考试教考分离制度重构的基本原则 |
(一)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
(二)保障高校的教育教学权 |
(三)保障社会考试评价机构的考试评价权 |
四、自学考试教考分离制度的重构策略 |
(一)创造“自学成才”的社会条件,赋予“个人自学”的学习权 |
(二)改变“社会助学”的教育机制,赋予“高校助学”的教育教学权 |
(三)改变“高校主考”的考试机制,赋予“社会主考”的考试权 |
五、结语 |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战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社区学院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加州初级学院黄金发展时期(1945~1969年) |
第一节 1945~1950年加州初级学院数量激增 |
一、加州初级学院数量激增的背景 |
二、大量初级学院的成立 |
三、《斯特雷耶报告》与加州初级学院 |
第二节 1951~1960年加州初级学院规模不断扩大 |
一、加州初级学院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背景 |
二、新初级学院的创建 |
三、《再研究报告》与加州初级学院 |
第三节 1960~1969年《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下的加州初级学院 |
一、《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出台的背景 |
二、《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中有关初级学院的主要内容 |
三、20世纪60年代的加州初级学院 |
第二章 加州社区学院的成熟与转型期(1970~1989) |
第一节 加州社区学院进入成熟与转型期 |
一、加州社区学院进入成熟与转型期历史背景 |
二、最后一批社区学院落户加州 |
三、加州社区学院的职能更加完善 |
第二节 加州社区学院经费结构的变化及其危机 |
一、加州社区学院经费结构的变化 |
二、加州社区学院面临的经费危机 |
第三节 学生结构的变化 |
一、非全日制学生大量增加 |
二、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越来越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90年以来加州社区学院的发展 |
第一节 加州社区学院招生总数稳中有升 |
一、20世纪90年以来加州社区学院的招生情况 |
二、加州社区学院招生总数起落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加州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的新发展 |
一、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
二、转学教育职能的短暂回升 |
三、社区教育更加完善 |
第三节 学生结构的新变化 |
一、女性学生比率越来越高 |
二、白人学生比率继续下降 |
本章小结 |
结语 加州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启示 |
一、加州社区学院发展的历史特征 |
二、我国社区学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加州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对我国社区学院建设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全日制高校自考助学管理对策探索——以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自考工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考助学学生的特点 |
1. 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
2. 缺乏自信, 自卑感明显 |
3.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
二、自考助学管理对策 |
1. 创新制度, 优化管理 |
2. 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水平 |
3. 加强专职班主任的选聘、培养和管理 |
4. 表彰奖励助学 |
5. 丰富自考学生的校园活动 |
三、结语 |
(6)我国自学考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综述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方法 |
第一章 自学考试概述 |
1.1 自学考试基本概念 |
1.1.1 自学考试的含义 |
1.1.2 自学考试的特点 |
1.1.3 自学考试的组织系统 |
1.2 自学考试的产生与发展 |
1.2.1 自学考试的产生 |
1.2.2 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 |
1.2.3 自学考试发展历程的特征转变 |
1.3 自学考试的作用 |
1.3.1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 |
1.3.2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 |
1.3.3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
1.3.4 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 |
第二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现状 |
2.1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招生情况 |
2.1.1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生源与专业 |
2.1.2 考生自主报考 |
2.1.3 助学机构的全程参与 |
2.2 考生的学习方式 |
2.2.1 以考生自学为主的形式 |
2.2.2 参加助学机构培训的形式 |
2.2.3 其它学习的方式 |
2.3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组织与管理 |
2.3.1 组织机构对考点考场的布置与编排 |
2.3.2 组织机构对试卷的运送与保管 |
2.3.3 组织机构在考试期间组织巡视 |
2.3.4 组织机构在考试期间对考生的管理 |
2.4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后续收尾 |
2.4.1 考试成绩的公布与考生复查试卷 |
2.4.2 考生免考课程的申报与组织部门的审批 |
2.4.3 自学考试的实践课程与毕业答辩 |
2.4.4 考生毕业的申报与审核部门的办理 |
2.5 毕业生的就业与再深造 |
2.5.1 自考毕业生就业方向 |
2.5.2 山西省自考毕业生就业情况 |
2.5.3 自考毕业生可继续深造 |
第三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存在的问题 |
3.1 自考生结构转变的趋势不如人意 |
3.1.1 生源数量大幅下降 |
3.1.2 生源质量下降 |
3.1.3 舞弊成风,社会认可下降 |
3.1.4“混文凭”成自考标签,技术型专业报考人数下降 |
3.2 社会助学逐渐失效 |
3.2.1 助学机构培养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 |
3.2.2 社会助学规模减少,发展不平衡 |
3.2.3 助学机构逃避监管 |
3.3 招考院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
3.3.1 管理体制僵硬化 |
3.3.2 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
3.3.3 招考院校对试卷保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
3.4 组织部门制度设计、管理运作存有缺陷 |
3.4.1 管理职能模糊 |
3.4.2 管理岗位不足 |
3.4.3 管理运作存在弊端 |
第四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考生结构畸形,自考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 |
4.1.1 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招考竞争激烈 |
4.1.2 办考目标单一 |
4.1.3 逐步脱离社会需求 |
4.1.4 专业设置老化 |
4.2 自考助学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过于注重营利 |
4.2.1 办学思想不端正,以营利为主 |
4.2.2 陷入生源困境,千方百计争夺生源 |
4.2.3 教学质量堪忧,“助考”不“助学” |
4.3 自考牵扯利益、缺乏监管,招考过程思想松懈 |
4.3.1 牵扯利益 |
4.3.2 缺乏监管措施 |
4.3.3 思想松懈 |
4.4 自考的组织管理缺乏有效衔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
4.4.1 组织管理缺乏有效衔接 |
4.4.2 人员管理缺乏奖惩机制 |
4.4.3 管理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自学考试的对策 |
5.1 切实改进自考制度本身的不足与漏洞 |
5.1.1 调整专业和课程体系 |
5.1.2 注重发展非学历教育 |
5.1.3 弥补组织管理部门的漏洞,提升管理效能 |
5.2 构建自学考试质量保障体系 |
5.2.1 规范自学考试的考务管理 |
5.2.2 提高自学考试教材质量 |
5.2.3 提高主考院校的命题水平,加强试卷的全程保密工作 |
5.3 加强社会助学机构管理 |
5.3.1 自考管理机构总揽全局 |
5.3.2 民间社团协助管理 |
5.3.3 社会助学机构加强自身管理 |
5.4 构建自学考试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完善其评价机制 |
5.4.1 提高自考的教育质量评价功能、学历认定功能 |
5.4.2 树立自学考试的学业评价新理念 |
5.4.3 大胆改革自学考试的学业评价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阐述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自考助学 |
2.1.2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 |
2.2.2 国外研究 |
3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问卷调查 |
3.1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
3.2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学习动机调查 |
3.3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
3.4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
3.5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班级开展活动情况调查 |
3.6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
3.7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师课堂上课情况调查 |
3.8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学校管理和班主任管理情况调查 |
4 全日制自考助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助学招生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1 招生动因、招生宣传、招生手段的现状 |
4.1.2 招生现状的弊端及原因分析 |
4.2 助学学生特点和存在问题分析 |
4.2.1 生源参差不齐,总体质量偏低 |
4.2.2 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 |
4.2.3 心理素质不高,自我意识较弱 |
4.3 师资队伍状况分析 |
4.3.1 教师队伍素养及存在问题 |
4.3.2 班主任学历素质不高,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
4.4 按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管理,缺乏改革创新思维 |
4.4.1 教学管理思想陈旧,管理措施不适应教学需求 |
4.4.2 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方式有待提高 |
4.4.3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灵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
4.4.4 因材施教原则管理欠缺,管理效果不佳 |
5 全面提升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的管理对策 |
5.1 牢记教育使命,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
5.1.1 端正办学思想,增强服务意识 |
5.1.2 严把招生质量关,择优录取 |
5.1.3 加大教育投资,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
5.2 积极运用分成管理模式,因材施教、提升教育效果 |
5.2.1 按学生基础不同分类 |
5.2.2 按年级不同管理 |
5.3 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改革,从助考走向助人 |
5.3.1 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
5.3.2 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
5.3.3 完善原有的课程体系 |
5.4 发挥育人功能,增强素质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
5.4.1 加强道德素质教育 |
5.4.2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5.4.3 增加校园文化熏陶 |
5.5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队伍, 提高管理水平 |
5.5.1 健全教育教学规章制度 |
5.5.2 完善外聘教师队伍对策 |
5.5.3 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 |
5.6 改革创新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管理模式 |
5.6.1 不忘教育使命,追求社会效益,统筹协调,推动自考助学 |
5.6.2 发挥政府部门力量,开放教育体系,提高规模效应 |
5.6.3 联合办学,发挥企业助学、扩大内涵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创新 |
四、研究综述 |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综述小结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
(一) 研究目标 |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
(三) 数据库建构 |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 信效度 |
(二) 伦理遵循 |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
结论 |
一、研究回望 |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研究展望 |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9)大众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问卷调查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内容 |
2.4 调查过程 |
2.5 调查样本情况 |
第3章 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现状 |
3.1 全日制学生就学形态现状 |
3.2 业余制学生就学形态现状 |
3.3 小结 |
第4章 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的表征及成因 |
4.1 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的表征 |
4.2 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的成因 |
第5章 美、日大众化进程中就学形态的演进及启示 |
5.1 美、日大众化进程中就学形态的演进过程 |
5.2 美、日大众化进程中就学形态演进的启示 |
第6章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优化对策 |
6.1 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应性 |
6.2 建立宽松的成人高等教育入学制度 |
6.3 在不同层次、类型高等教育之间建立通道 |
6.4 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6.5 切实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究其根本:是考试还是教育 |
(二)疑其实然:是效益还是质量 |
(三)憾其本然:是趋同还是求异 |
(四)感其应然:是需要更是幸福 |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实地位及发展设想 |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策略 |
(一)提升学习服务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
(二)注重多元化,完善考务和考试服务 |
(三)加强专业化学习监控,增强实训实验功能 |
(四)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心理健康 |
(五)完善自学考试学业评价体系 |
(六)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
四、浅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学生的思想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继续教育学历一致性水平的政策演进及实践策略[J]. 葛平. 教育与职业, 2021(13)
-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考分离制度的反思和重构[J]. 李中亮. 教育与考试, 2021(03)
-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战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社区学院发展历程研究[D]. 李国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全日制高校自考助学管理对策探索——以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自考工作为例[J]. 李欢欢. 当代继续教育, 2018(03)
- [6]我国自学考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柴略. 山西大学, 2017(03)
- [7]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金茹萍. 杭州师范大学, 2017(05)
- [8]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9]大众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研究[D]. 向佳文. 长江大学, 2017(02)
- [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谢琴,孙丽媛.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04)
标签:自学考试论文;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论文; 成人自学考试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