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苯类化合物与牙周组织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跃平[1](2021)在《不同处理方式下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炎症免疫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一种以粥样斑块为显着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研究发现,AS斑块中的大量CD4+T细胞受局部炎症微环境激活信号诱导后,选择性地向不同的辅助性T细胞(T helper,Th)亚群分化,即Th1、Th2、Th17和Tregs细胞谱系,并通过分泌不同细胞因子参与AS的炎症反应,进而影响斑块稳定性。此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之间的平衡可直接影响AS斑块稳定性。研究发现,当Th1、Th17、MMPs 比例升高时,可导致斑块稳定性下降,最终因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血管缺血性病变。艾燃烧生成物(moxa combustion products,MCP)包括了挥发油、轻组分(气态物质)及重组分(液态、颗粒物质)等,是艾灸起效的作用机制之一。艾烟作为MCP的主要存在形式,前期研究表明,艾灸与艾烟可通过调节AS模型小鼠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减轻炎症反应等途径,起到防治AS的作用。目的观察不同处理方式下MCP(艾烟、滤过艾烟、艾绒加热、艾叶精油)对AS模型小鼠主动脉及肝脏病理变化、炎性因子水平含量、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探讨MCP干预AS的作用机制,初步界定MCP中活性物质的存在形式和范围。方法40只雄性8周龄ApoE-/-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模型组、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加热组、艾叶精油组。8只同龄雄性C57BL/6小鼠为空白组。各组小鼠每日抓取固定,空白组与模型组小鼠不进行干预;艾烟组小鼠暴露于2%浓度(以染毒柜遮光率度量)的艾烟环境,每次约燃烧1.5 g艾绒;滤过艾烟组小鼠暴露于1.5g艾绒点燃滤过后的艾烟环境;艾绒加热组小鼠暴露于1.5 g艾绒在150℃加热条件下的环境中;艾叶精油组小鼠暴露于3.75 uL艾叶精油(1.5 g艾绒所含挥发油含量折合)加入16mL蒸馏水雾化形成的环境。所有干预均在染毒柜中进行,20min/日,6日/周,连续干预14周。采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切片。Elisa法测定血清中 INF-γ、IL-10、IL-17、TGF-β1、MMP-9、TIMP-1 的含量。结果1 ApoE-/-小鼠胸主动脉与肝脏的病理变化胸主动脉病理变化:空白组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的胸主动脉部位出现明显AS斑块病变,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加热组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艾叶精油组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明显改善。肝脏病理变化:空白组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的肝细胞索及肝窦排列紊乱,且肝细胞明显变性肿胀。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加热组肝细胞索排列较模型组规则,艾叶精油组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明显改善。2炎性因子水平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NF-γ、IL-17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1),血清 IL-10、TGF-β1 显着降低(P<0.01,P<0.01),INF-γ/IL-10 比值、IL-17/TGF-β1 比值显着升高(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烟组血清IL-10、TGF-β1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血清 INF-γ、IL-17 含量及 INF-y/IL-10 比值与 IL-17/TGF-β1比值显着降低(P<0.05,P<0.01,P<0.01,P<0.01);滤过艾烟组血清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清 INF-γ、IL-17 含量及 INF-y/IL-10 比值与 IL-17/TGF-β1 比值显着降低(P<0.05,P<0.01,P<0.01,P<0.01),TGF-β1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艾绒加热组血清INF-y、IL-17含量显着降低(P<0.05,P<0.05),IL-10、TGF-β1含量及INF-y/IL-10比值与IL-17/TGF-β1比值无显着差异(P>0.05);艾叶精油组血清INF-γ、IL-10、IL-17、TGF-β1 含量及 INF-y/IL-10 比值与 IL-17/TGF-β1 比值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处理方式下MCP各组组间比较:各组间血清INF-γ含量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血清IL-10含量显着高于艾绒加热组和艾叶精油组(P<0.01,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血清INF-γ/IL-10 比值显着低于艾绒加热组和艾叶精油组(P<0.05,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血清IL-17含量均显着低于艾叶精油组(P<0.05,P<0.05),其余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间血清TGF-β1含量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血清IL-17/TGF-β1比值均显着低于艾叶精油组(P<0.01,P<0.01),其余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3斑块稳定性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MMP-9含量显着升高(P<0.01),血清TIMP-1含量、MMP-9/TIMP-1比值无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烟组血清MMP-9含量显着降低(P<0.01),血清TIMP-1含量显着升高(P<0.05),MMP-9/TIMP-1比值显着降低(P<0.01);滤过艾烟组血清MMP-9含量显着降低(P<0.05),血清TIMP-1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MMP-9/TIMP-1比值显着降低(P<0.01);艾绒加热组血清MMP-9含量显着降低(P<0.01),血清TIMP-1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MMP-9/TIMP-1比值显着降低(P<0.05);艾叶精油组血清MMP-9、TIMP-1含量、MMP-9/TIMP-1比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处理方式下MCP各组组间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含量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血清TIMP-1含量显着高于艾叶精油组(P<0.01),其余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血清MMP-9/TIMP-1比值显着低于艾叶精油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其余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 艾烟、滤过艾烟均能改善主动脉及肝脏病理,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斑块稳定性,减缓AS的发展进程,两者作用基本一致,提示所滤过的颗粒物对艾烟的作用影响不大。2 与艾烟组相比,艾绒加热组以及艾叶精油组在改善主动脉及肝脏病理,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斑块稳定性方面疗效一般,提示艾绒的燃烧环节可能是艾灸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步骤。
蒋兰岚[2](2020)在《基于多组学的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微生物及T淋巴细胞免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筛选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标志菌群、标志菌、龈下微生物功能基因及其标志性代谢物,并分析在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中起重要作用的龈下微生物、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牙周临床指标、血糖控制水平、T淋巴细胞免疫间可能的关系。方法:调查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DP)患者牙周状况(牙周组织炎症、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等),以2型糖尿病不伴牙周炎(DNP)、单纯牙周炎(P)和健康者(H)为对照组,分析不同疾病状态下牙周状况,及血糖控制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状况的关系。采集研究对象龈下菌斑,采用扩增子测序检测四组(DP:10例、P:10例、DNP:10例、H:11例)龈下菌群,比较组间菌群差异,筛选各组标志菌属并分析各组优势菌属间关系。采用鸟枪法(G)检测各组(DP:2例、DNP:2例、P:3例、H:3例)龈下物种,比较组间物种差异和功能基因差异。采用非靶向LC-MS/MS(M)检测各组(DP:10例、DNP:9例、P:10例、H:8例)龈下菌斑中代谢物,比较分析组间代谢物及代谢功能差异,筛选各组标志性代谢物;采用流式检测技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Treg/Th17在CD4+T淋巴细胞中比例,以及PD1、PDL1在CD4+和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其与牙周临床指标、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和网络分析,分析差异菌属与差异代谢物、牙周临床指标、血糖控制水平及T淋巴细胞免疫的网络关系。结果:1.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与单纯牙周炎患者间牙周组织炎症(BI:t=-1.231,P=0.222)和牙周支持组织破坏(AL:t=1.101,P=0.275)无明显差异;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2型糖尿病不伴牙周炎患者(W=8.993,P=0.005;W=6.436,P=0.016);此外,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与探诊深度呈正相关(r=0.417,P=0.004;r=0.444,P=0.002)。2.扩增子测序结果如下:1)DP组、P组、DNP组及H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DP组和P组龈下优势菌属为纤毛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梭杆菌属、奈瑟氏菌属、密螺旋体属-2、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DNP组和H组龈下优势菌属分布虽有一定相似度,但存在较大差异。2)DP组与DNP组间龈下菌斑差异菌属31个;P组与H组间龈下菌斑差异菌属34个,所得结果取交集,发现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的菌属20个,包括脱硫弧菌属、缠结优杆菌属、产线菌属、依赖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等;仅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组高于相应对照组有13个,包括短枝真杆菌属、隐枝真杆菌属、脱硫弧叶菌属、Parvimonas、普氏菌属等。DP组与P组间龈下菌斑有6个差异菌属;DP组与H组间龈下菌群差异菌属21个。3)对各组有显着影响的菌属分别是:DP组-短枝真杆菌属、隐枝真杆菌属、丙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等;P组-依赖杆菌属、缠结优杆菌属、锥形杆菌属、脱硫叶菌属等;DNP组-月形单胞菌属;H组-嗜血杆菌属、梭菌属、假丙酸杆菌属。4)四组丰度前30的菌属中,卟啉单胞菌属、坦纳菌属、产线菌属、依赖杆菌属、螺旋体属-2、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劳特罗普氏菌属、奈瑟氏菌属及其他菌属呈网络关系。3.采用鸟枪法测序结果如下:1)GDP组和GP组龈下菌斑中优势菌为齿垢密螺旋体、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密螺体、福赛坦氏菌、文氏密螺旋体、索氏密螺旋体、苛求依赖杆菌等;GDNP组和GH组为Actinobaculum sp.oral taxon183、马氏棒状杆菌等。2)GDP组和GP组龈下红色复合体的丰度明显高于GDNP组和GH组(P<0.05);GH组黄色复合体丰度高于GDP组和GP组(P<0.05);GDNP组和GH组绿色复合体丰度均高于GDP组和GP组(P<0.05);GDNP组和GH组蓝色复合体丰度高于GDP组(P<0.05)。3)龈下菌斑微生物功能基因涉及代谢的有12个方面,组间差异明显功能基因为碳水化合物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固氮代谢、新陈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ABC转运系统等。KO富集的通路为脂肪酸降解、磷酸肌醇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其他多糖降解等。4.非靶向LC-MS/MS检测结果如下:1)MDP组与MDNP组间有49种差异代谢物,MP组与MH组间有118种差异代谢物,MDP组与MP组间有88种差异代谢物,MDP组与MH组间有41种差异代谢物;MDP组与MDNP组间差异代谢物及MP组与MH组间差异代谢物取交集,共同差异代谢物21种,MDP组与MDNP组间特有差异代谢物28种。2)MDP组与MDNP组间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及MP组与MH组间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取交集,其共同差异代谢通路为苯丙氨酸代谢、ABC转运系统、丁酸盐代谢;MDP组与MDNP组特有差异通路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系统、联苯降解、TCA循环、色氨酸代谢、双组分调节系统、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等;MP组与MH组特有差异通路为C5-支链二元酸代谢、氨酰-t RNA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合成、组氨酸代谢、微生物新陈代谢等。MDP组与MP组间为苯丙氨酸代谢、丁酸盐代谢、微生物代谢通路、ABC转运系统、C5-支链二元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甘油磷脂新陈代谢及不饱和脂肪的生物合成等。3)牙周临床指标、Treg/Th17比值、Treg%、Th17%、CD4+/CD8+PDL1/PDL1、血糖状态与82种代谢物如三甲铵乙内酯、海藻糖、蔗糖、阿洛糖、麦芽三糖、葡萄糖-6-磷酸、DL-β-羟基丁酸、软脂酸、鸟苷、尿苷、丙酮酸、氢化肉桂酸、吲哚乳酸、反式肉桂酸、色氨酸、4-氯苯甲酸、2,4-二氯苯甲酸、腺苷、次黄嘌呤、组氨酸、花生四烯酸、核黄素等呈相关关系。5.1)MDP组与MDNP组间9种差异菌属与牙周临床指标、49种差异代谢物(DL-β-羟丁酸、草酰乙酸、葡萄糖-6-磷酸、三甲铵乙内酯、丙酮酸、组氨酸、4-氯苯甲酸等)呈相关关系;且依赖杆菌属、放线菌属及心杆菌属与差异代谢物、相关指标呈网络关系。2)MP组与MH组间12种差异菌属与牙周临床指标、Treg/Th17平衡状态、CD4+、CD8+T淋巴细胞上PD1、PDL1的表达及80种差异代谢物(顺丁烯二酸、α-酮戊二酸、2-羟基戊二酸、组氨酸、海藻糖、三甲铵乙内酯、花生四烯酸等)呈相关关系;依赖杆菌属和锥形杆菌属与差异代谢物、相关指标呈网络关系。3)MDP组与MH组间9种差异菌属与牙周临床指标、Treg/Th17平衡状态、CD4+、CD8+T淋巴细胞上PD1、PDL1的表达、血糖状态及35种差异代谢物(亚油酸、三甲铵乙内酯、trans-Traumatic acid、氢化肉桂酸、草酰乙酸、4-氯苯甲酸、组氨酸、氯酚、朱砂精酸、2,4-二氯苯甲酸等)呈相关关系;消化链球菌属、放线菌属、嗜血杆菌属与差异代谢物、相关指标呈网络关系。结论:1.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状况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糖蛋白呈正相关关系。2.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与单纯牙周炎患者均存在明显的龈下菌群失衡,但不如单纯牙周炎患者程度显着。共同:发现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的菌属20个,包括脱硫弧菌属、缠结优杆菌属、产线菌属、依赖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Phocaeicola等;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标志性菌属短枝真杆菌属、隐枝真杆菌属。小部分优势菌属间呈网络关系,且存在协同和竞争或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3.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和单纯牙周炎患者均有高丰度的红色复合体,健康者有高丰度的黄色和绿色复合体,2型糖尿病不伴牙周炎患者有高丰度蓝色复合体。龈下微生物功能基因主要涉及代谢方面,而不同疾病状态下,功能基因有明显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合成和代谢、固氮代谢、微生物新陈代谢、ABC转运系统。4.伴或不伴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龈下微生物均存在明显代谢失调,但其标志性代谢物存在差异。除丁酸盐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合成、ABC转运系统等外,在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还包括联苯降解、能量代谢、色氨酸代谢、双组分调节系统、碳水化合物代谢,其他氨基酸合成和代谢等。5.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代谢产物、血糖控制水平和T淋巴细胞免疫相互影响,并呈失衡网络关系。
刘燕隔[3](2019)在《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对酒精诱导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作为台湾独有的珍稀药用真菌,三萜类化合物是其重要的活性物质。早在牛樟芝被系统开发前,台湾原住民便食用其缓解宿醉和保护肝脏。随着酒精消费的逐年攀升,酒精性肝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面临的重要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以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建立急性、慢性酒精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探讨其对酒精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分析和评价,明确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中含有高水平的三萜类化合物、25种脂肪酸、16种氨基酸、3种核苷酸和8种矿物质,铅、汞、砷和镉未检出,且铜含量远低于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中铜含量的限度标准,为其安全性提供重要依据。通过2周的酒精给予建立急性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小鼠模型,考察牛樟芝发酵菌丝体(AC)对急性酒精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AC能够显着抑制由于酒精作用引起的小鼠血清中肝损伤标志性因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ST/ALT)比值的增加;有效缓解酒精引起肝脏组织中坏死和炎症浸润的增加、脂肪滴形成和肝细胞凋亡。且蛋白激酶B/核因子κB(Akt/NF-κB)信号途径可能在AC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利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不同提取条件对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中三萜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最终筛选出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中三萜类化合物最佳提取条件,也即为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在80℃和液料比为20:1条件下,提取100 min。按照上述提取方法,获得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提取液,随后通过大孔树脂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获得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组分(ACT)。随后,通过液相-质谱联用仪(LC-MS)和LC-MS/MS检测和分析ACT中三萜结构,进而判断和鉴定其种类,确定ACT中至少含有25种三萜类物质。以ACT为研究对象,建立急性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小鼠模型,考察其的肝保护作用。结果表明,ACT能够显着抑制由于酒精作用引起的ALT和AST水平的升高,改善肝组织的脂质代谢异常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合抗体芯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系统分析ACT对炎症反应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在酒精作用的小鼠中,ACT有效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一氧化氮、活性氧、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α、7和33、调节激活后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因子、P-选择素、趋化因子(c-x-c motif)配体13、人软骨糖蛋白39、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2)的产生,从而抑制酒精诱导的炎症反应和炎症浸润。过量酒精摄入导致缺氧,是酒精促进细胞炎症反应、毒性和凋亡的重要原因。ACT对急性酒精性诱导的肝缺氧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Akt/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Akt/p70S6K)和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过度表达有关。通过24周酒精喂养建立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探讨ACT对慢性酒精性肝病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ACT能够有效缓解由于酒精作用引起的小鼠脏器指数的增加;显着抑制小鼠肝脏中ALT和AST水平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减轻脂质积累的负担。此外,ACT能够显着缓解肝脏中脂肪滴堆积和肝细胞凋亡及肾、脾和心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基于结合非标记定量(LFQ)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ACT对慢性酒精诱导的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靶点和通路。基于GO分析和京都基因组和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本研究分别选取肝脏中脂肪酸代谢、线粒体内膜、纤维蛋白原相关的因子为目标蛋白。ELISA结果表明,ACT作用6周后能够有效调节24周慢性酒精喂养导致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P家族成员4和肉毒碱乙酰转移酶)、线粒体损伤相关因子(线粒体核糖体蛋白36、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细胞色素P450 4A10、细胞色素P450 4A14和细胞色素P4508B1)和纤维蛋白原相关因子(纤维蛋白原样相关蛋白1、纤维蛋白原β链和血纤蛋白原γ链)水平异常。Western blot分析相关结果表明,ACT通过调节Akt、5’-单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进而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表达,调节脂质代谢;此外,还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过表达,从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缓解线粒体损伤和炎症反应。本研究表明ACT给药6周能够通过缓解24周酒精喂养引起的小鼠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脂质代谢异常,缓解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kt/PGC-1α和CYP2E1信号通路相关。因此,本研究明确了ACT对急性、慢性酒精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其作为缓解酒精性肝损伤相关药物或保健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魏云霄[4](2018)在《雄激素对高尿酸血症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切除实验大鼠的双侧睾丸及附睾的方法构建去势大鼠模型,通过氧嗪酸钾(和乙胺丁醇)联合的方式构建高尿酸血症模型,比较去势高尿酸大鼠和单纯高尿酸大鼠血清的钙、磷、碱性磷酸酶的浓度差异性,研究雄激素在高尿酸血症大鼠骨代谢改变中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4月龄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单纯高尿酸组、去势高尿酸组、单纯去势组。在第0周时,去势组通过切除大鼠双侧睾丸及附睾构建去势大鼠模型。高尿酸组采用化学试剂干预的方法,共造模12周,最终建立稳定、持久的慢性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在第0、4、6、8、12周时取各组大鼠内眦静脉血,测定血清中的尿酸、钙、磷、碱性磷酸酶的水平,通过比较去势高尿酸大鼠和单纯高尿酸大鼠检测指标的差异性分析,观察雄激素在高尿酸大鼠骨代谢中的影响。结果:1.第4周时,与假手术组比较,高尿酸组大鼠的尿酸水平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高尿酸血症模型构建成功。2.第6周时,高尿酸组的尿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性下降(P≈0.049<0.05),开始改进造模方法,同时,去势高尿酸组的钙指标较单纯去势组相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第8周时,通过改进造模方法,高尿酸组大鼠的尿酸水平较假手术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高尿酸模型维持稳定。同时,单纯去势组与假手术组比较,钙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第12周时,单纯去势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尿酸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单纯去势组与去势高尿酸组比较,磷的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与单纯高尿酸组比较,去势高尿酸组大鼠的磷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高尿酸能降低大鼠体内的钙、磷水平,使骨丢失显着,更易发生骨质疏松。2.雄激素可以引起钙的改变,使大鼠体内的骨转化降低,减少骨量丢失,维持大鼠体内的骨密度。3.雄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升高大鼠体内的尿酸水平。4.雄激素在高尿酸血症大鼠体内可以引起骨代谢指标的改变,可以减少骨吸收,使骨丢失降低,有利于维持骨代谢。
王灵燕[5](2018)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虚拟筛选及活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列腺癌(PCa)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致死率全世界排名第二。研究者指出前列腺癌的发病具有地域和种族差异,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由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的普及、活检技术的改进以及日益西化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雄激素受体(AR)与内源性雄激素结合能够激活AR转录,调控靶基因表达及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因此,AR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关键靶标。现有靶向AR的药物有氟他胺、比卡鲁胺、恩杂鲁胺以及阿比特龙。上述抗雄激素虽然能有效治疗前列腺癌,但是依然会出现耐药性问题。耐药性具体的机制虽不明确,但是已有研究表明,AR突变、AR剪接变异及PI3K、Wnt、EGF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能够使抗雄激素从AR拮抗剂转变为AR激动剂。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前列腺癌国内外现状、诊断及常用PCa治疗方式;此外,依次介绍了PCa关键靶标AR、前列腺癌耐药机制以及各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本论文第二部分应用二维多元线性回归(2D-MLR)、三维比较分子场(CoMFA)以及比较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方法构建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进一步探索carbobicyclo和oxabicyclo琥珀酰亚胺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揭示与活性相关的关键结构特征。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可以指导修饰先导化合物,同时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QSAR)可以预测未知化合物的活性。本论文第三部分应用计算机辅助虚拟筛选及生物活性评价以期发现新型的AR拮抗剂。首先,应用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方法LibDock、Glide从SPECS天然产物数据库中筛选与AR具有高亲和力的化合物并依据Lipinski’s rule of five和veber rule对化合物进行类药性筛选。其次,计算上述化合物的ADME参数预测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并通过结构相似性聚类分析挑选代表化合物。最后,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及AR报告基因实验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得到小分子10(MOL10)具有AR拮抗活性,可作为潜在的AR拮抗剂。本论文第四部分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MOL10与野生型AR(WT AR)及突变型AR(F876L AR)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采用体系平衡分析、氢键分析、作用模式分析、结合自由能分析及分解自由能分析,并结合实验室对恩杂鲁胺耐药性研究基础,研究MOL10与WT AR的相互作用模式,并预测F876L AR对MOL10是否产生耐药性。本论文构建了琥珀酰亚胺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通过虚拟筛选、活性验证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筛选SPECS天然产物数据库得到新型AR拮抗剂并揭示了分子作用机制,为发现新型的AR拮抗剂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赵亚林,闫青地,冯佳佳,肖锋,杨卓,王凤茹,董金皋[6](2017)在《石蜡切片方法的改良》文中认为[目的]快速且安全高效制作石蜡切片。[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植物材料进行透明和脱蜡以及包埋处理,把材料制成透明的玻片标本,利用正丁醇代替二甲苯作为透明剂和脱蜡剂,其他和传统的石蜡切片方法相同。[结果]正丁醇既能与乙醇混合,又能与中性树胶相融合;正丁醇作用相对较缓和,透明后的组织平整,没有明显的收缩、变形现象,并且不存在透明时间过长的问题,还减少了对实验人员的伤害。[结论]该方法可以快速地制作石蜡切片,且安全有效。
邵文燊[7](2018)在《不同喂养方式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状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不同喂养方式下先天性心脏病(下简称“先心病”)患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状况,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论证母乳喂养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为改善先心病患儿的营养状况,促进先心病患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推动先心病患儿纯母乳喂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筛选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60例,分为体格发育评价和智力发育两部分,其中评价体格发育患儿200例,评价智力发育患儿160例。调查性别、年龄、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早产、肺动脉高压、流出道梗阻、紫绀、肺炎、心衰、复杂畸形、伴有心外畸形、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喂养方式、出生方式、母亲学历、父亲学历等相关信息。2.体格发育:Z值评分法评价200例患儿的体格发育情况,根据患儿不同的喂养方式将患儿分为母乳组、混合组、人工组,比较三组儿童在不同喂养方式下的Z值评分和低体重、消瘦、生长缓慢患儿所占比例,分析包括喂养方式在内的诸多影响因素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水平。3.智力发育: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评价]60例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根据患儿不同的喂养方式将患儿分为母乳组、混合组、人工.组,比较三组儿童在不同喂养方式下的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评分和智力发育、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所占比例,分析包括喂养方式在内的诸多影响因素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水平。结果:1.体格发育研究:先心病患儿会发生体格发育缓慢,其中低出生体重(WAZ<-2)患儿61例(30.5%),生长发育缓慢(HAZ<-2)者35例(17.5%),消瘦(WHZ<-2)者54例(27%)。在检验水准α =0.05的情况下,母乳组Z值评分>混合组Z值评分>人工组Z值评分。母乳组WAZ<-2的患儿、HAZ<-2的患儿、WHZ<-2的患儿少于混合组、人工组;混合组WAZ<-2的患儿、HAZ<-2的患儿、WHZ<-2的患儿少于人工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低体重患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提示,主要相关因素为低出生体重(OR=3.844,95%CI=1.802-8.293)、肺动脉高压(OR=5.697,95%CI=2.856-11.897)、肺炎(OR=2.203,95%CI= 1.309-3.710);对生长缓慢患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相关因素是低出生体重(OR=4.141,95%CI=2.023-9.104)、肺动脉高压(OR=2.403,95%CI=1.025-5.506)、肺炎(OR=3.396,95%Cl=1.913-6.408);对消瘦患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相关因素为肺动脉高压(OR=2.803,95%CI=1.611-5.102)。2.智力发育研究:先心病患儿会发生智力发育和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其中智力发育迟缓者34例(21.3%);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者为69例(43.0%)。在检验水准α =0.05的情况下有显着性差异,提示母乳组BSID评分>混合组BSID评分>人工组BSID评分。母乳组MDI发育迟滞的患儿、PDI发育迟滞的患儿少于混合组、人工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MDI发育迟滞的患儿、PDI发育迟滞的患儿少于人工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智力发育缓慢患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提示,主要相关因素为紫绀(OR=3.504,95%CI=1.513-8.296);对精神运动发育缓慢患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提示,主要相关因素是低出生体重(OR=6.912,95%Cl=1.514-32.503)和紫绀(OR=2.504,95%CI=1.012-6.204)。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普遍存在体格发育缓慢,其中低出生体重患儿约占30.5%,生长发育缓慢患儿约占17.5%,消瘦患儿约占27%。母乳喂养的先心病患儿的体格发育普遍较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好,提示母乳喂养在先心病患儿的体格发育有较大优势。分析发现低出生体重、肺炎、肺动脉高压是影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体格发育的3大风险因素,而喂养方式并非影响患儿体格发育关键因素,但在患儿合并上述疾病时,母乳喂养能提供必要能量和免疫物质,故在患儿疾病过程中应尽量提供母乳喂养。选择相应的喂养方式和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以降低发生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普遍存在智力发育缓慢,其中智力发育迟缓患儿约占21.3%,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约占43.0%。母乳喂养的先心病患儿的智力发育水平普遍较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好,提示母乳喂养在先心病患儿的智力发育中占较大优势。紫绀、低出生体重是影响先心病婴儿智力发育的关键因素,而喂养方式并非影响患儿智力发育的关键因素,故应对先心病患儿智力发育的危险因素早期实施干预治疗,提供长期稳定的母乳喂养,科学添加辅食,可较好地促进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智力改善。
王明进[8](2016)在《利培酮、喹硫平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口服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同时检测血压、腰围及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变化,统计各时点代谢综合征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利培酮组总有效率为89.2%、喹硫平组为88.9%、齐拉西酮组为86.5%,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4周末起利培酮组、喹硫平组腰围、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治疗12末3组腰围、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或0.01),利培酮组、喹硫平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治疗各时点利培酮组与喹硫平组腰围、三酰甘油水平及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均显着高于齐拉西酮组(P<0.05或0.01)。结论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均显着,总体疗效相当,但对患者机体代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利培酮、喹硫平最为明显,齐拉西酮影响较小。
涂磊,张丽瑶[9](2016)在《正庚烷代替二甲苯在拟南芥花药石蜡切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二甲苯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透明剂,常用于石蜡切片中的脱蜡和透明,但由于其对人体危害大,广大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探寻更加安全的二甲苯代替物。以不同时期的拟南芥花药为试材,脱蜡和透明均由正庚烷代替二甲苯完成,其余步骤与常规石蜡切片相同。结果显示,正庚烷透明力强而迅速,既能与乙醇、封藏树胶混合,又能溶解石蜡,可作为合适的透明剂和脱蜡剂;组织经正庚烷处理后物理性质良好,浸蜡充分,切片时软硬适中,容易连续切片,而且厚薄均匀,摊片时能在42℃水中自然展开,平整而无皱褶;经甲苯胺蓝染色,细胞着色好,核质分明,结构清晰,组织形态保持完好,与二甲苯作透明剂的切片效果无明显区别。因此,正庚烷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相对安全有效的二甲苯替代物,应用于植物组织切片中。
方娴[10](2015)在《白藜芦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高尿酸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脂肪变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尿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脂、胰岛素抵抗、脂肪变性损伤的影响及白藜芦醇(Res)对造模大鼠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及尿酸的作用。方法将48只体重150±1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AFLD组(B组),NAFLD伴高尿酸组(C组),Res治疗组(D组)。A组予以喂养普通饲料,B组予高脂饲料,C组予高酵母高脂饲料喂养+氧嗪酸钾乳悬液250mg/kg.d灌胃,D组在C组的基础上予以Res100mg/kg.d混悬液灌胃。第13周末腹腔静脉采血及分离肝组织,进行血清TG、TG、HDL、LDL-C、GLU、 UA.胰岛素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 TC、TG、HDL、LDL-C血脂四项:造模后,B组和C组血脂四项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除LDL-C外,其余指标与B组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白藜芦醇治疗后,D组各项治疗均趋于正常,与C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除HDL外,其余指标与B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胰岛素抵抗和血尿酸:B组、C组与A组相比,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胰岛素抵抗方面,C组和A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经白藜芦醇治疗后,D组胰岛素抵抗和C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尿酸方面,C组尿酸水平与其余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经白藜芦醇治疗后D组与C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肝组织病理:B组、C组肝脏脂肪变程度较A组严重,白藜芦醇治疗后,D组肝脏脂肪变程度减轻。。结论:高脂肪饮食能促进NAFLD的形成,高尿酸加剧R,进一步加重NAFLD,白藜芦醇能降低UA,缓解IR,对NAFLD有改善作用。
二、苯类化合物与牙周组织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苯类化合物与牙周组织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处理方式下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炎症免疫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中免疫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艾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艾燃烧生成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不同处理方式下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主动脉及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不同处理方式下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炎性因子及免疫平衡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处理方式下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多组学的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微生物及T淋巴细胞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状况调查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患者情况 |
2.1.2 患者纳入 |
2.1.3 调查方法 |
2.1.4 质量控制 |
2.1.5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1.1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
3.1.2 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口腔状况比较 |
3.1.3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状态与牙周临床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4.讨论 |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
2.1.3 实验方法 |
2.1.4 生物信息分析 |
2.1.5 统计分析 |
2.1.6 质量控制 |
3.结果 |
3.1 研究者基本情况 |
3.2 各组标本PCR扩增所得的 16S r RNA序列数据及分析 |
3.3 Alpha多样性分析 |
3.4 物种分布情况分析 |
3.5 组间物种分布差异分析 |
3.6 组间Beta多样性分析 |
3.7 组间显着差异微生物分析 |
3.8 物种相关性分析 |
3.9 通路预测 |
4.讨论 |
第三部分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功能多样性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病史采集、口腔检查、样本采集、DNA提取 |
2.2 鸟枪法测序(G) |
2.3 信息分析 |
3.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基因统计分析 |
3.3 物种分析 |
3.4 KEGG数据库对比分析 |
4.讨论 |
第四部分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微生物代谢组及T淋巴细胞免疫研究与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仪器和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非靶向LC-MS/MS检测四组龈下菌斑代谢图谱 |
3.3 四组代谢物鉴定 |
3.4 四组差异代谢物差异性分析 |
3.5 组间差异代谢物统计 |
3.6 组间差异代谢物比较 |
3.7 KEGG代谢通路分析 |
3.8 差异代谢物与临床指标相关分析 |
4.讨论 |
第5章 多组学联合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信息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2.3 分析流程 |
3.结果 |
3.1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组与健康对照组间16SrRNA差异菌属与差异代谢物联合分析 |
3.2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组与2型糖尿病不伴牙周炎组间16SrRNA差异菌属与差异代谢物联合分析 |
3.3 单纯牙周炎组与健康对照组间16SrRNA差异菌属与差异代谢物联合分析 |
3.4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组与单纯牙周炎组间16SrRNA差异菌与差异代谢物联合分析 |
4.讨论 |
创新与不足及下一步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牙周病红色复合体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对酒精诱导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牛樟芝概述 |
1.1.1 牛樟芝简介 |
1.1.2 牛樟芝主要成分 |
1.2 酒精性肝病研究现状 |
1.2.1 酒精性肝病概述 |
1.2.2 酒精性肝病与炎症 |
1.3 牛樟芝及其三萜类化合物对酒精性肝病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
1.4 立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主要成分分析及其对急性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菌株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主要实验试剂 |
2.2.4 培养基配制 |
2.2.5 溶液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种活化及培养 |
2.3.2 发酵菌丝体的制备 |
2.3.3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主要成分分析 |
2.3.4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对急性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成分分析 |
2.4.2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对急性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中三萜类化合物提取条件优化、纯化及结构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及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提取工艺优化 |
3.3.2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3.3.3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种类的鉴定 |
3.3.4 统计学处理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提取工艺优化 |
3.4.2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3.4.3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种类的鉴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中三萜类化合物对急性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材料 |
4.2.1 主要实验仪器 |
4.2.2 主要实验试剂和溶液配制 |
4.2.3 主要实验测试试剂盒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本制备和配制 |
4.3.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4.3.3 小鼠体重检测 |
4.3.4 样本收集 |
4.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4.3.6 TUNEL分析 |
4.3.7 抗体芯片分析 |
4.3.8 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分析 |
4.3.9 Western blot分析 |
4.3.10 数据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实验方案 |
4.4.2 ACT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4.4.3 ACT对小鼠肝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
4.4.4 ACT对小鼠血脂异常标志物的影响 |
4.4.5 ACT对小鼠脏器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
4.4.6 ACT对小鼠肝脏中111 种细胞因子的影响 |
4.4.7 ACT对小鼠肝脏/脾脏中目标炎症因子的影响 |
4.4.8 Western blot检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中三萜类化合物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主要实验仪器 |
5.2.2 主要实验试剂 |
5.2.3 主要检测试剂盒 |
5.3 实验方法 |
5.3.1 样本制备和配制 |
5.3.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5.3.3 样本收集和脏器指数测定 |
5.3.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5.3.5 TUNEL分析 |
5.3.6 非标记定量(Label Free Quantification,LFQ)蛋白质组学分析 |
5.3.7 酶联免疫吸附(ELISA)分析 |
5.3.8 Western blot分析 |
5.3.9 数据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ACT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5.4.2 ACT对小鼠肝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
5.4.3 ACT对小鼠血脂异常标志物的影响 |
5.4.4 ACT对脏器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
5.4.5 非标记定量(LFQ)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
5.4.6 ACT对小鼠肝脏中目标差异蛋白水平的影响 |
5.4.7 Western blot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雄激素对高尿酸血症大鼠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
1.1.3 实验仪器 |
1.1.4 实验试剂配制和准备 |
1.2 实验模型制备 |
1.2.1 去势大鼠模型的制备 |
1.2.2 高尿酸大鼠模型的制备 |
1.2.3 高尿酸大鼠模型的调整 |
1.2.4 饲养管理条件 |
1.3 大鼠取血化验指标 |
1.3.1 取血方法 |
1.3.2 血标本处理 |
1.3.3 血清尿酸、骨代谢指标的测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2章 实验结果 |
2.1 实验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2.2 各组大鼠的尿酸、骨代谢指标 |
2.2.1 高尿酸血症大鼠不同时期的尿酸水平 |
2.2.2 各组大鼠的骨代谢生化指标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虚拟筛选及活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列腺癌 |
1.1.1 国内外现状 |
1.1.2 前列腺癌的诊断方法 |
1.1.3 前列腺癌风险分级 |
1.1.4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式 |
1.2 雄激素受体 |
1.2.1 雄激素受体结构 |
1.2.2 雄激素受体功能 |
1.3 CRPC相关耐药机制 |
1.3.1 雄激素受体过表达 |
1.3.2 雄激素受体突变 |
1.3.3 雄激素受体剪接变异 |
1.3.4 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AR激活 |
1.3.5 激活雄激素受体的其它通路 |
1.4 前列腺癌小分子药物 |
1.4.1 AR抑制剂 |
1.4.2 CYP17A抑制剂 |
1.4.3 5α还原酶抑制剂 |
1.4.4 其它类型抑制剂 |
1.5 展望 |
第二章 Carbobicyclo和oxabicyclo琥珀酰亚胺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建立化合物数据集 |
2.2.2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2.2.3 验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2.2.4 CoMFA与CoMSIA模型构建 |
2.2.5 检验3D-QSAR模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MLR模型构建与验证 |
2.3.2 模型描述符的解释 |
2.3.3 3D-QSAR模型构建 |
2.3.4 CoMFA结果与讨论 |
2.3.5 CoMSIA结果与讨论 |
2.3.6 等值线图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筛选天然产物数据库挖掘新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天然产物数据库及靶标 |
3.2.2 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 |
3.2.3 基于性质的虚拟筛选 |
3.2.4 聚类分析 |
3.2.5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6 实验溶液配制 |
3.2.7 细胞培养相关方法 |
3.2.8 细胞增殖实验 |
3.2.9 质粒扩增及提取 |
3.2.10 AR报告基因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计算机辅助筛选结果与讨论 |
3.3.2 细胞增殖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3 转染实验条件摸索结果与讨论 |
3.3.4 AR报告基因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雄激素受体与天然产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准备与方法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4.2.3 结合自由能计算 |
4.2.4 分解自由能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体系的平衡分析 |
4.3.2 结合模式分析 |
4.3.3 能量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石蜡切片方法的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植物组织。 |
1.1.2 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固定。 |
1.2.2 脱水。 |
1.2.3 透明。 |
1.2.4 浸蜡。 |
1.2.5 包埋。 |
1.2.6 切片、染色、封片。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7)不同喂养方式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状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简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现状 |
1. CHD的发病现状 |
2. CHD的发病因素 |
2.1 遗传因素 |
2.2 环境因素 |
3. CHD发病机制 |
4. CHD的诊断 |
5. CHD的治疗 |
6. CHD患儿的发育 |
6.1 CHD患儿体格发育 |
6.2 CHD患儿智力发育 |
6.3 喂养方式与CHD患儿体格与智力发育 |
第二章 不同喂养方式下先天性心脏病婴儿体格发育情况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HD患儿的基本情况 |
2.2 CHD患儿体格发育情况 |
2.3 喂养方式与体格发育情况 |
2.4 体格发育相关单因素分析结果 |
2.5 体格发育相关单因素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喂养方式下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智力发育情况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HD患儿基本情况 |
2.2 CHD患儿智力及精神运动发育情况 |
2.3 喂养方式与智力及精神运动发育 |
2.4 相关单因素分析结果 |
2.5 多因素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儿童健康状况调査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利培酮、喹硫平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正庚烷代替二甲苯在拟南芥花药石蜡切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处理载玻片 |
1.2.2 固定 |
1.2.3 脱水 |
1.2.4 透明 |
1.2.5 浸蜡 |
1.2.6 包埋 |
1.2.7 切片 |
1.2.8 展片、粘片 |
1.2.9 染色 |
1.2.1 0 脱蜡及封片 |
2 结果 |
2.1 正庚烷代替二甲苯作透明剂 |
2.2 正庚烷代替二甲苯作脱蜡剂 |
2.3 光学显微镜下花药形态的观察 |
3 讨论 |
4 结论 |
(10)白藜芦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高尿酸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脂肪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 主要试剂配制 |
(二) 实验方法 |
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 给药方法及标本处理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4.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一) 动物模型建立情况及给药后一般情况 |
(二) 血清血脂四项检测结果 |
(三) 胰岛素抵抗和尿酸检测结果 |
(四)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立题依据 |
(二) NAFLD和HUA动物模型评价 |
(三)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苯类化合物与牙周组织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处理方式下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炎症免疫平衡的影响[D]. 黄跃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多组学的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微生物及T淋巴细胞免疫研究[D]. 蒋兰岚. 广西医科大学, 2020
- [3]牛樟芝发酵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对酒精诱导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D]. 刘燕隔. 吉林大学, 2019(10)
- [4]雄激素对高尿酸血症大鼠骨代谢的影响[D]. 魏云霄. 河北大学, 2018(01)
- [5]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虚拟筛选及活性评价研究[D]. 王灵燕. 兰州大学, 2018(11)
- [6]石蜡切片方法的改良[J]. 赵亚林,闫青地,冯佳佳,肖锋,杨卓,王凤茹,董金皋. 安徽农业科学, 2017(32)
- [7]不同喂养方式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状况的研究[D]. 邵文燊. 东南大学, 2018(12)
- [8]利培酮、喹硫平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D]. 王明进. 山东大学, 2016(03)
- [9]正庚烷代替二甲苯在拟南芥花药石蜡切片中的应用[J]. 涂磊,张丽瑶. 生物技术通报, 2016(06)
- [10]白藜芦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高尿酸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脂肪变的影响[D]. 方娴.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