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道德建设中的儒家伦理价值

当代道德建设中的儒家伦理价值

一、儒家伦理道德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施洁琼[1](2021)在《先秦儒家耻感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

赵盛梅[2](2020)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伦理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宝藏。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人们遭遇的某些精神困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转化和创新,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是当前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之一,以其深厚的儒学积淀、海纳百川的胸襟、开拓进取的精神、直面现实的品格以及躬行践履的工夫进入我们的视野,教育人如何通过主观践履冲破内外障蔽,化德性为德行,实现从理念伦理到实践伦理的转换。其思想体系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等精华,有助于强化道德观念,提高主体意识,通过事上磨炼提高实践能力,塑造道德品格,坚守良知初心,对我国当下开展道德教育,推进道德建设有较高的借鉴意义。要想充分发挥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目前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所论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王阳明道德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原则和方法等。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掘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中含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具体分为“以何转”、“何以解”、“何以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何转”,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以何价值内涵转化成为新时代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想资源。第一章,通过详细阐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明朝中期的历史背景,认真梳理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展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思想脉络。第二章,呈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全面深入地阐释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清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框架构成和完整面貌。第二部分,“何以解”,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建设的启发。第三章,通过考察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综合评析,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反思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深入探究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精华,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道德教育现状,提炼和彰显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当代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第三部分,“何以转”,针对当前道德领域和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利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精髓给予启发和价值借鉴,进而开展创造性转化探索研究。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从现实论域探索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包含当代道德教育境遇和转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第五章,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和创新性实践探索,包含创造性转化的原则、路径和实践。以期经创造性转化后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智慧借鉴。

袁嘉莹[3](2020)在《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研究及其当代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白鹿洞书院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凝聚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教育底蕴,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瑰宝,在推动传统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散发了独特光芒。白鹿洞书院从初绽光彩到鼎盛辉煌再到彻底湮灭在历史长河,千年历程中积淀下来的道德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既推动了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其精华部分又为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带来启示。当代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之下,与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精髓相契合,不仅能够使传统道德文化焕发生机而且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理论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基于对白鹿洞书院相关史实资料的研究,运用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对白鹿洞书院的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梳理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探究其所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分析道德教育方法,并结合当代社会道德教育发展现状及背景,以期望为当代社会道德教育发展提供启示与思考。全文除绪论外,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通过对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的历史回溯,探明其道德教育的历史作用,探讨其道德教育的宗旨。第二部分对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史实资料和文献研究的方式,从人格要求教育、价值理想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三个方面来探究白鹿洞书院在千年发展过程中主要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第三部分对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究。白鹿洞书院主要是通过明确的教学主张、具有示范意义的祭祀仪式和潜移默化的德育环境来进行道德教育的,在探究其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其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第四部分探究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中关于道德教育环境的塑造,以德化人德育功效的发挥和德育主体观念的创新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将其与当代道德教育相结合,从而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启示。

赵晨[4](2020)在《《朱子治家格言》及其德育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子治家格言》是由明末清初时期着名的儒士、理学家、教育学家朱柏庐所着。全文仅522字54句,以家庭德育为主要内容,包含了朱柏庐修身、治家以及处世等德育思想。《朱子治家格言》不仅是朱柏庐用来教育后世子孙的格言式家训,更是朱柏庐思想的核心所在。朱柏庐一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颇深,尤其是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大力传承儒家思想,提倡知行合一的理念。全文虽然内容较短,但是文中的每一句都体现了朱柏庐的德育思想,内容丰富且发人深省。论文首先分析《朱子治家格言》产生的背景,从朱柏庐的生命历程和相关着述出发,结合时代背景,把握其思想的主要来源。其次,论文重点从九个方面分析《朱子治家格言》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包含修身、持家、读书、伦常、处世、交友、为官、祭祀、环保。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寻找与当代德育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朱子治家格言》的历史影响以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在当代社会,道德下滑和道德行为不端等现象屡见不鲜,为此有必要在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德育过程中借鉴《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德育思想。与中国古代其他家训相比,《朱子治家格言》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朱子治家格言》其中蕴含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的听天由命的思想也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在面对古代家训文化时,有必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学习和继承古代家训文化,去粗取精,以得益于当代道德建设。

石莹[5](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阳新青[6](2020)在《德性伦理视域下宋代仕宦家训的德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仕宦家训的涌现与拓展是宋代家训发展的突出特点。宋代仕宦家训产生于宋代礼教崩坏、道德沦丧等社会内外矛盾激化的历史环境之中,以及重建伦理纲常和恢复社会秩序的历史使命之下;是宋代官僚大儒们为劝谕子孙而着的书面家训文献,通过教诫、训育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教化。其核心主题是引导子孙修己成人,强调修身养德,追求“善”的君子人格和“至善”的道德理想。在价值追求、核心理念等方面具有德性伦理向度,其实质都是以道德主体为本位,以德性养成为目的,着眼于“成人成德”问题,强调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与完善。宋代仕宦家训将个体德性养成置于道德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具体语境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本文从德性伦理的核心命题“德性养成”出发,基于麦金太尔从实践、整体性与传统三个维度对德性伦理的重新阐释,着眼于个体道德实践的内外统一性和道德生活的整体性,从个体德性的内在养成、社会化外达、集体性超越三个方面分析了宋代仕宦家训中处己、处人、处世等方面的德育内容。总体来讲,通过修身处己的教导,引导个体自主涵养德性;通过处世伦理的教导,使个体将德性外达于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家国情怀的培养,使个体树立家庭、社会责任观与义务观,以实现个体德性养成和社会群体德性的整体提升。通过德育践履赋予道德思想以实际意义,是宋代仕宦家训发挥其道德教化作用的根本途径,而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的运用是其德育践履的必然要求。在德育原则上,立足于人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个体将道德认知内化为稳定的道德人格。遵循早教、循序渐进、德智相辅、知行合一、爱教结合等以德性养成为目的性价值引导的德育原则。在德育方法上,强调道德培养与道德修养的内外联动。通过以境育人、引经据典、言传身教、法理相济等外在培养方法和自我德性修养,使家庭德育实现途径由外在道德教化向个体内在道德自觉转化。尽管宋代仕宦家训的德育思想囿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框架之下,且随着当代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方式的变迁,其赖以作用的传统道德共同体逐渐解体。但在当前家庭德育的现实境阈及发展诉求下,其积极合理的部分对重塑当代家庭德育理念仍有一定启示意义:第一,以德性养成为实践归旨,关注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第二,以自我德性修养为实施导向,强调道德自觉和“体悟”;第三,立足个体生活的整体性,实现德性的“内成外达”;第四,注重德性践履,营造生活化的德育环境;第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德育过程的连续性。

罗丽娟[7](2019)在《儒家忠恕伦理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忠恕伦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中所蕴涵的人际良性互动因子,与天人协调、物我协和等传统理念一起构成了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生生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忠恕伦理早已内化成民族气质、民族风尚,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在新时代,我们应突破儒家忠恕伦理所固有的宗法伦理窠臼,而将其人际良性互动的因子展开在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深刻的现实伦理关系之中,从而实现私德、公德、大德的有机融贯——这种经过创新性拓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忠恕伦理,必将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方法原则。经过创新性拓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忠恕伦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忠恕伦理教育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教导小学生襟怀开阔,在普遍的生生互动之中设身处地地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生态的关系,培养小学生的尊重意识、体谅意识、私德意识、公德意识及生态意识等,是小学生道德教育中弥足珍贵的资源。通过实践调研,忠恕伦理良性互动价值理念贯穿于当前小学道德教育专用教科书及相关教科书中;小学生日常行为渗透着忠恕伦理良性互动价值观念;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教育主体积极培养小学生与人为善的价值观念。但不可否认,当前忠恕伦理教育内容欠缺拓展及转化,且教育方式有待于多样化。儒家忠恕伦理在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应纳入时代要求,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拓展与转化。一方面,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时代实践与理性发展的现实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拓展与转化:发扬其修身立德、我与人良性互动的理念,将之拓展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全方位生生互动的境域,探寻传统伦理与时代伦理对接的逻辑路径,整合儒、道、墨各家优秀文化资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为小学生营造生生互动的德育环境、编写忠恕伦理教育专用教材、增加小学生道德认知、注重教师榜样示范等方式将有效增强忠恕伦理的教育功效。

周杰[8](2019)在《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何弥补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所在。国家教育部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蕴含丰富的立德育人智慧。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关注的正是人的心性修养与道德人格塑造,它蕴含的育人精华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借鉴儒家“尽心知性”育人精华,有助于弥补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本文首先对儒家“尽心知性”思想的内涵及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明确了这一思想的理论特质,在此基础上找到“尽心知性”修身育人精华与当代道德教育的契合之处;其次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其已有成果与不足,证明将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行之处;最后,阐释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并进一步汲取其价值精华,提出利用“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精华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赵方方[9](2018)在《“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民易俗”作为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手段,在长期的历史教化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这为推动当代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尤其是在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活化培育的今天,“化民易俗”作为一种日常化和具体化的价值观传递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化民易俗”既是弘扬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当代我国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究“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路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化民易俗”与当代道德建设进行概述,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第三四部分是分别针对“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进而提出了其价值实现路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化民易俗”做了简要的概述,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化民易俗”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做了简单介绍。其次分析了“化民易俗”与当代道德建设的关系。“化民易俗”作为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和方法手段,对推动当代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论述了“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论文中主要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维度分析了“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首先,“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国家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化民易俗”是创新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化民易俗”是实施国家政治教化的重要形式;“化民易俗”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次,“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化民易俗”有利于改进部门风气、变革地方风俗和优化人际关系。最后,“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个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化民易俗”能够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化民易俗”能够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化民易俗”能够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第三部分论述了“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中关于“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化民易俗”的参与主体、“化民易俗”的内容载体、“化民易俗”的方式方法以及“化民易俗”的制度保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第四部分论述了“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实现路径。论文主要是针对第三部分“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分别从发挥“化民易俗”的主体力量、优化“化民易俗”的内容载体、丰富“化民易俗”的方式方法和完善“化民易俗”的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刘宇[10](2018)在《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亦着重指出: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光彩。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古代家教的核心与关键。传统家训发展至明代,已进入繁荣和鼎盛时期。明代家训中所蕴含的家庭德育理论和实践方式能够为当代家庭德育带来诸多方面的借鉴与启发。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域对明代家训进行客观、辩证地勾勒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和阐述了明代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了全面准确地呈现出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整体特征与核心内涵,本文首先通过经济因素(即自然因素、生产关系、耕读方式等)、政治制度(即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宗法制度等)、文化思想(即儒家文化、伦理文化、家礼文化等)以及社会风俗(即社会特征、民间教化、乡规民约等)四个方面(共计十二个因素)对明代家训的特定历史背景做出追溯。其次,对明代家训文献进行爬梳整理,概括出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读书治学之道、修身立命之道、齐家治生之道、蒙幼训女之道。再次,本文在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本质内涵、历史地位与时代局限加以审视的基础上,构建了明代家训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转化理路——即从审视维度、思维方式、转化原则、方向定位四个视角予以阐述,并将这一价值转化的目标与任务具体落实到个人层面、家庭和社会层面。最后,结合当代家庭德育现状及现实问题,从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中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简而言之,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出发,借鉴明代家训中的“陶铸德性”“仁义修养”“事必有法”“化民成俗”和“博通四书”等德育内容,来补充和完善当代家庭德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出发,探讨了明代家训德育思想在当代存续与继承的方式方法(即体现继承性、注重民族性、彰显时代性),这为拓展中国当代家庭德育实践路径、推动家庭文明新风尚、弘扬优秀家风家教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此外,本文还具体提出了家风“场域-惯习”论,意在为构建当代家庭德育的新范式进行可行性探索与初步尝试。

二、儒家伦理道德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儒家伦理道德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思考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朝廷内乱外患“沉疴积痿”
        二、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功利沦浃”
        三、文化背景:世风衰颓败陋“学术虚夸”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良知”: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二、“发明本心”:对陆九渊思想的发展
        三、“知行合一”: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思想的补充
        四、“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良知”本体论
        二、“复其心体之同然”人性论
        三、“致良知”功夫论
        四、“满街都是圣人”目的论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境界论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一、道德教育目标:“学为圣人”思想
        二、道德教育理念:“致良知”思想
        三、道德教育内容:“厚德厚俗”思想
        四、道德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思想
        五、道德教育方法:“知行合一”思想
        六、道德教育评价标准:“学贵得之心”思想
        七、道德教育境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
第三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四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节 当代道德教育境遇
        一、道德理想缺失
        二、道德“旁观者”现象
        三、德性德行短缺
        四、生活实践缺乏
        五、生态道德教育欠缺
    第二节 创造性转化何以可能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二、道德的传承性与新时代的道德需求
        三、文化的连续性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
第五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探索
    第一节 创造性转化的原则
        一、时代性
        二、开放性
        三、大众化
        四、化人育人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一、“学为圣人”思想的推陈出新:争做时代新人
        二、“致良知”思想的古为今用:致良知理性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取精用弘:知行辩证统一
        四、“学贵得之心”思想的去粗取精:学贵得于心、践于行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的礼敬传承:生态共同体
    第三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实践
        一、“争做时代新人”的实践探索:立鸿鹄志,做奋斗人
        二、“致良知理性”的实践探索:致志愿者
        三、“知行辩证统一”的实践探索:学以致用、担当作为
        四、“学贵得于心、践于行”的实践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生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研究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白鹿洞书院德育思想的发展概况
    (一)白鹿洞书院德育思想的历史回溯
        1.白鹿洞书院前身发展及德育状况
        2.宋代白鹿洞书院发展及德育状况
        3.元代白鹿洞书院发展及德育状况
        4.明清白鹿洞书院发展及德育状况
    (二)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的宗旨
    (三)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的历史作用
        1.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促进社会积极的进步
        3.推动理学传播与发展
        4.为其他书院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二、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人格要求教育
        1.崇仁义
        2.知礼节
        3.尽忠信
        4.申孝悌
    (二)价值理想教育
        1.立志为先
        2.圣贤理想
    (三)道德修养教育
        1.修身之要
        2.处事之要
        3.待人之要
三、白鹿洞书院的道德教育方法
    (一)导向明确的教学主张
        1.书院学规
        2.教学内容
        3.教学形式
        4.教学礼仪
    (二)见贤思齐的祭祀仪式
        1.祭祀对象
        2.祭祀仪式
    (三)潜移默化的德育环境
        1.自然环境
        2.建筑环境
        3.人际环境
四、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注重道德教育环境的塑造
        1.完善道德教育的制度环境
        2.优化道德教育的自然环境
        3.营造道德教育的人文环境
    (二)发挥以德化人的德育功效
        1.培育良好德行
        2.立志引领成才
        3.重视道德实践
    (三)转变道德教育主体的观念
        1.发挥学生的道德教育主体性
        2.提升教师的道德教育示范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朱子治家格言》及其德育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家风文化的研究
        二、关于朱柏庐及《朱子治家格言》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朱子治家格言》的产生及流传
    第一节 朱柏庐生平及着述
        一、朱柏庐的生命历程
        二、朱柏庐的着述及思想世界
    第二节 《朱子治家格言》的形成
        一、对中国历代家训文化的继承
        二、明清之际社会风气的影响
        三、朱氏家族清明家风的熏陶
    第三节 《朱子治家格言》的流传
        一、顾易《朱子家训演证》阐释
        二、戴翎清《治家格言绎义》释义
        三、朱凤鸣《朱子家训衍义》释义
第三章 《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德育思想
    第一节 自奉必须俭约(持家)
    第二节 勿贪意外之财(修身)
    第三节 读书志在圣贤(读书)
    第四节 家门和顺亦欢(伦常)
    第五节 受恩莫忘回报(处世)
    第六节 交友勿狎恶少(交友)
    第七节 为官心存君国(为官)
    第八节 祭祀不可不诚(祭祀)
    第九节 勿要恣杀生禽(环保)
第四章 《朱子治家格言》的历史影响与德育启示
    第一节 《朱子治家格言》的历史影响
        一、对当时社会的重要影响
        二、对后世社会的深远影响
    第二节 《朱子治家格言》的德育启示
        一、注重自我教育,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二、改善家庭德育,营造家门和睦氛围
        三、完善学校德育,引入传统家训内容
        四、优化社会德育,促进良好风气形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道德
        1.5.2 道德教育
        1.5.3 君子人格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2.1 历史演进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2.2 基本特征
        2.2.1 人文性
        2.2.2 实践性
        2.2.3 普遍性
        2.2.4 内在超越性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融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融入的可能性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4.2 德育内容融入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5.2 德育方法融入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6.2 实施路径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德性伦理视域下宋代仕宦家训的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当代家庭德育失范与家庭教育的政策导向
        1.1.2 宋代仕宦家训的德育思想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1.3 宋代仕宦家训与德性伦理在德育归旨上的契合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德性
        1.3.2 德性伦理
        1.3.3 仕宦家训
        1.3.4 德育
    1.4 研究文献综述
        1.4.1 关于中国传统家训的研究
        1.4.2 关于宋代家训的研究
        1.4.3 关于宋代仕宦家训及其德育思想的研究
        1.4.4 关于德性伦理的研究
        1.4.5 相关研究的评价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宋代仕宦家训的产生与发展
    2.1 宋代仕宦家训的产生背景
        2.1.1 政局动荡与重塑礼法的统治需求
        2.1.2 社会转型与家族宗法制度的内在诉求
        2.1.3 儒学复兴与理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2.1.4 家训文化积淀与崇文兴教的政策推动
    2.2 宋代仕宦家训的发展历程
        2.2.1 北宋仕宦家训的涌现
        2.2.2 南宋仕宦家训的拓展
3 宋代仕宦家训的德性伦理向度
    3.1 价值追求:至善
        3.1.1 遵循内成至外达的道德修养之道
        3.1.2 以“中庸”为道德实践原则
    3.2 核心理念:德性
        3.2.1 以德性养成为归旨的道德观
        3.2.2 强调个体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生活的整体性
        3.2.3 以“仁、礼”为德性核心的价值标准
4 宋代仕宦家训的德育内容
    4.1 修身处己的人生哲学:个体德性的内在养成
        4.1.1 立人立德的人生观
        4.1.2 反躬自省的处己之心
        4.1.3 格物致知的为己之学
    4.2 仁爱为本的处世伦理:个体德性的社会化外达
        4.2.1 亲亲·孝慈的人伦观
        4.2.2 至诚至善的处世之道
    4.3 义利分疏的家国情怀:个体德性的集体性超越
        4.3.1 齐心并力的家庭责任观
        4.3.2 尽忠职守的爱国精神
5 宋代仕宦家训的德育践履
    5.1 以德性养成为目的性价值引导的德育原则
        5.1.1 及早施教,循序渐进
        5.1.2 德智相辅,知行合一
        5.1.3 爱教结合,宽严得当
        5.1.4 民主公正,双向育人
    5.2 由外在道德教化导向内在道德自觉的德育方法
        5.2.1 外在道德教化
        5.2.2 自我德性修养
6 宋代仕宦家训的德育思想对当代家庭德育的启示
    6.1 实践归旨:着眼于德性养成,关注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6.1.1 引导个体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和道德心理特征
        6.1.2 强调个体道德意识的内化,涵养独立的道德人格
    6.2 实施导向:以自我德性修养为导向,强调道德自觉和“体悟”
        6.2.1 注重道德培养与道德修养的内外联动
        6.2.2 强调个体道德自觉和“体悟”,培养道德意志
    6.3 教化途径:立足个体生活的整体性,实现德性的“内成外达”
        6.3.1 明确家庭德育的育人维度,完善德育内容
        6.3.2 基于整体性视角,全面发挥家庭德育的功能
    6.4 道德生活:注重德性践履,营造生活化的德育环境
        6.4.1 强调德性践履,注重有意识的道德行为引导
        6.4.2 明晰德育环境的道德熏陶和价值引导作用
        6.4.3 加强家庭德性氛围和道德精神面貌的建设
    6.5 德育过程: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德育的连续性
        6.5.1 德育原则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6.5.2 妥善处理与协调家庭德育中的具体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儒家忠恕伦理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儒家忠恕伦理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2.1 忠恕伦理与小学道德教育的关系
        2.1.1 道德教育的主题
        2.1.2 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2.1.3 忠恕伦理与小学道德教育的关系
    2.2 忠恕伦理教育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2.2.1 忠恕伦理概念界定
        2.2.2 忠恕伦理教育概念界定
        2.2.3 忠恕伦理教育契合现代中国价值观建设需要
        2.2.4 小学展开忠恕伦理教育能更好地把握教育时机
第3章 儒家忠恕伦理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3.1 忠恕伦理在小学德育专用教科书中的应用现状
        3.1.1 忠恕伦理在“个体与自我”关系中的应用现状
        3.1.2 忠恕伦理在“个体与他人”关系中的应用现状
        3.1.3 忠恕伦理在“个体与自然”关系中的应用现状
        3.1.4 忠恕伦理在“个体与社会”关系中的应用现状
        3.1.5 忠恕伦理在小学德育专用教科书中的总体应用状况
    3.2 忠恕伦理在小学德育相关教科书中的应用现状
        3.2.1 忠恕伦理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应用现状
        3.2.2 忠恕伦理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总体应用状况
    3.3 忠恕伦理观念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现状
        3.3.1 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中的忠恕伦理观念行为现状
        3.3.2 小学生道德教育研究中的忠恕伦理观念行为现状
        3.3.3 实践调研中的小学生忠恕伦理观念行为现状
    3.4 忠恕伦理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3.4.1 忠恕伦理在小学德育教科书中的问题分析
        3.4.2 小学生忠恕伦理观念行为现状的问题分析
第4章 忠恕伦理在新时代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4.1 忠恕伦理教育的内容拓展
        4.1.1 忠恕伦理在个体与自我关系中的运用
        4.1.2 忠恕伦理在个体与他人关系中的转化
        4.1.3 忠恕伦理在个体与自然关系中的拓展
        4.1.4 忠恕伦理在个体与社会关系中的扩展
    4.2 忠恕伦理教育的方式探究
        4.2.1 为小学生营造良好德育环境
        4.2.2 编写小学忠恕伦理教育教材
        4.2.3 增强小学生忠恕伦理认知
        4.2.4 注重小学教师传统文化修养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的缘起
    1.2 论题的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基本内涵的研究
        1.3.2 关于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1.3.3 关于儒家心性修养之学与当代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研究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1.6.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6.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学说
        1.6.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修身思想
第二章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理论阐释
    2.1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发展
        2.1.1 先秦时期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传统内涵
        2.1.2 宋明时期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内涵延伸
        2.1.3 近现代时期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充实拓展
    2.2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理论特质
        2.2.1 “为仁由己”——求真知本的道德自觉
        2.2.2 “存心养性”——身心贯通的道德修养
        2.2.3 “知行合一”——推己及人的道德践行
    2.3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辩证分析
        2.3.1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2.3.2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时代合理性
    2.4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与当代道德教育的契合
        2.4.1 “尽心知性”育人目标与当代道德教育目标的契合
        2.4.2 “尽心知性”育人方法与当代道德教育方法的契合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教育对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价值诉求
    3.1 大学生道德教育总体状况
        3.1.1 大学生道德教育已有育人成果
        3.1.2 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挑战
    3.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实践探索
        3.2.1 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3.2.2 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3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3.3 大学生道德教育对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的价值需求
        3.3.1 大学生道德教育对“尽心知性”育人理念的价值需求
        3.3.2 大学生道德教育对“尽心知性”育人方法的价值需求
第四章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及实现对策
    4.1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价值
        4.1.1 目的论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4.1.2 结构论价值: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3 方法论价值: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4.2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
        4.2.1 主体论价值:唤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自觉
        4.2.2 修养论价值:塑造和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
        4.2.3 实践论价值:引导和拓展大学生道德实践
    4.3 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对策
        4.3.1 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实现对“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入推进
        4.3.2 完善道德教育内容,实现对“立志修仁”内容的积极融合
        4.3.3 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实现对“自律笃行”方法的贯彻落实
        4.3.4 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实现对“以文化人”氛围的有效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1.创新之处
        2.研究方法
一、“化民易俗”与当代道德建设概述
    (一)“化民易俗”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化民易俗”的内涵
        2.“化民易俗”的基本特征
    (二)“化民易俗”与当代道德建设的关系
        1.“化民易俗”是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2.“化民易俗”是当代道德建设的方法手段
        3.当代道德建设促进“化民易俗”的实现
二、“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分析
    (一)“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国家价值分析
        1.“化民易俗”是创新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
        2.“化民易俗”是实施国家政治教化的重要形式
        3.“化民易俗”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社会价值分析
        1.“化民易俗”有利于改善部门风气
        2.“化民易俗”有利于变革地方风俗
        3.“化民易俗”有利于优化人际关系
    (三)“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个人价值分析
        1.“化民易俗”能够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
        2.“化民易俗”能够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
        3.“化民易俗”能够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
三、“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化民易俗”参与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们的落后思想观念依然存在
        2.各主体参与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二)“化民易俗”内容载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引导
        2.忽视了对地方陈规陋俗的变革
    (三)“化民易俗”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化民易俗”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
        2.“化民易俗”的传播手段有待创新
        3.“化民易俗”的示范力量有待加强
    (四)“化民易俗”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化民易俗”工作缺乏管理机制
        2.道德伦理制度有待进步完善
四、“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一)发挥“化民易俗”的主体力量
        1.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改变人们落后思想观念
        2.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积极性
    (二)优化“化民易俗”的内容载体
        1.知行合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辨风正俗,传承和创新优秀的传统风俗文化
    (三)丰富“化民易俗”的方式方法
        1.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发挥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
        3.发挥核心群体的示范力量
    (四)完善“化民易俗”的制度保障
        1.构建“化民易俗”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2.加强当代道德伦理制度规范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追本与溯源:明代家训与明代社会历史透析
    2.1 明代家训与传统经济形式
        2.1.1 地理与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耕作方式和教育理念
        2.1.2 明代农耕经济与生产力水平奠定了家训发展的基础
        2.1.3 耕读传家的家庭观念促成了家训的思维与教化模式
    2.2 明代家训与明代政治制度
        2.2.1 中央集权的巩固与明代帝王家训的缔连
        2.2.2 明代科举制度对治学家训的促进与影响
        2.2.3 宗法制度、宗族制度与明代家训规约化
    2.3 明代家训与明代思想文化
        2.3.1 明代家训与儒家文化
        2.3.2 明代家训与家庭伦理文化
        2.3.3 明代家训与家礼、宗教文化
    2.4 明代家训与明代社会风俗
        2.4.1 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与家国情怀
        2.4.2 圣谕宣讲、私人讲学与民间教化
        2.4.3 乡规民约与社会风俗习气的营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挖掘与阐释:明代家训德育思想述要
    3.1 明代家训的特点分析
        3.1.1 明代家训的体例特点分析
        3.1.2 明代家训的德育内容特点分析
        3.1.3 明代家训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分析
    3.2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内容概述
        3.2.1 明代家训的读书治学之道
        3.2.2 明代家训的修身立命之道
        3.2.3 明代家训的齐家治生之道
        3.2.4 明代家训的蒙幼训女之道
        3.2.5 明代家训的处世交友之道
    3.3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内核与实质
        3.3.1 以整体主义和家族本位明确德育目标
        3.3.2 以伦理纲常和等级秩序规定德育准则
        3.3.3 以地理位置和职位阶层区别德育内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思与超越: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化
    4.1 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历史性分析
        4.1.1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4.1.2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时代局限
        4.1.3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现实之需
    4.2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化理路
        4.2.1 传统与现代: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审视视域
        4.2.2 辩证与中和: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思维方式
        4.2.3 批判与继承: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转化原则
        4.2.4 冲突与融合:对当代家庭伦理道德的定位重构
    4.3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价值转化的方向和目标
        4.3.1 个体层面:塑造面向现实生活的理想人格
        4.3.2 家庭层面:重构以家庭为本位的德育实践
        4.3.3 社会层面:实现自我与社会秩序的共同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境遇与应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对当代家庭德育的启示
    5.1 现代社会的价值冲突与道德失范
        5.1.1 文化多元与价值认同危机
        5.1.2 信仰危机与社会群体冷漠
        5.1.3 道德传统断裂与道德虚无
    5.2 当代家庭德育现状与家庭德育问题
        5.2.1 当代家庭结构、功能的嬗变与家庭德育现状
        5.2.2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伦理精神的错位
        5.2.3 家庭德育的现实弊端与缺憾
    5.3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借鉴与启示
        5.3.1 古今家庭德育论域之比较
        5.3.2 借鉴明代家训的“陶铸德性”明确当代家庭德育的目标
        5.3.3 借鉴明代家训的“仁义修养”重视当代家庭德育的主体
        5.3.4 借鉴明代家训的“事必有法”遵循当代家庭德育的规律
        5.3.5 借鉴明代家训的“化民成俗”营造当代家庭德育的环境
        5.3.6 借鉴明代家训的“博通四书”创新当代家庭德育的载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探索与选择:当代家庭德育的实践路径
    6.1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存续与继承方式探究
        6.1.1 体现继承性:承续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教育理念
        6.1.2 注重民族性:挖掘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
        6.1.3 彰显时代性: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
    6.2 中国当代家庭德育实践路径的拓展与完善
        6.2.1 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家训的再生和重塑
        6.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当代家庭德育体系
        6.2.3 弘扬传统优秀家风家教继承与践行传统家庭美德
    6.3 中国当代家庭德育的新范式
        6.3.1 “场域-惯习”论述要
        6.3.2 当代家风“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
        6.3.3 实现当代家风场域和惯习的多维度统一
        6.3.4 构建当代家风场域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儒家伦理道德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儒家耻感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施洁琼.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D]. 赵盛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3]白鹿洞书院道德教育研究及其当代启示[D]. 袁嘉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朱子治家格言》及其德育启示研究[D]. 赵晨.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6]德性伦理视域下宋代仕宦家训的德育思想研究[D]. 阳新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儒家忠恕伦理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罗丽娟.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8]儒家“尽心知性”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探析[D]. 周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化民易俗”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研究[D]. 赵方方.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10]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 刘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当代道德建设中的儒家伦理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