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脏病临床用药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荟溪[1](2021)在《基于“证素-组方结构”思维的李建民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并总结李建民教授基于“证素-组方结构”思维下的治疗慢性肾脏病中医证治规律,得出李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核心处方与加减配伍组方。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优化中医临床经验探索的途径与方法,传承名家经验总结,更好服务于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本研究380例患者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门诊、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门诊及肾内科病房,并其经李建民教授诊治。将患者的相关处方资料进行记录、拍照、存档,并将相应内容记录在MS Excel 2016文档中。使用IBM SPSS Statics 20.0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中医处方信息等基本资料进行频数统计与频率统计分析;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软件对药物之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研究结果本次实验研究共纳入患者380例。其中男性236例(占比62.1%),女性144例(占比37.9%)。在发病年龄方面,总体患者平均年龄58.4±15.3岁,以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组平均年龄68.5±13.2岁最大。CKD分期方面。处于CKD1-3期患者占72.9%,处于疾病早期的CKD患者占比较高。在原发肾脏病方面。共涉及原发肾脏病36种,以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基本用药情况方面。中药四气方面以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最为常用;中药五味情况以甘味药居首,辛味药和苦味药次之。核心组方方面。四个主要证型下核心处方虽有差异,但均以“生黄芪、丹参、水蛭、三七、僵蚕、白茅根、车前子”为最主要的核心处方。配伍组方方面。按证素属性分为本虚证与标实证两类。本虚证常见的组方有:“人参、白术、茯苓、黄芪”、“黄芪、人参、肉桂”、“柴胡、升麻”、“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防风、黄芪、白术”、“桑白皮、人参、紫菀、五味子、麦门冬”、“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当归、黄芪”、“柏子仁、远志、白术、黄芪”、“麦冬、熟地黄”、“麦冬、当归、生地黄、北沙参”、“女贞子、墨旱莲、桑葚”、“人参、干姜、白术、附子”、“桂枝、龙骨、附子”、“五味子、麦冬”、“黄连、知母”、“砂仁、附子、龟板”。标实证常见的组方有“僵蚕、蝉蜕、全蝎、水蛭、土鳖虫”、“红花、牛膝、川芎”、“当归、丹参、乳香、没药”、“三七、桑叶”、“柴胡、黄芩”、“桔梗、枳壳”、“香附、砂仁、木香”、“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熟地、当归”、“半夏,生姜、茯苓”等。研究结论本研究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了李建民教授在治疗不同中医证型下慢性肾脏病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得出以“生黄芪、丹参、水蛭、三七、僵蚕、白茅根、车前子”为主要的核心处方。基于“证素-组方结构”思维,按证素属性分为本虚证与标实证配伍两类,本虚证按脏腑气血阴阳不足,标实按气血水湿毒,无法明确归属的另分一类。本虚证有肾气虚、肺气虚、肝血虚、心血虚、肺阴虚、脾阴虚、肾阴虚、脾阳虚、肾阳虚、浮阳等,相对应的配伍,如脾气虚常配伍“人参、白术、茯苓”,肾气虚常配伍“人参、黄芪”,肺气虚常配伍“黄芪、防风、白术”等;标实证有血瘀、气滞、水湿、湿(痰)热等,相对应的配伍,如血瘀常配伍“丹参、砂仁、桃仁、红花”,气滞常配伍“枳壳、桔梗”,水湿常配伍“麻黄、桂枝、细辛”,湿(痰)热常配伍“车前子、茯苓”等;经验组分有“黄芪、芦根、白茅根”,子类药物“菟丝子、枸杞子、车前子、女贞子、五味子、金樱子”,藤类药物“络石藤、青风藤、忍冬藤、海风藤”等,得出配伍组方规律。
秦丹丹[2](2021)在《肾衰方加减联合肾衰灌肠液保留灌肠内外合用治疗CKD4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肾衰方加减联合肾衰灌肠液保留灌肠内外合用治疗CKD4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证)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酸、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胱抑素、胆固醇、甘油三酯、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反映其治疗效果,为改善CKD临床症状、延缓肾功能损伤、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疾病预后提供有效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且符合纳、排标准的CKD4期患者66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收集的6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加予肾衰方加减汤剂口服;治疗组加予肾衰方加减汤剂口服及我院自制肾衰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每日1次,每次保留0.5~1 h。治疗周期为4周。经脱落、剔除后,最终纳入患者64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胱抑素、胆固醇、甘油三酯、中医证候积分的数值以及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情况,并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差异,得出结论。结果:1.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两组Scr、UA、Urea、e GFR、24h U-Pro、Cys-C、CHO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更好。2.临床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表现为无效4例,稳定11例,有效14例,显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具体是无效7例,稳定13例,有效10例,显效2例。两组疗效比较P=0.030<0.05,证明两组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得出肾衰方加减联合肾衰灌肠液保留灌肠内外合用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结论。3.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分析:两组治疗期间的血尿常规、肝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1.经治疗后两组均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且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疗效好,说明治疗组方案临床疗效更佳。2.两组经治疗后,治疗组可降低Scr、Urea、UA、24h U-Pro、Cys-C、CHO,改善肾小球滤过率,且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肾衰方加减联合肾衰灌肠液保留灌肠内外合用治疗可有效降低CKD4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证患者的实验室相关指标,改善肾功能。3.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未见异常,提示肾衰方加减联合肾衰灌肠液保留灌肠内外合用治疗CKD4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证安全有效。
冯强[3](2021)在《昆仙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IgA肾病蛋白尿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昆仙胶囊治疗IgA肾病(脾肾阳虚型)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46例符合脾肾阳虚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试验组采用昆仙胶囊联合醋酸泼尼松片(该组简称“昆仙胶囊组”)治疗,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该组简称“激素组”)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记录观察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化验指标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分析两组治疗对上述观察指标的影响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的性别、族别、入组时血压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结局指标:(1)主要观察指标:昆仙胶囊组和激素组治疗前后尿蛋白定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浆白蛋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次要观察指标:昆仙胶囊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激素组症状评分中腹胀、面色晄白、疲倦乏力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水肿、形寒肢冷、大便稀溏、纳差、腰膝酸痛上无差异(P>0.05);治疗后昆仙胶囊组与激素组总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疗效:(1)现代医学疗效:昆仙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3.9%,激素组疗效总有效率53.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昆仙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26%;激素组总有效率13.04%,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1)治疗前后两组白细胞、血肌酐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无明显差异(P>0.05)。(2)昆仙胶囊组恶心2例,调整昆仙胶囊随餐服用后不适症状缓解;两组均有2位在近第8周出现痤疮,与应用激素有关;昆仙胶囊组2例和激素组3例出现头晕,调整降压药治疗症状缓解。结论:(1)昆仙胶囊组治疗脾肾阳虚型IgA肾病中医症状均有改善,优于激素组。(2)昆仙胶囊组和激素组均可以降低脾肾阳虚型IgA肾病尿蛋白,两组降低蛋白尿无明显差别。(3)两组对IgA肾病患者白细胞、谷丙和谷草转氨酶、血肌酐无明显影响。(4)两组共同不良反应为头晕和痤疮,昆仙胶囊有恶心表现,调整用药可以缓解。
罗慜婧[4](2021)在《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湿热内蕴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迁延期的常见证型,其发生率高达47.8%~100%。湿热既是CKD的病因,也是病理产物,是加重并加快其进展的重要因素,在CKD的病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消减与CKD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及时发现和重视湿热证,早期预防和治疗湿热证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以清朝着名医家叶天士提出的“分消走泄”为基础,亦即所谓的“开上、宣中、导下”,而肾居下焦,故临床常以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型肾病,使湿热病邪从下焦小便而出。在此基础上,经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治疗清热利湿法治疗CKD湿热证的临床文献虽多,但大多研究均为小样本临床试验,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且相关药物治疗湿热型肾病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本研究拟分为两部分进行。首先研究一部分,以清热利湿法治疗CKD为立足点,借助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方法,对清热利湿法治疗CKD湿热证的临床疗效与用药特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其次,研究二部分,基于研究一对于清热利湿法治疗CKD的用药特点的分析总结,采用近年来新兴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已有的各个在线开源数据库进行数据整合和生物信息化分析,建立药物-疾病网络,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整体观角度认识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并指导新药发现,初步探讨中药治疗CKD湿热证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研究目的:评价清热利湿法治疗CKD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用药特点。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 database for Chinese technical periodicals,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4月关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治疗CKD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类文献。本次检索任务由两人共同完成,如有意见分歧,可与第三人协商解决,两位研究员分别根据平行设计RCTs Cochrane偏倚评估工具2.0版本对检索文献的研究质量进行评价,同时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结局指标,使用Stata 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分析、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并基于文献数据提取结果总结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通过网络数据库初步检索得到892篇文献,最终纳入33篇文献符合荟萃分析的纳入要求。共涉及CKD患者2558例,均来自中国,其中试验组1308例,对照组1250例。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以清热利湿法为基础治法,频数由高到低排名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茯苓、党参、甘草、苍术、白花蛇舌草、白术、黄连、半夏、桂枝和黄芩。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的33篇文献均描述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其中仅有15篇文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14篇文献未描述具体随机方法,4篇文献按照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分配。只有1篇文献说明了分配隐藏方案为预先密闭信封,其余32篇文献均未描述是否采用分配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双盲法,其余32篇文献未明确表示是否实施双盲法。4.Meta分析结果: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对CKD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WMD=5.289,95%CI(2.879,7.703),P<0.05,I2=66.8%]、血清肌酐(Scr)[WMD=-14.027,95%CI(-18.704,-9.349),P<0.05,I2=81.4%]、尿素氮(BUN)[WMD=-1.284,95%CI(-1.776,-0.793),P<0.05,I2=88.6%]、中医症候积分[WMD=-6.883,95%CI(-8.542,-5.224),P<0.05,I2=95.7%]、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WMD=-0.382,95%CI(-0.461,-0.290),P<0.05,I2=69.7%]水平的改善效果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对于改善eGFR方面,CKD不同分期可能是eGFR整体研究异质性的来源之一。对于降低Scr水平方面,随着CKD病程的进展,清热利湿法对于CKD患者Scr降低的效应量绝对值也随之增加,整体数据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cr呈降低趋势。根据原发病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于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的Scr降低效果较好。5.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本研究各结局指标Begg’s和Egger回归非对称性检验结果提示,各研究均存在发表偏倚,分别对各结局指标进一步采用非参数剪补法评估潜在缺失研究的数量,并未发现添补研究,剪补前后合并效应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发表性偏倚影响不大,结果比较稳健。采用单研究逐次排除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依次排除独立研究,对剩余研究重新进行分析,所有结果的点估计值均落在合并效应量的95%CI内,说明本研究结果总体的稳定性较好。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对于改善CKD患者肾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但需要高质量证据进一步确认。2.纳入的33篇文献中使用频次排名前10味的中药中有5味中药(党参、半夏、黄芩、黄连、甘草)与《伤寒论》中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用药相吻合,与CKD的中医病机脾胃虚损、水精不布、湿热内生的病机特点相应,可作为临床CKD患者辩证为中下焦湿热证诊疗时的用药参考。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基于研究一对纳入文献所用高频中药进行总结分析,本研究第二部分拟选用半夏泻心汤为治疗CKD中下焦湿热证的代表方剂,运用网络药理学对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路进行分析,并针对关键靶点与核心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药物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根据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数据库所建议的选择标准,将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20%,类药性指数(drug-likeness,DL)≥0.1作为筛选条件,检索半夏泻心汤组成药物的有效成分及相对应的药物靶点,在Uniport数据库进行蛋白名称标准化,得到药物的潜在靶点。2.获取CKD疾病靶点:分别在GeneCards和人类孟德尔遗传病(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Chronic Kidney Disease”,搜索与 CKD相关的靶点基因。3.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并筛选核心成分:采用R软件对半夏泻心汤药物靶点与CKD疾病靶点取交集作为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潜在作用靶点,在Cytoscape 3.8.0软件中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图,通过网络结构拓扑分析结果选取核心成分进行后续研究。4.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将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潜在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潜在作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将得到的相互作用参数导入Cytoscape3.8.0软件中构建PPI网络图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进行后续研究。5.核心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使用R对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6.分子对接: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1.半夏泻心汤有效成分与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得到个半夏泻心汤组成中药活性成分,得到相关靶点278个。2.CKD疾病相关靶点: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得到14136个CKD相关靶点。3.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核心成分:将半夏泻心汤的有效成分靶点和CKD相关靶点进行匹配,选择交集靶点作为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靶点,最终得到药物-疾病作用靶点149个,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网络靶点图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得到排名前10位的活性成分,提示它们可能是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主要药效物质。4.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核心靶点:将149个药物-疾病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蛋白与蛋白之间的互相作用信息,进一步采用Cytoscape中插件CytoNCA计算网络节点属性,得到23个核心靶点,包括胰岛素(insulin,INS)、白蛋白(albumin,ALB)、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5.GO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23个关键靶点基因共影响了 89个生物学过程和113条信号通路。与半夏泻心汤治疗CKD密切相关的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6.分子对接:230组对接中Docking Score值<-9的有10组,介于-9与-7之间的有95组,介于-7与-5之间的有92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半夏泻心汤中多数核心化合物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结合活性。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发现了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主要成分和关键靶点,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初步验证了半夏泻心汤化合物成分与其治疗CKD潜在关键靶点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推测半夏泻心汤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介导应激条件下的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炎性反应及肾间质纤维化、氧化应激等生理病理过程,减轻肾脏纤维化及炎症,达到治疗效果,可为后期半夏泻心汤治疗CKD中下焦湿热证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提供作用机制依据。小结:本课题研究一部分通过检索文献对清热利湿法治疗CKD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总结得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对于CKD患者有一定临床疗效。纳入文献中所使用的高频中药中有5味药与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用药相吻合,可作为临床CKD辨证中下焦湿热证诊疗时的用药参考。因此基于研究一部分的结论,进一步对治疗慢性肾脏病中下焦湿热证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以半夏泻心汤为例,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是通过多药味、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关系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成分槲皮素、β-谷甾醇等有效活性成分作用于INS、ALB、IL6、CASP3、EGFR、CYCS等靶点,同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相关。
张蓓蓓[5](2021)在《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血清纤维化相关指标,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评价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肾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设计,纳入40例中医辨证属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患者,按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标准方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治疗基础上,探讨潜阳育阴颗粒能否通过抑制纤维化反应、降低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结果:①两组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极显着差异(P<0.01);在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方面,试验组有效率为61.1%,对照组有效率为22.2%,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相比,组间无差异性(P>0.05),但试验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及脉压差优于其治疗前(P<0.01)。③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清TGF-β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血清HA、LN、PⅢ-NP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差异(P<0.05),血清Ⅳ-C表达水平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治疗后试验组的尿NGAL、KIM-1、IL-18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显着的差异(P<0.01);⑤治疗后试验组的杨氏模量Emean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前后的杨氏模量值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结论:①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可显着改善阴虚阳亢型的老年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②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降低早期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收缩压、脉压差水平;③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显着降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NGAL、KIM-1、IL-18的含量。④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降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清中TGF-β、HA、LN、PⅢ-NP的表达水平,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⑤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协助评估高血压肾损害的程度,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改善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肾脏纤维化的程度,恢复肾脏弹性,从而降低其肾脏的杨氏模量值。
陈诚[6](2020)在《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体系》文中认为目的构建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三级课程指标体系,为规范有效开展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8月对湖南省二级甲等以上18家综合性医院362名肾脏内科护士进行需求问卷调查,了解课程需求情况,初步形成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框架。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对24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最终确立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体系。采用Excel2007和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和意见集中程度等指标检验。结果1.需求调查结果:肾脏内科护士对3个课程模块19项新护士培训内容需求评分在4.074.69之间,≥4.5的项目有10个。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对肾脏病护理学概论、肾脏疾病常见症状的评估及护理、肾脏常见疾病基础知识及护理、肾脏内科常用药物及相关知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书、护理应急预案8项内容需求评分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专家咨询结果:咨询专家24人,均完成2轮咨询,问卷回收率100%,第一轮提出意见11人(45.8%),第二轮3人(12.5%)。专家权威系数0.910和0.897,2轮专家意见变异系数分别为0.040.22、0.000.20,协调系数(Kendall’W)为0.219和0.218,P=0.000,小于0.05。三级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tem-level Content Validity Index,I-CVI)为0.711.00、0.921.00。培训课程目标变异系数为0.070.22、0.040.18,Kendall’W为0.241、0.213,P=0.000,小于0.05,各条目I-CVI分别0.631.00和0.961.00。3.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体系的确立: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89个。一级指标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与价值观。培训课程目标39个,其中专业理论24个,专业技能6个,专业态度与价值观9个。培训方法专业理论主要为课堂讲授、在线培训、自学、护理查房、情景模拟、个案护理、小组讨论;专业技能为课堂讲授、操作示教;专业态度与价值观有科室参观、现场介绍、自学、课堂讲授、在线培训等。总学时为89学时,其中专业理论62学时,专业技能17学时,专业态度与价值观10学时。结论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需求程度高;不同职称护士需求评分有差异。2.咨询专家权威性、代表性、积极性好,意见协调性较为一致,条目内容效度较好,研究过程科学可靠,该课程体系内容符合肾脏内科新护士岗位胜任力特征,课程目标明确,培训方法科学实用,学时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强。为科学规范实施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参考指引。
刘佳蕊[7](2020)在《张宗礼教授治疗CKD2~4期的证候规律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简单分析CKD2~4期的证候规律,总结张宗礼教授治疗CKD2~4期的理论依据,挖掘张宗礼教授治疗CKD2~4期的用药规律,以进一步总结张宗礼教授治疗CKD2~4期的临床经验,更加有效的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为临床提供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和治疗新思路。方法:收集并筛选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张宗礼教授门诊的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CKD2~4期患者的临床病历,共计60名病人,214首有效处方。将其资料录入Excel数据处理软件并为其建立数据库,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分期、原发病、症状、证候、治法等相关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证型、治法等相关资料的个数、占比,从而总结CKD2~4期的证候特点。对处方中使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药味个数、频次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对以上涉及数据进行统一规范化的处理。将处方中的高频次药物导入SPSS 2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新药物组合,分析总结出张宗礼教授治疗CKD2~4期的经验和思路以及用药规律以应用于临床。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名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5:1;最小年龄为29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为51.85±10.85岁;以3期患者占比最高,为38例;症状表现出现频次最高的为倦怠乏力,其次为腰膝酸软、泡沫尿、畏寒肢冷、气短懒言等;证型分布上虚证以脾肾气虚(75.0%)为主,实证以血瘀证(51.7%)、湿浊证(51.7%)、湿热证(31.7%)多见;治法频次较多的为补肾活血(48.3%)、补肾健脾(33.3%)、清热利湿(26.7%)、健脾祛湿(18.3%)等。2.通过对214张有效处方的用药规律统计,得到黄芪、大黄炭、大黄、白术、大腹皮、川芎、当归等16味高频次用药。从药物的四气五味角度分析,以寒性药物使用最多,其余依次为温性药、平性药、凉性药、热性药;从药物的五味角度分析,苦味药使用频次最多,其余依次为甘味药、辛味药、淡味药、酸味药、咸味药、涩味药;从药物归经角度分析,以脾经、肝经、胃经、肺经、大肠经药物出现频次为多;按具体功效分类看,补虚药最多,以补气药为代表,累计使用频率占所有药物的14.6%,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等;平均使用药味11.5味;最后通过聚类分析所得8组新药物组合,分别为黄芪、大黄、大黄炭;五灵脂、蒲黄炭;紫苏叶、干姜;桂枝、桑白皮、车前草;土茯苓、败酱草;茵陈、金钱草;白术、茯苓;当归、川芎、大腹皮结论:1.证候规律方面研究发现,张宗礼老师认为CKD2~4期的病位在肾,发病与脾关系密切,涉及于肺和大肠,主要致病因素为虚、瘀、湿、热、风,实证以血瘀、湿浊、湿热证为主,虚证则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基本病机为脾肾两虚,瘀血阻滞,湿热壅滞,治以补肾活血、补肾健脾、清热利湿、健脾祛湿为主。2.用药规律方面研究从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类等方面分析可知张宗礼老师用药以寒、温、平性药多见,药性多以苦、甘、辛三味为主,药物归经多为脾经、肝经、胃经,药物功效类别多以利水渗湿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通过对比CKD2~4期不同分期的用药差异可知张宗礼老师将补肾活血法贯穿始终,在CKD2期中重视肺、肝,多用滋阴清热、养血柔肝之品,CKD3期更注重于脾,多用健脾益气、清热利湿之品,CKD4期兼顾大肠,多用温阳利水、排毒泄浊之品。通过分析用药规律,体现出张宗礼老师治疗CKD2-4期利水湿,补脾肾,散瘀热,攻补兼施,涩泻有度的治疗方法。聚类分析结果所得8组特色药物组合(黄芪、大黄、大黄炭;五灵脂、蒲黄炭;紫苏叶、干姜;桂枝、桑白皮、车前草;土茯苓、败酱草;茵陈、金钱草;白术、茯苓;当归、川芎、大腹皮)。综上,张宗礼教授治疗CKD2~4期的学术思想与用药经验皆与临床实际相符合,用之效果颇佳,值得向临床推广。
张亚楠[8](2020)在《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课题通过对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C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研究CKD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CKD中医证型及病机的现代化研究做补充,并对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方法:收集2017.1-2019.12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住院的CKD患者,并填写统一的临床观察表(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型等),将表中信息录入“肾科患者优势病种管理平台”,形成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CKD患者,从而将其数据导出。通过对C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索我科CKD患者的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借助SPSS 22.0综合统计功能以找出不同证型下的差异性指标,将差异性指标、中医证型分别定义为自变量和因变量,构建多元logistics回归方程,以分析影响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影响CKD各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代入ROC曲线,找出对辨证分型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临床指标并确定其诊断界值。最后结合导师临床对CKD中医病机认识及加减用药特点,对其经验进行小结。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21例符合标准的CKD患者。患者主要分布在45-60岁和60-75岁年龄层,总体男女性别比为1.83:1,经检验不同年龄层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CKD患者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较高,分别占85.5%、80.5%。经统计,221例CK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4种,分别是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103例)、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74例)、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20例)、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24例)。CKD1-5期患者分别有43例、42例、56例、31例、49例。中医证型在CKD各分期下的分布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证型间比较,发现11个组间存在差异性的临床指标,分别是年龄、既往有无糖尿病、SCr、BUN、HUA、β2-MG、TP、ALB、UTP、Hb、D-D。通过运用多元 Logistics回归方程分析中医证型与差异性指标的相关性,发现UA明显升高(UA>460umol/L)、轻度贫血(90≤Hb<110g/L)是CKD患者中医辨证为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血β 2-MG升高(β 2-MG>3.11mg/L)是CKD患者辨证为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年龄增长、UTP是CKD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亦是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的危险因素。通过进一步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UA、Hb在诊断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07(95%CI:0.533,0.779)、0.298(95%CI:0.230,0.367);β 2-MG在诊断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645(95%CI:0.569,0.721);年龄、UTP在诊断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这一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 0.538(95%CI:0.398,0.679)、0.734(95%CI:0.631,0.838);年龄、UTP在诊断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这一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37(95%CI:0.512,0.716)、0.683(95%CI:0.544,0.823)。结论:1.我科就诊的CKD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总体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患病率逐渐趋于平衡。这可能与中老年人多伴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以及雌激素对女性具有保护作用有关。2.我科CKD中医证型分为4种,其中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主要集中分布在CKD1-3期;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及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主要集中分布在CKD3-5期。在CKD进展过程中,中医病机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即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水湿证候随着CKD进展而逐渐加重。3.运用多元logistics回归方程和ROC曲线分析,得出UA>456umol/L对CKD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β 2-MG>3.11mg/L对CKD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TP>0.975g/24h对CKD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TP>6.6845g/24h和年龄>77.5岁对CKD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刘洋[9](2020)在《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搜集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和随访调查,探究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各阶段的证型特点及其分布情况,获取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学术思想,探讨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用药参考。方法:1数据挖掘部分搜集2009年2019年期间刘晓鹰教授经治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将所纳入研究的病例利用Excel表格记录整理患儿的一般资料、诊断以及每一诊次的临床分期、症状表现、证型、治法、方药等,从而建立起原始病例数据库,然后将每一诊次的证型及方药根据临床分期利用Excel表格分别归纳统计,从而建成病例分期数据库,包括复发水肿期数据库、肿退尿浊期数据库、缓解期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版V2.1)依次对病例分期数据库所纳入的证型进行统计以观察证型特点、分布情况,对所选用的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析以观察用药属性特点,结合频次分析、用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中医证候-用药关联分析以观察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防治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各期各证型的处方用药规律。2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搜集整理2009年2019年期间刘晓鹰教授和外院经治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回顾分析,整理、统计、比较相关观察指标,评价“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减毒效应。3生存质量调查部分参照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 QL4.0)及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1.3),并结合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疾病特点设计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生存质量调查表,将此表以腾讯问卷的形式向刘晓鹰教授门诊儿童肾病综合征微信咨询管理群发放,患儿家长通过手机填写完成问卷调查,然后利用腾讯问卷后台软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回收及数据统计,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经治前后相关生存质量条目得分变化,以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评价“分段论治”法对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数据挖掘1.1病例搜集情况本研究共纳入病例共203份,共计1381诊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诊次中,以缓解期最为常见,肿退尿浊期次之,复发水肿期最少见。1.2证型分布规律在证型分布上,复发水肿期以外感风邪证(39.27%)最为常见,湿浊、湿热等证(合计5.76%)比较少见,且外感风邪中阳虚外感最为常见;肿退尿浊期以肾气不固证(50.64%)最为常见,湿热蕴结证(5.96%)最少见;缓解期以脾肾阳虚证(37.32%)最为常见,阴阳两虚证(3.67%)最少见。1.3复发水肿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计191首,共使用中药104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辛、淡为主,归经则以肺、脾、肾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利水渗湿药(25.30%)最多,其次是补虚药(24.05%)、解表药(18.21%),主体功效则以祛邪类(62.49%)为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泽泻”;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阳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气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人参败毒散加减,阴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加减葳蕤汤加减,阳虚水泛证为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气虚水停证为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数据挖掘结果提示本期核心处方为五苓散,本期治疗以利水消肿为治疗大法,同时辨证辅以解表、补虚等治法。1.4肿退尿浊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235首,共使用中药123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黄芪、金樱子、芡实、泽泻;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则以脾、肾、肺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补虚药(29.90%)最多,其次是收涩药(14.11%),主体功效以扶正类(47.26%)、祛邪类(43.88%)并重;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黄芪”;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脾虚气陷证为补中益气汤或举元煎加减,肾气不固证为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证为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湿热蕴结证为泻黄散合三仁汤加减,尽管因证型不同而遣方用药各异,但每一证型均酌情投以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益智仁等收敛固精之品,表明治疗以调理脾肾、收涩固精为治疗原则,以改善蛋白尿为治疗目的。1.5缓解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955首,共使用中药204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山药、丹皮、山茱萸、黄芪;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则以脾、肺、肾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补虚药(39.84%)最多,其次是活血化瘀药(10.45%),主体功效则以扶正类(54.66%)为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丹皮-山茱萸”;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肺脾气证为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肝肾阴虚证为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证为肾气丸加减或六味地黄丸加补骨脂、仙灵脾等,气阴两虚证为六味地黄丸加太子参、黄芪等,阴阳两虚证为六味地黄丸合四逆汤加减。尽管证型不同而治法不同,但所有核心处方的治疗目的均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表明本期以补虚为治疗原则。2临床疗效研究2.1“分段论治”法对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减毒效应分析2.1.1“分段论治”对尿蛋白缓解率的影响西医治疗组的31患儿尿蛋白经环磷酰胺冲击后22例(70.97%)得到缓解,其中19例(61.29%)得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者中6例(31.58%)1年内持续缓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分别为34例(94.44%)、30例(83.33%)和17例(56.67%),两者比较经卡方检验,结果提示有显着性差异(p<0.05)。2.1.2“分段论治”对尿蛋白转阴时间和浮肿消退时间的影响两组患儿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西医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的19例患儿中转阴最快10天,最慢87天,平均28.20±13.14天;浮肿消退最快7天,最慢25天,平均12.69±3.98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的30例患儿中转阴最快6天,最慢33天,平均15.72±6.05天,浮肿消退最快4天,最慢16天,平均8.36±2.99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分段论治”法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指标均得到改善(p<0.01),但与西医治疗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2.1.4“分段论治”法减毒效应分析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期间,西医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者分别为14例、9例、5例、1例,未见其他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分别为7例、3例、1例,未见肝功能损害等其他副反应,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2“分段论治”法对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2.2.1“分段论治”法对患儿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儿霉酚酸酯、激素用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年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儿激素用量较西医治疗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2“分段论治”法对患儿复发及呼吸道感染情况的影响治疗1年内,西医治疗组患儿出现复发的总人次为58次,平均1.49±0.84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复发的总人次为49次,平均0.67±0.79次,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医治疗组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总人次为178次,平均4.57±1.62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总人次为176次,平均2.43±1.66次,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g G、Ig A、COR(08:00)的影响纳入研究的97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g G、Ig A、COR值首诊时相比较半年前有所下降(p<0.01),采用“分段论治”法治疗半年后,患儿的血清Ig G、Ig A、COR(08:00)较首诊时有所上升(p<0.01)。3生存质量调查3.1问卷回收情况通过微信群共向170人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54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符合病例纳排标准者48份,有效回收问卷106份,回收率约90.59%,有效回收率约62.35%。3.2“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生存质量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85.06±9.78分,治疗后为94.51±6.9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理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生理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33.64±4.11分,治疗后为37.81±2.7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学习能力/成绩”、“身高增长”两个条目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提升不明显(p>0.05)以外,余下9个条目得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3.4“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心理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20.89±3.61分,治疗后为23.19±2.9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心理领域所包含的6个条目在治疗后均有显着提升(p<0.05或p<0.01)。3.5“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社会关系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社会关系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30.42±4.01分,治疗后为33.54±3.3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与他人相处困难”、“不愿与他人相处”、“他人不愿与之相处”这三个条目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提升不明显(p>0.05)以外,余下7个条目得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结论1.数据挖掘证型分布提示:阳虚是导致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本源,外感风邪是导致复发的主要诱因,水湿泛溢是导致复发后水肿的主要病机。2.根据数据挖掘用药规律总结:刘晓鹰教授在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水肿期以利水消肿为治疗原则,以快速消除水肿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攘外安内,治水为先”;在肿退尿浊期以调理脾肾、收涩固精为治疗原则,以缓解蛋白尿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开源节流,治浊为旨”;在缓解期以补虚的为治疗原则,以恢复正气从而减少复发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裨补缺漏,治虚为本”;同时,活血化瘀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3.针对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分段论治”法能有效提高蛋白尿缓解率及维持缓解率、加快蛋白尿转阴和浮肿消退,同时改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4.针对儿童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分段论治”法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同时减少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5.“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不仅本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能有效降低西药治疗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等副反应发生率。6.“分段论治”法能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体液免疫功能和肾上腺皮质功能,这可能与其能减少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风险的机制部分相关。7.“分段论治”能通过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的相关因素而全方位提高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的生存质量。
徐琦[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巴元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应用数据数据的方法,分析疾病证型分布特点和处方用药特点,探讨导师巴元明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经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提供临床经验,并为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巴元明教授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的慢性肾脏病3-4期的门诊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EXCEL数据库,对纳入的29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探讨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处方用药规律,进而对巴元明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3-4期的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析。研究结果:对纳入的296例病历的性别、年龄、分期进行分析,结果如下:男性患者男性共165例(3a期85例,3b期35例,4期45例),女性共131例(3a期48例,3b期18例,4期65例),其中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89岁,平均年龄为56.76±12.93岁,分期以慢性肾脏病3a期最多。对1663诊次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频数出现前15的症状是夜尿频、腰痛、倦怠、浮肿、睡眠不实、头晕、关节疼痛、大便溏稀、口干、皮肤瘙痒、视物模糊、双下肢乏力、腰酸、胸闷、肢体麻木。舌质以淡红舌、绛舌为主,舌苔以薄白和白厚为主,脉象以细脉为主。证型前5位依次为:气阴两虚湿毒内停证、湿热内蕴瘀毒内停证、肾气不足湿毒内停证、气阴两虚精关不固证、阴虚火旺湿毒内停证。对合并疾病进行分析,前5位分别为: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肾结石、肾囊肿、贫血。对纳入的1539个处方涉及的方剂、治法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共涉及25个方剂,其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方剂依次为:肾康6号、肾康7号、肾康4号、肾康3号、肾康1号。共使用治法22个,其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治法依次为:益气养阴、固肾涩精、利湿解毒、补肾益气、滋阴降火共涉及中药175味,其中使用频数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黄芪、茯苓、党参、山药、穿山龙、黄柏、分心木、熟地黄、六月雪、甘草。补虚药为所用最多的药类,使用较多的药类还有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根据对药性进行分析,得出药物四气以寒性药最多,温性药次之,平性药也较多;药物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巴元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所用药物多归于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对所用药物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了药物之间的聚合度,最后根据药物的聚类分析,得出了药对12个,药组7个以及核心处方4个。结论:气阴两虚,湿毒内停证是CKD3-4期最常见的证型,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肾气阴虚、湿热、血瘀,病位在肾,累及肺、肝、脾三脏,中药治疗注重补虚、清热、利湿、固涩药物的使用,体现了巴元明教授在CKD3-4期的治疗中标本兼顾、重视气阴的学术思想。
二、肾脏病临床用药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脏病临床用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证素-组方结构”思维的李建民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药研究 |
1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
2 慢性肾脏病的现代中医名家经验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
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及分期 |
2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
3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 |
4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
5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进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组统计分析 |
3 气阴两虚,毒瘀互结证组统计分析 |
4 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组统计分析 |
5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组统计分析 |
小结与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 李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基本用药特征分析 |
3 基于“证素一组方结构”思维的用药经验探析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肾衰方加减联合肾衰灌肠液保留灌肠内外合用治疗CKD4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2 张大宁教授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3 肾衰方组方分析 |
4 肾衰灌肠液组方分析 |
5 疗效分析 |
6 安全性评价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知情同意书 |
附表2 不良反应记录表 |
附表3 CKD4期西医疗效评定表 |
综述 慢性肾脏病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昆仙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IgA肾病蛋白尿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项目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结局指标 |
3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比较 |
5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 中医对Ig AN的认识讨论 |
1.1 病名 |
1.2 病因—外感邪气,脏腑虚损 |
1.3 病机—本虚标实 |
1.4 中医治疗讨论 |
2 试验研究结果分析 |
3 选择昆仙胶囊依据 |
3.1 昆仙胶囊属雷公藤类制剂 |
3.2 昆仙胶囊组方及作用机制分析 |
3.3 昆仙胶囊药物组成分析 |
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
5 不足与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昆仙胶囊治疗蛋白尿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 |
一、古人对湿热病的认识 |
二、CKD湿热证形成的病因病机 |
1.外感 |
2.内伤 |
3.药物因素 |
三、CKD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 |
1.CKD湿热证临床表现 |
2.CKD湿热证发病特点 |
四、CKD湿热证候学研究 |
五、CKD湿热证的中医治疗 |
1.对于蛋白尿湿热证的治疗 |
2.对于血尿湿热证的治疗 |
3.对于水肿湿热证的治疗 |
4.对于肾功能不全湿热证的治疗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 |
一、网络药理学的发展 |
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1.生物网络构建 |
2.网络分析 |
3.分子对接或实验验证 |
三、中药治疗CKD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
2.预测中药及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及活性靶点 |
3.阐释方剂组成及配伍 |
4.阐述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 |
5.中药药性理论的探索 |
四、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质量评价 |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文献筛查流程 |
2.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概述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结局指标 |
2.5 发表偏倚 |
2.6 敏感性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收集药物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 |
1.2 获取CKD疾病靶点 |
1.3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与核心成分筛选 |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1.5 基因本体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 |
1.6 分子对接验证 |
2.结果 |
2.1 药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筛选 |
2.2 疾病靶点检索结果与药物-疾病作用靶点筛选 |
2.3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与核心成分筛选 |
2.4 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
2.5 GO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
2.6 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高血压肾损害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1.1 高血压肾损害的病理机制 |
1.2 评价高血压肾损害的相关生化指标 |
1.3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程度评价 |
1.4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肾损害的治疗 |
2.中医学对高血压肾病的认识 |
2.1 高血压肾病中医病名认识 |
2.2 高血压肾病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3 高血压肾病的辩证分期 |
2.4 高血压肾病的中医治疗 |
3.导师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经验浅析 |
4.潜阳育阴颗粒研究进展 |
4.1 潜阳育阴颗粒的组成配伍及药理作用 |
4.2 潜阳育阴颗粒通过调控肾纤维化防治高血压肾损害假说建立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试验病例的终止 |
2.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研究方法 |
3.1 随机 |
3.2 分组 |
3.3 给药方法 |
3.4 疗程 |
3.5 合并用药及规定 |
4.实验药品和仪器 |
4.1 实验药品 |
4.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5.研究内容及观察指标 |
5.1 中医证候积分 |
5.2 血压参数 |
5.3 血清纤维化指标 |
5.4 肾小管损伤标志物 |
5.5 肾脏杨氏模量值 |
5.6 安全性观察 |
6.统计方法 |
7.研究结果 |
7.1 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
7.2 疗效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研究结果讨论 |
1.1 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1.2 潜阳育阴颗粒对早期高血压肾小管损害标志物的影响 |
1.3 潜阳育阴颗粒对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1.4 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影响 |
2.总结 |
3.问题与展望 |
3.1 存在问题 |
3.2 未来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主要缩写词 |
附表2: 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表3: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表4: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表5: 病例随访资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需求调查结果 |
3.2 专家咨询结果 |
4 讨论 |
4.1 需求调查分析 |
4.2 课程体系分析 |
4.3 研究创新性 |
4.4 研究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张宗礼教授治疗CKD2~4期的证候规律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临床疗效评价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采集 |
2.2 数据整理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证候规律研究结果 |
3.1.1 性别分布情况 |
3.1.2 年龄分布情况 |
3.1.3 CKD分期情况 |
3.1.4 病理类型情况 |
3.1.5 症状分布情况 |
3.1.6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1.7 治则治法 |
3.2 用药规律研究结果 |
3.2.1 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
3.2.2 不同分期高频次用药频次统计结果 |
3.2.3 四气统计结果 |
3.2.4 五味统计结果 |
3.2.5 归经统计结果 |
3.2.6 功效分类统计结果 |
3.2.7 药味个数统计结果 |
3.2.8 聚类分析结果 |
讨论 |
1 证候规律结果分析 |
1.1 性别分布分析 |
1.2 年龄分布分析 |
1.3 CKD分期分布分析 |
1.4 症状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
1.5 证型分布结果分析 |
1.6 治则治法统计结果分析 |
2 用药规律研究分析 |
2.1 用药频次分析与讨论 |
2.2 药物四气的分析与讨论 |
2.3 药物五味的分析与讨论 |
2.4 药物归经的分析与讨论 |
2.5 药物功效的分析与讨论 |
2.6 药味个数的分析与讨论 |
2.7 特色药物组合的分析与讨论 |
3 张宗礼教授特色临证经验 |
3.1 治则治法 |
3.2 四诊合参 |
3.3 特色用药 |
3.4 天人相应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患者信息登记表 |
附件二 中医证候评分表 |
综述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1.1 以症状命名 |
1.2 以病因命名 |
1.3 以病机命名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方法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3.3 综合疗法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定义 |
2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 |
3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特点 |
5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现代名家经验 |
2 李建民教授之“肾络瘀痹”理论体系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及资料获取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CK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2.3 一般资料在CKD各中医证型下的分布 |
2.4 实验室指标在CKD各中医证型下的分布 |
2.5 影响CKD辨证分型的危险因素 |
2.6 危险因素对CKD中医证型的诊断价值分析 |
3 讨论 |
3.1 CKD一般资料分析 |
3.2 CKD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病机探讨 |
3.3 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 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 |
结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分段论治”治疗儿童RNS的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分期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诊次剔除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2.8 数理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复发水肿期证型、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
3.3 肿退尿浊期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
3.4 缓解期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RNS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分段论治”法对SRNS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减毒效应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分段论治”法对FRNS、SDNS临床疗效的影响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分段论治”法对RNS儿童血清IgG、IgA、COR(08:00)的影响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分段论治”法治疗后RNS儿童生存质量调查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病例纳入及分布情况 |
2.2 “分段论治”法治疗对RNS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及学术思想总结 |
1.1 复发水肿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
1.1.1 结果分析 |
1.1.2 复发水肿期治疗学术思想总结:攘外安内,治水为先 |
1.2 肿退尿浊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
1.3 缓解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
1.4 “分段论治”其他临证经验总结 |
2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2.1 “分段论治”对SRNS、SDNS/FRNS的治疗作用分析 |
2.2 “分段论治”对RNS儿童血清IgG、IgA、COR(08:00)的影响结果分析 |
2.3 “分段论治”法安全性分析 |
3 生存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
3.1 生理领域分析 |
3.2 心理领域分析 |
3.3 社会关系领域分析 |
结论与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之处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1.3) |
附录3 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 |
附录4 RNS儿童生存质量调查简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巴元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脏病3-4期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CKD的诊断标准 |
2.2.2 CKD的分期标准 |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历信息的采集 |
3.2 数据库的建立 |
3.3 数据的预处理 |
3.4 数据分析及统计的方法 |
3.4.1 频数分析 |
3.4.2 聚类分析 |
3.5 观察指标 |
4 研究结果 |
4.1 分期分析 |
4.2 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
4.2.1 性别 |
4.2.2 年龄 |
4.3 症状体征分析 |
4.3.1 症状体征的频数分析 |
4.3.2 症状体征的聚类分析 |
4.4 舌象和脉象的统计分析 |
4.4.1 舌象 |
4.4.2 脉象 |
4.5 证型分析 |
4.6 合并疾病分析 |
第二部分 巴元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同第一部分) |
2.3 纳入标准(同第一部分) |
2.4 排除标准(同第一部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收集、数据整理(同第一部分) |
3.2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3.3 数据库的建立 |
3.4 数据的分析及统计方法 |
3.4.1 频数分析(同第一部分) |
3.4.2 聚类分析(同第一部分) |
3.4.3 复杂网络分析 |
3.5 观察指标 |
4 研究结果 |
4.1 方剂名称分析 |
4.2 中医治法分析 |
4.3 用药频数统计 |
4.4 药类分析 |
4.4.1 对72 味中药药类分析 |
4.4.2 对前42 味中药药类分析 |
4.5 药性分析 |
4.5.1 药物四气频数分析 |
4.5.2 药物五味频数分析 |
4.5.3 药物归经频数分析 |
4.6 药物的复杂网络分析 |
4.7 药物的聚类分析 |
4.7.150 味中药聚类分析 |
4.7.2 药对分析 |
4.7.3 药组分析 |
4.7.4 核心处方分析 |
讨论 |
1 慢性肾脏病3-4期的证候分布规律探析 |
2 巴元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中药用药规律探析 |
2.1 方剂、治法及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
2.1.1 方剂与治法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
2.1.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
2.2 中药药类分析 |
2.3 中药药性分析 |
2.4 中药复杂网络的药对分析 |
2.5 中药聚类分析 |
3 巴元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学术思想探讨 |
3.1 标本兼顾,重视气阴 |
3.2 益气养阴,补肾固精,清热利湿,解毒通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1 用药规律分析 |
2 疾病规律的分析 |
3 证候规律分析 |
4 讨论 |
4.1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 |
4.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肾脏病临床用药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证素-组方结构”思维的李建民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探析[D]. 陈荟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肾衰方加减联合肾衰灌肠液保留灌肠内外合用治疗CKD4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证)临床疗效观察[D]. 秦丹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昆仙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IgA肾病蛋白尿的随机对照研究[D]. 冯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D]. 罗慜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D]. 张蓓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体系[D]. 陈诚.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张宗礼教授治疗CKD2~4期的证候规律及用药规律研究[D]. 刘佳蕊.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D]. 张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巴元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处方用药规律研究[D]. 徐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