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腹膜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腹膜炎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症肝炎并腹膜炎(论文文献综述)

加倩[1](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2](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吕黄华[3](2020)在《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壮肝逐瘀煎治疗,两组均用药12周。观察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PT)、血常规(WBC、RBC、HGB、PLT)的变化,以及治疗前、治疗12周后肝脾超声及腹水分级的变化,评价壮肝逐瘀煎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总体疗效:总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症候积分较前相比均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经治疗后,两组肝功能(ALT、AST、ALB、TBIL)较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肝功能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凝血功能(PT):经治疗后,两组PT较前相比,时间均有缩短(P<0.05),治疗组PT缩短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血常规:经治疗后,两组WBC、HGB、PLT较前比较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BC较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6周时RB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时,RBC与治疗6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升高WBC、RBC、HGB、PLT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肝脾超声:经治疗后,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底、脾脏长度均较治疗前回缩,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加快门静脉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腹水分级:两组患者腹水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在观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能改善肝功能,同时改善凝血功能,有效缓解肝脏损伤程度。(2)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改善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对腹水的消退有较好的作用。(3)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莫镜邻[4](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华[5](2020)在《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发生在慢性肝病患基础上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综合征。病情复杂多变,恶化迅速,短期病死率极高。在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区,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成为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作为肝衰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的急性肾损伤(AKI)也越来越受到关注,AKI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大大增加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显着提升了肝衰竭患者的治疗难度。本文研究目的旨建立在HBV-ACLF患病人群基础上,进行HBV-ACLF合并AKI的研究,能更加系统多层面、多角度了解HBV-ACLF合并AKI患者临床特点、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以及AKI转归的重要风险因素等,为早期识别HBV-ACLF患者中AKI的发生,早期预警治疗以解决肝衰竭合并AKI高病死率的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组对象分别来自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七家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治疗的921例ACLF的患者进行入组筛选分析,最终543例患者符合HBV-ACLF诊断标准进入本项研究。其中,符合AKI诊断的HBV-ACLF患者为120例。通过对HBV-ACLF伴AKI组和非AKI组以及AKI进展和AKI好转患者之间基线资料的比较,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组患者之间的90天和最终生存率比较。其次,针对HBV-ACLF患者A、B、C三型合并AKI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三型伴AKI和不伴AKI进行短期和长期生存率的比较。最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得出HBV-ACLF以及HBV-ACLF伴AKI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给出HBV-ACLF合并AKI的独立危险因素;HBV-ACLF合并AKI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HBV-ACLF伴AKI的患者共120例,占22.1%,AKI在ACLF患者A、B、C三型中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与423例不伴AKI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提示:在人口统计方面,与非AKI组患者比较,AKI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 Cr)更高;在肝衰竭的诱因方面,AKI组感染的诱因高于非AKI组患者,尤其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为诱因的患者;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慢性肝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OFs)、慢性肝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ACLFs)、乙型肝炎相关性序贯器官衰竭评估(HBV-SOFA)评分和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小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s)各评分均在AKI组患者中显着升高;AKI组患者肝衰竭分级在2、3级患者居多,器官衰竭2个以上的患者比例高于非AKI组患者;在治疗方面,两组间应用核苷(酸)类似物以及人工肝治疗均无统计学差异。2.120例HBV-ACLF伴AKI患者中,AKI好转组为67人,AKI进展组共53人。其中AKI好转患者与伴AKI进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显示:AKI进展组患者的年龄、BUN、s Cr和白细胞明显高于AKI好转组患者;但是,钠和氯在AKI进展组均明显下降;AKI进展组患者的MELD评分、CLIF-C ACLFs、HBV-SOFA评分和COSSH-ACLFs高于好转组;而AKI好转组患者在肝衰竭分级0和1级的患者居多。3.HBV-ACLF伴AKI的患者90天的生存率(41.67%vs.70.69%,P<0.001)以及总生存率(31.67%vs.63.36%,P<0.001)明显低于HBV-ACLF不伴AKI患者;AKI好转组的患者和AKI进展组的患者90天的病死率分别为35.82%和86.79%,AKI进展组患者的总病死率远远大于AKI好转组(50.75%vs.90.57%,P<0.001)。HBV-ACLF患者中A、B、C三型患者90天病死率分别为26.92%、32.93%、44.09%,呈依次升高趋势,同样地,A、B、C三型的总病死率分别为32.05%、41.92%、53.18%。根据Kaplan-Meier生存分析无论哪个型中均是AKI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非AKI患者。4.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性别、TBil、BUN、感染以及肝衰竭的分级2、3级为并发AKI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基线CLIF-C ACLFs、HBV SOFA评分和BUN是AKI进展的危险因子。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除了CTP评分、CLIF-C ACLFs、基线TBil、肝衰竭分级2、3级HBV-ACLF患者是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外,AKI也是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HBV-ACLF伴AKI的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是AKI进展、CLIF-C ACLFs以及白细胞,而长期预后的独立风险是AKI进展、CLIF-C ACLFs。研究结论:HBV-ACLF患者容易合并AKI,一旦肝衰竭基础上伴随AKI出现,对于不同分型的患者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均会显着升高,AKI进展的患者病死率会明显增加。AKI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KI转归是HBV-ACLF伴AKI患者预后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重视早期识别预警以及积极治疗AKI对于HBV-ACLF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超[6](2019)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相关特征、治疗措施对结局的影响,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获益人群,筛选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建立可用于判断疾病转归及临床决策的预测手段。资料与方法:以“十二五”重大专项“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入组的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医治疗组,通过生存分析比较两组在总人群和不同亚组人群中4周至48周的终点事件发生率;cox回归分析构建用于预测结局的列线图,并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酶联免疫法检测HBV-ACLF人群的0、4、8周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分析IL-6等细胞因子与疾病损伤、预后之间的关系,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西医治疗方案对于HBV-ACLF人群的细胞因子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4、8、12、24、48周病死率(11.6%、17.9%、20.6%、24.5%、27.0%)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19.1%、25.5%、27.3%、31.4%、32.0%)(P<0.05);其各时间点的死亡风险分别是西医治疗组的0.57、0.63、0.72、0.65、0.73倍(P<0.05)。2.中西医结合治疗显着降低年龄≤44岁(HR=0.42,95%CI:0.27-0.66)、合并肝性脑病(HR=0.29,95%CI:0.15-0.58)、晚期(HR=0.44,95%CI:0.30-0.67)人群的死亡风险。3.年龄(HR=1.02,95%CI:1.01-1.04)、总胆红素(HR=1.04,95%CI:1.02-1.07)、国际标准化比值(HR=2.58,95%CI:1.98-3.37)、肝性脑病(Ⅰ/Ⅱ 期:HR=2.20,95%CI:1.25-3.87;Ⅲ/Ⅳ 期:HR=23.67,95%CI:7.74-72.37)、肝肾综合征(HR=3.64,95%CI:1.69-7.82)、低钠血症(HR=1.86,95%CI:1.22-2.84)、血小板计数(>20/≤60:HR=1.42,95%CI:1.89-2.27;>60:HR=2.42,95%CI:1.94-6.20)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基于上述7项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HBV-ACLF人群结局;列线图在预测28天、336天结局方面优于MELD及MELD-Na评分(0.87vs0.79/0.80,0.82vs0.73/0.75);在预测 90 天结局时优于 MELD 评分(0.86vs0.79,P=0.042),但与MELD-Na 评分无差异(0.86vs0.82,P=0.140)。5.HBV-ACLF 早期人群的 IL-6 水平显着高于中期(P<0.001)、晚期(P<0.001);2个以上器官衰竭人群的IL-6水平高于1个器官衰竭的人群(P=0.014);高危组的IL-6水平高于中危(P=0.001)及低危组(P<0.001);死亡组的IL-6水平高于存活组(P<0.001);IL-6高水平组(>16.12pg/ml)的死亡风险是低水平组(≤ 16.12pg/ml)的 1.69 倍(95%CI:1.27-2.25,P<0.001)。结论:通过疗效分析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HBV-ACLF人群的死亡率;特别是在或年龄≤44岁、或合并肝性脑病、或晚期的HBV-ACLF人群中获益更显着;建立的列线图可以较好地预测HBV-ACLF人群的结局;发现IL-6可作为反映HB V-ACLF损伤程度及预测结局的潜在指标。

黄月月[7](2019)在《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分析,探讨其使用价值,以及在临床应用及推广的可能性。方法:1.根据2015亚太肝衰竭诊治指南,且剔除晚期妊娠、合并严重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出血、恶性肿瘤患者,将84名肝衰竭患者,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54),均使用相同一致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辅以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辅以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2.所有患者均股静脉置管,按2007人工肝支持系统操作指南进行;3.留取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多时段静脉血,检测分析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白细胞(WBC)、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值的变化百分比。结果:1.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TBIL和DBIL下降百分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更好;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ALT、AST和INR下降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ALB上升百分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WBC上升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升高更明显。2.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IL-1β、IL-6和TNF-α变化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肝治疗后和人工肝治疗后72h两组的IL-6变化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人工肝治疗后和人工肝治疗后72h两组的IL-1β和TNF-α变化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好转,TBIL、DBIL、ALT、AST均呈现下降趋势,TBIL下降最明显,尤其在人工肝治疗后测量的值下降最显着,在吸附4h时ALT、AST、TBIL、DBIL值均明显出现下降。结论:新的组合型人工肝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有效,在降低TBIL和DBIL方面优于单纯血浆置换,在对ALT、AST、ALB、INR、TI-1β、TNF-α方面两组疗效近乎相同。

张茜[8](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文中提出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是近年来中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经验的核心内容,医案是临证经验的主要载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李可老中医的医案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探索名老中医医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中医名家医案和理法方药以其思维复杂与网状结构概念着称,而现有的大多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以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为主,此类分析难以深入研究医案中理法方药的相互关系和运用特色,难以满足对中医医案分析研究的需要,医案中尚有许多隐性信息难以被提取发现。鉴于此,本课题运用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一同开发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数据整理、挖掘和分析。属性偏序结构图善于发现数据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对数据特点做出更加直观的挖掘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方法的缺陷,为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助力。李可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大家,一生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治10余万患者,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他一生的代表作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该书是一本医案专集,收录了李可老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验案,部分医案后附有“兼探”“按语”等,对若干专题和理论做了阐述。李可老中医一生只有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留世,其中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非常宝贵,成为了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重要参考着作,也是中医后学研究和继承李可经验的第一手资料,要想学习和继承李可临床经验,就必须深入探索分析其医案。为使李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深入理解和传承,本文拟利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新方法对《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以期进一步了解李可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方法:梳理总结《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理法方药特点,筛选书中疗效显着、方药明确的病例,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舌脉、病名、证型、主方、方药、煎服方法以及附加疗法输入Excel表格,形成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设计,将数据库总表格拆分为病、症、证、方、药、量、附加疗法、煎服法等属性之间相互对应的分表格,再使用偏序结构图生成工具将分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根据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与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挖掘李可医案中的症治规律,分析李可辨治用药的特点。成果:本研究分别从症状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从疾病与方剂的对应关系、疾病与药物的对应关系、疾病与煎服方法的对应关系、疾病与附加疗法的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从证型与方剂对应关系、证型与药物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从方剂与疾病对应关系、方剂与症状体征对应关系、方剂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从药物剂量与疾病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症状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总结出李可对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的辨证特点,对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的治疗特点,对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的治疗特点,对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的运用特点,以及对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的使用特点。结论:李可老中医临证特色为:各科疾病巧辨证,李可老中医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临床辨证使用多种辨证方法,从而给出最合适准确的证型名称;大剂扶阳非常态,李可老中医虽以大剂量使用扶阳药物着称,但在其实际治疗中,并非动辄使用扶阳药物或方剂;最常使用姜枣草,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的药物是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者可起到健脾和胃、解毒增效的作用,可见李可在治疗各类疾病时都重视固护中焦脾胃;治疗方法多样化,李可在临床治疗中善于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方剂种类都很广泛,除了汤药以外,李可还常运用丸剂、散剂、中成药以及针灸、刺血、熏洗等多种疗法配合治疗;热象须防虚与寒,李可在临床治疗中遇到舌红、脉数、烦躁等常见于实热证或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时,往往谨慎辨证,医案中此类症状体征也常见于阳虚证、气虚证、亡阳证等;清热通腑亦大胆,李可不仅善于大剂量使用附子等扶阳药物,在治疗外科急腹症、疫毒痢、暴发型脑炎等疾病时,对金银花、生石膏、大黄、芒硝等清热、通腑药物也常常破格重用;阴虚火燔引火治,李可常以引火汤治疗肾阴虚火不归元,此处的火不归元须与格阳证、戴阳证之浮阳外越相区别,辨别重点在于是否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重视祛瘀善活血,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最常见的证型为血瘀证,李可在治疗疑难重症时注重祛瘀活血;善用虫药疗顽疾,李可医案中多使用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虫类药,此类药物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对李可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的应用方法,该方法能系统化梳理名老中医医案,并挖掘分析其中的病-症-证-治之间的相互对应规律,实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精准化和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石清兰,蓝艳梅,毛德文,王娜,王明刚,吕建林[9](2018)在《中西医结合防治HBV相关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自然史,发现CHB发生自发性急性加重发生率高,有学者统计累积发病率每年10%30%[13]。近年数据显示,每年约有30%的慢性HBV感染的10%患者会出现自发性疾病进展至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HBV)[4]。CHB患者如不给予有效干预,约25%40%

江志珍[10](2017)在《血清降钙素原、CRP与IL-37水平变化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细菌感染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监测慢性重型肝炎并细菌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CRP、IL-37在治疗中水平变化,联合检测PCT、CRP、IL-37水平早期发现细菌感染,持续监测其水平变化预测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探讨其在乙肝病毒感染重症化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为对照组。检测比较入院前观察组、对照组血清PCT、CRP、IL-37水平。将观察组分为好转组(12例)和疾病进展组(18例),检测入院前、抗感染治疗7天、治疗14天血清PCT、CRP、IL-37水平,分析PCT、CRP、IL-37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并观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的肝功能ALT、PTA与IL-37水平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CRP水平、IL-3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进展组和好转组治疗前、治疗14天的CRP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疾病进展组CRP治疗7天时高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疾病进展组CRP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F=5.872,P=0.032),而好转组则呈缓慢下降趋势(F=3.529,P=0.041)。3、疾病进展组治疗7天、14天时PCT水平均不同程度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疾病进展组PCT水平呈显着上升趋势(F=24.864,P=0.001),而好转组则在治疗7天后呈下降趋势(F=4.247,P=0.037)。4、疾病进展组治疗7天、14天时IL-37水平均不同程度明显低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疾病进展组IL-37水平呈显着下降趋势(F=6.852,P=0.014),而好转组则呈上升趋势(F=9.125,P=0.021)。5、将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ALT、PTA分别与IL-37行相关性分析,从相关分析图中选择出具有相关性的两变量,得出患者ALT与IL-37无相关性(P>0.05);而PTA与IL-37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862,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CRP水平显着高于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CRP、IL-37水平变化可作为重型肝炎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尤其是PCT与IL-37的变化趋势,PCT变化趋势与细菌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有关,而IL-37变化趋势与体内炎症反应水平有关,IL-37与ALT无显着相关性,而与PTA正相关。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症肝炎并腹膜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症肝炎并腹膜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2)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3)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1.1 中医对肝硬化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肝硬化正虚瘀结证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2.3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4.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2.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入组患者基线比较
        4.3 临床疗效比较
        4.3.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4.3.2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4.3.4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比较
        4.3.5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相关指标比较
        4.3.6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脾超声比较
        4.3.7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4.3.8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情况
    5 讨论
        5.1 壮肝逐瘀煎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5.2 壮肝逐瘀煎药物组成及药物分析
        5.3 壮肝逐瘀煎在肝硬化的应用
        5.4 研究结果分析
    6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LF的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1.3.1 中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
    2 ACLF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支持治疗
        2.3.2 抗病毒治疗
        2.3.3 抗炎保肝治疗
        2.3.4 免疫调节治疗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3.6 人工肝治疗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血液生化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讨论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11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采集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HBV-ACLF 全体入组患者基线资料
        1.2.2 HBV-ACLF伴AKI的患者与不伴AKI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3 HBV-ACLF伴AKI的患者与不伴AKI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
        1.2.4 HBV-ACLF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2.5 HBV-ACLF患者伴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2.6 HBV-ACLF 伴 AKI 好转患者与伴 AKI 进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7 HBV-ACLF 伴 AKI 好转组患者与 AKI 进展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
        1.2.8 HBV-ACLF伴 AKI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2.9 HBV-ACLF伴 AKI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1.2.10 HBV-ACLF中 A、B、C三型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11 HBV-ACLF伴 AKI在 A、B、C三型中的生存曲线比较
    1.3 讨论
        1.3.1 HBV-ACLF的研究背景和基线特征
        1.3.2 HBV-ACLF合并AKI的人口基线特征
        1.3.3 HBV-ACLF合并AKI患者与诱因感染的关系
        1.3.4 HBV-ACLF合并AKI患者与肝衰竭危重程度的关系
        1.3.5 HBV-ACLF中不同AKI的分型的比较
        1.3.6 HBV-ACLF合并AKI的治疗
        1.3.7 HBV-ACLF合并AKI能否恢复的因素
        1.3.8 HBV-ACLF合并AKI的预后
    1.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肾损伤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现状
    二、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
        3.2 终点事件
        3.3 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3.4 亚组分析
        3.5 不同分期人群中并发症的组间对比
        3.6 不同中医治法对于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病死率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基于列线图预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结局及辅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应用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
        3.2 预后相关因素的筛选
        3.3 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3.4 基于列线图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的死亡风险分层
        3.5 列线图辅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应用的初步探索
    4. 讨论
第三章 炎症细胞因子与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程度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IL-6等细胞因子与常用肝损伤指标、病毒载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IL-6等细胞因子在HBeAg(+)、HBeAg(-)人群中的差异
        3.3 IL-6等细胞因子在不同证型人群中的差异
        3.4 IL-6等细胞因子在合并感染与无感染的人群中的差异
        3.5 IL-6等细胞因子在不同疾病分期人群中的差异
        3.6 IL-6等细胞因子在不同器官衰竭人群中的差异
        3.7 IL-6等细胞因子在不同风险人群中的差异
        3.8 IL-6等细胞因子水平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生存患者中的差异及预测价值
        3.9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与西医治疗方案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材料
第3章 实验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第7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传承现状
        1.1.1 传承内容
        1.1.2 传承方法
    1.2 李可老中医简介及学术思想研究
        1.2.1 生平简介
        1.2.2 着作
        1.2.3 人文精神
        1.2.4 学术思想
    1.3 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
第二章 知识发现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筛选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收集结果
    2.4 数据规范化
    2.5 数据录入
    2.6 数据质量控制
    2.7 偏序统计图结果分析
        2.7.1 症状体征分析
        2.7.2 疾病分析
        2.7.3 证型分析
        2.7.4 方剂分析
        2.7.5 药物分析
第三章 知识发现小结
    3.1 知识发现结论归纳
        3.1.1 辨证经验
        3.1.2 治疗经验
        3.1.3 方剂经验
        3.1.4 用药经验
    3.2 对李可老中医临证特点的认识
        3.2.1 各科疾病巧辨证
        3.2.2 大剂扶阳非常态
        3.2.3 最常使用姜枣草
        3.2.4 治疗方法多样化
        3.2.5 热象须防虚与寒
        3.2.6 清热通腑亦大胆
        3.2.7 阴虚火燔引火治
        3.2.8 重视祛瘀善活血
        3.2.9 善用虫药疗顽疾
第四章 属性偏序结构图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评述
    4.1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4.2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
        4.2.1 方法步骤
        4.2.2 方法特色
    4.3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展望
        4.3.1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4.3.2 文献医案整理分析
        4.3.3 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4.3.4 新药研发与处方筛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中西医结合防治HBV相关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论述肝衰竭
    1.1 ACLF-HBV的中医病因病机
    1.2 ACLF-HBV的中医辨证分型
    1.3 古代医家对ACLF-HBV黄疸的论治
    1.4 现代医家对ACLF-HBV黄疸的论治
    1.5 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治疗
    1.6 中医外治结合西医治疗
2 西医治疗进展
    2.1 抗病毒治疗
    2.2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早期支持治疗、免疫治疗
3 结语

(10)血清降钙素原、CRP与IL-37水平变化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细菌感染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选择
        2.1.2 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试剂与检测
        2.3.1 试剂与仪器
        2.3.2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对比
    3.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CRP、PCT、IL-37 水平的比较
    3.3 观察组感染部位和致病菌分析
    3.4 观察组病例不同预后患者血清CRP、PCT、IL-37 水平的变化
第4章 讨论
    4.1 CRP水平检测的临床检价值
    4.2 血清PCT水平的临床检测价值
    4.3 IL-37 细胞因子的临床检测价值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症肝炎并腹膜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D]. 吕黄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D]. 刘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疗效及预后分析[D]. 周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7]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D]. 黄月月. 南华大学, 2019(01)
  • [8]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D]. 张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中西医结合防治HBV相关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J]. 石清兰,蓝艳梅,毛德文,王娜,王明刚,吕建林.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8(04)
  • [10]血清降钙素原、CRP与IL-37水平变化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细菌感染的作用[D]. 江志珍. 南昌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腹膜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